第724章 將迎來屬於樓令的時代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令提出對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國策對晉國有利嗎?
或者說,晉國曆代先君有沒有想過對周王室取而代之?
別問,問就是任何一名諸侯都有想過取周天子而代之,隻是多數諸侯清楚跟白日做夢要差不多。
第一個向周王室吹響衝鋒號角的國家不是別個,正是獲得周王室相助甚多的鄭國啊。
到了鄭國各種上躥下跳的階段,其實周王室的威嚴已經沒有剩下多少,撐著一張虎皮而已。
自從周桓王在“繻葛之戰”被鄭國將領祝聃射傷,並且在祝聃死後被厚葬,周天子就真的沒有多少威嚴了。
其後,不管是哪個諸侯國爭奪話語權,無一例外都是奔著分周天子的權柄而去。
即便是世代與周王室聯姻的齊國,他們在齊桓公稱霸那一個階段,以為齊國不想取周王室而代之嗎?
看看當時齊國成功稱霸之後的種種舉措,換作齊桓公晚死一些,亦或是管夷吾沒有攔住,諸侯朝拜的唯一對象該是變成齊國了。
所以啊,孔夫子感謝的人是管夷吾,並不是因為魯國與齊國變成死敵,才讓孔夫子敵視齊桓公,不承認是齊桓公的功勞。
楚國爭奪的一直都不是霸主地位,他們要得是將諸侯打服,使得天下更換一名共主。
以為晉國為什麽要對上楚國?說是為了守護姬周的秩序,敞開來講就是為了話語權。
而晉國起初並不是多麽強橫,多少認為單獨靠晉國打不贏楚國,隻能是扯周天子的大旗,拉上其餘的諸侯。這個也是齊國曆來看不起晉國的原因,哪怕後麵齊國打不贏晉國,齊國也從未真正對晉國服氣過。
那真的不是齊人死不服氣,他們自強才成為霸主,可不是依靠外力。
晉國崛起之前或之後,甭管是“假道滅虢”和“泛舟之役”的背信棄義,亦或是第一次“弭兵會盟”的發生,確確實實也有很多為世人所詬病的地方。
因為晉國有太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所以晉國也算是給世人開了一個壞頭。
什麽壞頭?就是:誰的拳頭大,誰的話就有道理。
什麽情況?情況就是因為晉國能打,可以打得其他國家有理說不清。
有了晉國的所作所為,後麵不管是國家或是個人,追求的不再是道理本身,變成誰強誰就具備講道理的話語權了。
當然了,晉國沒有壞到流膿的程度。
最為起碼的事情是,等晉國稱霸之後,真的在幹維護宗周秩序的事情。比如晉國一直約束列國不得兼並,哪位諸侯不幹人事也會遭到懲戒。
要是單純來論事跡,晉國也真的扛旗在與楚國拚命,不使楚國之君取代了周天子。
扭扭捏捏,要做不做,怎麽讓齊國對晉國心服口服?
然後,晉國成功稱霸,不也要求諸侯向己方進貢了嗎?到了這一個步驟,其實是齊國想做而沒有來得及的事情了。
了解春秋時期曆史的人會發現,等著晉國要求列國進貢,齊國就變得消停了一些,後麵晉國拒絕給周天子進貢禮器,更是讓齊國完全噤聲。
齊國為什麽噤聲?一方麵是他們真的打不過晉國,再來就是等著晉國迫不及待找死了。
因為到了不向周天子敬獻禮器這一步,但凡外麵沒有看上去能夠威脅到晉國的國家,該是晉國君臣一步接著一步來,自認為會順理成章的取代周王室了。
霸主召開會盟並不是單純為了彰顯威風。
齊國和晉國,或許加上楚國,屢次召開會盟有消耗列國國力的因素,更多的是想讓諸侯習慣服從,等諸侯習慣了服從之後,取代周王室自然也就會少了很多的波折。
所以了,樓令明知道在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選擇“虎牢”召開會盟會勞師動眾,仍然站出來對晉君周表示支持。
這一次會盟很順利,尤其是楚君招親自到場且沒有鬧出什麽幺蛾子,顯得對晉國更加有利。
隻是吧?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甚至可以說顯得非常複雜。
楚國真不是單純在示弱,他們錯誤預判了形勢,以為晉國會見好就收。
自認為熱臉貼了冷屁股的楚國君臣,他們迴去之後必然一改溫和,馬上就會對晉國表現出強硬的那一麵。
為什麽?因為釋放的善意沒有得到迴應,所以楚君招不想死於非命,隻能是從鴿派轉為鷹派。
千萬不要忘記一點,晉國可是占領了“方城”之外的楚國土地,無法使用談判的手段拿迴去,使用武力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近現代流傳著一句話:軟弱之人注定無法當沙皇。
而沙俄的軟弱可不是單指對外,對內是一樣的。
楚國便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俄,軟弱的人無法坐到君位之上,不是對外要有戰績,一定要能夠鎮住國內的貴族。
繼位的楚君招顯然沒有實力鎮住國內貴族,並且他執政第一步是避戰。
盡管楚國貴族沒有聽從楚君招的命令,導致再一次慘敗在晉軍手中,顯示出楚君招的正確。
可是,有時候正確不一定是正確,相反會極其招人恨。
也就楚君招是一國之君,換作事先斷言會敗的人不是國君身份,楚軍戰敗的那一刻就要死了。
楚君招顯示出了先見之明,獲得了一次執行國策的機會,前去“虎牢”等著晉國示好,可是晉國並沒有接受好意。
事情出現那樣的進展,再是知道不能打的楚君招接下來明知道打不贏,也隻剩下動武一條路可選。
樓令猜測明年楚國一定會嚐試收複失地,並且楚國是舉全國之兵而來。
“難辦了啊!”樓令不是其它難辦,主要是郤錡死在出征期間,郤氏一定會找魯國麻煩。
複仇嗎?是也不是。
郤錡的死因不是他殺。
可是,郤錡死在了魯國。
哪怕是魯國無罪,隻要郤錡在征討魯國期間死亡,一定會讓郤氏遷怒於魯國。
郤氏一定會出兵征討魯國,無論誰都阻止不了。
而下一次征討魯國,不再會是國戰形式,乃是郤氏發動家族私戰,更使得其他人沒有辦法進行阻止。
什麽以大局為重之類,說出來會讓郤氏當成仇人,沒人有那個膽量在這個時候招惹郤氏,招惹到了一定要被遷怒。
那個“沒人”包括了樓令,連他都沒有那個膽量,更不想進行絲毫的試探。
何必呢?對不對。
樓令什麽毛病,要為了魯國傷害跟郤氏的良好關係,乃至於搞得反目成仇。
眾多的思量不能樓令自己背負,他在迴國的路上給晉君周講了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就是今年或明年楚國會主動挑起戰事。
“上軍將的意思是?”晉君周明知故問。
樓令說道:“楚國的內亂停了,隻是矛盾並沒有被解決。他們想要奪迴失地,能不能奪迴失地,關乎到楚新君有多少威嚴。”
楚國有“一鳴驚人”的典故。
樓令是萬般不相信楚君招真的是一個軟弱的君主,所表現出來對晉國的示弱或善意,不過是楚國連續大敗之下的應對。
講道理,晉國無論是不是奔著當霸主而去,一定都是該乘勝追擊,哪怕無法一次滅掉楚國,持續進行削弱也是極好。
關鍵的問題在於什麽?晉國迫切需要先滅掉鄭國,使得晉國實際管理的土地離楚國更近一些。
當然了,滅掉了鄭國之後,讓鄭地恢複生產,用鄭地的出產來作為戰爭物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從滅掉鄭國,再讓鄭地恢複生產,怎麽都要幾個年頭的時間吧?這樣子一來,先行穩住楚國也就顯得極其有必要。
直接說就是接下來晉國與楚國會進行賽跑,關鍵地方在於晉國先滅掉鄭國且讓當地恢複生產快,還是楚國解決內亂又有餘力對外快。
“君上,我們占領楚地,打算用多少代價來守?”樓領先問這個問題。
晉君周哪能不知道楚地難守呢?那畢竟是楚地,哪怕晉國吃下了鄭國西部和南部,一樣算是鞭長莫及的範圍。
才吃下那兩塊地盤的晉國,起碼要三年的時間才算是真正統治。
那三年的時間,也是受封家族恢複當地生產的時間。
之前,晉國的君臣商量休養生息,其實就是將統治新得土地給算了進去。
晉君周沉默了一小會,說道:“寡人沒有記錯的話,上軍將之前就反對占領。”
當時確實是這樣的。
樓令認為掠奪當地的人口和資源就好,不去對城池和土地實施占領。
要命的情況是包括郤錡在內的高層,眼見著將城池和土地拿到手,有了割取鄭國疆域的例子在前,不想將到手的城池和土地放棄掉。
那個時候樓令一人對上全部人,明知道自己提的意見才是最為正確,並未選擇堅持己見。
樓令隻是上軍將,前麵還有中軍佐、中軍將和國君,下麵還有那麽多卿大夫與其他同僚,再是正確也不想淪為孤家寡人再陷入眾矢之的啊。
肯定還有其它的因素,比如坐在中軍將位置的人是郤錡,一旦楚國玩命反撲的話,不是還有郤錡仗著郤氏的強大,願意逼迫其他人一同承擔來自楚國的反撲嘛。
郤錡已經不止一次用行動證明“有事真上”的擔當,自然會讓樓令不至於懷疑什麽。
那一會的樓令哪裏想得到郤錡會死於征討魯國期間呢?
現在郤錡一死,不該占領楚地變成了一件麻煩,還是留給繼任中軍將無比大的麻煩。
“我們……”樓令本來是想問晉君周適不適合在這當口跟楚國血戰,隻講出兩個字停頓下來,轉為說道:“郤氏必然再次討伐魯國,臣並未想要阻止。”
晉君周張了張嘴,想說什麽沒有說出來。他哪裏不懂這是樓令在勸自己也不要阻止呢。
阻止郤氏複仇?那將招惹郤至的怒火。
由晉君周去勸?
沒見樓令都不勸嗎?
“上軍將可是有什麽打算?”晉君周問道。
樓令也不瞞著,說道:“屆時,臣會使小白統率一個軍團一同征討魯國。”
晉君周唿吸一頓,再一次話到嘴邊咽了迴去。
剛才樓令不是說楚國會出兵收複失地,怎麽樓氏還要出動一個私軍跟著郤氏打家族私戰?晉君周想問的就是這個。
“臣之所那樣,一來是成全與中軍將的情誼。再來……”樓令已經看到晉君周兩次欲言又止,索性一些話題借機會講清楚:“再來便是想看看荀氏、範氏、邯鄲氏是否麵臨國戰會避戰。”
那不是郤氏和樓氏要去打魯國了嗎?
楚國要是出兵嚐試收複失地,沒有大舉用兵的其他卿位家族,他們能不能挑起國戰的大梁呢?
“君上且迴憶一下,近些年來是不是郤氏與我家衝鋒在前。”樓令先提這一點,再說道:“其餘家族無一不像被迫參與。”
事情是那樣嗎?晉君周頷首,表示對樓令這個說法的認同。
“如無意外,臣該是中軍將了。”樓令這不是在逼宮,敞開了往下說:“臣想要晉室取周室代之,君上亦是認同。但不知道其他家族認不認同呢?”
稱霸的版本已經落後,輪到全新版本上線。
到了晉國取代周王室的最佳時機,不玩新版本必是“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的結局。
事實也是那樣,晉國已經是霸主,既定目標達成,沒有新目標的情況下,內部不鬥爭還玩什麽?
真要是沒有一個新的遠大目標,首先各個卿位家族就要將目光轉移到對方身上。
各個卿位家族本來就在利益上有互相的矛盾,不用再添加新仇,一顆火星就會燃起大火。
那麽,輪到樓令擔任中軍將要玩全新版本,確確實實是試探其他家族成色的時候了。
“寡人理解,將與樓卿同行。”晉君周表態。
其實,現在是活人都要感謝死人。
先前是魯國吸引了郤錡的注意力,等郤錡收拾完了魯國,目光轉迴國內之後,真的不知道誰會倒黴。
結果……,郤錡死在征討魯國期間,新的格局必然形成。
不知道中行偃是聽進去了樓令的警告,亦或是沒有找到方向,近期安靜又低調得很。
歸途再一次經過周王室的地盤,半路上遭到毛公共的攔路,晉國君臣以國家痛失中軍將為由,拒絕跟毛公共進行交際。
遭到拒絕的毛公共聽說郤錡離世,沒有任何糾纏,反而是急趕迴“洛邑”去了。
這一次,晉國君臣走得很急,從“虎牢”到“新田”隻花了半個月的時間。
迴到“新田”的晉國君臣,他們什麽事都沒有幹,等著郤錡的遺體被帶迴。
表麵上看去很平靜。
那是因為誰都不敢妄動。
私底下?一個個得知郤錡過世的家族,一天不知道要開幾次會,探討怎麽來麵對接下來的時局。
他們需要探討的事情很多,包括要是郤至非當中軍將不可要怎麽辦,一旦樓令上任中軍將又怎麽來應對。
當然了,不能排除有卿大夫想要爭奪中軍將位置這一件事情,隻是誰又都清楚概率極小。
現在隻是郤錡過世,不是郤氏或樓氏在哪一個戰場損失慘重。
要是郤氏和樓氏損失慘重還有人敢動手。
郤氏宗主離世,郤氏和樓氏實力並未受損。
那一種情況之下,誰敢輕舉妄動?
有哪個不開眼的家夥敢於搞事,勢必要迎接郤氏和樓氏的雷霆一擊。
“讓小白和武一塊迴來。那一邊……,暫時交給樓冰。”樓令迴到家的第一時間,派人去了秦地。
為什麽不是得知郤錡過世的消息,樓令立刻派人去召迴樓小白呢?
另外,為什麽要連樓武一塊召迴?
雖然是處在禮半崩不崩的時代,但是相關流程仍在執行。
死的是樓小白的嶽丈,表現得太急既不符合禮儀流程,也顯得過於急迫,讓人詬病的同時,很難不會使人多想。
急什麽,那麽急?
說!
到底是不是不懷好意啊!?
連樓武一塊召迴,主要是樓令清楚權力不能輕易移交。
在樓武沒有得到分封之前,他接手軍隊指揮權沒有關係。
等樓武成了小宗之主,有了一次接管軍權的例子,以後想幹什麽歹事,會因為有相關的前例,被拿來當作借口,使得其餘人心生遲疑。
軍權這種玩意,誰敢不當一迴事,要麽自己遭到反噬,不然就是遺禍子孫。
樓令除了召喚樓小白與樓武之外,沒有再特別召喚誰。
嬌姬?她來做什麽?在郤錡出殯的當天都不用到場。
其餘人?樓小白娶了福姬,並不代表樓氏的其餘人就跟郤氏成了親戚,硬要說隻是以樓小白為核心的沾親帶故而已。
樓令?他參加郤錡的喪禮用的是同僚和親戚的雙重身份,可不是隻用同僚或親家的一層身份。
類似的辨別到被西化之後都還算得清楚,在春秋時代就更要慎重對待了。
在參加會盟的君臣迴到“新田”的一個半月之後,來迴奔波的郤楊跟郤至先去了魯國,隨後帶著郤錡的遺體返國。
遺體並不是運來“新田”,沒有這樣的道理。
郤楊先將郤錡的遺體送迴自家的“都”,隨後親自到“新田”舉哀。
到了舉哀這一個步驟,等於說才向世人正式公布郤錡的死訊。
隨後便是郤氏廣派人手,向各處有所牽連的人發出訃告。這可不是邀請誰參加郤錡的喪禮。
實際上,喪禮從不邀請,但凡是通知到位,要不要參加喪禮由得知的人自己選。
人在“新田”的眾人並沒有立刻趕往“郤”地,他們會等郤楊迴去,可能是再等上三五天,隨後才會前往。
話說,郤氏的“都”在哪?它在汾水的下遊,非常靠近“新田”東北方向的位置。
而“郤”本來隻是一座小城,慢慢得到擴展變成現如今擁有將近兩萬人口的大城。
在春秋或是現代,其實找不到一個叫“郤”的城池,因為它在字麵上寫成了“郜”字。
一同在“新田”的眾人,他們並不會同行前往“郤”地。
每一個要去參加喪禮的人,同行者隻會是親族,不會是朋友或什麽不相幹的人。
講道理的話,晉君周作為一國之君,不會前去臣子的封地參加喪禮,至多就是在“新田”遙遙致哀而已。
所以了,晉君周沒有壞規矩。
事實上,真要是晉君周特地跑去“郤”城參加郤錡的喪禮?那就跟公開大喊郤氏是亂臣賊子沒有任何的區別。
樓氏一行人抵達“郤”城。
樓小白跟福姬去了郤氏的家宅。
樓令等其他人下榻在其它的場所。
而樓令隻帶了樓小白這個兒子過來,其餘子嗣一概沒帶。
在樓令抵達的當夜,一身縞素的郤至悄悄來了。
“我要繼續討伐魯國。”郤至看到樓令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
樓令先點頭,再問道:“什麽時候?”
晉國在晉襄公之後,沒有舉哀不戰的規矩,出征期間大不了就是舉起一麵黑旗。
而舉起黑旗,表示的就是進行複仇之戰。
郤至事先就知道樓令不會阻止,說道:“等兄長下葬,立刻起兵。”
樓令簡單迴應一個字:“好。”
什麽中軍將職位之類的話題,兩人那是一個字都沒有提起。
他們聊的事情是郤錡在世時期的種種往事,好的壞的都聊,該笑就笑,該罵就罵。
聊著聊著,郤至卻是突然哭了,不是出聲嚎哭,是一種無聲的哽咽。
人要是真的悲傷到了極致,哭真的是哭不出聲音,淚腺張開狂湧,臉也會扭曲到下巴不斷顫抖。
樓令沒有陪著掉眼淚,安靜坐著看郤至盡情哭泣。
“我在小輩麵前那是真的不敢哭,嚎一聲都不敢。”郤至的情緒穩定了一些才說道。
顧及麵子?當然不是。
僅僅是因為郤至沒有出征魯國,心中有了疙瘩。
那麽照顧自己的兄長,人生的最後階段沒有陪伴?這個心結會伴隨到郤至死去的那一刻。
“屆時讓小白一同出征吧。”樓令反而說起了再次征討魯國的事情。
郤至的迴應像樓令剛才那般簡單:“好。”
魯國做錯了什麽?
要沒有魯國搞幺蛾子,郤錡就不會出征。
而下一次出征,郤至可不是要用國戰的名義,打得就是一場家族私戰。
樓令不止會讓樓小白隨軍,還會派出至少一個滿編軍團。
郤至聽樓令說樓氏會出動一個滿編軍團,第一時間殺氣騰騰地問道:“誰要惹事?”
樓令搖頭說道:“進行必要的震懾。”
郤至不改殺氣騰騰的模樣,看眼睛也像是在進行思考,有種想讓誰死就讓誰死的莽勁。
或者說,晉國曆代先君有沒有想過對周王室取而代之?
別問,問就是任何一名諸侯都有想過取周天子而代之,隻是多數諸侯清楚跟白日做夢要差不多。
第一個向周王室吹響衝鋒號角的國家不是別個,正是獲得周王室相助甚多的鄭國啊。
到了鄭國各種上躥下跳的階段,其實周王室的威嚴已經沒有剩下多少,撐著一張虎皮而已。
自從周桓王在“繻葛之戰”被鄭國將領祝聃射傷,並且在祝聃死後被厚葬,周天子就真的沒有多少威嚴了。
其後,不管是哪個諸侯國爭奪話語權,無一例外都是奔著分周天子的權柄而去。
即便是世代與周王室聯姻的齊國,他們在齊桓公稱霸那一個階段,以為齊國不想取周王室而代之嗎?
看看當時齊國成功稱霸之後的種種舉措,換作齊桓公晚死一些,亦或是管夷吾沒有攔住,諸侯朝拜的唯一對象該是變成齊國了。
所以啊,孔夫子感謝的人是管夷吾,並不是因為魯國與齊國變成死敵,才讓孔夫子敵視齊桓公,不承認是齊桓公的功勞。
楚國爭奪的一直都不是霸主地位,他們要得是將諸侯打服,使得天下更換一名共主。
以為晉國為什麽要對上楚國?說是為了守護姬周的秩序,敞開來講就是為了話語權。
而晉國起初並不是多麽強橫,多少認為單獨靠晉國打不贏楚國,隻能是扯周天子的大旗,拉上其餘的諸侯。這個也是齊國曆來看不起晉國的原因,哪怕後麵齊國打不贏晉國,齊國也從未真正對晉國服氣過。
那真的不是齊人死不服氣,他們自強才成為霸主,可不是依靠外力。
晉國崛起之前或之後,甭管是“假道滅虢”和“泛舟之役”的背信棄義,亦或是第一次“弭兵會盟”的發生,確確實實也有很多為世人所詬病的地方。
因為晉國有太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所以晉國也算是給世人開了一個壞頭。
什麽壞頭?就是:誰的拳頭大,誰的話就有道理。
什麽情況?情況就是因為晉國能打,可以打得其他國家有理說不清。
有了晉國的所作所為,後麵不管是國家或是個人,追求的不再是道理本身,變成誰強誰就具備講道理的話語權了。
當然了,晉國沒有壞到流膿的程度。
最為起碼的事情是,等晉國稱霸之後,真的在幹維護宗周秩序的事情。比如晉國一直約束列國不得兼並,哪位諸侯不幹人事也會遭到懲戒。
要是單純來論事跡,晉國也真的扛旗在與楚國拚命,不使楚國之君取代了周天子。
扭扭捏捏,要做不做,怎麽讓齊國對晉國心服口服?
然後,晉國成功稱霸,不也要求諸侯向己方進貢了嗎?到了這一個步驟,其實是齊國想做而沒有來得及的事情了。
了解春秋時期曆史的人會發現,等著晉國要求列國進貢,齊國就變得消停了一些,後麵晉國拒絕給周天子進貢禮器,更是讓齊國完全噤聲。
齊國為什麽噤聲?一方麵是他們真的打不過晉國,再來就是等著晉國迫不及待找死了。
因為到了不向周天子敬獻禮器這一步,但凡外麵沒有看上去能夠威脅到晉國的國家,該是晉國君臣一步接著一步來,自認為會順理成章的取代周王室了。
霸主召開會盟並不是單純為了彰顯威風。
齊國和晉國,或許加上楚國,屢次召開會盟有消耗列國國力的因素,更多的是想讓諸侯習慣服從,等諸侯習慣了服從之後,取代周王室自然也就會少了很多的波折。
所以了,樓令明知道在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選擇“虎牢”召開會盟會勞師動眾,仍然站出來對晉君周表示支持。
這一次會盟很順利,尤其是楚君招親自到場且沒有鬧出什麽幺蛾子,顯得對晉國更加有利。
隻是吧?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甚至可以說顯得非常複雜。
楚國真不是單純在示弱,他們錯誤預判了形勢,以為晉國會見好就收。
自認為熱臉貼了冷屁股的楚國君臣,他們迴去之後必然一改溫和,馬上就會對晉國表現出強硬的那一麵。
為什麽?因為釋放的善意沒有得到迴應,所以楚君招不想死於非命,隻能是從鴿派轉為鷹派。
千萬不要忘記一點,晉國可是占領了“方城”之外的楚國土地,無法使用談判的手段拿迴去,使用武力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近現代流傳著一句話:軟弱之人注定無法當沙皇。
而沙俄的軟弱可不是單指對外,對內是一樣的。
楚國便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俄,軟弱的人無法坐到君位之上,不是對外要有戰績,一定要能夠鎮住國內的貴族。
繼位的楚君招顯然沒有實力鎮住國內貴族,並且他執政第一步是避戰。
盡管楚國貴族沒有聽從楚君招的命令,導致再一次慘敗在晉軍手中,顯示出楚君招的正確。
可是,有時候正確不一定是正確,相反會極其招人恨。
也就楚君招是一國之君,換作事先斷言會敗的人不是國君身份,楚軍戰敗的那一刻就要死了。
楚君招顯示出了先見之明,獲得了一次執行國策的機會,前去“虎牢”等著晉國示好,可是晉國並沒有接受好意。
事情出現那樣的進展,再是知道不能打的楚君招接下來明知道打不贏,也隻剩下動武一條路可選。
樓令猜測明年楚國一定會嚐試收複失地,並且楚國是舉全國之兵而來。
“難辦了啊!”樓令不是其它難辦,主要是郤錡死在出征期間,郤氏一定會找魯國麻煩。
複仇嗎?是也不是。
郤錡的死因不是他殺。
可是,郤錡死在了魯國。
哪怕是魯國無罪,隻要郤錡在征討魯國期間死亡,一定會讓郤氏遷怒於魯國。
郤氏一定會出兵征討魯國,無論誰都阻止不了。
而下一次征討魯國,不再會是國戰形式,乃是郤氏發動家族私戰,更使得其他人沒有辦法進行阻止。
什麽以大局為重之類,說出來會讓郤氏當成仇人,沒人有那個膽量在這個時候招惹郤氏,招惹到了一定要被遷怒。
那個“沒人”包括了樓令,連他都沒有那個膽量,更不想進行絲毫的試探。
何必呢?對不對。
樓令什麽毛病,要為了魯國傷害跟郤氏的良好關係,乃至於搞得反目成仇。
眾多的思量不能樓令自己背負,他在迴國的路上給晉君周講了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就是今年或明年楚國會主動挑起戰事。
“上軍將的意思是?”晉君周明知故問。
樓令說道:“楚國的內亂停了,隻是矛盾並沒有被解決。他們想要奪迴失地,能不能奪迴失地,關乎到楚新君有多少威嚴。”
楚國有“一鳴驚人”的典故。
樓令是萬般不相信楚君招真的是一個軟弱的君主,所表現出來對晉國的示弱或善意,不過是楚國連續大敗之下的應對。
講道理,晉國無論是不是奔著當霸主而去,一定都是該乘勝追擊,哪怕無法一次滅掉楚國,持續進行削弱也是極好。
關鍵的問題在於什麽?晉國迫切需要先滅掉鄭國,使得晉國實際管理的土地離楚國更近一些。
當然了,滅掉了鄭國之後,讓鄭地恢複生產,用鄭地的出產來作為戰爭物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從滅掉鄭國,再讓鄭地恢複生產,怎麽都要幾個年頭的時間吧?這樣子一來,先行穩住楚國也就顯得極其有必要。
直接說就是接下來晉國與楚國會進行賽跑,關鍵地方在於晉國先滅掉鄭國且讓當地恢複生產快,還是楚國解決內亂又有餘力對外快。
“君上,我們占領楚地,打算用多少代價來守?”樓領先問這個問題。
晉君周哪能不知道楚地難守呢?那畢竟是楚地,哪怕晉國吃下了鄭國西部和南部,一樣算是鞭長莫及的範圍。
才吃下那兩塊地盤的晉國,起碼要三年的時間才算是真正統治。
那三年的時間,也是受封家族恢複當地生產的時間。
之前,晉國的君臣商量休養生息,其實就是將統治新得土地給算了進去。
晉君周沉默了一小會,說道:“寡人沒有記錯的話,上軍將之前就反對占領。”
當時確實是這樣的。
樓令認為掠奪當地的人口和資源就好,不去對城池和土地實施占領。
要命的情況是包括郤錡在內的高層,眼見著將城池和土地拿到手,有了割取鄭國疆域的例子在前,不想將到手的城池和土地放棄掉。
那個時候樓令一人對上全部人,明知道自己提的意見才是最為正確,並未選擇堅持己見。
樓令隻是上軍將,前麵還有中軍佐、中軍將和國君,下麵還有那麽多卿大夫與其他同僚,再是正確也不想淪為孤家寡人再陷入眾矢之的啊。
肯定還有其它的因素,比如坐在中軍將位置的人是郤錡,一旦楚國玩命反撲的話,不是還有郤錡仗著郤氏的強大,願意逼迫其他人一同承擔來自楚國的反撲嘛。
郤錡已經不止一次用行動證明“有事真上”的擔當,自然會讓樓令不至於懷疑什麽。
那一會的樓令哪裏想得到郤錡會死於征討魯國期間呢?
現在郤錡一死,不該占領楚地變成了一件麻煩,還是留給繼任中軍將無比大的麻煩。
“我們……”樓令本來是想問晉君周適不適合在這當口跟楚國血戰,隻講出兩個字停頓下來,轉為說道:“郤氏必然再次討伐魯國,臣並未想要阻止。”
晉君周張了張嘴,想說什麽沒有說出來。他哪裏不懂這是樓令在勸自己也不要阻止呢。
阻止郤氏複仇?那將招惹郤至的怒火。
由晉君周去勸?
沒見樓令都不勸嗎?
“上軍將可是有什麽打算?”晉君周問道。
樓令也不瞞著,說道:“屆時,臣會使小白統率一個軍團一同征討魯國。”
晉君周唿吸一頓,再一次話到嘴邊咽了迴去。
剛才樓令不是說楚國會出兵收複失地,怎麽樓氏還要出動一個私軍跟著郤氏打家族私戰?晉君周想問的就是這個。
“臣之所那樣,一來是成全與中軍將的情誼。再來……”樓令已經看到晉君周兩次欲言又止,索性一些話題借機會講清楚:“再來便是想看看荀氏、範氏、邯鄲氏是否麵臨國戰會避戰。”
那不是郤氏和樓氏要去打魯國了嗎?
楚國要是出兵嚐試收複失地,沒有大舉用兵的其他卿位家族,他們能不能挑起國戰的大梁呢?
“君上且迴憶一下,近些年來是不是郤氏與我家衝鋒在前。”樓令先提這一點,再說道:“其餘家族無一不像被迫參與。”
事情是那樣嗎?晉君周頷首,表示對樓令這個說法的認同。
“如無意外,臣該是中軍將了。”樓令這不是在逼宮,敞開了往下說:“臣想要晉室取周室代之,君上亦是認同。但不知道其他家族認不認同呢?”
稱霸的版本已經落後,輪到全新版本上線。
到了晉國取代周王室的最佳時機,不玩新版本必是“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的結局。
事實也是那樣,晉國已經是霸主,既定目標達成,沒有新目標的情況下,內部不鬥爭還玩什麽?
真要是沒有一個新的遠大目標,首先各個卿位家族就要將目光轉移到對方身上。
各個卿位家族本來就在利益上有互相的矛盾,不用再添加新仇,一顆火星就會燃起大火。
那麽,輪到樓令擔任中軍將要玩全新版本,確確實實是試探其他家族成色的時候了。
“寡人理解,將與樓卿同行。”晉君周表態。
其實,現在是活人都要感謝死人。
先前是魯國吸引了郤錡的注意力,等郤錡收拾完了魯國,目光轉迴國內之後,真的不知道誰會倒黴。
結果……,郤錡死在征討魯國期間,新的格局必然形成。
不知道中行偃是聽進去了樓令的警告,亦或是沒有找到方向,近期安靜又低調得很。
歸途再一次經過周王室的地盤,半路上遭到毛公共的攔路,晉國君臣以國家痛失中軍將為由,拒絕跟毛公共進行交際。
遭到拒絕的毛公共聽說郤錡離世,沒有任何糾纏,反而是急趕迴“洛邑”去了。
這一次,晉國君臣走得很急,從“虎牢”到“新田”隻花了半個月的時間。
迴到“新田”的晉國君臣,他們什麽事都沒有幹,等著郤錡的遺體被帶迴。
表麵上看去很平靜。
那是因為誰都不敢妄動。
私底下?一個個得知郤錡過世的家族,一天不知道要開幾次會,探討怎麽來麵對接下來的時局。
他們需要探討的事情很多,包括要是郤至非當中軍將不可要怎麽辦,一旦樓令上任中軍將又怎麽來應對。
當然了,不能排除有卿大夫想要爭奪中軍將位置這一件事情,隻是誰又都清楚概率極小。
現在隻是郤錡過世,不是郤氏或樓氏在哪一個戰場損失慘重。
要是郤氏和樓氏損失慘重還有人敢動手。
郤氏宗主離世,郤氏和樓氏實力並未受損。
那一種情況之下,誰敢輕舉妄動?
有哪個不開眼的家夥敢於搞事,勢必要迎接郤氏和樓氏的雷霆一擊。
“讓小白和武一塊迴來。那一邊……,暫時交給樓冰。”樓令迴到家的第一時間,派人去了秦地。
為什麽不是得知郤錡過世的消息,樓令立刻派人去召迴樓小白呢?
另外,為什麽要連樓武一塊召迴?
雖然是處在禮半崩不崩的時代,但是相關流程仍在執行。
死的是樓小白的嶽丈,表現得太急既不符合禮儀流程,也顯得過於急迫,讓人詬病的同時,很難不會使人多想。
急什麽,那麽急?
說!
到底是不是不懷好意啊!?
連樓武一塊召迴,主要是樓令清楚權力不能輕易移交。
在樓武沒有得到分封之前,他接手軍隊指揮權沒有關係。
等樓武成了小宗之主,有了一次接管軍權的例子,以後想幹什麽歹事,會因為有相關的前例,被拿來當作借口,使得其餘人心生遲疑。
軍權這種玩意,誰敢不當一迴事,要麽自己遭到反噬,不然就是遺禍子孫。
樓令除了召喚樓小白與樓武之外,沒有再特別召喚誰。
嬌姬?她來做什麽?在郤錡出殯的當天都不用到場。
其餘人?樓小白娶了福姬,並不代表樓氏的其餘人就跟郤氏成了親戚,硬要說隻是以樓小白為核心的沾親帶故而已。
樓令?他參加郤錡的喪禮用的是同僚和親戚的雙重身份,可不是隻用同僚或親家的一層身份。
類似的辨別到被西化之後都還算得清楚,在春秋時代就更要慎重對待了。
在參加會盟的君臣迴到“新田”的一個半月之後,來迴奔波的郤楊跟郤至先去了魯國,隨後帶著郤錡的遺體返國。
遺體並不是運來“新田”,沒有這樣的道理。
郤楊先將郤錡的遺體送迴自家的“都”,隨後親自到“新田”舉哀。
到了舉哀這一個步驟,等於說才向世人正式公布郤錡的死訊。
隨後便是郤氏廣派人手,向各處有所牽連的人發出訃告。這可不是邀請誰參加郤錡的喪禮。
實際上,喪禮從不邀請,但凡是通知到位,要不要參加喪禮由得知的人自己選。
人在“新田”的眾人並沒有立刻趕往“郤”地,他們會等郤楊迴去,可能是再等上三五天,隨後才會前往。
話說,郤氏的“都”在哪?它在汾水的下遊,非常靠近“新田”東北方向的位置。
而“郤”本來隻是一座小城,慢慢得到擴展變成現如今擁有將近兩萬人口的大城。
在春秋或是現代,其實找不到一個叫“郤”的城池,因為它在字麵上寫成了“郜”字。
一同在“新田”的眾人,他們並不會同行前往“郤”地。
每一個要去參加喪禮的人,同行者隻會是親族,不會是朋友或什麽不相幹的人。
講道理的話,晉君周作為一國之君,不會前去臣子的封地參加喪禮,至多就是在“新田”遙遙致哀而已。
所以了,晉君周沒有壞規矩。
事實上,真要是晉君周特地跑去“郤”城參加郤錡的喪禮?那就跟公開大喊郤氏是亂臣賊子沒有任何的區別。
樓氏一行人抵達“郤”城。
樓小白跟福姬去了郤氏的家宅。
樓令等其他人下榻在其它的場所。
而樓令隻帶了樓小白這個兒子過來,其餘子嗣一概沒帶。
在樓令抵達的當夜,一身縞素的郤至悄悄來了。
“我要繼續討伐魯國。”郤至看到樓令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
樓令先點頭,再問道:“什麽時候?”
晉國在晉襄公之後,沒有舉哀不戰的規矩,出征期間大不了就是舉起一麵黑旗。
而舉起黑旗,表示的就是進行複仇之戰。
郤至事先就知道樓令不會阻止,說道:“等兄長下葬,立刻起兵。”
樓令簡單迴應一個字:“好。”
什麽中軍將職位之類的話題,兩人那是一個字都沒有提起。
他們聊的事情是郤錡在世時期的種種往事,好的壞的都聊,該笑就笑,該罵就罵。
聊著聊著,郤至卻是突然哭了,不是出聲嚎哭,是一種無聲的哽咽。
人要是真的悲傷到了極致,哭真的是哭不出聲音,淚腺張開狂湧,臉也會扭曲到下巴不斷顫抖。
樓令沒有陪著掉眼淚,安靜坐著看郤至盡情哭泣。
“我在小輩麵前那是真的不敢哭,嚎一聲都不敢。”郤至的情緒穩定了一些才說道。
顧及麵子?當然不是。
僅僅是因為郤至沒有出征魯國,心中有了疙瘩。
那麽照顧自己的兄長,人生的最後階段沒有陪伴?這個心結會伴隨到郤至死去的那一刻。
“屆時讓小白一同出征吧。”樓令反而說起了再次征討魯國的事情。
郤至的迴應像樓令剛才那般簡單:“好。”
魯國做錯了什麽?
要沒有魯國搞幺蛾子,郤錡就不會出征。
而下一次出征,郤至可不是要用國戰的名義,打得就是一場家族私戰。
樓令不止會讓樓小白隨軍,還會派出至少一個滿編軍團。
郤至聽樓令說樓氏會出動一個滿編軍團,第一時間殺氣騰騰地問道:“誰要惹事?”
樓令搖頭說道:“進行必要的震懾。”
郤至不改殺氣騰騰的模樣,看眼睛也像是在進行思考,有種想讓誰死就讓誰死的莽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