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神武侯很清楚。


    以現在朝廷對草原的了解程度,還遠做不到這一點。


    除非有人能夠繪製出整個草原的堪輿圖,讓他清楚的知道水源的分布地點。


    沒錯,就是水源。這是行軍打仗的重中之重,即便連草原大軍也不例外。


    隻要能掌握水源的分布,就能確定草原一方的動向。


    但很可惜的是。


    一直以來,不管是大魏,亦或者是曆朝。


    對於草原幾乎都沒怎麽主動出擊過,更別說有草原一地的堪輿圖了。


    而敵方也清楚的知道這一點,因而對於中原地區的人,草原也非常重視,不允許胡亂走動。


    也正因此,始終在遏製著中原主動發起大戰的想法。


    畢竟打仗這種事情勞民傷財,費時費力。


    若無法取得效果的話,那還不如不大。


    尤其是對於神武侯這樣的名將來說,戎馬一生,卻始終沒辦法對草原主動攻擊,確實是一個遺憾。


    他想著,或許此生都沒有機會了。


    “對了侯爺。”


    這時候,一位將領突然之間開口,道:“末將之前得到消息,就是北境的燕地,在這段時間也活躍的很,燕王削平了治下反抗的勢力,得到了孫氏一族的支持,如今正在招兵買馬,此事是末將在燕地的一位好友告知的,說燕地的官員,還遞了折子給朝廷。”


    “隻是現在,朝廷並沒有任何反應,末將想,燕地雖然離得鎮北關有些遠,但畢竟也在北境,若在草原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燕王若不安分,末將擔心...”


    雖然沒有繼續開口,但很顯然,神武侯已經知道了對方的意思。


    麵對草原大軍,鎮北關的壓力本來就非常大。


    若燕地在這時候再出問題。


    對於他們來說絕不是什麽好事。


    其實,對於燕王最近的作為,神武侯也聽說過,但並沒有在意,因為完全與自己無關。


    可現在的情況非常敏感,燕地若想要做點什麽的話,那北境各府,必然要做出反應。而本來,北境各府的那些駐軍,都是作為對付草原部族的預備。


    如果因為燕地,從而無法分出兵力的話,對於鎮北關來說,影響會非常大。


    神武侯明白那位將領心中的擔憂,不過他並未多說什麽,隻是道:“燕王做什麽,與我們無關,我們的職責,就是防止草原大軍南下,除此之外,其他的並不需要關心。”


    “這件事情,還是交給朝廷來處理吧,還有,千萬不要派人隨意打探燕地的消息,記住了嗎?”


    燕王,是陛下的兄弟,是先帝的子嗣,是大魏皇室。


    而神武侯,是如今大魏的武將第一人,有承魏雲弈旨意,為征北大元帥,節製北境所有兵馬。


    雙方的身份都極為特殊,所以無論如何,最好都不能有絲毫接觸,尤其是對於神武侯這樣的人來說,掌握兵權,是最受朝廷和陛下猜忌的。


    他現在,隻想著如何防衛草原大軍,至於其他的,並沒有考慮。


    除非是陛下下旨,否則神武侯不會去接觸燕王。


    這是神武侯府曆來的祖訓。


    不擁兵自重,不驕橫跋扈,不逾越規矩。


    而這,便是為什麽,神武侯府能夠自太祖高皇帝時期,就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下方那些將領,都跟隨趙延業多年,自然清楚對方心中的想法,當下也沒有多說什麽,紛紛點頭。


    不多久,眾人將防衛草原大軍的各項事宜都商議好了之後,便各自離開了。


    很快,帥府之中,隻剩下神武侯趙延業一人。


    他望向遠處,神情嚴肅,卻不知在想什麽。


    或許擔憂燕王真會在這時候生事端。


    也或許,是在考慮,該如何應對此次草原大軍的進攻。


    神武侯心中有預感,這一場大戰,會很難,或許會影響大魏與草原今後的走向。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鎮北關開始備足糧草,同時檢查器械,提高警備,同時各方人員都全部到位,因為全軍上下都知道,在不久之後,大戰就要開始了。


    至於關外的草原部族,看似沒有任何動靜,但據斥候探查出的消息。


    也發現敵方正在做著各方麵的準備。


    雙方之間的大戰。


    似乎下一刻,就要爆發。


    隻是在此之前,無論是鎮北關駐軍,亦或者是關外的草原大軍,都在保持著安靜,而這,也更加印證了神武侯的想法,或許這一場,是近些年來,最大、最殘酷的一場大戰了。


    ...


    北境,燕潯府。


    作為燕地最為的核心的地區。


    論起繁華程度,或許比不上中原和江南那幾座大城。


    可若放眼整個大魏來看,各方麵都是排的上號的。


    畢竟這裏有諸多豪門大族。


    更有不下於江南士紳的孫氏一脈,因而在經濟上,甚至唯有江南等幾個富庶之地能比拚一下。


    所以燕潯府放在北境,完全可以算得上絕對的核心,尤其是當今燕王的府邸,也設於此處。


    燕地是燕王的封地,所以燕王在這裏,擁有極大的權力。


    甚至連各府主官都要受其節製。


    本來。


    無論是燕地各豪族,亦或者是地方官員們,都一致認定。


    即便當初先帝在駕崩之前,將燕地作為燕王的封地,但想來,當今皇帝陛下,是不允許燕王就藩的,所以燕地豪族們各自為政,而地方官員們,也如同往常那樣,得過且過。


    因為大魏立國一百多年來,朝廷從未對燕地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強力掌控。


    一些低階官員或許沒什麽,可如果是知府這種大官的話。


    赴任幾乎隻是走個過場,過不了多久就要調離。


    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


    皇帝陛下居然放燕王就藩了,且事先任何預兆都沒有,說放就放。


    而這,對於地方官員來說,影響並不大,因為這些人本就受朝廷節製,再來個燕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可燕地的豪門呢,卻心思各異。


    本來,過去這麽多年,孫氏一族的影響力已經逐漸收縮,尤其是上一任家主沒有男嗣,隻有一個獨女。


    更加讓各方豪門們覺得,此後燕地的勢力要重新洗牌了。


    雖然最後孫氏為了穩固影響力。


    直接在平輩中選家主,讓一些人稍稍收起了心思。


    可猶豫這一任家主的兒子孫克儉,每日無所事事,不擅經商,從而鬧了不少笑話。


    也更加讓人覺得,孫氏不行了。


    隻是。


    聽到燕王就藩後,燕地的各方豪門,就有了不好的預感,害怕會因此讓局勢變得更加混亂。


    畢竟所有人都知道,燕王有孫氏一族的血脈,是太後的親子,加上皇親國戚的身份,絕對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尤其是,那些豪門還擔心,他會繼承孫氏的影響力,然後整合燕地的各方勢力。


    而事實,也正如預料的那樣,燕王在就藩後。


    幾乎沒怎麽停歇,很快就開始整合燕地各方的複雜勢力。


    本來,想要做到這種事情是很難的,可奈何燕王的手段很淩厲,而且身份還特殊,手下擁有私兵,更為重要的的是,還得到了孫氏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一些豪門想要反抗,卻也做不到。


    畢竟,在很多人看來,這並不是什麽外來勢力。


    首先孫氏完全算得上是自己人。


    而燕王呢,也算得上半個燕地人,選擇臣服聽從的話,其實也沒什麽。


    因此,在種種原因之下,各方豪門勢力,很快就被燕王收服了,當然還有一些反抗的,可力量太小,完全翻不起什麽風浪。


    也正因此,雖然才來了幾個月的時間而已,可燕王在燕地,已經算的上是說一不二了。


    對此,燕地人到沒什麽,可各府官員們,卻對此心驚膽戰。


    他們完全可以預料到。


    以這時候燕王的勢力,怕是都可以不聽從朝廷的命令了。


    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某些官員還聽到了燕王,正在招兵買馬,就立刻向著朝廷迴稟了,希望朝廷能在這種時候,對燕王進行節製。


    此時此刻,在燕王府當中。


    燕王魏元川正在處理最近的一些公務。


    自從整合各方豪門勢力以來,他的事情就越來越多。


    畢竟燕地是他的封地,各方麵都要去管,讓其每日都非常忙碌。


    “王爺,這是各地剛送來的最新公文,請王爺過目。”這時候,數名親衛恭敬走了進來,手上還端著一堆冊子,看起來非常多。


    居然又來了?


    魏元川看到這一幕,當下不由歎氣,示意眾人放在一邊。


    說實話,對於處理公務這種事情,他沒有任何興趣,他想的,要麽是與各方勢力的鬥智鬥勇,要麽就是直接率兵打仗。


    其實,在剛迴來的那一段時間,魏元川與各大勢力鬥,是非常高興的。


    因為在其內心中,就喜歡這種感覺,其樂無窮。


    可到最後。


    當各大勢力都被削平,臣服後。


    就開始每日都要處理公文,魏元川突然就不適應了,覺得真的非常麻煩,反而沒有了當初的愜意。


    當然,他也隻是在心裏有些無奈而已,既然是自己的封地,自然就要管好。


    而今日再一次看到那些公文的時候,魏元川不由又搖了搖頭。


    因為在其腦海中,在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


    自己管著一個燕地,每天就要處理各種公務。


    那皇兄呢?全國各地的折子都要送到禦書房,那得多大的一個量啊,每日要忙碌多久呢?


    尤其是他還聽說,當今陛下處理奏折,基本上都是今日事今日畢,從不延誤。


    對此,魏元川非常佩服,因為自己完全做不到。


    自己還是更喜歡帶兵打仗。


    搖了搖頭。


    他不再思考,而是繼續處理手中的公務。


    雖然自隻是一個封地,但麵臨得到問題一個都不少。


    無論是經濟,亦或者是其他方麵,都與中原有著很大的差距。不過經濟上,好歹還有個燕潯府,可別的地方,尤其是在文化上。


    魏元川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燕地書院非常少,儒家典籍也很少見。


    一般隻有在那些豪門大族,亦或者條件比較好的百姓當中才會有。


    而這,也終於讓他明白。


    為什麽朝廷始終無法管控燕地了,兩邊的貿易往來少,文化上麵也有些區別,對於燕地的百姓來說,完全不知道什麽聖人之言。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又怎麽能有效的治理好燕地了。


    所以在前幾日,燕王就直接下來,從中原請一部分儒生來開辦私塾,以期在這方麵,讓兩地有著共通之處。


    至於為什麽以前的燕地官員不做這些事情,自然是因為各大豪門的阻攔,以至於沒辦下。


    就連魏元川在施行的時候,都遭到了許多問題,若不是足夠強勢,怕也是會無疾而終。


    當然,他心裏也知道,想要讓燕地各方麵向著中原靠攏。


    不能一蹴而就,要慢慢來。


    至少在改革上,需要溫和一些才行。


    畢竟自己現在的位置,是燕地各大豪門公認的結果。


    若出了問題,那燕地可能就會出現亂子,這不是魏元川想看到的。


    而也正因此,讓其心中覺得,自己或許真的不如那位皇兄。


    就比如攤丁入畝,這種嚴重損害鄉紳豪門的舉措,魏元川很難下定決心推行,即便他知道,這樣做有利於百姓。


    可也明白,自己還無法完全震懾住那些人,必須要穩一點。


    等什麽時候地位穩固,真正的說一不二。


    就是學習皇兄,在燕地改革變法的時候了,現在,還是要穩健。


    所以,魏元川每每想到,自己那位皇兄,居然能夠頂著天下士族的壓力,直接推行變法,最後還成功了,心裏就敬佩的不行。


    不由感歎,大魏的江山社稷,有這樣一位皇帝,的確是福分,比自己要好。


    “王爺。”


    而就在魏元川邊思考,邊處理公務的時候。


    一名身穿甲胄的人走了進來,與剛剛那幾名親衛不同,此人一看就是將領。


    當他進來後,單膝跪地,恭敬道:“迴稟王爺,最近我們的計劃很成功,總共籌集到了三萬匹戰馬,五萬名將士,同時糧草方麵,也全部準備好。”


    “隻要王爺您一聲令下,便可以出發了!”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尋風追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尋風追雪並收藏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