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建安三神醫之一的董奉何以有杏林始祖之稱?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想必大家都知道,杏林就是中醫的代稱。杏林何以有這一指向呢?這就與成語\"杏林春暖\"的主人公董奉有關。
那,董奉是誰?他何以稱\"杏林始祖\"?不妨說道說道。
一、董奉其人
原來董奉與醫神華佗、醫聖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出生於公元170年的董奉,字君異,號拔墘,又名董平,福建福州龍田村人,當時稱侯官董墘村。
該村現有紀念他的董奉山(原名福山),董奉的老家還建有占地20畝、遍植杏樹的董奉草堂。
董奉與華佗一樣,都是從小就開始學醫,酷愛鑽研醫術,集各家之長後自創懸壺濟世的中醫學派。
不同的是,董奉有師承,曾追隨村的老中醫,學習他們采藥、配藥和施針的技巧。小有名氣時,董奉還當了一段時間的侯官縣小吏,之後就歸隱老家習武行醫。
董奉活了110歲,晚年隱居江西廬山。傳說就在這裏,董奉羽化成仙,董奉稱\"醫仙\"的說法便源於此。有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
二、何以稱董奉為\"杏林始祖\"
從這首詩可以得知,杏林與董奉息息相關。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呢?
原來董奉歸隱山中後,不僅招徒行醫傳承醫術,還不收一分錢一心救治病人,完全是體現大愛的醫者仁心。
隻是,董奉行醫有一個獨特的要求:病人治好後,需到山上種植杏樹,重病患者,種五科杏樹,一般病人,種一棵杏樹。
久而久之,董奉隱居的山裏一片杏樹,成了鬱鬱蔥蔥的杏林。等到杏子成熟時,董奉就在樹下建倉儲杏,用杏子交換穀物(一斤杏換一斤糧食),所攢的穀物用來賑濟貧苦的老百姓。
董奉高超的醫術和慷慨的仁愛精神,由此廣為傳頌,也為醫學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了景仰董奉這位神醫,人們便把他行醫不求報酬隻種杏樹的故事,稱為\"杏林春暖\"。
也就有了後世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家為\"譽滿杏林\"、\"杏林聖手\"之說。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董奉便成了醫學界的\"杏林始祖\",以此頌揚他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唐詩如李白的\"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杜甫的\"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等,都以\"種杏\"代指董奉\"杏林春暖\"的善舉。
三、後記
那,董奉為什麽特別要求種杏樹呢?
原來杏樹不僅耐旱抗寒,還抗風,好種植。更主要的是,杏樹的壽命長,結的果杏仁有藥用價值,能止咳平喘,降膽固醇,也有減肥的功效。
這就是董奉一舉多得栽種杏樹的內因。
此外,關於董奉的醫道風采至今也充滿了杏林春意。一說他用三粒丹藥診治病危的交州太守士燮,半天就能轉活,四天後病愈。
還有他解救中了魚刺的老虎,用竹筒護臂伸入虎口取出魚刺,後來這隻老虎報恩,就專門守護董奉的杏林。這就是董奉\"虎口取骾\"的故事。
董奉草堂其中就有伏虎庵遺址。
第三,董奉受贈\"升元真人\"的故事也充滿傳奇色彩。據說他在侯官縣當小吏時,大概四十歲左右。五十年過後,曾任侯官縣的知縣大人路過侯官,見董奉還是四十來歲的樣子,便好奇相問,董君是得道成仙了嗎?如今我白發蒼蒼,你卻仍似當年模樣。
原來信奉道教的董奉不僅醫術精湛,還行善積德,且有一套養生之道。他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後,無欲無求,廣施仁愛,年過九十依舊鶴發童顏,得高壽而終。
於是,仙風道骨的董奉便受贈為\"升元真人\",安葬於廬山山南。至今廬山存有董奉館,道教還將他歸位為\"碧虛上監太一真人\"。
那,董奉是誰?他何以稱\"杏林始祖\"?不妨說道說道。
一、董奉其人
原來董奉與醫神華佗、醫聖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出生於公元170年的董奉,字君異,號拔墘,又名董平,福建福州龍田村人,當時稱侯官董墘村。
該村現有紀念他的董奉山(原名福山),董奉的老家還建有占地20畝、遍植杏樹的董奉草堂。
董奉與華佗一樣,都是從小就開始學醫,酷愛鑽研醫術,集各家之長後自創懸壺濟世的中醫學派。
不同的是,董奉有師承,曾追隨村的老中醫,學習他們采藥、配藥和施針的技巧。小有名氣時,董奉還當了一段時間的侯官縣小吏,之後就歸隱老家習武行醫。
董奉活了110歲,晚年隱居江西廬山。傳說就在這裏,董奉羽化成仙,董奉稱\"醫仙\"的說法便源於此。有詩雲:桃花漫說武陵源,誤殺劉郎不得仙。爭似蓮花峰下客,栽成紅杏上青天。\"
二、何以稱董奉為\"杏林始祖\"
從這首詩可以得知,杏林與董奉息息相關。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呢?
原來董奉歸隱山中後,不僅招徒行醫傳承醫術,還不收一分錢一心救治病人,完全是體現大愛的醫者仁心。
隻是,董奉行醫有一個獨特的要求:病人治好後,需到山上種植杏樹,重病患者,種五科杏樹,一般病人,種一棵杏樹。
久而久之,董奉隱居的山裏一片杏樹,成了鬱鬱蔥蔥的杏林。等到杏子成熟時,董奉就在樹下建倉儲杏,用杏子交換穀物(一斤杏換一斤糧食),所攢的穀物用來賑濟貧苦的老百姓。
董奉高超的醫術和慷慨的仁愛精神,由此廣為傳頌,也為醫學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了景仰董奉這位神醫,人們便把他行醫不求報酬隻種杏樹的故事,稱為\"杏林春暖\"。
也就有了後世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的醫家為\"譽滿杏林\"、\"杏林聖手\"之說。不求名利、樂善好施的董奉便成了醫學界的\"杏林始祖\",以此頌揚他的高明醫術和高尚醫德。
唐詩如李白的\"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杜甫的\"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等,都以\"種杏\"代指董奉\"杏林春暖\"的善舉。
三、後記
那,董奉為什麽特別要求種杏樹呢?
原來杏樹不僅耐旱抗寒,還抗風,好種植。更主要的是,杏樹的壽命長,結的果杏仁有藥用價值,能止咳平喘,降膽固醇,也有減肥的功效。
這就是董奉一舉多得栽種杏樹的內因。
此外,關於董奉的醫道風采至今也充滿了杏林春意。一說他用三粒丹藥診治病危的交州太守士燮,半天就能轉活,四天後病愈。
還有他解救中了魚刺的老虎,用竹筒護臂伸入虎口取出魚刺,後來這隻老虎報恩,就專門守護董奉的杏林。這就是董奉\"虎口取骾\"的故事。
董奉草堂其中就有伏虎庵遺址。
第三,董奉受贈\"升元真人\"的故事也充滿傳奇色彩。據說他在侯官縣當小吏時,大概四十歲左右。五十年過後,曾任侯官縣的知縣大人路過侯官,見董奉還是四十來歲的樣子,便好奇相問,董君是得道成仙了嗎?如今我白發蒼蒼,你卻仍似當年模樣。
原來信奉道教的董奉不僅醫術精湛,還行善積德,且有一套養生之道。他像陶淵明一樣隱居後,無欲無求,廣施仁愛,年過九十依舊鶴發童顏,得高壽而終。
於是,仙風道骨的董奉便受贈為\"升元真人\",安葬於廬山山南。至今廬山存有董奉館,道教還將他歸位為\"碧虛上監太一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