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凱旋之後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自己的敵人陷入衰弱的時候,決不能給予任何的喘息之機,必行奮起餘勇追窮寇,要不然難以分出勝負不提,等敵人緩過氣來倒黴的一定是自己。
樓令明白晉國很難屢次攻進楚國本土,尤其是下一次楚國會做充足準備的條件之下,自然想著逼迫楚軍主動北上。
無論是晉軍要攻入楚國本土,或是楚軍要攻入晉國本土,雙方都需要跨過至少一個國家。
鄭國的疆域麵積不算太大,平麵地圖看去跨度至少九百裏,真正走起來絕對不會少於一千五百裏的路程。
晉國想要攻打楚國本土會容易一些,大軍借道“孟津”來到大河南岸即可。
楚國想要攻打晉國本土會困難很多,他們走周王室地盤會引得周天子向諸侯求救,走其餘河段需要展開渡河作業。
其中的一個關鍵是,鄭國倒向哪一邊就會增加另一邊的難度。這個也是晉國和楚國一直為難鄭國的原因之一。
說來說去,晉國已經連續兩次給予楚國沉重的打擊,明確知道楚國難以正麵交鋒,多麽愚蠢才不進入楚國實施打擊?
隻要晉軍進入楚國本土,無論楚國有沒有集結大軍交戰,受損最為嚴重的一方一定是楚國。
那種受損不會僅限於物理層麵,政治以及精神領域一樣不可避免,乃至於後兩者的損失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
舉個例子就能夠知道了。
明末時期的大明無論再怎麽虛弱,總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吧?無非就是內憂外患加身,各個群體對老朱家不再抱有信心,統治不亡也該亡了。
簡單來說就是,人心散了必定讓隊伍變得不好帶。
楚國要是無法有效抵擋住晉軍的入侵,再龐大的疆域麵積,有多少人口或資源,勢必就會變得人心渙散,不是得到一個亡國的下場,便是隻剩下苟延殘喘的格局。
當然了,晉國勞師遠征的風險很大,過程中的耗費不會小。
隻不過,晉國想要解決楚國這個麻煩的對手,近階段確確實實是最好的機會。
“不是我在執政,隻能通過說服郤氏來決定國策。郤錡不難說服,他坐在中軍將的位置上,願意從國家的角度權衡利弊。荀氏和範氏才是繼續打擊楚國的最大障礙。”樓令看著遠處中行偃的側臉,心裏有了一些決定。
他們已經離開周王室的地盤,將要途經單國迴到本土。
樓令預測楚國主動出擊的概率更大,並且極有可能是殊死一搏的姿態。
現實太現實,一切隻因為楚國再不做點什麽,晉國的士氣更高,列國更加不敢違逆晉國,楚國想要翻盤就太難了。
現階段的晉國越大越強,隨著晉國展現出絕對強大的一麵,不使用戰爭獲取,一樣可以敲詐諸侯。
而因為諸侯知道晉國很強大,他們隻能接受來自晉國的敲詐,不是惹來晉軍實施討伐。
晉人的蠻橫早就被天下人所見識到,他們不是不想反抗,隻是無法反抗而已。
晉國在與楚國交鋒階段都有餘力對付其他國家。
現在,楚國眼見著將要倒下,諸侯哪來的膽子與晉國對抗呢?
這些事情絕不可能隻有樓令想得到,楚國一直不缺人才,一定會有楚人想到並向楚君審進言。
所以,樓令判斷明年楚國必然會有大動作,隻是不好斷定動作究竟會有多大。
有了那樣的猜測,樓令需要轉頭捋一捋晉國內部當前的形勢。
範氏的重心在東部和東北部,他們想要用最快的速度解決狄人這個隱患,自然而然不太願意家族的力量被分散。
去年和今年,範氏連續兩年對鮮虞展開打擊,礙於那邊地形複雜的關係,取得的實際成績比較有限。
目前,鮮虞成了各支狄人的領袖,他們龜縮到山林之中跟前去作戰的範氏私軍玩捉迷藏,隻要不展開決戰的話,捉迷藏的遊戲能夠玩很久。
至於鮮虞帶著一眾狄人跟範氏決戰?想來鮮虞首領的腦子不會壞到這種程度,會選的就是繼續拖,拖到範氏先受不了,衝突緩和下去。
因此,範氏究竟要與以鮮虞為首的狄人糾纏多久,沒有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荀氏倒是沒有對誰進行軍事行動,他們甚至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收縮。
樓令其實理解中行偃想要消停的心態,荀氏內部出了問題,一個不好可能造成分裂,一定會讓中行偃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荀氏會造成現如今這般,首先是中行偃玩得太騷,既是大宗之主也是小宗之主,拿大宗和其餘小宗的資源在經營中行氏。
如果不是有被架空的風險,本身就是大宗之主,有必要再成為小宗之主嗎?
可是,中行偃能夠從大宗和其餘小宗吸血去經營中行氏,看著不像是要被架空的樣子。
這就讓人很難搞懂中行偃究竟為什麽要那樣做了。
範氏與荀氏因為各自的事情,他們出於自身的利益或需要,哪怕明知道楚國是大敵,或是可以趁機會解決楚國這個大敵,一樣會因為自身需要放棄或搪塞。
樓令無法解決範氏或荀氏的麻煩,想用說服的方式讓範氏或荀氏將重心放在繼續打擊楚國上麵,別說難度之類的什麽,很明白講就是無法說服。
“實在萬不得已,隻能讓郤氏去壓住範氏和荀氏,強逼他們拿出主力繼續打擊楚國。”樓令認為真的這樣做會糟糕透頂,屬於沒到萬不得已不可為之。
樓令有把握讓郤氏去那樣做,除了摸透郤錡和郤至的性格之外,跟郤錡願意履行中軍將的職責關係最大。
那算不是算是一種利用?
哪怕是為了晉國除去最大的敵人楚國,一樣是一種利用,差別就是顯得高尚一些。
做那樣的事情不是全然沒有風險,隻是樓令認為值得而已。
這樣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樓令算是最愛國的那個卿大夫了吧?
二十天之後,一眾人來到“新田”郊外。
“這一次收獲不小。”郤錡一臉的滿意。
其餘卿大夫自然也是感到滿意。
他們受到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連戰俘帶楚國黎庶一共抓了將近五萬,其餘物資更是多不勝數。
不算戰利品的部分,鄭國和宋國、衛國都給幾位卿大夫送了重禮。這是屬於不用分潤給晉君周的那一部分。
“樓氏仍然選女人?”郤至問道。
有戰利品肯定就要分配,卿大夫可以挑挑揀揀,前提是沒有其他卿大夫反對;其餘人?他們有得分,得到的分潤公正就該偷笑,哪來的資格做出選擇。
樓令頷首說道:“是啊,家族太缺女人。幾位要是不反對,屬於我人員分配的那一部分,我全要女人。”
這個根本沒有人會跟樓氏搶。
郤氏和荀氏甚至很願意樓氏選擇女人,留下更多的男性,好充實他們的勞動力。
“缺女人缺到這份上,你們很奇怪。”郤至是真的覺得奇怪。
他們的家族男女比例怎麽樣?可能作為一家之主壓根沒有去進行過關注。
因為男女比例差距太大引發的一係列問題,隻要沒有相關的例子可以借鑒,問題沒有爆發出來之前,當權者由於無知或不在乎,真的不會去重視。
有權有勢不可能缺了女人,周邊的環境還就是那樣,太容易忽略到其它。
說得難聽一些,隻要是作為權貴,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他們在乎個什麽?
樓令一直增加家族的女性人口,不是因為樓氏缺了女人引發各種矛盾,單純就是想要孕育出更多的人口。
因為男女比例而出現各種問題?封建時代沒有這種潮流。
在封建時代,普通人發聲的機會,僅限在動蕩時期,其餘時期安心當牛馬就是了。
而動蕩時期進行發聲,用的是起義、起事、造反這種手段,讓朝廷知道某個矛盾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
“其餘戰利品,主要傾向於糧食,對吧?”郤至問道。
樓令沒有覺得什麽不好意思,點頭說道:“正是。”
他們從南方帶迴的糧食不算多。
帶那麽多糧食做什麽?不如帶迴價值更高的戰利品。
樓氏會在戰利品中選擇糧食,其餘的戰利品也會盡力換成糧食。
倒不是樓氏缺糧缺到窘迫的份上。
隨著太原盆地被開發出來,再加上其他封地的產出,樓氏每一年的產出已經可以自產自足。
糧食夠吃隻是一個基礎,還要能夠有多餘的糧食用來儲備,好在收成不好的時候拿出來應急,甚至是讓樓令做其它的安排。
簡單來說就是,樓令認為手裏掌握的糧食越多越好,什麽時候糧食多到放著發黴,算是取得了一個天大的成就。
幾位卿大夫坐地分金,劃分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留出給晉君周的四成。
隨後,要不要對自己的封臣進行賞賜,完全是看他們願不願意,並非一定要做。
集結起來的將士,他們本身就是使用納賦代替交稅,等於是進行等價上的交換。
這樣一來,獲得最多的卿大夫不再賞賜,哪裏會有什麽毛病。
卿大夫出動最多的軍隊,每征召一人入伍,其實就是一個家庭收不上來稅,真不是隻有獲得而沒有付出。
尤其是,一旦沒有繳獲,軍隊的服役延期,征召軍隊的人還要擔負後勤供應。
從這裏能夠看出什麽?起碼在春秋時代,沒有誰占了絕對的便宜。
硬要說有什麽區別,隻能說是手裏掌握的資源多寡,有更多的籌碼就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利益,同時承擔了相應的風險。
到了隻有付出義務,很難取得等價迴報的時代?多少年的時間過去,發生城頭更換大王旗,一再進行輪迴,講事實就是不奇怪。
卿大夫的做法一致,給予某些人應得的那一部分,多餘的賞賜則是沒有。
上麵提到了責任與義務,不能將卿大夫的行為簡單視為吝嗇,他們更加害怕的事情是成為慣例,再慣得封臣貪得無厭。
曆史上有太多相關的例子。
西方的羅馬有一個奧古都斯(皇帝)很大方,戰前進行厚賜,戰後進行厚賞,直接讓保家衛國與酬勞搭上邊,搞得中樞財政支撐不住屢次破產,死後更是讓羅馬形成誰有錢誰就是老大的格局。
諸夏這邊因為賞賜出現的例子更多,最為惡劣的就是開拔要有開拔銀子,作戰要有買命銀子,反正就是各種名目無數,搞到沒銀子就算有再多人也沒戰鬥欲望,明明有數萬大軍卻非得依靠數十、數百、數千家丁當主力。這樣的國家不亡,還有天理嗎?
人的欲望永無止盡,一開始是等價交換的責任與義務,開了一個口子就會讓事情變質,然後貪婪愈演愈烈,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東西方有無數人進行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反正不能讓軍隊搞錢,更不能無故增加待遇,要不然軍隊絕對是要廢掉。
至於想讓馬兒跑,該給吃多少草,研究再維持一個平衡便是,不會存在標準的答案。
卿大夫後麵根據職位和歸屬,各自召喚自己的封臣或附庸,給予了合理的分潤。
隻不過,分潤也就到“大夫”階層,以下的“士”、“徒”、“羨”就不用想了。
一係列的坐地分金完成,大軍進行走棘門的儀式,凱旋的流程走完,隨後部隊原地解散。
相當一部分的將士並沒有馬上迴鄉,他們選擇入城遊玩。
城內的大多數產業屬於晉君周,每一次大軍凱旋,走完棘門儀式,多少會讓晉君周發一筆。
其實,當前也沒有多少娛樂方式,進城想玩沒有多少能玩的項目,頂多就是進去買買買。
作為都城的“新田”有青樓嗎?那當然有。
青樓是很古老的產業,隻是春秋到兩宋時期的青樓並不是做皮肉生意的所在,相反玩得非常的文雅與高端。至於說裏麵的女子願不願意在正常業務之外進行什麽服務,看顧客的魅力或願意掏多少了。
想開設青樓需要極大成本,春秋是直接由國君或公族封君去經營,其餘貴族極少經營這等門生。
不是貴族的話,去青樓也消費不起,所以“士”、“徒”、“羨”有需要隻能去青樓之外。
春秋時代沒有公開且專門做皮肉生意的門麵,有相關從業人員,頂多就是自己找地方,搭設渠道去攬客。
所以了,出征歸來的將士有需要,老人會帶新人去那些犄角旮旯。
兩漢時期開始有勾欄院,一直傳承到南宋,主要業務不是做皮肉生意,其實是一個聽戲曲的地方。
到了蒙元時期,北方的草原人分不清青樓與勾欄院的業務是什麽,以為就是玩女人的地方,想怎麽玩就怎麽玩,直接讓青樓與勾欄院等同業務。
封建時代用刀子說話,到了現代隻要以為洗腳城是幹嘛的,那麽認為的人太多,洗腳城就會變成真是幹那嘛的。
因為不是正規經營的關係,哪怕“新田”城內有做皮肉生意的從業人員,反正不會正規交稅,交錢也是給保護傘。
貴族愛麵子,哪怕當保護傘可以有極大收入,拉不下那個臉去當保護傘。
真正充當保護傘的人,要麽是某貴族的家臣,不然就是不成器的家族成員。也就他們有那個分量,可以對一下階級進行威懾,到了“士”分量不足,往“大夫”以上沒人舍得拉下臉。
願意做那種生意的女人怎麽來的?這種產業,哪怕是再正規,必然存在黑暗。(為了書的安全,不多說了。)
一眾卿大夫做完了各自的事情,重新會合進入宮城。
“拜見君上!”
“幾位請坐。”
不是什麽正式的場合,沒有在某個大殿議事。
這裏是某個偏殿,空間雖然足夠大,但是擺設方麵偏向於休閑。
幾名卿大夫分別坐下。
剛坐下的郤錡又站起來,從袖子的內口袋掏出竹簡,說道:“請君上過目。”
自然不是郤錡走過去遞到晉君周手上,也不是晉君周站起來去拿,有宦官會完成遞交的過程。
晉君周很認真地閱覽完竹簡,臉上掛著真心誠意的笑容,說道:“諸位辛苦。”
所有卿大夫站起來,行禮道:“為君上效力,乃是分內之事。”
這其實就是又一個流程,要是占領了某塊地皮,作為一國之君的晉周還要進行分配。
接下來就是閑聊。
等了一段時間,之前沒有在場的智罃、郤犨、士魴、士匄過來了。
等所有卿大夫都到場,自是應該換一個談正事的場合了。
“小白與福姬婚期在開春?”晉君周為了讓氣氛好一些,沒有談正事之前先講了這個話題。
樓令笑著說道:“已經與中軍將定了日子,正是君上所提的開春。”
當前的貴族子弟成婚,基本上會選在冬季或開春。
那當然是因為兩個時期比較空閑,不會因為舉行婚禮而耽誤了正事。
晉君周看向郤錡,笑嗬嗬地猜測道:“福姬的嫁妝一定很豐富啊。”
“臣挑了一塊封地當福姬的食邑,另外選了五百名匠人,各類銅器百餘……”郤錡有炫耀的意思,講了一大串。
什麽!?
福姬竟然有食邑?
這個沒有毛病的。
貴族名下有封地,願意拿出其中的一塊當嫁妝,誰又能幹涉什麽呢。
那一塊作為嫁妝的食邑,不代表就是歸於樓氏持有,要等福姬過世之後,食邑轉到兒子或女兒名下,便是歸於那個人所有。
其餘的隨嫁人員或物資,一概是在福姬的名下,同樣不算是歸於樓氏。
樓氏拿出來的聘禮,無論是拿出了什麽,以後就是歸於樓小白的個人財產,可以讓樓小白自由支配與經營。
這種操作,其實就是成年又成家,給予子嗣一定的家產。
不是繼承人的話,有一定的家產,兄弟再刻薄也不至於被餓死。
作為繼承人?當然就是提前掌握一定的資產,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意願進行鍛煉。
在晉君周刻意的營造下,會議的一開始氣氛很好。
他們這一次聚會,自然需要迴顧今年取得了什麽成績,展望明年想要取得什麽樣的成就。
“中軍佐的意思是,沒有迫切需要,停下征戰休養生息?”晉君周聽了中行偃的意見,露出了詫異的表情,看向郤錡問道:“中軍將亦是這般建議?”
郤錡麵無表情地說道:“臣暫時沒有想法。”
如果郤錡有想法,輪不到中行偃去拿晉國的主意。
隻不過,上位之後進行連年大戰的郤錡,他確實也想稍微歇一歇了。
“下軍佐要對秦國繼續征戰?”晉君周問道。
樓令將之前講過的理由重複了一遍,最後強調道:“不宣戰的話,我會出動私軍襲擾秦國。”
這算是私自的行為,偏偏當代貴族就是有這種權利。
那是姬周開拓之初,周天子給予諸侯的權利,後來諸侯下放到封臣手裏,變成了一種既定規則。
而姬周或諸侯下放權利,說白了就是當初實際控製的地盤太小,允許封臣私下進行開拓。
智罃等樓令說完,立刻說道:“我與下軍佐同行。”
“我也去。”郤至本就想參與。
有了智罃與郤至開口,士匄覺得範氏不參與會顯得不合群。
“我也去吧。”士匄說道。
晉君周看得一愣一愣,再一次見識到了樓令的人緣之好。
固然是樓令人緣好,講事實卻不是簡單的人緣好不好的因素。
智罃的日子不好過,再不想著怎麽獲利,時間越久對家族的危害越大。
出征當然有風險,隻是智罃認為一定是可以獲利才讓樓氏死盯著秦國,怎麽不會想著參與進去?
郤至則是純粹的送人情了。
到了士匄這一邊,他則是因為郤氏和荀氏有參與,不想被排除在外而已。
樓令一一答應下來,再對郤錡說道:“我猜測楚國明年會有大動作,所以征討秦國會交給小白。”
讓樓小白剛成婚就出征?這在春秋時期不算什麽特別的事情。
郤錡聽了卻是瞪大眼睛:“爾敢?”
樓令笑出聲,笑得眾人用莫名其妙的表情看過來。
那不是敢不敢的問題。
完全就是楚國必須有大動作!
有問題的地方是,竟然需要樓令來提醒,提醒了又讓眾人感到難以置信。
到底是樓令太聰明?
還是他們不太聰明啊?
樓令明白晉國很難屢次攻進楚國本土,尤其是下一次楚國會做充足準備的條件之下,自然想著逼迫楚軍主動北上。
無論是晉軍要攻入楚國本土,或是楚軍要攻入晉國本土,雙方都需要跨過至少一個國家。
鄭國的疆域麵積不算太大,平麵地圖看去跨度至少九百裏,真正走起來絕對不會少於一千五百裏的路程。
晉國想要攻打楚國本土會容易一些,大軍借道“孟津”來到大河南岸即可。
楚國想要攻打晉國本土會困難很多,他們走周王室地盤會引得周天子向諸侯求救,走其餘河段需要展開渡河作業。
其中的一個關鍵是,鄭國倒向哪一邊就會增加另一邊的難度。這個也是晉國和楚國一直為難鄭國的原因之一。
說來說去,晉國已經連續兩次給予楚國沉重的打擊,明確知道楚國難以正麵交鋒,多麽愚蠢才不進入楚國實施打擊?
隻要晉軍進入楚國本土,無論楚國有沒有集結大軍交戰,受損最為嚴重的一方一定是楚國。
那種受損不會僅限於物理層麵,政治以及精神領域一樣不可避免,乃至於後兩者的損失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
舉個例子就能夠知道了。
明末時期的大明無論再怎麽虛弱,總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吧?無非就是內憂外患加身,各個群體對老朱家不再抱有信心,統治不亡也該亡了。
簡單來說就是,人心散了必定讓隊伍變得不好帶。
楚國要是無法有效抵擋住晉軍的入侵,再龐大的疆域麵積,有多少人口或資源,勢必就會變得人心渙散,不是得到一個亡國的下場,便是隻剩下苟延殘喘的格局。
當然了,晉國勞師遠征的風險很大,過程中的耗費不會小。
隻不過,晉國想要解決楚國這個麻煩的對手,近階段確確實實是最好的機會。
“不是我在執政,隻能通過說服郤氏來決定國策。郤錡不難說服,他坐在中軍將的位置上,願意從國家的角度權衡利弊。荀氏和範氏才是繼續打擊楚國的最大障礙。”樓令看著遠處中行偃的側臉,心裏有了一些決定。
他們已經離開周王室的地盤,將要途經單國迴到本土。
樓令預測楚國主動出擊的概率更大,並且極有可能是殊死一搏的姿態。
現實太現實,一切隻因為楚國再不做點什麽,晉國的士氣更高,列國更加不敢違逆晉國,楚國想要翻盤就太難了。
現階段的晉國越大越強,隨著晉國展現出絕對強大的一麵,不使用戰爭獲取,一樣可以敲詐諸侯。
而因為諸侯知道晉國很強大,他們隻能接受來自晉國的敲詐,不是惹來晉軍實施討伐。
晉人的蠻橫早就被天下人所見識到,他們不是不想反抗,隻是無法反抗而已。
晉國在與楚國交鋒階段都有餘力對付其他國家。
現在,楚國眼見著將要倒下,諸侯哪來的膽子與晉國對抗呢?
這些事情絕不可能隻有樓令想得到,楚國一直不缺人才,一定會有楚人想到並向楚君審進言。
所以,樓令判斷明年楚國必然會有大動作,隻是不好斷定動作究竟會有多大。
有了那樣的猜測,樓令需要轉頭捋一捋晉國內部當前的形勢。
範氏的重心在東部和東北部,他們想要用最快的速度解決狄人這個隱患,自然而然不太願意家族的力量被分散。
去年和今年,範氏連續兩年對鮮虞展開打擊,礙於那邊地形複雜的關係,取得的實際成績比較有限。
目前,鮮虞成了各支狄人的領袖,他們龜縮到山林之中跟前去作戰的範氏私軍玩捉迷藏,隻要不展開決戰的話,捉迷藏的遊戲能夠玩很久。
至於鮮虞帶著一眾狄人跟範氏決戰?想來鮮虞首領的腦子不會壞到這種程度,會選的就是繼續拖,拖到範氏先受不了,衝突緩和下去。
因此,範氏究竟要與以鮮虞為首的狄人糾纏多久,沒有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荀氏倒是沒有對誰進行軍事行動,他們甚至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收縮。
樓令其實理解中行偃想要消停的心態,荀氏內部出了問題,一個不好可能造成分裂,一定會讓中行偃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荀氏會造成現如今這般,首先是中行偃玩得太騷,既是大宗之主也是小宗之主,拿大宗和其餘小宗的資源在經營中行氏。
如果不是有被架空的風險,本身就是大宗之主,有必要再成為小宗之主嗎?
可是,中行偃能夠從大宗和其餘小宗吸血去經營中行氏,看著不像是要被架空的樣子。
這就讓人很難搞懂中行偃究竟為什麽要那樣做了。
範氏與荀氏因為各自的事情,他們出於自身的利益或需要,哪怕明知道楚國是大敵,或是可以趁機會解決楚國這個大敵,一樣會因為自身需要放棄或搪塞。
樓令無法解決範氏或荀氏的麻煩,想用說服的方式讓範氏或荀氏將重心放在繼續打擊楚國上麵,別說難度之類的什麽,很明白講就是無法說服。
“實在萬不得已,隻能讓郤氏去壓住範氏和荀氏,強逼他們拿出主力繼續打擊楚國。”樓令認為真的這樣做會糟糕透頂,屬於沒到萬不得已不可為之。
樓令有把握讓郤氏去那樣做,除了摸透郤錡和郤至的性格之外,跟郤錡願意履行中軍將的職責關係最大。
那算不是算是一種利用?
哪怕是為了晉國除去最大的敵人楚國,一樣是一種利用,差別就是顯得高尚一些。
做那樣的事情不是全然沒有風險,隻是樓令認為值得而已。
這樣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樓令算是最愛國的那個卿大夫了吧?
二十天之後,一眾人來到“新田”郊外。
“這一次收獲不小。”郤錡一臉的滿意。
其餘卿大夫自然也是感到滿意。
他們受到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連戰俘帶楚國黎庶一共抓了將近五萬,其餘物資更是多不勝數。
不算戰利品的部分,鄭國和宋國、衛國都給幾位卿大夫送了重禮。這是屬於不用分潤給晉君周的那一部分。
“樓氏仍然選女人?”郤至問道。
有戰利品肯定就要分配,卿大夫可以挑挑揀揀,前提是沒有其他卿大夫反對;其餘人?他們有得分,得到的分潤公正就該偷笑,哪來的資格做出選擇。
樓令頷首說道:“是啊,家族太缺女人。幾位要是不反對,屬於我人員分配的那一部分,我全要女人。”
這個根本沒有人會跟樓氏搶。
郤氏和荀氏甚至很願意樓氏選擇女人,留下更多的男性,好充實他們的勞動力。
“缺女人缺到這份上,你們很奇怪。”郤至是真的覺得奇怪。
他們的家族男女比例怎麽樣?可能作為一家之主壓根沒有去進行過關注。
因為男女比例差距太大引發的一係列問題,隻要沒有相關的例子可以借鑒,問題沒有爆發出來之前,當權者由於無知或不在乎,真的不會去重視。
有權有勢不可能缺了女人,周邊的環境還就是那樣,太容易忽略到其它。
說得難聽一些,隻要是作為權貴,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他們在乎個什麽?
樓令一直增加家族的女性人口,不是因為樓氏缺了女人引發各種矛盾,單純就是想要孕育出更多的人口。
因為男女比例而出現各種問題?封建時代沒有這種潮流。
在封建時代,普通人發聲的機會,僅限在動蕩時期,其餘時期安心當牛馬就是了。
而動蕩時期進行發聲,用的是起義、起事、造反這種手段,讓朝廷知道某個矛盾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
“其餘戰利品,主要傾向於糧食,對吧?”郤至問道。
樓令沒有覺得什麽不好意思,點頭說道:“正是。”
他們從南方帶迴的糧食不算多。
帶那麽多糧食做什麽?不如帶迴價值更高的戰利品。
樓氏會在戰利品中選擇糧食,其餘的戰利品也會盡力換成糧食。
倒不是樓氏缺糧缺到窘迫的份上。
隨著太原盆地被開發出來,再加上其他封地的產出,樓氏每一年的產出已經可以自產自足。
糧食夠吃隻是一個基礎,還要能夠有多餘的糧食用來儲備,好在收成不好的時候拿出來應急,甚至是讓樓令做其它的安排。
簡單來說就是,樓令認為手裏掌握的糧食越多越好,什麽時候糧食多到放著發黴,算是取得了一個天大的成就。
幾位卿大夫坐地分金,劃分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留出給晉君周的四成。
隨後,要不要對自己的封臣進行賞賜,完全是看他們願不願意,並非一定要做。
集結起來的將士,他們本身就是使用納賦代替交稅,等於是進行等價上的交換。
這樣一來,獲得最多的卿大夫不再賞賜,哪裏會有什麽毛病。
卿大夫出動最多的軍隊,每征召一人入伍,其實就是一個家庭收不上來稅,真不是隻有獲得而沒有付出。
尤其是,一旦沒有繳獲,軍隊的服役延期,征召軍隊的人還要擔負後勤供應。
從這裏能夠看出什麽?起碼在春秋時代,沒有誰占了絕對的便宜。
硬要說有什麽區別,隻能說是手裏掌握的資源多寡,有更多的籌碼就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利益,同時承擔了相應的風險。
到了隻有付出義務,很難取得等價迴報的時代?多少年的時間過去,發生城頭更換大王旗,一再進行輪迴,講事實就是不奇怪。
卿大夫的做法一致,給予某些人應得的那一部分,多餘的賞賜則是沒有。
上麵提到了責任與義務,不能將卿大夫的行為簡單視為吝嗇,他們更加害怕的事情是成為慣例,再慣得封臣貪得無厭。
曆史上有太多相關的例子。
西方的羅馬有一個奧古都斯(皇帝)很大方,戰前進行厚賜,戰後進行厚賞,直接讓保家衛國與酬勞搭上邊,搞得中樞財政支撐不住屢次破產,死後更是讓羅馬形成誰有錢誰就是老大的格局。
諸夏這邊因為賞賜出現的例子更多,最為惡劣的就是開拔要有開拔銀子,作戰要有買命銀子,反正就是各種名目無數,搞到沒銀子就算有再多人也沒戰鬥欲望,明明有數萬大軍卻非得依靠數十、數百、數千家丁當主力。這樣的國家不亡,還有天理嗎?
人的欲望永無止盡,一開始是等價交換的責任與義務,開了一個口子就會讓事情變質,然後貪婪愈演愈烈,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東西方有無數人進行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反正不能讓軍隊搞錢,更不能無故增加待遇,要不然軍隊絕對是要廢掉。
至於想讓馬兒跑,該給吃多少草,研究再維持一個平衡便是,不會存在標準的答案。
卿大夫後麵根據職位和歸屬,各自召喚自己的封臣或附庸,給予了合理的分潤。
隻不過,分潤也就到“大夫”階層,以下的“士”、“徒”、“羨”就不用想了。
一係列的坐地分金完成,大軍進行走棘門的儀式,凱旋的流程走完,隨後部隊原地解散。
相當一部分的將士並沒有馬上迴鄉,他們選擇入城遊玩。
城內的大多數產業屬於晉君周,每一次大軍凱旋,走完棘門儀式,多少會讓晉君周發一筆。
其實,當前也沒有多少娛樂方式,進城想玩沒有多少能玩的項目,頂多就是進去買買買。
作為都城的“新田”有青樓嗎?那當然有。
青樓是很古老的產業,隻是春秋到兩宋時期的青樓並不是做皮肉生意的所在,相反玩得非常的文雅與高端。至於說裏麵的女子願不願意在正常業務之外進行什麽服務,看顧客的魅力或願意掏多少了。
想開設青樓需要極大成本,春秋是直接由國君或公族封君去經營,其餘貴族極少經營這等門生。
不是貴族的話,去青樓也消費不起,所以“士”、“徒”、“羨”有需要隻能去青樓之外。
春秋時代沒有公開且專門做皮肉生意的門麵,有相關從業人員,頂多就是自己找地方,搭設渠道去攬客。
所以了,出征歸來的將士有需要,老人會帶新人去那些犄角旮旯。
兩漢時期開始有勾欄院,一直傳承到南宋,主要業務不是做皮肉生意,其實是一個聽戲曲的地方。
到了蒙元時期,北方的草原人分不清青樓與勾欄院的業務是什麽,以為就是玩女人的地方,想怎麽玩就怎麽玩,直接讓青樓與勾欄院等同業務。
封建時代用刀子說話,到了現代隻要以為洗腳城是幹嘛的,那麽認為的人太多,洗腳城就會變成真是幹那嘛的。
因為不是正規經營的關係,哪怕“新田”城內有做皮肉生意的從業人員,反正不會正規交稅,交錢也是給保護傘。
貴族愛麵子,哪怕當保護傘可以有極大收入,拉不下那個臉去當保護傘。
真正充當保護傘的人,要麽是某貴族的家臣,不然就是不成器的家族成員。也就他們有那個分量,可以對一下階級進行威懾,到了“士”分量不足,往“大夫”以上沒人舍得拉下臉。
願意做那種生意的女人怎麽來的?這種產業,哪怕是再正規,必然存在黑暗。(為了書的安全,不多說了。)
一眾卿大夫做完了各自的事情,重新會合進入宮城。
“拜見君上!”
“幾位請坐。”
不是什麽正式的場合,沒有在某個大殿議事。
這裏是某個偏殿,空間雖然足夠大,但是擺設方麵偏向於休閑。
幾名卿大夫分別坐下。
剛坐下的郤錡又站起來,從袖子的內口袋掏出竹簡,說道:“請君上過目。”
自然不是郤錡走過去遞到晉君周手上,也不是晉君周站起來去拿,有宦官會完成遞交的過程。
晉君周很認真地閱覽完竹簡,臉上掛著真心誠意的笑容,說道:“諸位辛苦。”
所有卿大夫站起來,行禮道:“為君上效力,乃是分內之事。”
這其實就是又一個流程,要是占領了某塊地皮,作為一國之君的晉周還要進行分配。
接下來就是閑聊。
等了一段時間,之前沒有在場的智罃、郤犨、士魴、士匄過來了。
等所有卿大夫都到場,自是應該換一個談正事的場合了。
“小白與福姬婚期在開春?”晉君周為了讓氣氛好一些,沒有談正事之前先講了這個話題。
樓令笑著說道:“已經與中軍將定了日子,正是君上所提的開春。”
當前的貴族子弟成婚,基本上會選在冬季或開春。
那當然是因為兩個時期比較空閑,不會因為舉行婚禮而耽誤了正事。
晉君周看向郤錡,笑嗬嗬地猜測道:“福姬的嫁妝一定很豐富啊。”
“臣挑了一塊封地當福姬的食邑,另外選了五百名匠人,各類銅器百餘……”郤錡有炫耀的意思,講了一大串。
什麽!?
福姬竟然有食邑?
這個沒有毛病的。
貴族名下有封地,願意拿出其中的一塊當嫁妝,誰又能幹涉什麽呢。
那一塊作為嫁妝的食邑,不代表就是歸於樓氏持有,要等福姬過世之後,食邑轉到兒子或女兒名下,便是歸於那個人所有。
其餘的隨嫁人員或物資,一概是在福姬的名下,同樣不算是歸於樓氏。
樓氏拿出來的聘禮,無論是拿出了什麽,以後就是歸於樓小白的個人財產,可以讓樓小白自由支配與經營。
這種操作,其實就是成年又成家,給予子嗣一定的家產。
不是繼承人的話,有一定的家產,兄弟再刻薄也不至於被餓死。
作為繼承人?當然就是提前掌握一定的資產,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意願進行鍛煉。
在晉君周刻意的營造下,會議的一開始氣氛很好。
他們這一次聚會,自然需要迴顧今年取得了什麽成績,展望明年想要取得什麽樣的成就。
“中軍佐的意思是,沒有迫切需要,停下征戰休養生息?”晉君周聽了中行偃的意見,露出了詫異的表情,看向郤錡問道:“中軍將亦是這般建議?”
郤錡麵無表情地說道:“臣暫時沒有想法。”
如果郤錡有想法,輪不到中行偃去拿晉國的主意。
隻不過,上位之後進行連年大戰的郤錡,他確實也想稍微歇一歇了。
“下軍佐要對秦國繼續征戰?”晉君周問道。
樓令將之前講過的理由重複了一遍,最後強調道:“不宣戰的話,我會出動私軍襲擾秦國。”
這算是私自的行為,偏偏當代貴族就是有這種權利。
那是姬周開拓之初,周天子給予諸侯的權利,後來諸侯下放到封臣手裏,變成了一種既定規則。
而姬周或諸侯下放權利,說白了就是當初實際控製的地盤太小,允許封臣私下進行開拓。
智罃等樓令說完,立刻說道:“我與下軍佐同行。”
“我也去。”郤至本就想參與。
有了智罃與郤至開口,士匄覺得範氏不參與會顯得不合群。
“我也去吧。”士匄說道。
晉君周看得一愣一愣,再一次見識到了樓令的人緣之好。
固然是樓令人緣好,講事實卻不是簡單的人緣好不好的因素。
智罃的日子不好過,再不想著怎麽獲利,時間越久對家族的危害越大。
出征當然有風險,隻是智罃認為一定是可以獲利才讓樓氏死盯著秦國,怎麽不會想著參與進去?
郤至則是純粹的送人情了。
到了士匄這一邊,他則是因為郤氏和荀氏有參與,不想被排除在外而已。
樓令一一答應下來,再對郤錡說道:“我猜測楚國明年會有大動作,所以征討秦國會交給小白。”
讓樓小白剛成婚就出征?這在春秋時期不算什麽特別的事情。
郤錡聽了卻是瞪大眼睛:“爾敢?”
樓令笑出聲,笑得眾人用莫名其妙的表情看過來。
那不是敢不敢的問題。
完全就是楚國必須有大動作!
有問題的地方是,竟然需要樓令來提醒,提醒了又讓眾人感到難以置信。
到底是樓令太聰明?
還是他們不太聰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