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刀大軍此行的第一站便是夷陵,九龍山距夷陵有五百裏路遠,且山路崎嶇,大軍浩浩蕩蕩行軍了足足近二十天才能遠遠的看見夷陵城。這讓李三刀不禁感歎現代交通之便利,比這大威朝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現代社會有高鐵、有飛機,即使繞地球飛一個圈也隻需要四十個小時,而這個時代部隊行軍基本靠牲畜和人力,效率著實讓人吐槽。騎兵還好,有馬可以騎,步兵就隻能靠雙腿走路了。可即使是騎在馬上,李三刀還是不太適應,直感覺到腰酸背痛,渾身抽筋。
夷陵縣地處長江上遊與中遊的分界點,位於長江以北,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夷陵”。(意思就是長江湍急的水流到了這裏趨於平緩,而崇山峻嶺來到這裏,地勢也逐漸趨於平坦。)夷陵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麵環山,東南方向麵向平原,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有近兩千米,呈現出明顯的階梯斜坡狀的地形。正因為這樣的地形,這座縣城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是名副其實的“爭地”,在李三刀看來,天下之爭,爭在荊州,荊州之爭,爭在夷陵!顯然西涼州馬衡也正是看重了這一點,才不惜孤軍千裏,自西涼州一路打到這裏,若不是有西涼州前太守侄子白瑾瑜在牽製馬衡,恐怕,馬衡以三縣為核心向四周拓展,此時益州和荊州不少地區已經失陷,而李三刀也萬萬不敢來觸馬衡的黴頭。
看到夷陵縣已經近在眼前,李三刀不禁迴想起了前世關於夷陵的曆史。在前世的曆史當中,夷陵可是人盡皆知的一個城市。東漢末年三國曆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就發生在這裏。話說當年先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死於東吳,又有張飛部下張達、範疆二人殺害張飛後,將人頭獻於東吳,劉備大怒,親率數十萬大軍,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當時東吳拜陸遜為兵馬大都督,而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製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火燒連營七百裏,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潰了氣勢洶洶的數十萬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為反攻的戰例,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後來劉備倉皇逃遁到白帝城,由於在夷陵之戰中遭受到重創,劉備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有了後來的白帝城托孤。
建平、稊歸、夷陵三縣成自西北向東南基本在一條直線上,建平縣和稊歸縣距離稍近,而夷陵較遠,不過皆是在長江以北,這讓李三刀放心不少,因為不用渡江而戰,沒有戰船不說,就算有他也沒有善於水戰的兵將可用。三縣自西北向東南三縣的的順序依次是,建平、稊歸和夷陵,而這正是馬衡部隊的進攻方向,反過來也是撤退方向。早在九龍山征兵期間,李三刀與九龍山一眾統領就已經做好了作戰計劃,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稊歸城,在建平城和夷陵城守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占領稊歸,斷去夷陵城的後路,使馬衡大軍不能首尾相顧,屆時夷陵城的馬衡部隊必然驚慌,而驚慌就會露出破綻,屆時擊破夷陵城也不是什麽難事,然後稍作休整,再對建平城徐徐圖之。
本來就已經確定的作戰方案,到了韋君智這卻遭到了極大的反對,韋君智以稊歸縣位於三縣之中,攻其必被兩縣夾擊為由駁迴了,其實他是不想自己以身試險,貪生怕死罷了。李三刀等人大怒,錯過這千載良機自然心有不甘,強烈反對,最後韋君智搬出了孫宥謙,而李三刀此時還沒有得罪孫宥謙的本錢,也隻好無奈放棄,所以一行人便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夷陵周邊,在夷陵縣城西北五十裏處的馬鞍山安營紮寨。
李三刀站在馬鞍山最高的一座山頭上,遠遠的看到了這個傳說中的城池。李三刀居高臨下,用來之前日夜趕工做出來的簡易望遠鏡觀察著夷陵城。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夷陵城後背、左側和前方都是環山,而右側則是距離長江不遠。隻見夷陵城長寬各有千米距離,和現代的一個大一些的村莊差不多大小,城牆高度約有八米,隱約還能看到城內的房屋和建築。此時的夷陵城城門緊閉,似乎是馬衡部隊發現了李三刀大軍的動向,嚴陣以待。
李三刀觀察了半天,便返迴了軍營,倚坐在椅子上,眉頭緊縮,似乎是在思索的攻城之策。就在這時,代飛龍走了進來,說道:“稟報主公,我偵察營細作已自三縣返迴。”
“快快請進來。”李三刀大喜道。其實以他的地位不必對自己的手下說“請”字,但是李三刀初至夷陵,對周圍的一切都不知曉,對於這些情報的得知實在是太迫切了,也幸好他未雨綢繆,早在從九龍山出發之前就已經讓這些細作混進城中去探知三縣底細了。
很快進來三個人,經過與三人的交談李三刀得知,三縣馬衡守軍一共五萬兵馬,其中隻夷陵小城就占了三萬,建平和稊歸各一萬兵馬。一般的縣城守軍能有五百人就算不錯了,可此時三座彈丸小城卻有五萬大軍,可見馬衡對此地的重視。夷陵的守軍是馬衡帳下大將邢信,稊歸城的守將是穆文成,而建平城的守將是馬衡的侄子—小將馬超。而三城的細作分布情況卻是,三城內各有五十人,其餘人都在城外偽裝接應並探查情報和地形。李三刀讓三名細作用偵察營特殊渠道通知三城內的細作,偽裝好身份,隨時待命。
沒有情報的時候李三刀愁眉緊皺,可得知三城情報之後更是煩躁不已。他不禁懷疑起孫宥謙的動機,這些情報李三刀能拿到,孫宥謙得到更是不難,可是他為什麽偏偏要自己這個小小山大王來攻打人家的五萬正規軍隊呢,何況馬衡部隊素來以軍風彪悍著稱,這不是雞蛋碰石頭嗎?孫宥謙到底是希望自己拿下三城換取一個郡守之位,還是希望借馬衡之手除掉自己,到底哪個更多一些?又或者兩者都有,哪方勝利都不是孫宥謙想要看到的,他要看到的就是兩敗俱傷,然後他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除掉三城守軍和自己。李三刀越想心中越是害怕,後背不由沁出了冷汗。可是明知道如此,李三刀還是不得不去碰這個石頭,誰叫他開局就選在孫宥謙的眼皮子底下,孫宥謙能容得下他那才叫怪。
夷陵縣地處長江上遊與中遊的分界點,位於長江以北,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夷陵”。(意思就是長江湍急的水流到了這裏趨於平緩,而崇山峻嶺來到這裏,地勢也逐漸趨於平坦。)夷陵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麵環山,東南方向麵向平原,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有近兩千米,呈現出明顯的階梯斜坡狀的地形。正因為這樣的地形,這座縣城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是名副其實的“爭地”,在李三刀看來,天下之爭,爭在荊州,荊州之爭,爭在夷陵!顯然西涼州馬衡也正是看重了這一點,才不惜孤軍千裏,自西涼州一路打到這裏,若不是有西涼州前太守侄子白瑾瑜在牽製馬衡,恐怕,馬衡以三縣為核心向四周拓展,此時益州和荊州不少地區已經失陷,而李三刀也萬萬不敢來觸馬衡的黴頭。
看到夷陵縣已經近在眼前,李三刀不禁迴想起了前世關於夷陵的曆史。在前世的曆史當中,夷陵可是人盡皆知的一個城市。東漢末年三國曆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就發生在這裏。話說當年先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死於東吳,又有張飛部下張達、範疆二人殺害張飛後,將人頭獻於東吳,劉備大怒,親率數十萬大軍,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當時東吳拜陸遜為兵馬大都督,而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製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火燒連營七百裏,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潰了氣勢洶洶的數十萬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為反攻的戰例,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後來劉備倉皇逃遁到白帝城,由於在夷陵之戰中遭受到重創,劉備一病不起,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有了後來的白帝城托孤。
建平、稊歸、夷陵三縣成自西北向東南基本在一條直線上,建平縣和稊歸縣距離稍近,而夷陵較遠,不過皆是在長江以北,這讓李三刀放心不少,因為不用渡江而戰,沒有戰船不說,就算有他也沒有善於水戰的兵將可用。三縣自西北向東南三縣的的順序依次是,建平、稊歸和夷陵,而這正是馬衡部隊的進攻方向,反過來也是撤退方向。早在九龍山征兵期間,李三刀與九龍山一眾統領就已經做好了作戰計劃,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稊歸城,在建平城和夷陵城守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占領稊歸,斷去夷陵城的後路,使馬衡大軍不能首尾相顧,屆時夷陵城的馬衡部隊必然驚慌,而驚慌就會露出破綻,屆時擊破夷陵城也不是什麽難事,然後稍作休整,再對建平城徐徐圖之。
本來就已經確定的作戰方案,到了韋君智這卻遭到了極大的反對,韋君智以稊歸縣位於三縣之中,攻其必被兩縣夾擊為由駁迴了,其實他是不想自己以身試險,貪生怕死罷了。李三刀等人大怒,錯過這千載良機自然心有不甘,強烈反對,最後韋君智搬出了孫宥謙,而李三刀此時還沒有得罪孫宥謙的本錢,也隻好無奈放棄,所以一行人便浩浩蕩蕩的來到了夷陵周邊,在夷陵縣城西北五十裏處的馬鞍山安營紮寨。
李三刀站在馬鞍山最高的一座山頭上,遠遠的看到了這個傳說中的城池。李三刀居高臨下,用來之前日夜趕工做出來的簡易望遠鏡觀察著夷陵城。從這個角度看到的夷陵城後背、左側和前方都是環山,而右側則是距離長江不遠。隻見夷陵城長寬各有千米距離,和現代的一個大一些的村莊差不多大小,城牆高度約有八米,隱約還能看到城內的房屋和建築。此時的夷陵城城門緊閉,似乎是馬衡部隊發現了李三刀大軍的動向,嚴陣以待。
李三刀觀察了半天,便返迴了軍營,倚坐在椅子上,眉頭緊縮,似乎是在思索的攻城之策。就在這時,代飛龍走了進來,說道:“稟報主公,我偵察營細作已自三縣返迴。”
“快快請進來。”李三刀大喜道。其實以他的地位不必對自己的手下說“請”字,但是李三刀初至夷陵,對周圍的一切都不知曉,對於這些情報的得知實在是太迫切了,也幸好他未雨綢繆,早在從九龍山出發之前就已經讓這些細作混進城中去探知三縣底細了。
很快進來三個人,經過與三人的交談李三刀得知,三縣馬衡守軍一共五萬兵馬,其中隻夷陵小城就占了三萬,建平和稊歸各一萬兵馬。一般的縣城守軍能有五百人就算不錯了,可此時三座彈丸小城卻有五萬大軍,可見馬衡對此地的重視。夷陵的守軍是馬衡帳下大將邢信,稊歸城的守將是穆文成,而建平城的守將是馬衡的侄子—小將馬超。而三城的細作分布情況卻是,三城內各有五十人,其餘人都在城外偽裝接應並探查情報和地形。李三刀讓三名細作用偵察營特殊渠道通知三城內的細作,偽裝好身份,隨時待命。
沒有情報的時候李三刀愁眉緊皺,可得知三城情報之後更是煩躁不已。他不禁懷疑起孫宥謙的動機,這些情報李三刀能拿到,孫宥謙得到更是不難,可是他為什麽偏偏要自己這個小小山大王來攻打人家的五萬正規軍隊呢,何況馬衡部隊素來以軍風彪悍著稱,這不是雞蛋碰石頭嗎?孫宥謙到底是希望自己拿下三城換取一個郡守之位,還是希望借馬衡之手除掉自己,到底哪個更多一些?又或者兩者都有,哪方勝利都不是孫宥謙想要看到的,他要看到的就是兩敗俱傷,然後他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除掉三城守軍和自己。李三刀越想心中越是害怕,後背不由沁出了冷汗。可是明知道如此,李三刀還是不得不去碰這個石頭,誰叫他開局就選在孫宥謙的眼皮子底下,孫宥謙能容得下他那才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