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大明的工業依舊在快速的發展,這一年隨著湖廣、淮河流域的改革,內部市場變得更加龐大,同時對南方各省的商品輸出規模也變得更大。同時對海外市場的開拓方麵,大明也未曾停止步伐。
大明在中南半島的市場開拓上,采取了軍事威逼的手段。南洋總督高邦佐和大明皇家海軍總督張炎聯手之下,持續的幹預中那半島局勢。與暹羅、緬甸簽訂了一係列的通商、投資協議。
這些協議使得大明的商品和資本可以自由進入暹羅和緬甸市場,而大明的武力,也使暹羅與緬甸感到敬畏,在大明麵前不敢造次。如果他們乖乖的,大明也不會去入侵他們。
而安南、占城、高棉這幾個國家,大明也暫時沒有納入版圖範圍的想法,隻是和這些國家簽訂了宗主國協議,將領海問題給確定了下來。
大明未必要武力占領這些國家,把這些國家當成大明的後花園就可以了。真正占領下來,反倒可能會有一堆麻煩。
在不占領的情況下,大明對這些都國家的幹預卻是不少的,這些國家起碼不能做出損害大明商業利益的行為,同時不能讓中南半島出現一個可能統一半島的軍事力量,那樣大明可就是後院著火了。
所以基本的政治幹預還是有的,畢竟大明是這些國家的宗主國,幹預起來也名正言順,不存在法理問題。
與此同時在印度,大明也逐漸完成了布局,通過拉攏一批,孤立一批,打壓一批的手段,使得商品能夠大規模的進入印度,與印度的貿易規模持續的擴大。
與此同時,大明的貿易船隊還開始進入中東以及非洲沿岸各國港口進行貿易,另外與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貿易也在持續的展開。
外部市場正在持續的擴大之中,大明內部的市場則更加的龐大,北方完成改革的省份,因為大量的人口變成工人,同時農村自然經濟遭到商品經濟的衝擊,市場變得非常廣闊,另外海外各個移民省份,同樣也有成熟的商品經濟市場。
龐大的國內外市場,讓大明的商品規模生產活動變得有利可圖,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此時大明的工業革命,已經進入了以政府為引導,開始突破能源、動力、交通三大方麵的階段。
下一個階段就是二次工業革命階段了,就是鋼鐵、化工、機械(包括農業機械)這些東西的大規模生產了,不過此時大明還沒有完全進入這個階段,但是已經開始布局了,其中鋼鐵大規模生產進行得最早,如今火車的出現,讓這種大規模生產突破了運輸的限製,如同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機械的大規模生產也有布局,不過市場需求還未徹底引爆。化工產業則是處於一個剛起步的狀態。
二次工業革命就是從低端,開始往中高端發展的一個進程。
這個階段過後,才是進入福利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才是建立各種福利政策的時候。
工業革命,無非也就分為這幾個階段。
就像是一個人學數學,得先從加減法學起,一步步的學到微積分。順序顛倒了,或者進行******,就會導致工業革命的失敗。
後世很多國家沒辦法完成工業化,就是在西方國家的忽悠下,展開了******。要麽直接發展什麽化工、汽車製造業,要麽就是直接實現民主選舉神馬的。
而後世的中國,則是遵循這一發展模式,才用35年的實現了西方人300多年才完成的進程。當然前麵還有30年的鋪墊,勒緊褲腰帶讓中國有了自己的工業體係,盡管那30年的工業革命同樣失敗了,但卻留下了一個底子。
此時大明的工業革命,實際上也有一點躍進的影子,不過躍進的步子比較小。最初階段,例如朱由校並沒有發展農村手工業,不過大明商品經濟泛濫,實際上已經有了這個底子,並且第二階段的規劃化生產上,大明商品經濟泛濫也提供了一定的底子。
隻不過這樣的底子在南方比較雄厚,北方商品市場還是比較落後的。不過隨著蒸汽機的出現,商品生產開始順利的走向了規模化生產。並且通過改革,政府開始強勢幹預、維護地方秩序,把人口組織起來發展規模化商品生產。
因此大明此時的工業化進程,實際上是處於第二階段,輕工業剛剛走向大規模生產沒幾年的時間。
不過第三階段已經開始搞了,能源、動力、交通這三位一體的模式,正在朝廷的幹預之下,開始迅速投入建設。
而在四階段的鋼鐵、化工、機械等方麵的大規模生產,也提前進行了布局,也屬於躍進的現象。
第五階段的福利社會建設方麵,如今朝廷也有一定的躍進,在福利建設上也投了錢進去搞,不過福利比較低,沒有直接搞高福利模式,隻是確保百姓的基本生存權,所以這樣的躍進步伐並不大。
工業化成功的關鍵,還是構建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政府對地方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和維護能力。
清末洋務運動,以及民國之所以工業化失敗,就是國家缺乏足夠的掌控能力。民國時期就更那個,直接被西方人給忽悠瘸了,上來就搞什麽民主。還以為西方人的強大是因為民主製度和什麽科學精神,而現實卻是,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時候,還是一個官僚主義嚴重,半國有化企業(東印度公司)大量存在的時期。
在這個問題上,如今的改革就解決這一問題。大明的新政改革,一改過去地方高度自治的模式,在行政上加大了財政投入,連鄉鎮政府都成立了,極大的加強官方地方的掌控能力,同時推行重商主義之下,官方能夠阻止農民投入到商品規模化生產,並且懲罰那些市場欺詐等行為,維持市場信用,而不是無序發展。
此前北方市場經濟規模不大的時候,朱由校則是通過獲取外部市場,來進行商品規模化生產。而此時能同時進行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發展進程,主要還是因為技術進步比較快,同時北方商品經濟市場也被培育了出來。
隨著湖廣和淮河流域的改革進入正軌,下一個改革目標也逐漸浮現了出來,那就是江南地區。
江南地區的改革,阻力無疑是最大的。然而一旦落實改革,反倒是最輕鬆的地方。因為江南地區,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工業化進程。過去大明江南地區是商品經濟泛濫最嚴重的地區,同樣也是輕工業商品大規模生產最集中的地方。
改革一旦落實,朝廷可以直接在江南地區進行第三階段的發展,那就搞能源、動力、交通三位一體的模式。
能源無非就是煤炭,動力無非就是蒸汽機,交通自然也就是公路和鐵路。這些東西搞起來,江南經濟就能飛起來,就會為大明提供大量的稅收。
所以改革紅利,江南最為誘人。
同時那裏也是大明民間大資本商人紮堆的地方,完成了該地區的改革,對大明來說有關鍵意義。
朱由校創立的這個國有資本財團利益集團,充分明白這個道理,在接下來對江南進行改革的情況下,開始抓緊布局。
一是繼續分化江南民間資本勢力,吸納一批民間商人進來財團利益集團,成為外圍力量。二是抓緊進行輿論宣傳,爭取普通工商階級對改革的支持,讓老百姓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好處。
……
此時北方隨著鐵路的修建,海外貿易的擴大,輕工業規模化生產發展速度非常快速,國企紡織廠與私企紡織廠都大量湧現,紡織業發展十分迅速。蒸汽機的普及,讓生產力有巨大的飛躍。鐵路又把商品經濟市場給盤活了、做大了,讓商品運輸成本下降了。巨大的市場,催生出了大量的輕工業產品規模化生產。
這些工廠的盈利非常可觀,很多商人通過開工廠賺到了錢。嚐到甜頭之後,更多的人把資本投入到這個領域之中。
除了工業區裏麵的工廠,各地還發展出了不少鄉鎮企業。
這些鄉鎮企業,得到了蒸汽機設備之後,開始應用到許多生產領域之中。這些鄉鎮企業的出現,為鄉鎮農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
還有很多鄉鎮企業、手工業是沒有使用蒸汽機的,但是他們的商品隨著海外貿易的展開,以及本土市場的發展,也擁有很大的市場。
在輕工業領域,國有企業壟斷程度不高。即便是紡織業,民企也能發展。如今國企發展紡織業的優勢,主要是設備方麵的。不過民企也能買到蒸汽機做為動力的紡織設備,國企與民企在紡織業上的市場競爭是存在的,這種競爭能夠淘汰掉那些效率低下的企業。
除了紡織業,其他很多輕工業商品,都是這些鄉鎮企業生產的。因為以前的交通不是那麽發達,所以這些鄉鎮企業各自都有自己的地方市場優勢,這些企業的存在,也極大的改善了民生狀況,畢竟輕工業商品的供應關乎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問題。
蒸汽機普及最快的也就是紡織業,同時還有糧食加工業、榨糖業,這讓生產紡織品和商品糧、蔗糖的生產成本都大幅度降低,從而產生了利潤空間。最大的競爭力在於領先,領先就意味著擁有強大競爭力。
本質上,則是提高了生產力。在那些領域,節約了勞動力的投入。使得其他勞動力,可以從事其他領域的建設、生產活動。
而此時使用蒸汽機的鄉鎮企業也越來越多,在新政各省,呈現出了輕工業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的格局。
地方政府也受到朝廷重商主義的影響,對地方工商發展很是上心。地方的工商業也意味著錢袋問題,能不能征收更多的稅收,就看地方工商繁榮與否,農業稅方麵經過一番改革之後,盡管也能收到不少稅了,但卻不如工商業有發展潛力。
江南地區已經有很多商人對蒸汽機也垂涎三尺,因為他們手上沒有蒸汽機,在市場競爭上節節敗退,他們的工廠隻能關停、倒閉。如果他們有蒸汽機,那麽一切都將會不同。
如今江南那種抗拒改革的風氣,已經損害了那些工廠主、作坊主們的利益。這讓江南的很多中小商人,也都變成了支持新政改革的群體。
隨著大明的紡織業繁榮發展,大量出口到海外,同時內部市場也十分巨大,商品棉生產供應也隨之發展了起來,大部分是本土生產,同時呂宋和爪窪島,以及澳洲、美洲地區的殖民地也會生產一些棉花。
特別是金山灣地區的移民,棉花種植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黃河三角洲地帶的棉花種植業發展極為迅速,規模逐年持續擴大,可以說是大明第一大棉花產區。
緊隨其後的則是西域棉花產區,天啟十四年西域的棉花種植麵積已經上升到了1500萬畝的規模。
第三大棉花產區則是江南地區,這裏的生絲、棉花產業依舊繁榮,特別是生絲業,此時更加繁榮了。
另外印度也成為了大明的一個棉花進口國,大明從印度購入棉花,然後生產成棉布之後再輸出迴去,一來一去,就賺到了工業附加值。
大明在海外做生意,商品可謂極為齊全。
大明的紡織品、生絲、瓷器、玻璃、鋼鐵製品、茶葉、香料、藥材,以及各種手工藝品,以及軍事裝備,全都能出口。
但是進口的東西,卻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各種各樣的原材料,隻要是有都運迴來。有時候沒有足夠的東西壓艙,甚至運一堆貝殼迴來都有可能。例如非洲一些地區的黑人擁有黃金和寶石,但卻沒有大宗商品,例如後世剛果地區的黑人。
大明的商船運過去一堆不值錢的陶器什麽的,都能換到不少黃金和寶石,迴來的時候沒什麽商品壓艙,很多時候甚至是運一堆木頭迴去,反正也沒什麽東西好運的,運點木頭迴去也能賣點錢,免得浪費了運力。
大明的商品出口價值,遠比進口的原材料和一些土特產的價值要高出許多,形成了很大的順差。
這樣的貿易是不可持久的,因此在一些國家,大明的資本已經開始投資了。例如朝鮮和中南半島,朝鮮在發展各種原材料開采產業,主要就是礦產、木材、漁業之類的,然後賣給大明換錢,再進口商品。
中南半島則是主要向大明輸出大米,以及各種熱帶農產品及資源,然後再持續進口大明的商品。
同時大明帶迴來的商品,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那就奴隸。
在這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奴隸貿易是非常常見的,奴隸製度在世界各地也是廣泛存在的,即便是一些封建王朝裏麵也有奴隸。
對於這些奴隸,大明帶迴來基本上都是當包身工用,雇主包吃住,會給一點零花錢和略微的自由。這些奴隸,都是運到礦山或者棉花種植園裏工作。
大明此時需要大量的棉花,紡織業正逐漸成為最為主要的出口大宗商品。畢竟紡織品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商品,大明的紡織品不論在哪個國家都吃的開。
印度勞工則在海外殖民地的棉花生產中發揮出了作用,因為孟加拉地區湧入的印度人比較多,所以造成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而大明在很多殖民地都需要工人,特別是棉花種植園和牧場。
這些印度勞工雖然有點懶,不過放放羊、摘摘棉花,種點甘蔗還是沒問題的,而且很多印度人還比較熟練。
除了印度勞工,朝鮮勞工則更早走出朝鮮,到大明各地工作。
這些勞工是集體雇傭,都是勞動力過來,工作一定年限之後再送迴去,日常管理比較嚴格,避免出現社會治安問題。
大明這些行為,也是在掠奪世界人口紅利。
那些發出去的工錢,被這些勞工帶迴他們的本土之後,則會進入流通,進而增加商品進口能力,讓他們有錢繼續消費大明的商品。(未完待續。)
大明在中南半島的市場開拓上,采取了軍事威逼的手段。南洋總督高邦佐和大明皇家海軍總督張炎聯手之下,持續的幹預中那半島局勢。與暹羅、緬甸簽訂了一係列的通商、投資協議。
這些協議使得大明的商品和資本可以自由進入暹羅和緬甸市場,而大明的武力,也使暹羅與緬甸感到敬畏,在大明麵前不敢造次。如果他們乖乖的,大明也不會去入侵他們。
而安南、占城、高棉這幾個國家,大明也暫時沒有納入版圖範圍的想法,隻是和這些國家簽訂了宗主國協議,將領海問題給確定了下來。
大明未必要武力占領這些國家,把這些國家當成大明的後花園就可以了。真正占領下來,反倒可能會有一堆麻煩。
在不占領的情況下,大明對這些都國家的幹預卻是不少的,這些國家起碼不能做出損害大明商業利益的行為,同時不能讓中南半島出現一個可能統一半島的軍事力量,那樣大明可就是後院著火了。
所以基本的政治幹預還是有的,畢竟大明是這些國家的宗主國,幹預起來也名正言順,不存在法理問題。
與此同時在印度,大明也逐漸完成了布局,通過拉攏一批,孤立一批,打壓一批的手段,使得商品能夠大規模的進入印度,與印度的貿易規模持續的擴大。
與此同時,大明的貿易船隊還開始進入中東以及非洲沿岸各國港口進行貿易,另外與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貿易也在持續的展開。
外部市場正在持續的擴大之中,大明內部的市場則更加的龐大,北方完成改革的省份,因為大量的人口變成工人,同時農村自然經濟遭到商品經濟的衝擊,市場變得非常廣闊,另外海外各個移民省份,同樣也有成熟的商品經濟市場。
龐大的國內外市場,讓大明的商品規模生產活動變得有利可圖,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此時大明的工業革命,已經進入了以政府為引導,開始突破能源、動力、交通三大方麵的階段。
下一個階段就是二次工業革命階段了,就是鋼鐵、化工、機械(包括農業機械)這些東西的大規模生產了,不過此時大明還沒有完全進入這個階段,但是已經開始布局了,其中鋼鐵大規模生產進行得最早,如今火車的出現,讓這種大規模生產突破了運輸的限製,如同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機械的大規模生產也有布局,不過市場需求還未徹底引爆。化工產業則是處於一個剛起步的狀態。
二次工業革命就是從低端,開始往中高端發展的一個進程。
這個階段過後,才是進入福利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才是建立各種福利政策的時候。
工業革命,無非也就分為這幾個階段。
就像是一個人學數學,得先從加減法學起,一步步的學到微積分。順序顛倒了,或者進行******,就會導致工業革命的失敗。
後世很多國家沒辦法完成工業化,就是在西方國家的忽悠下,展開了******。要麽直接發展什麽化工、汽車製造業,要麽就是直接實現民主選舉神馬的。
而後世的中國,則是遵循這一發展模式,才用35年的實現了西方人300多年才完成的進程。當然前麵還有30年的鋪墊,勒緊褲腰帶讓中國有了自己的工業體係,盡管那30年的工業革命同樣失敗了,但卻留下了一個底子。
此時大明的工業革命,實際上也有一點躍進的影子,不過躍進的步子比較小。最初階段,例如朱由校並沒有發展農村手工業,不過大明商品經濟泛濫,實際上已經有了這個底子,並且第二階段的規劃化生產上,大明商品經濟泛濫也提供了一定的底子。
隻不過這樣的底子在南方比較雄厚,北方商品市場還是比較落後的。不過隨著蒸汽機的出現,商品生產開始順利的走向了規模化生產。並且通過改革,政府開始強勢幹預、維護地方秩序,把人口組織起來發展規模化商品生產。
因此大明此時的工業化進程,實際上是處於第二階段,輕工業剛剛走向大規模生產沒幾年的時間。
不過第三階段已經開始搞了,能源、動力、交通這三位一體的模式,正在朝廷的幹預之下,開始迅速投入建設。
而在四階段的鋼鐵、化工、機械等方麵的大規模生產,也提前進行了布局,也屬於躍進的現象。
第五階段的福利社會建設方麵,如今朝廷也有一定的躍進,在福利建設上也投了錢進去搞,不過福利比較低,沒有直接搞高福利模式,隻是確保百姓的基本生存權,所以這樣的躍進步伐並不大。
工業化成功的關鍵,還是構建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政府對地方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和維護能力。
清末洋務運動,以及民國之所以工業化失敗,就是國家缺乏足夠的掌控能力。民國時期就更那個,直接被西方人給忽悠瘸了,上來就搞什麽民主。還以為西方人的強大是因為民主製度和什麽科學精神,而現實卻是,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時候,還是一個官僚主義嚴重,半國有化企業(東印度公司)大量存在的時期。
在這個問題上,如今的改革就解決這一問題。大明的新政改革,一改過去地方高度自治的模式,在行政上加大了財政投入,連鄉鎮政府都成立了,極大的加強官方地方的掌控能力,同時推行重商主義之下,官方能夠阻止農民投入到商品規模化生產,並且懲罰那些市場欺詐等行為,維持市場信用,而不是無序發展。
此前北方市場經濟規模不大的時候,朱由校則是通過獲取外部市場,來進行商品規模化生產。而此時能同時進行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發展進程,主要還是因為技術進步比較快,同時北方商品經濟市場也被培育了出來。
隨著湖廣和淮河流域的改革進入正軌,下一個改革目標也逐漸浮現了出來,那就是江南地區。
江南地區的改革,阻力無疑是最大的。然而一旦落實改革,反倒是最輕鬆的地方。因為江南地區,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工業化進程。過去大明江南地區是商品經濟泛濫最嚴重的地區,同樣也是輕工業商品大規模生產最集中的地方。
改革一旦落實,朝廷可以直接在江南地區進行第三階段的發展,那就搞能源、動力、交通三位一體的模式。
能源無非就是煤炭,動力無非就是蒸汽機,交通自然也就是公路和鐵路。這些東西搞起來,江南經濟就能飛起來,就會為大明提供大量的稅收。
所以改革紅利,江南最為誘人。
同時那裏也是大明民間大資本商人紮堆的地方,完成了該地區的改革,對大明來說有關鍵意義。
朱由校創立的這個國有資本財團利益集團,充分明白這個道理,在接下來對江南進行改革的情況下,開始抓緊布局。
一是繼續分化江南民間資本勢力,吸納一批民間商人進來財團利益集團,成為外圍力量。二是抓緊進行輿論宣傳,爭取普通工商階級對改革的支持,讓老百姓充分認識到改革的好處。
……
此時北方隨著鐵路的修建,海外貿易的擴大,輕工業規模化生產發展速度非常快速,國企紡織廠與私企紡織廠都大量湧現,紡織業發展十分迅速。蒸汽機的普及,讓生產力有巨大的飛躍。鐵路又把商品經濟市場給盤活了、做大了,讓商品運輸成本下降了。巨大的市場,催生出了大量的輕工業產品規模化生產。
這些工廠的盈利非常可觀,很多商人通過開工廠賺到了錢。嚐到甜頭之後,更多的人把資本投入到這個領域之中。
除了工業區裏麵的工廠,各地還發展出了不少鄉鎮企業。
這些鄉鎮企業,得到了蒸汽機設備之後,開始應用到許多生產領域之中。這些鄉鎮企業的出現,為鄉鎮農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
還有很多鄉鎮企業、手工業是沒有使用蒸汽機的,但是他們的商品隨著海外貿易的展開,以及本土市場的發展,也擁有很大的市場。
在輕工業領域,國有企業壟斷程度不高。即便是紡織業,民企也能發展。如今國企發展紡織業的優勢,主要是設備方麵的。不過民企也能買到蒸汽機做為動力的紡織設備,國企與民企在紡織業上的市場競爭是存在的,這種競爭能夠淘汰掉那些效率低下的企業。
除了紡織業,其他很多輕工業商品,都是這些鄉鎮企業生產的。因為以前的交通不是那麽發達,所以這些鄉鎮企業各自都有自己的地方市場優勢,這些企業的存在,也極大的改善了民生狀況,畢竟輕工業商品的供應關乎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問題。
蒸汽機普及最快的也就是紡織業,同時還有糧食加工業、榨糖業,這讓生產紡織品和商品糧、蔗糖的生產成本都大幅度降低,從而產生了利潤空間。最大的競爭力在於領先,領先就意味著擁有強大競爭力。
本質上,則是提高了生產力。在那些領域,節約了勞動力的投入。使得其他勞動力,可以從事其他領域的建設、生產活動。
而此時使用蒸汽機的鄉鎮企業也越來越多,在新政各省,呈現出了輕工業遍地開花、百花齊放的格局。
地方政府也受到朝廷重商主義的影響,對地方工商發展很是上心。地方的工商業也意味著錢袋問題,能不能征收更多的稅收,就看地方工商繁榮與否,農業稅方麵經過一番改革之後,盡管也能收到不少稅了,但卻不如工商業有發展潛力。
江南地區已經有很多商人對蒸汽機也垂涎三尺,因為他們手上沒有蒸汽機,在市場競爭上節節敗退,他們的工廠隻能關停、倒閉。如果他們有蒸汽機,那麽一切都將會不同。
如今江南那種抗拒改革的風氣,已經損害了那些工廠主、作坊主們的利益。這讓江南的很多中小商人,也都變成了支持新政改革的群體。
隨著大明的紡織業繁榮發展,大量出口到海外,同時內部市場也十分巨大,商品棉生產供應也隨之發展了起來,大部分是本土生產,同時呂宋和爪窪島,以及澳洲、美洲地區的殖民地也會生產一些棉花。
特別是金山灣地區的移民,棉花種植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黃河三角洲地帶的棉花種植業發展極為迅速,規模逐年持續擴大,可以說是大明第一大棉花產區。
緊隨其後的則是西域棉花產區,天啟十四年西域的棉花種植麵積已經上升到了1500萬畝的規模。
第三大棉花產區則是江南地區,這裏的生絲、棉花產業依舊繁榮,特別是生絲業,此時更加繁榮了。
另外印度也成為了大明的一個棉花進口國,大明從印度購入棉花,然後生產成棉布之後再輸出迴去,一來一去,就賺到了工業附加值。
大明在海外做生意,商品可謂極為齊全。
大明的紡織品、生絲、瓷器、玻璃、鋼鐵製品、茶葉、香料、藥材,以及各種手工藝品,以及軍事裝備,全都能出口。
但是進口的東西,卻基本上都是原材料,各種各樣的原材料,隻要是有都運迴來。有時候沒有足夠的東西壓艙,甚至運一堆貝殼迴來都有可能。例如非洲一些地區的黑人擁有黃金和寶石,但卻沒有大宗商品,例如後世剛果地區的黑人。
大明的商船運過去一堆不值錢的陶器什麽的,都能換到不少黃金和寶石,迴來的時候沒什麽商品壓艙,很多時候甚至是運一堆木頭迴去,反正也沒什麽東西好運的,運點木頭迴去也能賣點錢,免得浪費了運力。
大明的商品出口價值,遠比進口的原材料和一些土特產的價值要高出許多,形成了很大的順差。
這樣的貿易是不可持久的,因此在一些國家,大明的資本已經開始投資了。例如朝鮮和中南半島,朝鮮在發展各種原材料開采產業,主要就是礦產、木材、漁業之類的,然後賣給大明換錢,再進口商品。
中南半島則是主要向大明輸出大米,以及各種熱帶農產品及資源,然後再持續進口大明的商品。
同時大明帶迴來的商品,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那就奴隸。
在這個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奴隸貿易是非常常見的,奴隸製度在世界各地也是廣泛存在的,即便是一些封建王朝裏麵也有奴隸。
對於這些奴隸,大明帶迴來基本上都是當包身工用,雇主包吃住,會給一點零花錢和略微的自由。這些奴隸,都是運到礦山或者棉花種植園裏工作。
大明此時需要大量的棉花,紡織業正逐漸成為最為主要的出口大宗商品。畢竟紡織品是人人都需要的一種商品,大明的紡織品不論在哪個國家都吃的開。
印度勞工則在海外殖民地的棉花生產中發揮出了作用,因為孟加拉地區湧入的印度人比較多,所以造成了勞動力過剩的問題。而大明在很多殖民地都需要工人,特別是棉花種植園和牧場。
這些印度勞工雖然有點懶,不過放放羊、摘摘棉花,種點甘蔗還是沒問題的,而且很多印度人還比較熟練。
除了印度勞工,朝鮮勞工則更早走出朝鮮,到大明各地工作。
這些勞工是集體雇傭,都是勞動力過來,工作一定年限之後再送迴去,日常管理比較嚴格,避免出現社會治安問題。
大明這些行為,也是在掠奪世界人口紅利。
那些發出去的工錢,被這些勞工帶迴他們的本土之後,則會進入流通,進而增加商品進口能力,讓他們有錢繼續消費大明的商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