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事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張居正在奏疏中陳述的改革賦稅的辦法,朱載坖看過了,其實已經很接近一條鞭法了,朱載坖當然那很清楚,這種改革確實是有好處的,尤其是配合清丈田畝和清退投獻等事,這樣的效果但是很明顯的。
但是朱載坖擔心的還是折色問題,隻要折色,百姓肯定會遭受二次盤剝,朱載坖就此事和閣臣們商量起來,折色與否確實是個問題,從朝廷的角度來講,折色確實是很好的一條路子。因為折色銀的運輸很方便,而且現在朝廷對於銀兩的需求也是很大,軍餉、官俸等都需要折色支付。
而若是百姓繼續繳納本色,大量的糧食等物在運輸途中就損耗了,而且即便是運輸到京師,從京師再向九邊轉運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從朝廷的角度,征收折色是很劃得來的事情。
但是朱載坖並不這樣認為,首先一味的征收折色,對於地主和商人有利,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容易造成穀賤傷農的事情發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京師和九邊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尤其是京師,要供養京營和親軍諸衛這數十萬大軍,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糧食,一味征收折色也是造成京通倉儲存減少的重要原因。
所以朱載坖認為不能征收折色,至少不能直接向百姓征收折色,防止商人和士紳們聯手利用價格來傷害普通百姓,這是朱載坖很清楚的一點這一點不能動搖。
閣臣們經過商量之後,認為隻有兩種辦法,一是直接征收本色,但是這樣一來對於朝廷來說損失太大了,畢竟現在朝廷的開支不可能全部以本色支出,大部分都是折色,二就是改折部分,由朝廷出銀子在收獲的時候在東南出銀子收購糧食,穩定糧價,不允許出現穀賤傷農的事情。
朱載坖對於第二個方案表示同意,全部收本色也是不現實的,賦稅折銀是大趨勢,畢竟日後朝廷的主要開支就是以銀來支付的,全部征收本色對於朝廷來說是極為不合算的,而且其中也會滋生很多腐敗,但是百姓的利益必須得到保證,由朝廷或者內府出麵收購糧食,其實就是製定一個最低糧食價格,在糧食收獲和繳納賦稅的這個階段,防止士紳們和商人勾結起來,打壓糧價,盤剝百姓。
同時朱載坖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火耗歸公,所謂火耗就是地方官府在征收稅銀的時候,會以耗損為由,多征錢銀。但是大明對於這個火耗到底該征多少,並沒有一定之規,全憑地方州縣衙門的良心了,朱載坖的意思是將這部分火耗製定成規,多餘的部分就用於維持地方州縣衙門的日常運行和給官員、差役們增加部分收入,將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這樣的話,盡可能的減少官員隨意加征火耗,減輕百姓的負擔。
朱載坖的這個想法倒是使得閣臣們眼前一亮,說實話,大明的官俸確實是不高,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州縣官員不能借以維持生活。於是有所謂火耗。火耗又稱“耗羨”、“羨餘”是正稅之外無定例可循的附加稅,也是默許州縣官在收稅時加征銀兩。朝廷當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朱載坖這次準備將火耗加以規範,全部留存地方使用。
主要用以維持地方官府的開支和增加官員和胥吏的待遇,朱載坖特意要求給這些小吏也要增加待遇,朱載坖很清楚,殘害百姓最厲害的就是這幫小吏,因為他們與百姓打交道是最多的,而且這些胥吏的待遇極低,他們就會更加瘋狂的從百姓身上壓榨油水的,所以朱載坖要求增加這些胥吏的待遇,盡可能的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的薪給,減少他們盤剝百姓的可能。
當然給了銀子,你們要是還伸手,那就怪不得朱載坖揮刀了。
對於朱載坖的這個想法,閣臣們認為可以與賦役改革一道在東南先試行,以觀成效。最後一件事情就是眼下朝廷應該怎麽處理此事了,蔡國熙遇刺,這可是大事,朝廷不能不作出反應,除了嚴令張居正、譚綸繼續嚴查此案之後,朱載坖還下令升直隸巡按禦史楊繼盛為右僉都禦史兼南直隸按察使,赴蘇州慰問蔡國熙兼督辦本案。
朱載坖還向蔡國熙賜藥,手詔慰問蔡國熙。賜飛魚服,同時加派錦衣衛保護蔡國熙,和內閣商定此事之後,徐階等人就準備告退了。
徐階臨走的時候說道:“陛下既然已經應允冊立太子,臣等即可知會禮部,準備相應的儀注了。”
朱載坖笑笑說道:“卿等既然如此心急,就如卿等之意吧。”
朱載坖原本不想這麽快冊立太子的,但是內閣和群臣多次請求,今日自己也說出了這話,朱載坖當然也不好在推辭了,就是應允了下來,冊立皇長子朱翊釴為太子。
朱載坖批閱完奏疏後還為此專門去了坤寧宮一趟,將此事告知了皇後,李氏當然是十分高興,雖然朱載坖是朱載坖的嫡長子,但是畢竟沒有冊立太子,李皇後的心還是有些懸起來的,現在朱載坖終於下令冊立太子,此事也就算定下來了。
而隆慶元年也快走到盡頭了。
隆慶元年的最後一天,在南京的張居正收到了朱載坖的上諭,對於張居正提出的賦役改革的方案基本予以同意,同時還有火耗歸公一事,也令張居正在東南試行。
關於蔡國熙遇刺一案,朝廷也做了詳細的指示,要求張居正、譚綸等人窮究此案,還有就是馮恩占據大量田產一案,也要詳細查明迴報。
張居正隨即簽發督師牌票,要求鬆江知府詳查此案,迴報督師衙署,同時再次嚴令譚綸繼續剿滅太湖水匪,務必要將襲擊蔡國熙的幕後黑手找出來,不查明此案,決不收兵!
但是朱載坖擔心的還是折色問題,隻要折色,百姓肯定會遭受二次盤剝,朱載坖就此事和閣臣們商量起來,折色與否確實是個問題,從朝廷的角度來講,折色確實是很好的一條路子。因為折色銀的運輸很方便,而且現在朝廷對於銀兩的需求也是很大,軍餉、官俸等都需要折色支付。
而若是百姓繼續繳納本色,大量的糧食等物在運輸途中就損耗了,而且即便是運輸到京師,從京師再向九邊轉運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從朝廷的角度,征收折色是很劃得來的事情。
但是朱載坖並不這樣認為,首先一味的征收折色,對於地主和商人有利,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容易造成穀賤傷農的事情發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京師和九邊都需要大量的糧食,尤其是京師,要供養京營和親軍諸衛這數十萬大軍,首先必不可少的就是糧食,一味征收折色也是造成京通倉儲存減少的重要原因。
所以朱載坖認為不能征收折色,至少不能直接向百姓征收折色,防止商人和士紳們聯手利用價格來傷害普通百姓,這是朱載坖很清楚的一點這一點不能動搖。
閣臣們經過商量之後,認為隻有兩種辦法,一是直接征收本色,但是這樣一來對於朝廷來說損失太大了,畢竟現在朝廷的開支不可能全部以本色支出,大部分都是折色,二就是改折部分,由朝廷出銀子在收獲的時候在東南出銀子收購糧食,穩定糧價,不允許出現穀賤傷農的事情。
朱載坖對於第二個方案表示同意,全部收本色也是不現實的,賦稅折銀是大趨勢,畢竟日後朝廷的主要開支就是以銀來支付的,全部征收本色對於朝廷來說是極為不合算的,而且其中也會滋生很多腐敗,但是百姓的利益必須得到保證,由朝廷或者內府出麵收購糧食,其實就是製定一個最低糧食價格,在糧食收獲和繳納賦稅的這個階段,防止士紳們和商人勾結起來,打壓糧價,盤剝百姓。
同時朱載坖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火耗歸公,所謂火耗就是地方官府在征收稅銀的時候,會以耗損為由,多征錢銀。但是大明對於這個火耗到底該征多少,並沒有一定之規,全憑地方州縣衙門的良心了,朱載坖的意思是將這部分火耗製定成規,多餘的部分就用於維持地方州縣衙門的日常運行和給官員、差役們增加部分收入,將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這樣的話,盡可能的減少官員隨意加征火耗,減輕百姓的負擔。
朱載坖的這個想法倒是使得閣臣們眼前一亮,說實話,大明的官俸確實是不高,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州縣官員不能借以維持生活。於是有所謂火耗。火耗又稱“耗羨”、“羨餘”是正稅之外無定例可循的附加稅,也是默許州縣官在收稅時加征銀兩。朝廷當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朱載坖這次準備將火耗加以規範,全部留存地方使用。
主要用以維持地方官府的開支和增加官員和胥吏的待遇,朱載坖特意要求給這些小吏也要增加待遇,朱載坖很清楚,殘害百姓最厲害的就是這幫小吏,因為他們與百姓打交道是最多的,而且這些胥吏的待遇極低,他們就會更加瘋狂的從百姓身上壓榨油水的,所以朱載坖要求增加這些胥吏的待遇,盡可能的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增加了外官的薪給,減少他們盤剝百姓的可能。
當然給了銀子,你們要是還伸手,那就怪不得朱載坖揮刀了。
對於朱載坖的這個想法,閣臣們認為可以與賦役改革一道在東南先試行,以觀成效。最後一件事情就是眼下朝廷應該怎麽處理此事了,蔡國熙遇刺,這可是大事,朝廷不能不作出反應,除了嚴令張居正、譚綸繼續嚴查此案之後,朱載坖還下令升直隸巡按禦史楊繼盛為右僉都禦史兼南直隸按察使,赴蘇州慰問蔡國熙兼督辦本案。
朱載坖還向蔡國熙賜藥,手詔慰問蔡國熙。賜飛魚服,同時加派錦衣衛保護蔡國熙,和內閣商定此事之後,徐階等人就準備告退了。
徐階臨走的時候說道:“陛下既然已經應允冊立太子,臣等即可知會禮部,準備相應的儀注了。”
朱載坖笑笑說道:“卿等既然如此心急,就如卿等之意吧。”
朱載坖原本不想這麽快冊立太子的,但是內閣和群臣多次請求,今日自己也說出了這話,朱載坖當然也不好在推辭了,就是應允了下來,冊立皇長子朱翊釴為太子。
朱載坖批閱完奏疏後還為此專門去了坤寧宮一趟,將此事告知了皇後,李氏當然是十分高興,雖然朱載坖是朱載坖的嫡長子,但是畢竟沒有冊立太子,李皇後的心還是有些懸起來的,現在朱載坖終於下令冊立太子,此事也就算定下來了。
而隆慶元年也快走到盡頭了。
隆慶元年的最後一天,在南京的張居正收到了朱載坖的上諭,對於張居正提出的賦役改革的方案基本予以同意,同時還有火耗歸公一事,也令張居正在東南試行。
關於蔡國熙遇刺一案,朝廷也做了詳細的指示,要求張居正、譚綸等人窮究此案,還有就是馮恩占據大量田產一案,也要詳細查明迴報。
張居正隨即簽發督師牌票,要求鬆江知府詳查此案,迴報督師衙署,同時再次嚴令譚綸繼續剿滅太湖水匪,務必要將襲擊蔡國熙的幕後黑手找出來,不查明此案,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