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如何取代周王室?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得了可能致死的病,隻有樓氏掌握治療的技術,樓令下令救治就是對中行偃有救命之恩。
以樓氏和荀氏聯姻的關係,按照常理能醫治肯定會進行治療,誰讓樓氏和荀氏形成了某種對立,不能再按照常理去判斷呢。
到現階段,不止晉君周對樓令的某些戰略目標更為相信,連帶中行偃和士匄也在進行思考。
“能夠肯定的一點是,樓氏之主的敵意並不強。”
關於這一點,無論中行偃或士匄是真的信了。
讓中行偃病死,荀氏未來一段時間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對吧?
要是郤氏和樓氏動手,範氏能扛多久,有沒有能力扛到荀氏緩過勁來?
範氏和荀氏的聯合本就弱於郤氏和樓氏,即便是範氏能夠扛到荀氏緩過勁來,最後的勝負結果也是不變。
當然了,因為郤氏和樓氏聯合起來可以覆滅範氏和荀氏的關係,士匄和中行偃哪怕相信樓令的惡意不大,範氏和荀氏一樣會保持忌憚,隻是要不要采取什麽行動變得不那麽迫切了。
這件事情很重要!
範氏和荀氏過於迫切,他們在一些行動上對郤氏和樓氏的敵意就藏不住,變成逼迫郤氏或樓氏對範氏和荀氏做一些什麽事情。
雙方都有動作,一個不慎就將爆發衝突。
一旦發生衝突,曆來要有雙方息事寧人的共同態度才能讓事態平息,有一方不願意和解就是繼續打下去,小事都會變成大事了。
這麽一個插曲,中行偃用自己的性命之憂來試探出樓令的態度,總而言之對旬氏或範氏,乃至於對晉君周都顯得很重要。
可以選的話,中行偃絕對不會拿自己的性命來試探,隻能說完全就是一種巧合了。
短短兩天之內,中行偃止住了上吐下瀉,病情有痊愈的跡象。
在那兩天之內,發生的其它事情挺多。
首先,晉國中軍與下軍在一天前抵達“犨”並與楚軍展開交戰,雙方在“犨”的郊外進行野戰,第一次交鋒各自投入兩萬左右的部隊參戰,臨近傍晚才鳴金收兵。
從傳過來的戰報看,楚國出動的精銳數量很多,遠超“楊梁之戰”的人數量。
“他們動真格的了!”士匄不像是在進行調侃。
樓令笑著說道:“畢竟是到了這樣的階段,再不拚命就會喪命。”
其實,跟楚國的國情關係更大。
別看楚國崛起得很迅猛,他們不止一次曆經過亡國危機,清楚麵臨危機該拿出何等的力量。
現在的楚國情況比較詭異,之前亂糟糟的封君有了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不限於以晉國為首的諸侯,還包括看似軟弱的楚君招。
有兩個可以讓楚國封君團結起來的敵人,一下子讓他們的矛盾變得不那麽尖銳,相關意誌達成了統一。
那就直接導致楚國的封君更有合作基礎,互信上麵形成最大化,舍得拿出家族的精銳。
“一天傷亡三千餘人,情況沒有我們預料中那麽順利啊?”晉君周記得‘楊梁之戰’打得很慘烈的階段,一天之內晉軍也就傷亡五千左右。
中行偃氣虛地說道:“應該是倉促之下接戰。”
交戰模式變了嘛。
駐紮在“犨”的楚軍可沒有等聯軍立足再開戰,很直接頂了上去,迫使聯軍立足未穩就與楚軍進行交鋒。
晉君周沒有問哪一些家族損失最為嚴重,心裏很清楚大概是中小家族最慘,不太好說他們是不是故意被消耗。
“是啊,倉促之間爆發激戰,傷亡會大一些。”樓令看了晉君周一眼,目光轉向士匄,說道:“這一次楚軍的傷亡比我們小,值得警惕。”
士匄一時間聽不太懂。
警惕什麽?
樓令沒有做過多的解釋。
還能是警惕什麽呢。
不再是堂堂正正的交戰方式,要是晉國高層不及時轉過彎來,日後還要繼續吃虧。
國家的國策出現改變,高層卻是仍舊抱著老思維不放,要吃上幾次大虧才能讓高層迴過神來吧?
他們這些在“湛板”的聯軍,沒有因為中行偃患病杵在原地。
位處後方的聯軍執行樓令指定的計劃,向周邊的城池和村莊實施軍事行動,一天內清掃了將近二十個村莊,暫時沒有那麽快攻克城池。
樓令才是指揮作戰的主官。
中行偃算是副手之一。
另有士匄和邯鄲旃也是副手。
他們這些卿大夫留在“湛板”附近遙控指揮,真正執行命令的有旁人。
所以,中行偃生病頂多就是產生一些影響,真不至於讓行動被迫終止。
換成是樓令生病的話,其實也不會讓行動終止,頂多就是換上新的人選進行指揮。
真要是某位大臣生病或死亡就讓部署好的軍事行動被迫終止,隻能說晉國非常脆弱了。
若是晉君周生病,一樣不會產生大影響。
換成晉君周死亡?一國之君薨逝,當然需要終止戰爭了。
那是行政級別上麵的不同,導致造成的人心影響出現變化,再來就是有相關禮儀製度上的規格。
“諸侯對我們再一次大動幹戈很是恐慌啊。”士匄說得比較委婉了。
情況是,晉國君臣決意攻打楚國本土,直接嚇到了隨行南下的諸侯,尤其將陳君弱以及蔡君固嚇得不輕。
有太多種的原因。
第一是因為晉國攻打鄭國,對鄭國北部、西部和東部實施了占領,看著一點沒有歸還給鄭國的跡象。
晉國開啟了新的戰爭模式,采取了很久沒有出現的吞並國策,本身就讓中原列國產生警惕。
隻是讓中原列國的君臣產生警惕心,沒有讓他們極度忌憚,其實是鄭國自己一再找死,給晉國有了加大懲戒力度的理由。
要是晉國攻打楚國本土也實施占領,一下子說明時代真的變了。
第二嘛,晉國再一次伐喪了。
是,楚共王還沒有正式發喪,可是他薨逝了啊。
晉國在現階段入侵楚國,肯定不是奔著獲取賠償,那就是有比敲詐楚國一頓更重要的目標。
不管晉國的目標是什麽,總之對列國來說並不是什麽好事。
現如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抗衡晉國,尤其是楚國衰弱下去,哪怕列國聯盟也很難抵抗晉國。
這樣一來,晉國不再追求爭霸,會變成一個令列國感到極度恐懼的國家。
楚國不行了。
齊國變得對晉國非常恭順。
沒有了敢於跟晉國正麵硬頂的國家,其他國家再是猜測到真相,沒有國家的君臣敢進行串聯。
他們非常有默契地勸晉君周約束卿大夫好好當個人,逼迫楚國去掉王號就好了,可別占領楚國的土地。
晉君周在取代周天子以及讓國家無限擴張上,優先選擇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自然是對諸侯采取較為溫和的態度。
在晉君周看來,想要取代周天子的地位,難度不是踹飛周天子,在於讓諸侯接受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
那麽,晉君周的思維中肯定是對諸侯進行拉攏,第一個步驟就是讓他們不再給周王室進貢,轉為隻對晉國進貢。
當下的列國沒有斷掉對周王室的進貢,隻是同時又對晉國進貢。
也就是晉國沒有公開放話要取代周王室而已,根據列國需要朝兩個勢力進貢,擺明就是禮崩樂壞了。
有第一個步驟,當然也就存在第二個步驟。
在晉君周的計劃中,第二個步驟不是使用武力滅掉周王室,而是讓周王室變成周國,周國再臣服晉國。
這是晉君周借鑒了姬周對待殷商的方式,也就有了第三個步驟。
第三個步驟的例子寫在史書上,姬周將帝辛之子武庚封在邶國,說是分封,實際上是軟禁在“朝歌”城內;然後,周武王薨逝不久,姬周設計讓武庚勾結懷念殷商統治的諸侯進行反叛,徹底消滅了殷商的正朔勢力。
宋國雖然是殷商後裔之國,但對於殷商真不是什麽好東西,成分上可以劃分為殷商的叛賊。
事實上,宋國也真的是殷商的叛賊,成分跟楚漢爭雄階段,項伯那一支投奔了劉邦的性質差不多。
至於為什麽宋國後麵會遭到姬姓列國的針對,那不是因為殷商正朔被消滅了嘛。
晉君周自認為找到了可以走的路,他認為的“路”跟樓令的規劃,隻能說不是一迴事。
剛才,晉君周講了諸侯的態度,言語之上暗示多有認同。
所謂的認同是,晉君周並不想奪占楚國的土地,至少當前階段不想那麽幹。
結果,反對意見最大的人是中行偃和士匄。
“不拿土地,戰利品大半要分潤給諸侯。”士匄用疑惑的表情看著晉君周,問道:“君上是不是忘記我們很不好過了?”
本來按照各個家族的現狀,晉國不應該出兵的。
各個家族咬牙出兵,為的是用戰爭手段進行迴血。
要是打生打死沒有獲得多少好處,一定會讓各個家族的情況更加惡化。
晉君周向樓令投去求助的目光。
想要取代周王室,不能太得罪諸侯,晉君周是抱著這樣的心態。
之前說了,同樣的一件事情,樓令與晉君周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區別。
“我們想做什麽,在做什麽,不需要諸侯指手畫腳。”樓令先強調這一點,再說道:“最後要不要占領楚國的土地,一切根據實際需要。”
這話,說得一眾人聽得皺起眉頭。
晉君周皺眉是因為聽著根本沒有將眾諸侯放在眼裏。
其他人則是認為要不要占領楚國的土地,態度上過於模糊了。
“現在最為主要的事情是打贏戰爭,並且贏得漂亮。”樓令走到沙盤邊上,等眾人移步過來,指著沙盤說道:“大體上來講,我們已經將‘方城’之外的村莊清掃得差不多,隻要擊退北上的楚軍,可以對城池實施攻打。”
要攻打城池?中行偃和士匄齊齊點頭。
“如果楚國去掉王號並且公開屈服,我們可以不大肆占領楚國的土地,隻是也不當擴張到汝水中遊的位置。”樓令所說的汝水中遊,大致上是止步於‘房’這個區域。
從“房”再往汝水下遊便是江淮一帶,晉國擴張到那一邊,不是一頭撞進楚國和吳國接下來的爭奪區了嘛。
與此同時,晉國要是擴張到江淮一帶,其實也等於切斷了楚國對宋國的威脅。
樓令看了看在場的人,確認沒有閑雜人等,說道:“不管是楚君招有沒有勝出,楚國的內亂一定會終止。他們勢必需要侵略他國用來恢複元氣,吳國隻是窮橫,南方百越短期內沒有油水,楚國最好的攻擊目標便是宋國。”
對於此觀點,晉國高層不會去反駁。
他們也聽出了一點,樓令認為未來的晉國不應該再當宋國的保姆。
“坐視楚國入侵宋國,真的好嗎?”士匄提問。
這是用老思維在看待問題。
如果楚國強大,南方自然是需要至少一個可以牽製楚國的國家。
可是,楚國連續遭遇重創,宋國並不是很弱的國家,宋國完全有能力擋住楚國,晉國動輒支援是在消耗己身國力去減少宋國的損失。
晉國要執行大擴張國策,不應該是創造機會削弱各國嗎?幹那種八方有難一方支援的好事,真的合適?
正確的玩法應該是,嘴裏喊著我是好人,出兵則是抓住每一次機會完成擴張。
樓令沒有迴應士匄的提問。
“其實……,我們的重心應該放在休養生息上麵。”中行偃頓了頓,等眾人看過來,繼續往下說道:“恢複國力乃是首要,接下來則是……,徹底消滅鄭國。”
中行偃其實想說,接下來就針對衛國。
攻伐衛國需要更恰當的理由,萬幸的事情是衛國之君很愛折騰,不會缺了讓晉國幹涉的理由。
一眾君臣聊到這裏沒有什麽好聊。
樓令更在意繼續南下的大軍打得怎麽樣,北上的楚軍會不會得知吳軍入侵江淮一帶還頭鐵地留在“犨”跟聯軍死磕。
隨著吳軍入侵江淮一帶,楚國實際上就是陷入首尾難以兼顧的窘境,能夠從北上楚軍的選擇來作為依據進行判斷。
“楚國是更重視西北,還是東部呢?”樓令在等著答案。
而這個答案可以看出楚國的戰略重心,方便樓令製定下一步的計劃。
以樓氏和荀氏聯姻的關係,按照常理能醫治肯定會進行治療,誰讓樓氏和荀氏形成了某種對立,不能再按照常理去判斷呢。
到現階段,不止晉君周對樓令的某些戰略目標更為相信,連帶中行偃和士匄也在進行思考。
“能夠肯定的一點是,樓氏之主的敵意並不強。”
關於這一點,無論中行偃或士匄是真的信了。
讓中行偃病死,荀氏未來一段時間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麵,對吧?
要是郤氏和樓氏動手,範氏能扛多久,有沒有能力扛到荀氏緩過勁來?
範氏和荀氏的聯合本就弱於郤氏和樓氏,即便是範氏能夠扛到荀氏緩過勁來,最後的勝負結果也是不變。
當然了,因為郤氏和樓氏聯合起來可以覆滅範氏和荀氏的關係,士匄和中行偃哪怕相信樓令的惡意不大,範氏和荀氏一樣會保持忌憚,隻是要不要采取什麽行動變得不那麽迫切了。
這件事情很重要!
範氏和荀氏過於迫切,他們在一些行動上對郤氏和樓氏的敵意就藏不住,變成逼迫郤氏或樓氏對範氏和荀氏做一些什麽事情。
雙方都有動作,一個不慎就將爆發衝突。
一旦發生衝突,曆來要有雙方息事寧人的共同態度才能讓事態平息,有一方不願意和解就是繼續打下去,小事都會變成大事了。
這麽一個插曲,中行偃用自己的性命之憂來試探出樓令的態度,總而言之對旬氏或範氏,乃至於對晉君周都顯得很重要。
可以選的話,中行偃絕對不會拿自己的性命來試探,隻能說完全就是一種巧合了。
短短兩天之內,中行偃止住了上吐下瀉,病情有痊愈的跡象。
在那兩天之內,發生的其它事情挺多。
首先,晉國中軍與下軍在一天前抵達“犨”並與楚軍展開交戰,雙方在“犨”的郊外進行野戰,第一次交鋒各自投入兩萬左右的部隊參戰,臨近傍晚才鳴金收兵。
從傳過來的戰報看,楚國出動的精銳數量很多,遠超“楊梁之戰”的人數量。
“他們動真格的了!”士匄不像是在進行調侃。
樓令笑著說道:“畢竟是到了這樣的階段,再不拚命就會喪命。”
其實,跟楚國的國情關係更大。
別看楚國崛起得很迅猛,他們不止一次曆經過亡國危機,清楚麵臨危機該拿出何等的力量。
現在的楚國情況比較詭異,之前亂糟糟的封君有了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不限於以晉國為首的諸侯,還包括看似軟弱的楚君招。
有兩個可以讓楚國封君團結起來的敵人,一下子讓他們的矛盾變得不那麽尖銳,相關意誌達成了統一。
那就直接導致楚國的封君更有合作基礎,互信上麵形成最大化,舍得拿出家族的精銳。
“一天傷亡三千餘人,情況沒有我們預料中那麽順利啊?”晉君周記得‘楊梁之戰’打得很慘烈的階段,一天之內晉軍也就傷亡五千左右。
中行偃氣虛地說道:“應該是倉促之下接戰。”
交戰模式變了嘛。
駐紮在“犨”的楚軍可沒有等聯軍立足再開戰,很直接頂了上去,迫使聯軍立足未穩就與楚軍進行交鋒。
晉君周沒有問哪一些家族損失最為嚴重,心裏很清楚大概是中小家族最慘,不太好說他們是不是故意被消耗。
“是啊,倉促之間爆發激戰,傷亡會大一些。”樓令看了晉君周一眼,目光轉向士匄,說道:“這一次楚軍的傷亡比我們小,值得警惕。”
士匄一時間聽不太懂。
警惕什麽?
樓令沒有做過多的解釋。
還能是警惕什麽呢。
不再是堂堂正正的交戰方式,要是晉國高層不及時轉過彎來,日後還要繼續吃虧。
國家的國策出現改變,高層卻是仍舊抱著老思維不放,要吃上幾次大虧才能讓高層迴過神來吧?
他們這些在“湛板”的聯軍,沒有因為中行偃患病杵在原地。
位處後方的聯軍執行樓令指定的計劃,向周邊的城池和村莊實施軍事行動,一天內清掃了將近二十個村莊,暫時沒有那麽快攻克城池。
樓令才是指揮作戰的主官。
中行偃算是副手之一。
另有士匄和邯鄲旃也是副手。
他們這些卿大夫留在“湛板”附近遙控指揮,真正執行命令的有旁人。
所以,中行偃生病頂多就是產生一些影響,真不至於讓行動被迫終止。
換成是樓令生病的話,其實也不會讓行動終止,頂多就是換上新的人選進行指揮。
真要是某位大臣生病或死亡就讓部署好的軍事行動被迫終止,隻能說晉國非常脆弱了。
若是晉君周生病,一樣不會產生大影響。
換成晉君周死亡?一國之君薨逝,當然需要終止戰爭了。
那是行政級別上麵的不同,導致造成的人心影響出現變化,再來就是有相關禮儀製度上的規格。
“諸侯對我們再一次大動幹戈很是恐慌啊。”士匄說得比較委婉了。
情況是,晉國君臣決意攻打楚國本土,直接嚇到了隨行南下的諸侯,尤其將陳君弱以及蔡君固嚇得不輕。
有太多種的原因。
第一是因為晉國攻打鄭國,對鄭國北部、西部和東部實施了占領,看著一點沒有歸還給鄭國的跡象。
晉國開啟了新的戰爭模式,采取了很久沒有出現的吞並國策,本身就讓中原列國產生警惕。
隻是讓中原列國的君臣產生警惕心,沒有讓他們極度忌憚,其實是鄭國自己一再找死,給晉國有了加大懲戒力度的理由。
要是晉國攻打楚國本土也實施占領,一下子說明時代真的變了。
第二嘛,晉國再一次伐喪了。
是,楚共王還沒有正式發喪,可是他薨逝了啊。
晉國在現階段入侵楚國,肯定不是奔著獲取賠償,那就是有比敲詐楚國一頓更重要的目標。
不管晉國的目標是什麽,總之對列國來說並不是什麽好事。
現如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抗衡晉國,尤其是楚國衰弱下去,哪怕列國聯盟也很難抵抗晉國。
這樣一來,晉國不再追求爭霸,會變成一個令列國感到極度恐懼的國家。
楚國不行了。
齊國變得對晉國非常恭順。
沒有了敢於跟晉國正麵硬頂的國家,其他國家再是猜測到真相,沒有國家的君臣敢進行串聯。
他們非常有默契地勸晉君周約束卿大夫好好當個人,逼迫楚國去掉王號就好了,可別占領楚國的土地。
晉君周在取代周天子以及讓國家無限擴張上,優先選擇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自然是對諸侯采取較為溫和的態度。
在晉君周看來,想要取代周天子的地位,難度不是踹飛周天子,在於讓諸侯接受晉國公室取代周王室。
那麽,晉君周的思維中肯定是對諸侯進行拉攏,第一個步驟就是讓他們不再給周王室進貢,轉為隻對晉國進貢。
當下的列國沒有斷掉對周王室的進貢,隻是同時又對晉國進貢。
也就是晉國沒有公開放話要取代周王室而已,根據列國需要朝兩個勢力進貢,擺明就是禮崩樂壞了。
有第一個步驟,當然也就存在第二個步驟。
在晉君周的計劃中,第二個步驟不是使用武力滅掉周王室,而是讓周王室變成周國,周國再臣服晉國。
這是晉君周借鑒了姬周對待殷商的方式,也就有了第三個步驟。
第三個步驟的例子寫在史書上,姬周將帝辛之子武庚封在邶國,說是分封,實際上是軟禁在“朝歌”城內;然後,周武王薨逝不久,姬周設計讓武庚勾結懷念殷商統治的諸侯進行反叛,徹底消滅了殷商的正朔勢力。
宋國雖然是殷商後裔之國,但對於殷商真不是什麽好東西,成分上可以劃分為殷商的叛賊。
事實上,宋國也真的是殷商的叛賊,成分跟楚漢爭雄階段,項伯那一支投奔了劉邦的性質差不多。
至於為什麽宋國後麵會遭到姬姓列國的針對,那不是因為殷商正朔被消滅了嘛。
晉君周自認為找到了可以走的路,他認為的“路”跟樓令的規劃,隻能說不是一迴事。
剛才,晉君周講了諸侯的態度,言語之上暗示多有認同。
所謂的認同是,晉君周並不想奪占楚國的土地,至少當前階段不想那麽幹。
結果,反對意見最大的人是中行偃和士匄。
“不拿土地,戰利品大半要分潤給諸侯。”士匄用疑惑的表情看著晉君周,問道:“君上是不是忘記我們很不好過了?”
本來按照各個家族的現狀,晉國不應該出兵的。
各個家族咬牙出兵,為的是用戰爭手段進行迴血。
要是打生打死沒有獲得多少好處,一定會讓各個家族的情況更加惡化。
晉君周向樓令投去求助的目光。
想要取代周王室,不能太得罪諸侯,晉君周是抱著這樣的心態。
之前說了,同樣的一件事情,樓令與晉君周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區別。
“我們想做什麽,在做什麽,不需要諸侯指手畫腳。”樓令先強調這一點,再說道:“最後要不要占領楚國的土地,一切根據實際需要。”
這話,說得一眾人聽得皺起眉頭。
晉君周皺眉是因為聽著根本沒有將眾諸侯放在眼裏。
其他人則是認為要不要占領楚國的土地,態度上過於模糊了。
“現在最為主要的事情是打贏戰爭,並且贏得漂亮。”樓令走到沙盤邊上,等眾人移步過來,指著沙盤說道:“大體上來講,我們已經將‘方城’之外的村莊清掃得差不多,隻要擊退北上的楚軍,可以對城池實施攻打。”
要攻打城池?中行偃和士匄齊齊點頭。
“如果楚國去掉王號並且公開屈服,我們可以不大肆占領楚國的土地,隻是也不當擴張到汝水中遊的位置。”樓令所說的汝水中遊,大致上是止步於‘房’這個區域。
從“房”再往汝水下遊便是江淮一帶,晉國擴張到那一邊,不是一頭撞進楚國和吳國接下來的爭奪區了嘛。
與此同時,晉國要是擴張到江淮一帶,其實也等於切斷了楚國對宋國的威脅。
樓令看了看在場的人,確認沒有閑雜人等,說道:“不管是楚君招有沒有勝出,楚國的內亂一定會終止。他們勢必需要侵略他國用來恢複元氣,吳國隻是窮橫,南方百越短期內沒有油水,楚國最好的攻擊目標便是宋國。”
對於此觀點,晉國高層不會去反駁。
他們也聽出了一點,樓令認為未來的晉國不應該再當宋國的保姆。
“坐視楚國入侵宋國,真的好嗎?”士匄提問。
這是用老思維在看待問題。
如果楚國強大,南方自然是需要至少一個可以牽製楚國的國家。
可是,楚國連續遭遇重創,宋國並不是很弱的國家,宋國完全有能力擋住楚國,晉國動輒支援是在消耗己身國力去減少宋國的損失。
晉國要執行大擴張國策,不應該是創造機會削弱各國嗎?幹那種八方有難一方支援的好事,真的合適?
正確的玩法應該是,嘴裏喊著我是好人,出兵則是抓住每一次機會完成擴張。
樓令沒有迴應士匄的提問。
“其實……,我們的重心應該放在休養生息上麵。”中行偃頓了頓,等眾人看過來,繼續往下說道:“恢複國力乃是首要,接下來則是……,徹底消滅鄭國。”
中行偃其實想說,接下來就針對衛國。
攻伐衛國需要更恰當的理由,萬幸的事情是衛國之君很愛折騰,不會缺了讓晉國幹涉的理由。
一眾君臣聊到這裏沒有什麽好聊。
樓令更在意繼續南下的大軍打得怎麽樣,北上的楚軍會不會得知吳軍入侵江淮一帶還頭鐵地留在“犨”跟聯軍死磕。
隨著吳軍入侵江淮一帶,楚國實際上就是陷入首尾難以兼顧的窘境,能夠從北上楚軍的選擇來作為依據進行判斷。
“楚國是更重視西北,還是東部呢?”樓令在等著答案。
而這個答案可以看出楚國的戰略重心,方便樓令製定下一步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