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何以說五下基層的範仲淹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範仲淹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恆星。
這位公元989年出生於蘇州吳縣,公元1052年卒於徐州的\"文武全才\",盡管隻活了64歲,卻譜寫了自己集軍政、教育、文學、書法和慈善之大成於一生的輝煌篇章。
堪稱偉大的範仲淹,其實幼年很不幸,他是通過刻苦讀書而走上致仕之路。但又因在宦海沉浮中堅持\"秉公直言\",從不\"站隊\",屢屢被貶斥。
然,他始終不屈不撓地直麵人生,傲骨錚錚地奔向所從事所向往的領域,始終堅守高潔的情操,得以綻放最耀眼的曆史光芒,是宋仁宗時代最傑出的\"文武全才\",第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也是北宋文壇很了不起的文學家,不僅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還留存詩詞三百多首及《遠行帖》、《邊事帖》等書法真跡。
一、苦讀及第,從司理參軍起步
範仲淹的祖上很顯赫,先祖範履冰曾任唐朝宰相,到了父親範墉這一代,遞減為北宋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在範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因病死於任所,家境一下沒落。
為了生存,母親謝氏隻好改嫁到淄州長山朱家,範仲淹也改名為朱說。還算幸運的是,母親重組後的家庭盡管貧寒,但支持年幼的範仲淹讀書。隻是,範仲淹不得不通過\"斷齏畫粥\"這樣的堅忍苦讀才能維持住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範仲淹熬到26歲時,終於通過了科考前的所有入場券,得以進京趕赴最高等級的殿試,一舉高中,成功及第,以97名的成績得授廣德軍司理參軍的職務,即從事經辦訟獄、案件方麵最末等的辦事員。
範仲淹還是很興奮,畢竟有了一份編製內的工作,便恢複了\"範\"姓,又把母親接到京城供養,開始用心經營自己的致仕之路。
在第一個崗位踏實幹了將近2年,範仲淹因\"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得到組織認可,當即升為副科級幹部\"文林郎\",不久又因工作成績突出,旋及提任為正科級領導\"集慶軍節度推官\"。
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範仲淹工作得很是順風順水,前景一片看好。
二、一下基層,6年後迴京
就這樣,在科級幹部崗位上,範仲淹幹了5年,33歲時,組織培養他下基層去鍛煉,先任副縣級領導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
範仲淹到任後,見海堤年久失修,便提議修扞海堰,得到朝廷批準。於是,在範仲淹負責鹽務監督的第三年(公元1024年),組織上提撥他任正縣級幹部\"興化縣令\",兼管修堰工程,這就是有名的\"範公堤\"。
期間,範仲淹母親過逝(1026年8月),按規製須辭職\"丁憂\"。範仲淹於是趕迴應天府奔喪,恰好恩師晏殊在1027年任南京留守知應天府,邀請他辦完喪事後去應天書院散心,協助教務工作。
由此,範仲淹便在應天書院有了將近一年的教學管理體驗。
1028年,39歲的範仲淹痛感當時的時政弊端,遂結合自己的想法,大膽向宋仁宗敬獻《上執政書》。建議朝廷改革史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得到宰相王曾讚賞,即聯係上晏殊共同向宋仁宗極力舉薦,得到宋仁宗的關注,便召範仲淹迴京任享受廳級幹部待遇的圖書管理員職務\"秘閣校理\",專司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三、得罪劉太後,二下基層
1029年,範仲淹見垂簾聽政達7年之久的劉太後還沒有還政於宋仁宗的意思,也沒去想什麽後果,便直接向劉太後上書諫言:
\"老佛爺,您老可以安享晚年了,讓皇帝自己處理國家大事吧。\"
範仲淹這一不知天高地厚的提議等於是把劉太後的威權直接放在爐火上烤,這範仲淹不過是小小的\"秘閣校理\",又名不經傳,沒什麽可以稱道的地方。
劉太後大怒,當即一道\"懿旨\",責令宋仁宗將這個鄉巴佬趕出京城。
可憐的範仲淹在京\"屁股還沒坐熱\",就灰溜溜地滾迴縣級市工作,幾乎是返迴原點從頭再來。
這就是範仲淹的\"二下基層\",他先任小小的副科級幹部\"河中府通判\",幹了近2年時間,後又平調任\"陳州通判\",幹了3年多時間。
四、得罪宋仁宗,三下基層
1033年,劉太後駕崩,24歲的宋仁宗得以親政,或許是感念當年範仲淹的仗義直言,便下詔令45歲的範仲淹迴京工作,直接破格提任為廳級領導\"右司諫\"。
因時逢天下大旱,便又安排範仲淹兼職,到江淮一帶開倉賑災。
期間,因郭皇後管理後宮時,不慎誤傷了宋仁宗。宋仁宗很生氣,宰相呂夷簡借機打壓郭皇後,討好宋仁宗,建議廢後。
此舉讓秉直忠厚的範仲淹\"伏閣請對\",與呂夷簡當庭辯論:郭皇後沒什麽大錯,為什麽說廢就廢呢?
自然,呂夷簡惱羞成怒,宋仁宗也不高興:
\"好你個範仲淹,不識抬舉,簡直是個愣頭青,眼不見不煩,不用也罷,你還是離得遠遠的,去地方工作為好。\"
於是,範仲淹返京城工作不到一年,便又被下放到地級市工作,這就是他的\"三下基層\"。
能力出眾的範仲淹沒有因此唉聲歎氣,反而意氣風發地努力工作。他先任副廳級領導睦州知州,後轉任蘇州知州,都分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睦州任上,範仲淹在給恩師晏殊的信中就盛讚睦州是個好地方,從而不辭辛勞地將睦州的經濟社會發展躍升了一個台階。\"唯恐逢恩,一日移去\"。還對所轄的桐廬縣情有獨鍾,為之創作了《蕭灑桐廬郡十絕》、《出守桐廬道中十絕》、《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桐廬郡齋書事》等名詩佳作,至今廣為流傳。
在蘇州任上,範仲淹興\"郡學\",修水利,疏通五渠,成功把太湖水引入大海。
五、得罪權相呂夷簡,四下基層
因範仲淹在睦州、蘇州做出了顯著成績,尤其在蘇州治水有功,範仲淹\"三下基層\"隻有3年時間。
1036年初,宋仁宗便把範仲淹調迴京師,委任國子監,後升為省部級領導\"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也就是首府所在地的市長。
範仲淹再一次迴京工作,仍兢兢業業地履職,勇敢地剔除弊政,深得京城百姓好評,\"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但範仲淹的積極工作又得罪了權相呂夷簡,總是放大眼睛找他的問題。在範仲淹獻《百官圖》上書直諫\"仁宗皇帝宜親掌官員升遷\"時,便以範仲淹\"越職言事\"為由,誣陷範仲淹涉嫌\"朋黨\"。此舉觸中了宋仁宗的軟肋,很是擔心範仲淹有不臣之心,在\"寧可信其有\"的心理下,貶範仲淹\"知饒州\",降為副廳級領導。
範仲淹隻得\"四下基層\",這時朝中就沒有多少人為他餞行送別,不再看好他,以為他就此中落,不會\"東山再起\"了。
好友梅堯臣為此作《靈烏賦》安慰他,勸他吸取教訓。範仲淹大為感動,但仍表示改不了\"秉公直言\"的個性,又作《迴靈烏賦》相贈,表示始終堅持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凜然氣節。
於是,範仲淹風蕭蕭地隻身赴饒州就任,一幹又是4年時間。
1040年,因西夏王李元昊犯邊越來越厲害,在三川口打敗了宋軍。宋仁宗見軍情危急,便急調富有軍事才幹的範仲淹迴京,任天章閣待製知永興軍,後升為省部級領導\"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同任邊將\"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與主帥夏竦一道阻擋西夏的入侵。
忠心耿耿的範仲淹馬上就任,自請加\"知延州\",訓練\"康定軍\"禦敵。次年又上書\"加強邊防,徐圖西複\"。在範仲淹聯絡羌族、築城、鞏固軍塞等一係列戰術禦邊下,西夏軍久攻不下大順城,於1042年撤兵。
有名的《漁家傲.秋思》就是範仲淹這個時期寫的,表達了他激昂的軍旅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蘇幕遮.碧雲天》也是範仲淹同期寫下的名詞,表達了羈旅鄉思之情: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因範仲淹守邊有功,宋仁宗加封他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陝西路安撫使。次年迴京授樞密副使,後任副國級職務\"參加政事\"。
範仲淹的政治生涯一下到了頂峰,在宋仁宗的大力支持下,同意他按自己上書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協處國務。1044年,範仲淹與富弼、歐陽修等重臣組成革新派,著手實施國家吏治改革,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
遺憾的是,範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隻實施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有所成效的時候,因深化改革觸及到很多既得集團的核心利益,遭到聯合打壓,指責範仲淹的改革有私心,涉嫌\"朋黨之爭\"。
六、\"慶曆新政\"失敗,五下基層
宋仁宗架不住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反撲,在1044年又把範仲淹貶任省部級領導\"陝西河東宣撫使\"巡邊,後再貶為副廳級領導\"知邠州\"、\"知鄧州\"。
範仲淹在鄧州任上幹了近3年時間,在\"興教育\"上做出了很大貢獻,所設的花洲書院講學蔚然成風。
有名的五言絕句《江上漁者》就是範仲淹在鄧州任上去江邊賞景時寫下的,表達了對底層人民艱辛勞作的點讚:
江山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
期間,好友騰子京寄給他一幅《洞庭秋晚圖》後,範仲淹觸景生情,借景喻情,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江》,飽含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和思想。
1049年,61歲的範仲淹遷任廳級領導\"知杭州\",始及養老及身後事宜,便用自己的積蓄在老家吳縣置\"義田\",購\"義宅\",設\"義學\"(私塾),首創\"範氏義莊\"這一史上前所未有的私人慈善機構,用來\"恤宗族\",迴報範氏族人,為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範氏義莊,從1050年起運行,一直延展到民國時期,跨越了千年曆史,有力地保障了範氏族人的贍養。期間,得益於範氏子孫的代代傳承。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任宰相時,予以強力發展義莊;明朝時第十六世孫範惟官至浙江提學副使、第十七世孫範允臨官至福建參議,都對義莊進行了擴展;清朝時,第二十世孫範彌勳進一步捐田一千畝拓展義莊,在清末宣統年間,範氏義莊\"義田\"達5300畝,居最高峰。
範仲淹在杭州任上工作近兩年後,被提任為省部級領導\"戶部侍郎\"兼\"知青州\"。此時,範仲淹已63歲,身體每況愈下,範仲淹便在1052年抱病自請就近\"知穎州\",在去往穎州的途中,範仲淹與世長辭,卒年64歲。
範仲淹過世後,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以緬,追贈他為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享受副國級待遇。
這位公元989年出生於蘇州吳縣,公元1052年卒於徐州的\"文武全才\",盡管隻活了64歲,卻譜寫了自己集軍政、教育、文學、書法和慈善之大成於一生的輝煌篇章。
堪稱偉大的範仲淹,其實幼年很不幸,他是通過刻苦讀書而走上致仕之路。但又因在宦海沉浮中堅持\"秉公直言\",從不\"站隊\",屢屢被貶斥。
然,他始終不屈不撓地直麵人生,傲骨錚錚地奔向所從事所向往的領域,始終堅守高潔的情操,得以綻放最耀眼的曆史光芒,是宋仁宗時代最傑出的\"文武全才\",第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也是北宋文壇很了不起的文學家,不僅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還留存詩詞三百多首及《遠行帖》、《邊事帖》等書法真跡。
一、苦讀及第,從司理參軍起步
範仲淹的祖上很顯赫,先祖範履冰曾任唐朝宰相,到了父親範墉這一代,遞減為北宋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在範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因病死於任所,家境一下沒落。
為了生存,母親謝氏隻好改嫁到淄州長山朱家,範仲淹也改名為朱說。還算幸運的是,母親重組後的家庭盡管貧寒,但支持年幼的範仲淹讀書。隻是,範仲淹不得不通過\"斷齏畫粥\"這樣的堅忍苦讀才能維持住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範仲淹熬到26歲時,終於通過了科考前的所有入場券,得以進京趕赴最高等級的殿試,一舉高中,成功及第,以97名的成績得授廣德軍司理參軍的職務,即從事經辦訟獄、案件方麵最末等的辦事員。
範仲淹還是很興奮,畢竟有了一份編製內的工作,便恢複了\"範\"姓,又把母親接到京城供養,開始用心經營自己的致仕之路。
在第一個崗位踏實幹了將近2年,範仲淹因\"治獄廉平、剛正不阿\"得到組織認可,當即升為副科級幹部\"文林郎\",不久又因工作成績突出,旋及提任為正科級領導\"集慶軍節度推官\"。
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範仲淹工作得很是順風順水,前景一片看好。
二、一下基層,6年後迴京
就這樣,在科級幹部崗位上,範仲淹幹了5年,33歲時,組織培養他下基層去鍛煉,先任副縣級領導泰州西溪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及轉銷。
範仲淹到任後,見海堤年久失修,便提議修扞海堰,得到朝廷批準。於是,在範仲淹負責鹽務監督的第三年(公元1024年),組織上提撥他任正縣級幹部\"興化縣令\",兼管修堰工程,這就是有名的\"範公堤\"。
期間,範仲淹母親過逝(1026年8月),按規製須辭職\"丁憂\"。範仲淹於是趕迴應天府奔喪,恰好恩師晏殊在1027年任南京留守知應天府,邀請他辦完喪事後去應天書院散心,協助教務工作。
由此,範仲淹便在應天書院有了將近一年的教學管理體驗。
1028年,39歲的範仲淹痛感當時的時政弊端,遂結合自己的想法,大膽向宋仁宗敬獻《上執政書》。建議朝廷改革史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得到宰相王曾讚賞,即聯係上晏殊共同向宋仁宗極力舉薦,得到宋仁宗的關注,便召範仲淹迴京任享受廳級幹部待遇的圖書管理員職務\"秘閣校理\",專司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三、得罪劉太後,二下基層
1029年,範仲淹見垂簾聽政達7年之久的劉太後還沒有還政於宋仁宗的意思,也沒去想什麽後果,便直接向劉太後上書諫言:
\"老佛爺,您老可以安享晚年了,讓皇帝自己處理國家大事吧。\"
範仲淹這一不知天高地厚的提議等於是把劉太後的威權直接放在爐火上烤,這範仲淹不過是小小的\"秘閣校理\",又名不經傳,沒什麽可以稱道的地方。
劉太後大怒,當即一道\"懿旨\",責令宋仁宗將這個鄉巴佬趕出京城。
可憐的範仲淹在京\"屁股還沒坐熱\",就灰溜溜地滾迴縣級市工作,幾乎是返迴原點從頭再來。
這就是範仲淹的\"二下基層\",他先任小小的副科級幹部\"河中府通判\",幹了近2年時間,後又平調任\"陳州通判\",幹了3年多時間。
四、得罪宋仁宗,三下基層
1033年,劉太後駕崩,24歲的宋仁宗得以親政,或許是感念當年範仲淹的仗義直言,便下詔令45歲的範仲淹迴京工作,直接破格提任為廳級領導\"右司諫\"。
因時逢天下大旱,便又安排範仲淹兼職,到江淮一帶開倉賑災。
期間,因郭皇後管理後宮時,不慎誤傷了宋仁宗。宋仁宗很生氣,宰相呂夷簡借機打壓郭皇後,討好宋仁宗,建議廢後。
此舉讓秉直忠厚的範仲淹\"伏閣請對\",與呂夷簡當庭辯論:郭皇後沒什麽大錯,為什麽說廢就廢呢?
自然,呂夷簡惱羞成怒,宋仁宗也不高興:
\"好你個範仲淹,不識抬舉,簡直是個愣頭青,眼不見不煩,不用也罷,你還是離得遠遠的,去地方工作為好。\"
於是,範仲淹返京城工作不到一年,便又被下放到地級市工作,這就是他的\"三下基層\"。
能力出眾的範仲淹沒有因此唉聲歎氣,反而意氣風發地努力工作。他先任副廳級領導睦州知州,後轉任蘇州知州,都分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睦州任上,範仲淹在給恩師晏殊的信中就盛讚睦州是個好地方,從而不辭辛勞地將睦州的經濟社會發展躍升了一個台階。\"唯恐逢恩,一日移去\"。還對所轄的桐廬縣情有獨鍾,為之創作了《蕭灑桐廬郡十絕》、《出守桐廬道中十絕》、《赴桐廬郡淮上遇風三首》、《桐廬郡齋書事》等名詩佳作,至今廣為流傳。
在蘇州任上,範仲淹興\"郡學\",修水利,疏通五渠,成功把太湖水引入大海。
五、得罪權相呂夷簡,四下基層
因範仲淹在睦州、蘇州做出了顯著成績,尤其在蘇州治水有功,範仲淹\"三下基層\"隻有3年時間。
1036年初,宋仁宗便把範仲淹調迴京師,委任國子監,後升為省部級領導\"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也就是首府所在地的市長。
範仲淹再一次迴京工作,仍兢兢業業地履職,勇敢地剔除弊政,深得京城百姓好評,\"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但範仲淹的積極工作又得罪了權相呂夷簡,總是放大眼睛找他的問題。在範仲淹獻《百官圖》上書直諫\"仁宗皇帝宜親掌官員升遷\"時,便以範仲淹\"越職言事\"為由,誣陷範仲淹涉嫌\"朋黨\"。此舉觸中了宋仁宗的軟肋,很是擔心範仲淹有不臣之心,在\"寧可信其有\"的心理下,貶範仲淹\"知饒州\",降為副廳級領導。
範仲淹隻得\"四下基層\",這時朝中就沒有多少人為他餞行送別,不再看好他,以為他就此中落,不會\"東山再起\"了。
好友梅堯臣為此作《靈烏賦》安慰他,勸他吸取教訓。範仲淹大為感動,但仍表示改不了\"秉公直言\"的個性,又作《迴靈烏賦》相贈,表示始終堅持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凜然氣節。
於是,範仲淹風蕭蕭地隻身赴饒州就任,一幹又是4年時間。
1040年,因西夏王李元昊犯邊越來越厲害,在三川口打敗了宋軍。宋仁宗見軍情危急,便急調富有軍事才幹的範仲淹迴京,任天章閣待製知永興軍,後升為省部級領導\"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同任邊將\"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與主帥夏竦一道阻擋西夏的入侵。
忠心耿耿的範仲淹馬上就任,自請加\"知延州\",訓練\"康定軍\"禦敵。次年又上書\"加強邊防,徐圖西複\"。在範仲淹聯絡羌族、築城、鞏固軍塞等一係列戰術禦邊下,西夏軍久攻不下大順城,於1042年撤兵。
有名的《漁家傲.秋思》就是範仲淹這個時期寫的,表達了他激昂的軍旅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蘇幕遮.碧雲天》也是範仲淹同期寫下的名詞,表達了羈旅鄉思之情: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因範仲淹守邊有功,宋仁宗加封他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陝西路安撫使。次年迴京授樞密副使,後任副國級職務\"參加政事\"。
範仲淹的政治生涯一下到了頂峰,在宋仁宗的大力支持下,同意他按自己上書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協處國務。1044年,範仲淹與富弼、歐陽修等重臣組成革新派,著手實施國家吏治改革,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
遺憾的是,範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隻實施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有所成效的時候,因深化改革觸及到很多既得集團的核心利益,遭到聯合打壓,指責範仲淹的改革有私心,涉嫌\"朋黨之爭\"。
六、\"慶曆新政\"失敗,五下基層
宋仁宗架不住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大反撲,在1044年又把範仲淹貶任省部級領導\"陝西河東宣撫使\"巡邊,後再貶為副廳級領導\"知邠州\"、\"知鄧州\"。
範仲淹在鄧州任上幹了近3年時間,在\"興教育\"上做出了很大貢獻,所設的花洲書院講學蔚然成風。
有名的五言絕句《江上漁者》就是範仲淹在鄧州任上去江邊賞景時寫下的,表達了對底層人民艱辛勞作的點讚:
江山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
期間,好友騰子京寄給他一幅《洞庭秋晚圖》後,範仲淹觸景生情,借景喻情,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江》,飽含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和思想。
1049年,61歲的範仲淹遷任廳級領導\"知杭州\",始及養老及身後事宜,便用自己的積蓄在老家吳縣置\"義田\",購\"義宅\",設\"義學\"(私塾),首創\"範氏義莊\"這一史上前所未有的私人慈善機構,用來\"恤宗族\",迴報範氏族人,為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範氏義莊,從1050年起運行,一直延展到民國時期,跨越了千年曆史,有力地保障了範氏族人的贍養。期間,得益於範氏子孫的代代傳承。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任宰相時,予以強力發展義莊;明朝時第十六世孫範惟官至浙江提學副使、第十七世孫範允臨官至福建參議,都對義莊進行了擴展;清朝時,第二十世孫範彌勳進一步捐田一千畝拓展義莊,在清末宣統年間,範氏義莊\"義田\"達5300畝,居最高峰。
範仲淹在杭州任上工作近兩年後,被提任為省部級領導\"戶部侍郎\"兼\"知青州\"。此時,範仲淹已63歲,身體每況愈下,範仲淹便在1052年抱病自請就近\"知穎州\",在去往穎州的途中,範仲淹與世長辭,卒年64歲。
範仲淹過世後,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以緬,追贈他為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享受副國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