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南京,不少官員、士紳也通過各種形式給張居正施加壓力,要求張居正去保全華家,他們一致認為,這是朝廷為了推動催征和清理投獻而製造的冤案,他們要求張居正立即懸崖勒馬,否則勿謂言之不預也。
對於他們的勸說或者威脅,張居正一概不予理睬,反而和在無錫嚴紹庭書信溝通,嚴紹庭想要請求張居正到無錫來,嚴紹庭好直接抄家,獲取華家的罪證,而張居正則要求嚴紹庭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嚴紹庭當然明白張居正的意思,張居正和徐階一樣的陰狠,想逼生員們先動手,隻要生員們對錦衣衛動手,那事情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華家指使生員襲擊天子親兵,這就可以直接定性為謀反了,還用找什麽證據,在錦衣衛的嚴格執法和熱情招待之下,還弄不出一份口供來嗎?
所以張居正根本不急,就是要逼得他們跳腳才好處理此事。
而在南京的士紳們也很清楚張居正的心裏,現在張居正是非要辦華家不可,當然站在張居正的角度,不辦華家,這口氣實在是忍不了,張居正堂堂帝師,又是以內閣輔臣身份出鎮東南,還有個內閣首輔的恩師,這種情況之下,華家還不把張閣老當個人物,張閣老也不是什麽心胸開闊的人,不借此機會把華家整到死才是怪事。
東南士紳們也很清楚張居正的想法,但是他們肯定不能坐視此事的,一旦華家倒下,在他們看來便是向朝廷證明了朝廷對於東南士紳是有辦法的,而且一旦華家這樣的東南大族被朝廷鏟除,很多士紳對於朝廷就會產生恐懼,不敢和朝廷作對,使得士紳們被分化,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局麵。
既然張居正油鹽不進,那士紳們也不會和張居正客氣了,嚴紹庭是錦衣衛,天子親兵,士紳們不敢明麵上對錦衣衛下手,但是生員士子們對張居正應該還是有辦法的吧?張居正畢竟也是讀書人的一員。
不僅如此,士紳們發動能量,還真找到了一個能夠跟張居正說上話的人,他就是顧璘的兒子顧峙,顧璘可以算得上張居正的恩人了,顧璘在湖廣巡撫任上時,對於張居正頗為讚譽,而且顧璘號稱金陵三俊之一,又是弘治十才子之一,顧璘的青眼相加對於當時還不甚出名的窮生員張居正來說可謂是極為重要的。
正是顧璘的這次青眼相加,使得張居正聲名鵲起,後來得中進士,成為徐階的得意門生,雖然顧璘已經在嘉靖四十二年去世,但是顧璘的幼子顧峙尚在,他是南京國子監監生,沒有入仕,此番也被東南士紳們攛掇起來拜訪張居正,顧峙的拜訪張居正不能置之不理,張居正親自到督師行轅外迎接顧峙。
張居正當然知道顧峙來是幹什麽的,張居正愉快的顧峙迴顧了當年顧璘和自己的交往,並且把顧峙就留在督師衙署之中予以款待,張居正讓自己的幕僚輪流招待顧峙,就是不放他離開,隨後密切注意南京士子生員的動向。
士紳們鼓動南京的生員士子們,向張居正討要說法,南京作為大明留都,文風鼎盛,朝廷官辦的南京國子監、應天府學生員監生眾多,除此之外還有民間的各類書院,嘉靖年間,南京講學之風盛行,書院逐漸恢複興盛。建有崇正書院、崇文書院、華陽書院、新泉書院、新江書院、江幹書院、白馬書院等。
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湛若水在南京興建的新泉書院和崇正書院,新泉書院的前主人為光祿寺少卿史後的府邸,史後是江蘇溧陽夏莊人,為東漢溧陽侯史崇第45世孫。他與王陽明、湛若水都關係極佳,故而將自家的祖宅用作書院講學之所。
在湛若水的運籌和經營下,新泉書院成為當時南京乃至全國響當當的書院。更是南京心學門人的聚集地,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專程來到南京,與湛若水、呂柟、鄒守益、歐陽德聚講於此。
而崇正書院則是現在江南最大的書院,是時任南直隸學政耿定向在南京清涼山麓興辦的書院,學生極多,在士紳們的鼓動下,大批的士子們聚集起來,在張居正的督師行轅外聚集,士子們要求張居正撤銷催征的法令,認為朝廷催征是殘民之舉,要求張居正停止催征,舒緩民力。
同時他們認為嚴紹庭去無錫查辦華家是陷害忠良,張居正作為督師,又是閣臣和帝師,應當勒令嚴紹庭停止加害忠良,同時上疏朱載坖,勸諫朱載坖不要搜刮東南,這才是臣子們應當做的。
而張居正在督師行轅之中,對外麵的士子們視若無物,根本不管他們,但是張居正雖然不管,南京守備恭順侯吳繼爵和南京內守備劉忠已經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了,士子鬧事在大明可不是小事,一旦鬧大,張居正的帝師閣臣有朱載坖的庇護,自然可以全身而退,但是南京守備就很容易背鍋。
之前南京鄉試下第者數百人噪於文廟門外,徐鵬舉以聞變坐視奪祿米。這就很不講道理,落第士子鬧事,和時任南京守備魏國公徐鵬舉有什麽關係?但是朝廷一出事那處置南京守備已經成了慣例,誰讓你是勳臣呢?你不背鍋誰背鍋?
所以現在士子們鬧事,最擔憂的就是南京守備恭順侯吳繼爵了,一旦真的鬧大,自己恐怕這個南京守備的位置還沒有坐熱就得被罷免。
吳繼爵在喬裝改扮,不敢帶兵,生怕激怒了這幫士子,從督師行轅後門進入,求見張居正,張居正笑著問道:“恭順侯此來何事啊?”
吳繼爵心說你是不是傻,我來能為了什麽事情,吳繼爵說道:“閣老,外間士子紛擾,下官請閣老授以方略,下官好領命而行。”
張居正說道:“等陛下的聖諭到了再說。”張居正早在士子們開始串聯的時候就已經上疏朱載坖,陳述了自己的意見。
對於他們的勸說或者威脅,張居正一概不予理睬,反而和在無錫嚴紹庭書信溝通,嚴紹庭想要請求張居正到無錫來,嚴紹庭好直接抄家,獲取華家的罪證,而張居正則要求嚴紹庭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嚴紹庭當然明白張居正的意思,張居正和徐階一樣的陰狠,想逼生員們先動手,隻要生員們對錦衣衛動手,那事情的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華家指使生員襲擊天子親兵,這就可以直接定性為謀反了,還用找什麽證據,在錦衣衛的嚴格執法和熱情招待之下,還弄不出一份口供來嗎?
所以張居正根本不急,就是要逼得他們跳腳才好處理此事。
而在南京的士紳們也很清楚張居正的心裏,現在張居正是非要辦華家不可,當然站在張居正的角度,不辦華家,這口氣實在是忍不了,張居正堂堂帝師,又是以內閣輔臣身份出鎮東南,還有個內閣首輔的恩師,這種情況之下,華家還不把張閣老當個人物,張閣老也不是什麽心胸開闊的人,不借此機會把華家整到死才是怪事。
東南士紳們也很清楚張居正的想法,但是他們肯定不能坐視此事的,一旦華家倒下,在他們看來便是向朝廷證明了朝廷對於東南士紳是有辦法的,而且一旦華家這樣的東南大族被朝廷鏟除,很多士紳對於朝廷就會產生恐懼,不敢和朝廷作對,使得士紳們被分化,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局麵。
既然張居正油鹽不進,那士紳們也不會和張居正客氣了,嚴紹庭是錦衣衛,天子親兵,士紳們不敢明麵上對錦衣衛下手,但是生員士子們對張居正應該還是有辦法的吧?張居正畢竟也是讀書人的一員。
不僅如此,士紳們發動能量,還真找到了一個能夠跟張居正說上話的人,他就是顧璘的兒子顧峙,顧璘可以算得上張居正的恩人了,顧璘在湖廣巡撫任上時,對於張居正頗為讚譽,而且顧璘號稱金陵三俊之一,又是弘治十才子之一,顧璘的青眼相加對於當時還不甚出名的窮生員張居正來說可謂是極為重要的。
正是顧璘的這次青眼相加,使得張居正聲名鵲起,後來得中進士,成為徐階的得意門生,雖然顧璘已經在嘉靖四十二年去世,但是顧璘的幼子顧峙尚在,他是南京國子監監生,沒有入仕,此番也被東南士紳們攛掇起來拜訪張居正,顧峙的拜訪張居正不能置之不理,張居正親自到督師行轅外迎接顧峙。
張居正當然知道顧峙來是幹什麽的,張居正愉快的顧峙迴顧了當年顧璘和自己的交往,並且把顧峙就留在督師衙署之中予以款待,張居正讓自己的幕僚輪流招待顧峙,就是不放他離開,隨後密切注意南京士子生員的動向。
士紳們鼓動南京的生員士子們,向張居正討要說法,南京作為大明留都,文風鼎盛,朝廷官辦的南京國子監、應天府學生員監生眾多,除此之外還有民間的各類書院,嘉靖年間,南京講學之風盛行,書院逐漸恢複興盛。建有崇正書院、崇文書院、華陽書院、新泉書院、新江書院、江幹書院、白馬書院等。
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湛若水在南京興建的新泉書院和崇正書院,新泉書院的前主人為光祿寺少卿史後的府邸,史後是江蘇溧陽夏莊人,為東漢溧陽侯史崇第45世孫。他與王陽明、湛若水都關係極佳,故而將自家的祖宅用作書院講學之所。
在湛若水的運籌和經營下,新泉書院成為當時南京乃至全國響當當的書院。更是南京心學門人的聚集地,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專程來到南京,與湛若水、呂柟、鄒守益、歐陽德聚講於此。
而崇正書院則是現在江南最大的書院,是時任南直隸學政耿定向在南京清涼山麓興辦的書院,學生極多,在士紳們的鼓動下,大批的士子們聚集起來,在張居正的督師行轅外聚集,士子們要求張居正撤銷催征的法令,認為朝廷催征是殘民之舉,要求張居正停止催征,舒緩民力。
同時他們認為嚴紹庭去無錫查辦華家是陷害忠良,張居正作為督師,又是閣臣和帝師,應當勒令嚴紹庭停止加害忠良,同時上疏朱載坖,勸諫朱載坖不要搜刮東南,這才是臣子們應當做的。
而張居正在督師行轅之中,對外麵的士子們視若無物,根本不管他們,但是張居正雖然不管,南京守備恭順侯吳繼爵和南京內守備劉忠已經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了,士子鬧事在大明可不是小事,一旦鬧大,張居正的帝師閣臣有朱載坖的庇護,自然可以全身而退,但是南京守備就很容易背鍋。
之前南京鄉試下第者數百人噪於文廟門外,徐鵬舉以聞變坐視奪祿米。這就很不講道理,落第士子鬧事,和時任南京守備魏國公徐鵬舉有什麽關係?但是朝廷一出事那處置南京守備已經成了慣例,誰讓你是勳臣呢?你不背鍋誰背鍋?
所以現在士子們鬧事,最擔憂的就是南京守備恭順侯吳繼爵了,一旦真的鬧大,自己恐怕這個南京守備的位置還沒有坐熱就得被罷免。
吳繼爵在喬裝改扮,不敢帶兵,生怕激怒了這幫士子,從督師行轅後門進入,求見張居正,張居正笑著問道:“恭順侯此來何事啊?”
吳繼爵心說你是不是傻,我來能為了什麽事情,吳繼爵說道:“閣老,外間士子紛擾,下官請閣老授以方略,下官好領命而行。”
張居正說道:“等陛下的聖諭到了再說。”張居正早在士子們開始串聯的時候就已經上疏朱載坖,陳述了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