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攻占了河內的明軍,隨即對河內展開軍事管製,這樣的軍事管製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抄家活動。
城內的富人、商鋪,一律查抄。
實際上就是搶劫,隻不過搶劫要搶得有技術性,那些沒什麽錢的普通安南人,明軍自然是看不上的,搶了這些人還容易引起民憤。
鄭氏集團跑得比較匆忙,很多東西都沒有從河內撤走,結果這就便宜了攻入城內的明軍了。
明軍也隻是查抄財物,並不主動殺人。同時還在城內張貼安民告示,並且開倉放糧,賑濟普通安南百姓。
既然得罪了那些有錢人,那自然要收買一批人,否則名聲搞臭了,日後還怎麽在安南混?
一番查抄過後,收獲頗豐,單單在河內就查抄到了將近兩千多萬元的各類財物,總算是讓這場戰爭沒有打虧本。
相比之下,安南南朝就悲劇得多了,從占城國直接攻入的兩個明軍步兵師,簡直就是一路橫掃,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這兩個步兵師不僅僅裝備有大量火器,而且還適應雨林氣候,更是有接受過專業的叢林作戰訓練。而安南南朝的版圖非常狹長,兩個步兵師一路推進過去,南朝的阮氏集團完全無法阻擋。
高邦佐的意圖很明確,那就是直接滅掉安南的阮氏集團,然後再搞出一個傀儡政權出來,先統治一段時間。在安南北部,則通過與鄭氏集團談判,讓鄭氏集團妥協。再慢慢削弱鄭氏集團的實力,最後將鄭氏集團一腳踢開,從而完全統治安南。
為了占領安南南部,高邦佐隨後又投入了兩個駐紮在高棉的步兵師,高棉如今已經完全淪為大明的傀儡國家,但是高棉的識相也讓大明對高棉國王和其百姓進行了優待,如今高棉國王每年收入頗豐。而且隨著開發規模的擴大,占有股份的高棉國王收入還在不斷上漲。
也因為在高棉的投資越來越大,高棉的百姓倒是不用擔心什麽失業問題,高棉的農業資源還有很多沒有開發出來。完全沒有失業的困擾。
高棉國王因為什麽都不爭,反而獲得了豐厚的利益。大明在高棉駐軍的規模也在擴大,增長最快的還是生產兵團,如今已經有三個生產兵團駐紮在了高棉,正在大力開墾稻田。
攻入安南南部的明軍。在犀利的炮火推進下,一路攻城拔寨,迅速的摧毀了阮氏集團對安南南部的掌控。
阮氏集團能夠在安南南部站穩腳跟,主要靠的就是鹽鐵、漁業之利,這些產業接下來將被大明的資本所掌控。
阮氏集團的統治很快就被明軍給摧毀了,這個時候與北方的鄭氏集團也展開了停戰談判。
談判持續了將近半個月,鄭氏集團終於是為了統治利益而妥協了,承認了大明對安南擁有宗主權。
接著簽訂了殖民條約,大明將在河內持續駐軍,行政上依舊由鄭氏集團的體係負責。但黎朝國王要移交給大明掌控。而安南南部,行政權則交由鄭氏集團。
鄭氏集團獲得行政權,等於說依舊擁有統治利益。換取的是和平共處,實際上也就是苟延殘喘。
大明要滅安南,實際上很簡單,隻要把調來足夠的軍隊,很快就能滅掉安南。在大明的軍事威脅之下,鄭氏集團不妥協是不可能的。
大明之所以不想直接滅掉安南,主要是因為一旦戰爭規模擴大,就會出現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了。到時候一旦局勢失控,就可能勞民傷財。
而且摧毀了鄭氏集團,還要派遣大明的行政人員過來,那樣是非常麻煩的。還不如先留著鄭氏集團。大明先在大義上占據上風,並且駐兵河內,未來隨時可以幹涉安南局勢。
最重要的是,大明如今對外掠奪手段已經演變成了以商業貿易為主,隻要確保貿易和商業的正常運轉,安南就會在大明的掠奪之下越來越弱小。相當於是持續的給安南人放血,放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也就可以把鄭氏集團一腳踢開。
這次對安南的戰爭,被稱之為‘第一次安南殖民戰爭’,大明通過這場戰爭成功的、徹底的打開了安南商品市場和商業市場。
戰爭顯然,不可能就此落幕。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爆發戰爭。一場戰爭過後,矛盾因為分出了勝敗被壓製了下去,但新的矛盾卻在產生。
這一年輸入安南的紡織品和各種商品的規模相比天啟七年,直接上升了一倍左右,這就是開放了市場的好處。在戰爭平息之後,大明的商品一窩蜂的湧入安南市場,直接對安南的手工業等產業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大明用各種商品,換取到了安南的象牙、犀角、珍珠、香料、名貴木材以及大米等等。
安南人輸出的商品,都是沒有太多附加值的原材料。唯有象牙和犀角價格比較好,但這些野生資源是越來越少的。
河內很快就成為了大明駐軍的地方,鄭氏集團依舊保持這一支軍隊,但是數量已經被限製在了5萬之內。
越來越多的大明商人來到了安南,開始在安南各處經商投資。
大明沒有對安南派遣什麽管理行政的官員,同樣軍隊駐紮在河內也不胡亂欺負安南百姓,在安南倒是沒有造成太惡劣的影響。
特別是鄭氏集團雖然簽訂了不平等殖民條約,但是大明沒有要求鄭氏集團賠款,如此一來安南百姓碰上什麽社會不公的現象,也怨不到大明的頭上。鄭氏集團如果引起民憤,顯然和大明關係不大。
這樣的格局,避免了大明直接和安南百姓產生矛盾,並且用安南人去鎮壓安南人,避免出現安南人團結一心的情況出現。並且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安南的局勢,尋找最佳的切入點。
來自大明的商人,不僅僅帶來了各種商品。還在安南投資各種產業,購買土地、礦山、林場當等等資產,然後將產出的原材料運迴大明。(未完待續。)
城內的富人、商鋪,一律查抄。
實際上就是搶劫,隻不過搶劫要搶得有技術性,那些沒什麽錢的普通安南人,明軍自然是看不上的,搶了這些人還容易引起民憤。
鄭氏集團跑得比較匆忙,很多東西都沒有從河內撤走,結果這就便宜了攻入城內的明軍了。
明軍也隻是查抄財物,並不主動殺人。同時還在城內張貼安民告示,並且開倉放糧,賑濟普通安南百姓。
既然得罪了那些有錢人,那自然要收買一批人,否則名聲搞臭了,日後還怎麽在安南混?
一番查抄過後,收獲頗豐,單單在河內就查抄到了將近兩千多萬元的各類財物,總算是讓這場戰爭沒有打虧本。
相比之下,安南南朝就悲劇得多了,從占城國直接攻入的兩個明軍步兵師,簡直就是一路橫掃,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這兩個步兵師不僅僅裝備有大量火器,而且還適應雨林氣候,更是有接受過專業的叢林作戰訓練。而安南南朝的版圖非常狹長,兩個步兵師一路推進過去,南朝的阮氏集團完全無法阻擋。
高邦佐的意圖很明確,那就是直接滅掉安南的阮氏集團,然後再搞出一個傀儡政權出來,先統治一段時間。在安南北部,則通過與鄭氏集團談判,讓鄭氏集團妥協。再慢慢削弱鄭氏集團的實力,最後將鄭氏集團一腳踢開,從而完全統治安南。
為了占領安南南部,高邦佐隨後又投入了兩個駐紮在高棉的步兵師,高棉如今已經完全淪為大明的傀儡國家,但是高棉的識相也讓大明對高棉國王和其百姓進行了優待,如今高棉國王每年收入頗豐。而且隨著開發規模的擴大,占有股份的高棉國王收入還在不斷上漲。
也因為在高棉的投資越來越大,高棉的百姓倒是不用擔心什麽失業問題,高棉的農業資源還有很多沒有開發出來。完全沒有失業的困擾。
高棉國王因為什麽都不爭,反而獲得了豐厚的利益。大明在高棉駐軍的規模也在擴大,增長最快的還是生產兵團,如今已經有三個生產兵團駐紮在了高棉,正在大力開墾稻田。
攻入安南南部的明軍。在犀利的炮火推進下,一路攻城拔寨,迅速的摧毀了阮氏集團對安南南部的掌控。
阮氏集團能夠在安南南部站穩腳跟,主要靠的就是鹽鐵、漁業之利,這些產業接下來將被大明的資本所掌控。
阮氏集團的統治很快就被明軍給摧毀了,這個時候與北方的鄭氏集團也展開了停戰談判。
談判持續了將近半個月,鄭氏集團終於是為了統治利益而妥協了,承認了大明對安南擁有宗主權。
接著簽訂了殖民條約,大明將在河內持續駐軍,行政上依舊由鄭氏集團的體係負責。但黎朝國王要移交給大明掌控。而安南南部,行政權則交由鄭氏集團。
鄭氏集團獲得行政權,等於說依舊擁有統治利益。換取的是和平共處,實際上也就是苟延殘喘。
大明要滅安南,實際上很簡單,隻要把調來足夠的軍隊,很快就能滅掉安南。在大明的軍事威脅之下,鄭氏集團不妥協是不可能的。
大明之所以不想直接滅掉安南,主要是因為一旦戰爭規模擴大,就會出現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了。到時候一旦局勢失控,就可能勞民傷財。
而且摧毀了鄭氏集團,還要派遣大明的行政人員過來,那樣是非常麻煩的。還不如先留著鄭氏集團。大明先在大義上占據上風,並且駐兵河內,未來隨時可以幹涉安南局勢。
最重要的是,大明如今對外掠奪手段已經演變成了以商業貿易為主,隻要確保貿易和商業的正常運轉,安南就會在大明的掠奪之下越來越弱小。相當於是持續的給安南人放血,放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也就可以把鄭氏集團一腳踢開。
這次對安南的戰爭,被稱之為‘第一次安南殖民戰爭’,大明通過這場戰爭成功的、徹底的打開了安南商品市場和商業市場。
戰爭顯然,不可能就此落幕。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爆發戰爭。一場戰爭過後,矛盾因為分出了勝敗被壓製了下去,但新的矛盾卻在產生。
這一年輸入安南的紡織品和各種商品的規模相比天啟七年,直接上升了一倍左右,這就是開放了市場的好處。在戰爭平息之後,大明的商品一窩蜂的湧入安南市場,直接對安南的手工業等產業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大明用各種商品,換取到了安南的象牙、犀角、珍珠、香料、名貴木材以及大米等等。
安南人輸出的商品,都是沒有太多附加值的原材料。唯有象牙和犀角價格比較好,但這些野生資源是越來越少的。
河內很快就成為了大明駐軍的地方,鄭氏集團依舊保持這一支軍隊,但是數量已經被限製在了5萬之內。
越來越多的大明商人來到了安南,開始在安南各處經商投資。
大明沒有對安南派遣什麽管理行政的官員,同樣軍隊駐紮在河內也不胡亂欺負安南百姓,在安南倒是沒有造成太惡劣的影響。
特別是鄭氏集團雖然簽訂了不平等殖民條約,但是大明沒有要求鄭氏集團賠款,如此一來安南百姓碰上什麽社會不公的現象,也怨不到大明的頭上。鄭氏集團如果引起民憤,顯然和大明關係不大。
這樣的格局,避免了大明直接和安南百姓產生矛盾,並且用安南人去鎮壓安南人,避免出現安南人團結一心的情況出現。並且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安南的局勢,尋找最佳的切入點。
來自大明的商人,不僅僅帶來了各種商品。還在安南投資各種產業,購買土地、礦山、林場當等等資產,然後將產出的原材料運迴大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