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會試放榜,會員人選
滿朝奸臣,你讓朕怎麽當千古一帝 作者:刁民竟敢害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點後再訂吧)
其實閱卷工作從第一場結束就已經開始了。
因為會試重首場,首場重首題,也就是說隻要後麵的題沒有大失誤、沒有政治性錯誤……考生們的名次就已經定下來了。
就在考生們第一次出貢院休息的時候,李靖、司馬光二人便開始統籌外簾四所,確保外簾官們的工作安然有序地進行。
所謂的外簾四所,分別是指受卷所、彌封所、謄錄所、對讀所。
每個所都有嚴格到嚴苛的製度,來確保考卷的正常傳遞。
受卷所的受卷官們負責收取每場試卷,每個人受的卷麵上都蓋有他們名字、頭銜的戳記,每十卷為一封,送至彌封所。
接下來就是防止考生們在試卷上通關節的重頭戲。
彌封官們將檢查收上來的考卷是否有折角、針眼等通關節舞弊的信號,若發現不對,直接記下來,登記在藍榜上。
然後彌封官將所有正常的試卷的湖名,編號、用上他們的印,發往謄錄所。
《天阿降臨》
當然人力檢查難免有懈怠、疏漏等情況出現,朝廷最主要的防範手段還在謄錄所中。
這裏的謄錄官們將考生的墨卷用朱筆謄抄一遍,並在抄完的朱卷上戳印自己的姓名和頭銜。
等內簾官們閱卷的時候,他們隻能看到這張朱卷,而看不到墨卷。
此外,考生們往試卷上抄題之前早已經在草稿紙上提前打過一遍底稿了,但隻要是人力所為,就難免有出錯,有錯字、塗改。
有的是無意出錯,有的則是故意出錯,就是為了向買通的考官傳遞某種信號。
朝廷同樣防著這一手。
謄錄官抄卷時要把原卷上的錯字、塗改一並記錄到朱卷上,如果錯字、塗改太多,直接登藍榜。
這一道工序最繁瑣,也最耗時間、耗人力,不過為了會試的公平性,為了朝廷的新鮮血液,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有墨卷謄錄成朱卷之後,所有朱卷和墨卷就要被送到外簾所的最後一所,對讀所。
在這裏,對讀官們將原來的墨卷和朱卷一一校對,確保一字不差。
而且校對完之後,他們也得在朱卷、墨卷上寫下誰讀了卷子,並且留下印戳。
讓然,謄錄官們也是人,在這種高強度工作下也難免會出錯,如果對讀官發現了錯誤,就得用赭黃筆將其糾正,然後留檔。
經曆了如此嚴苛的四道程序還不算完,在飛虹橋南還有最後一道保險。
對讀官們將所有墨卷、朱卷核對完後,要交給收掌官。
這些人再次核對朱、墨卷無誤後,再將其分開,墨卷留存保管,朱卷再次筆墨編號裝入箱子中。
在龐大人手的加持下,整個過程大概耗時四天,由兩位知貢舉監督,等到考卷走完全部流程後,他們再將裝考卷的箱子貼上封條。
整理完考卷的次日辰時,李靖和司馬光就帶著外收掌所的所有官員,帶著所有裝考卷的木箱,士兵們的護送下,一路來到飛虹橋南側。
而在飛虹橋北,主考官魏征、副考官萬俟卨早已帶著一應內收掌官等著了。
雙方目光交接,經過確認後,在兵士的護送下同時上橋,在高高的飛虹橋上,也是所有人的目光之下,完成交接。
其場景頗像李乾前世警匪片中的人質交接,隻不過沒有那麽緊張揪心。
將考卷帶迴內簾所後,兩位主考官在所有同考官麵前驗證箱子上的封條,隨後開箱,抽簽發卷。
但在在禁軍們將考卷搬來之後,魏征卻沒有直接將卷子發下去,而是直著身子,環視了一遭堂中的考官們。
“諸位,上萬考生、十年寒窗、千裏飄零,皆係於我等之身。”
他腰背格外挺直,目光如電,仿佛能視入人心深處,異常有壓迫力,一個個同考官們稍稍把頭低了幾分。
“大人,我等明白。”
就連站在魏征身旁的萬俟卨都覺得身側如針紮一般不舒服,微微向一旁挪了挪腳步。
“明白就好。”
魏征微微點了點頭,也不再多說,正式開始閱卷。
同考官又叫房考官,曾經的他們是真的每個人單獨一個小房間,每個房考官配有兩個閱卷官幫忙。
後來朝廷就漸漸發現,這樣的製度有許多疏漏之處,於是同考官們就改成在大堂裏閱卷了。
而且為了保證公平,每份考卷都要經過數個同考官的手,被好幾人批閱。
嗚嗚泱泱三十多個同考官坐在堂中,最上首則是主考官與副考官。
他們不用參與最初的閱卷,隻需要監督這些同考官的所作所為。
兩個人監考三十來個人的考場,已經算是很嚴密了。
更何況在這裏監督的可不止他們兩人,除了主副考官之外,還有四名負責監視內簾官的內監臨官,就坐在堂後,與主考官們相對,從後方監視著一眾同考官。
付出如此多的人力、精力,就是為了確保整個考試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閱卷的時間有限,而且要求還異常嚴苛。
不僅要將卷子上的錯誤都找出來,而且還要以青筆寫出評語,讓考生們無話可說。
罷落他們的原因有很多,大的有文章不合格,小的有錯字太多,有政治性錯誤等等。
會試中的政治性錯誤有不少,比如雖然我出身貧困,但我卻願意自強不息,不斷努力向上……
有這種意思的就不行,名登藍榜。
此外,若在文章中自言出身,比如我的區長父親這類文章,也要名登藍榜、朱卷上注明了錯字過多、或未提交草稿紙者,名登藍榜……
這個藍榜不是杏榜,考生們對後者趨之若鶩,卻對前者避如蛇蠍。
登上這玩意後,文章降一等。
看起來不起眼,但會試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算不降等也未必能過,現在降級一等,基本上等於判了死刑。
下科再考吧!
同考官們要做的,就是讓被罷落的考生們見到這卷子後不管心中服不服,但嘴上卻要服氣。
這是因為,朝廷同樣給考生們留了約束他們的法子。
放榜後考生可以查卷,如果挑出來閱卷過程有錯誤,那就壞了。
這可關係到考生們一輩子的事,曆來出了這種事後考生們都是到處去鬧,同考官所在的衙門、主持會試的禮部、甚至大理寺、禦史台……
如果朝廷調查後,發現真的是閱卷出了錯漏,那等著這些同考官的就是罰俸、奪職等等後果。
既有龐大的工作量,又有苛刻的要求,這對眾多同考官們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這也很正常,富貴險中求,要收獲諸多門生,得到那麽多官場助力,沒有辛勤的付出怎麽行?
閱卷的最後幾日,同考官們幾乎累的快要癱瘓,卡著最後的期限,將自己所選的考卷向主考官推薦了過去。
他們的閱卷工作可要比考生們的考試累多了。
自此,同考官們的工作就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就是主副兩位考官的工作。
“萬大人,請。”
魏征冷硬的聲音中沒有感情,將被推薦上來的考卷分出一半,遞給萬俟卨。
萬俟卨往日裏其實是比較怕魏征的,畢竟這位狠人敢把滿朝的大臣放在一塊噴,而且右相秦檜都被他懟過很多次了,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中書侍郎?
隻不過這次情況不同,萬俟卨被魏征的眼神望著,卻沒有絲毫不適,而是一片坦然。
由於事情來的突然,之前誰也沒曾想過,他萬俟卨竟然能當上會試副考官,所以根本沒有一個人來找他走關係。
什麽叫坦蕩?
迎著魏征的目光,萬俟卨真的想仰天長嘯兩聲,然後大笑著拍拍魏征的肩膀,理直氣壯地告訴他,老子這次不幹壞事!
隻可惜這裏場合不對……
萬俟卨一邊這麽想,另一邊臉上帶著溫順的笑,雙手接過魏征遞過來的考卷,恭聲道:“謝魏大人。”
魏征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麽,而是低下頭開始閱卷。
被同考官們薦上來的卷子也不是說一定就能中,還得過兩位主考這關。
所有的卷子,要主副兩位考官手上走過一遍,副考官覺得可以,就在評語之外寫一個“取”,主考官則在評語之外寫“中”。
若有取中,則能取中。
今年朝廷和禮部商議出來的貢士名額是八百個,待主副考官定完名額,離放榜的日子就差兩天了。
更何況在這裏監督的可不止他們兩人,除了主副考官之外,還有四名負責監視內簾官的內監臨官,就坐在堂後,與主考官們相對,從後方監視著一眾同考官。
付出如此多的人力、精力,就是為了確保整個考試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閱卷的時間有限,而且要求還異常嚴苛。
不僅要將卷子上的錯誤都找出來,而且還要以青筆寫出評語,讓考生們無話可說。
罷落他們的原因有很多,大的有文章不合格,小的有錯字太多,有政治性錯誤等等。
會試中的政治性錯誤有不少,比如雖然我出身貧困,但我卻願意自強不息,不斷努力向上……
有這種意思的就不行,名登藍榜。
此外,若在文章中自言出身,比如我的區長父親這類文章,也要名登藍榜、朱卷上注明了錯字過多、或未提交草稿紙者,名登藍榜……
這個藍榜不是杏榜,考生們對後者趨之若鶩,卻對前者避如蛇蠍。
登上這玩意後,文章降一等。
看起來不起眼,但會試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算不降等也未必能過,現在降級一等,基本上等於判了死刑。
下科再考吧!
同考官們要做的,就是讓被罷落的考生們見到這卷子後不管心中服不服,但嘴上卻要服氣。
這是因為,朝廷同樣給考生們留了約束他們的法子。
放榜後考生可以查卷,如果挑出來閱卷過程有錯誤,那就壞了。
這可關係到考生們一輩子的事,曆來出了這種事後考生們都是到處去鬧,同考官所在的衙門、主持會試的禮部、甚至大理寺、禦史台……
如果朝廷調查後,發現真的是閱卷出了錯漏,那等著這些同考官的就是罰俸、奪職等等後果。
既有龐大的工作量,又有苛刻的要求,這對眾多同考官們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這也很正常,富貴險中求,要收獲諸多門生,得到那麽多官場助力,沒有辛勤的付出怎麽行?
閱卷的最後幾日,同考官們幾乎累的快要癱瘓,卡著最後的期限,將自己所選的考卷向主考官推薦了過去。
他們的閱卷工作可要比考生們的考試累多了。
自此,同考官們的工作就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就是主副兩位考官的工作。
“萬大人,請。”
魏征冷硬的聲音中沒有感情,將被推薦上來的考卷分出一半,遞給萬俟卨。
萬俟卨往日裏其實是比較怕魏征的,畢竟這位狠人敢把滿朝的大臣放在一塊噴,而且右相秦檜都被他懟過很多次了,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中書侍郎?
隻不過這次情況不同,萬俟卨被魏征的眼神望著,卻沒有絲毫不適,而是一片坦然。
由於事情來的突然,之前誰也沒曾想過,他萬俟卨竟然能當上會試副考官,所以根本沒有一個人來找他走關係。
什麽叫坦蕩?
迎著魏征的目光,萬俟卨真的想仰天長嘯兩聲,然後大笑著拍拍魏征的肩膀,理直氣壯地告訴他,老子這次不幹壞事!
隻可惜這裏場合不對……
萬俟卨一邊這麽想,另一邊臉上帶著溫順的笑,雙手接過魏征遞過來的考卷,恭聲道:“謝魏大人。”
魏征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麽,而是低下頭開始閱卷。
被同考官們薦上來的卷子也不是說一定就能中,還得過兩位主考這關。
所有的卷子,要主副兩位考官手上走過一遍,副考官覺得可以,就在評語之外寫一個“取”,主考官則在評語之外寫“中”。
若有取中,則能取中。
今年朝廷和禮部商議出來的貢士名額是八百個,待主副考官定完名額,離放榜的日子就差兩天了。
/91/91230/29698922.html
其實閱卷工作從第一場結束就已經開始了。
因為會試重首場,首場重首題,也就是說隻要後麵的題沒有大失誤、沒有政治性錯誤……考生們的名次就已經定下來了。
就在考生們第一次出貢院休息的時候,李靖、司馬光二人便開始統籌外簾四所,確保外簾官們的工作安然有序地進行。
所謂的外簾四所,分別是指受卷所、彌封所、謄錄所、對讀所。
每個所都有嚴格到嚴苛的製度,來確保考卷的正常傳遞。
受卷所的受卷官們負責收取每場試卷,每個人受的卷麵上都蓋有他們名字、頭銜的戳記,每十卷為一封,送至彌封所。
接下來就是防止考生們在試卷上通關節的重頭戲。
彌封官們將檢查收上來的考卷是否有折角、針眼等通關節舞弊的信號,若發現不對,直接記下來,登記在藍榜上。
然後彌封官將所有正常的試卷的湖名,編號、用上他們的印,發往謄錄所。
《天阿降臨》
當然人力檢查難免有懈怠、疏漏等情況出現,朝廷最主要的防範手段還在謄錄所中。
這裏的謄錄官們將考生的墨卷用朱筆謄抄一遍,並在抄完的朱卷上戳印自己的姓名和頭銜。
等內簾官們閱卷的時候,他們隻能看到這張朱卷,而看不到墨卷。
此外,考生們往試卷上抄題之前早已經在草稿紙上提前打過一遍底稿了,但隻要是人力所為,就難免有出錯,有錯字、塗改。
有的是無意出錯,有的則是故意出錯,就是為了向買通的考官傳遞某種信號。
朝廷同樣防著這一手。
謄錄官抄卷時要把原卷上的錯字、塗改一並記錄到朱卷上,如果錯字、塗改太多,直接登藍榜。
這一道工序最繁瑣,也最耗時間、耗人力,不過為了會試的公平性,為了朝廷的新鮮血液,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有墨卷謄錄成朱卷之後,所有朱卷和墨卷就要被送到外簾所的最後一所,對讀所。
在這裏,對讀官們將原來的墨卷和朱卷一一校對,確保一字不差。
而且校對完之後,他們也得在朱卷、墨卷上寫下誰讀了卷子,並且留下印戳。
讓然,謄錄官們也是人,在這種高強度工作下也難免會出錯,如果對讀官發現了錯誤,就得用赭黃筆將其糾正,然後留檔。
經曆了如此嚴苛的四道程序還不算完,在飛虹橋南還有最後一道保險。
對讀官們將所有墨卷、朱卷核對完後,要交給收掌官。
這些人再次核對朱、墨卷無誤後,再將其分開,墨卷留存保管,朱卷再次筆墨編號裝入箱子中。
在龐大人手的加持下,整個過程大概耗時四天,由兩位知貢舉監督,等到考卷走完全部流程後,他們再將裝考卷的箱子貼上封條。
整理完考卷的次日辰時,李靖和司馬光就帶著外收掌所的所有官員,帶著所有裝考卷的木箱,士兵們的護送下,一路來到飛虹橋南側。
而在飛虹橋北,主考官魏征、副考官萬俟卨早已帶著一應內收掌官等著了。
雙方目光交接,經過確認後,在兵士的護送下同時上橋,在高高的飛虹橋上,也是所有人的目光之下,完成交接。
其場景頗像李乾前世警匪片中的人質交接,隻不過沒有那麽緊張揪心。
將考卷帶迴內簾所後,兩位主考官在所有同考官麵前驗證箱子上的封條,隨後開箱,抽簽發卷。
但在在禁軍們將考卷搬來之後,魏征卻沒有直接將卷子發下去,而是直著身子,環視了一遭堂中的考官們。
“諸位,上萬考生、十年寒窗、千裏飄零,皆係於我等之身。”
他腰背格外挺直,目光如電,仿佛能視入人心深處,異常有壓迫力,一個個同考官們稍稍把頭低了幾分。
“大人,我等明白。”
就連站在魏征身旁的萬俟卨都覺得身側如針紮一般不舒服,微微向一旁挪了挪腳步。
“明白就好。”
魏征微微點了點頭,也不再多說,正式開始閱卷。
同考官又叫房考官,曾經的他們是真的每個人單獨一個小房間,每個房考官配有兩個閱卷官幫忙。
後來朝廷就漸漸發現,這樣的製度有許多疏漏之處,於是同考官們就改成在大堂裏閱卷了。
而且為了保證公平,每份考卷都要經過數個同考官的手,被好幾人批閱。
嗚嗚泱泱三十多個同考官坐在堂中,最上首則是主考官與副考官。
他們不用參與最初的閱卷,隻需要監督這些同考官的所作所為。
兩個人監考三十來個人的考場,已經算是很嚴密了。
更何況在這裏監督的可不止他們兩人,除了主副考官之外,還有四名負責監視內簾官的內監臨官,就坐在堂後,與主考官們相對,從後方監視著一眾同考官。
付出如此多的人力、精力,就是為了確保整個考試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閱卷的時間有限,而且要求還異常嚴苛。
不僅要將卷子上的錯誤都找出來,而且還要以青筆寫出評語,讓考生們無話可說。
罷落他們的原因有很多,大的有文章不合格,小的有錯字太多,有政治性錯誤等等。
會試中的政治性錯誤有不少,比如雖然我出身貧困,但我卻願意自強不息,不斷努力向上……
有這種意思的就不行,名登藍榜。
此外,若在文章中自言出身,比如我的區長父親這類文章,也要名登藍榜、朱卷上注明了錯字過多、或未提交草稿紙者,名登藍榜……
這個藍榜不是杏榜,考生們對後者趨之若鶩,卻對前者避如蛇蠍。
登上這玩意後,文章降一等。
看起來不起眼,但會試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算不降等也未必能過,現在降級一等,基本上等於判了死刑。
下科再考吧!
同考官們要做的,就是讓被罷落的考生們見到這卷子後不管心中服不服,但嘴上卻要服氣。
這是因為,朝廷同樣給考生們留了約束他們的法子。
放榜後考生可以查卷,如果挑出來閱卷過程有錯誤,那就壞了。
這可關係到考生們一輩子的事,曆來出了這種事後考生們都是到處去鬧,同考官所在的衙門、主持會試的禮部、甚至大理寺、禦史台……
如果朝廷調查後,發現真的是閱卷出了錯漏,那等著這些同考官的就是罰俸、奪職等等後果。
既有龐大的工作量,又有苛刻的要求,這對眾多同考官們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這也很正常,富貴險中求,要收獲諸多門生,得到那麽多官場助力,沒有辛勤的付出怎麽行?
閱卷的最後幾日,同考官們幾乎累的快要癱瘓,卡著最後的期限,將自己所選的考卷向主考官推薦了過去。
他們的閱卷工作可要比考生們的考試累多了。
自此,同考官們的工作就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就是主副兩位考官的工作。
“萬大人,請。”
魏征冷硬的聲音中沒有感情,將被推薦上來的考卷分出一半,遞給萬俟卨。
萬俟卨往日裏其實是比較怕魏征的,畢竟這位狠人敢把滿朝的大臣放在一塊噴,而且右相秦檜都被他懟過很多次了,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中書侍郎?
隻不過這次情況不同,萬俟卨被魏征的眼神望著,卻沒有絲毫不適,而是一片坦然。
由於事情來的突然,之前誰也沒曾想過,他萬俟卨竟然能當上會試副考官,所以根本沒有一個人來找他走關係。
什麽叫坦蕩?
迎著魏征的目光,萬俟卨真的想仰天長嘯兩聲,然後大笑著拍拍魏征的肩膀,理直氣壯地告訴他,老子這次不幹壞事!
隻可惜這裏場合不對……
萬俟卨一邊這麽想,另一邊臉上帶著溫順的笑,雙手接過魏征遞過來的考卷,恭聲道:“謝魏大人。”
魏征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麽,而是低下頭開始閱卷。
被同考官們薦上來的卷子也不是說一定就能中,還得過兩位主考這關。
所有的卷子,要主副兩位考官手上走過一遍,副考官覺得可以,就在評語之外寫一個“取”,主考官則在評語之外寫“中”。
若有取中,則能取中。
今年朝廷和禮部商議出來的貢士名額是八百個,待主副考官定完名額,離放榜的日子就差兩天了。
更何況在這裏監督的可不止他們兩人,除了主副考官之外,還有四名負責監視內簾官的內監臨官,就坐在堂後,與主考官們相對,從後方監視著一眾同考官。
付出如此多的人力、精力,就是為了確保整個考試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閱卷的時間有限,而且要求還異常嚴苛。
不僅要將卷子上的錯誤都找出來,而且還要以青筆寫出評語,讓考生們無話可說。
罷落他們的原因有很多,大的有文章不合格,小的有錯字太多,有政治性錯誤等等。
會試中的政治性錯誤有不少,比如雖然我出身貧困,但我卻願意自強不息,不斷努力向上……
有這種意思的就不行,名登藍榜。
此外,若在文章中自言出身,比如我的區長父親這類文章,也要名登藍榜、朱卷上注明了錯字過多、或未提交草稿紙者,名登藍榜……
這個藍榜不是杏榜,考生們對後者趨之若鶩,卻對前者避如蛇蠍。
登上這玩意後,文章降一等。
看起來不起眼,但會試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就算不降等也未必能過,現在降級一等,基本上等於判了死刑。
下科再考吧!
同考官們要做的,就是讓被罷落的考生們見到這卷子後不管心中服不服,但嘴上卻要服氣。
這是因為,朝廷同樣給考生們留了約束他們的法子。
放榜後考生可以查卷,如果挑出來閱卷過程有錯誤,那就壞了。
這可關係到考生們一輩子的事,曆來出了這種事後考生們都是到處去鬧,同考官所在的衙門、主持會試的禮部、甚至大理寺、禦史台……
如果朝廷調查後,發現真的是閱卷出了錯漏,那等著這些同考官的就是罰俸、奪職等等後果。
既有龐大的工作量,又有苛刻的要求,這對眾多同考官們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這也很正常,富貴險中求,要收獲諸多門生,得到那麽多官場助力,沒有辛勤的付出怎麽行?
閱卷的最後幾日,同考官們幾乎累的快要癱瘓,卡著最後的期限,將自己所選的考卷向主考官推薦了過去。
他們的閱卷工作可要比考生們的考試累多了。
自此,同考官們的工作就差不多結束了,剩下的就是主副兩位考官的工作。
“萬大人,請。”
魏征冷硬的聲音中沒有感情,將被推薦上來的考卷分出一半,遞給萬俟卨。
萬俟卨往日裏其實是比較怕魏征的,畢竟這位狠人敢把滿朝的大臣放在一塊噴,而且右相秦檜都被他懟過很多次了,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中書侍郎?
隻不過這次情況不同,萬俟卨被魏征的眼神望著,卻沒有絲毫不適,而是一片坦然。
由於事情來的突然,之前誰也沒曾想過,他萬俟卨竟然能當上會試副考官,所以根本沒有一個人來找他走關係。
什麽叫坦蕩?
迎著魏征的目光,萬俟卨真的想仰天長嘯兩聲,然後大笑著拍拍魏征的肩膀,理直氣壯地告訴他,老子這次不幹壞事!
隻可惜這裏場合不對……
萬俟卨一邊這麽想,另一邊臉上帶著溫順的笑,雙手接過魏征遞過來的考卷,恭聲道:“謝魏大人。”
魏征點了點頭,不再說什麽,而是低下頭開始閱卷。
被同考官們薦上來的卷子也不是說一定就能中,還得過兩位主考這關。
所有的卷子,要主副兩位考官手上走過一遍,副考官覺得可以,就在評語之外寫一個“取”,主考官則在評語之外寫“中”。
若有取中,則能取中。
今年朝廷和禮部商議出來的貢士名額是八百個,待主副考官定完名額,離放榜的日子就差兩天了。
/91/91230/2969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