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何以說罄竹難書的慈禧太後也有溫情幹練的一麵?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翻開中國近代史,晚清老佛爺慈禧太後的罪行可謂罄竹難書。且不說她\"垂簾聽政\"同意簽訂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讓國門大大洞開;就是她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仍鋪張浪費,生活極度奢侈,一餐飯竟要擺上二百多道不一樣的山珍海味,僅是嚐一口而已,便讓人厭惡不已。
不過,在痛罵這位老妖後昏聵誤國其罪昭昭之際,這位晚清最有權勢的葉赫那拉氏,其實也有溫情幹練的人生另一麵。
一、慈禧何以"垂簾聽政"?
慈禧原名葉赫那拉.杏貞,小名蘭兒,於公元1835年出生於滿洲,祖籍開原葉赫,乃鑲黃旗人。
她17歲時便入宮選上秀女,22歲生下皇長子載淳後,鹹豐帝即晉封她為懿妃。次年,又晉級為懿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後)。
1861年,鹹豐帝在熱河病逝,5歲的兒子載淳繼位,這就是同治帝。
母憑子貴,慈禧由此被尊為聖母皇太後。由於同治帝年幼,專權的慈禧太後便與鈕祜祿氏聯手,串通恭親王奕?,開啟\"二宮垂簾,親王執政\"的攝政模式。
同治帝19歲病逝後,慈禧太後便扶持4歲的侄子愛新覺樂.載湉繼位,依舊\"垂簾聽政\"。
1884年,51歲的慈禧太後發動\"甲申易樞\",免去了輔政的恭親王,實行\"西宮獨裁\"。5年後,又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斬殺變法的\"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到1900年,因\"庚子國變\",慈禧太後實行新政改革,朝中大權\"仍不出其手\"。
8年後,也就是1908年,光緒帝駕崩。73歲的慈禧立3歲的溥儀為新帝(大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
這就是著迷於皇權的慈禧太後,無論形勢多麽變幻,她都不願放下所謂\"西太後\"光環非要把大權集於一身不可。不過,終究是歲月不饒人,當年十一月,被尊為太皇太後的慈禧在儀鸞殿去世。
這位曆經四朝的女強人才無奈地駕鶴西去。死後,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二、慈禧的溫情
從慈禧的人生經曆而言,肯定是很冷血也很霸道的形象。
不過,她也是多麵手,有溫情的一麵: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詩便是慈禧太後為她的母親富察氏所作的七言絕句。
當時正好是富察氏的六十大壽,慈禧太後正與鈕祜祿氏聯手,處在\"兩宮垂簾聽政\"的關鍵時期,忙碌於與外國使節商議大清朝外交事宜。
雖說母親入住的錫拉胡同宅邸與她所在的紫禁城僅咫尺之遙。慈禧太後還是抽不出身為母親祝壽,隻好安排近臣代表自己送去很多貴重的禮物,還親筆寫下這首祝壽詩,裱好後一同送去,向母親表示感恩之意。
可見,慈禧太後拳拳孝順之心,她對母親還是有情有義的。
三、慈禧的幹練
此外,對母親感恩的慈禧太後工於書法,還有文藝方麵的愛好,在詩詞方麵亦勤於練筆,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她原本不是討人厭惡的女人,早在鹹豐帝執政時,即考慮到丈夫體弱多病,還常代他批閱奏章。
也許恰是這樣的因緣際遇,使得深居後宮的慈禧太後有了強烈的\"幹政\"欲望,兼之她又極度自私,便在極端渴望掌控皇權的道路上狠毒殘忍,手段無不用所其極。
這也顯示出她行事極為幹練的一麵:關鍵時刻,當仁不讓,能以雷霆手段果敢殺伐。
如與慈安太後聯手,與鹹豐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對抗,冷酷地處死大學士肅順,逼死怡親王載恆、鄭親王端華等。
後來又毒死慈安太後,自己\"西宮獨掌\",\"卸磨殺驢\"免去輔政且出了大力的恭親王奕?,獨斷朝綱。
\"垂簾聽政\"及再度訓政期間,鐵腕整飭吏治,重用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能人漢臣;重用\"洋務派\",發展軍用民用工業,使得晚清有了曇花一現的\"同治中興\",有了一定的經濟發展,延緩了晚清滅亡的進程。
期間,慈禧太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撚軍起義,苗民起義,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幹練。隻不過,她的"垂簾聽政"早已偏離了國本,使得其"幹練"帶來的其實是更多的惡果。
慈禧太後晚年也深知難掩自己禍國殃民的罪行,故在去世時,留下懺悔的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必須嚴加限製,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慈禧太後的多麵人生,讓人不甚唏噓。
可見,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哪怕是臭名昭著的大反派,也不全都是惡,也有善的一麵。所以,正確評價一個人,需得客觀辯證看待,不可臉譜化。
不過,在痛罵這位老妖後昏聵誤國其罪昭昭之際,這位晚清最有權勢的葉赫那拉氏,其實也有溫情幹練的人生另一麵。
一、慈禧何以"垂簾聽政"?
慈禧原名葉赫那拉.杏貞,小名蘭兒,於公元1835年出生於滿洲,祖籍開原葉赫,乃鑲黃旗人。
她17歲時便入宮選上秀女,22歲生下皇長子載淳後,鹹豐帝即晉封她為懿妃。次年,又晉級為懿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後)。
1861年,鹹豐帝在熱河病逝,5歲的兒子載淳繼位,這就是同治帝。
母憑子貴,慈禧由此被尊為聖母皇太後。由於同治帝年幼,專權的慈禧太後便與鈕祜祿氏聯手,串通恭親王奕?,開啟\"二宮垂簾,親王執政\"的攝政模式。
同治帝19歲病逝後,慈禧太後便扶持4歲的侄子愛新覺樂.載湉繼位,依舊\"垂簾聽政\"。
1884年,51歲的慈禧太後發動\"甲申易樞\",免去了輔政的恭親王,實行\"西宮獨裁\"。5年後,又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斬殺變法的\"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到1900年,因\"庚子國變\",慈禧太後實行新政改革,朝中大權\"仍不出其手\"。
8年後,也就是1908年,光緒帝駕崩。73歲的慈禧立3歲的溥儀為新帝(大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
這就是著迷於皇權的慈禧太後,無論形勢多麽變幻,她都不願放下所謂\"西太後\"光環非要把大權集於一身不可。不過,終究是歲月不饒人,當年十一月,被尊為太皇太後的慈禧在儀鸞殿去世。
這位曆經四朝的女強人才無奈地駕鶴西去。死後,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二、慈禧的溫情
從慈禧的人生經曆而言,肯定是很冷血也很霸道的形象。
不過,她也是多麵手,有溫情的一麵: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這首詩便是慈禧太後為她的母親富察氏所作的七言絕句。
當時正好是富察氏的六十大壽,慈禧太後正與鈕祜祿氏聯手,處在\"兩宮垂簾聽政\"的關鍵時期,忙碌於與外國使節商議大清朝外交事宜。
雖說母親入住的錫拉胡同宅邸與她所在的紫禁城僅咫尺之遙。慈禧太後還是抽不出身為母親祝壽,隻好安排近臣代表自己送去很多貴重的禮物,還親筆寫下這首祝壽詩,裱好後一同送去,向母親表示感恩之意。
可見,慈禧太後拳拳孝順之心,她對母親還是有情有義的。
三、慈禧的幹練
此外,對母親感恩的慈禧太後工於書法,還有文藝方麵的愛好,在詩詞方麵亦勤於練筆,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她原本不是討人厭惡的女人,早在鹹豐帝執政時,即考慮到丈夫體弱多病,還常代他批閱奏章。
也許恰是這樣的因緣際遇,使得深居後宮的慈禧太後有了強烈的\"幹政\"欲望,兼之她又極度自私,便在極端渴望掌控皇權的道路上狠毒殘忍,手段無不用所其極。
這也顯示出她行事極為幹練的一麵:關鍵時刻,當仁不讓,能以雷霆手段果敢殺伐。
如與慈安太後聯手,與鹹豐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對抗,冷酷地處死大學士肅順,逼死怡親王載恆、鄭親王端華等。
後來又毒死慈安太後,自己\"西宮獨掌\",\"卸磨殺驢\"免去輔政且出了大力的恭親王奕?,獨斷朝綱。
\"垂簾聽政\"及再度訓政期間,鐵腕整飭吏治,重用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能人漢臣;重用\"洋務派\",發展軍用民用工業,使得晚清有了曇花一現的\"同治中興\",有了一定的經濟發展,延緩了晚清滅亡的進程。
期間,慈禧太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撚軍起義,苗民起義,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幹練。隻不過,她的"垂簾聽政"早已偏離了國本,使得其"幹練"帶來的其實是更多的惡果。
慈禧太後晚年也深知難掩自己禍國殃民的罪行,故在去世時,留下懺悔的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必須嚴加限製,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慈禧太後的多麵人生,讓人不甚唏噓。
可見,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哪怕是臭名昭著的大反派,也不全都是惡,也有善的一麵。所以,正確評價一個人,需得客觀辯證看待,不可臉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