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心態膨脹了嗎?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令確實比較懷疑楚軍會再一次不戰而退。
畢竟,晉國再一次四個滿編軍團齊出,並且不算宋軍的話,擁有將近七萬的盟軍部隊。
這樣子算起來,晉國這一邊能夠動用在與楚軍交戰的部隊接近二十二萬,其中的十五萬還是極其能征善戰的晉軍,有三萬七千五百戰力不弱的齊軍。
“君上,或許可以讓下軍與新軍先行馳援宋國,等爆發實際交戰之後,中軍、上軍與諸侯的部隊再開抵戰場。”樓令給出建議。
晉君周遲疑問道:“可行嗎?”
涉及到戰爭,哪有百分百確認的事情呢?
樓令隻能說道:“若是楚軍麵對下軍和新軍還是不戰而退,楚國便是真的衰弱了。”
“寡人的意思是,楚國與吳國暫時未分勝負,他們肯跟我們交戰?”晉君周進行猜測。
樓令一時間不太好說什麽。
以前的楚國可以一邊跟晉國交戰,另一邊開啟其它的戰場。這是超級強國的底氣,也是一種超級強國該有的自信。
現在?楚國很明顯在麵對晉國的時候,顯得有些底氣不足,肯定更傾向於拚盡全力來應付以晉軍為首的聯軍。
晉國也有過麵對楚國顯得底氣不足的時候,一樣需要拚盡全力來應對以楚國為首的聯軍,絲毫不敢有所輕忽大意。
相同的地方在於,無論是多麽底氣不足,晉國或楚國仍舊很難將對方之外的諸侯部隊看在眼裏。這一點是屬於超級強國的驕傲。
最終,樓令說道:“四個軍團再加上盟友一起出現,可能嚇得楚軍立刻撤退,先嚐試用兩個軍團誘使楚軍交戰吧。”
在戰略這種高度,晉君周不敢拿主意,說道:“下軍將與其餘卿大夫商議。若是卿大夫們沒有異議,寡人自然讚同。”
晉君周不希望卿位家族繼續膨脹,並不等於樂意看到卿位家族損失慘重,或是在這種重要的戰役落敗。
其實,作為君主的話,腦子壞了才會想用國戰失利來剪除內部之敵?
君主本身就坐在有利的位置,再是沒有實際的權柄,有的是比設計國戰失利剪除內部隱患的辦法。
故意導致國戰失利,損害最大的還是君主的威嚴,也會導致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
到現代,網絡上存在一種聲音,說楊廣是為了削弱門閥世家,才在征討高句麗的戰事故意瞎指揮。
如果楊廣真的是抱著那樣的心思在做事,隻能說得到“煬”這個諡號再正確不過了。
晉君周知道自己的威望有限,無法對晉國的軍事力量如臂指使。他也忌憚卿位家族的強大,隻是沒有腦子壞掉,試圖在國戰上故意折損卿位家族的私軍。
樓令應了聲“是”,隨後跟晉君周又聊了一會才告辭。
迴到駐地的樓令喊來樓小白,吩咐道:“你準備一下,前往謁見中軍將與中軍佐,征求先由下軍和新軍開拔前往宋國增援的意見。”
樓小白先應下來,一邊看著樓令動筆書寫,另一邊問道:“宋國都城有陷落的危險?”
什麽?宋國都城“商丘”麵臨著這樣的危險嗎?
根據樓令所知,二十五萬楚軍將“商丘”圍了一圈又一圈,兩個月來攻打了一次又一次。
最為危險的時候,宋軍失去了一麵城牆段的三分之一,玩了命才奪迴城牆段的控製權。
“宋人過來,盡管哭得很慘,沒有警告城池有陷落的風險。”樓令寫好了給郤錡和中行偃的信,裝進一個盒子,倒上蜂蠟再蓋上印章。
要知道“商丘”城內城外的守軍合起來超過五萬,隻要城外的宋軍沒有被消滅幹淨,守城的宋軍就意味著沒有陷入絕境。
事實也是那樣,隻要防禦一方在城池外還有部隊,城池就不算是孤軍守城,內外配合起來會讓攻城一方想拿下城池的難度成幾倍增加。
其實,不是沒有能力,守將會千方百計在城外留下一支部隊,哪怕隻有數百上千人,隻要能夠對攻城一方造成困擾,便是有極大的存在價值。
對於打城池攻防戰,宋國並不感到陌生。
或者應該說,宋國麵對楚國是弱勢的一方,經常被楚軍逼得打城池攻防戰,有著遠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守城經驗。
其中一次“商丘”保衛戰,打到極度缺乏糧食,到易子相食的程度都沒有投降,逼得攻城一方的楚軍主動撤退。
現在固然有二十五萬楚軍圍著“商丘”實施攻打,可是宋國知道晉國有四個軍團在鄭國境內,另有近七萬他國的大軍。
知曉那些信息的宋國君臣,他們心裏更加有底氣進行堅守,一再派人哭慘求援,隻是想要避免出現更多的損失而已。
樓小白帶上樓令親筆書寫的信出發了。
兩天之後,樓小白見到了郤錡、中行偃和智罃、郤至。
“你怎麽過來了?”郤錡問道。
晉國中軍和上軍對鄭國進行攻略,進度方麵比下軍和新軍慢了不少。
主要是鄭國北部的公族封君數量多,再來就是鄭國中樞對貴族有了提防,沒有出現鄭國西部投降的連串效應。
需要一座座城池去攻打,哪怕城內的守軍數量不多,晉軍可以進行攻克,一座城池還是要打上幾天,進度可不就比較慢了嗎?
樓小白先一一見禮,再拿出樓令寫好的書信。
“宋君一再派使者求援,君上以及幾位卿大夫認為應該做出迴應。下軍將派小白過來,主要征求幾位叔伯的意見。”樓小白說道。
郤錡先看完樓令的信,再遞給中行偃,一個個傳閱下去。
書信裏麵的內容不複雜,樓令主要提到想動用兩個軍團誘使楚軍交戰,等下軍和新軍將楚軍咬住,中軍、上軍再帶其餘的聯軍南下。
沒有催促中軍和上軍加快攻略鄭國北部的速度,事實上卻是在進行催促。
畢竟,中軍和上軍要是再不加快速度,他們咋麽南下與下軍、新軍會合呢?
書信的內容還提到楚國與吳國的戰事,樓令認為兩國的戰役很快會出現結果,篤定楚國會取得對吳國的勝利,認為繼續拖下去明顯對楚國有利,應該盡早與楚軍交戰,並且逼楚軍進行決戰。
當然不能隻有建議,多少要有一些危言聳聽。
其中,包括一旦楚軍退往“方城”附近的話,追過去交戰對晉國更為不利。
幾位卿大夫先後看完樓令所寫的書信,進行了短暫的交流。
樓小白沒有被揮退。
換作是其他人,卿大夫進行商議會揮退。
可是,誰讓樓小白既是樓令的兒子,還是郤錡的女婿呢?自然能留在現場聽幾位卿大夫進行商討了。
“如果無法全境攻克,可以等跟楚軍交鋒出現結果,迴師再行攻打?”中行偃認為跟楚國的交鋒最為重要。
郤錡和郤至對視了一眼,有鑒於提出相關方案的人是樓令,郤氏與樓氏的關係擺在那裏,同意了中行偃的建議。
“你迴去告訴下軍將,一有消息前來,我們馬上開拔南下。”郤錡給出最終答複。
在樓小白出發之後,樓令就吩咐下軍和新軍開始做開拔的準備。
樓令對於郤錡答應下軍和新軍先開拔前往宋國非常有信心,一切隻因為那是當前最為合適的應對方式。
四天之後,樓小白帶迴了郤錡的答複,如樓令所料那般,果然是郤錡允許樓令的計劃。
“你是留在‘虎牢’,還是一同前往宋國?”樓令問道。
樓小白想都沒想,說道:“自然是跟隨父親前往宋國。”
到了一定的年紀,隻要不是一條鹹魚,有哪個權貴二代不想建功立業?
剛剛成家的樓小白正是有著極強建功立業心態的小夥子,怎麽可能願意錯過會在宋國境內爆發的大戰。
樓令頷首道:“我將你的一眾弟弟劃到你的指揮之下。”
樓小白一聽有點傻眼,心想:“責任重大啊!”
這一次隨同樓令出征的子嗣可不止樓小白,還有樓武、樓朔、樓成、樓司這五人。
他們年紀最大的便是樓小白,今年二十四歲;最小的是樓小白的同胞弟弟樓司,他今年十七歲。
帶上子嗣出征這種事情,冷兵器時代屬於常態。
對於晉國貴族來講,隻要是有條件的話,提前讓子嗣適應征戰,提早熟悉軍中的一切,沒有家長會願意錯過。
較早之前,提前讓子嗣進入軍隊適應,多少算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一種理念。
輪到一眾公族封君普遍成為廢物,給幾個卿位家族敲響了警鍾,外出征戰也開始帶子嗣隨行了。
樓令、士魴與士匄、祁午拜別晉君周,帶著大軍從“虎牢”離開,走沿著濮水的路線向東,先進入衛國境內借道,再拐向南邊進入宋國。
等他們靠近“商丘”百裏左右,總共耗費了八天的時間。
為什麽樓令不選走鄭國去楚軍南邊的路線?他擔憂一旦出現在楚軍後方,會嚇得楚軍慌忙逃竄。
那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原因是楚國吃過了兩次那樣的虧。
“軍將,楚軍已經在撤圍,一部分楚軍撤到了‘楊梁’附近。”狐雍一臉的揶揄。
樓令知道楚軍灑出了斥候或是細作,並且是灑到了百裏之遠,可見楚國君臣是真的長教訓了。
前幾次,楚軍統帥都是在後知後覺的狀態才得知晉軍足夠靠近,並且還發生後路被斷的事情。
連續吃到那種教訓的楚軍,他們確確實實需要做出改變,尤其是加強外圍警戒。
隻是,將警戒圈設到百裏之遠,是不是誇張了一點?
諸夏冷兵器的將校進行總結,偵查範圍在三十裏左右最為合適,特殊情況下可以擴增到五十裏。
那是通訊手段有限之下,他們認為最合適的範圍,超過五十裏需要動用的人手會成倍增加,並且極易讓敵軍事先察覺。
樓令猜測楚軍在百裏之外布置斥候或細作,主要是他們剛逼近楚軍百裏範圍之內,楚軍就展開了應對措施。
“‘楊梁’啊?它在‘商丘’西南邊的五十裏之外,距離楚國本土約八十裏。”樓令這裏所說的裏,一裏約為三百米。
證明參與會議的人,不單獨是樓氏內部體係。
要是樓氏體係的人,樓令使用的長度單位會是樓氏的那一套,也就是用現代的長度單位。
“楚軍不再包圍‘商丘’,我們救援宋國的目標提前完成。現在隻看楚軍會不會一退,直接退迴本土。”士匄看著樓令,問道:“下軍將以為楚軍會退迴本土嗎?”
樓令搖頭說道:“要退也是退去陳國境內,再繼續向西邊退,直至退到‘方城’附近。”
楚國與宋國接壤的區域一馬平川,盡管植被非常茂密,有著一座座的森林,卻是沒有險山峻嶺或水係充當天然的防禦線。
所以,楚軍撤迴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本土,再尋求與晉軍進行交戰,無非就是依托城池而已。
問題在於,楚軍攻占了宋國幾座城池,待在宋國境內與晉軍交戰一樣有城池作為依托。
別說什麽依靠群眾的支持之類,當前可不講究這一套。
能夠解釋得過去的基點,隻有在楚國本土交戰會減輕楚軍後勤壓力這一點。
站在軍事角度為出發點,楚軍以“方城”作為依托來跟晉軍交戰最有優勢,隻是楚軍真的一退就退幾百裏,直至退到“方城”附近再跟晉軍交戰,他們打贏也算是輸了。
不難理解的。
沒打之前就先主動逃竄幾百裏,依托“方城”才能夠打贏,誰願意相信楚國仍舊強大呢?
楚國想要證明自己還行,隻有在國境之外擊敗晉軍,哪怕是以二十五萬對陣七萬晉軍。
“下軍將的意思是,楚軍會退到‘方城’附近再跟我們交戰?”士匄問道。
樓令搖頭說道:“我並沒有那麽說。相反,我認為楚軍會在‘楊梁’附近與我們展開交戰。”
那是現有態勢所指的方向,不是在做憑空猜測。
楚軍並沒有倉皇撤退,他們有序撤向“楊梁”這個區域。
那個叫“楊梁”的附近一樣是一馬平川的地形,遠比有著眾多山丘的“商丘”周圍更適合進行大兵團交戰。
楚軍占據著絕對的兵力優勢,選擇平原交戰能夠發揮出兵力上的優勢。這對於腦子正常的統帥來說,怎麽都能做出判斷。
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楚軍的布置無疑證實了樓令猜測的正確。
楚軍全麵撤離“商丘”,大軍集結在“楊梁”附近開始構築營寨,一副等著晉軍前往的架勢。
注意用詞,楚軍是在構築營寨,不是搭設營寨。
用到構築這樣的詞匯,表明楚軍很用心在建設營寨,好多區域使用的是永固工事,例如築起了一道又一道土牆。
楚軍構築防禦鏈?多少是顯示出了信心不足。他們這樣的措施卻是極對,不止可以以逸待勞,還避免正麵戰敗,一輸會被銜尾追殺的風險。
華元出城迎接,爽朗地笑了幾聲,說道:“伯國大軍一到,楚軍望風而逃。”
“晉侯與一眾諸侯?”華元問道。
樓令說道:“寡君與諸侯仍舊在‘虎牢’,不久便會到來。”
“關於楚軍動向,需要宋卿詳細告知。”樓令有派斥候前去‘楊梁’附近偵查,向宋國討要情報,結合起來進行判斷,多少能夠進行驗證。
華元一聽,哪裏不知道晉軍會繼續南下。
晉軍肯進軍“楊梁”是宋國求之不得的事情,好過淪陷區繼續被楚軍肆虐,或是依靠自己重新奪迴來。
華元當然要邀請前來的晉國高層入城,好歹設宴款待一波。
有鑒於是都城被圍的情況下,晉軍應邀前來救援,宴會自然是在宮城內舉行,宋君成沒有參與全程,起碼會待一段時間。
當前還沒有養成一邊吃喝一邊談正事的酒桌文化。
相反,談正事的時候吃吃喝喝,誰都覺得這樣很懈怠。
因為要談正事的關係,參與宴會的人都控製吃酒的量,換了個一個場所之後,稍早之前的歡樂濃濃消失,氣氛變得很是嚴肅。
“楚軍圍攻兩月有餘,預計傷亡萬餘,實力未有太大的折損。”華元先提到這一點。
多少是華元理智,沒有杜撰城池攻防戰進行得多麽激烈,攻守雙方死傷慘重之類的假話。
要是虛報軍情,無論是接下來晉軍誤判導致戰敗,亦或晉軍跟楚軍正麵對上,再發現楚軍沒有多少減員,宋國都要承當相應的責任。
“需要告知諸位,楚國與吳國的戰爭已經出現結果,先是吳國水軍主動撤離,隨後陸上交戰吳軍慘敗。”華元滿臉的嚴肅,繼續往下說道:“我方最後收到的消息是,吳人退到五湖周圍,楚軍並未深入,子革率得勝之師正在向北邊趕。”
關於楚國一認真會導致吳國扛不住,晉國高層事先早就做出判斷了。
窩在東南一隅的吳國從來不甘自認弱小,他們兩次偷襲楚國成功變得更加驕傲自大。
吳國自大到敢於戲耍晉國,委實是讓天下人得知之後目瞪口呆。
士匄沉聲問道:“子革所部的規模多大?”
華元苦笑說道:“我方隻是知道子革率部正在北上,不知道規模多大。”
講常理的話,經曆過交戰的軍隊一定會出現減員。
考慮到南方的環境,哪怕不交戰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出現減員,楚軍和吳軍有經過激戰,子革所部不可能仍舊是五萬的規模,隻是不好判斷會不會得到補充。
“三十萬啊!楚君魄力十足!”士匄衷心的評價。
誰說不是呢?
有多少軍隊,敢不敢或願不願意集結起來,確實是要看魄力。
樓令知道楚國達成過很多成就,包括第一個集結二十萬以上的兵力,成為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水戰的參與一方。
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水戰,便是不久前楚國與吳國在大江開打的那一場。
聽說,楚國動用了三千舟船,參戰的水軍人員超過三萬;吳國動用一千百八多舟船,參戰的水軍人員達到一萬三千餘人。
這樣一來,小破球有文明以來,最大規模的水戰,便是發生在諸夏的大江之上。
其它文明?西方現在還是各種小城邦,哪怕地中海有爆發過水戰,撐死了也就十來艘舟船互毆;中東那邊規模稍微大一些,頂多也就幾十上百艘舟船互相交戰的規模。
在數十年之後,諸夏這邊的吳國,他們會展開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參戰舟船合起來超過六千的海上大戰,尤其是吳國動用兵力超過三萬的兵力進行搶灘登陸作戰。
上麵那些不止有相關的文獻,還有相關的古文物作為佐證,可不是西方文明考古挖出“上周”的文物,沒有文獻作為證明,敢於胡咧咧一通亂扯。
西方考古為什麽會被人覺得不靠譜,主要是造假都造得極其不專業,能挖出幾千年不腐朽的竹籃子,敢信?更重要的是隻有文物,沒有文獻作為支撐,同時沒有多重證據互相支撐,搞出來的曆史斷層太過離譜。
樓令知道楚國和吳國的戰爭會很快分出勝負,對於子革會率軍北上也不感到意外。
“明日便出發,大軍抵近‘楊梁’,不知道幾位同僚意見如何?”樓令問道。
士匄與士魴對視了一眼,沒有馬上迴答就是感到遲疑。
“下軍將做主。”祁午倒是識趣。
華元問道:“伯國隻動用兩個軍團跟楚軍交戰嗎?”
不算正在北上的子革,僅是“楊梁”附近就有二十四萬左右的楚軍啊!
宋國當然會派出軍隊與晉軍一起行動,還會聽從晉軍高層的指示作戰。
恰是因為宋國也會出兵,華元才更重視有多少晉軍會參戰。
晉國很強沒有錯。
楚國也不弱。
以為自己很強大的吳軍遭到當頭棒喝,聽說輸得老慘了。
華元認為謹慎一些更好,可別陰溝裏翻了船。
隻不過,華元畢竟不是晉國的高層,有太多的事情不了解。
晉國現在擔憂的事情是楚國不打,要不然國君與其他卿大夫也不會同意樓令冒險行事。
樓令笑嗬嗬地說道:“兩個軍團正合適,再多的話……,怕楚君心有顧慮,打不起來啊。”
“不如等伯國另外兩個軍團和諸侯的大軍抵達,再一起南下覓戰?”華元給出建議。
樓令收斂笑容,說道:“就兩個軍團與宋軍先行南下。”
華元多少覺得晉國的卿大夫有點膨脹了!
畢竟,晉國再一次四個滿編軍團齊出,並且不算宋軍的話,擁有將近七萬的盟軍部隊。
這樣子算起來,晉國這一邊能夠動用在與楚軍交戰的部隊接近二十二萬,其中的十五萬還是極其能征善戰的晉軍,有三萬七千五百戰力不弱的齊軍。
“君上,或許可以讓下軍與新軍先行馳援宋國,等爆發實際交戰之後,中軍、上軍與諸侯的部隊再開抵戰場。”樓令給出建議。
晉君周遲疑問道:“可行嗎?”
涉及到戰爭,哪有百分百確認的事情呢?
樓令隻能說道:“若是楚軍麵對下軍和新軍還是不戰而退,楚國便是真的衰弱了。”
“寡人的意思是,楚國與吳國暫時未分勝負,他們肯跟我們交戰?”晉君周進行猜測。
樓令一時間不太好說什麽。
以前的楚國可以一邊跟晉國交戰,另一邊開啟其它的戰場。這是超級強國的底氣,也是一種超級強國該有的自信。
現在?楚國很明顯在麵對晉國的時候,顯得有些底氣不足,肯定更傾向於拚盡全力來應付以晉軍為首的聯軍。
晉國也有過麵對楚國顯得底氣不足的時候,一樣需要拚盡全力來應對以楚國為首的聯軍,絲毫不敢有所輕忽大意。
相同的地方在於,無論是多麽底氣不足,晉國或楚國仍舊很難將對方之外的諸侯部隊看在眼裏。這一點是屬於超級強國的驕傲。
最終,樓令說道:“四個軍團再加上盟友一起出現,可能嚇得楚軍立刻撤退,先嚐試用兩個軍團誘使楚軍交戰吧。”
在戰略這種高度,晉君周不敢拿主意,說道:“下軍將與其餘卿大夫商議。若是卿大夫們沒有異議,寡人自然讚同。”
晉君周不希望卿位家族繼續膨脹,並不等於樂意看到卿位家族損失慘重,或是在這種重要的戰役落敗。
其實,作為君主的話,腦子壞了才會想用國戰失利來剪除內部之敵?
君主本身就坐在有利的位置,再是沒有實際的權柄,有的是比設計國戰失利剪除內部隱患的辦法。
故意導致國戰失利,損害最大的還是君主的威嚴,也會導致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
到現代,網絡上存在一種聲音,說楊廣是為了削弱門閥世家,才在征討高句麗的戰事故意瞎指揮。
如果楊廣真的是抱著那樣的心思在做事,隻能說得到“煬”這個諡號再正確不過了。
晉君周知道自己的威望有限,無法對晉國的軍事力量如臂指使。他也忌憚卿位家族的強大,隻是沒有腦子壞掉,試圖在國戰上故意折損卿位家族的私軍。
樓令應了聲“是”,隨後跟晉君周又聊了一會才告辭。
迴到駐地的樓令喊來樓小白,吩咐道:“你準備一下,前往謁見中軍將與中軍佐,征求先由下軍和新軍開拔前往宋國增援的意見。”
樓小白先應下來,一邊看著樓令動筆書寫,另一邊問道:“宋國都城有陷落的危險?”
什麽?宋國都城“商丘”麵臨著這樣的危險嗎?
根據樓令所知,二十五萬楚軍將“商丘”圍了一圈又一圈,兩個月來攻打了一次又一次。
最為危險的時候,宋軍失去了一麵城牆段的三分之一,玩了命才奪迴城牆段的控製權。
“宋人過來,盡管哭得很慘,沒有警告城池有陷落的風險。”樓令寫好了給郤錡和中行偃的信,裝進一個盒子,倒上蜂蠟再蓋上印章。
要知道“商丘”城內城外的守軍合起來超過五萬,隻要城外的宋軍沒有被消滅幹淨,守城的宋軍就意味著沒有陷入絕境。
事實也是那樣,隻要防禦一方在城池外還有部隊,城池就不算是孤軍守城,內外配合起來會讓攻城一方想拿下城池的難度成幾倍增加。
其實,不是沒有能力,守將會千方百計在城外留下一支部隊,哪怕隻有數百上千人,隻要能夠對攻城一方造成困擾,便是有極大的存在價值。
對於打城池攻防戰,宋國並不感到陌生。
或者應該說,宋國麵對楚國是弱勢的一方,經常被楚軍逼得打城池攻防戰,有著遠比其他國家更多的守城經驗。
其中一次“商丘”保衛戰,打到極度缺乏糧食,到易子相食的程度都沒有投降,逼得攻城一方的楚軍主動撤退。
現在固然有二十五萬楚軍圍著“商丘”實施攻打,可是宋國知道晉國有四個軍團在鄭國境內,另有近七萬他國的大軍。
知曉那些信息的宋國君臣,他們心裏更加有底氣進行堅守,一再派人哭慘求援,隻是想要避免出現更多的損失而已。
樓小白帶上樓令親筆書寫的信出發了。
兩天之後,樓小白見到了郤錡、中行偃和智罃、郤至。
“你怎麽過來了?”郤錡問道。
晉國中軍和上軍對鄭國進行攻略,進度方麵比下軍和新軍慢了不少。
主要是鄭國北部的公族封君數量多,再來就是鄭國中樞對貴族有了提防,沒有出現鄭國西部投降的連串效應。
需要一座座城池去攻打,哪怕城內的守軍數量不多,晉軍可以進行攻克,一座城池還是要打上幾天,進度可不就比較慢了嗎?
樓小白先一一見禮,再拿出樓令寫好的書信。
“宋君一再派使者求援,君上以及幾位卿大夫認為應該做出迴應。下軍將派小白過來,主要征求幾位叔伯的意見。”樓小白說道。
郤錡先看完樓令的信,再遞給中行偃,一個個傳閱下去。
書信裏麵的內容不複雜,樓令主要提到想動用兩個軍團誘使楚軍交戰,等下軍和新軍將楚軍咬住,中軍、上軍再帶其餘的聯軍南下。
沒有催促中軍和上軍加快攻略鄭國北部的速度,事實上卻是在進行催促。
畢竟,中軍和上軍要是再不加快速度,他們咋麽南下與下軍、新軍會合呢?
書信的內容還提到楚國與吳國的戰事,樓令認為兩國的戰役很快會出現結果,篤定楚國會取得對吳國的勝利,認為繼續拖下去明顯對楚國有利,應該盡早與楚軍交戰,並且逼楚軍進行決戰。
當然不能隻有建議,多少要有一些危言聳聽。
其中,包括一旦楚軍退往“方城”附近的話,追過去交戰對晉國更為不利。
幾位卿大夫先後看完樓令所寫的書信,進行了短暫的交流。
樓小白沒有被揮退。
換作是其他人,卿大夫進行商議會揮退。
可是,誰讓樓小白既是樓令的兒子,還是郤錡的女婿呢?自然能留在現場聽幾位卿大夫進行商討了。
“如果無法全境攻克,可以等跟楚軍交鋒出現結果,迴師再行攻打?”中行偃認為跟楚國的交鋒最為重要。
郤錡和郤至對視了一眼,有鑒於提出相關方案的人是樓令,郤氏與樓氏的關係擺在那裏,同意了中行偃的建議。
“你迴去告訴下軍將,一有消息前來,我們馬上開拔南下。”郤錡給出最終答複。
在樓小白出發之後,樓令就吩咐下軍和新軍開始做開拔的準備。
樓令對於郤錡答應下軍和新軍先開拔前往宋國非常有信心,一切隻因為那是當前最為合適的應對方式。
四天之後,樓小白帶迴了郤錡的答複,如樓令所料那般,果然是郤錡允許樓令的計劃。
“你是留在‘虎牢’,還是一同前往宋國?”樓令問道。
樓小白想都沒想,說道:“自然是跟隨父親前往宋國。”
到了一定的年紀,隻要不是一條鹹魚,有哪個權貴二代不想建功立業?
剛剛成家的樓小白正是有著極強建功立業心態的小夥子,怎麽可能願意錯過會在宋國境內爆發的大戰。
樓令頷首道:“我將你的一眾弟弟劃到你的指揮之下。”
樓小白一聽有點傻眼,心想:“責任重大啊!”
這一次隨同樓令出征的子嗣可不止樓小白,還有樓武、樓朔、樓成、樓司這五人。
他們年紀最大的便是樓小白,今年二十四歲;最小的是樓小白的同胞弟弟樓司,他今年十七歲。
帶上子嗣出征這種事情,冷兵器時代屬於常態。
對於晉國貴族來講,隻要是有條件的話,提前讓子嗣適應征戰,提早熟悉軍中的一切,沒有家長會願意錯過。
較早之前,提前讓子嗣進入軍隊適應,多少算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一種理念。
輪到一眾公族封君普遍成為廢物,給幾個卿位家族敲響了警鍾,外出征戰也開始帶子嗣隨行了。
樓令、士魴與士匄、祁午拜別晉君周,帶著大軍從“虎牢”離開,走沿著濮水的路線向東,先進入衛國境內借道,再拐向南邊進入宋國。
等他們靠近“商丘”百裏左右,總共耗費了八天的時間。
為什麽樓令不選走鄭國去楚軍南邊的路線?他擔憂一旦出現在楚軍後方,會嚇得楚軍慌忙逃竄。
那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原因是楚國吃過了兩次那樣的虧。
“軍將,楚軍已經在撤圍,一部分楚軍撤到了‘楊梁’附近。”狐雍一臉的揶揄。
樓令知道楚軍灑出了斥候或是細作,並且是灑到了百裏之遠,可見楚國君臣是真的長教訓了。
前幾次,楚軍統帥都是在後知後覺的狀態才得知晉軍足夠靠近,並且還發生後路被斷的事情。
連續吃到那種教訓的楚軍,他們確確實實需要做出改變,尤其是加強外圍警戒。
隻是,將警戒圈設到百裏之遠,是不是誇張了一點?
諸夏冷兵器的將校進行總結,偵查範圍在三十裏左右最為合適,特殊情況下可以擴增到五十裏。
那是通訊手段有限之下,他們認為最合適的範圍,超過五十裏需要動用的人手會成倍增加,並且極易讓敵軍事先察覺。
樓令猜測楚軍在百裏之外布置斥候或細作,主要是他們剛逼近楚軍百裏範圍之內,楚軍就展開了應對措施。
“‘楊梁’啊?它在‘商丘’西南邊的五十裏之外,距離楚國本土約八十裏。”樓令這裏所說的裏,一裏約為三百米。
證明參與會議的人,不單獨是樓氏內部體係。
要是樓氏體係的人,樓令使用的長度單位會是樓氏的那一套,也就是用現代的長度單位。
“楚軍不再包圍‘商丘’,我們救援宋國的目標提前完成。現在隻看楚軍會不會一退,直接退迴本土。”士匄看著樓令,問道:“下軍將以為楚軍會退迴本土嗎?”
樓令搖頭說道:“要退也是退去陳國境內,再繼續向西邊退,直至退到‘方城’附近。”
楚國與宋國接壤的區域一馬平川,盡管植被非常茂密,有著一座座的森林,卻是沒有險山峻嶺或水係充當天然的防禦線。
所以,楚軍撤迴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本土,再尋求與晉軍進行交戰,無非就是依托城池而已。
問題在於,楚軍攻占了宋國幾座城池,待在宋國境內與晉軍交戰一樣有城池作為依托。
別說什麽依靠群眾的支持之類,當前可不講究這一套。
能夠解釋得過去的基點,隻有在楚國本土交戰會減輕楚軍後勤壓力這一點。
站在軍事角度為出發點,楚軍以“方城”作為依托來跟晉軍交戰最有優勢,隻是楚軍真的一退就退幾百裏,直至退到“方城”附近再跟晉軍交戰,他們打贏也算是輸了。
不難理解的。
沒打之前就先主動逃竄幾百裏,依托“方城”才能夠打贏,誰願意相信楚國仍舊強大呢?
楚國想要證明自己還行,隻有在國境之外擊敗晉軍,哪怕是以二十五萬對陣七萬晉軍。
“下軍將的意思是,楚軍會退到‘方城’附近再跟我們交戰?”士匄問道。
樓令搖頭說道:“我並沒有那麽說。相反,我認為楚軍會在‘楊梁’附近與我們展開交戰。”
那是現有態勢所指的方向,不是在做憑空猜測。
楚軍並沒有倉皇撤退,他們有序撤向“楊梁”這個區域。
那個叫“楊梁”的附近一樣是一馬平川的地形,遠比有著眾多山丘的“商丘”周圍更適合進行大兵團交戰。
楚軍占據著絕對的兵力優勢,選擇平原交戰能夠發揮出兵力上的優勢。這對於腦子正常的統帥來說,怎麽都能做出判斷。
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楚軍的布置無疑證實了樓令猜測的正確。
楚軍全麵撤離“商丘”,大軍集結在“楊梁”附近開始構築營寨,一副等著晉軍前往的架勢。
注意用詞,楚軍是在構築營寨,不是搭設營寨。
用到構築這樣的詞匯,表明楚軍很用心在建設營寨,好多區域使用的是永固工事,例如築起了一道又一道土牆。
楚軍構築防禦鏈?多少是顯示出了信心不足。他們這樣的措施卻是極對,不止可以以逸待勞,還避免正麵戰敗,一輸會被銜尾追殺的風險。
華元出城迎接,爽朗地笑了幾聲,說道:“伯國大軍一到,楚軍望風而逃。”
“晉侯與一眾諸侯?”華元問道。
樓令說道:“寡君與諸侯仍舊在‘虎牢’,不久便會到來。”
“關於楚軍動向,需要宋卿詳細告知。”樓令有派斥候前去‘楊梁’附近偵查,向宋國討要情報,結合起來進行判斷,多少能夠進行驗證。
華元一聽,哪裏不知道晉軍會繼續南下。
晉軍肯進軍“楊梁”是宋國求之不得的事情,好過淪陷區繼續被楚軍肆虐,或是依靠自己重新奪迴來。
華元當然要邀請前來的晉國高層入城,好歹設宴款待一波。
有鑒於是都城被圍的情況下,晉軍應邀前來救援,宴會自然是在宮城內舉行,宋君成沒有參與全程,起碼會待一段時間。
當前還沒有養成一邊吃喝一邊談正事的酒桌文化。
相反,談正事的時候吃吃喝喝,誰都覺得這樣很懈怠。
因為要談正事的關係,參與宴會的人都控製吃酒的量,換了個一個場所之後,稍早之前的歡樂濃濃消失,氣氛變得很是嚴肅。
“楚軍圍攻兩月有餘,預計傷亡萬餘,實力未有太大的折損。”華元先提到這一點。
多少是華元理智,沒有杜撰城池攻防戰進行得多麽激烈,攻守雙方死傷慘重之類的假話。
要是虛報軍情,無論是接下來晉軍誤判導致戰敗,亦或晉軍跟楚軍正麵對上,再發現楚軍沒有多少減員,宋國都要承當相應的責任。
“需要告知諸位,楚國與吳國的戰爭已經出現結果,先是吳國水軍主動撤離,隨後陸上交戰吳軍慘敗。”華元滿臉的嚴肅,繼續往下說道:“我方最後收到的消息是,吳人退到五湖周圍,楚軍並未深入,子革率得勝之師正在向北邊趕。”
關於楚國一認真會導致吳國扛不住,晉國高層事先早就做出判斷了。
窩在東南一隅的吳國從來不甘自認弱小,他們兩次偷襲楚國成功變得更加驕傲自大。
吳國自大到敢於戲耍晉國,委實是讓天下人得知之後目瞪口呆。
士匄沉聲問道:“子革所部的規模多大?”
華元苦笑說道:“我方隻是知道子革率部正在北上,不知道規模多大。”
講常理的話,經曆過交戰的軍隊一定會出現減員。
考慮到南方的環境,哪怕不交戰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出現減員,楚軍和吳軍有經過激戰,子革所部不可能仍舊是五萬的規模,隻是不好判斷會不會得到補充。
“三十萬啊!楚君魄力十足!”士匄衷心的評價。
誰說不是呢?
有多少軍隊,敢不敢或願不願意集結起來,確實是要看魄力。
樓令知道楚國達成過很多成就,包括第一個集結二十萬以上的兵力,成為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水戰的參與一方。
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水戰,便是不久前楚國與吳國在大江開打的那一場。
聽說,楚國動用了三千舟船,參戰的水軍人員超過三萬;吳國動用一千百八多舟船,參戰的水軍人員達到一萬三千餘人。
這樣一來,小破球有文明以來,最大規模的水戰,便是發生在諸夏的大江之上。
其它文明?西方現在還是各種小城邦,哪怕地中海有爆發過水戰,撐死了也就十來艘舟船互毆;中東那邊規模稍微大一些,頂多也就幾十上百艘舟船互相交戰的規模。
在數十年之後,諸夏這邊的吳國,他們會展開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參戰舟船合起來超過六千的海上大戰,尤其是吳國動用兵力超過三萬的兵力進行搶灘登陸作戰。
上麵那些不止有相關的文獻,還有相關的古文物作為佐證,可不是西方文明考古挖出“上周”的文物,沒有文獻作為證明,敢於胡咧咧一通亂扯。
西方考古為什麽會被人覺得不靠譜,主要是造假都造得極其不專業,能挖出幾千年不腐朽的竹籃子,敢信?更重要的是隻有文物,沒有文獻作為支撐,同時沒有多重證據互相支撐,搞出來的曆史斷層太過離譜。
樓令知道楚國和吳國的戰爭會很快分出勝負,對於子革會率軍北上也不感到意外。
“明日便出發,大軍抵近‘楊梁’,不知道幾位同僚意見如何?”樓令問道。
士匄與士魴對視了一眼,沒有馬上迴答就是感到遲疑。
“下軍將做主。”祁午倒是識趣。
華元問道:“伯國隻動用兩個軍團跟楚軍交戰嗎?”
不算正在北上的子革,僅是“楊梁”附近就有二十四萬左右的楚軍啊!
宋國當然會派出軍隊與晉軍一起行動,還會聽從晉軍高層的指示作戰。
恰是因為宋國也會出兵,華元才更重視有多少晉軍會參戰。
晉國很強沒有錯。
楚國也不弱。
以為自己很強大的吳軍遭到當頭棒喝,聽說輸得老慘了。
華元認為謹慎一些更好,可別陰溝裏翻了船。
隻不過,華元畢竟不是晉國的高層,有太多的事情不了解。
晉國現在擔憂的事情是楚國不打,要不然國君與其他卿大夫也不會同意樓令冒險行事。
樓令笑嗬嗬地說道:“兩個軍團正合適,再多的話……,怕楚君心有顧慮,打不起來啊。”
“不如等伯國另外兩個軍團和諸侯的大軍抵達,再一起南下覓戰?”華元給出建議。
樓令收斂笑容,說道:“就兩個軍團與宋軍先行南下。”
華元多少覺得晉國的卿大夫有點膨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