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真怕被濺一身血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令每一次出門,帶的人手都不少。
並不是樓令缺乏安全感,擔憂遭遇刺殺或被野獸襲擊。
以樓令的武力值,即便是被數百人圍殺也能突圍殺出去,不考慮逃跑全部反殺也不是辦不到。
野獸?越是兇猛的野獸越不可能成群結隊。樓令不會遇到老虎一個滑鏟,幾拳下去會打得老虎喵喵叫;碰上熊?那可以直接你一巴掌我一拳,看看誰先倒下。
其實是到了樓令這樣的身份,有些排場不能不擺。
事實也是那樣,排場通常就是擺來給人看,不擺出來會平添非常多的麻煩。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穿著得體,身邊精悍的保鏢環繞,誰見了都知道不好惹,自然也就不會來招惹。
明明有極強的實力,往更差了去穿著,喜歡一個人瞎逛且好管閑事,這樣的人不是好招惹麻煩,壓根就是有意圖的喜歡扮豬吃老虎。
有實力的人一般都挺忙,真沒有那麽多時間來處理額外生出的麻煩。有這種時間,一單大生意都談成了。
換成政治地位高?鏡頭之內單獨擺造型,鏡頭之外絕對是安保人員大一批。為什麽?因為他們要是出意外,耽誤的事情更多,引發的動蕩不會小。
白龍魚服這種事情吧?曆史上不是沒有人幹過,隻是暗中保護的人絕對很多,並且每一次出事都會換來一個屍山血海的局麵。
當然了,是個人都怕死,晉國卿大夫尤其不喜歡冒險,誰出門都是至少百多人環繞。
另一層,到了一定的身份,哪可能說事事親為,身邊肯定是要有能夠做事的人。
拿樓令來說,前往“臨淄”的半路上不斷有人過來拜訪,真不適合每一個人都親自招待,原因是有些人的地位不夠。出現這種狀況的話,樓令不適合親自招待,不得讓身份合適的人去了嘛。
在華元會不會半路拜訪這一件事情上,竟然讓樓令預估錯了。
樓令等快進入魯國地界的時候,才得知華元去了蔡國。
“他絕對跟楚國的高層約在蔡國見麵了。”樓令的大局觀應該勝過當前的多數人,稍微聯想一下宋國麵臨的格局,不難猜到答案的。
要說近百年來哪個國家的君臣眼睛一直放亮?那肯定是宋國無疑了。
那是因為宋國的地位很尷尬,他們是少有的公爵國之一,奈何是作為殷商的叛徒以及後裔。
這種身份注定宋國會讓周王朝感到忌憚,不止一次安排多個諸侯國盯著,隨時隨地也準備發兵將宋國給滅了。
處在那種環境下的曆代宋國君臣,他們能夠一直延續國祚,沒有一雙好眼睛以及一顆理智的腦袋,真的是不能行。
晉國某種程度上是打破了常規,既破壞了針對宋國的包圍圈,也將宋國吸納進入主流階層。
曾經,宋國無比跪舔周天子,也跪倒在了稱霸的齊桓公腳下,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
輪到晉國崛起之後,抱著試一試心態的宋國靠向晉國,讓宋國君臣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就那麽發生,晉國樂嗬嗬地接受了宋國的投靠。尤其是在宋國碰上事的時候,晉國是真的上啊!
宋國知道晉國為什麽接納己方,不就是希望宋國扛線嗎?
可是,宋國在楚國北進之後,他們一直扛住楚國,並未得到周王室或齊國的讚賞或是犒勞。
碰上了晉國這樣的好大哥?宋國是真的非常珍惜,一直以來對晉國非常恭順,該是盡心盡力的地方也不懈怠。
因為宋國非常敏感的關係,所以又是宋國君臣率先察覺到不對,稍微察覺到趨勢的不對勁,他們馬上展開行動了。
不預先設立立場的話,樓令其實非常欣賞宋國君臣。
可是,排除掉與自己無關可以吃瓜,與自己有關必定會事先存在立場。
宋國可能會倒向楚國,僅僅是有這種可能性,足夠作為晉國卿大夫的樓令重視,乃至於做點什麽了。
這種事情不需要證據,僅僅是有所懷疑就已經足夠。
現在的樓令暫時抽不出手,保持著應該的關注度,尤其是隻要關注華元去了哪些地方或接待什麽客人,很容易掌握宋國改換立場的進度。
宋國是因為察覺到危險而在有所作為。
說魯國是自行找死,那真的就是自行找死。
魯國執政去了“新田”討饒。
負責在魯國與衛國邊境迎接的魯國一方,他們出動了孟孫南與季孫宿。
另一個叔孫氏的家主,他去了齊國那邊,要不然也會前來迎接。
看看魯國之前做了什麽。
再看看魯國現在正在做什麽。
單單是有重臣前往齊國,又是晉國討伐魯國的一個理由。
並不是魯國進行邦交需要獲得晉國的同意,跟晉國怎麽定義魯國的地位有關。
現在,魯國知道問題很大,展開了補救措施。
魯國迎接樓令的陣勢不可謂不隆重,隻是由於季孫行父這個執政不在,級別上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魯國沒有跟樓令差不多級別的人在,他們隻能往其它方向是努力,給予更高的政治待遇。
所以了,魯君安排了半個樂隊,見到樓令的隊伍就開始吹、拉、彈、奏。
“……”樓令知道魯國在緊張什麽,獲得這樣的待遇不免頭疼。
什麽叫人情往來?他人給予了待遇,總是要有所迴應。
此時此刻。
此情此景。
樓令要是完全沒有表示,傳出去該多麽難聽啊?
“武,你去跟季孫宿寒暄。”樓令皺眉吩咐。
怎麽不是讓樓武跟孟孫南接洽?因為兩人的年紀差距大,身份地位倒是比較接近。
再怎麽說,樓武會獲得分封,並且還會娶齊國的翁主,不久要成為晉國卿位家族樓氏的小宗之主,身份並不算低了。
“足下,可是給了老夫一個大大的驚嚇啊。”樓令下車之後,親自朝孟孫南迎上去。
孟孫南稍微一個愣神,錯愕問道:“為什麽是驚嚇呢?”
樓令就是等著孟孫南提問,也就說道:“貴國所做的舉動必然引來大軍討伐。你們再這樣禮遇於我,讓我怎麽自處呢。”
魯國為什麽要擺出這等陣仗?不就是為了討好樓令這位晉國卿大夫,再讓樓令從中轉圜嘛。
如果孟孫南不是反問,很直接進行賄賂,代價足夠的情況下,其實樓令不是無法幫魯國控製一下晉軍討伐的強度。
結果怎麽迴事?以嘴皮子之利索,喜歡搞人情往來的魯國權貴之一,孟孫南在最需要動腦子的時刻,腦子像是壞掉了。
而樓令那樣一講,直接指出了核心,明示:注定會發生的事情,誰都無法阻止。
那不是到底哪位卿大夫對著魯國喊打喊殺,根本核心是魯國拒絕會盟,等魯國把自己豎立成為靶子,晉國不放箭就是虧了自己。
事關國家的威嚴層麵,誰來阻止討伐魯國的行動,簡直就是把自己置於國家之上了。
那也是樓令認為討伐吳國會是一個敗筆,沒有理由來阻止的原因。
魯國執政季孫行父在“新田”那邊是怎麽活動,人雖然不在“新田”樓令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知道季孫行父怎麽辦事的嗎?他先是頻繁求見晉君周與郤錡,分別得到接見就光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後麵,季孫行父還頻繁上郤氏的門,一次次光動嘴皮子,搞到連門都進不去。
到了那份上,季孫行父要麽是賄賂,不然就該收拾細軟迴國了吧?
偏偏季孫行父既不行賄,也不收拾細軟迴國,每一天都去郤氏家宅門口當人柱子。
曉得季孫行父那樣做有什麽用意嗎?他在給郤氏難堪。
所以了,鬧到郤至非常惱火地做出了趕人的事情。
進展到那種地步,但凡季孫行父真想把事情辦成,總該是要換一種方式了吧?他偏不,堵完了郤氏的家門口,被趕之後跑去堵宮城的城門。
事情鬧得挺大,慢慢已經傳開,反正就是季孫行父用魯國的臉麵,來拉著晉國一塊被議論。
樓令其實看懂了季孫行父在玩什麽。
一個國家的執政那麽幹,不可能是腦子抽抽了。
做出那些行為的季孫行父分明就是有意為之,使得晉國君臣覺得包括季孫行父在內的魯國君臣腦子有問題,要麽是品懂了季孫行父在自汙。
不管是腦子有問題,還是自汙,隻要晉國還需要魯國,懲戒的時候會不好意思下狠手。
樓令認為季孫行父千不該萬不該的事情就是,錯誤地將郤錡當成了欒書那樣的人。
說得不好聽一些,季孫行父跟郤錡這種自傲又喜歡莽的人玩那一套,非但郤錡根本難以接收到信號,相反會讓郤錡更為惱火。
反正吧,樓令在楚國之前,已經知道要動用多少兵力討伐魯國。
這一次懲戒行動,晉國會出動兩個軍團,分別是中軍和新軍。
這兩個軍團,一個是以郤氏為主力,另一個是範氏與邯鄲氏搭夥。
郤氏兩堂兄弟正憋著一肚子火,一開始絕對是對著魯國一陣亂拳狂揍。
範氏隻想快點解決境內的狄人之亂,怎麽都不會願意在魯國耗時間,肯定也是往狠了教訓。
邯鄲氏在上一次南征表現得中規中矩,他們估計以為搞明白了局勢,不止渴望在戰爭中取得收獲,也很願意幫郤氏出氣。
那樣一看,魯國這一次絕對是要遭老罪了。
那樣子的樓令,不難讓人猜測出態度。
“這、這、這……”孟孫南短時間內額頭冒出一顆顆汗珠,期期艾艾地對樓令說道:“能不能不攻城掠地呢?”
哈!?
看來是鄭國和吳國的慘樣嚇到魯國君臣了。
晉國那樣對待鄭國,狠是狠了點,大體上算起來是事出有因。
誰讓鄭國長時間在晉國和楚國之間來迴靠,上一秒臣服,下一秒跳反?先別管鄭國有什麽理由去那樣做,出現了那樣的格局,無論晉國或楚國怎麽去對待鄭國,講實話再不合理也可以找到說得過去的理由。
至於吳國?了解過程的人,一樣需要承認是吳國作死,並且還是接二連三作死之下的求死得死。
隻不過,以前的晉國還存有顧忌,再是怎麽樣都會收著點。
有了鄭國和吳國來當例子,列國再遲鈍也要發現不對勁。
魯國作死是在鄭國和吳國發生那些事情之前,能夠解釋為他們一開始不知道事情會那麽嚴重。
到了現在,魯國君臣可算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一定要想方設法補救了。
人在“新田”的季孫行父,他在用認為正確的方式幹活。
能夠在魯國接待樓令這位有權有勢又有影響力的晉國上軍將?輪到其他人來努力了。
孟孫南還在等樓令給出答案。
怎麽著?
魯國請求晉國假打?
打假賽這種事情,晉國還真的跟魯國玩過。
好幾次一樣是魯國君臣找死,晉國考慮到需要魯國跟齊國對撕,進入魯國境內的晉軍隻是輕輕用小拳拳捶了魯軍幾下,並沒有放開了打。
樓令可是知道郤錡和郤至意見統一,兩兄弟對魯國要新仇舊恨一塊算。
喊出新仇舊恨一塊算,聽一聽這種是什麽用詞,閱讀能力沒有問題,該怎麽怎麽迴事了。
有所操作空間的話,樓令願意跟孟孫南好好地客套一下,反正無非就是麵子上的應酬而已。
明確知道會發生什麽事情,樓令可不想給予魯國君臣錯誤的信號,比如事情還有可能得到轉圜。
“還請南大夫將樂隊收了。”樓令隻能給出這樣子的暗示。
孟孫南還要講話,看到樓令說完轉身走向戰車。
不一會兒,樓令帶上隊伍逃也似得離去。
逃?
看模樣,那是真的在逃啊!
樓氏眾人那樣的行為,看傻了在場的所有人。
但凡有腦子,誰會以為晉國的卿大夫怕了季孫氏或孟孫氏?
可以說,到了玩真的的地步,魯國的三桓一塊加起來,真不夠樓氏一家給打的。
所以了,越是聰明的人,臉色當場就變得越難看。
“大難臨頭了啊!”孟孫南著實是被嚇得不輕。
然後,孟孫南丟下一群沒有搞清楚狀況的人,上車就讓馭手動起來,用最快的速度返迴都城。
起初沒有反應過來的人,他們從樂嗬嗬到臉色變得僵硬,站在原地麵麵相覷了一下下,用慌亂的姿態也趕緊離開。
晉國的上軍將、樓氏之主、晉國戰神,他竟然連接受魯國的款待都不願意,可以想象晉國對魯國是惱火到了什麽地步。
明確接收到那種信號的魯國貴族,他們簡直是太知道應該怎麽辦了。
趕緊備戰,或是布置防線?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按照魯國的實力,一場戰役中打贏了晉軍,反倒是攤上了大事。
所以怎麽迴事?察覺到不妙的魯國貴族,他們迴到家之後,該生病的生病,該出國訪友的人立刻啟程,反正就是找好各種理由,決不想上戰場跟晉軍玩命。
另一邊,樓令臨時更改了路線,反正就是選擇離“曲阜”遠遠的,一點都不想挨上去。
接下來的沿途,一樣有人會想要招待樓令,隻是他一次次禮貌性的拒絕,用最快的速度趕路,原本需要七八天才走完的路程,五天就來到齊國邊境。
“魯國很恐慌啊?”樓武沒有眼瞎,一路上看到不少魯國貴族帶上繼承人在出國。
樓令笑吟吟地說道:“這樣其實挺好的。”
真事!
魯國真的打不過晉國。
在那種現實之下,魯國無法避戰為前提,躺下任由晉軍蹂躪,不使是一種避免被晉軍往死裏打的應對方案。
往好聽了來講,叫:失地存人。
隻要魯國不抵抗,沒有激起郤錡更大的怒火?按照樓令對郤錡的了解,讓郤錡把惡氣出完之後,不會非要去占領魯國的土地。
而郤錡沒有那種打算,無論士匄或邯鄲旃都生不出那種膽量。
沒有亂扯。
晉國近來的擴張,哪一次不是得到郤錡的同意?
樓令好幾次是說到口幹舌燥才讓郤錡答應下來。
尤其是樓令第一次勸郤錡的時候,真的是異常艱難才讓郤錡勉強接受建議。
不得不講的情況是,也就郤錡有那個膽子,換作以往任何一任的中軍將,他們哪怕心裏再想開疆拓土,一次次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不是其他人勸導才展開行動或是采納占領的建議。
樓令不是那麽了解晉國的曆史,印象中晉國稱霸了之後,反而是停止了領土的擴張。
其實,晉國稱霸之後有進行擴張,隻是大多是從異邦那裏搶占土地,然後就是接受了侯晉的攜土歸附。
有很強實力的晉國,特別是武德充沛,沒有對周邊的諸侯下手,很多人看來會顯得挺不可思議。
可是,晉國不對各個諸侯國下手,將晉國與楚國爭霸得非常激烈,一下子就能夠搞清楚怎麽迴事了。
還能是哪一迴事呢?無非就是晉國忌憚列國投向楚國,變成楚國帶著他們來圍攻晉國。
在有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晉國盡管也發生了幾次很大的內亂,可是等樓令真正有實力和權柄卻是在當調和者。
晉國的幾個卿位家族不搞事,其他家族出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
隻要晉國不發生內亂,或是卿位家族主要關注和忌憚都在互相之間,保持一致對外的姿態,哪個國家能跟武德充沛的晉國相爭?
樓令在魯國地界上充分展現了演技,事後魯國權貴不狠狠幫樓令吹噓一波,他們都對不起樓令的演技。
隻不過,可能是樓令這一支隊伍的趕路速度太快的關係,搞得到了邊境竟然沒有受到迎接。
那不隻是樓令等人速度快的原因,跟他們臨時改道的關係最大。
直接說就是,齊國那邊已經做好了迎接的準備,可是迎接的地點不對。
“紮營,等齊國來人。”樓令不是為了尊重齊國的主權,主要是真的需要受到迎接。
要是樓令看到沒有人迎接,選擇直接朝“臨淄”繼續進發?這可不是一件小事,直接就上升到國家大事了。
關乎到的事情是晉國卿大夫沒有獲得應有的禮遇,齊國直接將所有卿大夫得罪個遍。
再來是,齊國跟樓氏結親本是一件好事,禮節上出現那麽大的差錯,極可能婚事就此取消,從將要成為姻親,立馬變成了仇家。
有沒有那麽誇張?一點都不誇張,並且顯得合情合理,任何時代麵對那種情況都是。
齊國的反應顯得很快,附近的齊國貴族先過來接洽,得知是樓令的隊伍,馬上將消息傳到應該獲得的人手中。
本來在“艾琳”附近等著的國書等人,他們花了四天的時間才轉場到“龍”這個地方。
地名就是叫“龍”沒有錯,後麵地名改了,到現代屬於是泰安的地界。
國書跟樓令見上麵,十分不理解地說道:“怎麽突然改了路線呢?”
樓令有一說一:“我怕魯人濺我一身血。”
國書下一秒就反應過來,一陣“哈哈哈”的樂了有一會,才說道:“那些人啊,他們最喜歡強人所難了。”
別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春秋時期的魯國權貴,他們則是明知道別人會很為難,喜歡厚著臉皮去求人。
通常情況下,魯國權貴為難的對象會是晉國權貴,類似的例子一再發生,足足有三四百年之久。
然後,套用《三體》裏麵的一句話,地球人並不感謝羅輯;魯人也不會感謝一再庇護自己的晉人。
國書……,或者說任何的齊人都喜歡看到魯人倒黴。
因此,國書一瞬間忘了正事,原地跟樓令一塊吃起了瓜。
有一句話,叫:最了解你的,一定是你的敵人。
魯國和齊國相愛相殺的時間挺長久,互相之間有什麽黑曆史,簡直是可以講個三天兩夜。
一眾人就看著兩國大臣蛐蛐魯國,搞到後麵都找塊石頭就靠過去坐著了。
這一幕,不同的人看來,出現不同的反應。
在齊人看來,齊國與樓氏將成為姻親,明顯就是變得親密了。
樓氏等人?知道樓令的人,猜測齊國要怎麽被坑。
可是,用不著樓令來坑齊國,齊國很快就要把自己給坑了……
並不是樓令缺乏安全感,擔憂遭遇刺殺或被野獸襲擊。
以樓令的武力值,即便是被數百人圍殺也能突圍殺出去,不考慮逃跑全部反殺也不是辦不到。
野獸?越是兇猛的野獸越不可能成群結隊。樓令不會遇到老虎一個滑鏟,幾拳下去會打得老虎喵喵叫;碰上熊?那可以直接你一巴掌我一拳,看看誰先倒下。
其實是到了樓令這樣的身份,有些排場不能不擺。
事實也是那樣,排場通常就是擺來給人看,不擺出來會平添非常多的麻煩。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穿著得體,身邊精悍的保鏢環繞,誰見了都知道不好惹,自然也就不會來招惹。
明明有極強的實力,往更差了去穿著,喜歡一個人瞎逛且好管閑事,這樣的人不是好招惹麻煩,壓根就是有意圖的喜歡扮豬吃老虎。
有實力的人一般都挺忙,真沒有那麽多時間來處理額外生出的麻煩。有這種時間,一單大生意都談成了。
換成政治地位高?鏡頭之內單獨擺造型,鏡頭之外絕對是安保人員大一批。為什麽?因為他們要是出意外,耽誤的事情更多,引發的動蕩不會小。
白龍魚服這種事情吧?曆史上不是沒有人幹過,隻是暗中保護的人絕對很多,並且每一次出事都會換來一個屍山血海的局麵。
當然了,是個人都怕死,晉國卿大夫尤其不喜歡冒險,誰出門都是至少百多人環繞。
另一層,到了一定的身份,哪可能說事事親為,身邊肯定是要有能夠做事的人。
拿樓令來說,前往“臨淄”的半路上不斷有人過來拜訪,真不適合每一個人都親自招待,原因是有些人的地位不夠。出現這種狀況的話,樓令不適合親自招待,不得讓身份合適的人去了嘛。
在華元會不會半路拜訪這一件事情上,竟然讓樓令預估錯了。
樓令等快進入魯國地界的時候,才得知華元去了蔡國。
“他絕對跟楚國的高層約在蔡國見麵了。”樓令的大局觀應該勝過當前的多數人,稍微聯想一下宋國麵臨的格局,不難猜到答案的。
要說近百年來哪個國家的君臣眼睛一直放亮?那肯定是宋國無疑了。
那是因為宋國的地位很尷尬,他們是少有的公爵國之一,奈何是作為殷商的叛徒以及後裔。
這種身份注定宋國會讓周王朝感到忌憚,不止一次安排多個諸侯國盯著,隨時隨地也準備發兵將宋國給滅了。
處在那種環境下的曆代宋國君臣,他們能夠一直延續國祚,沒有一雙好眼睛以及一顆理智的腦袋,真的是不能行。
晉國某種程度上是打破了常規,既破壞了針對宋國的包圍圈,也將宋國吸納進入主流階層。
曾經,宋國無比跪舔周天子,也跪倒在了稱霸的齊桓公腳下,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
輪到晉國崛起之後,抱著試一試心態的宋國靠向晉國,讓宋國君臣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就那麽發生,晉國樂嗬嗬地接受了宋國的投靠。尤其是在宋國碰上事的時候,晉國是真的上啊!
宋國知道晉國為什麽接納己方,不就是希望宋國扛線嗎?
可是,宋國在楚國北進之後,他們一直扛住楚國,並未得到周王室或齊國的讚賞或是犒勞。
碰上了晉國這樣的好大哥?宋國是真的非常珍惜,一直以來對晉國非常恭順,該是盡心盡力的地方也不懈怠。
因為宋國非常敏感的關係,所以又是宋國君臣率先察覺到不對,稍微察覺到趨勢的不對勁,他們馬上展開行動了。
不預先設立立場的話,樓令其實非常欣賞宋國君臣。
可是,排除掉與自己無關可以吃瓜,與自己有關必定會事先存在立場。
宋國可能會倒向楚國,僅僅是有這種可能性,足夠作為晉國卿大夫的樓令重視,乃至於做點什麽了。
這種事情不需要證據,僅僅是有所懷疑就已經足夠。
現在的樓令暫時抽不出手,保持著應該的關注度,尤其是隻要關注華元去了哪些地方或接待什麽客人,很容易掌握宋國改換立場的進度。
宋國是因為察覺到危險而在有所作為。
說魯國是自行找死,那真的就是自行找死。
魯國執政去了“新田”討饒。
負責在魯國與衛國邊境迎接的魯國一方,他們出動了孟孫南與季孫宿。
另一個叔孫氏的家主,他去了齊國那邊,要不然也會前來迎接。
看看魯國之前做了什麽。
再看看魯國現在正在做什麽。
單單是有重臣前往齊國,又是晉國討伐魯國的一個理由。
並不是魯國進行邦交需要獲得晉國的同意,跟晉國怎麽定義魯國的地位有關。
現在,魯國知道問題很大,展開了補救措施。
魯國迎接樓令的陣勢不可謂不隆重,隻是由於季孫行父這個執政不在,級別上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魯國沒有跟樓令差不多級別的人在,他們隻能往其它方向是努力,給予更高的政治待遇。
所以了,魯君安排了半個樂隊,見到樓令的隊伍就開始吹、拉、彈、奏。
“……”樓令知道魯國在緊張什麽,獲得這樣的待遇不免頭疼。
什麽叫人情往來?他人給予了待遇,總是要有所迴應。
此時此刻。
此情此景。
樓令要是完全沒有表示,傳出去該多麽難聽啊?
“武,你去跟季孫宿寒暄。”樓令皺眉吩咐。
怎麽不是讓樓武跟孟孫南接洽?因為兩人的年紀差距大,身份地位倒是比較接近。
再怎麽說,樓武會獲得分封,並且還會娶齊國的翁主,不久要成為晉國卿位家族樓氏的小宗之主,身份並不算低了。
“足下,可是給了老夫一個大大的驚嚇啊。”樓令下車之後,親自朝孟孫南迎上去。
孟孫南稍微一個愣神,錯愕問道:“為什麽是驚嚇呢?”
樓令就是等著孟孫南提問,也就說道:“貴國所做的舉動必然引來大軍討伐。你們再這樣禮遇於我,讓我怎麽自處呢。”
魯國為什麽要擺出這等陣仗?不就是為了討好樓令這位晉國卿大夫,再讓樓令從中轉圜嘛。
如果孟孫南不是反問,很直接進行賄賂,代價足夠的情況下,其實樓令不是無法幫魯國控製一下晉軍討伐的強度。
結果怎麽迴事?以嘴皮子之利索,喜歡搞人情往來的魯國權貴之一,孟孫南在最需要動腦子的時刻,腦子像是壞掉了。
而樓令那樣一講,直接指出了核心,明示:注定會發生的事情,誰都無法阻止。
那不是到底哪位卿大夫對著魯國喊打喊殺,根本核心是魯國拒絕會盟,等魯國把自己豎立成為靶子,晉國不放箭就是虧了自己。
事關國家的威嚴層麵,誰來阻止討伐魯國的行動,簡直就是把自己置於國家之上了。
那也是樓令認為討伐吳國會是一個敗筆,沒有理由來阻止的原因。
魯國執政季孫行父在“新田”那邊是怎麽活動,人雖然不在“新田”樓令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知道季孫行父怎麽辦事的嗎?他先是頻繁求見晉君周與郤錡,分別得到接見就光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後麵,季孫行父還頻繁上郤氏的門,一次次光動嘴皮子,搞到連門都進不去。
到了那份上,季孫行父要麽是賄賂,不然就該收拾細軟迴國了吧?
偏偏季孫行父既不行賄,也不收拾細軟迴國,每一天都去郤氏家宅門口當人柱子。
曉得季孫行父那樣做有什麽用意嗎?他在給郤氏難堪。
所以了,鬧到郤至非常惱火地做出了趕人的事情。
進展到那種地步,但凡季孫行父真想把事情辦成,總該是要換一種方式了吧?他偏不,堵完了郤氏的家門口,被趕之後跑去堵宮城的城門。
事情鬧得挺大,慢慢已經傳開,反正就是季孫行父用魯國的臉麵,來拉著晉國一塊被議論。
樓令其實看懂了季孫行父在玩什麽。
一個國家的執政那麽幹,不可能是腦子抽抽了。
做出那些行為的季孫行父分明就是有意為之,使得晉國君臣覺得包括季孫行父在內的魯國君臣腦子有問題,要麽是品懂了季孫行父在自汙。
不管是腦子有問題,還是自汙,隻要晉國還需要魯國,懲戒的時候會不好意思下狠手。
樓令認為季孫行父千不該萬不該的事情就是,錯誤地將郤錡當成了欒書那樣的人。
說得不好聽一些,季孫行父跟郤錡這種自傲又喜歡莽的人玩那一套,非但郤錡根本難以接收到信號,相反會讓郤錡更為惱火。
反正吧,樓令在楚國之前,已經知道要動用多少兵力討伐魯國。
這一次懲戒行動,晉國會出動兩個軍團,分別是中軍和新軍。
這兩個軍團,一個是以郤氏為主力,另一個是範氏與邯鄲氏搭夥。
郤氏兩堂兄弟正憋著一肚子火,一開始絕對是對著魯國一陣亂拳狂揍。
範氏隻想快點解決境內的狄人之亂,怎麽都不會願意在魯國耗時間,肯定也是往狠了教訓。
邯鄲氏在上一次南征表現得中規中矩,他們估計以為搞明白了局勢,不止渴望在戰爭中取得收獲,也很願意幫郤氏出氣。
那樣一看,魯國這一次絕對是要遭老罪了。
那樣子的樓令,不難讓人猜測出態度。
“這、這、這……”孟孫南短時間內額頭冒出一顆顆汗珠,期期艾艾地對樓令說道:“能不能不攻城掠地呢?”
哈!?
看來是鄭國和吳國的慘樣嚇到魯國君臣了。
晉國那樣對待鄭國,狠是狠了點,大體上算起來是事出有因。
誰讓鄭國長時間在晉國和楚國之間來迴靠,上一秒臣服,下一秒跳反?先別管鄭國有什麽理由去那樣做,出現了那樣的格局,無論晉國或楚國怎麽去對待鄭國,講實話再不合理也可以找到說得過去的理由。
至於吳國?了解過程的人,一樣需要承認是吳國作死,並且還是接二連三作死之下的求死得死。
隻不過,以前的晉國還存有顧忌,再是怎麽樣都會收著點。
有了鄭國和吳國來當例子,列國再遲鈍也要發現不對勁。
魯國作死是在鄭國和吳國發生那些事情之前,能夠解釋為他們一開始不知道事情會那麽嚴重。
到了現在,魯國君臣可算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一定要想方設法補救了。
人在“新田”的季孫行父,他在用認為正確的方式幹活。
能夠在魯國接待樓令這位有權有勢又有影響力的晉國上軍將?輪到其他人來努力了。
孟孫南還在等樓令給出答案。
怎麽著?
魯國請求晉國假打?
打假賽這種事情,晉國還真的跟魯國玩過。
好幾次一樣是魯國君臣找死,晉國考慮到需要魯國跟齊國對撕,進入魯國境內的晉軍隻是輕輕用小拳拳捶了魯軍幾下,並沒有放開了打。
樓令可是知道郤錡和郤至意見統一,兩兄弟對魯國要新仇舊恨一塊算。
喊出新仇舊恨一塊算,聽一聽這種是什麽用詞,閱讀能力沒有問題,該怎麽怎麽迴事了。
有所操作空間的話,樓令願意跟孟孫南好好地客套一下,反正無非就是麵子上的應酬而已。
明確知道會發生什麽事情,樓令可不想給予魯國君臣錯誤的信號,比如事情還有可能得到轉圜。
“還請南大夫將樂隊收了。”樓令隻能給出這樣子的暗示。
孟孫南還要講話,看到樓令說完轉身走向戰車。
不一會兒,樓令帶上隊伍逃也似得離去。
逃?
看模樣,那是真的在逃啊!
樓氏眾人那樣的行為,看傻了在場的所有人。
但凡有腦子,誰會以為晉國的卿大夫怕了季孫氏或孟孫氏?
可以說,到了玩真的的地步,魯國的三桓一塊加起來,真不夠樓氏一家給打的。
所以了,越是聰明的人,臉色當場就變得越難看。
“大難臨頭了啊!”孟孫南著實是被嚇得不輕。
然後,孟孫南丟下一群沒有搞清楚狀況的人,上車就讓馭手動起來,用最快的速度返迴都城。
起初沒有反應過來的人,他們從樂嗬嗬到臉色變得僵硬,站在原地麵麵相覷了一下下,用慌亂的姿態也趕緊離開。
晉國的上軍將、樓氏之主、晉國戰神,他竟然連接受魯國的款待都不願意,可以想象晉國對魯國是惱火到了什麽地步。
明確接收到那種信號的魯國貴族,他們簡直是太知道應該怎麽辦了。
趕緊備戰,或是布置防線?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按照魯國的實力,一場戰役中打贏了晉軍,反倒是攤上了大事。
所以怎麽迴事?察覺到不妙的魯國貴族,他們迴到家之後,該生病的生病,該出國訪友的人立刻啟程,反正就是找好各種理由,決不想上戰場跟晉軍玩命。
另一邊,樓令臨時更改了路線,反正就是選擇離“曲阜”遠遠的,一點都不想挨上去。
接下來的沿途,一樣有人會想要招待樓令,隻是他一次次禮貌性的拒絕,用最快的速度趕路,原本需要七八天才走完的路程,五天就來到齊國邊境。
“魯國很恐慌啊?”樓武沒有眼瞎,一路上看到不少魯國貴族帶上繼承人在出國。
樓令笑吟吟地說道:“這樣其實挺好的。”
真事!
魯國真的打不過晉國。
在那種現實之下,魯國無法避戰為前提,躺下任由晉軍蹂躪,不使是一種避免被晉軍往死裏打的應對方案。
往好聽了來講,叫:失地存人。
隻要魯國不抵抗,沒有激起郤錡更大的怒火?按照樓令對郤錡的了解,讓郤錡把惡氣出完之後,不會非要去占領魯國的土地。
而郤錡沒有那種打算,無論士匄或邯鄲旃都生不出那種膽量。
沒有亂扯。
晉國近來的擴張,哪一次不是得到郤錡的同意?
樓令好幾次是說到口幹舌燥才讓郤錡答應下來。
尤其是樓令第一次勸郤錡的時候,真的是異常艱難才讓郤錡勉強接受建議。
不得不講的情況是,也就郤錡有那個膽子,換作以往任何一任的中軍將,他們哪怕心裏再想開疆拓土,一次次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不是其他人勸導才展開行動或是采納占領的建議。
樓令不是那麽了解晉國的曆史,印象中晉國稱霸了之後,反而是停止了領土的擴張。
其實,晉國稱霸之後有進行擴張,隻是大多是從異邦那裏搶占土地,然後就是接受了侯晉的攜土歸附。
有很強實力的晉國,特別是武德充沛,沒有對周邊的諸侯下手,很多人看來會顯得挺不可思議。
可是,晉國不對各個諸侯國下手,將晉國與楚國爭霸得非常激烈,一下子就能夠搞清楚怎麽迴事了。
還能是哪一迴事呢?無非就是晉國忌憚列國投向楚國,變成楚國帶著他們來圍攻晉國。
在有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晉國盡管也發生了幾次很大的內亂,可是等樓令真正有實力和權柄卻是在當調和者。
晉國的幾個卿位家族不搞事,其他家族出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
隻要晉國不發生內亂,或是卿位家族主要關注和忌憚都在互相之間,保持一致對外的姿態,哪個國家能跟武德充沛的晉國相爭?
樓令在魯國地界上充分展現了演技,事後魯國權貴不狠狠幫樓令吹噓一波,他們都對不起樓令的演技。
隻不過,可能是樓令這一支隊伍的趕路速度太快的關係,搞得到了邊境竟然沒有受到迎接。
那不隻是樓令等人速度快的原因,跟他們臨時改道的關係最大。
直接說就是,齊國那邊已經做好了迎接的準備,可是迎接的地點不對。
“紮營,等齊國來人。”樓令不是為了尊重齊國的主權,主要是真的需要受到迎接。
要是樓令看到沒有人迎接,選擇直接朝“臨淄”繼續進發?這可不是一件小事,直接就上升到國家大事了。
關乎到的事情是晉國卿大夫沒有獲得應有的禮遇,齊國直接將所有卿大夫得罪個遍。
再來是,齊國跟樓氏結親本是一件好事,禮節上出現那麽大的差錯,極可能婚事就此取消,從將要成為姻親,立馬變成了仇家。
有沒有那麽誇張?一點都不誇張,並且顯得合情合理,任何時代麵對那種情況都是。
齊國的反應顯得很快,附近的齊國貴族先過來接洽,得知是樓令的隊伍,馬上將消息傳到應該獲得的人手中。
本來在“艾琳”附近等著的國書等人,他們花了四天的時間才轉場到“龍”這個地方。
地名就是叫“龍”沒有錯,後麵地名改了,到現代屬於是泰安的地界。
國書跟樓令見上麵,十分不理解地說道:“怎麽突然改了路線呢?”
樓令有一說一:“我怕魯人濺我一身血。”
國書下一秒就反應過來,一陣“哈哈哈”的樂了有一會,才說道:“那些人啊,他們最喜歡強人所難了。”
別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春秋時期的魯國權貴,他們則是明知道別人會很為難,喜歡厚著臉皮去求人。
通常情況下,魯國權貴為難的對象會是晉國權貴,類似的例子一再發生,足足有三四百年之久。
然後,套用《三體》裏麵的一句話,地球人並不感謝羅輯;魯人也不會感謝一再庇護自己的晉人。
國書……,或者說任何的齊人都喜歡看到魯人倒黴。
因此,國書一瞬間忘了正事,原地跟樓令一塊吃起了瓜。
有一句話,叫:最了解你的,一定是你的敵人。
魯國和齊國相愛相殺的時間挺長久,互相之間有什麽黑曆史,簡直是可以講個三天兩夜。
一眾人就看著兩國大臣蛐蛐魯國,搞到後麵都找塊石頭就靠過去坐著了。
這一幕,不同的人看來,出現不同的反應。
在齊人看來,齊國與樓氏將成為姻親,明顯就是變得親密了。
樓氏等人?知道樓令的人,猜測齊國要怎麽被坑。
可是,用不著樓令來坑齊國,齊國很快就要把自己給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