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熙作為蘇州知府,當然首先關注的就是蘇州的安定,一旦蘇州出現大的動亂,他這個知府肯定是難辭其咎的,見胡宗憲根本不理睬自己,蔡國熙隻得給正在趕往蘇州的督師大學士張居正上書,陳述蘇州的情況,蔡國熙認為,蘇州現在就如同重病之人,先要穩住病情,然後再下猛藥。
而胡宗憲現在是根本不顧蘇州的危局,一旦發生民變,誰來承擔這個責任?所以蔡國熙想請求張居正出麵製止胡宗憲,先穩住蘇州的局勢再徐徐圖之,不要再火上澆油,使得事態進一步失控了。作為督師南京,節製東南數省軍務的大學士,張居正確實有權利這麽做。
但是蔡國熙的奏疏到了張居正的案頭,張居正看過之後給蔡國熙迴了信,隻有八個字:不經大亂,何來大治?
蔡國熙明白了張居正的意圖,看來張居正說不定已經和胡宗憲達成了一致,就是借由此事狠狠的打擊蘇鬆的士紳們,蔡國熙不禁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有些絕望,蔡國熙很清楚,無論張居正和胡宗憲是怎麽想的,隻要蘇州真的亂起來了,自己這個蘇州知府想要全身而退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作為蘇州知府,蔡國熙很有可能作為棄子被犧牲掉,一想到這裏,蔡國熙對於這些士紳們就更加怨恨了,反正大不了丟官罷職,那就豁出去幹了。
蔡國熙開始積極的配合胡宗憲和嚴紹庭,抓捕膽敢造謠生事的人。
而在京師,大批官員們也紛紛上疏朱載坖,認為胡宗憲等人在蘇鬆弄得動靜實在實在是太大了,應該加以製止限製,現在朝廷應當以安靜為主,不該在朝廷的腹心之地引起騷亂,朱載坖對於這些奏疏疑慮留中不發,並沒有表明任何態度。
直到張居正、胡宗憲的奏疏抵達京師之後,朱載坖當即將胡宗憲的奏疏下部議,而且朱載坖禦批道:彼等抗拒天威,陰圖不軌,若東南之臣果不能製,朕當親禦六師,直抵蘇鬆,必使逆賊授首,狂寇冰消,方可正大明之法也!
朱載坖這才借胡宗憲的奏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就是堅決支持張居正和胡宗憲在蘇鬆推行新政,要是張居正解決不了,那朱載坖就親自南下,看看京營、九邊精銳能不能解決此事,同時朱載坖還將此事定性為陰圖不軌,可見性質之嚴重,要嚴厲懲治。
而在朱載坖將奏疏下部議之後,朱載坖召見了翰林侍讀學士王錫爵和刑部右侍郎王世貞,這兩位雖然同時出身於太倉王氏,但是卻是兩支,王世貞出身的太倉王氏,那可是大有來頭,他們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的餘脈。自西晉永嘉年間王導率族南渡後,世居江東。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浙江分水,後遷居於太倉、昆山一代,成為風流相承數百載的衣冠詩書望族。
而王錫爵一樣也是出身於豪門,王錫爵的王家,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同樣也是豪門,而且他們兩家在蘇州都頗有影響力,這才是朱載坖要找他們的原因。
朱載坖叫他們二人來,將胡宗憲和張居正的奏疏給他們二人,朱載坖問道:“你們怎麽看此事啊?”
王錫爵和王世貞趕緊說道:“臣等以為朝廷新政並無不妥。”
對於他們的迴答,朱載坖還是滿意,能在朝中為官,他們的政治嗅覺還是足夠敏銳的,他們很清楚朱載坖對於新政的態度,當然也知道東南士紳們對抗新政的後果,所以一早他們就和家中通信,告誡他們不能對抗官府,否則將會招來禍患。
朱載坖接著問道:“但是蘇鬆之事,怎麽善後呢?兩位都是蘇州人,可有什麽說的?”
無論是朱載坖還是王世貞、王錫爵,都很清楚,現在的事情是不可能善了的,蘇鬆的士紳們既然敢於挑事,胡宗憲等人肯定會堅決予以鎮壓,隻是朝廷最後怎麽收尾罷了,蘇鬆畢竟是大明的腹心重地,一味的彈壓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朱載坖才詢問著兩位蘇州豪門出身的官員。
王世貞和王錫爵都認為,在事情結束後,應當懷柔以待蘇鬆,但是具體到怎麽做,王世貞和王錫爵的意見顯然不一樣,王世貞認為應當對士紳們懷柔,對於能夠服從配合朝廷新政的士紳們,在賦稅或者其他方麵可以予以優待,將地方州縣的部分權力下放給他們,依靠他們來掌握地方。
對於王世貞的看法,朱載坖麵上不置可否,實則不以為然,王世貞的意思就是走原來的老路,將朝廷的部分權力放給心向於朝廷的士紳們,依靠他們來收取賦稅、解決民間的小糾紛,達成所謂士大夫與朝廷共治天下的格局,這和朱載坖的想法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朱載坖費盡心思,想了無數的辦法,調動了這麽多官軍、錦衣衛,最後還是士紳們把持縣鄉,官軍來之前皇權不下縣,官軍來之後也是皇權不下縣,那他媽官軍不是白來了?
很顯然,朱載坖不願意和士紳們分享權力,狗的,憑你也配?
而王錫爵的建議就很符合朱載坖的想法,王錫爵認為蘇州素稱難治,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所謂的士紳、生員,把持鄉裏,動輒以民意裹挾朝廷,州縣官員不能貫徹朝廷政令,現在朝廷既然以重兵彈壓,就要趁此機會將原本的被士紳們把持的權力重新拿迴朝廷手中,加強朝廷的權力。
由於蘇鬆等地富庶繁雜,要重新劃分縣域,使得一縣之令,得以掌一縣之權,徹底避免原有的縣令被士紳們架空的局麵。
朱載坖對於王錫爵的看法大為讚賞,他當然知道王錫爵早就看這些所謂的蘇州土著不順眼了,因為王錫爵所在王家是後來遷入的,一直受琅琊王氏的打擊,所以王錫爵對於蘇鬆的士紳沒有任何認同感,朝廷打擊他們,他是求之不得的。
而胡宗憲現在是根本不顧蘇州的危局,一旦發生民變,誰來承擔這個責任?所以蔡國熙想請求張居正出麵製止胡宗憲,先穩住蘇州的局勢再徐徐圖之,不要再火上澆油,使得事態進一步失控了。作為督師南京,節製東南數省軍務的大學士,張居正確實有權利這麽做。
但是蔡國熙的奏疏到了張居正的案頭,張居正看過之後給蔡國熙迴了信,隻有八個字:不經大亂,何來大治?
蔡國熙明白了張居正的意圖,看來張居正說不定已經和胡宗憲達成了一致,就是借由此事狠狠的打擊蘇鬆的士紳們,蔡國熙不禁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有些絕望,蔡國熙很清楚,無論張居正和胡宗憲是怎麽想的,隻要蘇州真的亂起來了,自己這個蘇州知府想要全身而退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作為蘇州知府,蔡國熙很有可能作為棄子被犧牲掉,一想到這裏,蔡國熙對於這些士紳們就更加怨恨了,反正大不了丟官罷職,那就豁出去幹了。
蔡國熙開始積極的配合胡宗憲和嚴紹庭,抓捕膽敢造謠生事的人。
而在京師,大批官員們也紛紛上疏朱載坖,認為胡宗憲等人在蘇鬆弄得動靜實在實在是太大了,應該加以製止限製,現在朝廷應當以安靜為主,不該在朝廷的腹心之地引起騷亂,朱載坖對於這些奏疏疑慮留中不發,並沒有表明任何態度。
直到張居正、胡宗憲的奏疏抵達京師之後,朱載坖當即將胡宗憲的奏疏下部議,而且朱載坖禦批道:彼等抗拒天威,陰圖不軌,若東南之臣果不能製,朕當親禦六師,直抵蘇鬆,必使逆賊授首,狂寇冰消,方可正大明之法也!
朱載坖這才借胡宗憲的奏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就是堅決支持張居正和胡宗憲在蘇鬆推行新政,要是張居正解決不了,那朱載坖就親自南下,看看京營、九邊精銳能不能解決此事,同時朱載坖還將此事定性為陰圖不軌,可見性質之嚴重,要嚴厲懲治。
而在朱載坖將奏疏下部議之後,朱載坖召見了翰林侍讀學士王錫爵和刑部右侍郎王世貞,這兩位雖然同時出身於太倉王氏,但是卻是兩支,王世貞出身的太倉王氏,那可是大有來頭,他們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的餘脈。自西晉永嘉年間王導率族南渡後,世居江東。唐宋時期王氏家族曾長期定居浙江分水,後遷居於太倉、昆山一代,成為風流相承數百載的衣冠詩書望族。
而王錫爵一樣也是出身於豪門,王錫爵的王家,是大名鼎鼎的太原王氏,同樣也是豪門,而且他們兩家在蘇州都頗有影響力,這才是朱載坖要找他們的原因。
朱載坖叫他們二人來,將胡宗憲和張居正的奏疏給他們二人,朱載坖問道:“你們怎麽看此事啊?”
王錫爵和王世貞趕緊說道:“臣等以為朝廷新政並無不妥。”
對於他們的迴答,朱載坖還是滿意,能在朝中為官,他們的政治嗅覺還是足夠敏銳的,他們很清楚朱載坖對於新政的態度,當然也知道東南士紳們對抗新政的後果,所以一早他們就和家中通信,告誡他們不能對抗官府,否則將會招來禍患。
朱載坖接著問道:“但是蘇鬆之事,怎麽善後呢?兩位都是蘇州人,可有什麽說的?”
無論是朱載坖還是王世貞、王錫爵,都很清楚,現在的事情是不可能善了的,蘇鬆的士紳們既然敢於挑事,胡宗憲等人肯定會堅決予以鎮壓,隻是朝廷最後怎麽收尾罷了,蘇鬆畢竟是大明的腹心重地,一味的彈壓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朱載坖才詢問著兩位蘇州豪門出身的官員。
王世貞和王錫爵都認為,在事情結束後,應當懷柔以待蘇鬆,但是具體到怎麽做,王世貞和王錫爵的意見顯然不一樣,王世貞認為應當對士紳們懷柔,對於能夠服從配合朝廷新政的士紳們,在賦稅或者其他方麵可以予以優待,將地方州縣的部分權力下放給他們,依靠他們來掌握地方。
對於王世貞的看法,朱載坖麵上不置可否,實則不以為然,王世貞的意思就是走原來的老路,將朝廷的部分權力放給心向於朝廷的士紳們,依靠他們來收取賦稅、解決民間的小糾紛,達成所謂士大夫與朝廷共治天下的格局,這和朱載坖的想法無疑是背道而馳的。
朱載坖費盡心思,想了無數的辦法,調動了這麽多官軍、錦衣衛,最後還是士紳們把持縣鄉,官軍來之前皇權不下縣,官軍來之後也是皇權不下縣,那他媽官軍不是白來了?
很顯然,朱載坖不願意和士紳們分享權力,狗的,憑你也配?
而王錫爵的建議就很符合朱載坖的想法,王錫爵認為蘇州素稱難治,最重要的就是這些所謂的士紳、生員,把持鄉裏,動輒以民意裹挾朝廷,州縣官員不能貫徹朝廷政令,現在朝廷既然以重兵彈壓,就要趁此機會將原本的被士紳們把持的權力重新拿迴朝廷手中,加強朝廷的權力。
由於蘇鬆等地富庶繁雜,要重新劃分縣域,使得一縣之令,得以掌一縣之權,徹底避免原有的縣令被士紳們架空的局麵。
朱載坖對於王錫爵的看法大為讚賞,他當然知道王錫爵早就看這些所謂的蘇州土著不順眼了,因為王錫爵所在王家是後來遷入的,一直受琅琊王氏的打擊,所以王錫爵對於蘇鬆的士紳沒有任何認同感,朝廷打擊他們,他是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