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波三小不得不說的曆史故事,主角並不出現,更接近科普,大家選擇性觀看。)
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是蘇德之間曆史固有問題含量最高的地區,有著遠比“毫無波蘭”事件更為複雜的多層次鬥爭,因此在體會“巴巴羅薩”北線行動時,這些特色也是必須品嚐的。
立陶宛,波三小中首個建立的國家,在13世紀麵臨普魯士人(條頓騎士團)的十字軍東征威脅時,和波蘭聯合建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度國力強盛(祖上闊過)。
但是在成功打敗條頓騎士團之後(15世紀),立陶宛的鬧事血統就開始發揮了作用,立陶宛-波蘭之間的盟約被眾多立陶宛貴族認為不在必要,如果不是莫斯科公國的強勢崛起,立陶宛-波蘭聯合很可能提前數世紀結束。
然後曆史就到達了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刻(1772年),立陶宛被俄羅斯帝國吞並。
…………
拉脫維亞,有著和立陶宛相似的原始居民,但是不同於立陶宛,拉脫維亞拒絕了基督教化。
又因為地形隔絕和天然海港優勢,一度成為了漢薩同盟(獨立城市間的貿易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不服教化加上金錢誘惑,這使得拉脫維亞遭到了更猛烈的德意誌十字軍修會攻擊,不僅僅是條頓騎士團,眾多德意誌小國乃至西歐的王國,都曾派遣王子一類的成員,加入打擊拉脫維亞的寶劍騎士團。
(寶劍騎士團,更像玩不起大十字軍東征的小領主們的搶劫聯合體,在立陶宛比較能打情況下,選擇了拉脫維亞作為目標)
不過這些“菜鳥”騎士最終還是敗給了當地“土著”(1236年),被迫事實上成為了條頓騎士團分支,拉脫維亞至此,真正成為了普魯士人的立陶宛代餐。
最終在條頓騎士團衰落後,拉脫維亞先被立陶宛和瑞典分割,然後在第一次瓜分波蘭時(1772年),同樣被俄羅斯帝國吞並。
…………
愛沙尼亞的原始成分不同前兩個國家,而是和俄國的另一個世仇芬蘭更為接近。
但是也因為這一點,愛沙尼亞在基督化的過程中,不止受到了普魯士、俄羅斯的影響,還有丹麥(又一個祖上闊過的)的影響。
三方勢力的影響,加上在三國中最為“偏僻使得當地“土著”成了各種力量爭奪權利的炮灰。
於是愛沙尼亞的控製權在丹麥、寶劍騎士、瑞典(還是祖上闊過)、俄羅斯之間流轉,但最終落腳於俄國。
…………
在前述曆史因素影響下,使得三國在進入近代的民族主義萌芽期時有著一定區別。
立陶宛和波蘭的親近,加上對於俄德的世仇,讓他們獨立於俄德之間的想法最為強烈,這也使得當地人在最初的時候接近平等的恨著俄德。
而愛、拉兩國,由於傳承下來的地主,大多來自德意誌民族(來自寶劍騎士團)或者北歐(丹麥瑞典影響)的外來戶,而這些人又在後台倒塌之後,積極充當俄國人的狗(典型的外國人之間做交易,本國人吃虧),使得當地人醞釀了仇俄情緒基礎。
再加上作者君捋不順的,天主教基督教各種分支之間的愛恨糾葛,造成的三國在近代化過程差異(教會是歐洲近代文化教育的主力),也使得三國在俄羅斯帝國式微之後,三國民族主義製造的事端也有所區別。
由於近乎平等的仇視俄德,立陶宛的民間民族主義者,在俄羅斯帝國開始衰落時,產生的鬧事行為較為稀少,鼓吹起的仇俄情緒並不多。
不過這些行動也使得原本平等的對俄德兩國的仇恨,開始出現了更加仇恨俄國的傾向。
而充滿對俄仇恨的愛、拉兩國,民族主義者,則乘著兩國統治階級替俄國剝削國民的東風,在俄羅斯帝國開始衰落時,製造了大量流血衝突,使得一戰開打前,兩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就已經脫離了沙俄控製,兩國對俄的仇恨繼續加深。
綜上,雖然三國近代民族主義萌芽的基礎各不相同,民族主義者的行動也各不相同,但卻由於三國此時事實上被俄國統治,民族主義運動讓三國最終殊途同歸的,積累了對於俄國的不同程度仇恨。
…………
一戰的糾葛既給三國對俄仇恨加上了新的砝碼,也增加了新的複雜因素。
一戰中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被德軍占領,而愛沙尼亞也在蘇俄替代沙俄之後的妥協條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蘇俄為了獲得和白軍開戰的資本,向同盟國“投降”的條約)中被割讓給德國。
這一情況,即加強了德意誌在三國的影響力(三國被德國傀儡化,也刷了一波仇恨,但是時間短沒有恨俄國恨的厲害),又給了蘇俄之後對奪迴三國土地的“借口”。
最終一戰結束,德皇退位,德意誌帝國崩潰,蘇俄發動了稱為“蘇維埃西方攻勢”的行動,重新控製三國。但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為蘇俄,在當地又刷了一波仇恨值。
還在個混亂的過程中,給了各種外國勢力的摻和當地政治的機會。
包括芬蘭、英國、德國扶持的各種獨立勢力,德國、波蘭、甚至一些猶太集體提出的幫助獨立換取利益的密約,和本就各懷鬼胎的白俄軍閥的各種小算盤。
這些複雜的外國勢力相互傾軋,即使得當地民族主義者的獨立熱情極為高漲,也使得這些事實上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民族主義者,不得不走上左右逢源的道路,哪怕他們自己並不承認。
於是一個各種程度仇恨蘇俄,少量成分仇恨德意誌,具有獨立意識,還很好被其他國家操縱的地區誕生了。
…………
前述曆史使得三國在二戰前,全部進入了極權主義統治狀態(仇恨俄國、同時部分擔心德國恢複傀儡統治),然後《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定》(德國入侵波蘭前,蘇德簽訂的秘密協定,毫無波蘭始作俑者),又給三個小國的“扭曲”心理澆了一把火。
而蘇聯對當地的急功近利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納粹德國臭名昭著的東方總計劃,對於當地分離勢力的利用。又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仇俄情緒。
這使得三國在麵對巴巴羅薩計劃時,居然有了迎接解放者的奇怪心態,並且發起了大量對於蘇聯軍隊的背刺行動。
這種“背叛”行動,使得當蘇聯軍隊重新打迴來,將當地人民從德國統治政府的迫害中“拯救”出來後,又將當地摧殘了一翻。
於是當地仇俄情緒又加了一層,以至於三國在蘇聯崩潰的時候,連分家大會都沒去,直接就落井下石了。
(東方總計劃的簡單概括,通過係統性製造饑荒{反人類罪實錘}和人口遷移,將東歐原有的居民分化。一部分變成屍體和西伯利亞難民,另一部分變成日耳曼民族的仆人。然後再通過25-30年的日耳曼人移民,將東歐徹底日耳曼化,從而給日耳曼民族在東歐獲得廣大生存空間。好讓德意誌再也不會擔心被任何敵人封鎖——小胡子一戰餓肚子的ptsd,所以波三小歡迎的解放者,在真正占領之後,摧殘當地人民的行為遠比蘇聯人厲害)
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是蘇德之間曆史固有問題含量最高的地區,有著遠比“毫無波蘭”事件更為複雜的多層次鬥爭,因此在體會“巴巴羅薩”北線行動時,這些特色也是必須品嚐的。
立陶宛,波三小中首個建立的國家,在13世紀麵臨普魯士人(條頓騎士團)的十字軍東征威脅時,和波蘭聯合建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一度國力強盛(祖上闊過)。
但是在成功打敗條頓騎士團之後(15世紀),立陶宛的鬧事血統就開始發揮了作用,立陶宛-波蘭之間的盟約被眾多立陶宛貴族認為不在必要,如果不是莫斯科公國的強勢崛起,立陶宛-波蘭聯合很可能提前數世紀結束。
然後曆史就到達了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時刻(1772年),立陶宛被俄羅斯帝國吞並。
…………
拉脫維亞,有著和立陶宛相似的原始居民,但是不同於立陶宛,拉脫維亞拒絕了基督教化。
又因為地形隔絕和天然海港優勢,一度成為了漢薩同盟(獨立城市間的貿易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不服教化加上金錢誘惑,這使得拉脫維亞遭到了更猛烈的德意誌十字軍修會攻擊,不僅僅是條頓騎士團,眾多德意誌小國乃至西歐的王國,都曾派遣王子一類的成員,加入打擊拉脫維亞的寶劍騎士團。
(寶劍騎士團,更像玩不起大十字軍東征的小領主們的搶劫聯合體,在立陶宛比較能打情況下,選擇了拉脫維亞作為目標)
不過這些“菜鳥”騎士最終還是敗給了當地“土著”(1236年),被迫事實上成為了條頓騎士團分支,拉脫維亞至此,真正成為了普魯士人的立陶宛代餐。
最終在條頓騎士團衰落後,拉脫維亞先被立陶宛和瑞典分割,然後在第一次瓜分波蘭時(1772年),同樣被俄羅斯帝國吞並。
…………
愛沙尼亞的原始成分不同前兩個國家,而是和俄國的另一個世仇芬蘭更為接近。
但是也因為這一點,愛沙尼亞在基督化的過程中,不止受到了普魯士、俄羅斯的影響,還有丹麥(又一個祖上闊過的)的影響。
三方勢力的影響,加上在三國中最為“偏僻使得當地“土著”成了各種力量爭奪權利的炮灰。
於是愛沙尼亞的控製權在丹麥、寶劍騎士、瑞典(還是祖上闊過)、俄羅斯之間流轉,但最終落腳於俄國。
…………
在前述曆史因素影響下,使得三國在進入近代的民族主義萌芽期時有著一定區別。
立陶宛和波蘭的親近,加上對於俄德的世仇,讓他們獨立於俄德之間的想法最為強烈,這也使得當地人在最初的時候接近平等的恨著俄德。
而愛、拉兩國,由於傳承下來的地主,大多來自德意誌民族(來自寶劍騎士團)或者北歐(丹麥瑞典影響)的外來戶,而這些人又在後台倒塌之後,積極充當俄國人的狗(典型的外國人之間做交易,本國人吃虧),使得當地人醞釀了仇俄情緒基礎。
再加上作者君捋不順的,天主教基督教各種分支之間的愛恨糾葛,造成的三國在近代化過程差異(教會是歐洲近代文化教育的主力),也使得三國在俄羅斯帝國式微之後,三國民族主義製造的事端也有所區別。
由於近乎平等的仇視俄德,立陶宛的民間民族主義者,在俄羅斯帝國開始衰落時,產生的鬧事行為較為稀少,鼓吹起的仇俄情緒並不多。
不過這些行動也使得原本平等的對俄德兩國的仇恨,開始出現了更加仇恨俄國的傾向。
而充滿對俄仇恨的愛、拉兩國,民族主義者,則乘著兩國統治階級替俄國剝削國民的東風,在俄羅斯帝國開始衰落時,製造了大量流血衝突,使得一戰開打前,兩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就已經脫離了沙俄控製,兩國對俄的仇恨繼續加深。
綜上,雖然三國近代民族主義萌芽的基礎各不相同,民族主義者的行動也各不相同,但卻由於三國此時事實上被俄國統治,民族主義運動讓三國最終殊途同歸的,積累了對於俄國的不同程度仇恨。
…………
一戰的糾葛既給三國對俄仇恨加上了新的砝碼,也增加了新的複雜因素。
一戰中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被德軍占領,而愛沙尼亞也在蘇俄替代沙俄之後的妥協條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條約》蘇俄為了獲得和白軍開戰的資本,向同盟國“投降”的條約)中被割讓給德國。
這一情況,即加強了德意誌在三國的影響力(三國被德國傀儡化,也刷了一波仇恨,但是時間短沒有恨俄國恨的厲害),又給了蘇俄之後對奪迴三國土地的“借口”。
最終一戰結束,德皇退位,德意誌帝國崩潰,蘇俄發動了稱為“蘇維埃西方攻勢”的行動,重新控製三國。但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為蘇俄,在當地又刷了一波仇恨值。
還在個混亂的過程中,給了各種外國勢力的摻和當地政治的機會。
包括芬蘭、英國、德國扶持的各種獨立勢力,德國、波蘭、甚至一些猶太集體提出的幫助獨立換取利益的密約,和本就各懷鬼胎的白俄軍閥的各種小算盤。
這些複雜的外國勢力相互傾軋,即使得當地民族主義者的獨立熱情極為高漲,也使得這些事實上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民族主義者,不得不走上左右逢源的道路,哪怕他們自己並不承認。
於是一個各種程度仇恨蘇俄,少量成分仇恨德意誌,具有獨立意識,還很好被其他國家操縱的地區誕生了。
…………
前述曆史使得三國在二戰前,全部進入了極權主義統治狀態(仇恨俄國、同時部分擔心德國恢複傀儡統治),然後《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協定》(德國入侵波蘭前,蘇德簽訂的秘密協定,毫無波蘭始作俑者),又給三個小國的“扭曲”心理澆了一把火。
而蘇聯對當地的急功近利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納粹德國臭名昭著的東方總計劃,對於當地分離勢力的利用。又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的仇俄情緒。
這使得三國在麵對巴巴羅薩計劃時,居然有了迎接解放者的奇怪心態,並且發起了大量對於蘇聯軍隊的背刺行動。
這種“背叛”行動,使得當蘇聯軍隊重新打迴來,將當地人民從德國統治政府的迫害中“拯救”出來後,又將當地摧殘了一翻。
於是當地仇俄情緒又加了一層,以至於三國在蘇聯崩潰的時候,連分家大會都沒去,直接就落井下石了。
(東方總計劃的簡單概括,通過係統性製造饑荒{反人類罪實錘}和人口遷移,將東歐原有的居民分化。一部分變成屍體和西伯利亞難民,另一部分變成日耳曼民族的仆人。然後再通過25-30年的日耳曼人移民,將東歐徹底日耳曼化,從而給日耳曼民族在東歐獲得廣大生存空間。好讓德意誌再也不會擔心被任何敵人封鎖——小胡子一戰餓肚子的ptsd,所以波三小歡迎的解放者,在真正占領之後,摧殘當地人民的行為遠比蘇聯人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