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曆史的兩麵性
亡國後,我在娛樂圈殺瘋了 作者:瀟瀟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劇本中的毛澄,與史書中的毛澄,並非完全一致。
史書中的毛澄,就是最標準的文人表率,道德模範。
毛澄是弘治六年的狀元,仕途的第一步就十分完美。隨後數十年宦海沉浮,曆經三朝,做到禮部尚書這個位置,這就是明朝讀書人做夢的模板啊。
史書中確實記載了嘉靖皇帝給毛澄賜金這件事情,按照記載,毛澄是拒絕了黃金,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楊廷和這邊的陣營內部是鐵板一塊,毛澄這個禮部尚書立場堅定,毫無根基的嘉靖皇帝,又是怎麽一步步達成目的,以新帝的身份走進紫禁城,又把自己的父王興獻王,追封為皇帝的呢?
或許,看史書的時候,也不能光看那些大義凜然的描述,也得結合結果,反推一下事情發展的過程。
此時的毛澄,麵對黃金,最終還是穩住了心神,一臉正氣地說道:“臣老邁,談不上有功。臣隻不過是依從禮法舊例辦事而已。”
聽起來,這話依然是在拒絕,但其實,這是毛澄在問朱厚熜和袁宗皋討要一個台階。
雙方的意見不一致,毛澄身為禮部尚書,本應該是禮法派的領頭羊,他要是突然倒戈,那就太反常了啊。
袁宗皋笑道:“宮中尚有太後在,毛大人不妨去請太後決斷吧。”
袁宗皋已經料定,太後會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太後娘娘的兩個兄弟都不成器,沒有母家可以依靠,這樣一個久居深宮的孤寡老太太,未來如何,完全取決於新帝對她的態度。
如果強按著新帝的腦袋,讓新帝認弘治皇帝為父,認張太後為母,難保新帝不會因此記恨。那樣的話,張太後還有她的那兩個廢物兄弟,以後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不出袁宗皋所料,張太後賣了這個人情。
皇太後一錘定音,讓群臣上箋勸進。
勸進的意思,詳細來說就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求求你,來當皇上吧。
這已經是登基前的最後一個步驟了。
有了太後的表態,楊黨的人隻能先退一步。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即位這種小事,林煜親身經曆過,也演過,經驗算是比較充足了。
但是朱厚熜即位的這一場戲,依舊不太好演。
對於別的角色來說,登上皇位是一種結果,至少也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
但是對於朱厚熜來說,登上皇位是他另一段人生的開端。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他幾乎是沒有謀劃過這種人生的。
正德皇帝駕崩的時機太巧了。如果正德早死幾年,朱厚熜的生父尚在,是不太會被朝臣選中來繼承皇位的。
如果再晚幾年,那麽朱厚熜就應該有兒子了。他的兒子倒是有可能被過繼給正德,成為皇子,然後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
之前,一切都發生得太快,朱厚熜根本來不及做完全的準備,就已經被帶到了京城。
從使團來到興王府的那一天開始,朱厚熜的精神根本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今天登基,他隻是跨過了一個小小的門檻,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呢。
此時的朱厚熜是一個隻有十四歲的少年,但是林煜不可能真正按十四歲少年的模樣來演朱厚熜。
十四歲和十四歲,差別大著呢。現代社會,在這個年齡,大部分少年的煩惱來自於學校和作業的壓力,而他們的興趣愛好,卻可能依舊是奧特曼卡片。
但是也會有特例。有在這個年紀就能舍己救人的小英雄,也有身高體壯,已經能殺人放火的惡魔。
插播一句題外話,林煜覺得,把十四周歲定為承擔刑事責任的界限,這種一刀切的律法,是完全落伍了的。
你看看十四歲時朱厚熜的心眼子啊,有幾個成年人能比得上呢?
而林煜此刻表演的難點在於,如何去區分睿智早熟的十四歲少年,與老謀深算的成年人。
睿智早熟的是高台之上的朱厚熜,他目光靈動,眼神之中帶著清澈的銳氣。
老謀深算的是台下居於百官之首的楊廷和,他的一舉一動都像是用尺子測量計算過的,讓人找不出任何錯處來。
楊廷和的眼神裏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但是他的眼底就要渾濁得多。
不要以為眼神清澈或者眼神渾濁是一種抽象的描述。這不是美瞳,也不是白內障青光眼,這是一種感覺。
頂級演員是可以在麵部微表情都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表現出情緒的更迭的。這個技巧很難言傳,需要演員不停地積累,然後還需要頓悟的時機。
林煜是幸運的,他的腦海中比旁人多出的那些前世的記憶,幫他省略了積累的這個過程。
而他記憶覺醒的那一刻,受到生死之間那種大恐懼的壓迫,他的情緒表現手法也得到了突破。
這些東西聽著很玄乎,又是積累,又是突破,跟修仙小說似的。但其實,量變引發質變,這純是唯物主義理論。
主持登基儀式的,依舊是禮部尚書毛澄。在整場儀式中,他並沒有表現出對哪一方的偏向,似乎他一直是那個剛正不阿的文人表率。
其實,登基儀式上,大部分官員都表現得非常正經。裝道德君子嘛,是當文官的基本素養啊。
群臣之中,隻有兩個家夥表現的特別格格不入。這兩人分別是壽寧侯張鶴齡和建昌伯張延齡,他們就是張太後的那兩個沒出息的兄弟。
這兩個混不吝,從弘治朝開始,就屬於是朝堂之中的攪屎棍了。
值得一提的是,壽寧侯張鶴齡也在去興王府迎接朱厚熜來京城的使團之中,而且嘉靖初年,他還會被晉封為國公。
這也是張嚴敢這麽改動劇本的依據之一,從這點看,朱厚熜和張太後之間,確實很有可能達成了某種默契啊。
隻不過,張鶴齡這種廢物點心,成不了新帝和老太後之間溝通的中間人,所以張嚴才把這個角色按在了毛澄的身上。
五百餘年前的曆史了,靠那些文字描述,很難推斷出當時的真實情況。
但改編不是亂編,張嚴尊重曆史,所以他在創作劇本的時候,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也一定會從史書中找到相應的依據,至少,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史書中的毛澄,就是最標準的文人表率,道德模範。
毛澄是弘治六年的狀元,仕途的第一步就十分完美。隨後數十年宦海沉浮,曆經三朝,做到禮部尚書這個位置,這就是明朝讀書人做夢的模板啊。
史書中確實記載了嘉靖皇帝給毛澄賜金這件事情,按照記載,毛澄是拒絕了黃金,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楊廷和這邊的陣營內部是鐵板一塊,毛澄這個禮部尚書立場堅定,毫無根基的嘉靖皇帝,又是怎麽一步步達成目的,以新帝的身份走進紫禁城,又把自己的父王興獻王,追封為皇帝的呢?
或許,看史書的時候,也不能光看那些大義凜然的描述,也得結合結果,反推一下事情發展的過程。
此時的毛澄,麵對黃金,最終還是穩住了心神,一臉正氣地說道:“臣老邁,談不上有功。臣隻不過是依從禮法舊例辦事而已。”
聽起來,這話依然是在拒絕,但其實,這是毛澄在問朱厚熜和袁宗皋討要一個台階。
雙方的意見不一致,毛澄身為禮部尚書,本應該是禮法派的領頭羊,他要是突然倒戈,那就太反常了啊。
袁宗皋笑道:“宮中尚有太後在,毛大人不妨去請太後決斷吧。”
袁宗皋已經料定,太後會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太後娘娘的兩個兄弟都不成器,沒有母家可以依靠,這樣一個久居深宮的孤寡老太太,未來如何,完全取決於新帝對她的態度。
如果強按著新帝的腦袋,讓新帝認弘治皇帝為父,認張太後為母,難保新帝不會因此記恨。那樣的話,張太後還有她的那兩個廢物兄弟,以後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不出袁宗皋所料,張太後賣了這個人情。
皇太後一錘定音,讓群臣上箋勸進。
勸進的意思,詳細來說就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求求你,來當皇上吧。
這已經是登基前的最後一個步驟了。
有了太後的表態,楊黨的人隻能先退一步。朱厚熜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即位。
即位這種小事,林煜親身經曆過,也演過,經驗算是比較充足了。
但是朱厚熜即位的這一場戲,依舊不太好演。
對於別的角色來說,登上皇位是一種結果,至少也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
但是對於朱厚熜來說,登上皇位是他另一段人生的開端。在過去的十多年裏,他幾乎是沒有謀劃過這種人生的。
正德皇帝駕崩的時機太巧了。如果正德早死幾年,朱厚熜的生父尚在,是不太會被朝臣選中來繼承皇位的。
如果再晚幾年,那麽朱厚熜就應該有兒子了。他的兒子倒是有可能被過繼給正德,成為皇子,然後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
之前,一切都發生得太快,朱厚熜根本來不及做完全的準備,就已經被帶到了京城。
從使團來到興王府的那一天開始,朱厚熜的精神根本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今天登基,他隻是跨過了一個小小的門檻,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呢。
此時的朱厚熜是一個隻有十四歲的少年,但是林煜不可能真正按十四歲少年的模樣來演朱厚熜。
十四歲和十四歲,差別大著呢。現代社會,在這個年齡,大部分少年的煩惱來自於學校和作業的壓力,而他們的興趣愛好,卻可能依舊是奧特曼卡片。
但是也會有特例。有在這個年紀就能舍己救人的小英雄,也有身高體壯,已經能殺人放火的惡魔。
插播一句題外話,林煜覺得,把十四周歲定為承擔刑事責任的界限,這種一刀切的律法,是完全落伍了的。
你看看十四歲時朱厚熜的心眼子啊,有幾個成年人能比得上呢?
而林煜此刻表演的難點在於,如何去區分睿智早熟的十四歲少年,與老謀深算的成年人。
睿智早熟的是高台之上的朱厚熜,他目光靈動,眼神之中帶著清澈的銳氣。
老謀深算的是台下居於百官之首的楊廷和,他的一舉一動都像是用尺子測量計算過的,讓人找不出任何錯處來。
楊廷和的眼神裏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但是他的眼底就要渾濁得多。
不要以為眼神清澈或者眼神渾濁是一種抽象的描述。這不是美瞳,也不是白內障青光眼,這是一種感覺。
頂級演員是可以在麵部微表情都沒有任何變化的情況下,表現出情緒的更迭的。這個技巧很難言傳,需要演員不停地積累,然後還需要頓悟的時機。
林煜是幸運的,他的腦海中比旁人多出的那些前世的記憶,幫他省略了積累的這個過程。
而他記憶覺醒的那一刻,受到生死之間那種大恐懼的壓迫,他的情緒表現手法也得到了突破。
這些東西聽著很玄乎,又是積累,又是突破,跟修仙小說似的。但其實,量變引發質變,這純是唯物主義理論。
主持登基儀式的,依舊是禮部尚書毛澄。在整場儀式中,他並沒有表現出對哪一方的偏向,似乎他一直是那個剛正不阿的文人表率。
其實,登基儀式上,大部分官員都表現得非常正經。裝道德君子嘛,是當文官的基本素養啊。
群臣之中,隻有兩個家夥表現的特別格格不入。這兩人分別是壽寧侯張鶴齡和建昌伯張延齡,他們就是張太後的那兩個沒出息的兄弟。
這兩個混不吝,從弘治朝開始,就屬於是朝堂之中的攪屎棍了。
值得一提的是,壽寧侯張鶴齡也在去興王府迎接朱厚熜來京城的使團之中,而且嘉靖初年,他還會被晉封為國公。
這也是張嚴敢這麽改動劇本的依據之一,從這點看,朱厚熜和張太後之間,確實很有可能達成了某種默契啊。
隻不過,張鶴齡這種廢物點心,成不了新帝和老太後之間溝通的中間人,所以張嚴才把這個角色按在了毛澄的身上。
五百餘年前的曆史了,靠那些文字描述,很難推斷出當時的真實情況。
但改編不是亂編,張嚴尊重曆史,所以他在創作劇本的時候,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也一定會從史書中找到相應的依據,至少,是可以自圓其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