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件事之後,趙老爺子的聲音良久不再傳來,而我也呆坐在那裏,腦海裏不斷翻湧著跟張文非相識以來的點點滴滴,同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許久之後,還是我咬咬牙,先開口了。
“老爺子,說說具體發生了什麽事情吧。”
趙老爺子這才聲音悲愴的繼續開口,給我講述了這段發生在他們文山一脈內的慘劇。
文山一脈供奉的師祖,乃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天祥,很多人都知道文天祥是著名的愛國詩人,抗金名將,南宋末年的文壇和政壇領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一位玄學大家。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趙老爺子這一脈傳說是由文天祥玄門弟子傳承下來的,取其文山之號,得名文山一脈。南宋滅亡之後,隨眾流亡南遷,最後在梅州一代定居下來。
南宋距今,文山一脈曆經千年而傳承不滅,數十年前,甚至還是南方梅州一代玄學界執牛耳的存在。隻是後來華夏大陸飽經戰火的年代裏,文山一脈繼承祖先遺誌,多人為國慷慨赴死,這才元氣大傷,道統凋敝,甚至險些斷了傳承,等到戰火熄滅之時,文山一脈僅剩下了趙老爺子師父這一條支脈。
趙老爺子的師父名為張文遠,玄學界內稱之為血梅道人,因其是梅州人,法器是一條臘梅枯枝,而且在戰亂年代裏,不光與東瀛術士連番血戰,更是不惜違背玄學界的規矩,對東瀛普通軍人出手,所到之處,朵朵雪花像是冬日臘梅一般怒放,所以才得了這個名號。
而趙老爺子正是這血梅道人的大弟子。除了趙老爺子這個外姓弟子之外,血梅道人張文遠還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張秉憲,幼子名為張秉承,就是現任梅州玄學分會會長的張秉憲。
作為同門師兄弟,張秉承之所以會對趙老爺子下死手,原因之一,便是血梅道人的長子張秉憲。
前麵說到,戰亂年代結束之後,張文遠是文山一脈僅剩的一條分支,繼承了文山一脈幾乎所有的傳承,包括珍貴的功法和法器。而戰爭中,血梅道人張文遠雖然苟活下來,但身體也遭受重創,修行境界再無存進,於是就靜心呆在家裏,調較一徒二子總共三位傳人,在文山一脈傳承的珍貴功法和法器支撐下,趙丁午和張氏兄弟三人飛速成長崛起,很快就成為南方玄學界的耀眼新星。而這其中,顯露天賦最強的,正是如今連地師境界都沒有的普通風水師趙丁午老爺子。
當時沒有玄學會的存在,是以也沒有龍氣洗禮之時開啟穴竅的記錄,但據趙丁午所說,當年他乃是接近葉翩翩的準三脈天賦,而張秉憲天賦也不差,是準兩脈,甚至因為張秉憲繼承了文山一脈的傳承法器陰陽閻羅筆,論實力還比趙丁午更強一線。兩人被稱作是“文山雙傑”,在玄學界裏名氣很大。張秉承當時年齡尚幼,並未曾跟他倆一起並列。
再說趙丁午和張秉憲兩人,作為同門師兄弟,感情極好,向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一起修行一起飛速進步,到三十歲時,雙雙進入識曜境界。
眼見文山一脈複興的希望就要在他兩人身上出現,可就在此時,兩人在一次遊曆中,遭遇一股神秘勢力,對方十數位識曜境界的風水師將他兩人圍困絞殺。
兩人在極端危險的境地下,血戰到了最後一刻,而在最後關頭,張秉憲以生命代價,拚死引發了文山一脈的禁忌術法,擊殺對方數名識曜地師,其餘人等也全部被重創。這之後,趙丁午帶著張秉憲的遺物逃迴梅州,撿迴了一條性命。不過因為先前身體受創太過嚴重,逃迴去之後,趙丁午昏迷一月之久,醒來之後,體內經脈堵塞,修行根基盡毀。
血梅道人張文遠此時本就年歲已高,再加上戰亂年代數次身受重創,本身就有暗疾,聽聞自己最有前途的徒弟和兒子,一個身死,一個道基被毀,登時便暗疾發作,撒手而去。
剛看到複興希望的文山一脈,登時便從無限風光中跌落出來,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所幸的是,文山一脈無論曆史傳承中的名聲,還是戰亂年代為國赴死的慷慨,在南方玄學界都影響很大,即使到了這般境地,在玄學界中威望依然很高。
遭逢如此磨難之後,在玄學界的各方支持下,文山一脈終究還是挺了過來,而此時恰逢玄學會準備成立的時期,梅山一帶眾人,皆推舉此時道基被毀,已經稱為修行廢人的趙丁午為首任會長,以彰顯對文山一脈的敬重。
不過趙丁午卻拒絕了這個提議,反而是把自己此時剛及弱冠之年的師弟張秉承推了出來,懇請整個南方玄學界對張秉承多多關照,以便從他身上再度複興文山一脈。
趙丁午的態度堅決,南方玄學界之人隻得接受了他的提議,數個玄學宗派都有心培養張秉承,而且玄學會也將張秉承列為未來的會長人選來培養。
確定下來這件事之後,趙丁午就靜心呆在梅州玄學會裏,隻做一個普通會員,精研風水術的同時,將張秉憲的兩個幼子納為徒弟,每日悉心教導。
而這兩個徒弟,正是張坎文和張文非師兄弟二人。
聽到這裏,我心裏悚然一驚。張坎文和張文非是親兄弟!而且張秉承還是他們的親叔叔!
同屬文山一脈,又是骨肉至親的幾個人,是如何淪落到如今骨肉相殘的境地的?我心裏大為不解。
趙老爺子繼續講述說,當年他原本想把文山一脈的傳承全都交給張秉承,但可惜的是,張秉承的天賦與當初的他和張秉憲兩人相差頗大,即便從小有名師悉心培養,也硬是托到二十多歲時,才勉強進入點穴境界,而且接受龍氣洗禮之時,體內開啟的經脈隻有六竅,勉強算是準一脈的天賦。
這種情況下,張秉承顯然是無法承擔起複興文山一脈重任的,於是趙丁午改變了主意,將傳承功法和法器都交給了張坎文和張文非兄弟兩人,將希望寄托在了他們二人身上,但另一方麵,他也沒有放棄張秉承,依靠自己在南方玄學界裏的威望,將張秉承送到了識曜境界,並且成功擔任梅州分會的會長。
從這之後,張坎文和張文非兩人都顯露出了不俗的天賦,一切看起來都向美好的方向發展,但可惜的是,張秉承對這一切非常不滿。
一開始僅僅是對趙丁午將文山一脈傳承功法和法器都交給張坎文兄弟兩人不滿,到後來,他甚至當麵質疑,說當初他胞兄張秉憲遇難,是被趙丁午設計陷害的,原因是當年趙丁午天賦更強,張文遠卻顧念親情,未將文山一脈傳承交於他的手中,導致他心中不忿,生出歹念。
這些年來,張秉承甚至在很多公開場合表示過這種觀點,與趙丁午徹底撕破臉皮,甚至還公開退出了文山一脈。
即便這種情況下,趙丁午也從來沒想到張秉承會真的對自己,以及兩個嫡親侄子動手,更何況,近年以來,張坎文實力已經到了識曜境界,超過了張秉承,在他的震懾下,張秉承即便有什麽歪心思,也不敢輕舉妄動。
隻是他沒有想到,張秉承居然會勾結陸家人,最終還是不顧親情,對他們動手了。
就在張坎文和張文非兄弟兩人在深圳參加交流賽時,陸家派出陸子峰和陸承平兩位識曜境界之人,會合張秉承之後,直接囚禁了趙丁午,並布下陷阱,通知張坎文兄弟兩人,說是趙丁午病危,讓他們速速返迴。
待他們匆忙迴到梅州之時,一頭紮入了張秉承精心設置的陷阱中,一番苦戰,張文非戰死,張坎文重創而逃,就連傳承法器陰陽閻羅筆也沒能帶走。
在這種情況下,趙丁午用出文山一脈傳承秘法,以魂魄萬載不得超生為代價,在陰陽閻羅筆外布下禁製,試圖阻止傳承法器落入張秉承之手。
隻是禁製隨著時間流逝,終有消散的一天,張坎文兄弟兩人一死一重創,根本看不到任何營救的希望,卻不曾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出現了。
聽完趙老爺子講述的這段冗長往事,我心裏一片陰沉。
世間總有為惡之人,或許是天性使然,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催化他們作惡的動機,就像陸振陽,就像張秉承。
說起來張秉承比之陸振陽更要惡劣許多,因為自己的嫉妒與貪欲,無視恩情,無視親情,殺死一手扶植他成長,助其成事的趙丁午,殺死嫡親侄子……很難想象,在他表麵披著的一張人皮下,隱藏著怎樣的一顆獸心。
而站在張秉承的立場下,或許從當初其父兄身死之時,他心裏就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
怪不得剛才我說起跟陸家不共戴天之仇時,趙老爺子會有“莫要被仇怨蒙了心智”的感慨,當時我心裏還有些抵觸,現在看來,說那句話時,趙老爺子多半心頭正在無聲泣血。
許久之後,還是我咬咬牙,先開口了。
“老爺子,說說具體發生了什麽事情吧。”
趙老爺子這才聲音悲愴的繼續開口,給我講述了這段發生在他們文山一脈內的慘劇。
文山一脈供奉的師祖,乃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天祥,很多人都知道文天祥是著名的愛國詩人,抗金名將,南宋末年的文壇和政壇領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也是一位玄學大家。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趙老爺子這一脈傳說是由文天祥玄門弟子傳承下來的,取其文山之號,得名文山一脈。南宋滅亡之後,隨眾流亡南遷,最後在梅州一代定居下來。
南宋距今,文山一脈曆經千年而傳承不滅,數十年前,甚至還是南方梅州一代玄學界執牛耳的存在。隻是後來華夏大陸飽經戰火的年代裏,文山一脈繼承祖先遺誌,多人為國慷慨赴死,這才元氣大傷,道統凋敝,甚至險些斷了傳承,等到戰火熄滅之時,文山一脈僅剩下了趙老爺子師父這一條支脈。
趙老爺子的師父名為張文遠,玄學界內稱之為血梅道人,因其是梅州人,法器是一條臘梅枯枝,而且在戰亂年代裏,不光與東瀛術士連番血戰,更是不惜違背玄學界的規矩,對東瀛普通軍人出手,所到之處,朵朵雪花像是冬日臘梅一般怒放,所以才得了這個名號。
而趙老爺子正是這血梅道人的大弟子。除了趙老爺子這個外姓弟子之外,血梅道人張文遠還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張秉憲,幼子名為張秉承,就是現任梅州玄學分會會長的張秉憲。
作為同門師兄弟,張秉承之所以會對趙老爺子下死手,原因之一,便是血梅道人的長子張秉憲。
前麵說到,戰亂年代結束之後,張文遠是文山一脈僅剩的一條分支,繼承了文山一脈幾乎所有的傳承,包括珍貴的功法和法器。而戰爭中,血梅道人張文遠雖然苟活下來,但身體也遭受重創,修行境界再無存進,於是就靜心呆在家裏,調較一徒二子總共三位傳人,在文山一脈傳承的珍貴功法和法器支撐下,趙丁午和張氏兄弟三人飛速成長崛起,很快就成為南方玄學界的耀眼新星。而這其中,顯露天賦最強的,正是如今連地師境界都沒有的普通風水師趙丁午老爺子。
當時沒有玄學會的存在,是以也沒有龍氣洗禮之時開啟穴竅的記錄,但據趙丁午所說,當年他乃是接近葉翩翩的準三脈天賦,而張秉憲天賦也不差,是準兩脈,甚至因為張秉憲繼承了文山一脈的傳承法器陰陽閻羅筆,論實力還比趙丁午更強一線。兩人被稱作是“文山雙傑”,在玄學界裏名氣很大。張秉承當時年齡尚幼,並未曾跟他倆一起並列。
再說趙丁午和張秉憲兩人,作為同門師兄弟,感情極好,向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一起修行一起飛速進步,到三十歲時,雙雙進入識曜境界。
眼見文山一脈複興的希望就要在他兩人身上出現,可就在此時,兩人在一次遊曆中,遭遇一股神秘勢力,對方十數位識曜境界的風水師將他兩人圍困絞殺。
兩人在極端危險的境地下,血戰到了最後一刻,而在最後關頭,張秉憲以生命代價,拚死引發了文山一脈的禁忌術法,擊殺對方數名識曜地師,其餘人等也全部被重創。這之後,趙丁午帶著張秉憲的遺物逃迴梅州,撿迴了一條性命。不過因為先前身體受創太過嚴重,逃迴去之後,趙丁午昏迷一月之久,醒來之後,體內經脈堵塞,修行根基盡毀。
血梅道人張文遠此時本就年歲已高,再加上戰亂年代數次身受重創,本身就有暗疾,聽聞自己最有前途的徒弟和兒子,一個身死,一個道基被毀,登時便暗疾發作,撒手而去。
剛看到複興希望的文山一脈,登時便從無限風光中跌落出來,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所幸的是,文山一脈無論曆史傳承中的名聲,還是戰亂年代為國赴死的慷慨,在南方玄學界都影響很大,即使到了這般境地,在玄學界中威望依然很高。
遭逢如此磨難之後,在玄學界的各方支持下,文山一脈終究還是挺了過來,而此時恰逢玄學會準備成立的時期,梅山一帶眾人,皆推舉此時道基被毀,已經稱為修行廢人的趙丁午為首任會長,以彰顯對文山一脈的敬重。
不過趙丁午卻拒絕了這個提議,反而是把自己此時剛及弱冠之年的師弟張秉承推了出來,懇請整個南方玄學界對張秉承多多關照,以便從他身上再度複興文山一脈。
趙丁午的態度堅決,南方玄學界之人隻得接受了他的提議,數個玄學宗派都有心培養張秉承,而且玄學會也將張秉承列為未來的會長人選來培養。
確定下來這件事之後,趙丁午就靜心呆在梅州玄學會裏,隻做一個普通會員,精研風水術的同時,將張秉憲的兩個幼子納為徒弟,每日悉心教導。
而這兩個徒弟,正是張坎文和張文非師兄弟二人。
聽到這裏,我心裏悚然一驚。張坎文和張文非是親兄弟!而且張秉承還是他們的親叔叔!
同屬文山一脈,又是骨肉至親的幾個人,是如何淪落到如今骨肉相殘的境地的?我心裏大為不解。
趙老爺子繼續講述說,當年他原本想把文山一脈的傳承全都交給張秉承,但可惜的是,張秉承的天賦與當初的他和張秉憲兩人相差頗大,即便從小有名師悉心培養,也硬是托到二十多歲時,才勉強進入點穴境界,而且接受龍氣洗禮之時,體內開啟的經脈隻有六竅,勉強算是準一脈的天賦。
這種情況下,張秉承顯然是無法承擔起複興文山一脈重任的,於是趙丁午改變了主意,將傳承功法和法器都交給了張坎文和張文非兄弟兩人,將希望寄托在了他們二人身上,但另一方麵,他也沒有放棄張秉承,依靠自己在南方玄學界裏的威望,將張秉承送到了識曜境界,並且成功擔任梅州分會的會長。
從這之後,張坎文和張文非兩人都顯露出了不俗的天賦,一切看起來都向美好的方向發展,但可惜的是,張秉承對這一切非常不滿。
一開始僅僅是對趙丁午將文山一脈傳承功法和法器都交給張坎文兄弟兩人不滿,到後來,他甚至當麵質疑,說當初他胞兄張秉憲遇難,是被趙丁午設計陷害的,原因是當年趙丁午天賦更強,張文遠卻顧念親情,未將文山一脈傳承交於他的手中,導致他心中不忿,生出歹念。
這些年來,張秉承甚至在很多公開場合表示過這種觀點,與趙丁午徹底撕破臉皮,甚至還公開退出了文山一脈。
即便這種情況下,趙丁午也從來沒想到張秉承會真的對自己,以及兩個嫡親侄子動手,更何況,近年以來,張坎文實力已經到了識曜境界,超過了張秉承,在他的震懾下,張秉承即便有什麽歪心思,也不敢輕舉妄動。
隻是他沒有想到,張秉承居然會勾結陸家人,最終還是不顧親情,對他們動手了。
就在張坎文和張文非兄弟兩人在深圳參加交流賽時,陸家派出陸子峰和陸承平兩位識曜境界之人,會合張秉承之後,直接囚禁了趙丁午,並布下陷阱,通知張坎文兄弟兩人,說是趙丁午病危,讓他們速速返迴。
待他們匆忙迴到梅州之時,一頭紮入了張秉承精心設置的陷阱中,一番苦戰,張文非戰死,張坎文重創而逃,就連傳承法器陰陽閻羅筆也沒能帶走。
在這種情況下,趙丁午用出文山一脈傳承秘法,以魂魄萬載不得超生為代價,在陰陽閻羅筆外布下禁製,試圖阻止傳承法器落入張秉承之手。
隻是禁製隨著時間流逝,終有消散的一天,張坎文兄弟兩人一死一重創,根本看不到任何營救的希望,卻不曾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出現了。
聽完趙老爺子講述的這段冗長往事,我心裏一片陰沉。
世間總有為惡之人,或許是天性使然,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催化他們作惡的動機,就像陸振陽,就像張秉承。
說起來張秉承比之陸振陽更要惡劣許多,因為自己的嫉妒與貪欲,無視恩情,無視親情,殺死一手扶植他成長,助其成事的趙丁午,殺死嫡親侄子……很難想象,在他表麵披著的一張人皮下,隱藏著怎樣的一顆獸心。
而站在張秉承的立場下,或許從當初其父兄身死之時,他心裏就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
怪不得剛才我說起跟陸家不共戴天之仇時,趙老爺子會有“莫要被仇怨蒙了心智”的感慨,當時我心裏還有些抵觸,現在看來,說那句話時,趙老爺子多半心頭正在無聲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