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仲英在崇明島考察水師、安排下一步戰略方向的同時,楚軍控製區域內的廣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廣和蘇鬆等地的舉人也陸續趕到了南都,準備參加大明光複後舉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此次參加科考的舉人約有二千六百餘人,其中廣東、福建、浙江和蘇鬆等戰事不嚴重的省份有一千八百餘人,而飽受戰火摧殘的廣西和江西二省隻有八百餘人,原本號稱“惟楚有才”的湖廣因為剛剛光複不久,隻有長沙和衡陽等府有六十餘人參加。
這些參考的舉人中,隻有一千人左右是此次各省鄉試考中功名的舉人,其餘的人都是清廷時期的老舉人,當然考中舉人的學子也不止這些,比如說,瓊州學堂就有三百餘人中舉,但其中有兩百三十人是通過內部關係中的舉,按馬仲英的意思這裏麵大多數人都將留在廣西地方任職,來南都參加科考的瓊州舉子隻有二十一人。
不過這也隻局限於廣西一省之地,其餘各省也都是因為剛剛光複不久,地方上的士子還存了觀望的心思,並沒有參加各省鄉試,這也是文風鼎盛的江南隻有一千多人中舉的原因。
此次恩科的考試內容,中書省已經擬定完畢,按太祖舊製,這次科舉考試共考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疑問,《四書》、《五經》本經義各一道;第二場考試,禮樂論一道,並作詔、誥、表、箋這些公文;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一道。等中試十日後,所有考生還需複試五事,分別為騎、射、書、算、律等五項,最後的殿試則考時務策論一道。
為了此次恩科,中書省右丞相金光祖特意跑了一趟崇明,他過來的目的就是想在考題上與馬仲英和牛天宿進行最後一次磋商。
“殿下,禮部擬定的經義考題是:內諸夏而外夷狄,臣以為很符合我大明當前麵臨的形勢,殿下要是認為合適,臣就批條子,就按此考題出卷了,至於五經考題,禮部侍郎錢孺怡和刑部侍郎唐甄二人各執一詞,錢孺怡說用內王外聖,唐甄卻說當用內聖外王,臣以為唐侍郎所言甚有道理,不過錢孺怡代表的是江南士紳,故臣難以斷決,還請殿下定奪。”
顯然,主持科考事宜的金光祖對大明重立以來第一次科考還是很上心的,所出的試題也非常符合當前的形勢。
偽清入關四十餘年,其殖民統治不說深入人心,但在新一代的百姓心中,已經是天下正統,這也是很多漢官寧死也不肯剃辮蓄辮,重投大明懷抱的原因,而新立大明朝的第一屆科舉,便是以改變人心為第一要務。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換源app】
“內諸夏外夷狄!”這一句是出自西晉江充的《徙戎論》,其含義就是漢人要謹辨華夷之防,大明第一次科考,就拿這話作為科考第一場的考題,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告訴天下的讀書人,滿清朝廷其實是蠻夷所立,他們和漢人以及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本質上是對立的,華夏民族應該對他們充滿蔑視,而不是接受他們的殖民統治。
第二場科考的試題就值得商榷了內王外聖和內聖外王,聽起來隻是調換了兩個字,其含義卻是大相徑庭。
“內聖外王”出自戰國時期莊子所著《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其意思就是對內行聖道,要讓天下百姓享受到朝廷優厚的福利,對外則行王道,凡是敢於侵犯大明者,或者有敢於傷及大明百姓之蠻夷,則必舉中原之眾伐之。
刑部侍郎唐甄一力堅持要用內聖外王為考題的原因是,他認為崇禎朝之所以滅亡,完全是沒有體恤百姓,拚命地加餉,而地方官員又拚命地壓榨普通百姓,因而四海之內,日益困窮,以至於國內出現了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的現象。
他在《潛書》中所言:“當今之世,無人不窮,非窮於財,窮於銀也,國家財政枯竭,財帛盡落貪官之手。”這才是崇禎朝流民四起的原因,因此,新立的大明朝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把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此為內聖。
外王則是把東虜入寇的原因一直追朔到永樂朝,正是永樂帝安置了從通古斯跑到遼東的野人,並讓他們在建州繁衍生息,對他們大行聖道,可是夷狄就是夷狄,他們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果不其然,東虜果然趁大明內憂之患時,作亂遼東,甚至攻入中原,大行屠城滅族之事,其意思就是夷狄都是養不熟的白眼狼,隻有對他們保持足夠的軍事壓力,才能使他們敬畏。
而錢孺怡等東南士紳,他們的意思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崇禎帝就是因為對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流寇,行剿撫並用之策,那些協從的賊寇,甚至直接放人,這才是崇禎朝滅亡的根源,所以對國內敢於反抗的勢力,都應該斬草除根,要行王道讓他們恐懼。
至於外族夷狄,那就必須以恩義拉攏他們,為此,錢孺子還拿出了大明和朝鮮、蒙古的桉例作為反駁唐甄的依據,說隻要對這些外藩刻意拉攏,他們就不會鬧出什麽幺蛾子,就是當初的東虜,在薩爾滸之後,也是屢屢求和,隻要求和大明互市,就願意繼續臣服大明,若不是萬曆帝和天啟帝一意孤行,說不定東虜早就彷蒙古例,再度向大明稱臣了,又豈會有甲申胡亂的事情發生。
“這幫迂腐書生,孤看他們還沒被偽清清欠的夠,內王外聖,虧他們說的出口,李自成、張獻忠剿之不盡,殺之不絕的原因還不是各地官員橫征暴斂,以至於北中國的百姓無衣食可養,便是孤生在崇禎朝,恐怕也要造大明朝的反,你迴去後,就按內聖外王來出題,至於殿試策論,孤來親自考,孤還就不信了,兩千六百個舉子,還尋不到幾個有真才實學的。”
錢孺怡和王可夫等江南士紳的看法,馬仲英氣的牙直癢癢,若不是看在這幫人都向金光祖上供了十幾、幾十萬兩的白銀的份上,馬仲英甚至想把這些人都趕迴老家去。
不過,好在參與出題的官員現在都進了貢院,這種言論也不虞會流傳出去,再加上,馬仲英現在還需要這幫文人當牌麵,因此最終還是忍了下來。
此次參加科考的舉人約有二千六百餘人,其中廣東、福建、浙江和蘇鬆等戰事不嚴重的省份有一千八百餘人,而飽受戰火摧殘的廣西和江西二省隻有八百餘人,原本號稱“惟楚有才”的湖廣因為剛剛光複不久,隻有長沙和衡陽等府有六十餘人參加。
這些參考的舉人中,隻有一千人左右是此次各省鄉試考中功名的舉人,其餘的人都是清廷時期的老舉人,當然考中舉人的學子也不止這些,比如說,瓊州學堂就有三百餘人中舉,但其中有兩百三十人是通過內部關係中的舉,按馬仲英的意思這裏麵大多數人都將留在廣西地方任職,來南都參加科考的瓊州舉子隻有二十一人。
不過這也隻局限於廣西一省之地,其餘各省也都是因為剛剛光複不久,地方上的士子還存了觀望的心思,並沒有參加各省鄉試,這也是文風鼎盛的江南隻有一千多人中舉的原因。
此次恩科的考試內容,中書省已經擬定完畢,按太祖舊製,這次科舉考試共考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疑問,《四書》、《五經》本經義各一道;第二場考試,禮樂論一道,並作詔、誥、表、箋這些公文;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一道。等中試十日後,所有考生還需複試五事,分別為騎、射、書、算、律等五項,最後的殿試則考時務策論一道。
為了此次恩科,中書省右丞相金光祖特意跑了一趟崇明,他過來的目的就是想在考題上與馬仲英和牛天宿進行最後一次磋商。
“殿下,禮部擬定的經義考題是:內諸夏而外夷狄,臣以為很符合我大明當前麵臨的形勢,殿下要是認為合適,臣就批條子,就按此考題出卷了,至於五經考題,禮部侍郎錢孺怡和刑部侍郎唐甄二人各執一詞,錢孺怡說用內王外聖,唐甄卻說當用內聖外王,臣以為唐侍郎所言甚有道理,不過錢孺怡代表的是江南士紳,故臣難以斷決,還請殿下定奪。”
顯然,主持科考事宜的金光祖對大明重立以來第一次科考還是很上心的,所出的試題也非常符合當前的形勢。
偽清入關四十餘年,其殖民統治不說深入人心,但在新一代的百姓心中,已經是天下正統,這也是很多漢官寧死也不肯剃辮蓄辮,重投大明懷抱的原因,而新立大明朝的第一屆科舉,便是以改變人心為第一要務。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換源app】
“內諸夏外夷狄!”這一句是出自西晉江充的《徙戎論》,其含義就是漢人要謹辨華夷之防,大明第一次科考,就拿這話作為科考第一場的考題,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告訴天下的讀書人,滿清朝廷其實是蠻夷所立,他們和漢人以及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本質上是對立的,華夏民族應該對他們充滿蔑視,而不是接受他們的殖民統治。
第二場科考的試題就值得商榷了內王外聖和內聖外王,聽起來隻是調換了兩個字,其含義卻是大相徑庭。
“內聖外王”出自戰國時期莊子所著《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其意思就是對內行聖道,要讓天下百姓享受到朝廷優厚的福利,對外則行王道,凡是敢於侵犯大明者,或者有敢於傷及大明百姓之蠻夷,則必舉中原之眾伐之。
刑部侍郎唐甄一力堅持要用內聖外王為考題的原因是,他認為崇禎朝之所以滅亡,完全是沒有體恤百姓,拚命地加餉,而地方官員又拚命地壓榨普通百姓,因而四海之內,日益困窮,以至於國內出現了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的現象。
他在《潛書》中所言:“當今之世,無人不窮,非窮於財,窮於銀也,國家財政枯竭,財帛盡落貪官之手。”這才是崇禎朝流民四起的原因,因此,新立的大明朝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把民生問題放在第一位,此為內聖。
外王則是把東虜入寇的原因一直追朔到永樂朝,正是永樂帝安置了從通古斯跑到遼東的野人,並讓他們在建州繁衍生息,對他們大行聖道,可是夷狄就是夷狄,他們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果不其然,東虜果然趁大明內憂之患時,作亂遼東,甚至攻入中原,大行屠城滅族之事,其意思就是夷狄都是養不熟的白眼狼,隻有對他們保持足夠的軍事壓力,才能使他們敬畏。
而錢孺怡等東南士紳,他們的意思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崇禎帝就是因為對李自成和張獻忠等流寇,行剿撫並用之策,那些協從的賊寇,甚至直接放人,這才是崇禎朝滅亡的根源,所以對國內敢於反抗的勢力,都應該斬草除根,要行王道讓他們恐懼。
至於外族夷狄,那就必須以恩義拉攏他們,為此,錢孺子還拿出了大明和朝鮮、蒙古的桉例作為反駁唐甄的依據,說隻要對這些外藩刻意拉攏,他們就不會鬧出什麽幺蛾子,就是當初的東虜,在薩爾滸之後,也是屢屢求和,隻要求和大明互市,就願意繼續臣服大明,若不是萬曆帝和天啟帝一意孤行,說不定東虜早就彷蒙古例,再度向大明稱臣了,又豈會有甲申胡亂的事情發生。
“這幫迂腐書生,孤看他們還沒被偽清清欠的夠,內王外聖,虧他們說的出口,李自成、張獻忠剿之不盡,殺之不絕的原因還不是各地官員橫征暴斂,以至於北中國的百姓無衣食可養,便是孤生在崇禎朝,恐怕也要造大明朝的反,你迴去後,就按內聖外王來出題,至於殿試策論,孤來親自考,孤還就不信了,兩千六百個舉子,還尋不到幾個有真才實學的。”
錢孺怡和王可夫等江南士紳的看法,馬仲英氣的牙直癢癢,若不是看在這幫人都向金光祖上供了十幾、幾十萬兩的白銀的份上,馬仲英甚至想把這些人都趕迴老家去。
不過,好在參與出題的官員現在都進了貢院,這種言論也不虞會流傳出去,再加上,馬仲英現在還需要這幫文人當牌麵,因此最終還是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