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朱元璋登基稱帝後何以大肆誅殺開國功臣?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所周知,在綿延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開國皇帝大都文治武功,十分善待開國功臣。有名的麒麟閣、雲台閣、淩煙閣、昭勳閣、紫光閣等五大功勳閣,便是為表彰感念功臣而修建的。
不過,也有開國皇帝對功臣大開殺戒的例子,如漢高祖劉邦、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等,尤以朱元璋更為突出,被視為"屠夫皇帝",還有人認為他是變態狂,更加感受到"兔死狗烹"的心涼。
那,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何以大肆誅殺開國功臣?
一、"明初四大案"的影響
因元末的暴政,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1328年出生於安徽鳳陽的朱元璋,在25歲時選擇投奔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曆經十多年的南征北戰後,朱元璋得文臣武將雲集的"淮西派"全力擁戴支持,一舉推翻了腐朽的元朝,還於1368年登基稱帝,建立了大一統的大明朝。
朱元璋稱帝後的三十年間,社會生產與國民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呈現出繁榮向好的態勢。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洪武之治"。
然,不同時段發生的大案要案,如1380年的胡惟庸案、1382年的"空印"案、1385年的郭桓案、1393年的藍玉案(史稱"明初四大案"),卻使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大肆誅開國功臣的臭名。
尤以胡惟庸案、藍玉案影響最為巨大。
在胡惟庸謀反案中,開國功臣李善長、宋濂、費聚還有右丞相汪廣洋等等都受牽連,多達1萬五千人被處置。朱元璋由此罷丞相、廢中書省,至此封建王朝再無宰相之說。
究其原由,其實是朱元璋認為相權已嚴重威脅到他的皇權,而相權又是集中掌握在"淮西派"為主的開國功臣手中。
所以,朱元璋為了打壓"淮西派",剛好獨斷專行的左丞相胡惟庸出現了謀反的情況。於是,乾坤獨斷之下,朱元璋便開了殺戒。
而1393年發生的藍玉案,影響同樣深遠,被誅殺的開國功臣除了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外,還有穎國公傅友德、懷遠侯曹興等功臣宿將,處死的人員也多達一萬五千人。
這次誅殺卻不同於胡惟庸案,朱元璋不過是以藍玉謀反為由,真正目的除了鏟除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外,還有一個無奈的因素。
那就是皇太子朱標的意外離世。
二、皇太子朱標病逝的影響
溫文儒雅的朱標是朱元璋與皇後馬大腳於1355年所生的嫡長子,自小深得朱元璋喜歡,兼之朱元璋原本對皇後馬大腳情深意重,自然對朱標寄予厚望、偏愛有加。
朱元璋1368年登基稱帝後,當即立朱標為皇太子,明確為皇位繼承人。
誰知?1392年,奉朱元璋命令前往陝西考察選址事宜的朱標,迴京後卻感染風寒突然病逝。讓朱元璋痛心不已,不僅追諡朱標為"懿文太子","屋烏之愛"下,還將他的長子朱允炆明確為皇位繼承人。
考慮到皇長孫朱允炆太年輕,沒有威望,也沒有政治手腕,鎮不住開國功臣。朱元璋隻得又采取殘忍舉措,大肆誅殺健在的功臣宿將,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好讓他順利繼位。
於是,朱元璋選擇了拿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等人開刀。因他們居功自傲且不大聽令,又手握極重的軍權,於大明王朝而言,已是最大的潛在威脅,唯有以意圖謀反定罪才能徹底清除這一隱患。
"藍玉案"也就是在這樣悲壯的背景下慘痛形成的。
後來之所以又處死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主因是他們與藩王有姻親關係,馮勝的女兒是周王朱橚的王妃,傅友德的女兒是晉王的世子妃。
這些藩王,對朱元璋選擇皇太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本就不滿,若他們與開國功臣遙相唿應對抗朝廷,皇長孫朱允炆肯定沒法應對。
由此,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便以各種理由痛下殺手,致使當朝健在的開國功臣被處置得幾乎所剩無幾。
事實上,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並不是"變態狂"亦或是一時心血來潮所致,他其實是在非常清醒的狀態下鄭重擇決的。
隻是,朱元璋沒想到,他這樣做,固然集中了皇權,也為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登基掃除了障礙。
但是,也讓建文帝深感"萬馬齊喑究可哀",尤其是可用之材的極度匱乏,致使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借機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獲勝,成功登上大明第3位皇帝的寶座,這就是集大成的明成祖。
可見:福兮禍兮,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曆史折騰了一圈,還是迴到了原來的走向。
不過,也有開國皇帝對功臣大開殺戒的例子,如漢高祖劉邦、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等,尤以朱元璋更為突出,被視為"屠夫皇帝",還有人認為他是變態狂,更加感受到"兔死狗烹"的心涼。
那,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何以大肆誅殺開國功臣?
一、"明初四大案"的影響
因元末的暴政,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1328年出生於安徽鳳陽的朱元璋,在25歲時選擇投奔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曆經十多年的南征北戰後,朱元璋得文臣武將雲集的"淮西派"全力擁戴支持,一舉推翻了腐朽的元朝,還於1368年登基稱帝,建立了大一統的大明朝。
朱元璋稱帝後的三十年間,社會生產與國民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呈現出繁榮向好的態勢。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洪武之治"。
然,不同時段發生的大案要案,如1380年的胡惟庸案、1382年的"空印"案、1385年的郭桓案、1393年的藍玉案(史稱"明初四大案"),卻使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可避免地背上了大肆誅開國功臣的臭名。
尤以胡惟庸案、藍玉案影響最為巨大。
在胡惟庸謀反案中,開國功臣李善長、宋濂、費聚還有右丞相汪廣洋等等都受牽連,多達1萬五千人被處置。朱元璋由此罷丞相、廢中書省,至此封建王朝再無宰相之說。
究其原由,其實是朱元璋認為相權已嚴重威脅到他的皇權,而相權又是集中掌握在"淮西派"為主的開國功臣手中。
所以,朱元璋為了打壓"淮西派",剛好獨斷專行的左丞相胡惟庸出現了謀反的情況。於是,乾坤獨斷之下,朱元璋便開了殺戒。
而1393年發生的藍玉案,影響同樣深遠,被誅殺的開國功臣除了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外,還有穎國公傅友德、懷遠侯曹興等功臣宿將,處死的人員也多達一萬五千人。
這次誅殺卻不同於胡惟庸案,朱元璋不過是以藍玉謀反為由,真正目的除了鏟除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外,還有一個無奈的因素。
那就是皇太子朱標的意外離世。
二、皇太子朱標病逝的影響
溫文儒雅的朱標是朱元璋與皇後馬大腳於1355年所生的嫡長子,自小深得朱元璋喜歡,兼之朱元璋原本對皇後馬大腳情深意重,自然對朱標寄予厚望、偏愛有加。
朱元璋1368年登基稱帝後,當即立朱標為皇太子,明確為皇位繼承人。
誰知?1392年,奉朱元璋命令前往陝西考察選址事宜的朱標,迴京後卻感染風寒突然病逝。讓朱元璋痛心不已,不僅追諡朱標為"懿文太子","屋烏之愛"下,還將他的長子朱允炆明確為皇位繼承人。
考慮到皇長孫朱允炆太年輕,沒有威望,也沒有政治手腕,鎮不住開國功臣。朱元璋隻得又采取殘忍舉措,大肆誅殺健在的功臣宿將,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好讓他順利繼位。
於是,朱元璋選擇了拿涼國公藍玉、開國公常升等人開刀。因他們居功自傲且不大聽令,又手握極重的軍權,於大明王朝而言,已是最大的潛在威脅,唯有以意圖謀反定罪才能徹底清除這一隱患。
"藍玉案"也就是在這樣悲壯的背景下慘痛形成的。
後來之所以又處死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主因是他們與藩王有姻親關係,馮勝的女兒是周王朱橚的王妃,傅友德的女兒是晉王的世子妃。
這些藩王,對朱元璋選擇皇太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本就不滿,若他們與開國功臣遙相唿應對抗朝廷,皇長孫朱允炆肯定沒法應對。
由此,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便以各種理由痛下殺手,致使當朝健在的開國功臣被處置得幾乎所剩無幾。
事實上,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並不是"變態狂"亦或是一時心血來潮所致,他其實是在非常清醒的狀態下鄭重擇決的。
隻是,朱元璋沒想到,他這樣做,固然集中了皇權,也為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登基掃除了障礙。
但是,也讓建文帝深感"萬馬齊喑究可哀",尤其是可用之材的極度匱乏,致使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借機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獲勝,成功登上大明第3位皇帝的寶座,這就是集大成的明成祖。
可見:福兮禍兮,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曆史折騰了一圈,還是迴到了原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