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君要從軍,陳景銘笑了,他知道平海君被人退婚一事。
莫欺少年窮,隻要有誌向,總能出人頭地。
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難說平海君就不能封侯拜將?
陳景銘同意了,穆奎無心軍武,海中興年紀大了,不願意到處跑。
狄湛留下照顧妻兒,陳景銘的四個侍衛都要跟去。
太叔琰給自己兄弟去了信,“我的東家要去打仗了,你們來不來?”
簡單粗暴一句話。
導致幾天後,收到信的幾人一臉懵逼,你家東家不是文官嗎?
文官去打仗?
鬧不明白就是問自己長輩。
老一輩人聽說太叔琰東家是個文官,琢磨著就是找親衛隊。
文官上戰場,總得讓人護著吧,總不能讓他去衝鋒陷陣。
所以,太叔琰可能是給東家招人。
“那我去還是不去?”
長輩眼一橫,“去呀,太叔琰以前多混蛋的一個小子,現在人家比你強多了。
聽太叔煌那老小子說,論語,兵書都能倒背如流。
這麽鍛煉人的地兒,當然去。”
“……行,聽您老的。”
幾人日夜兼程去了京城。
*
話說迴來,陳景銘需要帶一萬京營人馬去安東,這一萬人,可都得是種過痘才行。
好在是,這幾天一直在忙這事,一萬人種痘有幾千人了。
隻要種的人多了,豆泡增多,就能加快種痘速度。
就是需要等這些京營兵馬,身體好了才能出發。
陳景銘去見了這領兵將領,這一萬兵馬是二品將軍郭鳳儀。
郭鳳儀四十多歲,長得四方臉留有短須,鎮守京營三大營多年。
京營一個大營一萬人,一個大營分兩營,五千人一營。
他手下兩名參將,公孫雷,張霖,每人各領五千兵馬。
三人看到陳景銘,昨天接到聖旨,讓他們去征東,打高麗。
這沒什麽,將軍百戰死,馬革裹屍還。
從當年當上兵,就以身許國,將軍不怕打仗。
可是,派個文官去管武將是幾個意思?
而且,還是去年的狀元,一個剛二十歲的文官,還是做軍師。
難道這人是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皇上這不是胡鬧嘛!
可是皇命難違,去了安東,大元帥都得聽人家的。
郭鳳儀帶人迎到大營門外,看到騎馬過來的陳景銘。
陳景銘本來想坐馬車的,太叔琰積極推薦騎馬。
太叔琰大著嗓子道,“你坐馬車去,那不是讓人家將軍小看你,那裏可是軍營。”
陳景銘覺得太叔琰說的在理,軍營,一窩子純爺們,就看不上讀書人。
陳景銘看到郭鳳儀帶人迎接,趕緊下馬,走了過來。
雖然他是禦封軍師,所有人都得聽他的,可是打仗,他得仰仗這些將軍。
郭鳳儀他了解過,本事比不過司空震,要不然早就派他去打突厥了。
謀略不及司空震,沒說武力值低。
做元帥必須通謀略,通觀全局,郭鳳儀應該是有不足之處,所以輪不到他。
胡奈良是京營總指揮,京營這一萬人調走後,京營就剩一萬人了。
還好陳景銘說了,讓京營重新招兵,要不然他這個京營總指揮,要成光杆司令了。
郭鳳儀見陳景銘是一個顏如宋玉的白麵書生,心裏更是打鼓,我們可是去打仗啊!
小兄弟,你靠不靠譜啊?
心裏再忐忑,禮儀還是沒忘記,“郭鳳儀,見過軍師。”
“公孫雷,見過軍師。”
“張霖,見過軍師。”
陳景銘還了半禮,“郭將軍免禮,公孫將領,張將領免禮。”
陳景銘跟著郭鳳儀去到軍營大帳裏,郭鳳儀道,“軍師,軍中正在種痘,現在都在營帳裏。”
陳景銘點頭道,“將軍,現在有多少將士完成種痘?”
郭鳳儀道,“前幾日開始種痘,因為人少,種的慢,後來,咱們將士大批開始種痘後,速度就快了許多。”
陳景銘知道,種痘的人多了,出痘泡的人就多,可以借助同胞痘泡接種。
他家就是,他第一個種痘,然後是他哥借著他的痘泡接種。
這叫臂傳臂,危險性小,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如果一人有傳染病,其他人都會感染。
陳景銘想到這裏,“臂傳臂種痘雖然快,也要問清那人是不是健康,像癆病,黃病(肝炎),花柳病,有這些病的人,不能用這種法子,會傳染給健康的人。”
郭鳳儀點頭道,“接種的軍醫交代過了,也都讓軍醫檢查過才讓人種痘。”
陳景銘到種痘士兵帳篷裏走了一遭。
都是發燒症狀,還有的已經退燒,還不能出帳篷。
陳景銘交代郭鳳儀,“大家種痘,消耗身體本源,等到退燒後,多做幾頓好的給將士補補。”
郭鳳儀跟公孫雷張霖互相看了一眼,“軍師,屬下盡量做到。”
陳景銘狐疑道,“郭將軍,有什麽難處?”
公孫雷性子直爽張嘴說道,“咱們有粗糧能吃就不錯了,那些肉……沒有肉的。”
陳景銘一愣,“遠舟,京營軍餉待遇如何?”
孟遠舟昨日奉命去兵部查了,當即說了一遍。
“將軍,千戶,百戶待遇不算,京營普通將士每月三百文月錢,每天早晚兩頓飯,一碗高粱粥兩個雜糧餅。”
陳景銘愕然,當兵的吃得這麽差?
“沒肉?”
孟遠舟道,“應該有,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吃到。
陳景銘眉頭緊皺,這還是京營將士,隻比禁衛軍待遇差一些。
陳景銘看向周圍營帳,軍營將士都吃不飽,更何況普通百姓。
他要努力做的更好,起碼讓天下人吃飽,穿暖。
糧食,打仗又需要糧食,從哪裏來糧食?
新糧種正在推廣,可是在這種年代,也是靠天收。
陳景銘道,“附近有沒有深山,太叔琰,你帶五百弟兄抓些野豬,帶迴來給兄弟們補補。”
太叔琰:合著我就是來抓豬的?
郭鳳儀三人一聽高興壞了,“有啊,右邊軍營後方十裏處,就有野山。”
就是平時軍令嚴謹,不讓私自出大營,他們也不能隨意出去打獵。
既然軍師允許他們進山,那還猶豫什麽。
但凡慢一點,都是對軍師的不尊重。
公孫雷高興的點了五百弟兄,跟著太叔琰去抓野豬。
其實大山裏野物多,不拘是啥,都是肉。
隻要讓他們打獵,給他們肉吃,他們就聽誰的,認他做老大!
……!
莫欺少年窮,隻要有誌向,總能出人頭地。
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難說平海君就不能封侯拜將?
陳景銘同意了,穆奎無心軍武,海中興年紀大了,不願意到處跑。
狄湛留下照顧妻兒,陳景銘的四個侍衛都要跟去。
太叔琰給自己兄弟去了信,“我的東家要去打仗了,你們來不來?”
簡單粗暴一句話。
導致幾天後,收到信的幾人一臉懵逼,你家東家不是文官嗎?
文官去打仗?
鬧不明白就是問自己長輩。
老一輩人聽說太叔琰東家是個文官,琢磨著就是找親衛隊。
文官上戰場,總得讓人護著吧,總不能讓他去衝鋒陷陣。
所以,太叔琰可能是給東家招人。
“那我去還是不去?”
長輩眼一橫,“去呀,太叔琰以前多混蛋的一個小子,現在人家比你強多了。
聽太叔煌那老小子說,論語,兵書都能倒背如流。
這麽鍛煉人的地兒,當然去。”
“……行,聽您老的。”
幾人日夜兼程去了京城。
*
話說迴來,陳景銘需要帶一萬京營人馬去安東,這一萬人,可都得是種過痘才行。
好在是,這幾天一直在忙這事,一萬人種痘有幾千人了。
隻要種的人多了,豆泡增多,就能加快種痘速度。
就是需要等這些京營兵馬,身體好了才能出發。
陳景銘去見了這領兵將領,這一萬兵馬是二品將軍郭鳳儀。
郭鳳儀四十多歲,長得四方臉留有短須,鎮守京營三大營多年。
京營一個大營一萬人,一個大營分兩營,五千人一營。
他手下兩名參將,公孫雷,張霖,每人各領五千兵馬。
三人看到陳景銘,昨天接到聖旨,讓他們去征東,打高麗。
這沒什麽,將軍百戰死,馬革裹屍還。
從當年當上兵,就以身許國,將軍不怕打仗。
可是,派個文官去管武將是幾個意思?
而且,還是去年的狀元,一個剛二十歲的文官,還是做軍師。
難道這人是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皇上這不是胡鬧嘛!
可是皇命難違,去了安東,大元帥都得聽人家的。
郭鳳儀帶人迎到大營門外,看到騎馬過來的陳景銘。
陳景銘本來想坐馬車的,太叔琰積極推薦騎馬。
太叔琰大著嗓子道,“你坐馬車去,那不是讓人家將軍小看你,那裏可是軍營。”
陳景銘覺得太叔琰說的在理,軍營,一窩子純爺們,就看不上讀書人。
陳景銘看到郭鳳儀帶人迎接,趕緊下馬,走了過來。
雖然他是禦封軍師,所有人都得聽他的,可是打仗,他得仰仗這些將軍。
郭鳳儀他了解過,本事比不過司空震,要不然早就派他去打突厥了。
謀略不及司空震,沒說武力值低。
做元帥必須通謀略,通觀全局,郭鳳儀應該是有不足之處,所以輪不到他。
胡奈良是京營總指揮,京營這一萬人調走後,京營就剩一萬人了。
還好陳景銘說了,讓京營重新招兵,要不然他這個京營總指揮,要成光杆司令了。
郭鳳儀見陳景銘是一個顏如宋玉的白麵書生,心裏更是打鼓,我們可是去打仗啊!
小兄弟,你靠不靠譜啊?
心裏再忐忑,禮儀還是沒忘記,“郭鳳儀,見過軍師。”
“公孫雷,見過軍師。”
“張霖,見過軍師。”
陳景銘還了半禮,“郭將軍免禮,公孫將領,張將領免禮。”
陳景銘跟著郭鳳儀去到軍營大帳裏,郭鳳儀道,“軍師,軍中正在種痘,現在都在營帳裏。”
陳景銘點頭道,“將軍,現在有多少將士完成種痘?”
郭鳳儀道,“前幾日開始種痘,因為人少,種的慢,後來,咱們將士大批開始種痘後,速度就快了許多。”
陳景銘知道,種痘的人多了,出痘泡的人就多,可以借助同胞痘泡接種。
他家就是,他第一個種痘,然後是他哥借著他的痘泡接種。
這叫臂傳臂,危險性小,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如果一人有傳染病,其他人都會感染。
陳景銘想到這裏,“臂傳臂種痘雖然快,也要問清那人是不是健康,像癆病,黃病(肝炎),花柳病,有這些病的人,不能用這種法子,會傳染給健康的人。”
郭鳳儀點頭道,“接種的軍醫交代過了,也都讓軍醫檢查過才讓人種痘。”
陳景銘到種痘士兵帳篷裏走了一遭。
都是發燒症狀,還有的已經退燒,還不能出帳篷。
陳景銘交代郭鳳儀,“大家種痘,消耗身體本源,等到退燒後,多做幾頓好的給將士補補。”
郭鳳儀跟公孫雷張霖互相看了一眼,“軍師,屬下盡量做到。”
陳景銘狐疑道,“郭將軍,有什麽難處?”
公孫雷性子直爽張嘴說道,“咱們有粗糧能吃就不錯了,那些肉……沒有肉的。”
陳景銘一愣,“遠舟,京營軍餉待遇如何?”
孟遠舟昨日奉命去兵部查了,當即說了一遍。
“將軍,千戶,百戶待遇不算,京營普通將士每月三百文月錢,每天早晚兩頓飯,一碗高粱粥兩個雜糧餅。”
陳景銘愕然,當兵的吃得這麽差?
“沒肉?”
孟遠舟道,“應該有,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吃到。
陳景銘眉頭緊皺,這還是京營將士,隻比禁衛軍待遇差一些。
陳景銘看向周圍營帳,軍營將士都吃不飽,更何況普通百姓。
他要努力做的更好,起碼讓天下人吃飽,穿暖。
糧食,打仗又需要糧食,從哪裏來糧食?
新糧種正在推廣,可是在這種年代,也是靠天收。
陳景銘道,“附近有沒有深山,太叔琰,你帶五百弟兄抓些野豬,帶迴來給兄弟們補補。”
太叔琰:合著我就是來抓豬的?
郭鳳儀三人一聽高興壞了,“有啊,右邊軍營後方十裏處,就有野山。”
就是平時軍令嚴謹,不讓私自出大營,他們也不能隨意出去打獵。
既然軍師允許他們進山,那還猶豫什麽。
但凡慢一點,都是對軍師的不尊重。
公孫雷高興的點了五百弟兄,跟著太叔琰去抓野豬。
其實大山裏野物多,不拘是啥,都是肉。
隻要讓他們打獵,給他們肉吃,他們就聽誰的,認他做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