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譽為櫻桃進士的蔣捷何以火爆南宋河壇?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蔣捷其人
在南宋詞壇,蔣捷的存在感似乎低了許多。
就連他的生平,也語焉不詳。據考證,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大約於公元1245年出生於陽羨,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宜興。29歲時考中進士,5年後,南宋在蒙古鐵蹄下化為齏粉,不願在新朝為官的蔣捷,以\"一介布衣\"歸隱家鄉宜興的竹山,過了十多年的清貧生活;50多歲時又隱居無錫太湖之濱,過了近4年孤獨的隱士生活,大約於公元1305年逝世,卒年60歲。
就在這短暫的六十年裏,蔣捿在感傷家國的更迭之下,以飽含深情的墨筆寫下90多首宋詞,以自己孤獨的聲音吟唱著南宋的終結,以\"竹山先生櫻桃進士\"的氣節抒發了自己濃烈的愛國情懷。
其中,有三首詞讓人感歎至今,分別是他參加科考殿試後寫下的《舟過吳江》,後來隱居武進在福善寺所寫的《聽雨》,以及暮年隱居在無錫太湖之濱所作的《秋曉》。
這三首詞,可謂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蔣捷憑此躋身南宋詞壇,與周密、張炎、王沂孫並稱\"宋末四大家\";亦讓後世深深記住了這位靜默的\"櫻桃進士\":一個自始至終保持高潔的氣節而孤獨終老、一生窮苦潦倒而矢誌不渝的南宋愛國詞人。
二、高中之後:舟過吳江
1274年,蔣捷二十九歲,前往南宋的京城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參加南宋皇帝宋恭帝親臨現場主持的殿試。
他雖然幸運得中進士,但卻沒有當上一天南宋的官,兩年後,元軍攻破臨安,奏響南宋滅亡的喪鍾。蔣捷隻好離開臨安,乘船漂泊倦遊思歸,經過吳江縣時,在傷國的無奈及內心思鄉之情的交融下,以\"點\"、\"染\"手法寫下有名的思歸曲《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度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上闋吐露傷春的情緒。首句點出\"春愁\",用形容詞\"一片\"突出愁緒之連綿,需借\"酒\"排解。
接著用白描手法勾劃船在江中行進時的狀態:船在江上搖動,岸上的酒樓不時有簾子躍過。
緊接著又用\"秋娘渡與泰娘橋\"兩個景點渲染愁緒之淒清悲涼: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下闋以同樣的手法表達急切思歸、渴望迴家團聚的心情。首句點出\"歸家\",借用提問\"何日\"表達出門在外的那份飄泊,時間長了已顯疲憊,期盼早日迴到家中。
接著用白描手法勾畫歸家後的狀態:脫去身上的客袍,把它洗幹淨,結束這趟遠行,慢慢享受美好溫馨的家庭生活\"調笙\"與\"燒香\"。這\"調笙\"與\"燒香\",其實是妻子日常生活中的兩個細節,專用在此意在渲染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
緊接著,詞人筆鋒一轉,用櫻桃和芭蕉兩種植物的顏色變化,與前麵所感歎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相唿應,用看得見的意象渲染看不見的時光流逝。櫻桃成熟後顏色變紅,芭蕉由淺綠變為深綠,時間並不長,一晃就到,一份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全詞就通過點染和白描的手法道出舟過吳江的情景,傳遞出遊子歸家的聲音,讓人感歎!
尤其是那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更是營造了詩情畫意的美境。近代美術家朱宣鹹由此得到寶貴的靈感,為之創作出有名的中國畫《紅櫻桃映綠芭蕉》。
由此,詞人蔣捷榮獲\"櫻桃進士\"之稱。
三、歸隱家鄉:聽雨
蔣捷迴到家鄉宜興後,從此,就隱居竹山,過了一輩子的隱士生活,甘願一輩子當南宋的守靈人,以\"一介布衣\"孤獨終老,時稱\"竹山先生\"。
1296年,51歲的蔣捷遷徏武進的竹山生活。大約在1299年的一個下著夜雨的晚上,路過福善寺時,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一生孤苦漂泊,痛感無奈,便寫下有名的千古絕唱《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在這首詞裏,詞人蔣捷用自己三個時期不同的聽雨狀態,形象地勾陳了少年、壯年、晚年時的三種心境。
蔣捷的一生其實很簡單,29歲考中進士,但沒有任過一天的職,後來南宋就滅亡。之後他迴歸家鄉,在孤獨而又淒涼的隱居生活中度完自己窮苦的一生。
可以說,蔣捷的命運是悲傷的,也是深沉而又堅定的。這首《虞美人.聽雨》其實就是他用心血描繪自己的一幅人生畫像:
少年時,年少不識愁滋味,下雨也給人幸福的感覺,聽著下雨的聲音,仿佛有佳人相伴,湧現一種浪漫的情懷。
壯年時,責任和使命襲來,在東奔西走中感受到人生的艱難。於是,天高雲淡,悲歡離合,盡湧心頭。這時候的下雨就顯得厚重了,聽著下雨的聲音,盡管\"江闊雲低\",卻又孤雁南飛,迎著風雨踽踽獨行的畫麵徐徐拉開,顯示出萬般的愛恨情仇。
晚年時,命運已塵埃落定。如今在一個蕭索的晚上,自己躲在僧廬下聽點點滴滴的夜雨落下,必然是淒涼的場景。這時候的聽雨,\"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已然隨遇而安,任雨打風吹,可無動於衷了。
蔣捿的這首《聽雨》,概括了少年、壯年和晚年三個時期的\"聽雨\"感受,身世之痛、家國之感唿之欲出,喟歎了逝水流光的人生痛苦,讀來痛徹心扉。
因為這首詞,我們深深記住了\"櫻桃進士竹山先生\"蔣捷的孤獨,他的愛國情懷,他的高潔氣節,無不讓人感懷。
四、隱居太湖:秋曉
大約於1302年,暮年的蔣捷又隱居無錫太湖之濱,《賀新郎.秋曉》就是這一時期所寫的代表作:
渺渺啼鴉了。亙魚天、寒生峭嶼,五湖秋曉。
竹幾一燈人做夢,嘶馬誰行古道。
起搔首、窺星多少。
月有微黃籬無影,掛牽牛、數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紅棗。愁痕倚賴西風掃。
被西風、翻催鬢鬒,與秋俱老。
舊院隔霜簾不卷,金粉屏邊醉倒。
計無此,中年懷抱。
萬裏江南吹簫恨,恨參差、白雁橫天杪。
煙未斂,楚山杳。
這首詞,已知大限將至的蔣捷用洗煉縝密、沉鬱蒼涼的筆法,素描了秋天裏一個孤獨的隱士生活的畫麵。
起句用\"啼鴉\"引出秋日清晨的凜冽,由遠及近,寫出\"古道\"、\"嘶馬\"、\"窺星\",到所住的小院,發現牽牛花開了,小棗已漸紅。
好一個太湖之濱寧靜而平淡的隱士生活!
隨後,蔣捷筆鋒一轉,\"計無此,中年懷抱\",寫出\"人間正道是滄桑\"。通過跳脫的手法,用\"舊院\"追憶當年的\"勾欄\"生活也曾愜意,年少時\"金粉屏前醉倒\",而如今呢,人到中年,閱盡萬般艱辛,隻歎自己像當年的伍員一樣到處漂泊,現流落到萬裏江南,身無分文,還不如天空中飛翔的大雁,在茫茫大霧中,看不見天日,看不到出路,何時才能重返故裏?
蔣捷在這首詞裏,很好地將寫景、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以亡國之痛、身世不幸之感為主線,勾勒了一幅淒清、寥落而又充滿寒意的秋景圖,表達了自己雖有一顆報國的雄心,但透過秋曉的無奈,隻得在愁緒、焦躁中度日如年。
這樣的亡國之痛,淪落天涯之悲,其實貫穿了愛國詞人蔣捷一生的生活基調和創作風格,讓人深深惋惜。
在南宋詞壇,蔣捷的存在感似乎低了許多。
就連他的生平,也語焉不詳。據考證,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大約於公元1245年出生於陽羨,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宜興。29歲時考中進士,5年後,南宋在蒙古鐵蹄下化為齏粉,不願在新朝為官的蔣捷,以\"一介布衣\"歸隱家鄉宜興的竹山,過了十多年的清貧生活;50多歲時又隱居無錫太湖之濱,過了近4年孤獨的隱士生活,大約於公元1305年逝世,卒年60歲。
就在這短暫的六十年裏,蔣捿在感傷家國的更迭之下,以飽含深情的墨筆寫下90多首宋詞,以自己孤獨的聲音吟唱著南宋的終結,以\"竹山先生櫻桃進士\"的氣節抒發了自己濃烈的愛國情懷。
其中,有三首詞讓人感歎至今,分別是他參加科考殿試後寫下的《舟過吳江》,後來隱居武進在福善寺所寫的《聽雨》,以及暮年隱居在無錫太湖之濱所作的《秋曉》。
這三首詞,可謂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蔣捷憑此躋身南宋詞壇,與周密、張炎、王沂孫並稱\"宋末四大家\";亦讓後世深深記住了這位靜默的\"櫻桃進士\":一個自始至終保持高潔的氣節而孤獨終老、一生窮苦潦倒而矢誌不渝的南宋愛國詞人。
二、高中之後:舟過吳江
1274年,蔣捷二十九歲,前往南宋的京城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參加南宋皇帝宋恭帝親臨現場主持的殿試。
他雖然幸運得中進士,但卻沒有當上一天南宋的官,兩年後,元軍攻破臨安,奏響南宋滅亡的喪鍾。蔣捷隻好離開臨安,乘船漂泊倦遊思歸,經過吳江縣時,在傷國的無奈及內心思鄉之情的交融下,以\"點\"、\"染\"手法寫下有名的思歸曲《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度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上闋吐露傷春的情緒。首句點出\"春愁\",用形容詞\"一片\"突出愁緒之連綿,需借\"酒\"排解。
接著用白描手法勾劃船在江中行進時的狀態:船在江上搖動,岸上的酒樓不時有簾子躍過。
緊接著又用\"秋娘渡與泰娘橋\"兩個景點渲染愁緒之淒清悲涼: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下闋以同樣的手法表達急切思歸、渴望迴家團聚的心情。首句點出\"歸家\",借用提問\"何日\"表達出門在外的那份飄泊,時間長了已顯疲憊,期盼早日迴到家中。
接著用白描手法勾畫歸家後的狀態:脫去身上的客袍,把它洗幹淨,結束這趟遠行,慢慢享受美好溫馨的家庭生活\"調笙\"與\"燒香\"。這\"調笙\"與\"燒香\",其實是妻子日常生活中的兩個細節,專用在此意在渲染和諧快樂的家庭氛圍。
緊接著,詞人筆鋒一轉,用櫻桃和芭蕉兩種植物的顏色變化,與前麵所感歎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相唿應,用看得見的意象渲染看不見的時光流逝。櫻桃成熟後顏色變紅,芭蕉由淺綠變為深綠,時間並不長,一晃就到,一份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全詞就通過點染和白描的手法道出舟過吳江的情景,傳遞出遊子歸家的聲音,讓人感歎!
尤其是那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更是營造了詩情畫意的美境。近代美術家朱宣鹹由此得到寶貴的靈感,為之創作出有名的中國畫《紅櫻桃映綠芭蕉》。
由此,詞人蔣捷榮獲\"櫻桃進士\"之稱。
三、歸隱家鄉:聽雨
蔣捷迴到家鄉宜興後,從此,就隱居竹山,過了一輩子的隱士生活,甘願一輩子當南宋的守靈人,以\"一介布衣\"孤獨終老,時稱\"竹山先生\"。
1296年,51歲的蔣捷遷徏武進的竹山生活。大約在1299年的一個下著夜雨的晚上,路過福善寺時,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一生孤苦漂泊,痛感無奈,便寫下有名的千古絕唱《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在這首詞裏,詞人蔣捷用自己三個時期不同的聽雨狀態,形象地勾陳了少年、壯年、晚年時的三種心境。
蔣捷的一生其實很簡單,29歲考中進士,但沒有任過一天的職,後來南宋就滅亡。之後他迴歸家鄉,在孤獨而又淒涼的隱居生活中度完自己窮苦的一生。
可以說,蔣捷的命運是悲傷的,也是深沉而又堅定的。這首《虞美人.聽雨》其實就是他用心血描繪自己的一幅人生畫像:
少年時,年少不識愁滋味,下雨也給人幸福的感覺,聽著下雨的聲音,仿佛有佳人相伴,湧現一種浪漫的情懷。
壯年時,責任和使命襲來,在東奔西走中感受到人生的艱難。於是,天高雲淡,悲歡離合,盡湧心頭。這時候的下雨就顯得厚重了,聽著下雨的聲音,盡管\"江闊雲低\",卻又孤雁南飛,迎著風雨踽踽獨行的畫麵徐徐拉開,顯示出萬般的愛恨情仇。
晚年時,命運已塵埃落定。如今在一個蕭索的晚上,自己躲在僧廬下聽點點滴滴的夜雨落下,必然是淒涼的場景。這時候的聽雨,\"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已然隨遇而安,任雨打風吹,可無動於衷了。
蔣捿的這首《聽雨》,概括了少年、壯年和晚年三個時期的\"聽雨\"感受,身世之痛、家國之感唿之欲出,喟歎了逝水流光的人生痛苦,讀來痛徹心扉。
因為這首詞,我們深深記住了\"櫻桃進士竹山先生\"蔣捷的孤獨,他的愛國情懷,他的高潔氣節,無不讓人感懷。
四、隱居太湖:秋曉
大約於1302年,暮年的蔣捷又隱居無錫太湖之濱,《賀新郎.秋曉》就是這一時期所寫的代表作:
渺渺啼鴉了。亙魚天、寒生峭嶼,五湖秋曉。
竹幾一燈人做夢,嘶馬誰行古道。
起搔首、窺星多少。
月有微黃籬無影,掛牽牛、數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紅棗。愁痕倚賴西風掃。
被西風、翻催鬢鬒,與秋俱老。
舊院隔霜簾不卷,金粉屏邊醉倒。
計無此,中年懷抱。
萬裏江南吹簫恨,恨參差、白雁橫天杪。
煙未斂,楚山杳。
這首詞,已知大限將至的蔣捷用洗煉縝密、沉鬱蒼涼的筆法,素描了秋天裏一個孤獨的隱士生活的畫麵。
起句用\"啼鴉\"引出秋日清晨的凜冽,由遠及近,寫出\"古道\"、\"嘶馬\"、\"窺星\",到所住的小院,發現牽牛花開了,小棗已漸紅。
好一個太湖之濱寧靜而平淡的隱士生活!
隨後,蔣捷筆鋒一轉,\"計無此,中年懷抱\",寫出\"人間正道是滄桑\"。通過跳脫的手法,用\"舊院\"追憶當年的\"勾欄\"生活也曾愜意,年少時\"金粉屏前醉倒\",而如今呢,人到中年,閱盡萬般艱辛,隻歎自己像當年的伍員一樣到處漂泊,現流落到萬裏江南,身無分文,還不如天空中飛翔的大雁,在茫茫大霧中,看不見天日,看不到出路,何時才能重返故裏?
蔣捷在這首詞裏,很好地將寫景、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以亡國之痛、身世不幸之感為主線,勾勒了一幅淒清、寥落而又充滿寒意的秋景圖,表達了自己雖有一顆報國的雄心,但透過秋曉的無奈,隻得在愁緒、焦躁中度日如年。
這樣的亡國之痛,淪落天涯之悲,其實貫穿了愛國詞人蔣捷一生的生活基調和創作風格,讓人深深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