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兵在手,朱由校怕的自然就是作戰物資供應被人切斷,而物資提前囤積到了廣寧等地,基本上也就規避了這個最大的風險。


    就算是有人控製了京師,朱由校也能迅速迴師,將京師收複。


    何況朱由校離開京師之時,還做了準備。首先政務方麵,主要還是交給沈潅來處理。沈潅處理不了的,則進宮請示皇後。


    張嫣這幾年下來,在政務的處理上也逐漸老練,不再是一個沒什麽見識的少女,輕重緩急還是分得清楚的。遇到重大的叛亂之類的,也懂得如何進行應對。


    皇後自然是不可能造朱由校的反,兩人的感情畢竟擺在那裏,又沒什麽分歧和矛盾,更沒有外戚勢力在朝堂之上,她身為皇後也沒什麽權力好爭的。以後皇帝的位置也是大皇子的,怎麽可能會造反。


    同時京師還有兩個中央軍步兵師拱衛,城內還有禁軍。更有錦衣衛、東廠聽令於皇後,另外有袁可立坐鎮山東,手下還有兩個師的海軍陸戰隊,隨時可以馳援京師,同時朱由校還抽調了一個中央軍步兵師給袁可立,同時給了袁可立抽調那些沒有整編完成的中央軍的權力。遇到什麽問題袁可立也能快速馳援各地,有足夠的力量控製住局麵,何況還有沈潅留在京師。


    這次禦駕親征並沒有使得關內兵力空虛,而且軍權大部分交托給了袁可立,這位三朝元老對大明絕對是忠心耿耿,朱由校是完全放心的。


    過去皇帝禦駕親征。很多時候都是帶著一群文武百官。政務也是路上進行出路。不僅非常麻煩,而且還容易影響行軍速度等等,更是一個很容易被一鍋端的目標。


    朱由校此次禦駕親征,卻是沒有把處理政務的大臣帶在身邊,也就沒有了這個問題。出了京師,行軍速度依舊很快,因為每個人都配備了三匹馬,兩匹是代步的。一匹是戰馬,每天的行軍速度都保持在三百裏左右。


    能有這樣的神速,主要還是道路情況比較良好,目前公路已經修到了廣寧。同時沒有帶什麽輜重,又有馬匹換乘。


    僅僅第三天,朱由校就到了廣寧,這裏距離蒙古王城隻有兩百公裏的距離。


    此時的廣寧,已經是重兵雲集,大量騎兵和步兵都聚集到了廣寧城。距離廣寧不遠的蒙古王城,同樣也是匯聚了大量的蒙古騎兵。


    雙方都在備戰。隻不過蒙古人動員得有點晚了。


    朱由校決定對蒙古發動戰爭顯然是早有預謀的,作戰物資早早的就囤積在了廣寧。加上此前消滅後金的時候,很多作戰物資也沒用掉,所以大明這邊的備戰速度非常快。


    當明軍已經做好進軍準備的時候,林丹汗才動員了十五萬蒙古騎兵。很多蒙古部落確實離得太遠了一些,不是這麽快就能動員過來的。


    兵貴神速,朱由校召開了一個戰前會議之後,立即下令揮師進軍,帶著十個步兵師和兩個野戰炮兵師,以及四個騎兵師直插蒙古王城。


    以前朱由校一直想不通,為什麽蒙古人要在距離大明這麽近的地方修建王城。如今算好是明白一些了,因為大明已經多年不對蒙古動武,一直都是蒙古人前來騷擾大明,讓蒙古人膽子肥了。


    再則蒙古人的野蠻習氣因為入主中原了一段時間,也被消磨了很多。蒙古人剛迴草原的時候,甚至連放牧都放不清楚。


    這也難怪其後蒙古人一直無法對大明構成什麽威脅,這種野蠻習性沒那麽嚴重的異族,向來對關內威脅不大。


    另外蒙古王城也位於一個四麵山脈丘陵環繞的穀地,盡管山脈圍繞得不是那麽嚴實,但從風水上來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地方,而且位於大興安嶺山脈和太行山脈之間,有那麽一點龍脈。


    然而這樣的地形對於蒙古人來說,在氣場上也許有點用,但是在形體作用上,或者說是物質層麵上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蒙古人能受得住嗎?


    蒙古人那糟糕的土木工程能力,加上他們又是以騎兵為主,對於防守關隘根本沒有任何天然優勢。何況蒙古王城四周的缺口也太多了點,基本上是四麵漏風的地形。明軍還有大量火炮,殺進蒙古王城所在的穀地顯然是非常輕鬆的事情。


    不過到處分布的丘陵山脈對於明軍來說確實也是一個麻煩,為了避免蒙古人突然殺出,朱由校和參謀部決定從蒙古王城東北部進軍,這裏地勢要平坦許多,屬於平原地與丘陵的交界地帶。


    在平原地帶行軍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僅僅三天之後,明軍就已經靠近蒙古王城不到一百裏了。


    這個時候四周的丘陵地帶變多了起來,明軍撒出了大量斥候。並且派出小隊,對四周的高地實施占領,並在高地上安排瞭望手進行警戒。


    因為明軍裝備了大量的望遠鏡,在占領了四周高地的情況下,蒙古人想要突然給明軍來個突襲還是很難的。當然也並非完全就沒有風險,所以明軍進軍速度並不是很快,基本都是步步為營。


    這個時候蒙古人的騎兵也出現在四周,時不時的衝出來騷擾一番,不過都不是蒙古騎兵的主力,被明軍騎兵輕鬆擊潰。


    朱由校也搞不懂蒙古人的主力在哪裏,不過大致上就是在蒙古王城這一帶。具體在哪個方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蒙古騎兵主力靠近警戒線內明軍有所反應就行,明軍的作戰意圖也非常清晰,那就是直奔蒙古王城。


    如果林丹汗連老家都不要就跑路的話,那麽朱由校還能說什麽,自然是占領了蒙古王城,把蒙古人趕到大興安嶺山脈以東了事。如此一來,蒙古人也很難威脅到大明向東北的移民行動,戰略意圖也達到了。


    終於在距離蒙古王城不到五十裏的時候,蒙古騎兵主力出現在了明軍麵前,不過蒙古人顯然沒有正麵和明軍幹仗的打算,一直和明軍主力保持這一定距離。


    朱由校立即下令釋放幾名俘虜,給林丹汗送去戰書一封,約定翌日決戰。


    話說林丹汗那邊,接到朱由校送來的這封充滿挑釁的戰書後,冷笑的將戰書燒成灰燼。


    那笑容好似再說:真當本汗是傻子啊!


    林丹汗沒有做出任何的迴應,朱由校翌日擺開陣型,為了謀求決戰,又派人在蒙古人陣前叫陣,把林丹汗祖宗十八代都罵得狗血淋頭。


    可是林丹汗卻是充耳不聞,蒙古騎兵根本不上來和明軍拚命。


    “縮頭神功練得不錯啊!倒是小看了林丹汗這孫子。”朱由校見激將法不見效,頓時對林丹汗這個對手正視起來。


    “陛下,林丹汗恐怕不太可能正麵衝擊我們的軍陣,估計是從建奴那裏獲得了相當多的情報,對我們的火器有所防備。”孫傳庭判斷道。


    “陛下,我們明日直接向蒙古王城進軍即可。他林丹汗要是忍了,那我們的戰略目標也達到了。”盧象升說道。


    “好,明日直接進軍,看他還能不能忍。”朱由校拍板道。


    這場戰爭顯然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雙方各有優勢,都不願意以短擊長。林丹汗實際上在明軍出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安排人員從王城撤退了,對於蒙古人來說,王城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更多的隻是象征性的意義。


    不過局勢總的來說,是向明軍有利的方向發展的。隻要林丹汗不敢正麵對決,撤退到西邊的大草原,遼西基本上就不可能迴來了。明軍完全可以沿著山脈修建防線和關隘,戰略意圖也就達到了。


    但是林丹汗卻打著將明軍誘入大草原的計劃,可是明軍並沒有大規模追入草原的打算。


    所以從戰略層麵上來說,蒙古人已經輸了。


    可是天不遂人願,第二天清晨天空淅瀝瀝的下起了雨點。


    “陛下,下雨了。”盧象升走進帳中,對剛剛起身的朱由校說道,朱由校臉色不太好看,快步走出帳篷,外麵正下著一場無聲的細雨。


    “立即讓全軍注意火藥防潮。”朱由校下令道,這個時候孫傳庭趕了過來,說道:“啟稟陛下,臣已經下令了。”


    朱由校點了點頭,說道:“既然下雨了,那今天就不進軍了。”


    “臣遵旨。”


    眾人領命,原定計劃顯然是泡湯了。今天明軍是沒辦法繼續進軍了,冒雨進軍是有點風險的,火藥很容易會受潮。


    當然此時明軍所用火藥都是用油紙包裝好的,不管是火槍還是火炮,用的都是紙彈,這些紙彈隻要不咬開,防水還是很不錯的,而且藥量分得一清二楚。


    原地待命並不意味著什麽都不做,參謀部隨即開始下令修建防禦工事。明軍士兵紛紛拿起鋼製的工兵鏟,開始在營地周圍挖掘壕溝,並布置拒馬等防禦工事。


    隻不過壕溝還沒挖一個時辰,天上的雨就越下越大,很快從原先的細雨變成了滂沱大雨。


    蕭瑟的秋風伴隨著大雨,讓人感覺到陣陣的寒意。


    在這樣的大雨之中,對士兵們的意誌明顯是較大的考驗,特別是明軍之中還有不少新兵。不過明軍在盤陀大雨之中,鬥誌還是比較頑強的,畢竟皇帝此時就在軍中和他們並肩作戰,再累再難也要好好表現。


    蒙古王城外,林丹汗在盤陀大雨中卻是極其亢奮的從馬上跳了下來,然後跪地對天激動的笑道:“哈哈,長生天保佑,長生天保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明末當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夏烽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夏烽原並收藏重生明末當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