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啥也不是的周王室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華元提出可以在“虎牢”設置一個貿易集中地,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年。
在這三年的時間裏,晉國連續與楚國爆發大戰,隨後晉國更是占領了鄭國大片土地,後來晉國還去收拾了吳國。
這三年,晉國其實是強撐著在進行各種大動作。
前兩年,楚國可謂是精銳盡出,固然晉軍獲得了戰役的勝利,雙方的損失情況一直維持在三比一左右。
即便是晉軍與楚軍的戰損比達到三比一,一場戰役打下來也要付出至少兩三萬的傷亡。
而晉軍損失的人可不是拉來湊人頭的壯丁,全是“大夫”和“士”、“徒”、“羨”;楚軍折損掉更多的兵力,一開始蠻人占了絕對的多數,後來是貴族帶的農夫,再後來才是部曲。
其實,不太好說到底是晉國或楚國哪一邊更吃虧。
晉國的正規兵源被楚國拿烏合之眾不斷消耗,可是楚國損失了更多的人口。這該怎麽算呢?
要是晉國的底子薄,損失到一定程度就兵源耗光,楚國的做法肯定是正確的。
問題在於,晉國的兵源很多,遠比楚國君臣想象中更多啊。
楚國這樣的玩法,不是短期內可以見效,以長遠來看肯定是徒添國力的消耗了。
隻是三年而已,天下局勢的變幻無比之大!
楚國暫時退出了爭霸舞台。
楚國這一退,沒有國家能夠再與晉國抗衡。這便是對天下格局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了。
像是鄭國丟失大片疆域之類?因為鄭國無力左右天下局勢的關係,看著影響並不大。
那隻是看著影響不大而已,實際上涉及到領土主權,哪裏算得上是什麽小事。
近百年以來,不算異邦的情況下,僅僅是秦國和鄭國發生了大片領土丟失的情況,偏偏兩個國家的疆域還都是被晉國所吞占了。
樓氏自主以家族的力量驅逐秦國,也算晉國的行動?那當然算是。
至於鄭國?無可爭議就是被晉國使用國家力量給侵占了疆域。
單單是晉國侵占鄭國那些疆土,講事實就是顯得非常顯眼,何況還侵占了大半個秦國的疆域呢?
天曉得列國君臣是不是選擇性當睜眼瞎,要不然怎麽都該意識到情況的不對勁了。
什麽不對勁?也就是天下格局要重新步入互相兼並的大爭之世。
可能連晉國的相當一部分高層,他們都沒有察覺到天下局勢已經發生變化,壓根就是被局勢裹挾著在向前滾動。
在絕大多數的時候,多數人根本意識不到時代正在發生什麽改變,他們隻有等造成既定的改變之後,像是突然間那般意識到發生了什麽事。
少數人可以看到時代在發生某種改變,隻是他們又看得不是那麽清楚。在這種情況膽子大的人會直接下注,贏了賺取大利益,輸了則是全盤皆輸。
更小撮的人,他們可以帶動局勢進行改變,比更多的人事先更有把握將利益攥在手裏,隻是一樣不可能保證笑到最後。
在樓令的理解中,看似晉君周想要引導局勢,要不然以晉君周的為人應該幹不出一年召開三次會盟的事情。
“會盟?”郤錡怔怔地說道:“今年已經在‘宛丘’與‘湛板’先後舉行會盟了。”
一天召開兩次會盟不算什麽,等列國君臣剛迴國,馬上又召集他們前來會盟,不是擺明了在折騰人嗎?
現在的問題是什麽?如果晉國君臣一心想要折騰列國,他們還真不敢拒絕會盟邀請。
晉君周比較明顯的臉色一僵,說道:“自然不是今年,可以在明年。”
這一幕被幾個人看在眼裏。
“怎麽是那副表情?”樓令心裏困惑了。
其他人?他們則是以為晉君周被郤錡搞得很尷尬。
再怎麽說也是一國之君啊?
再有實力的大臣,有著不同的意見,話說得委婉一些不好嗎?
郤錡遲疑著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君上要召開會盟,自然可以。”
看郤錡後麵的模樣,不像是刻意折辱晉君周,隻是之前實在太像了。
“寡人盼著‘虎牢’的貿易,盼了好幾年了。”晉君周說完訕訕笑了起來。
等晉君周那樣一說,眾人倒是能夠理解他為什麽急不可耐了。
主要是“虎牢”變成貿易集中地對所有晉人都有好處,得到好處最多的肯定是國君以及一眾卿大夫。
為什麽說對所有晉人都有好處?那是有能力做交易的家族可以更容易賣出或買到物資,節省了長途跋涉的運輸消耗。各個家族一旦不缺物資,肯定也就將多餘的物資拿出來賣,販售方麵也會隨之降價。
說白了就是,國家整體經濟條件變好,能夠因此惠及的人必然增多。
隻談經濟,不談武力。
武力的影響很多,隻是國家不被侵略,受到影響的群體不會那麽全麵。
經濟環境太差,僅僅是物價上漲就會影響到方方麵麵的群體。
當然了,任何的經濟成果都需要武力來保護,單是有錢卻沒有自保的實力,遭到訛詐或是幹脆被侵略,該是變成在給敵人勞作了。
直白點說就是:有錢不搞武備,難道等著作為戰敗賠款嗎?!
“可別繼續待下去了。”士匄嘀咕了一句。
他們連續兩年出征狀態,家門那是一步都沒有邁進去。
其他中小家族還隻是抱怨耽誤了農耕。
到了卿位家族的量級,哪一天沒有事情發生?當作是在治理一個國家都不過為。主事者兩年的時間長期在外,該是耽誤了多少大小事?
晉國所有人都要感謝樓氏,尤其是在西部有封地的家族。
不是樓氏一直在削弱秦國,最終將秦廷驅趕到西邊,以為晉國在跟楚國或哪個國家進行戰爭的階段,秦國會乖乖站在旁邊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翻閱史書會知道,當前階段正是秦國頻繁偷襲晉國的時期,隻要晉國的主力敢於南下,秦軍每一次都趁晉國國內空虛進犯。到最後鬧成什麽樣?反正晉國不敢抽調太多兵力南下,一定有一個軍團在防備秦國。
所以就問問,晉人不該感謝樓氏嗎?
自然了,樓氏不是純粹在當好人幹好事。
獲得了一大半秦地的樓氏,一旦將秦地開發出來,怕是要一舉變成晉國最強大的那個家族了。
有家族發現了嗎?樓令沒有瞅見其他卿位家族有額外舉動,不相信他們能夠偽裝得那麽好,判斷他們就是沒有戰略眼光。
時間不用往後太久,僅僅是百餘年就行,到這個時候就有一大批人看到樓氏幹什麽,立刻猜出樓氏到底抱著什麽樣的戰略意圖了。
要不怎麽說一步快肯定步步快?
在樓令這一代,他真的為後代創造了絕對有利的條件,看就看後人到底把不把握得住了。
幾個卿大夫一直在外,其實樓氏還算好。
在樓令出征前有留下“作業”,作為主母的嬌姬無法拿大主意,由嬌姬去監督執行不會有問題。
不是每一位卿大夫都像樓令有明確的目標,今天製定出未來幾年家族需要做的事情。大多數家族其實就是盯著眼前,遇上什麽事情及時處理,幾個月或更久的以後該幹什麽,超大概率就是腦袋空空。
那當然不是樓令太聰明或其他人太笨,隻能說是思想境界以及眼界存在“代差”的問題。
“再過十來天就會下雪,趕緊迴國吧。”中行偃不是嘀咕,直接用正常的音量講出來。
晉君周一陣側目,別過頭去的時候,臉頰抽搐了幾下。
其實,剛才晉君周說得就是今年繼續召開會盟,並不是在明年。
從心境上來解析,無非就是晉君周略略有點飄,興致到了沒有思考太多。
然後,郤錡先拒絕,又有中行偃催促迴國……,不是,是迴本土,一下子讓晉君周趕緊進行反思。
不怪晉君周會飄的。
哪怕是沒有實權的國君,晉周也是晉國之君。
一年之內幹成了那麽多大事,作為國君的晉周享受了一切的榮譽,年紀輕輕之下可以把持得住的話,那還是年輕人嗎?
人都是一步步成長,隨著閱曆增加而慢慢變得成熟。
晉君周二十來歲有這樣的城府,講事實就是比九成九的人都要早熟了。
在接下來,幾位卿大夫或其他人說什麽,正在進行反思的晉君周半聽沒聽。
“君上?”樓令看出晉君周在走神,重複說道:“是在‘虎牢’進行解散儀式,或是迴到‘新田’再舉行儀式?”
晉君周遲疑了一下,問道:“諸位以為呢?”
這就是走神的代價。
剛才,多數卿大夫的意見是在“虎牢”進行解散的儀式,不用等迴到“新田”了。
如果在“虎牢”舉行解散儀式,起碼封地不在“新田”周邊的貴族,他們不用再去“新田”一趟。
“迴到‘新田’再解散。”郤錡剛才不知道在想什麽,走神之下壓根就沒有說話。
多數卿大夫講了意見,後一腳被郤錡一句話否定,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不止一次兩次。
這不,有些卿大夫極力掩飾,臉色還是不怎麽好看。
晉君周馬上說道:“便如中軍將意見吧。”
不是太特殊的情況,晉君周肯定是希望迴到“新田”再解散。這能夠有效保障君主的權益,也可以為“新田”帶去經濟效益。
作為一國都城的“新田”裏麵有太多屬於晉君周的產業,出征歸來的將士多少是發了筆財,很多人會選擇進城消費一波。
隻要是在城內完成的交易,其實無論貨物來自哪裏,反正就是需要交稅,收到的稅自然落入晉君周的口袋。
不入城交易的話,不用給晉君周交稅,隻是發生什麽糾紛也別想晉君周站出來主持公道。
所以,其實交稅就跟在買保障差不多,真不是完全白交的。
班師的日期決定下來,連帶要幹什麽也有了計劃,全體按照商議的結果執行便是。
這一趟,他們在打楚國期間取得的收獲有限,討伐吳國卻是獲得了超級豐厚的戰利品。
那是吳國剛剛搶了巢國、徐國、邗國一波,將三個國家的國庫搬光,連帶多數貴族也遭到了大肆的劫掠。
晉軍攻下了“梅裏”這座吳國都城,怎麽可能會放過發現的物資,一定是全給搬光光了。
所以,晉國不止是搶了吳國在都城的積累,連帶巢國、徐國、邗國的積累也落到了晉國手裏。
冷兵器時代被這樣掠奪致命,可是也不完全致命。
換作是進入工業時代的話,一次這樣的損失下來,真不是想要恢複被劫掠之初的工業水平可以容易做到。
因此,步入非冷兵器時期,好些國家隻要丟了首都,一般也就沒有了抵抗的資本。這是因為首都乃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一丟就再也無法成批的造出裝備了。
晉國需要與參與戰爭的宋國和衛國分潤嗎?因為吳軍對聯軍不戰而潰的關係,隻有晉軍前往攻打“梅裏”這座吳國的都城,晉國自然不用跟宋國或衛國來分贓。
兩日後,晉軍從“虎牢”離開,選擇走“孟津”的路線。
在當下,周王室已經不直接跟鄭國接壤,以前屬於鄭國的地盤全部歸了晉國。
這種現狀之下,周王室除了在西南麵跟三戎有接壤之外,其它方位已經全是晉國的地盤了。
“是否需要向天子邀功呢?”士匄說得是逼迫楚國去掉王號,連帶稱王的吳國也被滅了一次的事情。
他們已經進入周王室的地盤,到底要怎麽來跟周王室相處,確確實實是一件必須要拿出方案的事情。
晉君周先看一眼郤錡,再看向樓令。
走老路的話,也就是滿足於天下霸主的地位,他們是該向周天子邀功。
晉君周會有這樣的舉動,分明就是有了新的路線。
“直接迴國吧。”樓令在需要發表意見的時候,絕不會沉默。
晉國奔著取代周王室而去,再向周天子邀功就顯得很不合適了。
迫使楚國去掉王號,功勞為什麽不是晉國獨享,且跟周王室沒有關係呢?
晉國一旦向周天子邀功,實際上就是下對上的一種方式,很現實的情況是現在的周天子也拿不出什麽來酬賞晉國。
對了,以前的“溫”地可不是屬於晉國,也不是晉國滅掉當地的國家獲得,其實是幫了周王室大忙,當時的周天子將包括“溫”地在內的三塊地盤送給了晉國。
周王室能夠不知道“溫”地的糧食產出數量嗎?不是有其它內情,僅僅是晉國幫了周王室一把,多傻才會送給晉國。
一旦發生了什麽不合理的事情,必然是由其更為複雜的內情,絕不是史書上的那三言兩語。
“直接迴國。”郤錡挺瞧不上周天子,其實也不需要他瞧得上。
可以直接與周天子交流的是一眾諸侯,臣下之臣連跟周天子直接對話都不行。
因為周天子不直接跟臣下之臣對話的關係,也就需要一名“代言者”,小日子後麵給學了去,弄了“鶴音”這麽一套玩意。
考慮到小日子學了個半懂不懂,鬧出的笑話可不止一點半點,比如先秦兩宋的坐,屁股下麵其實是有支踵這種東西,支踵卻是被小日子拿來盛放食物。
郤錡的直接上司是晉君周,按照規則壓根不用考慮周天子的感受,出了什麽事情也是晉君周去對應。
結果是,周王室那邊發愁怎麽來酬賞成功迫使楚國去掉王號的晉國之君,可是入境的晉國君臣根本沒有派人過來,等於說沒有提到楚國去掉王號的事情,更沒有按照往常那樣邀請周天子前往閱兵,直接給無視掉了。
一直等到晉軍跨過大河去了北岸,周王室這邊一直都是保持沉默,周天子不對外吭聲,也沒有公卿前往晉軍處進行慰問。
要不然周王室的眾人還能怎麽樣?他們發愁怎麽應對,等晉國沒有任何表示也會錯愕與憤怒,可是終究就是什麽都不做才是理智的做法。
打不過是絕對打不過。
大吵大鬧一場?即便是成功鬧得其餘諸侯要給周天子爭個公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也變得人盡皆知,會搞到周王室想當鴕鳥都當不成。
更甚者,大鬧了一場之後,會搞得晉國徹底不再裝,打贏了諸侯聯軍再將周王室收拾掉。
周王室的君臣無比清楚自己能夠拉出多少軍隊,他們也能夠知道諸侯不再恭順,應該祈禱的是晉國君臣沒有下決心使用武力。
隻是呢,周王室真的什麽都不幹也不行。
晉軍將要離開單國地界的時候,單公朝秘密前來請見晉君周個人。
單公朝隻是以老師的身份見晉君周這位弟子,不是用單國之主或周王室公卿的身份來見晉周這位晉國之君。
當時碰巧樓令在與晉君周說話,等單公朝請見,君臣兩人麵麵相覷了有一會。
“臣告退?”樓令得知單公朝過來,還是以老師的身份,再好奇也要給晉君周留下私人空間。
“不不不,上軍將還是留下吧?”晉君周並非不好意思麵對單公朝,大概猜出單公朝過來幹什麽,認為至少有一名卿大夫在場最好。
要是之前沒有卿大夫在場?那晉君周肯定就不好臨時再召喚,因為這樣做會太明顯。
恰好有卿大夫在嗎?這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單公朝被晉君周親自到軍帳外請了進來。
進來後的單公朝看到樓令在場,先是一個愣神之後,再為難地看向自己的徒弟。
為什麽單公朝不是直接與樓令交流或暗示?不論實力,隻講階級身份,單公朝再怎麽樣也是一國之君,身份還是晉君周的老師,施壓也是對著晉君周,才不會朝樓令釋放什麽信號。
晉君周假裝看不懂單公朝的為難,從頭到尾都表現得極為熱情。
可是無論單公朝再怎麽暗示,反正就是晉君周一點讓樓令離開的意思都沒有。
“咳咳……”單公朝實在沒有辦法,先故作姿態咳嗽了兩聲,再笑眯眯地對樓令說道:“樓氏之主可有公務亟待處理啊?”
按理來說,單公朝都這樣子了,怎麽都該讓樓令離開吧?
樓令麵無表情地說道:“正與寡君商談軍國大事。若是公卿的事情不著急,可否改日再來呢?”
不是什麽大忠臣的樓令,他很樂意幫晉君周一把,乃至於抓住機會要直接掀桌子。
無論是周王室的公卿,還是單國之主,反正又不是樓令的主上,願意就給麵子,不願意也就那樣。
當然了,看著單公朝是晉君周老師的前提之下,其實多數晉人很願意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給單公朝一些麵子。
現在的情況是,晉君周需要樓令當擋箭牌,肯定會讓樓令先照顧晉君周的需要。
“國君麵對自己的老師需要留有情麵,一些事情不會做得太過分。單公現在過來,還是這副打扮,明顯隱藏了身份。看來是周天子有任務給單公了。”樓令得出這種結論。
無疑,作為晉君周老師的單公朝,他真的是在這個時候來找晉君周的最佳人選。
不一定非要單公朝在晉君周這裏獲得一個答案,能夠窺探出晉君周的態度,隻要晉君周的態度不是那麽堅決,總有辦法來緩和糟糕的局麵。
如果晉君周本人沒有對周王室不敬的心思,乃是受到了大臣的脅迫?對於周王室則是一個更好的消息。
“好好好,那寡人直接說吧。”單公朝看上去有些惱怒,轉頭對晉君周問道:“你到底想幹什麽,在幹什麽。”
單公朝算是看出晉君周故意留下樓令,脾氣一下子上來,行為有些過火了。
老師和徒弟是私人的關係。沒有外人在場,師徒怎麽樣,那是師徒之間的事情。
晉君周除了是單公朝的徒弟之外,還是晉國之君。
當著晉國大臣的麵,擺老師的譜?通常情況下不是不行。
問題是,現在不屬於通常的情況。
樓令霍地站起來,不吭一聲地走到晉君周身側站定,一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單公朝看。
隻能說,單公朝看到樓令往晉君周邊上那麽一站,並且樓令眼睛直勾勾盯著自己,一瞬間腦子懵了……
在這三年的時間裏,晉國連續與楚國爆發大戰,隨後晉國更是占領了鄭國大片土地,後來晉國還去收拾了吳國。
這三年,晉國其實是強撐著在進行各種大動作。
前兩年,楚國可謂是精銳盡出,固然晉軍獲得了戰役的勝利,雙方的損失情況一直維持在三比一左右。
即便是晉軍與楚軍的戰損比達到三比一,一場戰役打下來也要付出至少兩三萬的傷亡。
而晉軍損失的人可不是拉來湊人頭的壯丁,全是“大夫”和“士”、“徒”、“羨”;楚軍折損掉更多的兵力,一開始蠻人占了絕對的多數,後來是貴族帶的農夫,再後來才是部曲。
其實,不太好說到底是晉國或楚國哪一邊更吃虧。
晉國的正規兵源被楚國拿烏合之眾不斷消耗,可是楚國損失了更多的人口。這該怎麽算呢?
要是晉國的底子薄,損失到一定程度就兵源耗光,楚國的做法肯定是正確的。
問題在於,晉國的兵源很多,遠比楚國君臣想象中更多啊。
楚國這樣的玩法,不是短期內可以見效,以長遠來看肯定是徒添國力的消耗了。
隻是三年而已,天下局勢的變幻無比之大!
楚國暫時退出了爭霸舞台。
楚國這一退,沒有國家能夠再與晉國抗衡。這便是對天下格局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了。
像是鄭國丟失大片疆域之類?因為鄭國無力左右天下局勢的關係,看著影響並不大。
那隻是看著影響不大而已,實際上涉及到領土主權,哪裏算得上是什麽小事。
近百年以來,不算異邦的情況下,僅僅是秦國和鄭國發生了大片領土丟失的情況,偏偏兩個國家的疆域還都是被晉國所吞占了。
樓氏自主以家族的力量驅逐秦國,也算晉國的行動?那當然算是。
至於鄭國?無可爭議就是被晉國使用國家力量給侵占了疆域。
單單是晉國侵占鄭國那些疆土,講事實就是顯得非常顯眼,何況還侵占了大半個秦國的疆域呢?
天曉得列國君臣是不是選擇性當睜眼瞎,要不然怎麽都該意識到情況的不對勁了。
什麽不對勁?也就是天下格局要重新步入互相兼並的大爭之世。
可能連晉國的相當一部分高層,他們都沒有察覺到天下局勢已經發生變化,壓根就是被局勢裹挾著在向前滾動。
在絕大多數的時候,多數人根本意識不到時代正在發生什麽改變,他們隻有等造成既定的改變之後,像是突然間那般意識到發生了什麽事。
少數人可以看到時代在發生某種改變,隻是他們又看得不是那麽清楚。在這種情況膽子大的人會直接下注,贏了賺取大利益,輸了則是全盤皆輸。
更小撮的人,他們可以帶動局勢進行改變,比更多的人事先更有把握將利益攥在手裏,隻是一樣不可能保證笑到最後。
在樓令的理解中,看似晉君周想要引導局勢,要不然以晉君周的為人應該幹不出一年召開三次會盟的事情。
“會盟?”郤錡怔怔地說道:“今年已經在‘宛丘’與‘湛板’先後舉行會盟了。”
一天召開兩次會盟不算什麽,等列國君臣剛迴國,馬上又召集他們前來會盟,不是擺明了在折騰人嗎?
現在的問題是什麽?如果晉國君臣一心想要折騰列國,他們還真不敢拒絕會盟邀請。
晉君周比較明顯的臉色一僵,說道:“自然不是今年,可以在明年。”
這一幕被幾個人看在眼裏。
“怎麽是那副表情?”樓令心裏困惑了。
其他人?他們則是以為晉君周被郤錡搞得很尷尬。
再怎麽說也是一國之君啊?
再有實力的大臣,有著不同的意見,話說得委婉一些不好嗎?
郤錡遲疑著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君上要召開會盟,自然可以。”
看郤錡後麵的模樣,不像是刻意折辱晉君周,隻是之前實在太像了。
“寡人盼著‘虎牢’的貿易,盼了好幾年了。”晉君周說完訕訕笑了起來。
等晉君周那樣一說,眾人倒是能夠理解他為什麽急不可耐了。
主要是“虎牢”變成貿易集中地對所有晉人都有好處,得到好處最多的肯定是國君以及一眾卿大夫。
為什麽說對所有晉人都有好處?那是有能力做交易的家族可以更容易賣出或買到物資,節省了長途跋涉的運輸消耗。各個家族一旦不缺物資,肯定也就將多餘的物資拿出來賣,販售方麵也會隨之降價。
說白了就是,國家整體經濟條件變好,能夠因此惠及的人必然增多。
隻談經濟,不談武力。
武力的影響很多,隻是國家不被侵略,受到影響的群體不會那麽全麵。
經濟環境太差,僅僅是物價上漲就會影響到方方麵麵的群體。
當然了,任何的經濟成果都需要武力來保護,單是有錢卻沒有自保的實力,遭到訛詐或是幹脆被侵略,該是變成在給敵人勞作了。
直白點說就是:有錢不搞武備,難道等著作為戰敗賠款嗎?!
“可別繼續待下去了。”士匄嘀咕了一句。
他們連續兩年出征狀態,家門那是一步都沒有邁進去。
其他中小家族還隻是抱怨耽誤了農耕。
到了卿位家族的量級,哪一天沒有事情發生?當作是在治理一個國家都不過為。主事者兩年的時間長期在外,該是耽誤了多少大小事?
晉國所有人都要感謝樓氏,尤其是在西部有封地的家族。
不是樓氏一直在削弱秦國,最終將秦廷驅趕到西邊,以為晉國在跟楚國或哪個國家進行戰爭的階段,秦國會乖乖站在旁邊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翻閱史書會知道,當前階段正是秦國頻繁偷襲晉國的時期,隻要晉國的主力敢於南下,秦軍每一次都趁晉國國內空虛進犯。到最後鬧成什麽樣?反正晉國不敢抽調太多兵力南下,一定有一個軍團在防備秦國。
所以就問問,晉人不該感謝樓氏嗎?
自然了,樓氏不是純粹在當好人幹好事。
獲得了一大半秦地的樓氏,一旦將秦地開發出來,怕是要一舉變成晉國最強大的那個家族了。
有家族發現了嗎?樓令沒有瞅見其他卿位家族有額外舉動,不相信他們能夠偽裝得那麽好,判斷他們就是沒有戰略眼光。
時間不用往後太久,僅僅是百餘年就行,到這個時候就有一大批人看到樓氏幹什麽,立刻猜出樓氏到底抱著什麽樣的戰略意圖了。
要不怎麽說一步快肯定步步快?
在樓令這一代,他真的為後代創造了絕對有利的條件,看就看後人到底把不把握得住了。
幾個卿大夫一直在外,其實樓氏還算好。
在樓令出征前有留下“作業”,作為主母的嬌姬無法拿大主意,由嬌姬去監督執行不會有問題。
不是每一位卿大夫都像樓令有明確的目標,今天製定出未來幾年家族需要做的事情。大多數家族其實就是盯著眼前,遇上什麽事情及時處理,幾個月或更久的以後該幹什麽,超大概率就是腦袋空空。
那當然不是樓令太聰明或其他人太笨,隻能說是思想境界以及眼界存在“代差”的問題。
“再過十來天就會下雪,趕緊迴國吧。”中行偃不是嘀咕,直接用正常的音量講出來。
晉君周一陣側目,別過頭去的時候,臉頰抽搐了幾下。
其實,剛才晉君周說得就是今年繼續召開會盟,並不是在明年。
從心境上來解析,無非就是晉君周略略有點飄,興致到了沒有思考太多。
然後,郤錡先拒絕,又有中行偃催促迴國……,不是,是迴本土,一下子讓晉君周趕緊進行反思。
不怪晉君周會飄的。
哪怕是沒有實權的國君,晉周也是晉國之君。
一年之內幹成了那麽多大事,作為國君的晉周享受了一切的榮譽,年紀輕輕之下可以把持得住的話,那還是年輕人嗎?
人都是一步步成長,隨著閱曆增加而慢慢變得成熟。
晉君周二十來歲有這樣的城府,講事實就是比九成九的人都要早熟了。
在接下來,幾位卿大夫或其他人說什麽,正在進行反思的晉君周半聽沒聽。
“君上?”樓令看出晉君周在走神,重複說道:“是在‘虎牢’進行解散儀式,或是迴到‘新田’再舉行儀式?”
晉君周遲疑了一下,問道:“諸位以為呢?”
這就是走神的代價。
剛才,多數卿大夫的意見是在“虎牢”進行解散的儀式,不用等迴到“新田”了。
如果在“虎牢”舉行解散儀式,起碼封地不在“新田”周邊的貴族,他們不用再去“新田”一趟。
“迴到‘新田’再解散。”郤錡剛才不知道在想什麽,走神之下壓根就沒有說話。
多數卿大夫講了意見,後一腳被郤錡一句話否定,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不止一次兩次。
這不,有些卿大夫極力掩飾,臉色還是不怎麽好看。
晉君周馬上說道:“便如中軍將意見吧。”
不是太特殊的情況,晉君周肯定是希望迴到“新田”再解散。這能夠有效保障君主的權益,也可以為“新田”帶去經濟效益。
作為一國都城的“新田”裏麵有太多屬於晉君周的產業,出征歸來的將士多少是發了筆財,很多人會選擇進城消費一波。
隻要是在城內完成的交易,其實無論貨物來自哪裏,反正就是需要交稅,收到的稅自然落入晉君周的口袋。
不入城交易的話,不用給晉君周交稅,隻是發生什麽糾紛也別想晉君周站出來主持公道。
所以,其實交稅就跟在買保障差不多,真不是完全白交的。
班師的日期決定下來,連帶要幹什麽也有了計劃,全體按照商議的結果執行便是。
這一趟,他們在打楚國期間取得的收獲有限,討伐吳國卻是獲得了超級豐厚的戰利品。
那是吳國剛剛搶了巢國、徐國、邗國一波,將三個國家的國庫搬光,連帶多數貴族也遭到了大肆的劫掠。
晉軍攻下了“梅裏”這座吳國都城,怎麽可能會放過發現的物資,一定是全給搬光光了。
所以,晉國不止是搶了吳國在都城的積累,連帶巢國、徐國、邗國的積累也落到了晉國手裏。
冷兵器時代被這樣掠奪致命,可是也不完全致命。
換作是進入工業時代的話,一次這樣的損失下來,真不是想要恢複被劫掠之初的工業水平可以容易做到。
因此,步入非冷兵器時期,好些國家隻要丟了首都,一般也就沒有了抵抗的資本。這是因為首都乃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一丟就再也無法成批的造出裝備了。
晉國需要與參與戰爭的宋國和衛國分潤嗎?因為吳軍對聯軍不戰而潰的關係,隻有晉軍前往攻打“梅裏”這座吳國的都城,晉國自然不用跟宋國或衛國來分贓。
兩日後,晉軍從“虎牢”離開,選擇走“孟津”的路線。
在當下,周王室已經不直接跟鄭國接壤,以前屬於鄭國的地盤全部歸了晉國。
這種現狀之下,周王室除了在西南麵跟三戎有接壤之外,其它方位已經全是晉國的地盤了。
“是否需要向天子邀功呢?”士匄說得是逼迫楚國去掉王號,連帶稱王的吳國也被滅了一次的事情。
他們已經進入周王室的地盤,到底要怎麽來跟周王室相處,確確實實是一件必須要拿出方案的事情。
晉君周先看一眼郤錡,再看向樓令。
走老路的話,也就是滿足於天下霸主的地位,他們是該向周天子邀功。
晉君周會有這樣的舉動,分明就是有了新的路線。
“直接迴國吧。”樓令在需要發表意見的時候,絕不會沉默。
晉國奔著取代周王室而去,再向周天子邀功就顯得很不合適了。
迫使楚國去掉王號,功勞為什麽不是晉國獨享,且跟周王室沒有關係呢?
晉國一旦向周天子邀功,實際上就是下對上的一種方式,很現實的情況是現在的周天子也拿不出什麽來酬賞晉國。
對了,以前的“溫”地可不是屬於晉國,也不是晉國滅掉當地的國家獲得,其實是幫了周王室大忙,當時的周天子將包括“溫”地在內的三塊地盤送給了晉國。
周王室能夠不知道“溫”地的糧食產出數量嗎?不是有其它內情,僅僅是晉國幫了周王室一把,多傻才會送給晉國。
一旦發生了什麽不合理的事情,必然是由其更為複雜的內情,絕不是史書上的那三言兩語。
“直接迴國。”郤錡挺瞧不上周天子,其實也不需要他瞧得上。
可以直接與周天子交流的是一眾諸侯,臣下之臣連跟周天子直接對話都不行。
因為周天子不直接跟臣下之臣對話的關係,也就需要一名“代言者”,小日子後麵給學了去,弄了“鶴音”這麽一套玩意。
考慮到小日子學了個半懂不懂,鬧出的笑話可不止一點半點,比如先秦兩宋的坐,屁股下麵其實是有支踵這種東西,支踵卻是被小日子拿來盛放食物。
郤錡的直接上司是晉君周,按照規則壓根不用考慮周天子的感受,出了什麽事情也是晉君周去對應。
結果是,周王室那邊發愁怎麽來酬賞成功迫使楚國去掉王號的晉國之君,可是入境的晉國君臣根本沒有派人過來,等於說沒有提到楚國去掉王號的事情,更沒有按照往常那樣邀請周天子前往閱兵,直接給無視掉了。
一直等到晉軍跨過大河去了北岸,周王室這邊一直都是保持沉默,周天子不對外吭聲,也沒有公卿前往晉軍處進行慰問。
要不然周王室的眾人還能怎麽樣?他們發愁怎麽應對,等晉國沒有任何表示也會錯愕與憤怒,可是終究就是什麽都不做才是理智的做法。
打不過是絕對打不過。
大吵大鬧一場?即便是成功鬧得其餘諸侯要給周天子爭個公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也變得人盡皆知,會搞到周王室想當鴕鳥都當不成。
更甚者,大鬧了一場之後,會搞得晉國徹底不再裝,打贏了諸侯聯軍再將周王室收拾掉。
周王室的君臣無比清楚自己能夠拉出多少軍隊,他們也能夠知道諸侯不再恭順,應該祈禱的是晉國君臣沒有下決心使用武力。
隻是呢,周王室真的什麽都不幹也不行。
晉軍將要離開單國地界的時候,單公朝秘密前來請見晉君周個人。
單公朝隻是以老師的身份見晉君周這位弟子,不是用單國之主或周王室公卿的身份來見晉周這位晉國之君。
當時碰巧樓令在與晉君周說話,等單公朝請見,君臣兩人麵麵相覷了有一會。
“臣告退?”樓令得知單公朝過來,還是以老師的身份,再好奇也要給晉君周留下私人空間。
“不不不,上軍將還是留下吧?”晉君周並非不好意思麵對單公朝,大概猜出單公朝過來幹什麽,認為至少有一名卿大夫在場最好。
要是之前沒有卿大夫在場?那晉君周肯定就不好臨時再召喚,因為這樣做會太明顯。
恰好有卿大夫在嗎?這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單公朝被晉君周親自到軍帳外請了進來。
進來後的單公朝看到樓令在場,先是一個愣神之後,再為難地看向自己的徒弟。
為什麽單公朝不是直接與樓令交流或暗示?不論實力,隻講階級身份,單公朝再怎麽樣也是一國之君,身份還是晉君周的老師,施壓也是對著晉君周,才不會朝樓令釋放什麽信號。
晉君周假裝看不懂單公朝的為難,從頭到尾都表現得極為熱情。
可是無論單公朝再怎麽暗示,反正就是晉君周一點讓樓令離開的意思都沒有。
“咳咳……”單公朝實在沒有辦法,先故作姿態咳嗽了兩聲,再笑眯眯地對樓令說道:“樓氏之主可有公務亟待處理啊?”
按理來說,單公朝都這樣子了,怎麽都該讓樓令離開吧?
樓令麵無表情地說道:“正與寡君商談軍國大事。若是公卿的事情不著急,可否改日再來呢?”
不是什麽大忠臣的樓令,他很樂意幫晉君周一把,乃至於抓住機會要直接掀桌子。
無論是周王室的公卿,還是單國之主,反正又不是樓令的主上,願意就給麵子,不願意也就那樣。
當然了,看著單公朝是晉君周老師的前提之下,其實多數晉人很願意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前提下給單公朝一些麵子。
現在的情況是,晉君周需要樓令當擋箭牌,肯定會讓樓令先照顧晉君周的需要。
“國君麵對自己的老師需要留有情麵,一些事情不會做得太過分。單公現在過來,還是這副打扮,明顯隱藏了身份。看來是周天子有任務給單公了。”樓令得出這種結論。
無疑,作為晉君周老師的單公朝,他真的是在這個時候來找晉君周的最佳人選。
不一定非要單公朝在晉君周這裏獲得一個答案,能夠窺探出晉君周的態度,隻要晉君周的態度不是那麽堅決,總有辦法來緩和糟糕的局麵。
如果晉君周本人沒有對周王室不敬的心思,乃是受到了大臣的脅迫?對於周王室則是一個更好的消息。
“好好好,那寡人直接說吧。”單公朝看上去有些惱怒,轉頭對晉君周問道:“你到底想幹什麽,在幹什麽。”
單公朝算是看出晉君周故意留下樓令,脾氣一下子上來,行為有些過火了。
老師和徒弟是私人的關係。沒有外人在場,師徒怎麽樣,那是師徒之間的事情。
晉君周除了是單公朝的徒弟之外,還是晉國之君。
當著晉國大臣的麵,擺老師的譜?通常情況下不是不行。
問題是,現在不屬於通常的情況。
樓令霍地站起來,不吭一聲地走到晉君周身側站定,一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單公朝看。
隻能說,單公朝看到樓令往晉君周邊上那麽一站,並且樓令眼睛直勾勾盯著自己,一瞬間腦子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