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突發狀況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樓令指揮聯軍攻下“湛板”的第二天,北上的楚軍出現在“湛板”南邊二十裏之外。
“沒有看到楚君的大纛?”郤錡事先就不知道楚君招有沒有親征,確認沒有楚君的大纛,算是得到證實。
這麽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結果不是楚國之君親征,顯得十分反常。
楚國近數十年最為鼎盛的時期是楚莊王在位期間,輪到楚共王已經呈現衰弱,到楚君招麵臨著更艱難的局麵。
首先,楚國麵對晉國屢戰屢敗,怎麽看都沒有餘力北上爭霸了。
再來是,他們還兩次被吳國偷襲成功,一次東征吳國也是以失敗告終。
楚軍的那一次東征是先勝後敗,打贏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水戰,子重自大之下導致了後麵陸戰的慘敗。
不管怎麽輸的,反正輸了就是輸了,還是正麵交戰之下輸掉戰爭。
楚國好歹是堂堂的南方霸主,竟然連續敗給東南一隅的吳國?一次兩次還能解釋為鬆懈,第三次總不能再找借口了吧。
現在的情況是,晉國帶著一幫小弟來楚國的地盤搞會盟,楚軍倒是已經北上,一國之君卻是沒有現身,怎麽看都不算正常情況。
“不會被軟禁了吧?”士匄問道。
有這種可能嗎?還真的有。
楚國之君麵臨來自封君的迫害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要不然楚莊王也不需要“一鳴驚人”了。
在熊招沒有繼位之前,他偷偷派人找晉國的郤氏謀求休戰,先別管訴求對不對,事先就損害了楚國的顏麵。
楚國是陷入了虛弱的狀態,講實話就是狀況也很慘,問題會有得是人不願意承認。
那就好像到了慈溪把持朝政的階段,滿清還有一大批人自認是中央帝國,不願意承認王朝已經腐朽。
正在內亂的楚國,一樣有的是公族封君不願意承認已經陷入衰弱的事實,隻看到了楚君招的軟弱。
從楚國這一次的反應來看,有太多的人不願意承認事實,搞得更多的人被裹挾,拋棄了及時止損,選擇繼續頭鐵。
隻不過,正是楚人這樣的性格,秦末的項羽才幹得出破釜沉舟的操作吧?
“也許……,楚君願意被軟禁。”樓令說道。
楚國集結起了最後的精銳,哪怕北上打贏了聯軍,以為損失會少嗎?
既然楚君招被軟禁,屬於楚君的直屬軍事力量自然不用北上。
說不定楚君招就等著這一批精銳被消滅,或是與聯軍打得兩敗俱傷,好收拾那些總愛搞內亂的家族。
“他們駐紮在‘犨’這個位置。暫時沒有收集到‘方城’守軍出動的跡象。我們是等著他們過來,還是移師過去?”郤錡問道。
這個“犨”在許國邊上,距離“方城”應該有三十裏左右。
“不知道楚軍收到‘湛板’陷落的消息沒有?”中行偃說道。
之前,樓令不是說過一個戰法嗎?叫圍點打援。
從字麵就能夠理解圍點打援的意思,真正困難的是怎麽進行操作。
中行偃的意思再簡單不過,要是北上楚軍不知道“湛板”陷落,聯軍不知道是該以逸待勞,還要給楚軍設下陷阱。
“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多了。”郤錡對於還沒有吳國那邊的消息非常耿耿於懷。
聯軍攻打“湛板”的行動始於四天之前。
守將一定派人將聯軍攻打“湛板”的消息傳遞出去,考慮到腳程的因素,會知北上楚軍統帥的時間應該是在三天之前。
得知聯軍正在對“湛板”實施攻打,楚軍將校總是要進行商議,怎麽都要浪費至少一天的時間用來爭論。
這也是明明楚軍之前離得已經足夠近,搞到現在才逼近“湛板”二十裏的原因。
“北上楚軍應該不知道‘湛板’已經陷落。”士匄笑了笑,繼續往下說道:“誰能相信像‘湛板’這樣的城池會在兩天之內陷落呢。”
這座“湛板”算得上是一座大城了。
好多的小城,哪怕是麵對數萬大軍圍攻,隻要是拒不投降,以當前城池攻防戰的打法,堅持十天左右才是正常情況。
攻打大城?不出現意外的話,打上一兩年沒有出現結果更是顯得無比正常。
智罃先看了樓令一眼,再說道:“楚軍統帥即便想解救‘湛板’,不會全軍壓上吧?”
樓令察覺到剛才被看了一眼,以為是在問自己,也就說道:“初期自然不會全軍壓上,救卻是一定嚐試救援,盡最大可能是向城內增兵。”
套路一直是這樣的套路,盡可能增加據城而守的守軍數量,外圍再保持給予攻城方襲擾,再怎麽沒有城池攻防戰的經驗,楚軍將校總不至於連腦子都丟了。
關於圍點打援該怎麽打,樓令並沒有講過。
講實話,樓令也沒有打算跟同僚解釋清楚。
那不止是知識,還是軍事上的知識。
可以當傳家寶的知識,誰會大公無私拿出來分享?
同樣是圍點打援,有太多種的實施方案。
事實也是那樣,同樣的一部兵書,不同的人學了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應用方法,不單單是看他們怎麽理解,不根據實際情況而施展所學,不成了死讀書了嘛。
所以了,真不是看了幾部兵書就能夠成為名將。
兵書的內容隻是預設了場地和場景,用案例來進行展示。
很多戰爭隻是存在相似度,不可能跟兵書裏麵完全一樣,考慮的就是將領怎麽去套用所學的知識了。
他們在商量怎麽來對付北上的楚軍,帳外有人通報,說是申巫臣迴來了。
郤錡讓人趕快進來。
匆匆而來的申巫臣要一一問候,遭到了郤錡的打斷。
“趕緊說正事。”郤錡催促道。
申巫臣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看著就是一路急趕而迴。
“吳君已經率軍南下,不出意外當是進兵江淮。”申巫臣了解郤錡,直接講出最重要的事情。
那個江淮是哪?當前指的是蔡國以南的淮水一線。
樓令滿臉怪異地說道:“吳國不是想要趁機吃下江淮一線,與之“巢”地連成一線吧?”
多數卿大夫對當地的地理屬於滿腦子空白。
樓令也是近期才專研楚國的地形,著重研究楚國的西北部以及東北部。
“有山川輿圖嗎?”中行偃問道。
就算樓令有山川輿圖,不可能說拿出來就拿出來啊。
事實是什麽?山川輿圖這種玩意在任何時代都是寶物的級別,不單單是因為製作困難,還有它的價值無限高。
這麽說吧?有一張靠譜的山川輿圖,基本上就能夠讓一個勢力去計劃怎麽實施對當地的入侵或占領了。
申巫臣請示先抬來一個裝著沙子的框架,粗略地畫起了那一片區域的地形分布。
粗略那可真的是很粗糙,隻畫出哪裏有大型河係以及連綿山脈,大致上在哪裏有城池分布。
不算是抽象的圖畫,不一定畫得準確,隻是讓人看了大概明白怎麽迴事。
現在除了樓氏有更標準的軍事地圖,其他家族擁有的地圖就是屬於較為抽象的類型。
出於習慣了抽象的關係,他們倒是對申巫臣所畫沒覺得有什麽毛病。
“有這一道連綿山脈,吳國攻占江淮一線,怎麽跟‘巢地’連接啊?”中行偃表示自己搞不懂。
那一條山脈叫大別山。
其實,哪怕沒有大別山這一條山脈,江淮一線可是距離“巢”地三四百裏,吳國確認可以打通並實施占領嗎?
打通,那是不可能打通的。
一直到近現代,大別山都沒有被打通,隻是周邊有些一些小型城鎮,沒人閑著會進山。
當下的大別山,它的東麵平原被開發得相當不錯,光是大型城池就有七八座之多,也是楚國主要的產糧地。
樓令一眼看出了吳軍的進兵關鍵所在,說道:“吳國盯上‘州來’了。”
以楚國和吳國目前的勢力劃分,無疑提高了“州來”的重要性,別說吳國不久前剛剛打贏了一場很關鍵的水戰。
淮水也是一條大河係,淮南那邊更是水網密集,天然就有利於喜歡操舟的吳人。
要是吳國將“州來”奪取下來,他們哪怕這一次沒有攻占江淮一線,日後也一定夠楚國受的。
其他的卿大夫看上去比較困惑。
不是他們沒有腦子,主要是對吳國了解不多,懶得去想吳國君臣要幹什麽。
“是,吳國看著是想謀取‘州來’,打開北上的通道。”申巫臣這位了解吳國的人,附和了樓令的話。
中行偃一聽申巫臣的話,立刻搞明白怎麽迴事,說道:“吳國野心不小啊!”
南方的國家圖謀北上,那一定就是產生了野心。
基本道理就是在其它地方打生打死影響不了天下局勢,中原從上古就是作為文明的中心,誰能夠懾服中原諸侯,基本上就是天下霸主。
那也是楚國明明當了南方霸主,屢屢需要北上爭霸的根本原因。
“吳國想北上?”士匄覺得自己聽到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郤錡幹脆就一臉茫然。這種茫然大概是一頭大象看到有螞蟻在對自己張牙舞爪。
在場大概隻有樓令並不認為吳國是在搞笑吧?
吳國的野心正是從吳君壽夢這一代人開始,後代子孫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圖謀北上不是在開玩笑。
當然了,夫差北上參與“黃池會盟”,老家卻被勾踐給掏掉,導致吳國努力幾代人的奮鬥變成了笑話。
“既然吳軍入侵楚國本土,事情可以先放到一邊了。”樓令提醒眾人趕緊談正事。
他們的正事就是怎麽來對付北上的楚軍。
“吳軍入侵楚國本土的事情,大概五天之內會傳到北上楚軍主將的耳朵。”郤至說著想到了什麽,說道:“北上楚軍的主將是子庚吧?他剛履任令尹不久,麵對這樣的局麵,會怎麽做?”
在“湛板”附近的聯軍可是有十八萬之多,北上和在“方城”的楚軍加起來數量堪堪十萬的樣子。
那麽,子庚會怎麽做已經相當好猜了。
“我覺得,是不是拔營逼向‘犨’呢?”智罃認為子庚會留下一部分楚軍依托‘方城’防禦,大部分楚軍將前往江淮一線與吳軍作戰,應該趕緊去糾纏住啊。
郤錡很直接地說道:“今日做好準備,明日清晨便拔營。”
他們現在完全明白樓令之前所說的話了。
當下的戰爭不再像以前。
以前兩國進行戰爭,約個地點打出勝負才會各自退兵。
現在的戰爭更為多變,每時每刻都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做出調整。
當天與當夜,收到指示的聯軍開始做準備。
晉君周連夜召集諸侯開會,分派了各種各樣的任務。
十八萬聯軍當然不會全部南下,晉國這邊留下上軍和新軍對“湛板”周邊的城池和村莊展開攻略,一塊留下的還有那些小國的軍隊。
小國的軍隊對上楚軍,基本上就是送菜,不如指派攻打村莊的任務。
南下的聯軍之中,晉國的中軍和下軍肯定是作為主力,再來就是齊國、宋國、衛國的部隊了。
因此,南下的聯軍數量減少到了十一萬。
晉國主動將四個軍團拆為兩個部分,主要是怕楚軍不接戰躲到“方城”後方。
本來是中軍留下,由上軍南下。
郤錡的考慮到樓氏善於攻城,再來是中行偃突然患病,決定親率中軍南下。
翌日的清晨,用過朝食的聯軍出營直逼“犨”而去。
“上軍佐無大礙吧?”樓令沒有去送出征大軍,來到中行偃軍帳了解情況。
隻是一夜的時間,中行偃竟然看上去瘦了一圈,並且整個人有很大黑眼圈以及滿是汗水。
“腹部絞痛難耐啊!”中行偃說話都在抖。
樓令看向自家的醫匠。
醫匠已經為中行偃診斷過,說道:“上軍佐可能是飲食不當所導致的腹部絞痛。”
其它的行為沒講。
比如中行偃昨夜一直連吐帶拉。
由於中行偃突發這種情況,本來智罃也該留下,結果中行偃竟然拒絕了。
了解荀氏內部情況的人,對中行偃的處置並不意外。
現在的問題是,中行偃這一病,人會怎麽樣先不提,留下的荀氏所部就不會動彈了。
“老夫這是如何了?”中行偃現在都沒有得到一個說法。
樓令對醫匠說道:“如實講來。”
早就有所判斷的醫匠說道:“根據症狀,當是瘧疾?”
樓令當場給愣住……
“沒有看到楚君的大纛?”郤錡事先就不知道楚君招有沒有親征,確認沒有楚君的大纛,算是得到證實。
這麽一次重大的軍事行動,結果不是楚國之君親征,顯得十分反常。
楚國近數十年最為鼎盛的時期是楚莊王在位期間,輪到楚共王已經呈現衰弱,到楚君招麵臨著更艱難的局麵。
首先,楚國麵對晉國屢戰屢敗,怎麽看都沒有餘力北上爭霸了。
再來是,他們還兩次被吳國偷襲成功,一次東征吳國也是以失敗告終。
楚軍的那一次東征是先勝後敗,打贏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水戰,子重自大之下導致了後麵陸戰的慘敗。
不管怎麽輸的,反正輸了就是輸了,還是正麵交戰之下輸掉戰爭。
楚國好歹是堂堂的南方霸主,竟然連續敗給東南一隅的吳國?一次兩次還能解釋為鬆懈,第三次總不能再找借口了吧。
現在的情況是,晉國帶著一幫小弟來楚國的地盤搞會盟,楚軍倒是已經北上,一國之君卻是沒有現身,怎麽看都不算正常情況。
“不會被軟禁了吧?”士匄問道。
有這種可能嗎?還真的有。
楚國之君麵臨來自封君的迫害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要不然楚莊王也不需要“一鳴驚人”了。
在熊招沒有繼位之前,他偷偷派人找晉國的郤氏謀求休戰,先別管訴求對不對,事先就損害了楚國的顏麵。
楚國是陷入了虛弱的狀態,講實話就是狀況也很慘,問題會有得是人不願意承認。
那就好像到了慈溪把持朝政的階段,滿清還有一大批人自認是中央帝國,不願意承認王朝已經腐朽。
正在內亂的楚國,一樣有的是公族封君不願意承認已經陷入衰弱的事實,隻看到了楚君招的軟弱。
從楚國這一次的反應來看,有太多的人不願意承認事實,搞得更多的人被裹挾,拋棄了及時止損,選擇繼續頭鐵。
隻不過,正是楚人這樣的性格,秦末的項羽才幹得出破釜沉舟的操作吧?
“也許……,楚君願意被軟禁。”樓令說道。
楚國集結起了最後的精銳,哪怕北上打贏了聯軍,以為損失會少嗎?
既然楚君招被軟禁,屬於楚君的直屬軍事力量自然不用北上。
說不定楚君招就等著這一批精銳被消滅,或是與聯軍打得兩敗俱傷,好收拾那些總愛搞內亂的家族。
“他們駐紮在‘犨’這個位置。暫時沒有收集到‘方城’守軍出動的跡象。我們是等著他們過來,還是移師過去?”郤錡問道。
這個“犨”在許國邊上,距離“方城”應該有三十裏左右。
“不知道楚軍收到‘湛板’陷落的消息沒有?”中行偃說道。
之前,樓令不是說過一個戰法嗎?叫圍點打援。
從字麵就能夠理解圍點打援的意思,真正困難的是怎麽進行操作。
中行偃的意思再簡單不過,要是北上楚軍不知道“湛板”陷落,聯軍不知道是該以逸待勞,還要給楚軍設下陷阱。
“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多了。”郤錡對於還沒有吳國那邊的消息非常耿耿於懷。
聯軍攻打“湛板”的行動始於四天之前。
守將一定派人將聯軍攻打“湛板”的消息傳遞出去,考慮到腳程的因素,會知北上楚軍統帥的時間應該是在三天之前。
得知聯軍正在對“湛板”實施攻打,楚軍將校總是要進行商議,怎麽都要浪費至少一天的時間用來爭論。
這也是明明楚軍之前離得已經足夠近,搞到現在才逼近“湛板”二十裏的原因。
“北上楚軍應該不知道‘湛板’已經陷落。”士匄笑了笑,繼續往下說道:“誰能相信像‘湛板’這樣的城池會在兩天之內陷落呢。”
這座“湛板”算得上是一座大城了。
好多的小城,哪怕是麵對數萬大軍圍攻,隻要是拒不投降,以當前城池攻防戰的打法,堅持十天左右才是正常情況。
攻打大城?不出現意外的話,打上一兩年沒有出現結果更是顯得無比正常。
智罃先看了樓令一眼,再說道:“楚軍統帥即便想解救‘湛板’,不會全軍壓上吧?”
樓令察覺到剛才被看了一眼,以為是在問自己,也就說道:“初期自然不會全軍壓上,救卻是一定嚐試救援,盡最大可能是向城內增兵。”
套路一直是這樣的套路,盡可能增加據城而守的守軍數量,外圍再保持給予攻城方襲擾,再怎麽沒有城池攻防戰的經驗,楚軍將校總不至於連腦子都丟了。
關於圍點打援該怎麽打,樓令並沒有講過。
講實話,樓令也沒有打算跟同僚解釋清楚。
那不止是知識,還是軍事上的知識。
可以當傳家寶的知識,誰會大公無私拿出來分享?
同樣是圍點打援,有太多種的實施方案。
事實也是那樣,同樣的一部兵書,不同的人學了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應用方法,不單單是看他們怎麽理解,不根據實際情況而施展所學,不成了死讀書了嘛。
所以了,真不是看了幾部兵書就能夠成為名將。
兵書的內容隻是預設了場地和場景,用案例來進行展示。
很多戰爭隻是存在相似度,不可能跟兵書裏麵完全一樣,考慮的就是將領怎麽去套用所學的知識了。
他們在商量怎麽來對付北上的楚軍,帳外有人通報,說是申巫臣迴來了。
郤錡讓人趕快進來。
匆匆而來的申巫臣要一一問候,遭到了郤錡的打斷。
“趕緊說正事。”郤錡催促道。
申巫臣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看著就是一路急趕而迴。
“吳君已經率軍南下,不出意外當是進兵江淮。”申巫臣了解郤錡,直接講出最重要的事情。
那個江淮是哪?當前指的是蔡國以南的淮水一線。
樓令滿臉怪異地說道:“吳國不是想要趁機吃下江淮一線,與之“巢”地連成一線吧?”
多數卿大夫對當地的地理屬於滿腦子空白。
樓令也是近期才專研楚國的地形,著重研究楚國的西北部以及東北部。
“有山川輿圖嗎?”中行偃問道。
就算樓令有山川輿圖,不可能說拿出來就拿出來啊。
事實是什麽?山川輿圖這種玩意在任何時代都是寶物的級別,不單單是因為製作困難,還有它的價值無限高。
這麽說吧?有一張靠譜的山川輿圖,基本上就能夠讓一個勢力去計劃怎麽實施對當地的入侵或占領了。
申巫臣請示先抬來一個裝著沙子的框架,粗略地畫起了那一片區域的地形分布。
粗略那可真的是很粗糙,隻畫出哪裏有大型河係以及連綿山脈,大致上在哪裏有城池分布。
不算是抽象的圖畫,不一定畫得準確,隻是讓人看了大概明白怎麽迴事。
現在除了樓氏有更標準的軍事地圖,其他家族擁有的地圖就是屬於較為抽象的類型。
出於習慣了抽象的關係,他們倒是對申巫臣所畫沒覺得有什麽毛病。
“有這一道連綿山脈,吳國攻占江淮一線,怎麽跟‘巢地’連接啊?”中行偃表示自己搞不懂。
那一條山脈叫大別山。
其實,哪怕沒有大別山這一條山脈,江淮一線可是距離“巢”地三四百裏,吳國確認可以打通並實施占領嗎?
打通,那是不可能打通的。
一直到近現代,大別山都沒有被打通,隻是周邊有些一些小型城鎮,沒人閑著會進山。
當下的大別山,它的東麵平原被開發得相當不錯,光是大型城池就有七八座之多,也是楚國主要的產糧地。
樓令一眼看出了吳軍的進兵關鍵所在,說道:“吳國盯上‘州來’了。”
以楚國和吳國目前的勢力劃分,無疑提高了“州來”的重要性,別說吳國不久前剛剛打贏了一場很關鍵的水戰。
淮水也是一條大河係,淮南那邊更是水網密集,天然就有利於喜歡操舟的吳人。
要是吳國將“州來”奪取下來,他們哪怕這一次沒有攻占江淮一線,日後也一定夠楚國受的。
其他的卿大夫看上去比較困惑。
不是他們沒有腦子,主要是對吳國了解不多,懶得去想吳國君臣要幹什麽。
“是,吳國看著是想謀取‘州來’,打開北上的通道。”申巫臣這位了解吳國的人,附和了樓令的話。
中行偃一聽申巫臣的話,立刻搞明白怎麽迴事,說道:“吳國野心不小啊!”
南方的國家圖謀北上,那一定就是產生了野心。
基本道理就是在其它地方打生打死影響不了天下局勢,中原從上古就是作為文明的中心,誰能夠懾服中原諸侯,基本上就是天下霸主。
那也是楚國明明當了南方霸主,屢屢需要北上爭霸的根本原因。
“吳國想北上?”士匄覺得自己聽到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郤錡幹脆就一臉茫然。這種茫然大概是一頭大象看到有螞蟻在對自己張牙舞爪。
在場大概隻有樓令並不認為吳國是在搞笑吧?
吳國的野心正是從吳君壽夢這一代人開始,後代子孫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圖謀北上不是在開玩笑。
當然了,夫差北上參與“黃池會盟”,老家卻被勾踐給掏掉,導致吳國努力幾代人的奮鬥變成了笑話。
“既然吳軍入侵楚國本土,事情可以先放到一邊了。”樓令提醒眾人趕緊談正事。
他們的正事就是怎麽來對付北上的楚軍。
“吳軍入侵楚國本土的事情,大概五天之內會傳到北上楚軍主將的耳朵。”郤至說著想到了什麽,說道:“北上楚軍的主將是子庚吧?他剛履任令尹不久,麵對這樣的局麵,會怎麽做?”
在“湛板”附近的聯軍可是有十八萬之多,北上和在“方城”的楚軍加起來數量堪堪十萬的樣子。
那麽,子庚會怎麽做已經相當好猜了。
“我覺得,是不是拔營逼向‘犨’呢?”智罃認為子庚會留下一部分楚軍依托‘方城’防禦,大部分楚軍將前往江淮一線與吳軍作戰,應該趕緊去糾纏住啊。
郤錡很直接地說道:“今日做好準備,明日清晨便拔營。”
他們現在完全明白樓令之前所說的話了。
當下的戰爭不再像以前。
以前兩國進行戰爭,約個地點打出勝負才會各自退兵。
現在的戰爭更為多變,每時每刻都需要根據實際需要做出調整。
當天與當夜,收到指示的聯軍開始做準備。
晉君周連夜召集諸侯開會,分派了各種各樣的任務。
十八萬聯軍當然不會全部南下,晉國這邊留下上軍和新軍對“湛板”周邊的城池和村莊展開攻略,一塊留下的還有那些小國的軍隊。
小國的軍隊對上楚軍,基本上就是送菜,不如指派攻打村莊的任務。
南下的聯軍之中,晉國的中軍和下軍肯定是作為主力,再來就是齊國、宋國、衛國的部隊了。
因此,南下的聯軍數量減少到了十一萬。
晉國主動將四個軍團拆為兩個部分,主要是怕楚軍不接戰躲到“方城”後方。
本來是中軍留下,由上軍南下。
郤錡的考慮到樓氏善於攻城,再來是中行偃突然患病,決定親率中軍南下。
翌日的清晨,用過朝食的聯軍出營直逼“犨”而去。
“上軍佐無大礙吧?”樓令沒有去送出征大軍,來到中行偃軍帳了解情況。
隻是一夜的時間,中行偃竟然看上去瘦了一圈,並且整個人有很大黑眼圈以及滿是汗水。
“腹部絞痛難耐啊!”中行偃說話都在抖。
樓令看向自家的醫匠。
醫匠已經為中行偃診斷過,說道:“上軍佐可能是飲食不當所導致的腹部絞痛。”
其它的行為沒講。
比如中行偃昨夜一直連吐帶拉。
由於中行偃突發這種情況,本來智罃也該留下,結果中行偃竟然拒絕了。
了解荀氏內部情況的人,對中行偃的處置並不意外。
現在的問題是,中行偃這一病,人會怎麽樣先不提,留下的荀氏所部就不會動彈了。
“老夫這是如何了?”中行偃現在都沒有得到一個說法。
樓令對醫匠說道:“如實講來。”
早就有所判斷的醫匠說道:“根據症狀,當是瘧疾?”
樓令當場給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