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荀彧使許褚迎客 張鬆勸劉備取川
重生三國之季漢長平侯 作者:黑白道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鬆一行往洛陽來,過關中時牽招又派人護送,劉備得知與荀彧商議道:“張鬆遠來,何意?”
荀彧道:“我平定漢中,劉璋恐懼,派他探我虛實而已。”
“既知用意,該如何應對?”
“大戰方歇,不宜動兵,張鬆來時主公可以恩義待他,以安蜀人之心,若能不戰而定巴蜀,上上之道也。”
劉備便喚人下去準備。張鬆車馬過了潼關,直至弘農,就見一隊軍馬,立於官道迎候,為首大將壯如熊虎,卻穿著一身禮服,說不出來的滑稽,見眾人到,催馬上前來問:“可是益州張別駕?”
“正是,將軍何事?”
那將慌忙下馬,拱手道:“在下...俺是許褚,奉主公之命,在此專門迎接別駕,額...俺是粗人,不太懂禮節,別駕遠來辛苦請先吃點。”
“莫非是皇叔駕前虎侯?”
“是俺”,許褚喚軍士奉上酒食,舉著酒杯,有些尷尬道:“末將敬先生。”
張鬆笑道:“虎侯不必拘束,隨意就好。”
許褚取過酒壇狂飲起來:“先生爽快,要不是荀令君讓待客有禮,俺才不整這些花裏胡哨。”
張鬆大笑,飲了數杯,許褚扶他上車:“先生坐好,俺來趕車。”
張鬆暗思:“劉玄德爵封唐公,萬人之上,卻如此寬仁愛客,但願不負此行!”
許褚駕車,隨從乘馬,一行數十人,晚間趕到穀城,城外已有百人擊鼓迎接,為首一人翻身下馬:“大將軍府長史龐統,奉主公之令,特來迎接先生,請先往城內歇息。”
張鬆趕忙下車:“原來是鳳雛先生,失敬。”
龐統引著二人進到館驛,擺上酒宴,三人留了一宿。
次日,吃過早飯,出發往洛陽來,不多多時已到城外,隻聞金鼓齊鳴,張鬆掀簾看時,一行人驟馬趕到,正是劉備、荀彧,兩人見車駕到,先下馬迎接,張鬆也下馬還禮,劉備道:“早聞別駕之名,山川阻隔,無緣一見,今聞出使,特來迎接,請入城暫歇,再議大事。”
“不敢,皇叔請。”
劉備就引張鬆入城,至府衙見禮畢,命人準備酒宴,眾人隻顧勸酒,完全不提西川的事,張鬆拿話試探:“皇叔掃清中原,又得了漢中,可喜可賀。”
荀彧道:“國家喪亂,群雄肆虐,我主心憂社稷,不得已而用兵。”
張鬆道:“以皇叔麾下文武之盛、土地之廣,漢室必可複興。”
龐統道:“話是這麽說,但曹操、孫權、士燮等輩皆倚仗兵威,抗拒朝廷,實在讓人煩心。”
張鬆道:“天下州郡,皇叔已得大半,孫權、士燮、曹操雖割據疆土,實則不足為懼,若朝廷起大兵討賊,定可削平叛亂。”
劉備道:“先生之言有理,但淮南、青州、江東都是險要之地,我屢次征伐收獲甚微,若大軍遠征,又恐他聯合來犯,讓人擔憂。”
張鬆略有所思,接著,一連數日隻是飲宴,都不提西川之事,張鬆自思:“劉備待我甚好,就是不知是真心,還是另有所圖,明日再試他一試。”
次日,張鬆請辭,劉備與文武出城送別,親自把盞道:“蒙別駕賞光,這三日讓我受益匪淺,此去關山阻隔,好好保重。”
張鬆身材短小,相貌醜陋,常被人瞧不起,哪受過這種待遇?當下拜伏道:“主公厚恩,張鬆無以為報,我看眼下,曹操、孫權等人依山據險,不可急圖,還得另做打算。”
“請別駕賜教”
張鬆道:“蜀地物產豐富,戶口百萬,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今若率得勝之師,就取西川,則天下不足平也。”
劉備道:“西川山險地峻,車不並行,馬不聯轡,我軍取漢中已是千難萬險,如何能再奢望西川?”
荀彧也道:“劉季玉也是漢室宗親,蜀民感其恩義已久,若輕易出兵,大軍被拌在川地,曹、孫趁機來攻,大事去矣。”
張鬆道:“非我賣主求榮,劉璋雖有恩德於民,但內部東州、益州兩派自相火並,前有任岐、賈龍起兵,後有趙韙、婁發、甘寧作亂,早已兵疲民乏,且南中豪酋、交州士燮皆虎視眈眈,若皇叔不取,早晚被虎狼所據,貽害國家,且光武曾有言,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若西川平定,便再無後顧之憂,曹、孫兩家指日可破。”
劉備沉吟半晌道:“劉璋也是漢室宗親,我若起兵,惹人詬病。”
“丈夫處事,當努力建立功業,皇叔此時不取,恐他日後悔。”
劉備道:“蜀道難,非輕易可圖...”
張鬆取出一圖:“主公有取川之意,隻看此圖就是。”
“這是西川地理圖本?別駕三日之內就能悟畫此圖?”
“我本為此事而來,主公欲取西川,可命荊州諸軍早做準備,我當為內應。”
劉備拱手道:“別駕厚意,西川平定,必當厚報。”
張鬆歎道:“鬆隻願西川有個好歸宿,不敢圖報,主公保重,張鬆去了。”
劉備又引著眾人送了良久。張鬆迴到益州,來見劉璋,璋問道:“此去如何?”
“劉備欲圖兗、豫,無暇他顧,但我迴來時,聽說益州有人欲接連南中雍闓、交州士燮作亂,主公不可不慮。”
劉璋道:“剛閑下來,他們又要鬥?”
張鬆道:“兩派矛盾已久,各自不服,主公該早做決斷”
劉璋有些焦急:“龐羲等人居功自傲,兵馬皆不服我調度,他們此時作亂,可如何是好?”
張鬆道:“主公莫慌,劉備既無謀我之意,又是主公同宗,今我有難,可派人求他相助,等平了叛賊多給些錢糧就是。”
“他欲攻河南,怎有閑暇救我?”
張鬆道:“荊州田鎮南近在咫尺,又與士燮、南中接壤,主公可修書與皇叔,命他調荊州軍屯於邊界,使叛賊喪膽,我西川自然高枕無憂。”
劉璋大喜,即修書命人送往洛陽。
荀彧道:“我平定漢中,劉璋恐懼,派他探我虛實而已。”
“既知用意,該如何應對?”
“大戰方歇,不宜動兵,張鬆來時主公可以恩義待他,以安蜀人之心,若能不戰而定巴蜀,上上之道也。”
劉備便喚人下去準備。張鬆車馬過了潼關,直至弘農,就見一隊軍馬,立於官道迎候,為首大將壯如熊虎,卻穿著一身禮服,說不出來的滑稽,見眾人到,催馬上前來問:“可是益州張別駕?”
“正是,將軍何事?”
那將慌忙下馬,拱手道:“在下...俺是許褚,奉主公之命,在此專門迎接別駕,額...俺是粗人,不太懂禮節,別駕遠來辛苦請先吃點。”
“莫非是皇叔駕前虎侯?”
“是俺”,許褚喚軍士奉上酒食,舉著酒杯,有些尷尬道:“末將敬先生。”
張鬆笑道:“虎侯不必拘束,隨意就好。”
許褚取過酒壇狂飲起來:“先生爽快,要不是荀令君讓待客有禮,俺才不整這些花裏胡哨。”
張鬆大笑,飲了數杯,許褚扶他上車:“先生坐好,俺來趕車。”
張鬆暗思:“劉玄德爵封唐公,萬人之上,卻如此寬仁愛客,但願不負此行!”
許褚駕車,隨從乘馬,一行數十人,晚間趕到穀城,城外已有百人擊鼓迎接,為首一人翻身下馬:“大將軍府長史龐統,奉主公之令,特來迎接先生,請先往城內歇息。”
張鬆趕忙下車:“原來是鳳雛先生,失敬。”
龐統引著二人進到館驛,擺上酒宴,三人留了一宿。
次日,吃過早飯,出發往洛陽來,不多多時已到城外,隻聞金鼓齊鳴,張鬆掀簾看時,一行人驟馬趕到,正是劉備、荀彧,兩人見車駕到,先下馬迎接,張鬆也下馬還禮,劉備道:“早聞別駕之名,山川阻隔,無緣一見,今聞出使,特來迎接,請入城暫歇,再議大事。”
“不敢,皇叔請。”
劉備就引張鬆入城,至府衙見禮畢,命人準備酒宴,眾人隻顧勸酒,完全不提西川的事,張鬆拿話試探:“皇叔掃清中原,又得了漢中,可喜可賀。”
荀彧道:“國家喪亂,群雄肆虐,我主心憂社稷,不得已而用兵。”
張鬆道:“以皇叔麾下文武之盛、土地之廣,漢室必可複興。”
龐統道:“話是這麽說,但曹操、孫權、士燮等輩皆倚仗兵威,抗拒朝廷,實在讓人煩心。”
張鬆道:“天下州郡,皇叔已得大半,孫權、士燮、曹操雖割據疆土,實則不足為懼,若朝廷起大兵討賊,定可削平叛亂。”
劉備道:“先生之言有理,但淮南、青州、江東都是險要之地,我屢次征伐收獲甚微,若大軍遠征,又恐他聯合來犯,讓人擔憂。”
張鬆略有所思,接著,一連數日隻是飲宴,都不提西川之事,張鬆自思:“劉備待我甚好,就是不知是真心,還是另有所圖,明日再試他一試。”
次日,張鬆請辭,劉備與文武出城送別,親自把盞道:“蒙別駕賞光,這三日讓我受益匪淺,此去關山阻隔,好好保重。”
張鬆身材短小,相貌醜陋,常被人瞧不起,哪受過這種待遇?當下拜伏道:“主公厚恩,張鬆無以為報,我看眼下,曹操、孫權等人依山據險,不可急圖,還得另做打算。”
“請別駕賜教”
張鬆道:“蜀地物產豐富,戶口百萬,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今若率得勝之師,就取西川,則天下不足平也。”
劉備道:“西川山險地峻,車不並行,馬不聯轡,我軍取漢中已是千難萬險,如何能再奢望西川?”
荀彧也道:“劉季玉也是漢室宗親,蜀民感其恩義已久,若輕易出兵,大軍被拌在川地,曹、孫趁機來攻,大事去矣。”
張鬆道:“非我賣主求榮,劉璋雖有恩德於民,但內部東州、益州兩派自相火並,前有任岐、賈龍起兵,後有趙韙、婁發、甘寧作亂,早已兵疲民乏,且南中豪酋、交州士燮皆虎視眈眈,若皇叔不取,早晚被虎狼所據,貽害國家,且光武曾有言,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若西川平定,便再無後顧之憂,曹、孫兩家指日可破。”
劉備沉吟半晌道:“劉璋也是漢室宗親,我若起兵,惹人詬病。”
“丈夫處事,當努力建立功業,皇叔此時不取,恐他日後悔。”
劉備道:“蜀道難,非輕易可圖...”
張鬆取出一圖:“主公有取川之意,隻看此圖就是。”
“這是西川地理圖本?別駕三日之內就能悟畫此圖?”
“我本為此事而來,主公欲取西川,可命荊州諸軍早做準備,我當為內應。”
劉備拱手道:“別駕厚意,西川平定,必當厚報。”
張鬆歎道:“鬆隻願西川有個好歸宿,不敢圖報,主公保重,張鬆去了。”
劉備又引著眾人送了良久。張鬆迴到益州,來見劉璋,璋問道:“此去如何?”
“劉備欲圖兗、豫,無暇他顧,但我迴來時,聽說益州有人欲接連南中雍闓、交州士燮作亂,主公不可不慮。”
劉璋道:“剛閑下來,他們又要鬥?”
張鬆道:“兩派矛盾已久,各自不服,主公該早做決斷”
劉璋有些焦急:“龐羲等人居功自傲,兵馬皆不服我調度,他們此時作亂,可如何是好?”
張鬆道:“主公莫慌,劉備既無謀我之意,又是主公同宗,今我有難,可派人求他相助,等平了叛賊多給些錢糧就是。”
“他欲攻河南,怎有閑暇救我?”
張鬆道:“荊州田鎮南近在咫尺,又與士燮、南中接壤,主公可修書與皇叔,命他調荊州軍屯於邊界,使叛賊喪膽,我西川自然高枕無憂。”
劉璋大喜,即修書命人送往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