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過培育的玉米成熟很晚,算一下日子,還行,不耽誤播種小麥。
陳景銘沒舍得多煮,玉米估計是因為有人打理,種的稀透風好,又不缺水,玉米棒子有五六寸長。
陳景銘激動壞了,還好不是隻比手指長一點。
把五顆玉米一鍋煮了,然後一個玉米棒子切三段,拿給所有家人,包括魏淵鄭修儒老師一起品嚐。
魏淵從玉米種下,到每天看它成長,現在終於告訴他能吃了。
雖然隻有三分之一段,少的可憐。
畢竟這次嚐到味了。
不像土豆,就給看個模樣。
拿在手裏聞著玉米的香甜味道,沒想到這玉米味道還挺香。
咬一口有點微甜軟糯。
還是記憶中的味道,又比記憶中的味道香濃。
也許是因為,它是純天然食品的香氣。
陳景銘點頭評價道,“有點嫩了”。
平平安安沒吃夠,還想吃,陳景銘搖頭拒絕,“今年不行了,明年吧,明年有了種子多種些”。
魏淵……
他還是別開口了,平平安安都沒得吃,他說了也一樣。
陳景銘讓人守好玉米,不讓人隨便摘,還有看好田鼠防止被禍害了種子。
棉花結出的棉桃不算少,為了防止棉花落桃。
陳景銘在播種時棉壟留得寬,透風性好,沒有光長棉竿不坐棉桃。
這讓陳景銘鬆了一口氣。
要是第一年種,就收獲可憐,棉花推廣勢必會受到阻礙。
水稻也開始抽穗,進入楊花季節。
陳景銘欣喜,隻要他這裏種植成功,那麽就可以在康王封地推廣水稻。
安德府和林陽府水資源豐富,有的地方因為水太多不能種小麥,這次可以解決了。
魏啟收到魏淵書信,得知陳家村種植的水稻開始抽穗揚花,高興的嘴巴合不攏。
隻要到了收獲季節,隻要收獲不比南方低多少,他這裏就能大麵積種植水稻。
康王這幾年收入多了,木匠坊做的算盤,拚圖,還有一些家具,賣的紅火。
錢莊一年能掙十多萬兩銀子,這兩年錢莊已經開始向外擴張,以後有的是銀子賺。
如今又有了棉花,水稻,他康王封地要變寶地了。
康王爺美滋滋,“人呀,不管你有多尊貴,命裏還得帶貴人,遇到貴人這好日子不就來了”。
康王妃………
那是淵兒的貴人吧,說的好像救過你似的!
康王在封地過的滋潤,京城裏頭可不是這樣。
幾個年長皇子都已經封王,有封地的沒去,沒封地的的走不了。
嘉和帝已經年邁,五十多歲在帝王裏已經算是活的久了。
太子不到三十歲,嘉和帝的其他兒子也陸續成人。
這人長大事情就多了。
雖然立了太子,也有人想著把人拉下去,換上自己最好。
有得寵的妃子生的兒子,封了親王還不滿足,盯著太子之位眼紅。
當然這些離陳景銘還遠,現在他忙著收玉米呐。
白色和黃色玉米交雜出現出現,這讓陳景銘有些頭疼。
忘了玉米授粉是會造成串色,還好還有純色玉米。
一分半地收獲小一百斤帶穗玉米,驚呆了魏淵和鄭修儒。
“這,這麽大的產量”?
要知道現在小麥,跟高粱的產量才多少?
所有的糧食,畝產量都在三百多斤徘徊,陳景銘種出了畝產接近一千斤的糧食。
這代表著什麽?
這代表糧食將迎來大發展,大豐收。
鄭修儒熱淚盈眶,“你將是天下百姓救贖,大齊百姓能豐衣足食,填飽肚子,都是汝之功”。
陳景銘……
“鄭大人,世子你們能不能保密,這玉米暫時不適合拿出去,我們要種出大批種子出來,要是提前讓人知道了,這些東西就跟我們無關了”。
魏淵跟鄭修儒齊齊一愣,有些明白陳景銘的顧慮。
這可是不世之功,有的人為了功績,摘桃子的事可不少見。
陳景銘深知悶聲發大財的真諦,這才哪到哪啊,怎麽也得在康王開始推廣以後。
那樣有人想摘桃子,也摘不成了。
稻穀收獲了,一畝地還是三百多斤。
陳景銘,“好想念雜交水稻”。
收完水稻,棉花登場了。
棉花開出潔白的棉絮,隱藏在棉花叢裏,影影綽綽的白的棉花,綠的棉葉。
這不是在現代,能噴灑棉葉幹枯的藥劑,然後機械收割,一天就收幾十畝地。
現在嘛,每個人一個一米二的四方布,折一下圍在腰間,第一下係緊些,第二次列鬆形成一個布兜。
然後下田摘棉花,摘下來的棉花放進布兜裏,帶出棉花田,裝進竹筐裏帶迴去晾曬去水分。
軋子機等待已久,康王在一旁觀看,陳景銘暗地翻個白眼,不就是摘個棉花,軋棉花子嗎,有必要把他叫過來。
形式比人強,陳景銘也不敢抱怨,指揮人軋子,彈棉花,紡線。
織布這些跟織麻布一個原理,不用他教了吧!
等到第一匹棉布織出來,康王一眾人看的眼冒綠光,棉布,可比麻布穿著舒服多了。
陳景銘又用棉布指揮人做出了棉被,棉衣,甚至棉鞋。
棉花用實力證明它可以禦寒。
這才是重點。
陳繼銘已經開始售賣棉被,棉衣。
他家今年也種了十多畝棉花,如今,棉籽留下,棉衣,棉被,留下夠自己家人穿的用的,其他的開始向外售賣。
棉衣棉被才開始賣,不比蠶絲被便宜多少。
等到棉花普及,棉被價格才能降下來。
魏淵為了等棉花產能出來,中秋該去京城都沒動身。
等著棉被做出來,跟康王商量後,決定去京城給皇帝進獻棉被棉衣。
雖然棉布早就有了,可是沒人知道棉花能夠做被子禦寒。
這可讓康王抓住機會了,“兒子能不能討到封賞就看你的了”。
魏淵信心十足,一切準備好了,這都不能討道封賞,那還去京城幹嘛。
“世子你去京城帶著我幹嘛”?
我土豆還沒收呢,不能走。
“你不想見見雲瑤”?
“啊,見雲瑤?可是我的土豆還需要一個月才能收,世子也知道我種哪些土豆多不容易”。
魏淵恨鐵不成鋼,“再不去京城,你媳婦還要不要了”?
陳景銘沒舍得多煮,玉米估計是因為有人打理,種的稀透風好,又不缺水,玉米棒子有五六寸長。
陳景銘激動壞了,還好不是隻比手指長一點。
把五顆玉米一鍋煮了,然後一個玉米棒子切三段,拿給所有家人,包括魏淵鄭修儒老師一起品嚐。
魏淵從玉米種下,到每天看它成長,現在終於告訴他能吃了。
雖然隻有三分之一段,少的可憐。
畢竟這次嚐到味了。
不像土豆,就給看個模樣。
拿在手裏聞著玉米的香甜味道,沒想到這玉米味道還挺香。
咬一口有點微甜軟糯。
還是記憶中的味道,又比記憶中的味道香濃。
也許是因為,它是純天然食品的香氣。
陳景銘點頭評價道,“有點嫩了”。
平平安安沒吃夠,還想吃,陳景銘搖頭拒絕,“今年不行了,明年吧,明年有了種子多種些”。
魏淵……
他還是別開口了,平平安安都沒得吃,他說了也一樣。
陳景銘讓人守好玉米,不讓人隨便摘,還有看好田鼠防止被禍害了種子。
棉花結出的棉桃不算少,為了防止棉花落桃。
陳景銘在播種時棉壟留得寬,透風性好,沒有光長棉竿不坐棉桃。
這讓陳景銘鬆了一口氣。
要是第一年種,就收獲可憐,棉花推廣勢必會受到阻礙。
水稻也開始抽穗,進入楊花季節。
陳景銘欣喜,隻要他這裏種植成功,那麽就可以在康王封地推廣水稻。
安德府和林陽府水資源豐富,有的地方因為水太多不能種小麥,這次可以解決了。
魏啟收到魏淵書信,得知陳家村種植的水稻開始抽穗揚花,高興的嘴巴合不攏。
隻要到了收獲季節,隻要收獲不比南方低多少,他這裏就能大麵積種植水稻。
康王這幾年收入多了,木匠坊做的算盤,拚圖,還有一些家具,賣的紅火。
錢莊一年能掙十多萬兩銀子,這兩年錢莊已經開始向外擴張,以後有的是銀子賺。
如今又有了棉花,水稻,他康王封地要變寶地了。
康王爺美滋滋,“人呀,不管你有多尊貴,命裏還得帶貴人,遇到貴人這好日子不就來了”。
康王妃………
那是淵兒的貴人吧,說的好像救過你似的!
康王在封地過的滋潤,京城裏頭可不是這樣。
幾個年長皇子都已經封王,有封地的沒去,沒封地的的走不了。
嘉和帝已經年邁,五十多歲在帝王裏已經算是活的久了。
太子不到三十歲,嘉和帝的其他兒子也陸續成人。
這人長大事情就多了。
雖然立了太子,也有人想著把人拉下去,換上自己最好。
有得寵的妃子生的兒子,封了親王還不滿足,盯著太子之位眼紅。
當然這些離陳景銘還遠,現在他忙著收玉米呐。
白色和黃色玉米交雜出現出現,這讓陳景銘有些頭疼。
忘了玉米授粉是會造成串色,還好還有純色玉米。
一分半地收獲小一百斤帶穗玉米,驚呆了魏淵和鄭修儒。
“這,這麽大的產量”?
要知道現在小麥,跟高粱的產量才多少?
所有的糧食,畝產量都在三百多斤徘徊,陳景銘種出了畝產接近一千斤的糧食。
這代表著什麽?
這代表糧食將迎來大發展,大豐收。
鄭修儒熱淚盈眶,“你將是天下百姓救贖,大齊百姓能豐衣足食,填飽肚子,都是汝之功”。
陳景銘……
“鄭大人,世子你們能不能保密,這玉米暫時不適合拿出去,我們要種出大批種子出來,要是提前讓人知道了,這些東西就跟我們無關了”。
魏淵跟鄭修儒齊齊一愣,有些明白陳景銘的顧慮。
這可是不世之功,有的人為了功績,摘桃子的事可不少見。
陳景銘深知悶聲發大財的真諦,這才哪到哪啊,怎麽也得在康王開始推廣以後。
那樣有人想摘桃子,也摘不成了。
稻穀收獲了,一畝地還是三百多斤。
陳景銘,“好想念雜交水稻”。
收完水稻,棉花登場了。
棉花開出潔白的棉絮,隱藏在棉花叢裏,影影綽綽的白的棉花,綠的棉葉。
這不是在現代,能噴灑棉葉幹枯的藥劑,然後機械收割,一天就收幾十畝地。
現在嘛,每個人一個一米二的四方布,折一下圍在腰間,第一下係緊些,第二次列鬆形成一個布兜。
然後下田摘棉花,摘下來的棉花放進布兜裏,帶出棉花田,裝進竹筐裏帶迴去晾曬去水分。
軋子機等待已久,康王在一旁觀看,陳景銘暗地翻個白眼,不就是摘個棉花,軋棉花子嗎,有必要把他叫過來。
形式比人強,陳景銘也不敢抱怨,指揮人軋子,彈棉花,紡線。
織布這些跟織麻布一個原理,不用他教了吧!
等到第一匹棉布織出來,康王一眾人看的眼冒綠光,棉布,可比麻布穿著舒服多了。
陳景銘又用棉布指揮人做出了棉被,棉衣,甚至棉鞋。
棉花用實力證明它可以禦寒。
這才是重點。
陳繼銘已經開始售賣棉被,棉衣。
他家今年也種了十多畝棉花,如今,棉籽留下,棉衣,棉被,留下夠自己家人穿的用的,其他的開始向外售賣。
棉衣棉被才開始賣,不比蠶絲被便宜多少。
等到棉花普及,棉被價格才能降下來。
魏淵為了等棉花產能出來,中秋該去京城都沒動身。
等著棉被做出來,跟康王商量後,決定去京城給皇帝進獻棉被棉衣。
雖然棉布早就有了,可是沒人知道棉花能夠做被子禦寒。
這可讓康王抓住機會了,“兒子能不能討到封賞就看你的了”。
魏淵信心十足,一切準備好了,這都不能討道封賞,那還去京城幹嘛。
“世子你去京城帶著我幹嘛”?
我土豆還沒收呢,不能走。
“你不想見見雲瑤”?
“啊,見雲瑤?可是我的土豆還需要一個月才能收,世子也知道我種哪些土豆多不容易”。
魏淵恨鐵不成鋼,“再不去京城,你媳婦還要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