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銘聽著探馬來報,宰父信元帥已經攻下蕙山,兵馬已經進城。
等收到郭鳳儀真的在山穀外,等到蕙山守軍,陳景銘笑了。
“既然宰父元帥已經攻下蕙山,咱們就去支援郭鳳儀將軍。”
陳景銘下令大軍去打高麗軍,鳳翊押解糧草輜重去了蕙山城。
他們都不進城,十萬大軍也住不下,都是在城外安營紮寨。
陳景銘領的一萬兵馬,安東駐軍,人高馬大,身強體壯。
加上陳景銘來了以後,那是頓頓都有飽飯吃,人比以前更加勇武精壯。
郭鳳儀看到援兵來了,知道蕙山城已經攻破,心中大喜。
“兒郎們,蕙山城以破,抓住這些高麗崽子,元帥給咱們請功。”
征東大軍士氣更加高漲,殺的高麗兵將膽寒,守將丙看到守將甲被刺死,放眼看去,四周都是大齊將士。
守將丙知道大勢已去,隻得大喊,讓人跟他著他殺出去。
這怎麽可能,他是將軍,殺了或者抓了他,那就是大功,於是他周圍的大齊將士越來越多。
守將丙力歇被抓,這次,除了被殺死的高麗兵將,被抓的人有好幾千人。
陳景銘不高興了,咱們哪有糧食養俘虜?
宰父信等人………
那些人都投降了,再殺好像說不過去了。
這些人又不能編進大齊軍隊,那樣就像把刀子遞給他人。
陳景銘想呀想,“先把人抓起來,以後挖礦用。”
至於迴家這輩子就別想了。
陳景銘對宰父信道,“給他們帶上枷鎖,先讓他們建設甘勿城去,咱不養閑人。”
宰父信哭笑不得,“那,他們路上吃得的糧食?”
陳景銘肉疼道,“給一點,到了甘勿城,讓當地官府負責他們吃得。”
鳳翊等人不由同情甘勿城官員幾分,你可接住了,餓死了,可就賴不到東征大軍頭上了。
陳景銘讓人送走俘虜,開始清點人數。
這一戰,因為打的伏擊戰,折損了好幾千將士。
把陳景銘心疼壞了。
“這次損失大了,死了兩千將士,受傷的更多。”
陳景銘下令大軍休整養傷,他要去看看怎麽過江。
江那邊就是高麗,以後,這邊的土地上再沒有高麗人。
既然要打出去了,軍紀就得變一變,大軍十萬人,都是老爺們,要是長期沒有女人,也不是個事!
搶女人,把沒成親的女人搶迴來,成了親的就不要了,心裏裝著別人。
再說了,搶來了肚子裏揣崽的話,那不是給別人養兒子,這事不能幹。
陳景銘下令休整,高麗這邊也在集合軍隊。
大齊連下高麗七座城池,雖然都是在邊城,那也是邊城重地。
想當年,前朝皇帝派兵打了好幾年,剩下這幾座城沒肯下來。
不想今年被大齊一連攻下,這讓高麗大地震。
他們國土麵積小了三分之一。
精兵強將都在那幾座城池鎮守,還是讓人給打下來了。
這讓高麗內部亂成一團。
高麗王不知道怎麽辦,請來大將軍,丞相和大將軍商議,調全國兵馬去阻擋大齊軍隊渡江。
“皇上這次大齊軍隊來勢洶洶,不同以往,宰父信,沒想到大齊有如此人才。”
“聽說大齊出現新的攻城利器,沒有哪座城池能夠抵擋的住它的威能。”
大將軍問丞相,“你總是說從大齊挖工匠,這有本事的工匠,為何從來沒有挖來過?”
丞相也無奈,人家是大齊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要不是被人害的活不下去,誰願意來他們這些屬國。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官府記載,再說了,這等利器,想也難求。”
一旁的太後不高興道,“那就給他們送女人送銀子,請求停戰,總有人喜歡,替我們說話。”
皇上,大將軍和丞相都看向皇太後,要不是她想出送天花病毒的計謀,也不會惹來大齊大軍。
女人啊,總以為美貌能改變一切。
高麗派十五萬大軍抵抗大齊軍。
十五萬也就說的好聽,能打仗的也就七八萬人。
陳景銘聽屬下來報,鴨綠江對岸來了高麗軍。
不用望遠鏡都能看清人臉了。
烏壓壓的,排成一字長龍,駐紮在鴨綠江對岸。
陳景銘數著帳篷,一個連一個,綿延好幾裏地。
陳景銘笑了,他們沒聽說火燒連營的典故嗎?
真敢把營帳連起來,看看哪天刮西北風,或者西南風,送他們一程。
陳景銘沒當迴事,迴去繼續自己公務。
他問太叔琰,“宰父信有沒有調兵過來?
還有把戰死的兄弟遺體好好埋葬,撫恤金和戰利品分成都登記好,以後好送給他們家人。”
陳景銘想起許多人死後孩子成了孤兒,他又是心有不忍。
“我給皇上寫道折子,要是戰死的兄弟孩子成了孤兒,那就成立軍武子弟學校,收養無父無母孩子上學,等到他們滿十五歲,在讓他們離校。”
太叔琰看向門外,那是從軍中選出來的親衛兵。
就看到他們眼含熱淚,感激的看著陳景銘,他們都是軍漢,都是家裏兄弟多,必須當兵服役。
有的娶了媳婦,有的還是光棍一個。
一但他們戰死,有的妻子有良心,把孩子給撫養長大,有的直接改嫁。
孩子就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要是家中祖父母慈愛,兄弟團結的,孩子還能平安長大,多的,是直接不管。
“多謝軍師,我們代表死去的兄弟感謝軍師仁慈。”
陳景銘想起戰死的將士,“他們的孩子不該成為乞兒。”
陳景銘的奏折很長,細數了戰場上將士悍不畏死,盡忠報國死而無怨。
他們留下的兒女不該被遺棄,成為乞兒,臣建議皇上成立軍武子弟學校,收養這些孩子,他們也是忠良之後。
陳景銘的奏折,讓朝廷又開始了一輪新的爭吵,就討論死去將士的孤兒收攏撫養。
有的覺得每年為朝廷戰死的人那麽多,朝廷豈不是要在大齊每個府,都立軍武子弟學校?
有人覺得不妥有人就支持。
柳蒙激昂的發表意見,“那些將士是為大齊戰死沙場,沒有將軍和軍漢,就沒有今天繁榮與穩定。
他們為國效忠,留下的血脈沒人扶養。
我朝以孝治天下,以仁義禮智信要求士大夫。
怎麽能對為國捐軀的將士遺孤,不管不顧?”
文武百官一起禁聲;
柳蒙這一番言論真是一招絕殺。
人家為國捐軀,盡了忠。
你們就不該施以仁和義?
等收到郭鳳儀真的在山穀外,等到蕙山守軍,陳景銘笑了。
“既然宰父元帥已經攻下蕙山,咱們就去支援郭鳳儀將軍。”
陳景銘下令大軍去打高麗軍,鳳翊押解糧草輜重去了蕙山城。
他們都不進城,十萬大軍也住不下,都是在城外安營紮寨。
陳景銘領的一萬兵馬,安東駐軍,人高馬大,身強體壯。
加上陳景銘來了以後,那是頓頓都有飽飯吃,人比以前更加勇武精壯。
郭鳳儀看到援兵來了,知道蕙山城已經攻破,心中大喜。
“兒郎們,蕙山城以破,抓住這些高麗崽子,元帥給咱們請功。”
征東大軍士氣更加高漲,殺的高麗兵將膽寒,守將丙看到守將甲被刺死,放眼看去,四周都是大齊將士。
守將丙知道大勢已去,隻得大喊,讓人跟他著他殺出去。
這怎麽可能,他是將軍,殺了或者抓了他,那就是大功,於是他周圍的大齊將士越來越多。
守將丙力歇被抓,這次,除了被殺死的高麗兵將,被抓的人有好幾千人。
陳景銘不高興了,咱們哪有糧食養俘虜?
宰父信等人………
那些人都投降了,再殺好像說不過去了。
這些人又不能編進大齊軍隊,那樣就像把刀子遞給他人。
陳景銘想呀想,“先把人抓起來,以後挖礦用。”
至於迴家這輩子就別想了。
陳景銘對宰父信道,“給他們帶上枷鎖,先讓他們建設甘勿城去,咱不養閑人。”
宰父信哭笑不得,“那,他們路上吃得的糧食?”
陳景銘肉疼道,“給一點,到了甘勿城,讓當地官府負責他們吃得。”
鳳翊等人不由同情甘勿城官員幾分,你可接住了,餓死了,可就賴不到東征大軍頭上了。
陳景銘讓人送走俘虜,開始清點人數。
這一戰,因為打的伏擊戰,折損了好幾千將士。
把陳景銘心疼壞了。
“這次損失大了,死了兩千將士,受傷的更多。”
陳景銘下令大軍休整養傷,他要去看看怎麽過江。
江那邊就是高麗,以後,這邊的土地上再沒有高麗人。
既然要打出去了,軍紀就得變一變,大軍十萬人,都是老爺們,要是長期沒有女人,也不是個事!
搶女人,把沒成親的女人搶迴來,成了親的就不要了,心裏裝著別人。
再說了,搶來了肚子裏揣崽的話,那不是給別人養兒子,這事不能幹。
陳景銘下令休整,高麗這邊也在集合軍隊。
大齊連下高麗七座城池,雖然都是在邊城,那也是邊城重地。
想當年,前朝皇帝派兵打了好幾年,剩下這幾座城沒肯下來。
不想今年被大齊一連攻下,這讓高麗大地震。
他們國土麵積小了三分之一。
精兵強將都在那幾座城池鎮守,還是讓人給打下來了。
這讓高麗內部亂成一團。
高麗王不知道怎麽辦,請來大將軍,丞相和大將軍商議,調全國兵馬去阻擋大齊軍隊渡江。
“皇上這次大齊軍隊來勢洶洶,不同以往,宰父信,沒想到大齊有如此人才。”
“聽說大齊出現新的攻城利器,沒有哪座城池能夠抵擋的住它的威能。”
大將軍問丞相,“你總是說從大齊挖工匠,這有本事的工匠,為何從來沒有挖來過?”
丞相也無奈,人家是大齊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要不是被人害的活不下去,誰願意來他們這些屬國。
“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有官府記載,再說了,這等利器,想也難求。”
一旁的太後不高興道,“那就給他們送女人送銀子,請求停戰,總有人喜歡,替我們說話。”
皇上,大將軍和丞相都看向皇太後,要不是她想出送天花病毒的計謀,也不會惹來大齊大軍。
女人啊,總以為美貌能改變一切。
高麗派十五萬大軍抵抗大齊軍。
十五萬也就說的好聽,能打仗的也就七八萬人。
陳景銘聽屬下來報,鴨綠江對岸來了高麗軍。
不用望遠鏡都能看清人臉了。
烏壓壓的,排成一字長龍,駐紮在鴨綠江對岸。
陳景銘數著帳篷,一個連一個,綿延好幾裏地。
陳景銘笑了,他們沒聽說火燒連營的典故嗎?
真敢把營帳連起來,看看哪天刮西北風,或者西南風,送他們一程。
陳景銘沒當迴事,迴去繼續自己公務。
他問太叔琰,“宰父信有沒有調兵過來?
還有把戰死的兄弟遺體好好埋葬,撫恤金和戰利品分成都登記好,以後好送給他們家人。”
陳景銘想起許多人死後孩子成了孤兒,他又是心有不忍。
“我給皇上寫道折子,要是戰死的兄弟孩子成了孤兒,那就成立軍武子弟學校,收養無父無母孩子上學,等到他們滿十五歲,在讓他們離校。”
太叔琰看向門外,那是從軍中選出來的親衛兵。
就看到他們眼含熱淚,感激的看著陳景銘,他們都是軍漢,都是家裏兄弟多,必須當兵服役。
有的娶了媳婦,有的還是光棍一個。
一但他們戰死,有的妻子有良心,把孩子給撫養長大,有的直接改嫁。
孩子就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要是家中祖父母慈愛,兄弟團結的,孩子還能平安長大,多的,是直接不管。
“多謝軍師,我們代表死去的兄弟感謝軍師仁慈。”
陳景銘想起戰死的將士,“他們的孩子不該成為乞兒。”
陳景銘的奏折很長,細數了戰場上將士悍不畏死,盡忠報國死而無怨。
他們留下的兒女不該被遺棄,成為乞兒,臣建議皇上成立軍武子弟學校,收養這些孩子,他們也是忠良之後。
陳景銘的奏折,讓朝廷又開始了一輪新的爭吵,就討論死去將士的孤兒收攏撫養。
有的覺得每年為朝廷戰死的人那麽多,朝廷豈不是要在大齊每個府,都立軍武子弟學校?
有人覺得不妥有人就支持。
柳蒙激昂的發表意見,“那些將士是為大齊戰死沙場,沒有將軍和軍漢,就沒有今天繁榮與穩定。
他們為國效忠,留下的血脈沒人扶養。
我朝以孝治天下,以仁義禮智信要求士大夫。
怎麽能對為國捐軀的將士遺孤,不管不顧?”
文武百官一起禁聲;
柳蒙這一番言論真是一招絕殺。
人家為國捐軀,盡了忠。
你們就不該施以仁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