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兵臨城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大江北岸的聯軍追逐吳軍的時候,樓令已經先後跟郤至、智罃、士匄、中行偃的部隊完成會合,一起朝著“梅裏”推進。
這一支為數四個“師”約三萬人的部隊,裏麵還有過萬的輔助人員,其中光是匠人的數量就占了四千左右。
那是樓令要求多帶匠人的結果,便於接近“梅裏”之後,進行攻城器械的趕造。
“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再有三天就能夠抵達吳國都城的城下,屆時需要建設好營盤。”樓令與中行偃同乘一輛戰車。
中行偃問道:“要分成幾個營盤?”
“不多出三個。”樓令已經派人摸清楚當地的地形:“一個主營盤,加上兩個駐軍兩個‘旅’的營盤,組成犄角之勢。”
說到底就是在這邊的交戰模式不一樣,駐紮的地點需要更可能的靠近,並且營盤的數量不能太多,要不然一定會被襲擾得很困擾。
當然了,主要的營盤是三個,外圍肯定會存在駐軍更少的兵堡或是崗哨。
沿途的一些要道,樓令一樣有留下小股部隊駐守,通常是橋梁之類。這是為了避免橋梁被吳軍破壞。
在大江南岸的聯軍合起來應該有接近五萬,隻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固守渡口,他們並未一塊向“梅裏”進軍。
負責攻打“梅裏”的晉軍,他們已經連續趕了六天的路,每一天走大概三十裏左右的路程,行軍速度隻能說不快不慢。
六天的路程走下來,沿途留下的部隊數量已經超過兩千人,不是駐守在橋梁附近,便是一些山林的狹隘出口。
其實,那些沿途撒下去的駐軍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卡住了交通要道阻擊路過的吳軍,或是逼迫吳軍繞道。
在這六天期間,他們一樣遭受多批次小股吳軍的襲擾。
與邯鄲旃幾天才反應過來不一樣,更知道該怎麽應對這種頻繁襲擊的樓令采取了多種應對方式,包括上麵在要道留下小股駐軍,以及派出小股隊伍與吳國對攻。
那些散出去的晉軍隊伍,他們主動尋找吳軍與之交戰,沒能夠擋住或糾纏住所有吳軍,起碼減少了吳軍襲擾主力部隊的可能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吳軍小隊被消滅或打殘,到現在樓令統率的這一支部隊,每一天受到的襲擾降低到了五次以內。
要知道活動在該區域的吳軍原本有四千左右,他們等晉軍離開渡口,便不再襲擾渡口,改為襲擾行軍狀態的聯軍了。
四千的吳軍至少散成了五十支以上的隊伍,少的十來人,多的幾百人,想要完全清理幹淨過於困難。
避免了主力部隊受到襲擾的次數,隻說明樓令的應對方案取得了效果。
“不知道君上那一邊怎麽樣了?”中行偃說道。
樓令轉頭怪怪地看了中行偃一眼,重新目視前方的時候說道:“大概還在追擊吳軍吧。”
友軍並未派人進行求援,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完,不是總指揮的中行偃分出精力去管遠方的事情做什麽呢?
大江南岸的晉軍任務不比大江北岸的輕,乃至於攻克“梅裏”的政治意義更重要,不如集中精力先顧好自己的事情,再不濟也多多查遺補漏。
同屬晉國的兩支大軍相隔百裏左右,並且中間還隔著一條大江,哪怕是其中一支有危險,怎麽都需要十來天才能夠互相支援。
十來天都算是很快,遭遇到意外甚至無法進行互相的支援。
考慮到吳國本土的兵力所剩無幾,真要是出現狀況,超大概率是樓令率軍救援郤錡居多?
樓令偶爾也會分心去想一想大江北岸的戰事進展怎麽樣了。
畢竟,聯軍對戰的是吳軍啊!
如果說楚軍隻有在劣勢才當蠻夷,從未聽說過吳軍有當人的時候。
吳軍不止喜歡偷襲和埋伏,他們壓根就不存在什麽軍紀。
硬要說的話,當前時代的秦軍可能都比吳軍更像人,至少秦軍不會玩虐殺,吳軍則是會!
曆史上,吳軍攻破楚國都城,幾乎是將所有不當人的事情都幹了一遍。這是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的事情。反倒是伍子胥到底有沒有挖墳鞭屍,可能需要稍微的存疑。
要說必須分出精力關注什麽事情的話,樓令認為渡口那邊更值得關注,說道:“兩支主力部隊都離開了渡口,吳國水軍有所行動的話,大概就是在近期了。”
如果不是吳國的主力部隊不在國內,並且渡江的聯軍在五萬左右,講實話就是樓令會反對攻打“梅裏”這座吳國都城。
雙方已經進入戰爭狀態,實施軍事行動之後,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晉軍是初次渡過大江,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所在地,哪怕是有了很多的向導,真沒有己方核心階層熟知地形來得實在。
申巫臣?他並不是晉國的核心階層,也不可能成為核心階層。
不是申巫臣的能力強弱這個問題,單純就因為他是楚國公族的出身。而晉國高層認定楚國對己方超級有威脅,哪怕楚國暫時跌倒,某天楚國一定會重新站起來。
基於上述那一些因素,申巫臣也知道自己爬不上晉國的核心階層,他才會在吳國替自己的子嗣做那麽多的安排。
“如果‘梅裏’好打的話,或許不用耗費時日打造攻城器械?”樓令隻是聽說了‘梅裏’的情況,需要親自看一看才知道。
根據一些人的說法,作為吳國都城的城池,它的城牆最高約兩丈,最矮的不超過兩丈。
當前的一丈大概是現代的三點三三米,那“梅裏”城牆最高就是七米左右,最矮的城牆大概是六米左右。
樓令有派探子進入“梅裏”偵查,一直在陸陸續續傳迴信息。
根據探子傳迴的情報,因為聯軍正在向“梅裏”逼進的關係,城內一度起了騷亂,隻是騷亂在兩天內得到控製。
由於吳君壽夢不在“梅裏”的關係,明知道有敵軍正在逼進,緊急動員卻是無法執行。
吳國的權力集中在國君手中,沒有來自國君的命令,留守國內的公族封君或貴族連抽調自家私軍到“梅裏”都沒有做。
不是那些吳國封君或貴族不做,而是他們做了之後,哪怕守住都城沒有陷落,等吳君壽夢迴歸會後果難料。
其實,列國都是沒有得到允許,嚴禁各個家族的私軍靠近都城,當然也包括了晉國。
還有另外的一項,即便是各個家族的私軍得到允許靠近都城,一樣嚴禁成建製入城。
那當然是一種防止叛亂的措施,但是隻能防君子,防不了小人。
負責保護各個貴族的護衛?甭管是能打還是戰鬥力低下,他們不算軍隊。
有那麽一個事實,一旦是發生弑君事件的話,一般是貴族帶著護衛完成,後麵抵達的私軍頂多就是負責洗地。真正意義上的洗地,也就是搬走屍體和清理血跡、雜物之類。
“本來有一千八百左右的守軍,陸陸續續會有部隊敗退迴去,且當是有三千到三千六百左右的守軍吧?”樓令估算出這個數量。
雖然是作為一座都城,但是“梅裏”的占地麵積並不大,算周長也就六裏左右。
因為吳國商業不發達再加上吳國嚴禁隨意遷徙都城居住的關係,所以導致“梅裏”並不存在城郭這種設施。
六裏周長的一座城池之內,擁有三四千的駐軍其實非常合適,再多就會顯得擁擠,並且會加速城內資源的消耗。
為什麽樓令不派人偽裝進城裏應外合呢?他有那麽想過,隻是覺得沒有必要。
曆史上的呂蒙有沒有幹過“白衣渡江”的操作不重要,反正因為《三國演義》的傳播度,呂蒙被釘在了曆史恥辱柱上,連帶偽裝偷襲也成了一種慣用的軍事手段。
有沒有攻下“梅裏”對樓令來講並不是十分重要,其實對晉國也是成也好,不成隻是可惜的一次軍事行動。
所以了,樓令真不會為了攻克“梅裏”來敗壞自己的名聲。
其實吧?
當前不比日後,每一座城池內的人口就那麽多,作為都城的常駐人口很固定。
尤其是“梅裏”現在風聲鶴唳,哪可能有大批陌生人入城不會被察覺呢?想要派遣隊伍偽裝入城當內應的難度很大。
同時,跟實施水攻或火攻成功的案例一樣,派出部隊偽裝入城幹成裏應外合的例子很少。隻是水攻、火攻和裏應外合幹成了太轟動,搞得這種戰法的名氣很大,弄得人們無視了“幸存者偏差”這種效應。
拿背水一戰來說,不知道有這種打法的人可能不多,使用這一套戰法並取得成功的人卻是隻有韓信一人,其餘敢玩背水一戰的將領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同樣的,使用水攻的成功軍事案例不少,使用火攻而成功的案例同樣不多。沒太特別的地方,隻因為想要實施火攻遠比水攻困難得太多了。
越是對“梅裏”越加接近的時候,樓令派出去“梅裏”城內的探子失聯越多,到後麵幹脆沒有接到探子的迴報。
失聯的探子不一定是已經死亡,可能由於顯得麵生被關押,也有可能被拉去當了苦力。
在中原爆發城池攻防戰也是那個樣子,城內沒有居所會被集中起來,不是要全部集中起來殺光,也不會逼著上城牆當炮灰,主要是充當運輸物資的勞動力。
若是戰事緊急的話,城內居民也會被動員起來,一樣是充當勞動力,不是強製參與廝殺。
趙氏的黎庶和奴隸參與作戰,算是非常特別的一次案例,反正其他家族的黎庶或奴隸才不會舍命抵抗。
“城池的城門已經閉緊了。”樓武之前去了‘梅裏’城外一趟:“城外看不到吳軍,倒是有不少黎庶活動在山林之間。”
樓令聽完立刻皺眉,說道:“帶隊進行驅離,不走就抓起來。”
他們沿途可不止是遭受到吳軍的襲擾,普通黎庶逮住機會也會造成聯軍的損失。
中行偃想說不好,可是有不少吳國黎庶參與作戰,話講不出來。
中原交戰期間不為難普通黎庶,一來是他們沒有多少油水,再來就是非常識相不會瞎摻和。
最後一點就是,隻要打贏了的話,戰敗國會自己抓黎庶來用作為賠償。
殺死可能到手的勞動力?明顯就是比較不合適,名聲也會變得很臭。
樓令可不會隻讓樓武去幹那些事,每一個家族點了一些名字,主要就是各家族的二代。
大軍在中午抵達“梅裏”郊外,隨後一部分將士和輔兵開始按照樓令事先的安排開始清理出空地,數量更多的部隊則是開始在接近城池約五百米之內。
接近城池做什麽?不是樓令要抵達就立刻展開攻城,主要是清除城外的障礙物,為接下來的攻城做好先期的必要工作。
“東麵有衡山,北麵是大江,接下來是以西麵和南麵作為主攻方向?”士匄問道。
因為樓令有多次率軍破城的成就,所以就成了一位攻城大師。
而攻城大師的名號對樓令來講絕對是稱之無愧。
畢竟,無論當代其他人的軍事成就是什麽,反正攻破兩座城池以上的人,真的是沒有多少。
士匄多少帶著一些偷師的意圖,才會特別跟樓令一塊過來觀察“梅裏”的城防。
樓令率軍攻占的城池包括了秦國都城“雍”。
如果說“雍”是半接收的形式,那麽樓令率軍攻打“韓”城期間遭遇的抵抗就很激烈了。
最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樓令每一次攻城所耗費的時間都不長,頂多也就是半年左右。
“誰是守將?”士匄見樓令沒有迴答,問起了另外的事情。
樓令答道:“吳君的三公子,夷昧。”
他倆就站在“梅裏”城北的一百五十米之外,以樓令的目力可以將城頭的情況看得比較清楚。
當前,城頭之上有很多吳軍在行動,看上去弓箭手的數量不少,顯然是被到來的晉軍搞出的動作嚇到了。
士匄正要說話,一陣“吱呀”的動靜遠遠傳來,城門竟然被打開。
“退不退?”士匄問道。
樓令剛才並沒有在城頭看到衣著特別的人,不太清楚夷昧有沒有親自上城頭觀察。
從城門出來了一支隊伍,看去人數有點多,隻是看著不像是什麽正規軍。
士匄也看清楚了情況,可算沒有下令讓馭手調頭。
晉國卿大夫的戰車全出自樓氏,它們已經可以原地調頭,不用再有人下去扛著調頭了。
而樓氏的戰車已經全部換了新款式,倒是其他家族隻有少數獲得來自樓氏的“專利”授權。這個授權不是說製造多少給予多少專利費,視作友好家族之間的技術共享就可以了。
如果競爭激烈,或是幹脆要當死敵,專利自然可以無視。
哪一天樓氏沒有衰弱下去,誰敢明目張膽侵權,要有隨時遭到樓氏報複的心理準備。
那些從城內出來的人,他們筆直地朝樓令和士匄的位置過來。
隨著越走越近,士匄判斷出了那些人的身份:“兩三百奴隸過來,是個什麽情況?”
當前的奴隸很好辨認,不是從衣著上進行辨認,看他們有沒有黥麵就可以判斷出來。
非常奇怪的事情是那些奴隸中有不少人手上持有利器,問題是看著又一個個充滿了悲戚的決然。
“不會吧……”樓令想到了什麽。
隻見那些奴隸走到樓令和士匄前方約二十米停下。他們要是再不停下,會有晉軍殺上去了。
這些停下來的奴隸開始朝樓令和士匄吼叫,單純吼叫而不是喊話,隨後手持利器的奴隸竟然當場自戕。
不交戰,靠近了來一個個自殺,看得士匄懵逼之餘感到震驚。
“這是幹嘛啊?”士匄已經是第二次這樣問了。
樓令對此有借鑒的例子。
那是發生在吳軍入侵越國時期,越軍打不過吳軍,勾踐派出“敢死隊”到吳軍麵前自殺,吸引了吳軍的注意力,並且讓大多數吳軍感到驚駭,從而使得吳軍不少將士驚懼不已之下心神失守。
“夷昧在向我們表決心。”樓令說道。
“什麽意思?”士匄完全搞不懂。
要表決心的話,倒是夷昧親自過來講道理或是叫罵,派出奴隸來自殺算怎麽迴事呢。
樓令有點懷疑士匄是不是被穿越者奪舍,說道:“奴隸是財產,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夷昧用這種方式恐嚇我們,一旦開戰就不死不休。”
士匄聽懂之後,錯愕地說道:“恐嚇我們?我們能被這種方式恐嚇到???”
話說,晉軍裏麵八成以上的將士曆經百戰,不說是從屍山血海裏爬出來,見得死人可真的是太多了。
並且講一個事實,晉軍雖然入侵了吳國的本土,可是並沒有沿途奸淫擄掠過來,進行的是很正常的軍事行動,並不會感到良心不安。
所以了,晉軍會因為夷昧搞出來的事情感到驚詫,要說產生多少心理壓力,真的是沒有多少。
在錯愕之後,士匄揶揄地說道:“要不,喊話讓夷昧親自出來?”
樓令說道:“你試試咯。”
士匄頓時覺得無趣。
要是夷昧真的有那個膽子,早就親自出來了。
前麵是一個又一個夷昧派來的奴隸在自殺,樓令和士匄卻是還能互相開玩笑。
事實上,看到那一幕的其餘晉軍,他們多數人隻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非常莫名其妙。
這個跟晉人不了解東南一隅的文化,可能關係會更大?
在東南一隅這邊的獻祭習俗還很嚴重,尤其是詛咒文化盛行。
類似的文化在楚國也有,隻是大多數中原國家真沒有那麽濃烈,乃至於有些中原國家就不存在那種文化。
至於說後麵漢王朝為什麽會對紮小人詛咒那麽恐懼?隻能說,雖然漢王朝是定都在關中,但是楚文化很盛行。
一個個奴隸自殺,傷者和屍體躺了一片,地上開始有鮮血匯流成了血窪。
傷者?自殺是第一次,可能沒往自己的要害動手,也可能動手一瞬間驚懼導致下得力氣不夠,結果並沒有死成。
這些奴隸怎麽願意自殺?應該是有父母或兄弟當人質,他們不自殺親人就要被殺吧。
樓令看了看左右,吩咐道:“去給他們一個痛快。”
嚇唬誰呢?
如果夷昧以為使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嚇唬到晉人,尤其是讓晉國的卿大夫產生恐懼,完全就是想多了。
晉國的卿大夫,哪一個手上不是直接或間接粘上過萬的人命,不可能那麽輕易就被嚇唬到。
要是出來的人意圖衝鋒殺將,倒是會讓晉人稍微緊張那麽一下下。
站在城頭的夷昧看到有晉軍上去給自殺不成的奴隸補上致命傷害,下意識看了看左右,問道:“晉人這般不講道德的嗎?”
啊?
跟道德有什麽關係?
之前說了,東南一隅這邊有他們自己的獻祭文化。
比如說,夷昧威脅奴隸出去自殺,真不是單純要嚇唬晉人,或是表決心而已,跟他們的獻祭文化也有關係。
當然,夷昧嚇唬和對晉人表決心的用意最大,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晉軍攻城。
結果隻能說,表演給瞎子看了。
剛才,樓令還在注意會不會有吳軍殺出來,看城門重新合閉,顯然是沒有的事情。
而在剛才看似很好的機會,無論樓令或是其他人,一概沒有趁機奪取城門的衝動。
晉軍剛到,有了自己的行動,正在清理攻城的場地和進行駐營。
守城的吳軍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敢打開城門必定是做好了相關的準備,晉軍在突發情況下衝上去奪取城門,即便是能夠衝過箭雨的覆蓋,進城一定會遭遇到吳軍的埋伏。
“那是晉國的卿大夫吧?”夷昧注視著樓令和士匄帶著隊伍離去,心想:“或許應該派人談談?”
親自過去?夷昧有這樣的膽子,可是作為吳國的公子卻不能做。
派人去談,成與不成都有人背鍋。
夷昧親自去談?無論成與不成,等吳君壽夢迴來,一定是有罪無功啊!
“不知道父王怎麽樣了?”
夷昧已經跟吳君壽夢失聯了將近兩個月,直至聯軍渡江才知道與晉國進入戰爭狀態,對於北上的吳君壽夢以及大軍什麽情況,真的是了解得不多。
這一支為數四個“師”約三萬人的部隊,裏麵還有過萬的輔助人員,其中光是匠人的數量就占了四千左右。
那是樓令要求多帶匠人的結果,便於接近“梅裏”之後,進行攻城器械的趕造。
“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再有三天就能夠抵達吳國都城的城下,屆時需要建設好營盤。”樓令與中行偃同乘一輛戰車。
中行偃問道:“要分成幾個營盤?”
“不多出三個。”樓令已經派人摸清楚當地的地形:“一個主營盤,加上兩個駐軍兩個‘旅’的營盤,組成犄角之勢。”
說到底就是在這邊的交戰模式不一樣,駐紮的地點需要更可能的靠近,並且營盤的數量不能太多,要不然一定會被襲擾得很困擾。
當然了,主要的營盤是三個,外圍肯定會存在駐軍更少的兵堡或是崗哨。
沿途的一些要道,樓令一樣有留下小股部隊駐守,通常是橋梁之類。這是為了避免橋梁被吳軍破壞。
在大江南岸的聯軍合起來應該有接近五萬,隻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固守渡口,他們並未一塊向“梅裏”進軍。
負責攻打“梅裏”的晉軍,他們已經連續趕了六天的路,每一天走大概三十裏左右的路程,行軍速度隻能說不快不慢。
六天的路程走下來,沿途留下的部隊數量已經超過兩千人,不是駐守在橋梁附近,便是一些山林的狹隘出口。
其實,那些沿途撒下去的駐軍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卡住了交通要道阻擊路過的吳軍,或是逼迫吳軍繞道。
在這六天期間,他們一樣遭受多批次小股吳軍的襲擾。
與邯鄲旃幾天才反應過來不一樣,更知道該怎麽應對這種頻繁襲擊的樓令采取了多種應對方式,包括上麵在要道留下小股駐軍,以及派出小股隊伍與吳國對攻。
那些散出去的晉軍隊伍,他們主動尋找吳軍與之交戰,沒能夠擋住或糾纏住所有吳軍,起碼減少了吳軍襲擾主力部隊的可能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吳軍小隊被消滅或打殘,到現在樓令統率的這一支部隊,每一天受到的襲擾降低到了五次以內。
要知道活動在該區域的吳軍原本有四千左右,他們等晉軍離開渡口,便不再襲擾渡口,改為襲擾行軍狀態的聯軍了。
四千的吳軍至少散成了五十支以上的隊伍,少的十來人,多的幾百人,想要完全清理幹淨過於困難。
避免了主力部隊受到襲擾的次數,隻說明樓令的應對方案取得了效果。
“不知道君上那一邊怎麽樣了?”中行偃說道。
樓令轉頭怪怪地看了中行偃一眼,重新目視前方的時候說道:“大概還在追擊吳軍吧。”
友軍並未派人進行求援,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完,不是總指揮的中行偃分出精力去管遠方的事情做什麽呢?
大江南岸的晉軍任務不比大江北岸的輕,乃至於攻克“梅裏”的政治意義更重要,不如集中精力先顧好自己的事情,再不濟也多多查遺補漏。
同屬晉國的兩支大軍相隔百裏左右,並且中間還隔著一條大江,哪怕是其中一支有危險,怎麽都需要十來天才能夠互相支援。
十來天都算是很快,遭遇到意外甚至無法進行互相的支援。
考慮到吳國本土的兵力所剩無幾,真要是出現狀況,超大概率是樓令率軍救援郤錡居多?
樓令偶爾也會分心去想一想大江北岸的戰事進展怎麽樣了。
畢竟,聯軍對戰的是吳軍啊!
如果說楚軍隻有在劣勢才當蠻夷,從未聽說過吳軍有當人的時候。
吳軍不止喜歡偷襲和埋伏,他們壓根就不存在什麽軍紀。
硬要說的話,當前時代的秦軍可能都比吳軍更像人,至少秦軍不會玩虐殺,吳軍則是會!
曆史上,吳軍攻破楚國都城,幾乎是將所有不當人的事情都幹了一遍。這是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的事情。反倒是伍子胥到底有沒有挖墳鞭屍,可能需要稍微的存疑。
要說必須分出精力關注什麽事情的話,樓令認為渡口那邊更值得關注,說道:“兩支主力部隊都離開了渡口,吳國水軍有所行動的話,大概就是在近期了。”
如果不是吳國的主力部隊不在國內,並且渡江的聯軍在五萬左右,講實話就是樓令會反對攻打“梅裏”這座吳國都城。
雙方已經進入戰爭狀態,實施軍事行動之後,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晉軍是初次渡過大江,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所在地,哪怕是有了很多的向導,真沒有己方核心階層熟知地形來得實在。
申巫臣?他並不是晉國的核心階層,也不可能成為核心階層。
不是申巫臣的能力強弱這個問題,單純就因為他是楚國公族的出身。而晉國高層認定楚國對己方超級有威脅,哪怕楚國暫時跌倒,某天楚國一定會重新站起來。
基於上述那一些因素,申巫臣也知道自己爬不上晉國的核心階層,他才會在吳國替自己的子嗣做那麽多的安排。
“如果‘梅裏’好打的話,或許不用耗費時日打造攻城器械?”樓令隻是聽說了‘梅裏’的情況,需要親自看一看才知道。
根據一些人的說法,作為吳國都城的城池,它的城牆最高約兩丈,最矮的不超過兩丈。
當前的一丈大概是現代的三點三三米,那“梅裏”城牆最高就是七米左右,最矮的城牆大概是六米左右。
樓令有派探子進入“梅裏”偵查,一直在陸陸續續傳迴信息。
根據探子傳迴的情報,因為聯軍正在向“梅裏”逼進的關係,城內一度起了騷亂,隻是騷亂在兩天內得到控製。
由於吳君壽夢不在“梅裏”的關係,明知道有敵軍正在逼進,緊急動員卻是無法執行。
吳國的權力集中在國君手中,沒有來自國君的命令,留守國內的公族封君或貴族連抽調自家私軍到“梅裏”都沒有做。
不是那些吳國封君或貴族不做,而是他們做了之後,哪怕守住都城沒有陷落,等吳君壽夢迴歸會後果難料。
其實,列國都是沒有得到允許,嚴禁各個家族的私軍靠近都城,當然也包括了晉國。
還有另外的一項,即便是各個家族的私軍得到允許靠近都城,一樣嚴禁成建製入城。
那當然是一種防止叛亂的措施,但是隻能防君子,防不了小人。
負責保護各個貴族的護衛?甭管是能打還是戰鬥力低下,他們不算軍隊。
有那麽一個事實,一旦是發生弑君事件的話,一般是貴族帶著護衛完成,後麵抵達的私軍頂多就是負責洗地。真正意義上的洗地,也就是搬走屍體和清理血跡、雜物之類。
“本來有一千八百左右的守軍,陸陸續續會有部隊敗退迴去,且當是有三千到三千六百左右的守軍吧?”樓令估算出這個數量。
雖然是作為一座都城,但是“梅裏”的占地麵積並不大,算周長也就六裏左右。
因為吳國商業不發達再加上吳國嚴禁隨意遷徙都城居住的關係,所以導致“梅裏”並不存在城郭這種設施。
六裏周長的一座城池之內,擁有三四千的駐軍其實非常合適,再多就會顯得擁擠,並且會加速城內資源的消耗。
為什麽樓令不派人偽裝進城裏應外合呢?他有那麽想過,隻是覺得沒有必要。
曆史上的呂蒙有沒有幹過“白衣渡江”的操作不重要,反正因為《三國演義》的傳播度,呂蒙被釘在了曆史恥辱柱上,連帶偽裝偷襲也成了一種慣用的軍事手段。
有沒有攻下“梅裏”對樓令來講並不是十分重要,其實對晉國也是成也好,不成隻是可惜的一次軍事行動。
所以了,樓令真不會為了攻克“梅裏”來敗壞自己的名聲。
其實吧?
當前不比日後,每一座城池內的人口就那麽多,作為都城的常駐人口很固定。
尤其是“梅裏”現在風聲鶴唳,哪可能有大批陌生人入城不會被察覺呢?想要派遣隊伍偽裝入城當內應的難度很大。
同時,跟實施水攻或火攻成功的案例一樣,派出部隊偽裝入城幹成裏應外合的例子很少。隻是水攻、火攻和裏應外合幹成了太轟動,搞得這種戰法的名氣很大,弄得人們無視了“幸存者偏差”這種效應。
拿背水一戰來說,不知道有這種打法的人可能不多,使用這一套戰法並取得成功的人卻是隻有韓信一人,其餘敢玩背水一戰的將領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同樣的,使用水攻的成功軍事案例不少,使用火攻而成功的案例同樣不多。沒太特別的地方,隻因為想要實施火攻遠比水攻困難得太多了。
越是對“梅裏”越加接近的時候,樓令派出去“梅裏”城內的探子失聯越多,到後麵幹脆沒有接到探子的迴報。
失聯的探子不一定是已經死亡,可能由於顯得麵生被關押,也有可能被拉去當了苦力。
在中原爆發城池攻防戰也是那個樣子,城內沒有居所會被集中起來,不是要全部集中起來殺光,也不會逼著上城牆當炮灰,主要是充當運輸物資的勞動力。
若是戰事緊急的話,城內居民也會被動員起來,一樣是充當勞動力,不是強製參與廝殺。
趙氏的黎庶和奴隸參與作戰,算是非常特別的一次案例,反正其他家族的黎庶或奴隸才不會舍命抵抗。
“城池的城門已經閉緊了。”樓武之前去了‘梅裏’城外一趟:“城外看不到吳軍,倒是有不少黎庶活動在山林之間。”
樓令聽完立刻皺眉,說道:“帶隊進行驅離,不走就抓起來。”
他們沿途可不止是遭受到吳軍的襲擾,普通黎庶逮住機會也會造成聯軍的損失。
中行偃想說不好,可是有不少吳國黎庶參與作戰,話講不出來。
中原交戰期間不為難普通黎庶,一來是他們沒有多少油水,再來就是非常識相不會瞎摻和。
最後一點就是,隻要打贏了的話,戰敗國會自己抓黎庶來用作為賠償。
殺死可能到手的勞動力?明顯就是比較不合適,名聲也會變得很臭。
樓令可不會隻讓樓武去幹那些事,每一個家族點了一些名字,主要就是各家族的二代。
大軍在中午抵達“梅裏”郊外,隨後一部分將士和輔兵開始按照樓令事先的安排開始清理出空地,數量更多的部隊則是開始在接近城池約五百米之內。
接近城池做什麽?不是樓令要抵達就立刻展開攻城,主要是清除城外的障礙物,為接下來的攻城做好先期的必要工作。
“東麵有衡山,北麵是大江,接下來是以西麵和南麵作為主攻方向?”士匄問道。
因為樓令有多次率軍破城的成就,所以就成了一位攻城大師。
而攻城大師的名號對樓令來講絕對是稱之無愧。
畢竟,無論當代其他人的軍事成就是什麽,反正攻破兩座城池以上的人,真的是沒有多少。
士匄多少帶著一些偷師的意圖,才會特別跟樓令一塊過來觀察“梅裏”的城防。
樓令率軍攻占的城池包括了秦國都城“雍”。
如果說“雍”是半接收的形式,那麽樓令率軍攻打“韓”城期間遭遇的抵抗就很激烈了。
最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麽?樓令每一次攻城所耗費的時間都不長,頂多也就是半年左右。
“誰是守將?”士匄見樓令沒有迴答,問起了另外的事情。
樓令答道:“吳君的三公子,夷昧。”
他倆就站在“梅裏”城北的一百五十米之外,以樓令的目力可以將城頭的情況看得比較清楚。
當前,城頭之上有很多吳軍在行動,看上去弓箭手的數量不少,顯然是被到來的晉軍搞出的動作嚇到了。
士匄正要說話,一陣“吱呀”的動靜遠遠傳來,城門竟然被打開。
“退不退?”士匄問道。
樓令剛才並沒有在城頭看到衣著特別的人,不太清楚夷昧有沒有親自上城頭觀察。
從城門出來了一支隊伍,看去人數有點多,隻是看著不像是什麽正規軍。
士匄也看清楚了情況,可算沒有下令讓馭手調頭。
晉國卿大夫的戰車全出自樓氏,它們已經可以原地調頭,不用再有人下去扛著調頭了。
而樓氏的戰車已經全部換了新款式,倒是其他家族隻有少數獲得來自樓氏的“專利”授權。這個授權不是說製造多少給予多少專利費,視作友好家族之間的技術共享就可以了。
如果競爭激烈,或是幹脆要當死敵,專利自然可以無視。
哪一天樓氏沒有衰弱下去,誰敢明目張膽侵權,要有隨時遭到樓氏報複的心理準備。
那些從城內出來的人,他們筆直地朝樓令和士匄的位置過來。
隨著越走越近,士匄判斷出了那些人的身份:“兩三百奴隸過來,是個什麽情況?”
當前的奴隸很好辨認,不是從衣著上進行辨認,看他們有沒有黥麵就可以判斷出來。
非常奇怪的事情是那些奴隸中有不少人手上持有利器,問題是看著又一個個充滿了悲戚的決然。
“不會吧……”樓令想到了什麽。
隻見那些奴隸走到樓令和士匄前方約二十米停下。他們要是再不停下,會有晉軍殺上去了。
這些停下來的奴隸開始朝樓令和士匄吼叫,單純吼叫而不是喊話,隨後手持利器的奴隸竟然當場自戕。
不交戰,靠近了來一個個自殺,看得士匄懵逼之餘感到震驚。
“這是幹嘛啊?”士匄已經是第二次這樣問了。
樓令對此有借鑒的例子。
那是發生在吳軍入侵越國時期,越軍打不過吳軍,勾踐派出“敢死隊”到吳軍麵前自殺,吸引了吳軍的注意力,並且讓大多數吳軍感到驚駭,從而使得吳軍不少將士驚懼不已之下心神失守。
“夷昧在向我們表決心。”樓令說道。
“什麽意思?”士匄完全搞不懂。
要表決心的話,倒是夷昧親自過來講道理或是叫罵,派出奴隸來自殺算怎麽迴事呢。
樓令有點懷疑士匄是不是被穿越者奪舍,說道:“奴隸是財產,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夷昧用這種方式恐嚇我們,一旦開戰就不死不休。”
士匄聽懂之後,錯愕地說道:“恐嚇我們?我們能被這種方式恐嚇到???”
話說,晉軍裏麵八成以上的將士曆經百戰,不說是從屍山血海裏爬出來,見得死人可真的是太多了。
並且講一個事實,晉軍雖然入侵了吳國的本土,可是並沒有沿途奸淫擄掠過來,進行的是很正常的軍事行動,並不會感到良心不安。
所以了,晉軍會因為夷昧搞出來的事情感到驚詫,要說產生多少心理壓力,真的是沒有多少。
在錯愕之後,士匄揶揄地說道:“要不,喊話讓夷昧親自出來?”
樓令說道:“你試試咯。”
士匄頓時覺得無趣。
要是夷昧真的有那個膽子,早就親自出來了。
前麵是一個又一個夷昧派來的奴隸在自殺,樓令和士匄卻是還能互相開玩笑。
事實上,看到那一幕的其餘晉軍,他們多數人隻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非常莫名其妙。
這個跟晉人不了解東南一隅的文化,可能關係會更大?
在東南一隅這邊的獻祭習俗還很嚴重,尤其是詛咒文化盛行。
類似的文化在楚國也有,隻是大多數中原國家真沒有那麽濃烈,乃至於有些中原國家就不存在那種文化。
至於說後麵漢王朝為什麽會對紮小人詛咒那麽恐懼?隻能說,雖然漢王朝是定都在關中,但是楚文化很盛行。
一個個奴隸自殺,傷者和屍體躺了一片,地上開始有鮮血匯流成了血窪。
傷者?自殺是第一次,可能沒往自己的要害動手,也可能動手一瞬間驚懼導致下得力氣不夠,結果並沒有死成。
這些奴隸怎麽願意自殺?應該是有父母或兄弟當人質,他們不自殺親人就要被殺吧。
樓令看了看左右,吩咐道:“去給他們一個痛快。”
嚇唬誰呢?
如果夷昧以為使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嚇唬到晉人,尤其是讓晉國的卿大夫產生恐懼,完全就是想多了。
晉國的卿大夫,哪一個手上不是直接或間接粘上過萬的人命,不可能那麽輕易就被嚇唬到。
要是出來的人意圖衝鋒殺將,倒是會讓晉人稍微緊張那麽一下下。
站在城頭的夷昧看到有晉軍上去給自殺不成的奴隸補上致命傷害,下意識看了看左右,問道:“晉人這般不講道德的嗎?”
啊?
跟道德有什麽關係?
之前說了,東南一隅這邊有他們自己的獻祭文化。
比如說,夷昧威脅奴隸出去自殺,真不是單純要嚇唬晉人,或是表決心而已,跟他們的獻祭文化也有關係。
當然,夷昧嚇唬和對晉人表決心的用意最大,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晉軍攻城。
結果隻能說,表演給瞎子看了。
剛才,樓令還在注意會不會有吳軍殺出來,看城門重新合閉,顯然是沒有的事情。
而在剛才看似很好的機會,無論樓令或是其他人,一概沒有趁機奪取城門的衝動。
晉軍剛到,有了自己的行動,正在清理攻城的場地和進行駐營。
守城的吳軍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敢打開城門必定是做好了相關的準備,晉軍在突發情況下衝上去奪取城門,即便是能夠衝過箭雨的覆蓋,進城一定會遭遇到吳軍的埋伏。
“那是晉國的卿大夫吧?”夷昧注視著樓令和士匄帶著隊伍離去,心想:“或許應該派人談談?”
親自過去?夷昧有這樣的膽子,可是作為吳國的公子卻不能做。
派人去談,成與不成都有人背鍋。
夷昧親自去談?無論成與不成,等吳君壽夢迴來,一定是有罪無功啊!
“不知道父王怎麽樣了?”
夷昧已經跟吳君壽夢失聯了將近兩個月,直至聯軍渡江才知道與晉國進入戰爭狀態,對於北上的吳君壽夢以及大軍什麽情況,真的是了解得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