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噓寒問暖,不如給筆巨款
清穿:讀我心後,康熙九龍齊心了 作者:芷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千叟宴?
顧名思義,應該是挺多老頭一起飲宴。
明年就是康熙六旬萬壽,相關慶典規模肯定非比尋常。
他在位年久,古今罕有,又一直宣揚以孝治國。要說趁此良機邀請天下高壽臣民共襄盛宴,彰顯其仁德愛民之心,在民間掀起敬老崇老的風氣之類,倒也未可知。
但……
這難道不是件好事?
康熙心下疑惑,諸皇子也都有些不解。
好巧不巧的,胤祄也叭叭起來了這個:[要說康熙爸爸的千叟宴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而且他生辰在三月,天氣已經有些迴暖。]
[且康熙爸爸思慮比較周全,準備也相對充分。那些老人家就算舟車勞頓前來,也沒出什麽大事。]
[可架不住有乾隆大侄子那個學人精啊!]
[他小子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相關準備不足還大正月裏就開始。冰天雪地,舟車勞頓。本來就年事已高的老叟們見到天顏激動,再吃點兒涼涼的大魚大肉……]
[反正種種原因吧,參加完宴會之後就含笑九泉的挺多,以至於民間偷偷把他那千叟宴稱為喪命宴。危險等級都快跟朱元璋的免死金牌劃等號了……]
他還在叭叭,康熙整個人都恍恍惚惚,不知道該說點啥了。
倒是太子覺得胤祄這也有點太不講道理。
怎麽每迴那個乾隆犯的事兒,他都能拐彎抹角把鍋甩到汗阿瑪頭上呢?
要是胤祄知道他這疑惑,肯定會認真地迴答他:“這怎麽能叫甩鍋呢?這叫溯本追源!”
畢竟不管是千叟宴,還是六下江南。
亦或者往南苑行獵,去塞外秋獮,乾隆大侄子可都是沿著他聖祖爺腳印走的。
曆史上,雍正被罵的太狠,忍不住親自下場撰寫大義覺迷錄跟人對噴。
乾隆即位之後,趕緊召迴大義覺迷錄。
然後再往自己臉上貼金,說康熙老爺子之所以選雍正繼位,都是因為對他這個好聖孫見而驚愛。
嘖嘖。
要說起那爺倆的種種趣事,胤祄絕對能拉他家太子二哥聊上三天三夜。
可惜因為冥冥中的某種限製,任何人都無法跟胤祄透露自己能讀他心的事實。
隻能由著小家夥整日裏天馬行空,各種胡思亂想。
然後他們再從這吐槽裏麵,一點一點的,提取對自身發展或者大清強盛有利的關鍵信息。
一步步的,製定出更適合的政策或者戰略。
這不,等春去秋來冬將至,朝臣們說起明年聖躬六十萬壽,正該好生慶祝。
有人提起這千叟宴時,康熙差點把頭搖成撥浪鼓:“不了不了。”
“愛卿美意,朕心領了。”
“不過朕生辰在三月,辦宴再發布消息、提前準備等諸多工序。為了不顧吉時,參宴老者們二月甚至更早就要動身前來京城。天氣寒涼,舟車勞頓,對原本便高壽的老者們而言,是個極大負擔。”
咦?
胤祄詫異:怎麽康熙爸爸沒有欣然應允,還考慮起與會老者們的身體健康來了?
這,這很不曆史啊!
不過……
[雖然不知是哪裏出了錯,但我個人覺得,這個決定真是英明神武極了!讓老人家千裏迢迢往來奔波這事兒就很不靠譜,別說普通人了,就連活佛都遭不住。]
[曆史上,那哲布尊丹唿圖克圖就是為了來吊唁康熙帝靈堂,實現與他早年約定時引發舊疾而亡的。後來雍正要派十阿哥護送其靈龕迴去,他借故不行,欸,好好的敦親王就水靈靈的被圈了!]
咳咳咳咳。
康熙一口水被嗆到嗓子眼,咳了個驚天動地。
看著胤祄的目光都老哀怨了。
臭小子也不知道個輕重緩急,這麽要緊的事情你現在才說?
胤祄一臉迷茫:[該不是我忍笑的動作太不專業,被康熙爸爸發現了吧!]
康熙:……
康熙直接轉身,朝會結束之前都沒多看臭小子一眼。
隻是更全麵、更認真地為老者們著想。
寧不辦這千叟宴,也不讓任何一名老者因自己的原因而走向生命終點。
而是琢磨著該怎麽把惠老落到現實中。
說起這個,胤祄就忍不住嘀咕了句:“說啥說呢,噓寒問暖,不如給一筆巨款。”
彼時朝堂有點靜,就顯得他這聲音有些大。
話一出,滿朝嘩然。
連說好了不轉身看他的康熙都忍不住豁然轉身:“你小子!正經廷議呢,你亂皮什麽?”
胤祄委屈巴巴:“兒子哪有皮?分明是實話實說!”
“咱們大清承明製,官員俸祿一直低到令人發指。還是前兩年太子二哥提議,方才有所提升。但官員告老之後,就再無任何俸祿。”
“平日裏貪贓枉法,多搜刮民脂民膏的還好。若是兩袖清風且家無恆產的,生活就難免困頓。種薄田、賣字畫,甚至往老友家打秋風的屢見不鮮。”
“今日恰巧提及此事,兒子便有了些許聯想,且真誠建議汗阿瑪考慮下榮養年邁告老官員的問題。”
剛還要附和帝王,小參十八阿哥一本的文武群臣們:!!!
再想不到,十八阿哥竟是這樣為國為民的好阿哥。
難為他整日忙碌於製器與火器改良之外,還這般惦著那些曾經為大清奉獻,甚至流血犧牲的老臣們。
嗚嗚嗚。
就算此舉是收買人心,他們也要認認真真上套!
康熙都有些詫異,不懂話題是怎麽從千叟宴跨越到給朝中離休老臣發退休金上的。
但胤祄一臉真誠,說一時一事上的賞賜猶如揚湯止沸,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如深入分析,找到根本原因。
然後對症下藥,將之徹底解決,讓整個大清都老有所終。
十年寒窗,就算一次便登科。從七品翰林院編修一路到可以躋身早朝,那也得四五十歲了。
再加上發揮不好,或者丁憂、避諱等原因,仕途上再有點波折。
到可以上朝的時候已經五六十了也不稀奇。
因此朝堂之上,少有年輕臣子。
養老就是他們正在,或者即將麵臨的問題,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自然而然的,也被每個人熱切關注著。並熱烈期盼皇上從諫如流,真能認真考慮官員年邁致仕後的待遇問題。
顧名思義,應該是挺多老頭一起飲宴。
明年就是康熙六旬萬壽,相關慶典規模肯定非比尋常。
他在位年久,古今罕有,又一直宣揚以孝治國。要說趁此良機邀請天下高壽臣民共襄盛宴,彰顯其仁德愛民之心,在民間掀起敬老崇老的風氣之類,倒也未可知。
但……
這難道不是件好事?
康熙心下疑惑,諸皇子也都有些不解。
好巧不巧的,胤祄也叭叭起來了這個:[要說康熙爸爸的千叟宴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而且他生辰在三月,天氣已經有些迴暖。]
[且康熙爸爸思慮比較周全,準備也相對充分。那些老人家就算舟車勞頓前來,也沒出什麽大事。]
[可架不住有乾隆大侄子那個學人精啊!]
[他小子可不管三七二十一,相關準備不足還大正月裏就開始。冰天雪地,舟車勞頓。本來就年事已高的老叟們見到天顏激動,再吃點兒涼涼的大魚大肉……]
[反正種種原因吧,參加完宴會之後就含笑九泉的挺多,以至於民間偷偷把他那千叟宴稱為喪命宴。危險等級都快跟朱元璋的免死金牌劃等號了……]
他還在叭叭,康熙整個人都恍恍惚惚,不知道該說點啥了。
倒是太子覺得胤祄這也有點太不講道理。
怎麽每迴那個乾隆犯的事兒,他都能拐彎抹角把鍋甩到汗阿瑪頭上呢?
要是胤祄知道他這疑惑,肯定會認真地迴答他:“這怎麽能叫甩鍋呢?這叫溯本追源!”
畢竟不管是千叟宴,還是六下江南。
亦或者往南苑行獵,去塞外秋獮,乾隆大侄子可都是沿著他聖祖爺腳印走的。
曆史上,雍正被罵的太狠,忍不住親自下場撰寫大義覺迷錄跟人對噴。
乾隆即位之後,趕緊召迴大義覺迷錄。
然後再往自己臉上貼金,說康熙老爺子之所以選雍正繼位,都是因為對他這個好聖孫見而驚愛。
嘖嘖。
要說起那爺倆的種種趣事,胤祄絕對能拉他家太子二哥聊上三天三夜。
可惜因為冥冥中的某種限製,任何人都無法跟胤祄透露自己能讀他心的事實。
隻能由著小家夥整日裏天馬行空,各種胡思亂想。
然後他們再從這吐槽裏麵,一點一點的,提取對自身發展或者大清強盛有利的關鍵信息。
一步步的,製定出更適合的政策或者戰略。
這不,等春去秋來冬將至,朝臣們說起明年聖躬六十萬壽,正該好生慶祝。
有人提起這千叟宴時,康熙差點把頭搖成撥浪鼓:“不了不了。”
“愛卿美意,朕心領了。”
“不過朕生辰在三月,辦宴再發布消息、提前準備等諸多工序。為了不顧吉時,參宴老者們二月甚至更早就要動身前來京城。天氣寒涼,舟車勞頓,對原本便高壽的老者們而言,是個極大負擔。”
咦?
胤祄詫異:怎麽康熙爸爸沒有欣然應允,還考慮起與會老者們的身體健康來了?
這,這很不曆史啊!
不過……
[雖然不知是哪裏出了錯,但我個人覺得,這個決定真是英明神武極了!讓老人家千裏迢迢往來奔波這事兒就很不靠譜,別說普通人了,就連活佛都遭不住。]
[曆史上,那哲布尊丹唿圖克圖就是為了來吊唁康熙帝靈堂,實現與他早年約定時引發舊疾而亡的。後來雍正要派十阿哥護送其靈龕迴去,他借故不行,欸,好好的敦親王就水靈靈的被圈了!]
咳咳咳咳。
康熙一口水被嗆到嗓子眼,咳了個驚天動地。
看著胤祄的目光都老哀怨了。
臭小子也不知道個輕重緩急,這麽要緊的事情你現在才說?
胤祄一臉迷茫:[該不是我忍笑的動作太不專業,被康熙爸爸發現了吧!]
康熙:……
康熙直接轉身,朝會結束之前都沒多看臭小子一眼。
隻是更全麵、更認真地為老者們著想。
寧不辦這千叟宴,也不讓任何一名老者因自己的原因而走向生命終點。
而是琢磨著該怎麽把惠老落到現實中。
說起這個,胤祄就忍不住嘀咕了句:“說啥說呢,噓寒問暖,不如給一筆巨款。”
彼時朝堂有點靜,就顯得他這聲音有些大。
話一出,滿朝嘩然。
連說好了不轉身看他的康熙都忍不住豁然轉身:“你小子!正經廷議呢,你亂皮什麽?”
胤祄委屈巴巴:“兒子哪有皮?分明是實話實說!”
“咱們大清承明製,官員俸祿一直低到令人發指。還是前兩年太子二哥提議,方才有所提升。但官員告老之後,就再無任何俸祿。”
“平日裏貪贓枉法,多搜刮民脂民膏的還好。若是兩袖清風且家無恆產的,生活就難免困頓。種薄田、賣字畫,甚至往老友家打秋風的屢見不鮮。”
“今日恰巧提及此事,兒子便有了些許聯想,且真誠建議汗阿瑪考慮下榮養年邁告老官員的問題。”
剛還要附和帝王,小參十八阿哥一本的文武群臣們:!!!
再想不到,十八阿哥竟是這樣為國為民的好阿哥。
難為他整日忙碌於製器與火器改良之外,還這般惦著那些曾經為大清奉獻,甚至流血犧牲的老臣們。
嗚嗚嗚。
就算此舉是收買人心,他們也要認認真真上套!
康熙都有些詫異,不懂話題是怎麽從千叟宴跨越到給朝中離休老臣發退休金上的。
但胤祄一臉真誠,說一時一事上的賞賜猶如揚湯止沸,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不如深入分析,找到根本原因。
然後對症下藥,將之徹底解決,讓整個大清都老有所終。
十年寒窗,就算一次便登科。從七品翰林院編修一路到可以躋身早朝,那也得四五十歲了。
再加上發揮不好,或者丁憂、避諱等原因,仕途上再有點波折。
到可以上朝的時候已經五六十了也不稀奇。
因此朝堂之上,少有年輕臣子。
養老就是他們正在,或者即將麵臨的問題,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自然而然的,也被每個人熱切關注著。並熱烈期盼皇上從諫如流,真能認真考慮官員年邁致仕後的待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