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澤爾維揚卡河防線的德軍先頭部隊比量自己的對手時。


    他們準備配合的第2裝甲集群,在較為輕鬆的用一次包抄,將當前戰區重武器和特殊武器裝備最少,且兵力嚴重不足的步兵第75師趕出別廖紮之後。


    在別廖紮東北10多公裏,通向明斯克和博布魯伊斯克關鍵主幹道的咽喉位置,遭到了得到一隊t-34坦克增援的步兵第75師的堅決抵抗。


    並不知道這裏是德軍,在曆史中犯下暴行地點的雙方,在這片縱深不過7、8公裏,寬度不過4、5公裏的樹林裏展開了最接近二戰狀態的殊死廝殺。


    為了為正在構築的齊亞裏奧妮·波爾防線爭取更多時間,使用粗木構建了可能強度不夠,但隱蔽效果極佳的掩體的蘇軍士兵,選擇了將德軍先頭的摩托化步兵放入陣線後再行開火的戰術。


    隱藏在掩體和旁邊泥坑中的蘇軍士兵,在雙方第一波交火時,打出了西北方麵軍受到薯條君綠皮裝扮影響蘇軍部隊的作戰效果。


    最先進入樹林,錯誤的認為蘇軍已經像之前一樣快速撤退的德軍,被完全打懵隻能倉皇的丟下數十具屍體和被打壞的摩托化車,退出林區。


    隻是這裏的蘇軍卻並沒有當時被主題裝扮拔升的蘇軍,所擁有的各種玄學加持。


    完全是靠自身素質,與不是那麽熟練的戰術進行作戰的他們,馬上就在德軍的報複性火力覆蓋下,付出了代價。


    不夠堅固的木頭掩體和並不能抵擋大當量爆炸的泥坑藏身處,很快便染上了深紅的印記。


    先前為蘇軍士兵提供隱蔽的各種植被,現在成了拖累蘇軍士兵轉移的障礙。


    一棵大樹的快速傾覆,將一名躲閃不及的蘇軍士兵壓在泥坑裏。


    但周圍的其他士兵卻沒有時間去拯救他,或者說是沒有注意力去發現他,因為發現了蘇軍散兵防線的德軍,已經迅速的派出了自己的坦克部隊。


    而在德軍坦克引擎的轟鳴下,被壓倒的蘇軍士兵隻能拚命的用單手操作步槍向德軍坦克射擊,以掩護抱著集束手雷,借助另一側被炮彈炸倒的大樹藏身,試圖靠近德軍坦克的戰友。


    隻是知曉了蘇軍存在的德國人,對於己方坦克的看護是十分到位的,去而複返的德軍步兵,很快開始用機槍清理坦克推進道路上被樹枝與灌木遮蔽了視野的位置。


    噠噠!噠噠!


    因為自身已經被德軍判定為威脅極低,或是單純的單支步槍單次射擊的聲音,根本無法在這片現在布滿了戰爭毀滅之聲的樹林中引起德軍的注意。


    被大樹壓倒的士兵不僅沒有第一時間被機槍攻擊,還親眼看到了德軍機槍組向隱藏著戰友的位置掃射。


    最多幾個點射,因為視野被遮擋,且專注於攻擊德軍坦克的戰友就會被德軍掃倒。


    這讓被大樹壓倒的士兵隻能急切的試圖發出聲音提醒。


    然而原本隻淹沒了大半身體的泥水,在坦克涉水進入泥坑後上升到了,可以輕鬆灌入了士兵口腔的高度,半個臉已經被泥水淹沒的士兵,隻能轉而用步槍拍打壓著自己的樹幹,試圖發出比坦克引擎聲更大的提示音。


    隻是,已經衝出遮蔽處準備向坦克投擲手雷的戰友,在被機槍掃倒前都沒有發現正在拚命發出信號的士兵。


    反而是發現自己已經涉水,正在調整坦克行駛方向以避免陷入這個泥坑的德軍坦克駕駛員發現了士兵。


    馬上,在駕駛員另一側的無線電操作員,開始使用航向機槍向士兵射擊。


    最初的幾發子彈,因為此刻雙方的相對位置已經接近航向機槍射擊死角而未能命中。


    但這幾發子彈濺起的代表死神敲門的泥水,卻驚醒了隻有一隻眼睛還能正常觀察,且此刻正死死盯著已經躺在地上失去生命戰友的士兵。


    電光火石之間,出離的怒火,伴隨著腎上腺素的快速分泌,讓原本被樹木壓著下半身,隻能用一隻胳膊支撐著泥坑側壁,避免自己被完全淹沒的士兵,忘記了自己此刻的姿勢。


    一枚手雷在沒有拉燃引信的狀態下,被完成了不可能投彈動作後立即失去平衡被泥水淹沒的士兵,投向了準備直接用碾壓解決這名士兵的德軍坦克身上。


    duang!


    轟!


    從另外一個地方找好伏擊角度的t-34車組同步激發了自己的火炮,德軍先頭坦克被擊毀,跟進的德軍步兵和其他坦克的注意力立即被突然出現的蘇軍直射火力引走。


    這讓他們都沒有發現正在泥水中,因為剛才動作失去了支撐點,而無法將身體探出水麵,原本應該窒息而亡的蘇軍士兵並沒有死去。


    這名士兵的信念,和周圍幾公裏更多做出了相當壯舉的蘇軍士兵的信念,在這個時間束已經不再穩定的時空中,引來了曆史中的迴響。


    8千個發光體,開始在蘇德雙方都看不見的地方閃光。


    第一支自發覺醒的蘇軍部隊開始萌芽,在大部分蘇聯側時間束異常能量都被薯條旅吸引的狀態下萌芽。


    被泥水淹沒失去意識的士兵,再次醒來,同樣的身軀現在充滿了力量。


    原本被壓的動不了的下半身,在瞬間爆閃的光芒下,輕易抬起浸透了泥水的喬木。


    滿身泥汙和血漬的士兵,重新從泥坑中站起。


    德國人的第二次攻勢,已經被借助步兵們用生命完成的掩護,成功實現側翼伏擊的蘇軍坦克分隊擊退。


    而在蘇軍坦克迅速後退,重新隱藏自己,並躲避德軍又一次的報複性炮火覆蓋時。


    泥坑與木頭組成的散兵防線,再次藏入了,內外都已經開始發生轉變的蘇軍士兵。


    (一些解釋:


    1、步兵第75師


    之前已經提到過步兵第75師,是第4集團軍直屬的預備隊師。


    而對巴巴羅薩開始前,正在擴軍改革的蘇軍來說,這種身份對該師兵源和裝備水平的影響可以類比,西方麵軍主力機械化第6軍,與西方麵軍預備隊機械化第17軍的裝備水平差距就可以得知。


    前者兵力基本滿員,擁有上千輛坦克,近百輛kv坦克,近二百輛t-34坦克。


    後者兵力隻是一個架子(隻有基幹軍官,士兵不足),一共擁有36輛坦克。


    當然相比裝甲部隊,步兵部隊的這種差距會好一些,但步兵第75師(編製員額6000人),與在邊境線上被德軍胖揍的步兵第28軍的兩個師(編製員額人)比,兵力和裝備水平最多也隻有前者的一半。


    可以說邊境地區的蘇軍在邊境防線被德軍偷襲擊碎後,很難再次封堵防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蘇軍的二線師是比邊境上水平不行的師,更加糟糕的存在。


    至於蘇軍為什麽采取這種編製方式,實際和蘇軍基幹製建軍思路有關。


    即作為經濟技術落後的一方,特別是經曆了內戰時期舉世皆敵狀態的蘇聯人沒有指望,也很難做到通過部隊質量壓倒西方那些質量建軍的國家。


    因此蘇聯人隻能將希望放在用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來壓垮敵人,所謂還可以的質量,加上“無窮無盡”的數量、用最大的力量去打敗最弱小的敵人,以期蘇維埃政權能在強敵環伺的世界存活。


    但蘇聯在剛剛建立時,又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農業人口即使是在集體農莊改革後也不可能降低多少,這讓蘇聯如果想要發展全國經濟,就不可能在平時維持“無窮無盡”的數量。


    (伏龍芝在1925年的改革,將當時的蘇軍從550萬壓縮到56萬就是這個原因。)


    於是蘇聯人就選擇了基幹製與普遍軍事訓練製度相結合的方式。


    在所有主力師內部培養兩套軍官班底,這樣當需要擴軍的時候,就可以將多出來的軍官拎出來組成架子師,然後再動員接受過普遍軍事訓練的預備役來填充這些師,最後使用封存的老舊裝備武裝他們,以實現部隊的快速擴張。


    當然這樣搞出來的師戰鬥力自然不能指望有多高,而巴巴羅薩開始的時刻,又恰好卡住了蘇聯人這樣擴充軍隊的timing,正好是大量架子師隻有架子,且架子本身的強度還因為“大清洗”而不達標,導致陸軍整體戰鬥力處於低穀的時刻。


    不過當德國人三板斧砸完,卻發現自己隻砸進了蘇聯歐洲部分2000公裏縱深的不到一半時,這種體製帶來的超出德軍思考能力的蘇軍部隊數量,便開始真正發揮作用了。


    隻是這種體製,也讓蘇聯為了打贏衛國戰爭(間接為了全人類的命運),幾乎流幹了一代人的鮮血(戰後的蘇聯直到1959年才恢複戰前人口)。


    這種情況從更大尺度的曆史上,為未來的蘇聯走向衰落,埋下了和二戰法國因為一戰人口斷層而光速投降一樣的伏筆。


    大量犧牲在東線戰場上的優秀青年,讓聯共(布)到了蘇勳總時代(勳總1963年上台,正是二戰時期20歲上下的軍事人口,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時間),出現了嚴重的青黃不接,並間接導致了蘇聯的改革走向僵局。


    附錄:


    二戰蘇聯1.8億人死亡2600萬(800萬為軍隊),14.4%人口損失;


    二戰東大4億人死亡1600萬+(330萬為軍隊),4%+人口損失;


    二戰米國1.3億人死亡38萬(幾乎全部是軍隊),0.27%人口損失;


    二戰德國6600萬人死亡800萬左右(400萬左右為軍隊),12%人口損失;


    二戰日本7100萬人死亡250萬人左右(185萬左右為軍隊),3.5%人口損失。


    蘇聯、東大損失為各類估計數字中較保守的,比最高估計值低了200萬,其餘國家損失數字或許不準確,但絕對不可能讓人口損失比例數據誤差達到數量級。


    而這些數字代表的意義不言自明。


    2、在曆史中犯下暴行的地點


    曆史中攻陷別廖紮之後,德軍進行了屠殺,約有8000餘名受害者,與之對比的是,該城在2010年的人口為2.9萬。


    因此曆史中的蘇聯在戰後,在當前戰場位置,修建了一座紀念大屠殺受害者的博物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薯條,蘇聯英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訓練失敗的科學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訓練失敗的科學家並收藏我,薯條,蘇聯英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