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名小霸王盧建鬥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謝四新擺手打斷了洪承疇的話,微笑著說道。
“東翁,這些事情雖好,隻是與這西安城的官員有好處。
已與今日的你,還有什麽關係?”
“呃,毫無關係。”
“東翁,你還在這裏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試問東翁,這道聖旨,是你這個為臣子的,可以拒絕的嗎?”
“不能。本官又不是皇親國戚,再者,就是皇親國戚那也是不敢違抗,他們死罪沒有,活罪難逃。
至於本官·····”
廢話,拒絕就是洪家滿門抄斬,隻是道理很淺顯。
可洪承疇總是轉不過來,他心裏竟有一絲聖旨也許傳錯了的期冀。
人總是這樣,不願麵對的事情,會有一種鴕鳥心態的爆發。
“東翁不是怕死之人。
所慮者,無非就是沒領過兵,沒當過主官,更沒幹過巡撫。
擔心自己幹砸了,辜負聖恩,使自己多年清譽毀於一旦。
一朝身敗名裂,到時候整個洪家都跟著遭殃。”
“誠如先生之言。
本官擔心的就是這個。
慚愧得很,枉自平日裏對先生常言生平之誌。
臨到關鍵時刻,實在是對自己信心不足。”
“東翁多慮了,我朝曆來有以文禦武的傳統,頗似前宋。
文官領兵打仗,即使偶有敗績,朝廷聖上也不會苛責太甚。
仁宗的韓琦韓相公,好水川一戰,輕鬆斷送西軍十幾萬人馬,不也屁事沒有。
當然我朝也沒有那麽荒唐,優待文臣太甚。
但總體來說,特別是英宗以後,基本都是以文禦武。
不說明武宗時期的王陽明,單單說現在的四鎮督師孫大人,魯豫總督袁大人,還有遼東巡撫小袁大人。
他們三人在領兵打仗之前。
哪個不是謙謙君子,哪個不是隻會忙碌,於案牘之間的文弱書生。
隻是寶劍藏於鞘中,明珠蒙於暗塵之下,早晚有耀華照於天下的那天。
三人有才,一朝得天子賞識,投筆即能上馬領兵,文武鹹服。
隨即一戰光芒四射,天下人共知。
學生觀東翁亦是此等大才。
延綏巡撫,學生鬥膽敢斷言,這隻是東翁的起點,拜相封侯才是東翁的夙願。
學生看這聖旨所說,東翁未立寸功,聖上已如此優渥。
想來當今聖上,是個宅心仁厚的仁君聖君。
東翁日後即使犯錯,也隻會讓東翁戴罪立功,必不忍過多苛責,更不會下獄論罪。
如今天賜良機已來到,又是此等仁君聖君在朝。
君子待時待機而動,此正是大展宏圖之誌的時候。
東翁存大誌之人,不明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的道理嗎?
何必效仿那小兒女,藕斷絲連之態。
在這一隅書房之地,踟躕不前?
憑白讓人笑話。”
謝四新一番話,說得洪承疇拍案而起。
他快步離開書案,執謝四新之手,語帶激奮之意,笑著說道。
“文弱跟著本官,實在太過屈才。
君一席肺腑之言,頃刻澆化本官淤積在胸之塊壘。
誠哉斯言,快哉快哉!
本官今日許諾。
本官在延綏榆關,開府建牙那一天,文弱當為我第一長史。”
洪承疇興奮地走了幾步,嘴裏念念有詞。
隨即他拿起書案上的登記糧草轉運的賬表冊,快步走出門去。
“文弱,你好生幫我看顧小弟做功課。
告誡他不要以為字寫的好看,就萬事大吉了。
聖上以後肯定注重經濟實務,讓他課業上往這方麵下下功夫。
本官這就去前麵的衙門,把交接做個幹淨,很快就迴來。
陳奇瑜陳大人那邊,現在還在陝南巡視。
咱就不等他了,以後再敘關係。
到時候咱們仨,一起去延綏榆林城就任巡撫,去那塞外吃沙子去。
哈哈哈哈,本官牙口好……。”
砰的一聲,洪承疇走到門口,話沒說完就被自己打斷。
屋內謝四新和洪承畯轉身往院門外看去。
看仔細了才發現,兩人忍不住笑了。
新任延綏巡撫洪承疇,到底還是沒有邁過去那道門檻。
洪承疇沒有意識到他的雙腿戰戰兢兢,沒有緩過勁來。
抬腿過門檻的時候,腳麵磕在了門檻上,漂漂亮亮地在大門口栽了一跤,摔了個大馬趴。
······
明朝的大名府是冀南的中心城市。和前宋的大名城不是一迴事。
這是一座屬於明朝的新城,舊城已經被漳衛河淹沒,成了一片汪洋。
它始建於建文三年,第五個年頭,就被好四叔朱棣攻占稱帝。
大名府城牆為磚土結構,周長九裏,高三丈許,寬兩丈許。
大名府城,形狀挺中規中矩的,就是一個四方形,四麵各設一門,門外有甕城。
南北東西各一大街,組成了一個標準的十字形。
來東方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若是有幸來到這大明的中原腹地。
他肯定以為這是神跡。
是冥冥中上帝保佑,大名府的人肯定是上帝最合適的羔羊。
其實這隻是明國人,也有講究極端對稱的強迫症患者。
十七世紀的西方人,已經開始在全世界,展現他們的自作多情和普世價值觀。
大名府城內胡同小巷縱橫交錯,衙署寺院眾多,店鋪林立。
在這個軍事重鎮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商人。
商人活躍了經濟,匯聚了人流,重要的是軍用物資由他們轉運,可以省去不少開銷。
此時二十七歲的盧象升,就在這裏當著兵備道,以山東按察司副使的身份。
大名兵備道,府城之中集司法權,軍權於一身的最高長官。
很難想象盧象升這麽年輕,就可以當上這樣四品實權高官。
相傳他是東漢末年大儒盧植的後人。不知道和他升官這麽快,有沒有關係?
三十四歲的洪承疇從四品,二十七歲的盧象升正四品,真是人比人,不能比,會氣死人啊。
盧象升雖為南人,更是一個文人,卻是酷愛習武。
天生膂力驚人,手中常用大刀重一百三十六斤,非常人可以抬起。
盧象升舉重若輕,舞之虎虎生風,旁人無不驚為天人。
自他當上大名兵備道後,就已經有了明顯轉武職的趨勢。
盧象升帶上自家兄弟盧象晉、盧象觀、盧象同,家將陳安,家丁顧憲、楊陸凱等人。
“東翁,這些事情雖好,隻是與這西安城的官員有好處。
已與今日的你,還有什麽關係?”
“呃,毫無關係。”
“東翁,你還在這裏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試問東翁,這道聖旨,是你這個為臣子的,可以拒絕的嗎?”
“不能。本官又不是皇親國戚,再者,就是皇親國戚那也是不敢違抗,他們死罪沒有,活罪難逃。
至於本官·····”
廢話,拒絕就是洪家滿門抄斬,隻是道理很淺顯。
可洪承疇總是轉不過來,他心裏竟有一絲聖旨也許傳錯了的期冀。
人總是這樣,不願麵對的事情,會有一種鴕鳥心態的爆發。
“東翁不是怕死之人。
所慮者,無非就是沒領過兵,沒當過主官,更沒幹過巡撫。
擔心自己幹砸了,辜負聖恩,使自己多年清譽毀於一旦。
一朝身敗名裂,到時候整個洪家都跟著遭殃。”
“誠如先生之言。
本官擔心的就是這個。
慚愧得很,枉自平日裏對先生常言生平之誌。
臨到關鍵時刻,實在是對自己信心不足。”
“東翁多慮了,我朝曆來有以文禦武的傳統,頗似前宋。
文官領兵打仗,即使偶有敗績,朝廷聖上也不會苛責太甚。
仁宗的韓琦韓相公,好水川一戰,輕鬆斷送西軍十幾萬人馬,不也屁事沒有。
當然我朝也沒有那麽荒唐,優待文臣太甚。
但總體來說,特別是英宗以後,基本都是以文禦武。
不說明武宗時期的王陽明,單單說現在的四鎮督師孫大人,魯豫總督袁大人,還有遼東巡撫小袁大人。
他們三人在領兵打仗之前。
哪個不是謙謙君子,哪個不是隻會忙碌,於案牘之間的文弱書生。
隻是寶劍藏於鞘中,明珠蒙於暗塵之下,早晚有耀華照於天下的那天。
三人有才,一朝得天子賞識,投筆即能上馬領兵,文武鹹服。
隨即一戰光芒四射,天下人共知。
學生觀東翁亦是此等大才。
延綏巡撫,學生鬥膽敢斷言,這隻是東翁的起點,拜相封侯才是東翁的夙願。
學生看這聖旨所說,東翁未立寸功,聖上已如此優渥。
想來當今聖上,是個宅心仁厚的仁君聖君。
東翁日後即使犯錯,也隻會讓東翁戴罪立功,必不忍過多苛責,更不會下獄論罪。
如今天賜良機已來到,又是此等仁君聖君在朝。
君子待時待機而動,此正是大展宏圖之誌的時候。
東翁存大誌之人,不明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的道理嗎?
何必效仿那小兒女,藕斷絲連之態。
在這一隅書房之地,踟躕不前?
憑白讓人笑話。”
謝四新一番話,說得洪承疇拍案而起。
他快步離開書案,執謝四新之手,語帶激奮之意,笑著說道。
“文弱跟著本官,實在太過屈才。
君一席肺腑之言,頃刻澆化本官淤積在胸之塊壘。
誠哉斯言,快哉快哉!
本官今日許諾。
本官在延綏榆關,開府建牙那一天,文弱當為我第一長史。”
洪承疇興奮地走了幾步,嘴裏念念有詞。
隨即他拿起書案上的登記糧草轉運的賬表冊,快步走出門去。
“文弱,你好生幫我看顧小弟做功課。
告誡他不要以為字寫的好看,就萬事大吉了。
聖上以後肯定注重經濟實務,讓他課業上往這方麵下下功夫。
本官這就去前麵的衙門,把交接做個幹淨,很快就迴來。
陳奇瑜陳大人那邊,現在還在陝南巡視。
咱就不等他了,以後再敘關係。
到時候咱們仨,一起去延綏榆林城就任巡撫,去那塞外吃沙子去。
哈哈哈哈,本官牙口好……。”
砰的一聲,洪承疇走到門口,話沒說完就被自己打斷。
屋內謝四新和洪承畯轉身往院門外看去。
看仔細了才發現,兩人忍不住笑了。
新任延綏巡撫洪承疇,到底還是沒有邁過去那道門檻。
洪承疇沒有意識到他的雙腿戰戰兢兢,沒有緩過勁來。
抬腿過門檻的時候,腳麵磕在了門檻上,漂漂亮亮地在大門口栽了一跤,摔了個大馬趴。
······
明朝的大名府是冀南的中心城市。和前宋的大名城不是一迴事。
這是一座屬於明朝的新城,舊城已經被漳衛河淹沒,成了一片汪洋。
它始建於建文三年,第五個年頭,就被好四叔朱棣攻占稱帝。
大名府城牆為磚土結構,周長九裏,高三丈許,寬兩丈許。
大名府城,形狀挺中規中矩的,就是一個四方形,四麵各設一門,門外有甕城。
南北東西各一大街,組成了一個標準的十字形。
來東方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若是有幸來到這大明的中原腹地。
他肯定以為這是神跡。
是冥冥中上帝保佑,大名府的人肯定是上帝最合適的羔羊。
其實這隻是明國人,也有講究極端對稱的強迫症患者。
十七世紀的西方人,已經開始在全世界,展現他們的自作多情和普世價值觀。
大名府城內胡同小巷縱橫交錯,衙署寺院眾多,店鋪林立。
在這個軍事重鎮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商人。
商人活躍了經濟,匯聚了人流,重要的是軍用物資由他們轉運,可以省去不少開銷。
此時二十七歲的盧象升,就在這裏當著兵備道,以山東按察司副使的身份。
大名兵備道,府城之中集司法權,軍權於一身的最高長官。
很難想象盧象升這麽年輕,就可以當上這樣四品實權高官。
相傳他是東漢末年大儒盧植的後人。不知道和他升官這麽快,有沒有關係?
三十四歲的洪承疇從四品,二十七歲的盧象升正四品,真是人比人,不能比,會氣死人啊。
盧象升雖為南人,更是一個文人,卻是酷愛習武。
天生膂力驚人,手中常用大刀重一百三十六斤,非常人可以抬起。
盧象升舉重若輕,舞之虎虎生風,旁人無不驚為天人。
自他當上大名兵備道後,就已經有了明顯轉武職的趨勢。
盧象升帶上自家兄弟盧象晉、盧象觀、盧象同,家將陳安,家丁顧憲、楊陸凱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