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岸出現吳軍,使得樓令不認為是一件壞事。


    要是展開渡江都沒有吳軍出現,反倒會讓樓令覺得無比危險。


    “專門挑吳軍主力在外征戰的時候過來入侵,本就是最為恰當的時刻。隻是……,動作實在是太慢了!”樓令心裏也清楚快不起來。


    聯軍幫助徐國和邗國進行複國,肯定是要耽擱上一段時間,一個半月的時間之內幫助兩個國家完成複國,速度方麵可以說已經顯得極快了。


    至於說沒有選定國主?這不算什麽事情,乃至於可以說是一件好事。


    樓令近期看出晉君周很糾結。


    遭到吳國屠戮的邗國和徐國,重要的國君血脈死了個精光,隻剩下一些遠支,導致選誰都可以,選中的人又很難服眾。


    “國君有意讓有繼承權的公子或公孫過來,隻是他不知道會不會得到卿大夫的支持。”樓令也是近期才察覺這一點端倪。


    晉國擁有君位繼承權的人一直不少,隔了好幾代都有君位的繼承權,隻是排序上會顯得非常靠後。


    像是晉君周也在排序上非常靠後,能夠迴國繼位完全就是一個意外。


    而晉君周之所以被選中,壓根就是當時的卿大夫在曆經晉景公的高壓,以及晉厲公的胡作非為之後,故意選了完全沒有根基和助力的晉周。


    所以說,曆史上的晉悼公迴國之後能夠掌權,真真是非常的了不起。


    樓令從晉君周的諸多作為中已經發現是一名聰明的君主,很希望晉君周能夠一直聰明下去,行事方麵不要過於激烈。


    什麽意思?意思就是作為一國之君,無法容忍強勢的卿位家族屬於是一種理所當然,肯定會想要鏟除或者削弱。這是屁股下的位置,決定了的想法和需求。


    這樣一來,國君與卿大夫天然存在矛盾,要看互相之間的相處方式怎麽樣,能不能避免讓矛盾變得更尖銳,不使得所有力量都被內鬥消耗或是無法對外獲利。


    在原版曆史上,晉國是不想擴張嗎?真的不想擴張就不會先後攻打赤狄和白翟,更不會接受侯晉的攜土歸附。


    原版曆史上的晉國之所以難以向外擴張,主要是內鬥頻發導致不能壓服楚國和齊國,朝列國下手太容易導致列國形成以楚國或齊國為首的局麵,一塊對晉國實施圍攻了。


    看晉國的史書,會發現基本就是一部內鬥史,先是公室自己鬥,後來國君與卿大夫鬥,更後來變成一眾卿大夫自己內鬥,最終國家被卿位家族所肢解和分裂。


    當然了,要說卿大夫的存在全是負麵,那肯定是不對的。


    史學家已經給出了結論:成也卿大夫,敗也卿大夫。


    晉國現在分為三個派別,大致上就是郤氏和樓氏,範氏和荀氏,包含他們的附庸,再來就是沒有投靠其中一方的中立派。


    如果晉君周親自下場,那麽晉國就是四個派別,偏偏晉君周這一派會是實力最弱的那一方。


    可能是晉君周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很難獲得一眾公族封君的全力支持,采取了對卿位家族的隱忍。


    這裏的得位不正,指的是晉君周並不是儲君的身份,尤其繼承權排序在晉君周前麵的公子或公孫數量不算少,並不是說以篡位的方式獲得君位。


    換作晉君周是正常繼位?起碼一眾公族從法理上需要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再來就是卿位家族不敢那麽肆無忌憚侵蝕君權。


    以晉君周的明智,他在沒有能力自保之前,恐怕連試探製造幾個卿位家族的矛盾,一點小動作都不會做。


    所以了,樓令暫時沒有看到晉君周明顯地傾向於哪一方,也同樣看不到晉君周有親自下場的跡象,認為維持這樣的狀態挺好。


    隻不過,樓令也清楚晉君周不可能永遠能夠按耐得住。


    這不,國內找不到突破口的晉君周,他想要從外部入手,比如挑選晉國姬姓子弟擔任邗國和徐國的國主。


    “能不能保證真實控製住國家是關鍵,楚國或吳國會不會將國家覆滅,倒是能夠依靠晉國來震懾。”樓令認為先在南方下兩顆釘子挺好的,就是存在的意外因素會很大。


    實際上,樓令在知道原來他國之君也可以操作取代之後,思考過能不能推翻吳君壽夢的統治,改為晉國來選定由誰統治吳國。


    可能性當然存在,並且隻要這一次聯軍攻破吳國都城“梅裏”的話,可操作空間非常大。


    問題是什麽?哪怕是晉國的這一次操作取得成功,想要維持仍舊由選定之人統治吳國,會讓晉國付出極大的成本。這個付出的成本還不是一次性,必然是持續進行付出。


    所謂的成本是什麽?


    晉國推翻了吳君壽夢的統治,想要保住所選之人需要安排精銳武力守護,再來就是在吳國進行駐軍,駐紮的軍隊還不能少。


    長期駐軍是鎮壓後續的反抗,消滅存在的顛覆勢力。這個過程不止會出現傷亡,後勤補給也要千裏迢迢進行輸送。


    在使用武力的同時,怎麽都要懷柔吧?那晉國就需要在承擔駐軍後勤的情況下,拿出額外的資源去收買所需要收買的群體。


    以為隻是需要出動軍隊和消耗物資嗎?不止的。


    晉國給邗國和徐國安排國主,邗國是淮夷人建立的國家,徐國是東夷人建立的國家,由晉國公室之人來當國主,還能解釋是在增加“自己人”所統治的國家。


    吳國已經重歸諸夏體係,並不是一個異邦。


    那麽,晉國推翻名正言順的吳國統治者,安排了晉國公室成員當國主,講事實就是一種法統上的不正確。


    所以了,晉國真的在吳國搞那種操作,一定要把所有諸侯嚇死了。


    想明白那一些層麵的樓令,非但不會自己去幹那種事情,連帶有誰提議都會進行反對。


    “君上需要安撫公室,再來就是為了以後監視吳國,想插手邗國和徐國的國主人選上的選定。”樓令刻意來找郤至,為的就是這一件事情。


    郤至立刻說道:“這麽說,你是支持君上了?”


    樓令很幹脆的點頭,說道:“試一試,成了以後會有不少好處;若是失敗,也隻是失敗而已。”


    操弄邗國與徐國真的跟操作吳國不一樣,難度會小非常多,舍得放棄更是不會有一點後患。


    再則就是從某些觀點來看,樓令認為晉君周確實想要取代周王室,不然再是想從外部尋找破局的可能性,哪裏幹得出讓親戚擔任他國君主的操作呢?選擇聽話的傀儡也會取得應有效果。


    為什麽不推翻吳君壽夢的統治,扶持一個傀儡來統治吳國?還是那一個現實,也就是關乎到成本。


    邗國和徐國已經被吳國肆虐了一次,統治階層幾乎被連根拔起了。


    晉國操弄邗國和徐國,安排晉國公室成員擔任國主的同時,會遷徙過來相當數量的貴族。


    晉國可以推翻吳君壽夢的統治,可是不能搞大清洗。不是辦不到,一來是晉國需要愛護名聲,再來就是一眾卿大夫也不會同意。


    今天,晉君周可以下令清洗吳國的貴族階層,哪一天是不是也能那樣對待晉國的貴族?


    而吳君壽夢敢那麽幹,也真的那樣子做,完全是他不用顧忌吳國貴族的感受。


    以禮法而言,隻有天子才夠資格在出現失君的情況下,選擇由誰來統治該國家,其餘人幹了跟造反沒有區別。


    所以,晉君周要那麽幹,無疑是決意取代周天子,並且表現出下了很大的決心。


    “可是……”郤至皺眉說道:“我將會到手的利益呢?”


    不是由郤至負責操作嗎?想要上位的人肯定需要賄賂,他自然可以從中獲得好處。


    “那些落魄了的遠支能給多少好處?即便他們答應日後彌補,由公子或公孫擔任國主,你一樣可以獲得好處。暫時拿不到手可以視作放貸啊。”樓令說道。


    不是這樣的道理嗎?


    要說會出現什麽意外的話,大概就是晉國姬姓可能仗著晉君周欠債不還,隻是這樣的概率很小。


    郤至一想,覺得對啊,邗國或徐國的遠支榨不出油水,反倒是晉國的那些遠房親戚可以先榨一筆油水,並且不怕他們欠債不還。


    想通那一點的郤至看向樓令,說道:“你玩真的。”


    一句沒頭沒尾的話,樓令卻聽得出來在講什麽。


    “取代周王室對大家都有好處。”樓令大概能夠猜出郤至的心態,強調道:“大大小小都會有好處的。”


    郤氏之主是郤錡,不出意外也是會由郤錡的嫡子來接任大宗之主的位置。


    郤至是郤氏的小宗溫氏之主,取代周王室之後的分封,很難說是以家族來分立封國,或是卿大夫人人有份。


    要是卿大夫都有份,等於郤氏、範氏、荀氏都會出現難題。


    畢竟,那三個家族是一門兩卿,卿大夫都得到分封,可不是等於家族被切割了?


    這也是郤氏、範氏和荀氏對要不要支持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會感到難以抉擇的原因之一。


    沒有大宗之主會允許小宗獨立自主,一旦發生那樣的事情,肯定會讓家族的實力遭到削弱。


    多數的小宗之主,他們其實不會尋求獨立自主。原因是背靠大家族能夠獲利的地方更多,可操作空間也大。


    荀氏出現智氏想要獨立自主,主要是作為宗主的中行偃將家族的資源過度傾斜到小宗中行氏,讓智罃感到了絕對的不公平。


    而郤錡不止跟郤至感情極好,並且一直很照顧溫氏的利益,自然不會讓郤至謀求獨立自主了。


    可是,一旦麵臨獲得分封成為一國之主的誘惑,肯定會讓郤至感到心動。


    同樣會心動的還有彘氏之主士魴,別提早就想要獨立自主的智罃了。


    有問題的地方在於,無論智氏或彘氏,以他們的本體家族來看,家族實力都比較弱小。


    當然,隻是目前的實力弱小,他們要是有心壯大的話,坐在卿大夫的位置上,主要有那個膽子違逆大宗之主,有太多的手段進行壯大了。


    樓令了解那些道理,才有那個膽子推動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起碼郤至、智罃和士魴都會站在樓令這一邊,也因為需要顧及小宗之主的感受,很難讓郤錡、中行偃、士匄直接跟樓令變成敵對。


    與此同時,以為郤錡或中行偃、士匄對獲得分封成為一國之主不會感到心動嗎?隻能說怎麽可能的事情嘛!


    內部雙重的保險之下,樓令推動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其實相關的風險大多是在外部,也就是周王室試圖反撲,以及來自列國可能的聯合圍攻。


    “你一塊跟我去謁見君上吧。”郤至發出邀請。


    樓令本來是想去隔岸觀看大江南岸正在進行的戰事,聞言點頭說道:“那走吧。”


    時至今日,已經是邯鄲氏、魏氏和宋軍展開渡江之後的第三天,他們自從渡江便一直在遭受吳軍的襲擾。


    三天之內先後出現的吳軍,他們的數量大概是兩千左右?並沒有集結起來一股腦發起猛攻,使用的是小隊模式,白天黑夜都進行偷襲,以夜間的偷襲最為嚴重。


    而成功渡江抵達大江南岸的聯軍,數量已經達到兩萬四千有餘。他們有嚐試過主動出擊,奈何吳軍實在是太能流竄,一進山林就利用對地形的熟知進行躲藏。


    率先大肆使用遊擊戰的勢力是哪一個?沒有史學家進行過研究。


    春秋時期的吳國一直用遊擊戰襲擾楚國則是寫在史書上的事情。這也就導致帶兵的吳國將校,他們早就習慣了流竄方式的戰法。


    其他國家打了太久的古典作戰模式,不是說無法應對其它作戰方式,隻能說絕對沒有吳人玩得溜。


    渡江的聯軍,他們本身的任務是為後續渡江部隊打造安全區,隻能一直忍受吳軍的襲擾了。


    “沒有發現吳國的水軍吧?”郤至近來極少關注軍事相關,很難得問了這麽一句。


    樓令搖頭說道:“已經向西沿江探索了近百裏,沒有發現吳軍水軍。如果確實已經有吳國的水軍集結完畢,一定是在大江外麵的沿海了。”


    “有派人去沿海偵查嗎?”郤至當然具備這一點常識。


    樓令點頭說道:“派了,十天之內應該可以接到迴報。隻是哪怕匯報沒有發現吳國水軍,一樣無法保證吳國沒有集結水軍。”


    其實,沿著大江探索的話,隻要向西百裏之內真的存在吳國水軍,不可能說遺漏掉找不到;如果吳國水軍是集結在大江之外的沿海,聯軍斥候需要偵查的範圍可就很大了。並且一旦吳國水軍是在沿岸幾海裏之外集結,站在岸上用肉眼其實是看不到的。


    怎麽站在海岸看不到幾海裏之外的水軍?簡單來講就是因為地球是橢圓形的啊。


    郤至有聽樓令講過腳下是一顆星球的事情,隻是以郤至的知識很難有明確的概念,乃至於感到不可思議,無法完全相信下來。


    這種事情不用感到奇怪,到了信息極度發達的時代,人類都已經實現進軍太空,一樣有很多西方人篤定地球不是球形,乃是一片很廣袤的大陸。


    他們來到軍帳,通報之後得到接見。


    “君上!”x2


    晉君周沒有起身,比了一個請坐的手勢。


    “你們過來是?”晉君周現在能管的政務不多,大多數時候負責跟其他諸侯社交,沒有參加宴會就顯得比較清閑了。


    樓令隻是笑,沒有開口講話。


    “得知君上有意讓人過來當邗國、徐國的國主,特地過來請問是不是選好了人選。”郤至沒有多囉嗦,直接問出來。


    晉君周先是愣神,隨後看了一眼樓令:你告訴中軍佐了?


    樓令對晉君周一個點頭:確實是告訴了。


    實際負責操辦的是郤至,怎麽都繞不開,能夠不說嗎?


    想來晉君周知道繞不開郤至,隻是他無法直接跟郤至溝通,將自己的想法用隱晦的方式透露給樓令,本身就有讓樓令幫忙試探的意思。


    要說晉君周剛才為什麽會愣住,純粹就是沒有想到樓令會那麽快跟郤至溝通,並且還成功說服郤至了吧。


    “中軍將的意思是?”晉君周問道。


    這一件事情因為是政務的關係,所以同樣繞不開郤錡。


    “主要是君上挑的人選合適。兄長那邊,臣會說服。”郤至一臉信心十足。


    晉君周很是苦惱地說道:“寡人熟知的長輩不多,暫時未有人選。”


    郤至與樓令對視了一眼,從彼此的表情看出一點:果然啊,國君下定決心要取代周王室了。


    “不急,君上可以慢慢挑。”郤至其實真不著急,甚至可以因為晉君周不給出人選,從中去獲得更大的利益。


    怎麽來獲得更大的利益?當然是郤至去跟晉國公室的人接觸,誰出更大的價碼,選擇去支持他們了。


    “聰明啊!”樓令心想。


    支持晉君周從晉國公室挑人充當邗國和徐國國主的的卿大夫越多,代表事情辦成的可能性更大,其中比較關鍵的便是先取得郤至的支持。


    要是郤錡反對,會讓其他的卿大夫退縮。


    所以是郤至一旦支持,他能夠更輕易地去說服郤錡。


    正是因為那樣,晉君周分成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將想法透露給樓令,第二步是暗示樓令說服郤至,第三步便是樓令成功說服郤至之後,輪到郤至負責去說服郤錡了。


    這一件事情說完,晉君周過問了軍事行動上的事情。


    渡江工具已經打造好了七成,聯軍擁有了更多的渡江工具,再有邯鄲氏所部、魏氏所部和宋軍在大江南岸站穩腳跟,具備讓後續部隊展開渡江的條件了。


    “後續部隊什麽時候渡江,屆時是由哪些家族留下來看顧後路呢?”晉君周問道。


    “謹慎起見是先探索到吳國水軍目前所在的位置,再讓後續部隊展開渡江的行動。”樓令說道。


    讓誰留下來看顧退路?樓令其實是想留下,可是已經被郤錡安排了攻城的任務。


    這樣一搞,由誰來看顧退路,一眾卿大夫需要互相妥協,人選以及部隊不可能輕易就定下來。


    晉君周想了想,為了穩妥起見,確實是應該那樣子做。


    “我們對東南這一片區域完全陌生,尤其是對大海更陌生,很不容易啊!”晉君周說道。


    樓令先點頭,再說道:“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渡江時間,其實再拖一些時日並無妨。”


    事實就是那樣。


    聯軍要是在楚軍和吳軍糾纏期間完成渡江行動,也就不用怕被吳軍半渡而擊了。


    畢竟,吳國的主力數量就那麽多,他們在國內空有水軍,僅是單憑水軍最後也就是起到襲擾作用。


    完美的半渡而擊,不止是要有從水路攔截敵軍的能力,還要陸上有殲滅或重創敵軍的實力。


    晉君周需要知道一點:“找不到吳國水軍,我們的後續部隊不展開渡河嗎?”


    如果吳國無比強大,不止是要謹慎到那種程度,恐怕連讓先頭部隊渡江都不該進行。


    不那樣謹慎,晉君周極可能會取代苻堅,成為第一個統率大軍要渡江作戰,然後被打崩的君主。


    真要出現這種情況,晉國迫使楚國服軟以及其它成就,一概的成績將變得不複存在了。


    樓令搖頭說道:“已經有先頭部隊渡江,後續部隊怎麽會不渡江了呢。”


    晉君周有些聽不懂了。


    在軍事領域上的陌生,大概是晉君周在知識上最大的缺失了。


    因為晉國卿大夫的強勢,由讓晉君周無法取得軍權,搞得連嚐試指揮都辦不到。


    “如果沒有找到吳國的水軍,至少要確認吳軍主力距離我們的渡江地點三十裏以外。”樓令已經就這點跟一眾卿大夫達成共識了。


    晉君周沒有不懂裝懂的意思,頷首道:“寡人很放心。”


    對於兵臨“梅裏”城下,其實晉君周也深感期待。


    要是能夠攻破“梅裏”的話,晉君周很清楚自己該獲得的利益不會缺少。


    甚至可以說,一度讓吳國亡了國,對於取代周王室是有利的操作。


    原因?幾年前吳君壽夢前往“洛邑”拜謁周天子,才讓吳國重新成為諸夏的一員。


    時隔幾年之後,晉國亡了吳國,哪怕後麵吳國會複國,一樣是對周天子不多的威信造成沉重打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耀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耀與忠誠並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