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伺機而動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播之後,有任務的各個軍團並沒有在“新田”郊外集結,他們在它處選擇了集結的地點。
上軍前往“河陽”集結,原因是“河陽”與單國比鄰,能夠用最快的速度過“孟津”大橋,再借道周王室地盤前往鄭國。
下軍在“輔氏”集結。這裏在大河西岸,旁邊一個叫大荔的異邦勢力。
新軍會在“蓋與”集結,隻是他們需要先在多處平叛,隨後才會趕到“蓋與”合兵,之後就是入侵仇由了。
自從“河陽”歸於樓氏之後,樓令隻是在征討鄭國結束後,途經了那麽一次。
那次,樓令並未好好巡視“河陽”各處,召喚當地的貴族舉行饗食之禮而已。
距離“溫”地和“原”地不遠的“河陽”農耕條件其實不差,隻是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
樓令去了“河陽”進行了解,發現東麵竟然有一個地名叫“曌”的地方。
春秋時代就有“曌”這個字了?不是說好了,“曌”是由武則天創造的嗎?這是什麽情況嘛。
隻不過,以謠傳謠這種事情屢見不鮮,好像“創造”一段曆史,不是多麽奇怪的事情。
也有可能是,春秋晉國那個叫“曌”的地方隻是讀音類似,寫法跟後世不一樣?
大篆和隸書是兩種字體,樓令可能就是看了覺得形似。
“魏顆來納賦了?”
“我事先有通知。”
“來了也好。他們被秦國偷襲了兩次,確實是該報仇。”
“誰說不是呢。”
郤至和樓令已經抵達“輔氏”有些日子。
這個“輔氏”是荀氏的封地之一,位處大河的西岸,正西邊是大荔,正東麵是“新楚”,南麵有一座荊山,北邊則是連綿的無名樹林。
而郤氏、樓氏和許多家族的部隊並未完全抵達“輔氏”進行集結,要看納賦者的距離遠近,遠一些自然就晚一點,近的話肯定就快一些。
他們在“輔氏”集結完畢後也不會馬上出動,將待在當地等著秦軍襲擾涇水周邊的各家封地,再由當地的武裝糾纏住秦軍,下軍才會趕過去。
需要這樣做的理由是,楚國看著不敢再與晉國正麵交戰,實力更弱的秦國恐怕也是不敢,晉國卻是想消滅或重創入侵的秦軍,乘勝再設施自衛反擊戰。
這裏不牽扯到開戰的理由或大義之類,晉國與秦國的交戰早就不用尋找理由,雙方都有自己秉持的大義。
秦國指責晉國伏擊。
晉國指責秦國伐喪。
兩邊來來迴迴謾罵了數十年之久,一致視對方為野蠻人,懶得再講道理了。
“如果秦軍不入侵呢?”郤至伸手在接雨滴。
中原的多數區域,春播結束不久之後是會下一場雨,恰是因為這樣的氣候才適合農耕,碰上了老天給予足夠的雨量,簡直就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恩賜。
“我懷疑秦國頻繁的入侵是受到楚國的指使。秦國確實也渴望收複失地,沒有被狠狠教訓一頓之前,他們很難退縮。”樓令說道。
秦國連續兩年入侵晉國的西部,主力集中在涇水周邊,隻有少量部隊進入“魏”地襲擾。
因為魏氏已經有兩次被秦軍進入封地大肆屠戮與破壞的曆史,他們有對秦軍入侵進行事先的準備,兩年內圍殺的秦軍數量不低於一千六百,隻是仍舊死傷了近千的普通黎庶。
那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千日防賊總有鬆懈的時候,一旦鬆懈卻是會付出代價。
秦人進入晉國擺明就是為了破壞和殺戮,很有突然性地襲擊魏氏的封地,看見人就可勁地殺,撤退的時候又沿途進行破壞。
魏氏的“魏”地城池不多,村莊的數量不少,沒有必經的要道,地形顯得比較複雜,想防禦並不太容易。
涇水周邊的各家封地,每一個家族的損失都比魏氏嚴重,尤其是秦國重新活躍的第一年損失極其慘重。
兩年之中,樓氏在“高陵”折損了近兩千的人手,光是第一年死於秦軍殺戮便有一千四百多人。
至於生產設施被破壞的更多,新建的村莊有七成被燒得成為廢墟。
這還是樓氏的“高陵”跟涇水有點距離的結果。
損失最大的是郤氏,兩年中手無寸鐵死在秦軍殺戮的人數就達到四千餘,財產的損失情況無法計算。
再加上荀氏和範氏的人手損失,兩年死在秦軍殺戮的晉人總數約是一萬兩千餘。
那是軍隊朝手無寸鐵的黎庶進行血腥屠殺,並非是兩軍交戰!
詭異的情況是,得知的晉人雖然憎恨,但是並不覺得意外。
秦國第一次偷襲晉國,死在那一次被襲的非戰鬥成員的晉人超過五萬,並且是以老弱婦孺居多。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和無數次,隻是規模小沒有特別記錄。
晉人當然會報複迴去,隻是相對於秦人喜歡殺戮,晉人更喜歡活捉來當奴隸。
那麽,能夠知道晉國和秦國明明疆域接壤,為什麽中間會有長達三百裏以上的無人區了嗎?
正是兩國互相攻擊的次數太過於頻繁,尤其是進行沒有交戰規則的交鋒,互相之間你來我往將當地給掏空變成緩衝地帶了。
“下軍將,下軍佐。”
魏顆與狐雍一塊過來。
兩人的到來讓郤至看向樓令,神色上帶著曖昧。
現下,在很多人看來魏氏和狐氏都是樓氏的附庸。而魏氏當樓氏附庸是很令人意外的事情。
樓令並未拿魏氏當附庸看待,很清楚雙方隻是合作的關係。
曾經的趙氏、荀氏和郤氏都想讓魏氏成為自家的附庸,他們都失敗了。
魏氏真的不弱,他們有比較悠久的曆史,封地、人口和私軍隻比樓氏差一些,頂多差三成,不會差更多。
有雄心壯誌的魏氏絕不甘心當某個家族的附庸,即便是卿位家族都不可能。
清楚那一點的樓令明白一點,與魏氏采取合作的關係最好,一旦真拿魏氏當附庸使喚,某天雙方和平分手是最好的結果,不是沒有可能鬧得反目成仇。
至於狐氏?他們的人口和實際控製區域比魏氏多和大,由於在樓氏幫忙下狐氏才得以迴歸晉國,實際實力也比較堪憂,情況自然跟魏氏不一樣。
樓令正要說話,外麵通傳,說是張氏之主張老謁見。
張氏來的人挺多,分別是張老和張君臣、張骼、張趯。他們入內行禮,再由張老介紹其他人。
張氏原先是韓氏的附庸,他們在韓氏覆滅之後,被動獲得了自由。
獲得自由的張氏很有趣,他們自動“四分五裂”了,分別有核心族人投靠幾個卿位家族。
那樣一搞,搞得哪個卿位家族都不好吸納張氏成為自家的附庸。
當然了,張氏這樣子做,有難的情況之下,他們同樣無法得到來自某個卿位家族的全力庇護。
後麵又陸陸續續來了一些人。
“不知不覺,張氏發展得挺好啊?”郤至根本不會顧忌張氏,想說什麽就說。
張老謙卑地笑著說道:“承蒙眾位卿大夫抬愛,受之有愧。”
怎麽迴事呢?
作為一家之主的張老直接投靠了晉君周,避免了張氏身上某個卿位家族的標簽太明顯。
郤氏給了晉君周麵子,張老好幾次被任命為中軍的侯庵,看樣子會變為成例。
那個“侯庵”就是一個軍團的後勤總管,多少算是位高權重了。
然後,張氏的幾個核心族人,他們大多受到了卿位家族的善待,起碼能夠在軍隊裏獲得中層職位。
這一次,中軍沒有出戰的任務,張老隨軍向西隻有個人身份,並不算參與國戰。
而張老來“輔氏”又求見,顯然是想引薦一位或多位族人給郤至和樓令,看看兩位卿大夫有沒有看上的人。
這一點從張老剛才特地介紹隨行的族人就能夠知道了。
由於是樓氏滅掉的韓氏,樓令自然會關注一下張氏。
郤至看不上張老帶來的人?
樓令點名張君實到自己麾下做事。
“這個家族到處開枝散葉,挺奇葩的。”郤至根本沒有壓低聲音。
一眾張氏的人,他們聽仔細了也會假裝沒有聽見。
樓令笑嗬嗬地說道:“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願意效力便收了。”
郤至也就說說,才懶得管。
他們今天的聚會不是為了談什麽正事,前來拜訪的人聯絡感情,更多是抱著混個臉熟的心態。
不是什麽正式的談話氛圍,自然可以隨意離席。
“多謝下軍佐讓魏相前來轉告。”魏顆特地來敬了樓令一觴酒。
樓令很給魏顆麵子的一飲而盡,說道:“有仇就要報。這一次入侵秦國,報仇就要報得徹底。”
講實話,樓令非常欣賞秦國。
在有條條框框的時代,秦國率先進行總體戰,分明是比其他國家更早窺知戰爭的真諦。
隻是呢?秦國實力不強,哪怕是掌握了戰爭的真諦,一再使用下來還是對晉國傷害有限。
曆史上,秦國在強大起來之後,將野蠻表現得盡致淋漓,每一戰都是斬首幾萬、十幾萬,最多的一次坑殺數十萬。
長平之戰後,秦國坑殺了趙軍二十萬或四十萬的說法都有,樓令魂穿之前還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
有一個共識就是,白起一生指揮秦軍至少殺了一百萬人以上,有個說法是一百六十餘萬。
那些所謂的斬首多少之類,反正不是兩軍交戰下,隻限定交戰的士兵。在以首級換取爵位的情況下,敵國的任何人都是軍功,殺誰不是殺?屠戮手無寸鐵的人,總比與敵軍拚命更容易。
“下軍佐的意思是?”魏顆也不知道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
樓令見多數人在關注自己,抿了抿嘴才說道:“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秦人能無差別進行殺戮,難道晉人不行嗎?
別說什麽“冤冤相報何時了”之類的屁話!哪天受罪的人是自己,看看還講不講得出口。
要是對上其餘國家,樓令不會將那種話公開說出來。
畢竟,包括楚國在內,除了秦國之外,大家還是講究規則和道德,軍隊不會屠戮手無寸鐵的非參戰人員。
秦人不一樣,他們現在割取首級可無法換取爵位或其它什麽東西,純粹就是在展現什麽叫野蠻。
“這……”魏顆不知道該不該迎合。
中原的傳統貴族,他們比誰都要那張臉,哪怕心裏極度渴望,自己的嘴巴卻能管得很嚴。
“下軍佐怎麽說,就那麽做唄。”狐雍可沒有那麽多顧忌。
郤至非常認真地問道:“真要效仿秦人,連奴隸都不抓了?”
樓令話都已經說出口,哪裏還會猶猶豫豫,答道:“是,就效仿秦人!”
繼續過家家,怎麽削弱乃至於滅掉秦國?
要是不把秦國滅掉,他們的子孫後代等著被屠吧!
郤至略略遲疑,最終還是說道:“那就效仿秦人!”
主將和軍佐意見統一,其他人無論願不願意都要執行,別說好些人心裏本來就同意了。
他們在“輔氏”集結完畢,等了一個多月,等來了秦軍入侵的消息。
在今年,秦軍像往常那般出動三萬的規模,率軍攻擊的目標是郤氏的‘棫林’,遭到當地武裝據城而守,隨之分兵襲擊晉國的其它區域。
按照道理來說,晉國連續被秦國偷襲了兩年,肯定是會做好相關準備,秦國君臣怎麽都該變一變策略,結果是秦軍的行動沒有變化。
三萬秦軍分得很散,最大的一股約是萬人,數量少的也就幾百,並且不止在涇水周邊活躍,有渡過大河深入晉國的隊伍。
“他們為了防止刺激大荔會刻意繞道,我們暴露的風險極小。現在應該考慮的事情是,選擇什麽時候出擊。”樓令對秦軍四散多少有些頭疼。
郤至看似不急地說道:“連續兩年下來,生產設施大多被破壞,沒有多少壇壇罐罐的負擔。你覺得什麽時候合適,部隊再出擊。”
從秦國偷襲的第二年起,晉國在涇水邊上的生產便幾乎停頓。這是第一年被破壞後修複,第二年又被破壞,料到第三年秦軍還會來,各個家族幹脆就不修了。
樓令在沙盤邊上走動,看著沙盤上的山川地勢,複盤和猜測秦軍的行動軌跡。
“他們肯定知道我們會出兵,隻是不知道我們已經在‘輔氏’等待。秦軍今年卻是跟往年一樣的行動方案,需要小心遭遇伏擊。”樓令看向狐雍,吩咐道:“你家也出人,跟我家的人渡河去南岸,主要搜尋‘戲’一帶,看看有沒有秦國的部隊藏著。”
所謂的“南岸”是以渭水為分界線。
鑽深山老林這種事情,狐氏的人非常擅長,樓氏這邊的人則是知識量比較充足,很合適互相搭配幹活。
狐雍當然是領命,立刻下去進行安排。
有道是,事不過三。
偏偏秦國連續三年都幹,並且出動的兵力規模一樣,甚至連行動方案都沒有變化。
如果是其他國家這麽幹,樓令不會起多大的疑心。
列國講究堂堂正正的交戰方式。
晉國與秦國早就不講規則,什麽互相伏擊,襲擊對方的糧道,各種手段的使用已經司空見慣。
“你是發現了什麽?”郤至指的是樓令有沒有在秦國那邊安排探子盯著。
別說,樓令怎麽可能不做戰前的情報收集呢?
隻不過,樓氏的探子迴報,偵查到的秦軍確實是隻有三萬。
探子所能夠關注到的就是秦國都城圈的狀況,其它區域的情報非常難收集。
加上秦國連續三年不做更變,實在讓樓令不信秦國隻集結三萬,尤其是秦國都城圈的後方有廣袤的空間,遊動狀態下的秦人有沒有奉命集結,真的很難進行窺探。
“謹慎一點總是沒有錯。”樓令就覺得自己適合負責與秦國交戰。
其他的卿大夫,他們長期打守規則的戰爭,不說思想僵化什麽的,起碼沒有樓令應付起詭詐的秦國君臣會顯得更靠譜。
樓令的謹慎得到應有的迴報!
在派人前往渭水南岸偵查的第二十七天,有斥候進行匯報,在“戲”和“鄭”兩個地方都發現了大股的秦人。
其中“戲”的秦人約有近萬,另一個“鄭”的秦人起碼有兩萬。
“不好說往年是不是也如這般情況。”樓令獲悉情報,沒有產生後怕,更多的是興奮。
郤至問道:“什麽意思?”
這……
還用問的?
前兩年,晉國忙著針對南方,麵對秦國的襲擊隻光讓就地防禦,連援軍都沒有派過來,秦軍壓根無法埋伏前來增援的晉軍。
“那就是秦國一共出動六萬?”魏顆呢喃道。
樓令聽到呢喃聲,說道:“連續兩年沒有蒙受多少損失,不少秦人搶了很多財貨,腰間可以懸掛頭顱炫耀自己的武勇,再加上秦人好鬥,哪可能不會變得更加踴躍。”
不獨秦人,應該說所有人的天性都是那樣子的。
“說吧,我們應該怎麽做。”郤至不想再聽分析了。
剛剛獲知情況的樓令,他卻是早早根據可能發生的情況,親自下場與族人、家臣群策群力想好了應對的方案,拿出其中的三個方案讓郤至選擇。
說白了,樓令身份再高也隻是軍佐,真正拿主意的人是郤至這位軍將。
拿出三個方案,跟謀臣獻策喜歡拿出上、中、下三個策略差不多,隻有一個策略就是策劃人和下令者,出事了會沒得躲;有三個方案提供選擇,一旦出事可以有很多說道,反正不用負最大責任。
樓令當然不是全部為了推卸責任才拿出三個方案,每一個都有預定目標。
“假裝遠道而來,吸引渭水南岸的秦軍渡河,實施半渡而擊,先解決那些秦軍,再直撲向‘棫林’的那支秦軍?”
“直接撲向‘棫林’與敵接戰,吸引其它位置的秦軍過來正麵交戰?”
“分散迎敵,依靠硬實力擊敗各處秦軍?”
有了三種選擇的郤至,以三觀和境界更喜歡第二個,隻是潛意識覺得收益太小。
魏顆站在魏氏的立場,理所當然更傾向於第一個方案。
要知道渭水南岸可是有將近三萬秦軍,他們要是一發狠殺入“魏”地,哪怕魏氏有做準備,能夠想象會遭到多大的破壞以及出現多少死傷。
至於第三個分散各處接戰的方案?中小家族會很喜歡這個方案。
中小家族之所以會喜歡第三個方案,根本原因是他們一點不怵跟秦軍正麵交鋒。這種打法也會讓他們的收益最大化。
“無論是選哪個方案,一定是先跟‘棫林’的秦軍交戰,對吧?”郤至問道。
樓令答道:“是的。”
雖說是拿出三個方案,但講的卻隻是大概,需要等郤至拿好主意,肯定是要更細化了去解釋。
“我頭疼。”郤至不斷揉自己的太陽穴,分明就是無法適應這種複雜的交戰模式:“你拿方案,由你來選。”
樓令就知道會是這樣,說道:“那就選第一個。”
每一個方案都有失敗的可能性,更不可能說盡善盡美,其中讓涇水周邊的秦軍撤迴本土的可能性最大。
既然都有不確定性,主要奔著消滅渭水南岸秦軍的這一個方案,無疑是可以讓晉軍有更大的保底。
郤至想到了什麽,問道:“半渡而擊……,半渡而擊……,這是不是宋襄公舊事啊?”
這就是著名的“蠢豬式任意”的那一個故事。
宋襄公本可以趁楚軍渡河期間發起攻擊,至不濟也能阻止楚軍渡河,結果不但讓楚軍安全渡河,還給予了楚軍列陣的時間,結果送宋襄公非要講仁義,搞得宋軍大敗落幕。
到底是不是蠢,前文已經有說過宋襄公為什麽會那樣做,不作累牘了。
樓令所生活的(春秋)時代,沒有人認為宋襄公愚蠢,原因是規則就那樣。
“現在不講那事情。由我下令,那你們主意聽,別分心。”樓令真的知道多數貴族思想僵化,不說掰碎了說清楚該怎麽打,他們搞不懂搞打法。
當然,樓令才不會掰碎了去講,真這樣做與教導兵法又有什麽區別。
樓令使用強橫的方式,要求某某誰去到哪裏,遭遇到什麽情況就做什麽應對,根本不解釋為什麽要那樣做。
一些腦子靈活的人,他們聽著聽著就反應過來:“這分明是打開新領域啊!”
上軍前往“河陽”集結,原因是“河陽”與單國比鄰,能夠用最快的速度過“孟津”大橋,再借道周王室地盤前往鄭國。
下軍在“輔氏”集結。這裏在大河西岸,旁邊一個叫大荔的異邦勢力。
新軍會在“蓋與”集結,隻是他們需要先在多處平叛,隨後才會趕到“蓋與”合兵,之後就是入侵仇由了。
自從“河陽”歸於樓氏之後,樓令隻是在征討鄭國結束後,途經了那麽一次。
那次,樓令並未好好巡視“河陽”各處,召喚當地的貴族舉行饗食之禮而已。
距離“溫”地和“原”地不遠的“河陽”農耕條件其實不差,隻是沒有得到良好的開發。
樓令去了“河陽”進行了解,發現東麵竟然有一個地名叫“曌”的地方。
春秋時代就有“曌”這個字了?不是說好了,“曌”是由武則天創造的嗎?這是什麽情況嘛。
隻不過,以謠傳謠這種事情屢見不鮮,好像“創造”一段曆史,不是多麽奇怪的事情。
也有可能是,春秋晉國那個叫“曌”的地方隻是讀音類似,寫法跟後世不一樣?
大篆和隸書是兩種字體,樓令可能就是看了覺得形似。
“魏顆來納賦了?”
“我事先有通知。”
“來了也好。他們被秦國偷襲了兩次,確實是該報仇。”
“誰說不是呢。”
郤至和樓令已經抵達“輔氏”有些日子。
這個“輔氏”是荀氏的封地之一,位處大河的西岸,正西邊是大荔,正東麵是“新楚”,南麵有一座荊山,北邊則是連綿的無名樹林。
而郤氏、樓氏和許多家族的部隊並未完全抵達“輔氏”進行集結,要看納賦者的距離遠近,遠一些自然就晚一點,近的話肯定就快一些。
他們在“輔氏”集結完畢後也不會馬上出動,將待在當地等著秦軍襲擾涇水周邊的各家封地,再由當地的武裝糾纏住秦軍,下軍才會趕過去。
需要這樣做的理由是,楚國看著不敢再與晉國正麵交戰,實力更弱的秦國恐怕也是不敢,晉國卻是想消滅或重創入侵的秦軍,乘勝再設施自衛反擊戰。
這裏不牽扯到開戰的理由或大義之類,晉國與秦國的交戰早就不用尋找理由,雙方都有自己秉持的大義。
秦國指責晉國伏擊。
晉國指責秦國伐喪。
兩邊來來迴迴謾罵了數十年之久,一致視對方為野蠻人,懶得再講道理了。
“如果秦軍不入侵呢?”郤至伸手在接雨滴。
中原的多數區域,春播結束不久之後是會下一場雨,恰是因為這樣的氣候才適合農耕,碰上了老天給予足夠的雨量,簡直就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恩賜。
“我懷疑秦國頻繁的入侵是受到楚國的指使。秦國確實也渴望收複失地,沒有被狠狠教訓一頓之前,他們很難退縮。”樓令說道。
秦國連續兩年入侵晉國的西部,主力集中在涇水周邊,隻有少量部隊進入“魏”地襲擾。
因為魏氏已經有兩次被秦軍進入封地大肆屠戮與破壞的曆史,他們有對秦軍入侵進行事先的準備,兩年內圍殺的秦軍數量不低於一千六百,隻是仍舊死傷了近千的普通黎庶。
那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千日防賊總有鬆懈的時候,一旦鬆懈卻是會付出代價。
秦人進入晉國擺明就是為了破壞和殺戮,很有突然性地襲擊魏氏的封地,看見人就可勁地殺,撤退的時候又沿途進行破壞。
魏氏的“魏”地城池不多,村莊的數量不少,沒有必經的要道,地形顯得比較複雜,想防禦並不太容易。
涇水周邊的各家封地,每一個家族的損失都比魏氏嚴重,尤其是秦國重新活躍的第一年損失極其慘重。
兩年之中,樓氏在“高陵”折損了近兩千的人手,光是第一年死於秦軍殺戮便有一千四百多人。
至於生產設施被破壞的更多,新建的村莊有七成被燒得成為廢墟。
這還是樓氏的“高陵”跟涇水有點距離的結果。
損失最大的是郤氏,兩年中手無寸鐵死在秦軍殺戮的人數就達到四千餘,財產的損失情況無法計算。
再加上荀氏和範氏的人手損失,兩年死在秦軍殺戮的晉人總數約是一萬兩千餘。
那是軍隊朝手無寸鐵的黎庶進行血腥屠殺,並非是兩軍交戰!
詭異的情況是,得知的晉人雖然憎恨,但是並不覺得意外。
秦國第一次偷襲晉國,死在那一次被襲的非戰鬥成員的晉人超過五萬,並且是以老弱婦孺居多。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和無數次,隻是規模小沒有特別記錄。
晉人當然會報複迴去,隻是相對於秦人喜歡殺戮,晉人更喜歡活捉來當奴隸。
那麽,能夠知道晉國和秦國明明疆域接壤,為什麽中間會有長達三百裏以上的無人區了嗎?
正是兩國互相攻擊的次數太過於頻繁,尤其是進行沒有交戰規則的交鋒,互相之間你來我往將當地給掏空變成緩衝地帶了。
“下軍將,下軍佐。”
魏顆與狐雍一塊過來。
兩人的到來讓郤至看向樓令,神色上帶著曖昧。
現下,在很多人看來魏氏和狐氏都是樓氏的附庸。而魏氏當樓氏附庸是很令人意外的事情。
樓令並未拿魏氏當附庸看待,很清楚雙方隻是合作的關係。
曾經的趙氏、荀氏和郤氏都想讓魏氏成為自家的附庸,他們都失敗了。
魏氏真的不弱,他們有比較悠久的曆史,封地、人口和私軍隻比樓氏差一些,頂多差三成,不會差更多。
有雄心壯誌的魏氏絕不甘心當某個家族的附庸,即便是卿位家族都不可能。
清楚那一點的樓令明白一點,與魏氏采取合作的關係最好,一旦真拿魏氏當附庸使喚,某天雙方和平分手是最好的結果,不是沒有可能鬧得反目成仇。
至於狐氏?他們的人口和實際控製區域比魏氏多和大,由於在樓氏幫忙下狐氏才得以迴歸晉國,實際實力也比較堪憂,情況自然跟魏氏不一樣。
樓令正要說話,外麵通傳,說是張氏之主張老謁見。
張氏來的人挺多,分別是張老和張君臣、張骼、張趯。他們入內行禮,再由張老介紹其他人。
張氏原先是韓氏的附庸,他們在韓氏覆滅之後,被動獲得了自由。
獲得自由的張氏很有趣,他們自動“四分五裂”了,分別有核心族人投靠幾個卿位家族。
那樣一搞,搞得哪個卿位家族都不好吸納張氏成為自家的附庸。
當然了,張氏這樣子做,有難的情況之下,他們同樣無法得到來自某個卿位家族的全力庇護。
後麵又陸陸續續來了一些人。
“不知不覺,張氏發展得挺好啊?”郤至根本不會顧忌張氏,想說什麽就說。
張老謙卑地笑著說道:“承蒙眾位卿大夫抬愛,受之有愧。”
怎麽迴事呢?
作為一家之主的張老直接投靠了晉君周,避免了張氏身上某個卿位家族的標簽太明顯。
郤氏給了晉君周麵子,張老好幾次被任命為中軍的侯庵,看樣子會變為成例。
那個“侯庵”就是一個軍團的後勤總管,多少算是位高權重了。
然後,張氏的幾個核心族人,他們大多受到了卿位家族的善待,起碼能夠在軍隊裏獲得中層職位。
這一次,中軍沒有出戰的任務,張老隨軍向西隻有個人身份,並不算參與國戰。
而張老來“輔氏”又求見,顯然是想引薦一位或多位族人給郤至和樓令,看看兩位卿大夫有沒有看上的人。
這一點從張老剛才特地介紹隨行的族人就能夠知道了。
由於是樓氏滅掉的韓氏,樓令自然會關注一下張氏。
郤至看不上張老帶來的人?
樓令點名張君實到自己麾下做事。
“這個家族到處開枝散葉,挺奇葩的。”郤至根本沒有壓低聲音。
一眾張氏的人,他們聽仔細了也會假裝沒有聽見。
樓令笑嗬嗬地說道:“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願意效力便收了。”
郤至也就說說,才懶得管。
他們今天的聚會不是為了談什麽正事,前來拜訪的人聯絡感情,更多是抱著混個臉熟的心態。
不是什麽正式的談話氛圍,自然可以隨意離席。
“多謝下軍佐讓魏相前來轉告。”魏顆特地來敬了樓令一觴酒。
樓令很給魏顆麵子的一飲而盡,說道:“有仇就要報。這一次入侵秦國,報仇就要報得徹底。”
講實話,樓令非常欣賞秦國。
在有條條框框的時代,秦國率先進行總體戰,分明是比其他國家更早窺知戰爭的真諦。
隻是呢?秦國實力不強,哪怕是掌握了戰爭的真諦,一再使用下來還是對晉國傷害有限。
曆史上,秦國在強大起來之後,將野蠻表現得盡致淋漓,每一戰都是斬首幾萬、十幾萬,最多的一次坑殺數十萬。
長平之戰後,秦國坑殺了趙軍二十萬或四十萬的說法都有,樓令魂穿之前還沒有給出準確的答案。
有一個共識就是,白起一生指揮秦軍至少殺了一百萬人以上,有個說法是一百六十餘萬。
那些所謂的斬首多少之類,反正不是兩軍交戰下,隻限定交戰的士兵。在以首級換取爵位的情況下,敵國的任何人都是軍功,殺誰不是殺?屠戮手無寸鐵的人,總比與敵軍拚命更容易。
“下軍佐的意思是?”魏顆也不知道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
樓令見多數人在關注自己,抿了抿嘴才說道:“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秦人能無差別進行殺戮,難道晉人不行嗎?
別說什麽“冤冤相報何時了”之類的屁話!哪天受罪的人是自己,看看還講不講得出口。
要是對上其餘國家,樓令不會將那種話公開說出來。
畢竟,包括楚國在內,除了秦國之外,大家還是講究規則和道德,軍隊不會屠戮手無寸鐵的非參戰人員。
秦人不一樣,他們現在割取首級可無法換取爵位或其它什麽東西,純粹就是在展現什麽叫野蠻。
“這……”魏顆不知道該不該迎合。
中原的傳統貴族,他們比誰都要那張臉,哪怕心裏極度渴望,自己的嘴巴卻能管得很嚴。
“下軍佐怎麽說,就那麽做唄。”狐雍可沒有那麽多顧忌。
郤至非常認真地問道:“真要效仿秦人,連奴隸都不抓了?”
樓令話都已經說出口,哪裏還會猶猶豫豫,答道:“是,就效仿秦人!”
繼續過家家,怎麽削弱乃至於滅掉秦國?
要是不把秦國滅掉,他們的子孫後代等著被屠吧!
郤至略略遲疑,最終還是說道:“那就效仿秦人!”
主將和軍佐意見統一,其他人無論願不願意都要執行,別說好些人心裏本來就同意了。
他們在“輔氏”集結完畢,等了一個多月,等來了秦軍入侵的消息。
在今年,秦軍像往常那般出動三萬的規模,率軍攻擊的目標是郤氏的‘棫林’,遭到當地武裝據城而守,隨之分兵襲擊晉國的其它區域。
按照道理來說,晉國連續被秦國偷襲了兩年,肯定是會做好相關準備,秦國君臣怎麽都該變一變策略,結果是秦軍的行動沒有變化。
三萬秦軍分得很散,最大的一股約是萬人,數量少的也就幾百,並且不止在涇水周邊活躍,有渡過大河深入晉國的隊伍。
“他們為了防止刺激大荔會刻意繞道,我們暴露的風險極小。現在應該考慮的事情是,選擇什麽時候出擊。”樓令對秦軍四散多少有些頭疼。
郤至看似不急地說道:“連續兩年下來,生產設施大多被破壞,沒有多少壇壇罐罐的負擔。你覺得什麽時候合適,部隊再出擊。”
從秦國偷襲的第二年起,晉國在涇水邊上的生產便幾乎停頓。這是第一年被破壞後修複,第二年又被破壞,料到第三年秦軍還會來,各個家族幹脆就不修了。
樓令在沙盤邊上走動,看著沙盤上的山川地勢,複盤和猜測秦軍的行動軌跡。
“他們肯定知道我們會出兵,隻是不知道我們已經在‘輔氏’等待。秦軍今年卻是跟往年一樣的行動方案,需要小心遭遇伏擊。”樓令看向狐雍,吩咐道:“你家也出人,跟我家的人渡河去南岸,主要搜尋‘戲’一帶,看看有沒有秦國的部隊藏著。”
所謂的“南岸”是以渭水為分界線。
鑽深山老林這種事情,狐氏的人非常擅長,樓氏這邊的人則是知識量比較充足,很合適互相搭配幹活。
狐雍當然是領命,立刻下去進行安排。
有道是,事不過三。
偏偏秦國連續三年都幹,並且出動的兵力規模一樣,甚至連行動方案都沒有變化。
如果是其他國家這麽幹,樓令不會起多大的疑心。
列國講究堂堂正正的交戰方式。
晉國與秦國早就不講規則,什麽互相伏擊,襲擊對方的糧道,各種手段的使用已經司空見慣。
“你是發現了什麽?”郤至指的是樓令有沒有在秦國那邊安排探子盯著。
別說,樓令怎麽可能不做戰前的情報收集呢?
隻不過,樓氏的探子迴報,偵查到的秦軍確實是隻有三萬。
探子所能夠關注到的就是秦國都城圈的狀況,其它區域的情報非常難收集。
加上秦國連續三年不做更變,實在讓樓令不信秦國隻集結三萬,尤其是秦國都城圈的後方有廣袤的空間,遊動狀態下的秦人有沒有奉命集結,真的很難進行窺探。
“謹慎一點總是沒有錯。”樓令就覺得自己適合負責與秦國交戰。
其他的卿大夫,他們長期打守規則的戰爭,不說思想僵化什麽的,起碼沒有樓令應付起詭詐的秦國君臣會顯得更靠譜。
樓令的謹慎得到應有的迴報!
在派人前往渭水南岸偵查的第二十七天,有斥候進行匯報,在“戲”和“鄭”兩個地方都發現了大股的秦人。
其中“戲”的秦人約有近萬,另一個“鄭”的秦人起碼有兩萬。
“不好說往年是不是也如這般情況。”樓令獲悉情報,沒有產生後怕,更多的是興奮。
郤至問道:“什麽意思?”
這……
還用問的?
前兩年,晉國忙著針對南方,麵對秦國的襲擊隻光讓就地防禦,連援軍都沒有派過來,秦軍壓根無法埋伏前來增援的晉軍。
“那就是秦國一共出動六萬?”魏顆呢喃道。
樓令聽到呢喃聲,說道:“連續兩年沒有蒙受多少損失,不少秦人搶了很多財貨,腰間可以懸掛頭顱炫耀自己的武勇,再加上秦人好鬥,哪可能不會變得更加踴躍。”
不獨秦人,應該說所有人的天性都是那樣子的。
“說吧,我們應該怎麽做。”郤至不想再聽分析了。
剛剛獲知情況的樓令,他卻是早早根據可能發生的情況,親自下場與族人、家臣群策群力想好了應對的方案,拿出其中的三個方案讓郤至選擇。
說白了,樓令身份再高也隻是軍佐,真正拿主意的人是郤至這位軍將。
拿出三個方案,跟謀臣獻策喜歡拿出上、中、下三個策略差不多,隻有一個策略就是策劃人和下令者,出事了會沒得躲;有三個方案提供選擇,一旦出事可以有很多說道,反正不用負最大責任。
樓令當然不是全部為了推卸責任才拿出三個方案,每一個都有預定目標。
“假裝遠道而來,吸引渭水南岸的秦軍渡河,實施半渡而擊,先解決那些秦軍,再直撲向‘棫林’的那支秦軍?”
“直接撲向‘棫林’與敵接戰,吸引其它位置的秦軍過來正麵交戰?”
“分散迎敵,依靠硬實力擊敗各處秦軍?”
有了三種選擇的郤至,以三觀和境界更喜歡第二個,隻是潛意識覺得收益太小。
魏顆站在魏氏的立場,理所當然更傾向於第一個方案。
要知道渭水南岸可是有將近三萬秦軍,他們要是一發狠殺入“魏”地,哪怕魏氏有做準備,能夠想象會遭到多大的破壞以及出現多少死傷。
至於第三個分散各處接戰的方案?中小家族會很喜歡這個方案。
中小家族之所以會喜歡第三個方案,根本原因是他們一點不怵跟秦軍正麵交鋒。這種打法也會讓他們的收益最大化。
“無論是選哪個方案,一定是先跟‘棫林’的秦軍交戰,對吧?”郤至問道。
樓令答道:“是的。”
雖說是拿出三個方案,但講的卻隻是大概,需要等郤至拿好主意,肯定是要更細化了去解釋。
“我頭疼。”郤至不斷揉自己的太陽穴,分明就是無法適應這種複雜的交戰模式:“你拿方案,由你來選。”
樓令就知道會是這樣,說道:“那就選第一個。”
每一個方案都有失敗的可能性,更不可能說盡善盡美,其中讓涇水周邊的秦軍撤迴本土的可能性最大。
既然都有不確定性,主要奔著消滅渭水南岸秦軍的這一個方案,無疑是可以讓晉軍有更大的保底。
郤至想到了什麽,問道:“半渡而擊……,半渡而擊……,這是不是宋襄公舊事啊?”
這就是著名的“蠢豬式任意”的那一個故事。
宋襄公本可以趁楚軍渡河期間發起攻擊,至不濟也能阻止楚軍渡河,結果不但讓楚軍安全渡河,還給予了楚軍列陣的時間,結果送宋襄公非要講仁義,搞得宋軍大敗落幕。
到底是不是蠢,前文已經有說過宋襄公為什麽會那樣做,不作累牘了。
樓令所生活的(春秋)時代,沒有人認為宋襄公愚蠢,原因是規則就那樣。
“現在不講那事情。由我下令,那你們主意聽,別分心。”樓令真的知道多數貴族思想僵化,不說掰碎了說清楚該怎麽打,他們搞不懂搞打法。
當然,樓令才不會掰碎了去講,真這樣做與教導兵法又有什麽區別。
樓令使用強橫的方式,要求某某誰去到哪裏,遭遇到什麽情況就做什麽應對,根本不解釋為什麽要那樣做。
一些腦子靈活的人,他們聽著聽著就反應過來:“這分明是打開新領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