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屢獲大勝,並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一切都太過順利了。


    童貫卻並沒有因此而掉以輕心,反而顯得憂心忡忡,數次求見諸葛半山。


    剛開始幾次,諸葛半山會說一些安慰的話,比如,中途也許會稍有波折,肯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因為,天命在大楚,契丹人氣數已盡,被滅也隻是時間問題。


    可是,童貫征伐半生,從來都不信什麽天命,而是信實力,真正的勝利是靠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一刀一劍拚出來的。


    此次征遼,一切都太過順利了,不僅打破了遼軍無敵的神話,楚軍也不像以前一樣不堪一擊,反而給人以舉世無敵,所向披靡的感覺了。


    童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對付方臘這些義軍還可以,因為他們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抵擋不了朝廷的正規軍隊。


    童貫的擔心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得到了證實,遼軍果然殺了個迴馬槍,郭藥師、楊可世大敗,棄燕京而逃。


    郭藥師、楊可世原本勝券在握,卻也像曆史上一樣,輸得很憋屈,輸得莫名其妙。


    一方麵太過自大了,因為勝利,變得有點飄飄然了,低估了遼軍的實力,也低估了蕭幹。


    良鄉的蕭幹收到蕭太後的求救信,獲知宋軍奇襲燕京的消息,晝夜來援。


    城內的常勝軍看到城外塵土飛揚,提醒郭藥師可能有援軍到來。


    以郭藥師、楊可世為首的將領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都認為城外還有劉光世和趙鶴壽部作為後繼,遼軍如果有援軍,他們怎麽會不示警?


    他們覺得應該是劉延慶遣兵來助力的塵煙。


    等蕭幹率軍從南暗門攻進城後,楚軍“錯愕瞪視”之餘,才匆忙的“殊死戮力迎敵”,但仍在滿腔仇恨的遼軍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滅。


    諸將且戰且行,從三市戰到憫忠寺前,又退到東門,等待劉光世、趙鶴壽的援軍接應。


    這時,城中的漢人們不願意了,我們幫你們殺契丹人,現在你們要跑,留下我們怎麽辦?


    於是,他們就把吊橋都砍斷,楚軍諸將隻好繼續和遼軍死戰,但再戰又敗。


    高世宣、王奇、李嶢、石洵美、王端臣等將領先後戰死,等不來援軍的楊可世、郭藥師等人隻好從城牆上吊繩逃遁。


    幸好遼軍隻顧著收拾楚軍棄甲、捕殺殘軍沒有追擊,郭藥師才得以收集潰兵四百多人逃迴涿州。


    劉光世和趙鶴壽為何沒有接應郭藥師、楊可世呢?


    原因很簡單,劉光世和楊可世素來有嫌隙,關係很差;


    而郭藥師自降楚後也總猜忌趙鶴壽對自己有貳心,他把趙鶴壽留在城外其實就是剝奪他立大功的機會。


    充當後備的劉光世、趙鶴壽也不是什麽心胸廣闊之輩,就冷眼坐視奇襲的戰友們被遼軍內外夾攻。


    當然,盡管奇襲失敗,憑楚軍的兵力,依舊能輾壓遼軍,可偏偏是無能的劉延慶擔任統帥。


    蕭幹在奪迴燕京控製權後,在第二天就又來到前線和劉延慶對壘。


    特別把郭藥師被俘虜的屬官趙端甫、以及郭藥師、楊可世等人的全裝甲馬,展示在陣前,羞辱楚軍,更是把劉延慶嚇得“望之喪膽”。


    蕭幹又分兵截斷楚軍的糧道,把護糧官王淵俘虜了。


    隨後,蕭幹故意泄露假消息給被俘的王淵部下聽,說遼軍有十萬援軍即將趕到,分左右兩翼夾攻楚軍,以舉火為號進攻。


    俘虜“逃歸”後趕緊把消息報給劉延慶,劉延慶本來就為燕京得而複失沮喪,又因為糧草失陷“氣已喪矣”,現在獲得俘虜帶迴來的假消息,越發害怕。


    就在十月二十八向宣撫司申請撤軍,又召諸將私下商量迴軍之事,諸將唯唯諾諾,隻有曲奇力爭不可,但劉延慶不聽反而臭罵他一通。


    十月二十九日夜,蕭幹在盧溝河北四野放火,愚蠢的劉延慶以為遼軍真的發起進攻,匆忙帶著兩個兒子劉光國、劉光世,燒營南逃。


    最高統帥都跑了,其餘將士自然是樹倒猢猻散,“擾攘散走,自相踐蹂,奔墮崖澗者莫知其數,捐棄一切軍需之計,相繼百餘裏”。


    遼軍在後邊一直追到白溝河,在涿州的郭藥師派部將高望攔截遼軍,雖然再次大敗,但總是阻攔遼軍繼續追擊的腳步。


    正是由於劉延慶的愚魯,致使楚朝從神宗以來就在邊境上儲存、以為備戰之需的大量物資,全部丟失殆盡,“自熙豐以來所畜軍寔盡矣”,再沒能力組織新一輪進攻。


    蕭幹得理不讓人,集結三萬遼軍,對楚軍發起總攻。


    此時的楚軍,因為屢屢失利,已經如驚弓之鳥,聞遼軍之名而逃。


    遼軍還沒打到,楚軍就已經炸營了,


    十一月三日,遼軍兵臨城下,童貫、郭藥師、楊可世、諸葛半山等人被困涿州,身邊將士不足三千人。


    童貫急得像熱鍋上的是螞蟻,求見諸葛半山,諸葛半山隻是說,時機未到,讓童貫稍安勿躁,待時機一到,肯定會反敗為勝的。


    可是,此次征遼的數十萬兵馬,楚軍已經是精銳盡出,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


    童貫的失利,讓楚徽宗感到遼軍的恐怖,已經無心再戰,肯定已經在算計著怎麽割地求和了。


    數十萬大軍已經潰散,隻剩下不到三千人,沒有任何援軍,麵對蕭幹率領的三萬遼軍精銳,童貫已經看不到希望。


    童貫終於對諸葛半山的錦囊妙計產生懷疑。


    也許,上次的錦囊妙計並不是出自諸葛半山之手,而諸葛半山隻是治國之才,並無領軍打仗的才能。


    此時的童貫很後悔,覺得自己錯信劉延慶,真不該做甩手掌櫃,讓劉延慶這個庸才去領軍打仗。


    也是因為對遼軍的畏懼,讓童貫不自信,這才將一切都交給劉延慶。


    早知如此,童貫就算是親自上陣,也不會輸得這麽慘。


    敗軍已成定局,往事不可追,現在要做的是如何逆轉乾坤,如果上天垂憐,讓童貫渡過這個難關,他一定不會放過劉延慶。


    抱著萬分之一的希望,童貫求見跛腳道人,卻不料,營裏空空如也,跛腳道人並沒有迴來。


    童貫終於體會到了絕望,失敗已成定局,童貫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蛇問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傲乾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傲乾坤並收藏白蛇問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