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現在確實是很被動,他很清楚徐階就是嘉靖用來製衡他,可是他沒辦法像對付夏言一樣對付徐階,他很明白,如果他對徐階下狠手的話,那就無異於直接挑釁嘉靖了,嚴嵩知道,嘉靖對自己足夠信任的原因除了嚴嵩對嘉靖足夠恭順,能夠幫嘉靖處理政務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嚴嵩對嘉靖的權力構不成威脅,以嚴嵩的年紀,是絕對熬不過嘉靖的。
嚴嵩知道,這次方鈍確實是遭了池魚之災,可是朝堂一向就是如此,哪有什麽真的正邪善惡之分。
嚴嵩隻得溫言安慰道:“仲敏,國步艱難,勉力為之,此間事是老夫對不住了,但是這幾日事情更加不妙了,再遲幾日,恐怕事更難為。”
嚴嵩就將近日的一些東南官員的奏疏告訴方鈍了,首先是南直隸巡按禦史趙炳然上疏請求停征蘇鬆常鎮四府租一年,以被倭故也。因為這四府的官田不多,每年的田租也不過三兩萬石,嘉靖就準允了此事。
然後就是浙江巡按龐尚鵬聯合南京一幫科道言官,向嘉靖上疏稱:奏凡直浙地方被倭被災者民田許減存留之數;屯田許從輕折之價。其內府白糧漕運米於無災州縣補之,紹興府所屬邊倉糧暫令本折兼徵,以備海防之用。
前兩條倒是沒什麽事情,遭受倭寇襲擾的地方,減少地方州縣的留存米糧數目,折色也以對百姓較優惠的價格折納,這都還算正常的事情。
要命的就是第三條其內府白糧漕運米於無災州縣補之,受倭寇襲擾的都是東南等處,這裏是漕糧征集的重點,不從這裏征集,從哪裏去征集呢?這事別說嘉靖、嚴嵩,就是徐階也不敢答應。
方鈍作為戶部尚書,對於漕糧怎麽會不熟悉,當即對嚴嵩說此事斷不可行。
大明的漕糧由兩個部分構成,江西、浙江、湖廣、南直隸漕糧為南糧,繳納白米。山東、河南的稱為北糧,繳納小麥。此外南直隸的鬆江、蘇州、常州和浙江的湖州、嘉興的白熟糯米、粳米稱為白糧,專供內府、宗人府、宮廷消耗,並用於北方官員的俸祿分發。
每年從有漕各省運往京師的糧食定額400萬石,南糧約三百二十四萬石,北糧約七十六萬石,以南直隸負擔最重,約一百八十萬石。而南直隸浙江又是這次受倭寇最重的兩省,要是將這兩省受倭寇襲擾州縣的漕糧都免了,方鈍粗略估計了一下,起碼得百萬石,這百萬石的漕糧從哪裏出?
是準備從嚴嵩的老家江西出,還是準備從方鈍的老家湖廣出?相鄰各省已經要為東南協濟軍餉了,東南各省還想將漕糧轉嫁調,怎麽可能?
再說了,嚴嵩、方鈍同意讓各省協濟東南軍餉,已經是頂著極大的壓力了,再將漕糧轉嫁的自己的家鄉,他們兩位怕是別想再迴家鄉了。
你徐階的家鄉是家鄉,嚴嵩、方鈍的家鄉就是不是家鄉了?這是嚴嵩是絕不會答應的,他需要方鈍出來一起支持他,並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事關自己的家鄉,方鈍當然也很重視,思慮再三之後,方鈍說道:“恐怕隻有折納一法了。”
東南沿海各州縣受到倭寇襲擾是事實,朝廷也必須加以撫恤,否則一旦民變,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但是解京的漕糧關係到九邊和京師官吏的生計,也不是可以輕忽的問題。
方鈍提出的辦法就是折納,就是將本該繳納的糧食按照一定價格折成白銀、布匹等物,交給朝廷,之前就已經大規模實施了,自成化八年始,漕糧折征的形式從銀布並征一律改為征收白銀。規定在兌運中,湖廣、山東等地漕糧改折十二萬餘石為白銀繳納。
眼下就是隻能將南直隸等處的受到倭寇襲擾的州縣漕糧由本色改為折色,也算變相的減少百姓的負擔了。因為漕糧的痛苦不在於漕糧本身,而在於加耗,從浙江向京師運送一石米的話,根據支兌距離,加耗可以在每石7鬥之間有略微浮動,也就是說,朝廷征收一百萬石的漕糧,老百姓最少要繳納一百七十萬石的糧食。
雖然折納之後,繳納銀兩還是有火耗等陋規,但是比之百分之七十的加耗,肯定是好了許多,同時,朝廷拿著折納來的銀子,也不是全部收走,一部分拿去到糧價便宜的湖廣等處購買糧食,一部分就留存地方,用作修建城牆的經費。
因為現在京通倉中還有不少存糧,足夠支應,朝廷缺的是銀子。
嚴嵩問道:“既然京通倉中存糧尚多,是否可以再改折部分為折色?”
嚴嵩知道,眼下朝廷最缺的就是銀子,既然現在存糧尚多,嚴嵩當然動了想通過折納來斂財的心思。
但是方鈍當即拒絕了,原因也很簡單,折銀積年逋欠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州縣的官吏也很聰明,他們知道漕糧本色是絕對不能拖欠的,否則一旦因為漕糧不濟,導致九邊士卒嘩變,錦衣衛的詔獄可不是說著玩的。
但是改折銀就不同了,朝廷為什麽會改折銀?兩個原因,一來是京通倉的糧食肯定是足夠用的,至少足夠支應九邊的京營的,那就出不了什麽大事。二來就是朝廷缺錢,急需銀子。
那地方官員們就要跟朝廷討價還價了,就像蘇州的逋賦一樣,州縣官員也不說不交,朝廷折十兩,他就今年交八兩,明年交七兩,剩餘的錢,那就自然而然成了逋欠,就一個字,拖,就硬拖。
拖到什麽時候呢?等到新皇帝登基,冊立太子,或者是有什麽重大的活動的時候,作為天子的德音,總會減免逋欠的,有時候趕上新皇帝耳根子軟,再被大臣們一忽悠,說不定大手一揮,所有的逋欠全部蠲免也不是不可能。
方鈍當了多年的戶部尚書,地方的這點小把戲是瞞不過他的,一旦折納,朝廷就再也別想把賦稅收齊了。
最重要的就是嚴嵩對嘉靖的權力構不成威脅,以嚴嵩的年紀,是絕對熬不過嘉靖的。
嚴嵩知道,這次方鈍確實是遭了池魚之災,可是朝堂一向就是如此,哪有什麽真的正邪善惡之分。
嚴嵩隻得溫言安慰道:“仲敏,國步艱難,勉力為之,此間事是老夫對不住了,但是這幾日事情更加不妙了,再遲幾日,恐怕事更難為。”
嚴嵩就將近日的一些東南官員的奏疏告訴方鈍了,首先是南直隸巡按禦史趙炳然上疏請求停征蘇鬆常鎮四府租一年,以被倭故也。因為這四府的官田不多,每年的田租也不過三兩萬石,嘉靖就準允了此事。
然後就是浙江巡按龐尚鵬聯合南京一幫科道言官,向嘉靖上疏稱:奏凡直浙地方被倭被災者民田許減存留之數;屯田許從輕折之價。其內府白糧漕運米於無災州縣補之,紹興府所屬邊倉糧暫令本折兼徵,以備海防之用。
前兩條倒是沒什麽事情,遭受倭寇襲擾的地方,減少地方州縣的留存米糧數目,折色也以對百姓較優惠的價格折納,這都還算正常的事情。
要命的就是第三條其內府白糧漕運米於無災州縣補之,受倭寇襲擾的都是東南等處,這裏是漕糧征集的重點,不從這裏征集,從哪裏去征集呢?這事別說嘉靖、嚴嵩,就是徐階也不敢答應。
方鈍作為戶部尚書,對於漕糧怎麽會不熟悉,當即對嚴嵩說此事斷不可行。
大明的漕糧由兩個部分構成,江西、浙江、湖廣、南直隸漕糧為南糧,繳納白米。山東、河南的稱為北糧,繳納小麥。此外南直隸的鬆江、蘇州、常州和浙江的湖州、嘉興的白熟糯米、粳米稱為白糧,專供內府、宗人府、宮廷消耗,並用於北方官員的俸祿分發。
每年從有漕各省運往京師的糧食定額400萬石,南糧約三百二十四萬石,北糧約七十六萬石,以南直隸負擔最重,約一百八十萬石。而南直隸浙江又是這次受倭寇最重的兩省,要是將這兩省受倭寇襲擾州縣的漕糧都免了,方鈍粗略估計了一下,起碼得百萬石,這百萬石的漕糧從哪裏出?
是準備從嚴嵩的老家江西出,還是準備從方鈍的老家湖廣出?相鄰各省已經要為東南協濟軍餉了,東南各省還想將漕糧轉嫁調,怎麽可能?
再說了,嚴嵩、方鈍同意讓各省協濟東南軍餉,已經是頂著極大的壓力了,再將漕糧轉嫁的自己的家鄉,他們兩位怕是別想再迴家鄉了。
你徐階的家鄉是家鄉,嚴嵩、方鈍的家鄉就是不是家鄉了?這是嚴嵩是絕不會答應的,他需要方鈍出來一起支持他,並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事關自己的家鄉,方鈍當然也很重視,思慮再三之後,方鈍說道:“恐怕隻有折納一法了。”
東南沿海各州縣受到倭寇襲擾是事實,朝廷也必須加以撫恤,否則一旦民變,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但是解京的漕糧關係到九邊和京師官吏的生計,也不是可以輕忽的問題。
方鈍提出的辦法就是折納,就是將本該繳納的糧食按照一定價格折成白銀、布匹等物,交給朝廷,之前就已經大規模實施了,自成化八年始,漕糧折征的形式從銀布並征一律改為征收白銀。規定在兌運中,湖廣、山東等地漕糧改折十二萬餘石為白銀繳納。
眼下就是隻能將南直隸等處的受到倭寇襲擾的州縣漕糧由本色改為折色,也算變相的減少百姓的負擔了。因為漕糧的痛苦不在於漕糧本身,而在於加耗,從浙江向京師運送一石米的話,根據支兌距離,加耗可以在每石7鬥之間有略微浮動,也就是說,朝廷征收一百萬石的漕糧,老百姓最少要繳納一百七十萬石的糧食。
雖然折納之後,繳納銀兩還是有火耗等陋規,但是比之百分之七十的加耗,肯定是好了許多,同時,朝廷拿著折納來的銀子,也不是全部收走,一部分拿去到糧價便宜的湖廣等處購買糧食,一部分就留存地方,用作修建城牆的經費。
因為現在京通倉中還有不少存糧,足夠支應,朝廷缺的是銀子。
嚴嵩問道:“既然京通倉中存糧尚多,是否可以再改折部分為折色?”
嚴嵩知道,眼下朝廷最缺的就是銀子,既然現在存糧尚多,嚴嵩當然動了想通過折納來斂財的心思。
但是方鈍當即拒絕了,原因也很簡單,折銀積年逋欠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州縣的官吏也很聰明,他們知道漕糧本色是絕對不能拖欠的,否則一旦因為漕糧不濟,導致九邊士卒嘩變,錦衣衛的詔獄可不是說著玩的。
但是改折銀就不同了,朝廷為什麽會改折銀?兩個原因,一來是京通倉的糧食肯定是足夠用的,至少足夠支應九邊的京營的,那就出不了什麽大事。二來就是朝廷缺錢,急需銀子。
那地方官員們就要跟朝廷討價還價了,就像蘇州的逋賦一樣,州縣官員也不說不交,朝廷折十兩,他就今年交八兩,明年交七兩,剩餘的錢,那就自然而然成了逋欠,就一個字,拖,就硬拖。
拖到什麽時候呢?等到新皇帝登基,冊立太子,或者是有什麽重大的活動的時候,作為天子的德音,總會減免逋欠的,有時候趕上新皇帝耳根子軟,再被大臣們一忽悠,說不定大手一揮,所有的逋欠全部蠲免也不是不可能。
方鈍當了多年的戶部尚書,地方的這點小把戲是瞞不過他的,一旦折納,朝廷就再也別想把賦稅收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