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腦子有病吧!?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的相信後人的智慧,其實就是當代人無法解決,隻能將麻煩留給後代。
但凡能夠處理好,功勞當代人就拿了,哪有後人的份呢?
後世網絡上出現那麽一個情況,認為給始皇帝一張世界地圖,秦國就能夠不斷開疆拓土。
真的是那樣嗎?
秦國知道北邊有匈奴,有去消滅了沒有?
連匈奴都無法消滅,怎麽去征服全世界?等於假設本身不存在。
秦國組建南疆軍團,向南試圖實施占領,知道過程起了多少波折,付出多大的代價嗎?
其實,無論是秦皇漢武,亦或天可汗,總之農耕民族很難在封建社會無限擴張。
那是因為有“帝國極壁”的存在!
什麽叫“帝國極壁”呢?也就是任何的擴張都有極限。
通常必須是三個月之內可以收到信息,超過三個月無法得到消息,不算有效的疆土。因為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遠方無論正在發生什麽事,哪怕最後可以挽迴,付出的成本將會超出想象,一次之後可能就讓國家破產了。
至於古蒙古,他們的統治方式比較特別,明白說就是壓根沒有實施真正的統治,連收稅都是承包出去的方式。
在古蒙古擴張期間,走到哪屠殺到哪,震懾住了當地人,人口銳減之下短期內很難進行有效反撲,等新一代人成長起來就有能力推翻古蒙古的統治了。
更甚者,當地人反而轉過來同化了古蒙古人,拿他們當牛馬使喚。
樓令真的不是那麽知道春秋時代的曆史,起碼知道晉國的稱霸時間超過兩百年。
那可是兩百年之久,哪怕陸陸續續有遭到挑戰,晉國一直無比強大。
而強大的晉國,那麽長的時間裏滅了周邊的一些異邦勢力,頂多就是從鄭國割取一些土地,並未對列國實施兼並戰爭。
樓令明確知道一點,楚國不衰弱下去的話,晉國確實不敢展開兼並戰爭,怕的事情是諸侯站到楚國那邊。
諸侯真的與楚國團結一致,講事實就是晉國極可能頂不住。
這裏的頂不住,並非是戰場上打不贏,主要是經濟上撐不住。
可是,楚國連續遭受打擊,以事實而論就是陷入衰弱,起碼五年之內無法與晉國正麵交鋒。
在這種狀態下,哪怕列國站到楚國那一邊,晉國是會有壓力,隻是晉國的壓力屬於可以承受。
別說楚國衰弱,未必有諸侯願意站到楚國那邊了。
在楚國無力與晉國抗衡的現在,晉國如果開啟兼並戰爭,可以滅掉多少諸侯?
樓令認為滅掉鄭國和衛國不存在任何難度,比滅掉秦國都要簡單。
而吃下鄭國和衛國之後,晉國的實力得到極大增強,尤其是打開了向列國出兵的通道,未必有國家敢嘰嘰歪歪。
哪怕晉國隻是做到這一步,接下來沒有再大肆兼並他國,起碼取代周王室的格局是形成了。
“即便不當皇帝,也可以成為新的天下共主啊!”樓令是真的搞不懂晉悼公之後的晉國君臣怎麽想的。
周王室已經主動將臉丟盡,早就不具備天下共主的氣度或資格。
並且晉國真的有可能提前完成一統,結束周天子無能所致的分裂格局,沒有人嚐試去做。
沒有完成的事情,樓令並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很想進行嚐試。
即便是他們這一代人無法完成一統,起碼給子嗣開個頭再打個樣,使得後人有新的賽道能走,不是閑著沒事幹作威作福或是處心積慮搞內鬥。
強國亡於內亂?很多人知道有東西兩漢,沒多少人知道春秋還有個晉國。他們的外患都不致命,完全是內部野心家太多所導致的國祚滅亡。
要是晉國可以取代周王室,又或是完成天下歸一?
有一句怎麽說來著?隻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
所以,樓令並不認為一定需要立國,當千年世家其實更香。
有一個例子,曆來並不顯赫的張氏,他們從西周就開始主動開枝散葉,幾乎所有強國都有他們的族人在繁衍生息,搞到後世張姓也是獨一檔的大姓。
一旦樓氏不需要立國,樓令可以有許多新的玩法,本身就有很高的權勢,再拿出知識傳播天下,怎麽都能混上一個先賢的稱號吧?
要是樓令操作得當,成為繼周旦之後的新聖人,機率無疑很大!
真的成了這樣的局麵,樓氏再怎麽慘,不過也是複刻孔家的軌跡,哪怕成為世修降表的一個家族,怎麽都還能高高在上。
那些就隻是想一想而已。
隻是稍微拐個彎,要啟動新一輪的兼並戰爭,有那麽多人表現得抗拒。
樓令對晉君周的說法是,他們多占一些,子孫後代不爭氣,也不至於一下子敗光家產。
可能是晉君周年紀小,沒有將樓令的話聽進去。
樓令對中行偃說,趁他們能夠做更多的時候,盡力去辦成更多的事情。
結果是什麽?中行偃非但沒有什麽觸動,他當時看樓令的目光就是在看待異類。
後麵,講實話就是樓令悟了!
沒錯!
樓令真的悟了!
世界上隻有適用的製度,沒有絕對完美的製度。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當代人的特有觀念,大概隻有孝道會被永遠提倡。
沒有多少人接受新的觀念,對吧?
他們卻是會角逐能夠看得見的利益!
樓令悟到就是對外人在今後隻做不說。
對內?子嗣或族人、家臣,便算是樓令的“內”了。
為什麽要去那樣做,做了有什麽好處,能夠對長久的未來起到什麽影響,等等之類需要歸納且分節奏將觀念和思想教導出去。
實際上,大一統觀念並非一朝形成,那是曆經近百年的戰亂,很多人看到荼毒遍地,看到了民不聊生,也看到了自己的出路,由很多人進行思考或討論,慢慢出現了大一統的思潮。
誰第一個歸納並總結不一定很出名,去真正實施行動且推行得到延續才能作為一個很重的符號被記載於青史之上。
例如說,奮六世之餘烈的始皇帝,他完成了幾代人的最終目標,世人隻記住始皇帝,壓根沒有多少人知道“六世”究竟有誰。
關於大一統理論有兩個,一個是商鞅提倡的武力一統,另一個是董仲舒建議的文化一統。文武兩相進行結合,才讓大一統變得完整。
樓令要從零開始,有很長的路要走。
“收攏部隊,最遲二十天之後撤軍。”
郤錡才是全軍統帥,他不是事事都詢問別人的意見,認為應該做什麽,下達了命令。
由於時間倉促的關係,晉軍在楚地的收獲沒有多麽誇張,重大意義在於成功入侵了楚國的本土。
時間來到撤軍的當天,晉軍有序地向北撤退,會合了來自其他國家的聯軍,一路沒有波折撤到鄭國的土地上。
在晉軍撤退之後,子革率軍趕到“方城”附近,沒有對晉軍展開追擊。
“追?你去追嗎?”子革麵對孫安的提議,臉色極其的不好看。
孫安之前並不在封地,應征去參加對吳軍的戰爭,迴到封地看著一片狼藉,心止不住流血。
“不追?連做做樣子都不做嗎?”孫安極其不甘心。
晉軍肆虐之後的“葉”地,城池倒是沒有陷落,外麵的村莊卻是全空了。
什麽叫全空了?就是人消失不見!
孫安到現在都不知道村子裏的人是逃了,亦或是全被晉軍帶走,隻知道不管是哪一種,家族都損失慘重。
“是你孤陋寡聞,還是患了腦疾?”子革本就很煩,講話客氣不到哪去,說道:“晉國現如今便是掛在正空的烈陽,我們根本無力與之正麵抗衡。真的想打,至於一次次躲避,明知道晉軍侵犯本土,集結好大軍又等晉軍離開再拖拖拉拉過來?”
孫安還真不知道楚國的實情,被子革一頓批,批得目瞪口呆。
主要是叔孫敖過世之後,孫安沒有在中樞任職,還活在楚國強大的過去。
畢竟,現在沒有電視、廣播、報紙之類,想要獲得信息太難。
這樣一來,沒有參與到各種大小事裏麵,想知道大體情況都困難,不用說了解實際的本質了。
楚國現在的麻煩很多!
他們被吳國接二連三入侵,作為大國的體麵被丟在地上踩踏,無論如何都需要報複迴去。
楚國想報複吳國的話,不能再小打小鬧,怎麽都要集結出五萬以上的部隊。
然而,公子罷指揮失誤,不說全軍覆沒,怎麽都要折損兩三萬。
更重要的事情是,晉軍這一波入侵楚國本土,給予楚國上上下下造成了各方麵打擊很沉重。
晉軍的打擊不限於消滅多少楚軍,到底從楚國掠奪走了多少人口或物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上麵。
僅僅是公子罷不戰而潰,傳到楚人的耳朵裏,不免要懷疑有沒有資格與晉軍正麵交鋒。
子革過來之前參與朝會,親自見識了廟堂之上人人色厲內荏,實際上盡顯黔驢技窮。
並且因為子重病逝,不知道多少認為夠資格的人想著競爭新一任的令尹職位。
沒有角逐出勝利者之前,勝利者不能服眾,恐怕很難讓楚國將想要展開的行動實施起來。
“好好舔傷口,爭取明年南下找補。”子革看在叔孫敖的麵子上,對孫安進行提醒。
孫安:“……”
另一邊,撤到了鄭國地界的聯軍,他們來到“新鄭”再次駐紮。
與此同時,本來在入侵陳國和蔡國的鄭軍也撤離了。
晉軍都撤走,鄭軍怎麽會留下?
楚軍不想或不敢與晉軍正麵交鋒,他們一定會將火氣撒在鄭軍頭上,鄭軍不跑的後果可以預料。
來到“新鄭”郊外的晉國高層,他們沒有來得及休息,接到來自申公巫臣的匯報,不得不湊到一塊舉行會議。
“這麽說,吳君是不來了?”郤至覺得簡直搞笑,要不要過來都能弄得一波三折。
晉國舉行會盟之前,用正式的渠道邀請吳國,當時吳國答應得挺堅決,說是無論怎麽樣都會參與會盟。
等使用手段戰勝楚軍,並且對楚國的“巢”地實施入侵,吳君壽夢還是派人過來,保證哪怕沒有趕上會盟,後麵還是會前來謁見晉君周。
晉國卿大夫去楚國溜達了一圈,最新消息卻是變成吳君壽夢不會來,消息不是吳君壽夢的正式通知,乃是申公巫臣根據吳君壽夢的舉動進行猜測,派人過來會知。
好家夥!
真的是好家夥!
不來也就罷了,連通知一聲都不幹?
吳國到底將晉國看作什麽?敢以這種方式戲耍!
以前的話,樓令會發表幾句看法,悟了之後改變做人方式,正式場合之中非必要不會再說話。
無比惱火的郤錡連出兵討伐吳國的心裏都有了,也將想法講了出來。
中行偃下意識先看一眼樓令,再對郤錡勸道:“中軍將息怒。”
這個世界正在變得中行偃看不懂,他現在排斥任何的大動作。
再者說了,晉國出兵去東南一隅討伐吳國?有沒有必要另外說,該由哪個家族來充當主力啊?
而中行偃先看一眼樓令,根本就是擔憂樓令會附和郤錡,搞得真正實施遠征。
“中軍佐什麽意思?”郤錡按捺住怒意,打算有事說事。
中行偃可不是為了幫吳國,就開始講起了晉國可能需要吳國的觀念。
他們這邊為了要不要給吳國教訓,極可能演變成為郤氏與荀氏的衝突。
另外一邊,隨著聯軍從楚國撤退,鄭國君臣應該好好商討自己的未來了。
時間走到當下,很明顯就是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抗衡晉國,甚至多個國家聯合起來都不一定能扛得住。
那麽,討好晉國就變成了列國的剛需,尤其是對鄭國而言。
“我們在未來對晉國的依賴會很重,一定要想辦法討好成功。”子孔執政得心力交瘁,近期正在尋覓接班人。
子孔詢問眾人的意見,問道:“你們有什麽好辦法嗎?”
與會的人很多,基本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其中包括子孔無法忽視的公子騑(fēi)。
“賄以重禮,廣結善緣,無外如是。”公子騑說道。
其他人聽得頻頻點頭。
鄭國想要獲得晉國真正的信任沒有那麽簡單,先想著巴結好晉國那些卿大夫,反而比較容易做到。
子孔知道是那樣的道理,聽了並不滿意。
隻不過,子孔自己都想不出怎麽來獲取晉國真正的信任,不能怪別人沒有提出靠譜的建議。
“以我們的實力,很難被晉國真正信任。接下來楚國會對我們實施報複,盡可能與之打得兩敗俱傷,有可能得到晉國真正的信任。”子產低聲對自己的父親子國說道。
鄭國的尷尬之處不止是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跟他們的實力不弱確實也有較大關係。
要是鄭國弱小,自然沒有左右時局的能力,晉國或楚國的提防心理也就不會那麽強。
正是因為鄭國具有一定的實力,晉軍與楚軍在鄭國的土地上交戰,鄭國有一定的條件影響該場戰役的結果,使得晉國或楚國無法忽視鄭國。
子國示意子產收聲。
他們的家族實力比較一般,一些話不該講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當前有所提倡的話,本身要有去執行的實力,不要奢望別人來為自己的理想買單。
沒有那個實力偏要講出來,隻會被視為大放厥詞。
子孔有一部分注意力在子國與子產這對父子身上。他會留注意力在這對父子身上,主要是對子產有所期盼。
那當然是子孔觀察下來,看出子產的聰慧,認為未來必有成就。
“隻要子國不找死,未來的子產有可能會成為國家的棟梁。”子孔想著卻是看向公子騑,眉頭情不自信皺了起來。
公子騑正在發表演講,主體大概就是晉國現在是一眾卿大夫掌權,使之變得國不成國之類的話。
盡管講得都是事實,公子騑卻是沒有想過一旦話傳到晉人的耳朵裏,鄭國將會麵臨什麽樣的下場。
他們現在有求於晉國,偏偏還要編排晉國,簡直就是智商有問題。
“趁諸侯都在,不如……”子孔實在聽不下去,大聲講新話題,說道:“設宴款待諸侯,連同晉國眾位卿大夫一起宴請?”
特別講那樣的話,無疑是沒有打算邀請其他國家的大臣,隻邀請晉國的卿大夫。
然而,子孔並不是真的要那麽做,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公子騑而已。
“好啊!”公子騑沒有領會,反而覺得提議非常不錯,說道:“楚君先抬高晉國卿大夫的地位,後麵宋國和衛國都有用諸侯之禮款待晉國卿大夫,我們效仿便是了。”
子產悄悄拉子國的衣擺,再用眼神示意:走,我們趕緊溜。
楚國、宋國、衛國都是在晉君周沒有親至的情況下那麽做。
楚國絕對是用心不良。
宋國和衛國的用心估計也沒有好到哪去。
信不信晉君周的小本本上記著三個國家,有機會一定會實施報複?
這一次,晉君周可是親自過來主持會盟!
公子騑聽不出好賴,並且還真的要那麽幹,簡直就是將鄭國往火坑裏推。
結果是什麽?
看似子孔提議,有公子騑讚同,更多的人響應。
場麵弄成這樣子,搞得子孔不知道該怎麽下台。
公子騑卻是不等子孔找到合適的借口阻止,當場喊來公孫夏,吩咐道:“這件事情你來辦。”
得到吩咐的公孫夏沒有任何遲疑,快步離開,下去辦事了。
“我……”子孔眼角餘光看到子國與子產偷溜溜到了門邊,喊道:“僑,追上夏,阻止他!”
想要溜走的子國和子產瞬間變成眾人目光的焦點。
子產大聲應了聲“唯!”,丟下子國跑了出去。
“我去看看。”子國找了個借口,不管眾人的詫異,完成了開溜。
先離開的公孫夏太有效率,導致子產找到人的時候,公孫夏已經來到晉軍的營地並求見郤錡了。
“你過來幹什麽?”公孫夏正在等候接見。
子產如實說道:“司徒讓我來喊你迴去。”
司徒?
沒錯的。
鄭國像晉國、楚國、宋國有自己的特色,他們的執政就是司徒。
“什麽意思?”公孫夏是真的不理解。
子產低聲說道:“司徒認為那樣做不好……”
這時,有人撩開帳簾走出來。
出來的人是鄭丘緩,他對公孫夏與子產行禮,說道:“家主請你們進去。”
其實,剛才的通報隻提到公孫夏,隻是鄭丘緩根本不在乎。
公孫夏陷入遲疑,奈何不能在求見之後,反悔不見郤錡,一臉錯亂地被鄭丘緩領著進入大帳。
他們進去,適應了帳內的光度,認出晉國南下的卿大夫都在,氣氛看上去好像很嚴肅的樣子,下意識屏住了唿吸。
剛才,晉國一眾卿大夫開會的主題是,吳國有實際意義上的悖盟,必須做點什麽來進行處罰。
郤錡很火大,想要派人問責,再召迴前期派去吳國的所有人。
中行偃則是很委婉地勸了郤錡,認為爭霸戰爭並未真正落幕,或許還有用得上吳國的地方,應該先緩一緩。
在這一次,中行偃不像以前麵對郤錡那樣軟弱,樓令和郤至沒有發表什麽意見,郤錡痛斥了中行偃不懂得維護國體。
看似起了矛盾,其實矛盾沒有多大,郤錡不至於馬上對付中行偃,商討也就陷入了僵持。
“什麽事?”郤錡心情好的時候,臉上都沒有什麽表情,何況是心情不好的狀況,看上去能嚇唬小孩。
公孫夏渾身一哆嗦,磕磕絆絆地表達出邀請眾人參加宴會。
一同進來的子產,他其實也被嚇住,未能阻止公孫夏造成既定事實。
郤至率先開口,說道:“哪一天舉行,會有什麽人?”
公孫夏直接說:“宴會將在宮城舉行,屆時會邀請所有諸侯,特地邀請列位卿大夫一同赴宴。”
那一句話沒有說完的時候,聽得幾位卿大夫變了臉色。
樓令問道:“列國大臣赴宴嗎?”
公孫夏如實說道:“不邀請列國的大臣。”
什麽玩意來著?
等公孫夏講完並等待答複,發現晉國的卿大夫,有一個算一個都身泛殺氣……
但凡能夠處理好,功勞當代人就拿了,哪有後人的份呢?
後世網絡上出現那麽一個情況,認為給始皇帝一張世界地圖,秦國就能夠不斷開疆拓土。
真的是那樣嗎?
秦國知道北邊有匈奴,有去消滅了沒有?
連匈奴都無法消滅,怎麽去征服全世界?等於假設本身不存在。
秦國組建南疆軍團,向南試圖實施占領,知道過程起了多少波折,付出多大的代價嗎?
其實,無論是秦皇漢武,亦或天可汗,總之農耕民族很難在封建社會無限擴張。
那是因為有“帝國極壁”的存在!
什麽叫“帝國極壁”呢?也就是任何的擴張都有極限。
通常必須是三個月之內可以收到信息,超過三個月無法得到消息,不算有效的疆土。因為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遠方無論正在發生什麽事,哪怕最後可以挽迴,付出的成本將會超出想象,一次之後可能就讓國家破產了。
至於古蒙古,他們的統治方式比較特別,明白說就是壓根沒有實施真正的統治,連收稅都是承包出去的方式。
在古蒙古擴張期間,走到哪屠殺到哪,震懾住了當地人,人口銳減之下短期內很難進行有效反撲,等新一代人成長起來就有能力推翻古蒙古的統治了。
更甚者,當地人反而轉過來同化了古蒙古人,拿他們當牛馬使喚。
樓令真的不是那麽知道春秋時代的曆史,起碼知道晉國的稱霸時間超過兩百年。
那可是兩百年之久,哪怕陸陸續續有遭到挑戰,晉國一直無比強大。
而強大的晉國,那麽長的時間裏滅了周邊的一些異邦勢力,頂多就是從鄭國割取一些土地,並未對列國實施兼並戰爭。
樓令明確知道一點,楚國不衰弱下去的話,晉國確實不敢展開兼並戰爭,怕的事情是諸侯站到楚國那邊。
諸侯真的與楚國團結一致,講事實就是晉國極可能頂不住。
這裏的頂不住,並非是戰場上打不贏,主要是經濟上撐不住。
可是,楚國連續遭受打擊,以事實而論就是陷入衰弱,起碼五年之內無法與晉國正麵交鋒。
在這種狀態下,哪怕列國站到楚國那一邊,晉國是會有壓力,隻是晉國的壓力屬於可以承受。
別說楚國衰弱,未必有諸侯願意站到楚國那邊了。
在楚國無力與晉國抗衡的現在,晉國如果開啟兼並戰爭,可以滅掉多少諸侯?
樓令認為滅掉鄭國和衛國不存在任何難度,比滅掉秦國都要簡單。
而吃下鄭國和衛國之後,晉國的實力得到極大增強,尤其是打開了向列國出兵的通道,未必有國家敢嘰嘰歪歪。
哪怕晉國隻是做到這一步,接下來沒有再大肆兼並他國,起碼取代周王室的格局是形成了。
“即便不當皇帝,也可以成為新的天下共主啊!”樓令是真的搞不懂晉悼公之後的晉國君臣怎麽想的。
周王室已經主動將臉丟盡,早就不具備天下共主的氣度或資格。
並且晉國真的有可能提前完成一統,結束周天子無能所致的分裂格局,沒有人嚐試去做。
沒有完成的事情,樓令並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很想進行嚐試。
即便是他們這一代人無法完成一統,起碼給子嗣開個頭再打個樣,使得後人有新的賽道能走,不是閑著沒事幹作威作福或是處心積慮搞內鬥。
強國亡於內亂?很多人知道有東西兩漢,沒多少人知道春秋還有個晉國。他們的外患都不致命,完全是內部野心家太多所導致的國祚滅亡。
要是晉國可以取代周王室,又或是完成天下歸一?
有一句怎麽說來著?隻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
所以,樓令並不認為一定需要立國,當千年世家其實更香。
有一個例子,曆來並不顯赫的張氏,他們從西周就開始主動開枝散葉,幾乎所有強國都有他們的族人在繁衍生息,搞到後世張姓也是獨一檔的大姓。
一旦樓氏不需要立國,樓令可以有許多新的玩法,本身就有很高的權勢,再拿出知識傳播天下,怎麽都能混上一個先賢的稱號吧?
要是樓令操作得當,成為繼周旦之後的新聖人,機率無疑很大!
真的成了這樣的局麵,樓氏再怎麽慘,不過也是複刻孔家的軌跡,哪怕成為世修降表的一個家族,怎麽都還能高高在上。
那些就隻是想一想而已。
隻是稍微拐個彎,要啟動新一輪的兼並戰爭,有那麽多人表現得抗拒。
樓令對晉君周的說法是,他們多占一些,子孫後代不爭氣,也不至於一下子敗光家產。
可能是晉君周年紀小,沒有將樓令的話聽進去。
樓令對中行偃說,趁他們能夠做更多的時候,盡力去辦成更多的事情。
結果是什麽?中行偃非但沒有什麽觸動,他當時看樓令的目光就是在看待異類。
後麵,講實話就是樓令悟了!
沒錯!
樓令真的悟了!
世界上隻有適用的製度,沒有絕對完美的製度。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當代人的特有觀念,大概隻有孝道會被永遠提倡。
沒有多少人接受新的觀念,對吧?
他們卻是會角逐能夠看得見的利益!
樓令悟到就是對外人在今後隻做不說。
對內?子嗣或族人、家臣,便算是樓令的“內”了。
為什麽要去那樣做,做了有什麽好處,能夠對長久的未來起到什麽影響,等等之類需要歸納且分節奏將觀念和思想教導出去。
實際上,大一統觀念並非一朝形成,那是曆經近百年的戰亂,很多人看到荼毒遍地,看到了民不聊生,也看到了自己的出路,由很多人進行思考或討論,慢慢出現了大一統的思潮。
誰第一個歸納並總結不一定很出名,去真正實施行動且推行得到延續才能作為一個很重的符號被記載於青史之上。
例如說,奮六世之餘烈的始皇帝,他完成了幾代人的最終目標,世人隻記住始皇帝,壓根沒有多少人知道“六世”究竟有誰。
關於大一統理論有兩個,一個是商鞅提倡的武力一統,另一個是董仲舒建議的文化一統。文武兩相進行結合,才讓大一統變得完整。
樓令要從零開始,有很長的路要走。
“收攏部隊,最遲二十天之後撤軍。”
郤錡才是全軍統帥,他不是事事都詢問別人的意見,認為應該做什麽,下達了命令。
由於時間倉促的關係,晉軍在楚地的收獲沒有多麽誇張,重大意義在於成功入侵了楚國的本土。
時間來到撤軍的當天,晉軍有序地向北撤退,會合了來自其他國家的聯軍,一路沒有波折撤到鄭國的土地上。
在晉軍撤退之後,子革率軍趕到“方城”附近,沒有對晉軍展開追擊。
“追?你去追嗎?”子革麵對孫安的提議,臉色極其的不好看。
孫安之前並不在封地,應征去參加對吳軍的戰爭,迴到封地看著一片狼藉,心止不住流血。
“不追?連做做樣子都不做嗎?”孫安極其不甘心。
晉軍肆虐之後的“葉”地,城池倒是沒有陷落,外麵的村莊卻是全空了。
什麽叫全空了?就是人消失不見!
孫安到現在都不知道村子裏的人是逃了,亦或是全被晉軍帶走,隻知道不管是哪一種,家族都損失慘重。
“是你孤陋寡聞,還是患了腦疾?”子革本就很煩,講話客氣不到哪去,說道:“晉國現如今便是掛在正空的烈陽,我們根本無力與之正麵抗衡。真的想打,至於一次次躲避,明知道晉軍侵犯本土,集結好大軍又等晉軍離開再拖拖拉拉過來?”
孫安還真不知道楚國的實情,被子革一頓批,批得目瞪口呆。
主要是叔孫敖過世之後,孫安沒有在中樞任職,還活在楚國強大的過去。
畢竟,現在沒有電視、廣播、報紙之類,想要獲得信息太難。
這樣一來,沒有參與到各種大小事裏麵,想知道大體情況都困難,不用說了解實際的本質了。
楚國現在的麻煩很多!
他們被吳國接二連三入侵,作為大國的體麵被丟在地上踩踏,無論如何都需要報複迴去。
楚國想報複吳國的話,不能再小打小鬧,怎麽都要集結出五萬以上的部隊。
然而,公子罷指揮失誤,不說全軍覆沒,怎麽都要折損兩三萬。
更重要的事情是,晉軍這一波入侵楚國本土,給予楚國上上下下造成了各方麵打擊很沉重。
晉軍的打擊不限於消滅多少楚軍,到底從楚國掠奪走了多少人口或物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上麵。
僅僅是公子罷不戰而潰,傳到楚人的耳朵裏,不免要懷疑有沒有資格與晉軍正麵交鋒。
子革過來之前參與朝會,親自見識了廟堂之上人人色厲內荏,實際上盡顯黔驢技窮。
並且因為子重病逝,不知道多少認為夠資格的人想著競爭新一任的令尹職位。
沒有角逐出勝利者之前,勝利者不能服眾,恐怕很難讓楚國將想要展開的行動實施起來。
“好好舔傷口,爭取明年南下找補。”子革看在叔孫敖的麵子上,對孫安進行提醒。
孫安:“……”
另一邊,撤到了鄭國地界的聯軍,他們來到“新鄭”再次駐紮。
與此同時,本來在入侵陳國和蔡國的鄭軍也撤離了。
晉軍都撤走,鄭軍怎麽會留下?
楚軍不想或不敢與晉軍正麵交鋒,他們一定會將火氣撒在鄭軍頭上,鄭軍不跑的後果可以預料。
來到“新鄭”郊外的晉國高層,他們沒有來得及休息,接到來自申公巫臣的匯報,不得不湊到一塊舉行會議。
“這麽說,吳君是不來了?”郤至覺得簡直搞笑,要不要過來都能弄得一波三折。
晉國舉行會盟之前,用正式的渠道邀請吳國,當時吳國答應得挺堅決,說是無論怎麽樣都會參與會盟。
等使用手段戰勝楚軍,並且對楚國的“巢”地實施入侵,吳君壽夢還是派人過來,保證哪怕沒有趕上會盟,後麵還是會前來謁見晉君周。
晉國卿大夫去楚國溜達了一圈,最新消息卻是變成吳君壽夢不會來,消息不是吳君壽夢的正式通知,乃是申公巫臣根據吳君壽夢的舉動進行猜測,派人過來會知。
好家夥!
真的是好家夥!
不來也就罷了,連通知一聲都不幹?
吳國到底將晉國看作什麽?敢以這種方式戲耍!
以前的話,樓令會發表幾句看法,悟了之後改變做人方式,正式場合之中非必要不會再說話。
無比惱火的郤錡連出兵討伐吳國的心裏都有了,也將想法講了出來。
中行偃下意識先看一眼樓令,再對郤錡勸道:“中軍將息怒。”
這個世界正在變得中行偃看不懂,他現在排斥任何的大動作。
再者說了,晉國出兵去東南一隅討伐吳國?有沒有必要另外說,該由哪個家族來充當主力啊?
而中行偃先看一眼樓令,根本就是擔憂樓令會附和郤錡,搞得真正實施遠征。
“中軍佐什麽意思?”郤錡按捺住怒意,打算有事說事。
中行偃可不是為了幫吳國,就開始講起了晉國可能需要吳國的觀念。
他們這邊為了要不要給吳國教訓,極可能演變成為郤氏與荀氏的衝突。
另外一邊,隨著聯軍從楚國撤退,鄭國君臣應該好好商討自己的未來了。
時間走到當下,很明顯就是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抗衡晉國,甚至多個國家聯合起來都不一定能扛得住。
那麽,討好晉國就變成了列國的剛需,尤其是對鄭國而言。
“我們在未來對晉國的依賴會很重,一定要想辦法討好成功。”子孔執政得心力交瘁,近期正在尋覓接班人。
子孔詢問眾人的意見,問道:“你們有什麽好辦法嗎?”
與會的人很多,基本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其中包括子孔無法忽視的公子騑(fēi)。
“賄以重禮,廣結善緣,無外如是。”公子騑說道。
其他人聽得頻頻點頭。
鄭國想要獲得晉國真正的信任沒有那麽簡單,先想著巴結好晉國那些卿大夫,反而比較容易做到。
子孔知道是那樣的道理,聽了並不滿意。
隻不過,子孔自己都想不出怎麽來獲取晉國真正的信任,不能怪別人沒有提出靠譜的建議。
“以我們的實力,很難被晉國真正信任。接下來楚國會對我們實施報複,盡可能與之打得兩敗俱傷,有可能得到晉國真正的信任。”子產低聲對自己的父親子國說道。
鄭國的尷尬之處不止是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跟他們的實力不弱確實也有較大關係。
要是鄭國弱小,自然沒有左右時局的能力,晉國或楚國的提防心理也就不會那麽強。
正是因為鄭國具有一定的實力,晉軍與楚軍在鄭國的土地上交戰,鄭國有一定的條件影響該場戰役的結果,使得晉國或楚國無法忽視鄭國。
子國示意子產收聲。
他們的家族實力比較一般,一些話不該講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當前有所提倡的話,本身要有去執行的實力,不要奢望別人來為自己的理想買單。
沒有那個實力偏要講出來,隻會被視為大放厥詞。
子孔有一部分注意力在子國與子產這對父子身上。他會留注意力在這對父子身上,主要是對子產有所期盼。
那當然是子孔觀察下來,看出子產的聰慧,認為未來必有成就。
“隻要子國不找死,未來的子產有可能會成為國家的棟梁。”子孔想著卻是看向公子騑,眉頭情不自信皺了起來。
公子騑正在發表演講,主體大概就是晉國現在是一眾卿大夫掌權,使之變得國不成國之類的話。
盡管講得都是事實,公子騑卻是沒有想過一旦話傳到晉人的耳朵裏,鄭國將會麵臨什麽樣的下場。
他們現在有求於晉國,偏偏還要編排晉國,簡直就是智商有問題。
“趁諸侯都在,不如……”子孔實在聽不下去,大聲講新話題,說道:“設宴款待諸侯,連同晉國眾位卿大夫一起宴請?”
特別講那樣的話,無疑是沒有打算邀請其他國家的大臣,隻邀請晉國的卿大夫。
然而,子孔並不是真的要那麽做,用這樣的方式提醒公子騑而已。
“好啊!”公子騑沒有領會,反而覺得提議非常不錯,說道:“楚君先抬高晉國卿大夫的地位,後麵宋國和衛國都有用諸侯之禮款待晉國卿大夫,我們效仿便是了。”
子產悄悄拉子國的衣擺,再用眼神示意:走,我們趕緊溜。
楚國、宋國、衛國都是在晉君周沒有親至的情況下那麽做。
楚國絕對是用心不良。
宋國和衛國的用心估計也沒有好到哪去。
信不信晉君周的小本本上記著三個國家,有機會一定會實施報複?
這一次,晉君周可是親自過來主持會盟!
公子騑聽不出好賴,並且還真的要那麽幹,簡直就是將鄭國往火坑裏推。
結果是什麽?
看似子孔提議,有公子騑讚同,更多的人響應。
場麵弄成這樣子,搞得子孔不知道該怎麽下台。
公子騑卻是不等子孔找到合適的借口阻止,當場喊來公孫夏,吩咐道:“這件事情你來辦。”
得到吩咐的公孫夏沒有任何遲疑,快步離開,下去辦事了。
“我……”子孔眼角餘光看到子國與子產偷溜溜到了門邊,喊道:“僑,追上夏,阻止他!”
想要溜走的子國和子產瞬間變成眾人目光的焦點。
子產大聲應了聲“唯!”,丟下子國跑了出去。
“我去看看。”子國找了個借口,不管眾人的詫異,完成了開溜。
先離開的公孫夏太有效率,導致子產找到人的時候,公孫夏已經來到晉軍的營地並求見郤錡了。
“你過來幹什麽?”公孫夏正在等候接見。
子產如實說道:“司徒讓我來喊你迴去。”
司徒?
沒錯的。
鄭國像晉國、楚國、宋國有自己的特色,他們的執政就是司徒。
“什麽意思?”公孫夏是真的不理解。
子產低聲說道:“司徒認為那樣做不好……”
這時,有人撩開帳簾走出來。
出來的人是鄭丘緩,他對公孫夏與子產行禮,說道:“家主請你們進去。”
其實,剛才的通報隻提到公孫夏,隻是鄭丘緩根本不在乎。
公孫夏陷入遲疑,奈何不能在求見之後,反悔不見郤錡,一臉錯亂地被鄭丘緩領著進入大帳。
他們進去,適應了帳內的光度,認出晉國南下的卿大夫都在,氣氛看上去好像很嚴肅的樣子,下意識屏住了唿吸。
剛才,晉國一眾卿大夫開會的主題是,吳國有實際意義上的悖盟,必須做點什麽來進行處罰。
郤錡很火大,想要派人問責,再召迴前期派去吳國的所有人。
中行偃則是很委婉地勸了郤錡,認為爭霸戰爭並未真正落幕,或許還有用得上吳國的地方,應該先緩一緩。
在這一次,中行偃不像以前麵對郤錡那樣軟弱,樓令和郤至沒有發表什麽意見,郤錡痛斥了中行偃不懂得維護國體。
看似起了矛盾,其實矛盾沒有多大,郤錡不至於馬上對付中行偃,商討也就陷入了僵持。
“什麽事?”郤錡心情好的時候,臉上都沒有什麽表情,何況是心情不好的狀況,看上去能嚇唬小孩。
公孫夏渾身一哆嗦,磕磕絆絆地表達出邀請眾人參加宴會。
一同進來的子產,他其實也被嚇住,未能阻止公孫夏造成既定事實。
郤至率先開口,說道:“哪一天舉行,會有什麽人?”
公孫夏直接說:“宴會將在宮城舉行,屆時會邀請所有諸侯,特地邀請列位卿大夫一同赴宴。”
那一句話沒有說完的時候,聽得幾位卿大夫變了臉色。
樓令問道:“列國大臣赴宴嗎?”
公孫夏如實說道:“不邀請列國的大臣。”
什麽玩意來著?
等公孫夏講完並等待答複,發現晉國的卿大夫,有一個算一個都身泛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