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李乾的預謀!朝中一大步!
滿朝奸臣,你讓朕怎麽當千古一帝 作者:刁民竟敢害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天的局勢其實和李乾最初的那幾次朝會差不多。
同樣是百官反對,魏征讚成。
這樣的情況讓李乾看魏征越來越順眼。
要是沒有這個唯一反對的人,滿朝大臣的力氣都往一處使,那他這個皇帝可就是什麽也做不成了。
如今,朝局形勢雖然相似,但李乾卻不是當初的那個李乾了。
“秦相,魏卿家,還是無需多言了。”
李乾開了口,後麵還想幫腔秦檜、形成大勢的大臣們隻得暫時收聲。
他笑嗬嗬地望著下方的秦檜:“朕也知道此事有些弊端,那些民間上來的草書中,定然也是良莠不齊,所以朕不會全都看,而是會令人挑出些值得看的,再給朕送來。”
大臣們聞言,紛紛一怔。
如果這樣的話,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說是百姓們的進言,但皇帝能看到什麽,還是取決於這個選擇的人……
趁著大臣們猶豫的功夫,李乾順勢將事情定下來:“這個衙門就先叫……廣聞司。”
“主官司務暫定為正八品,下設兩名正九品司丞便可。”
正八品?
聽到這個品銜,大臣們一陣齜牙咧嘴,神情不一。
魏征忍不住道:“陛下,此職是不是過小?”
“不小啦!”李乾哈哈地笑著道:“接納百官奏章的通政使乃是正三品,接納百姓這些雜亂草書的人,低上整整十品,怎麽也不過分吧?”
大臣們以前也被皇帝陛下戴過高帽子,但唯獨這一次是被戴的最舒坦的一次。
他們向來自詡比下麵那些泥腿子高貴的多,如今聽了這話簡直不要太合乎心意。
李乾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大臣們並非自命清高,如果硬要說的話,這可能能用官僚兩字來解釋。
穿上了這身皮,他們下意識就會做出一些與百姓隔絕的舉動,以凸顯他們的地位。
自古以來,西方的貴族們發明了異常繁複的禮儀,而大乾也是差不多,平民百姓的衣著、住宅等等都有規定,超過便是僭越。
如今百姓們的遞上來的草書用八品官收,而大臣們的奏章則是三品的衙門負責,這豈不是又一次體現出了階級?
李乾覺得,起碼在這一點上,這些大臣們不會反對自己。
不過想必這些人還不知道自己的後手,大臣們的奏章要抄在邸報上發放,百姓們的草書自然也要摘抄在報紙上。
也不知道到時候這些人又是什麽表情。
乾陽殿中,隨著李乾話音落下,諸多官員一時陷入了沉寂之中。
李乾見狀輕聲笑了笑:“若是無事的話,這廣聞司之事就先定下來吧。”
隻是秦檜卻突然開口了。
他皺著眉頭問道:“陛下,不知這廣聞司是設在哪一個衙門之下?”
李乾輕笑著道:“朕之前都說了,不會麻煩朝中的諸位卿家。”
“所以,這廣聞辦不會設在任何一個衙門中,而是單獨孤立出來的一個衙門。”
秦檜當即拱手迴道:“陛下,為解君憂,敢辭其勞?”
“陛下要聽百姓之言,中書省願領此差事,幫君上分憂。”
蔡京似乎是想到了什麽,也開口道:“陛下,不如將這廣聞司如教坊司、道錄司等衙門一般,劃歸禮部統轄,如此一來也是方便。”
大臣們都用好奇的眼神望向這倆人。
由官職知大小,這話雖然不是絕對,但卻適用於大部分情況。
如今看那司務隻是正八品便知道,這個所謂的廣聞司就不是什麽重要衙門。
或許隻是皇帝陛下弄出來的玩票的東西,新鮮勁兒過了,他還記不記得有這個小衙門都是兩碼事。
至於在這裏爭嗎?
“不用那麽麻煩。”
朝中還是有聰明人的,即便沒看出李乾的後手,秦檜和蔡京也想把這個小小廣聞司攬過去。
不管有沒有用,總能算作一個後手。
李乾笑著道:“朕閑來無事的時候看一看便可,若是這個統轄,那個統轄的,太上綱上線反倒不好。”
“百姓們的話,隨意看看就好,主要還是為了平息京城中的流言。”
“難不成二位卿家還想將此事正式做起來,讓這廣聞司與通政司一樣,加一個正三品的廣聞使?”
他笑著笑了笑頭,道:“這也太過小題大做了吧!”
“陛下聖明,百姓上的草書,就當是城中的流言、勾欄裏的戲曲,閑來無事在其中尋些樂事便可,無需太過重視。”
通政使羅龍文躬身道:“還請陛下以奏章為重,以朝政為重,還是將廣聞司衙門單獨立在三省六部之外較為合適。”
他是通政使,自然不願意再見到一個職能、地位都相似的衙門出現。
羅龍文想要淡化這個廣聞司的存在,可要是這玩意兒被納入了一個部門中,頭頂上有了大哥罩著……
那這廣聞司的地位就會不可避免地開始提升。
“陛下,若取通政司之例,廣聞司確實不該歸於其他衙門管轄。”
吏部右侍郎吳省蘭也道:“同為掌上奏進言的衙門,通政司完全獨立與三省六部之外,廣聞司應當也是如此。”
魏征也再次開口道:“陛下,臣也以為廣聞司不該受別的衙門統屬。”
李乾笑著點點頭:“幾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甚合朕的心意。”
秦檜見狀也沒了咒念,無奈地道:“陛下,那這正八品的廣聞司司務該從何選拔呢?”
李乾皮笑肉不笑地看了他一眼,你管的還真是挺寬的。
“事發突然,這廣聞司之事,朕也是一時之想法,隻能先試一試。其中具體細則,朕一時也沒有想好。”
他沉吟了片刻,抬起頭來道:“先從翰林院選一個頂上吧,後續如何,朕考察之後再定。”
“是,陛下。”
吳省蘭當即應聲道:“吏部定會盡快定好人選,呈送陛下聖斷。”
李乾笑望著秦檜和蔡京:“秦相和蔡卿家覺得如何呢?”
還能如何?
你踏馬都定下來了,還能怎麽著?
兩人齊齊拱手道:“臣等並無異議。”
要是大事爭一爭也無妨,可若是為了這麽個八品的蠅頭小官,就和皇帝在朝會上頂牛,那實在是殊為不智。
“好。”
李乾微微一笑:“若沒有別的事,那就散朝吧。”
百官沒人應聲,李乾起身向殿外走去。
大臣們也懷著複雜的心情,依次退出大殿。
不管怎麽說,在城中傳的沸沸揚揚的草書之事終於即將結束。
大家再也不用擔心,整天被人以異樣的眼神看著。
至於那新出來的廣聞司……下意識便被人忽略了。
八品的職位,定然不能作為轉遷之階,所以這地方對京官的升遷毫無幫助。
而篩選百姓草書,向上傳遞的事兒,也不像是什麽肥差,不會有什麽油水。
這麽一個既不能升官,又不能發財的地方,時間一長,誰還記得?
也不對,說不定會成為發配官員的好去處。
以後再貶了個什麽官,也能直接扔到那裏去,整天和泥腿子們粗鄙的草書打交道……
紫微殿中,李乾麵上卻是帶著笑意。
多虧了這麽多天的鋪墊嗎,今天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隻要這廣聞司的架子搭建起來,李乾就能慢慢地往裏麵填充東西,令其不斷豐滿起來。
當然,不能一蹴而就,要是李乾現在就滿城的發行報紙,必然會讓大臣們跳腳。
這種事兒要慢慢來才行,而且這廣聞司的司務,必須要選擇一個可靠、而且有能力的人。
“義父,是不是以後就不能再去傳那些小草書了?”
呂布神色還有幾分失落,顯然是有些舍不得這個差事。
“別急,以後還有機會。”
李乾笑著道:“日後朕還會安排你做這種事兒。”
經曆了近些日子的事兒,他深刻地體會到了有一群聽令於自己的,能做這種暗中營生的人有多麽重要。
就拿這廣聞司的成立之事來說,要是沒有呂布、老太監他們的配合,定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若李乾自己在朝會上提出來,那就太過突兀,定然會被百官警覺。
而現在有那些謠言的影響,廣聞司是為了消弭城中的謠言存在的,這就讓事情順理成章。
李乾覺得百官也能想清楚,有這麽個地方,百姓們有了宣泄和開口,謠言會消散的更快。
所以他們也默許了成立這所謂的廣聞司,才能讓李乾一償所願。
這次嚐到了有人替自己暗中做事的甜頭,他不想放棄了。
下意識地,李乾想到了兩大著名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
他打量著眼前的呂布和老太監,不斷點頭,越發覺得這兩人是可造之材。
“義父?”
呂布被他的眼神看得發毛,忍不住開口問道:“不知道何時還要再去撒小草書,布也得提前做準備才行。”
李乾迴過神來,笑著道:“不是撒小草書,而是去做別的事。”
他站起身來,望著呂布,麵上還帶著幾分笑意:“奉先,你放心,以後這種事兒絕對不會少的。”
呂布一臉驚喜:“謝義父!”
李乾微微一笑:“不過不能著急,朕還得好好想想。”
錦衣衛和東廠這玩意兒可不同於廣聞司,這可是文官最為痛恨的特務政治,就算武將們對其也不一定有什麽好感。
要想把這玩意兒堂而皇之的推出來,可要比廣聞司難多了。
……
朝會散去之後,皇宮中的衙門便開始快速運轉起來。
在某些特殊事情上,朝廷總是有難得的效率。
中書省的詔令很快擬完,通過了皇帝、門下省的批示,發往京兆府。
不到中午,一張張告示就在城中貼好了。
熾烈的陽光下,有許多好事的百姓圍在京兆府衙門的申明亭前,好奇地觀望著裏麵的人和告示。
“怎麽迴事兒啊?聽說以後不讓看小草書了?”
“真的假的?不是說朝廷不管這事兒嗎?”
“這些當官的真是吃飽了撐的,寫個小戲文都能礙著他們啊?”
“你寫的是戲文?別人不說,你自個還不清楚嗎……”
不僅是京兆府衙門前,永壽、興安兩縣衙門前也有不少百姓正在圍觀,人群中傳來一陣陣驚唿聲。
“別嚷嚷,別嚷嚷,這下邊好像還有字兒呢!”
“……可將文書遞交至廣聞司,嚴禁私下傳播……廣聞司審查篩選後,呈送至宮中定奪……”
“這什麽意思啊?廣聞司是個什麽地方?”
“還能交到宮裏?這麽厲害?”
“厲害啥?給你交上去,到了公堂上還不讓官老爺打死?”
“就是啊,這是騙你去送菜呢,真是笨……”
大多數百姓並不具備寫那些小草書的能力,而有能力寫的人大多卻不怎麽相信這事兒。
誰不知道那些當官恨小草書都快恨的牙根癢癢了,你現在湊上去,那不就是找死嗎?
而且,你閑著沒事兒幹,往那地方寫那八卦事兒幹啥?
人家給你發錢,還是給你發糧食?
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
而且這種事兒從來都是私下裏傳的,還沒有你寫了領導的八卦,上交到人家手裏的事兒。
不過有了這廣聞司的事兒,終究還是分散了城中百姓們的注意力,讓大家的怨氣稍稍減弱了幾分。
又不是完全不讓你寫,是你自己不敢過去而已,怪得了誰?
隻是,這京城中最不缺的,就是膽大的人。
“反正也沒說要寫名字,難不成寫都不敢寫了?”
人群後方傳來一道豪放的聲音,引得百姓們紛紛側目。
一個身著圓領黑綢袍的中年人正提著一包行李,從小馬車上跳下來。
“這個廣聞司在哪?我還偏要寫寫看看。”
圍在外麵看熱鬧的幾人一邊感慨著愣頭青,一邊笑著問道:“這位朋友一看就是人中龍鳳,想必來頭不凡吧?”
那舉人傲然一笑:“不才,在下正是從漢陰郡而來,到京城趕考。”
眾人一邊稱讚他,一邊悄悄離遠了幾步。
那人也不在意,灑然一笑,便大步走向了前方的京兆府衙門。
諸多百姓見他真敢上,一邊感慨他的勇氣,一邊覺得很不理解。
難道這人真是閑的蛋疼了嗎?
那舉人大踏步走到京兆府衙門前,問守門的兩人壯班衙役道:“請問那告示上的廣聞司究竟在何處?”
“不知道。”兩個衙役都搖了搖頭:“不知道有這個衙門。”
“不知道?”
那舉人皺眉,反手指著申明亭方向:“那告示上寫的明明白白,能寫了東西遞到廣聞司,你們怎麽不知道?”
兩個衙役本來是喪門神般的存在,往常路過京兆府的百姓見了他們都繞路走。
隻是今天卻被人這麽質問,一時間都氣的牙根癢癢。
但眼前這人是個舉人,這種人最是難纏,一旦沾上比牛皮糖還惡心,非得粘掉你一塊肉才肯罷休。
其中一個衙役隻得強忍著厭煩道:“我們確實不知道,你還是到別處問問吧。”
“你們京兆府貼的告示,反倒讓我去問別人?”
那舉人吹胡子瞪眼地望著這幾個衙役,不過他似乎也知道這些小吏很難纏,所以也沒有進一步的過激舉動,而是罵罵咧咧地轉身迴去了。
“真晦氣……”
這邊的百姓好奇地望著憤憤而歸的他,直到舉人解釋後,才驚訝出聲。
“他們也不知道廣聞司?”
“說來也奇怪,我從小就是在京城裏長大的,也沒聽過又什麽廣聞司啊?”
“誰知道呢?這玩意兒是不是官府拿出來糊弄咱們的啊……”
雖然隻有少數人才敢去這所謂的廣聞司,但這件事兒還是代替小草書,成了城中百姓們的交談熱點。
而在皇城中的李乾,也在為此事頭痛。
“翰林院就剩下這麽幾個歪瓜裂棗了嗎?”李乾無奈地望著眼前吏部送來的名單。
下方的吳省蘭大汗,就算這是真事兒,可您老也不能這麽說啊!
“陛下,這幾年翰院是人才凋零,有些青黃不接……”
李乾輕輕歎了口氣,也明白他的話。
在曾經的大乾,翰林院也輝煌過很長一段時間。
但自從李乾的爺爺英宗皇帝開始,這一切就變了。
翰林院強盛的根基在於皇帝和日講製度,他們負責東宮皇儲的教導,負責給皇帝日講,也就是講課。
這樣的一個部門,想不強盛都難。
皇儲登基之後,怎麽可能虧待自己的老師呢?
翰林院也由此漸漸發展成了一個非常清貴的衙門,出過不少宰相、尚書。
但後來這種情況漸漸改變,原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
那位英宗皇帝當皇儲時就不是省心的主,從李乾也從書籍上看到過那位老人家的事跡,不得不說,比自己會玩多了。
他在東宮時就異常排斥翰林院的老學究,到了當上皇帝,更是直接停了日講。
換句話說,這位不僅是天天曠課,而且還直接把老師給辭退了。
而李乾的爹,也就是穆宗皇帝的行為同上麵這位也是如出一轍,一看就知道這是父子倆。
到了李乾這裏……隻能說祖孫三代的基因很強大,他又幹出了一樣的事兒。
在這一連三代的努力下,翰林院從一個清貴無比的衙門,漸漸淪落到了現在狗不理的地位。
其實在李乾看來,翰林院衰落的例子特別適用於“權力中心論”。
皇帝就是權力的中心,誰更接近皇帝,誰就能掌握更多的權力。
當然,那是曾經的情況,如今早就不一樣了。
權力的中心早就從皇帝身上分散了出去。
但隻要李乾肯努力,權力還是會漸漸地轉迴他的身上,畢竟皇帝才是名正言順的萬民之主……
下方的吳省蘭望著神色不定的皇帝陛下,心中也是有些忐忑,忍不住解釋道:
“陛下,這廣聞司的司務是正八品,吏部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將六品、七品的人貶官放到廣聞司。”
“而在翰林院之內,八品官員隻有翰林博士、典籍,九品官員隻有翰林侍書和翰林待詔。所以可供選擇的人也就不太多。”
現在翰林院的爛歸爛,但還是有一個清貴的名聲。
但廣聞司那種地方……去了肯定要天天和泥腿子們打交道,這清貴之名也就沒了。
所以根本沒人願意舍棄翰林院的唯一優勢,往新成立的廣聞司跑。
李乾揉了揉眉頭:“朕知道了,但這幾個人……”
他翻動著這幾個人的資料,實在是有些無奈。
其中要麽是在翰林院熬了許多年的書呆子,要麽是六十多歲馬上就要致仕的老頭兒,這樣的人怎麽能用?
吳省蘭訕笑著道:“陛下,您不妨先就和挑個人先用著,再等幾個月,等到明年的新科進士出來,再從其中擇一良才,充任廣聞司司務之職。”
“那些進士們眼界都不高,給這麽一個官兒,想必有大把的人都願意去。”
李乾聞言考慮了片刻。
現在是十月多,殿試則是在明年四月舉行,也就是說……還有半年?
李乾斟酌了一會兒,還是道:“那就先從這些人裏麵挑一個。”
沒辦法,他當時在朝會上都說了,要在翰林院裏邊選,現在也不能剛轉過頭就不認賬。
而且半年時間,已經足夠大臣們適應廣聞司,到時候自己再整出什麽報紙來,他們應該也能接受……吧?
“吳卿家,你覺得哪個人比較合適?”李乾望著吳省蘭。
吳省蘭幹笑一聲,對李乾道:“陛下,臣以為翰林院典籍常秩此人為人正派,持事有度,或可幫陛下操持廣聞司。”
李乾翻動著手中的一遝文書,不一會兒就翻到了這個叫常秩的人。
“常秩,汝陰人,年六十七……”
李乾看了一會兒,有些不解地抬起了頭,望向吳省蘭:“不知此人有何過人之處?”
不挑個年輕力狀的嗎?
吳省蘭急忙解釋道:“陛下,常秩此人雖然老邁,然而才學過人,學識淵博,人品正直,遇事自有一番氣度。”
“若令此人掌管廣聞司,或許不會有大作為,但也不會犯什麽大錯,最為穩健。”
“而且這廣聞司也是與百姓接觸的衙門,若選一老成之人去主持,也會讓百姓更加敬重……”
李乾聽了一會兒,有些瞠目結舌,沒想到還有這種門道。
吳省蘭話中的意思是,大乾人骨子裏都有尊老愛幼的優良思想和傳統。
不需要常秩這個廣聞司司務有多好的名聲,隻要他不去作惡,不臭名昭著,前去遞文書的百姓看在老人的份兒上,也不會對他太過無禮,也不會太吵鬧。
如此一來就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爭端。
李乾輕輕點頭,這貌似也有些可行?
“好,既然吳卿家都這麽說了,那就依你之見。”
“將常秩調任廣聞司擔任司務,至於兩個司丞就一定要選年輕力壯的人了,替著司務做一些力氣活也行。”
“是,陛下。”吳省蘭當即應聲。
李乾又接著道:“廣聞司衙門選好在哪了嗎?”
“迴陛下,已經選好了。”
吳省蘭當即道:“臣和通政司商量了一番,準備將其放在皇城南門,通政司之側。”
“讓通政司空出幾間值房來,給廣聞司用。”
李乾思索了片刻,還是搖了搖頭:“不妥。”
“通政司接的是百官奏章,放在皇城之南自然合適,但廣聞司接的是百姓的文章,又如何能放在皇城?哪個百姓能遞的進來?”
吳省蘭一臉敬佩地拱了拱手:“陛下聖明,思慮周全,臣就沒想到這點。”
李乾卻不會被這種馬戲騙住。
說吳省蘭沒想到這事兒,可能性不大,這貨大概是早就想到了,隻不過是故意那麽說的。
留下一點非常明顯的錯誤,交給上司來指正,給上司留下一點改進餘地和指點的成就感,這貨真是……
老職場人了。
李乾沒理會這個,而是接著問道:“能不能讓京兆府衙門空出靠外的一塊地方來?先把廣聞司的衙門安置在那裏。”
“廣聞司衙門裏的一應雜務、防衛工作,全都由京兆府衙門的衙役負責。”
吳省蘭當即拱手道:“是,陛下。”
“臣這就迴去同京兆府商討一應事宜。”
“好。”李乾點點頭:“若他們還有疑問,就讓王令尹來尋朕。”
“還有,常秩若願意去做這個廣聞司司務,就讓他上任之前來見朕一麵。”
這個衙門性質特殊,自己還是要重視起來的。
“是,陛下。”吳省蘭再次應聲:“常秩年將致仕,定願意在最後幾年為君分憂。”
他已經從李乾的話中體會出來,皇帝陛下似乎格外看重廣聞司這個衙門。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如之前的打算一樣了。
李乾卻是一愣,從吳省蘭最後這句話裏聽出了點意思。
不過他也並未多說,而是任由吳省蘭就此告退。
不得不說,有李乾的囑咐,吏部的效率還是蠻快的,京兆府那邊也沒什麽異議。
隻是幾個房間,幾個做雜事的衙役,對他們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麽,很快就辦的妥妥的。
而與此同時,李乾的第一任廣聞司務,也來到了他這裏。
“臣翰林典籍常秩,參見陛下。”
李乾的政事堂中,還是頭一次進來綠袍官兒,這讓他都有片刻的失神。
這人容顏蒼老,鶴發白須,腰背也有些許的傴僂,隻是身上的精氣神還是足夠的,雙目明亮,並不是那種老的動不了的人。
這也讓李乾暗暗鬆了口氣,吳省蘭也不可能給自己推薦那種太不靠譜的人。
“常卿家,請起。”
出於對老人家的尊重,李乾還喊道:“大伴,賜座。”
“謝陛下。”
常秩明顯有些驚訝,先是謝了恩,隨後才坐到了圓凳上。
“常卿家。”李乾笑嗬嗬地望著他:“以後升任了廣聞司務,可莫要再自稱翰林院典籍了。”
翰林院典籍是從八品,而廣聞司務則是正八品的官,升任一說倒也合適。
隻不過李乾知其一不知其二,京官的品級的含金量高於外官,可從前的翰林院鼎盛的時候,翰林院的官員品級還要高於京官。
正六品的翰林侍讀充日講官,是敢和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叫板的。
所以,聽了李乾的話,常秩微不可查地歎了口氣,眉宇間也閃過一抹說不出是落寞還是無奈的意味。
“陛下,臣不過一無用之身,在翰林院治學多年,所接觸都是經史子集,隻會紙上談兵,並未與百姓有過太多交集。”
“如今貿然接此重任,唯恐辜負聖恩,辦不好廣聞司的差事。”
李乾聞言一怔,倒是對他高看了一眼。
不管能力如何,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陷,有這種自知之明,就足以讓李乾另眼相待了。
實際上,這也是如今大多數所謂“清貴”官員的通病。
隻會嘴上指揮,真辦起事兒來一塌糊塗。
“無妨。”
李乾如今都把人叫過來了,怎麽可能還擺出一副猶猶豫豫的樣子?
他早就權衡過常秩的優劣了。
“常卿家,你不必太過擔心。”
李乾笑著道:“之前吳部堂向朕舉薦了你,朕又看了你這些年的履曆,方知翰林院中竟然有常卿家這般遺才。”
“從前擔任清貴官職,而後在朝中做的不錯的大有人在,比的祠祭司員外郎李格非,先前便是國子監的太學博士,如今照樣把禮部的差事做的很好。”
“今日廣聞司之差事,也不過是一個曆練,待常卿家熟練朝政之後,朕再有安排。”
當然,前提是你做的很好。
常秩卻沒吃李乾畫出來的大餅,而是苦笑著道:“陛下,近年來臣身子漸漸不適,恐怕已不能再擔任要職了。”
“臣隻想再為陛下效力幾年,便乞一無用骸骨歸鄉。”
正常來說,大乾的朝臣們是七十歲致仕。
有許多混不下去、或者不願意接著混的官兒致仕的早,還有很多混的很好,很當紅的官則可以更晚致仕,甚至幹到八九十都不奇怪。
李乾卻笑著搖搖頭,跟他客氣了兩句:“常卿家的身子骨兒還是很健朗的嘛!要是有什麽不舒服,朕安排太醫院的人過去為你瞧瞧。”
常秩苦笑一聲,做了一輩子官都沒這待遇,怎料臨到致仕了,卻被想起來了。
他正要再言,政事堂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陛下,吳國的捷報來了!”老太監的特色公鴨嗓遠遠就傳了過來。
同樣是百官反對,魏征讚成。
這樣的情況讓李乾看魏征越來越順眼。
要是沒有這個唯一反對的人,滿朝大臣的力氣都往一處使,那他這個皇帝可就是什麽也做不成了。
如今,朝局形勢雖然相似,但李乾卻不是當初的那個李乾了。
“秦相,魏卿家,還是無需多言了。”
李乾開了口,後麵還想幫腔秦檜、形成大勢的大臣們隻得暫時收聲。
他笑嗬嗬地望著下方的秦檜:“朕也知道此事有些弊端,那些民間上來的草書中,定然也是良莠不齊,所以朕不會全都看,而是會令人挑出些值得看的,再給朕送來。”
大臣們聞言,紛紛一怔。
如果這樣的話,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說是百姓們的進言,但皇帝能看到什麽,還是取決於這個選擇的人……
趁著大臣們猶豫的功夫,李乾順勢將事情定下來:“這個衙門就先叫……廣聞司。”
“主官司務暫定為正八品,下設兩名正九品司丞便可。”
正八品?
聽到這個品銜,大臣們一陣齜牙咧嘴,神情不一。
魏征忍不住道:“陛下,此職是不是過小?”
“不小啦!”李乾哈哈地笑著道:“接納百官奏章的通政使乃是正三品,接納百姓這些雜亂草書的人,低上整整十品,怎麽也不過分吧?”
大臣們以前也被皇帝陛下戴過高帽子,但唯獨這一次是被戴的最舒坦的一次。
他們向來自詡比下麵那些泥腿子高貴的多,如今聽了這話簡直不要太合乎心意。
李乾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大臣們並非自命清高,如果硬要說的話,這可能能用官僚兩字來解釋。
穿上了這身皮,他們下意識就會做出一些與百姓隔絕的舉動,以凸顯他們的地位。
自古以來,西方的貴族們發明了異常繁複的禮儀,而大乾也是差不多,平民百姓的衣著、住宅等等都有規定,超過便是僭越。
如今百姓們的遞上來的草書用八品官收,而大臣們的奏章則是三品的衙門負責,這豈不是又一次體現出了階級?
李乾覺得,起碼在這一點上,這些大臣們不會反對自己。
不過想必這些人還不知道自己的後手,大臣們的奏章要抄在邸報上發放,百姓們的草書自然也要摘抄在報紙上。
也不知道到時候這些人又是什麽表情。
乾陽殿中,隨著李乾話音落下,諸多官員一時陷入了沉寂之中。
李乾見狀輕聲笑了笑:“若是無事的話,這廣聞司之事就先定下來吧。”
隻是秦檜卻突然開口了。
他皺著眉頭問道:“陛下,不知這廣聞司是設在哪一個衙門之下?”
李乾輕笑著道:“朕之前都說了,不會麻煩朝中的諸位卿家。”
“所以,這廣聞辦不會設在任何一個衙門中,而是單獨孤立出來的一個衙門。”
秦檜當即拱手迴道:“陛下,為解君憂,敢辭其勞?”
“陛下要聽百姓之言,中書省願領此差事,幫君上分憂。”
蔡京似乎是想到了什麽,也開口道:“陛下,不如將這廣聞司如教坊司、道錄司等衙門一般,劃歸禮部統轄,如此一來也是方便。”
大臣們都用好奇的眼神望向這倆人。
由官職知大小,這話雖然不是絕對,但卻適用於大部分情況。
如今看那司務隻是正八品便知道,這個所謂的廣聞司就不是什麽重要衙門。
或許隻是皇帝陛下弄出來的玩票的東西,新鮮勁兒過了,他還記不記得有這個小衙門都是兩碼事。
至於在這裏爭嗎?
“不用那麽麻煩。”
朝中還是有聰明人的,即便沒看出李乾的後手,秦檜和蔡京也想把這個小小廣聞司攬過去。
不管有沒有用,總能算作一個後手。
李乾笑著道:“朕閑來無事的時候看一看便可,若是這個統轄,那個統轄的,太上綱上線反倒不好。”
“百姓們的話,隨意看看就好,主要還是為了平息京城中的流言。”
“難不成二位卿家還想將此事正式做起來,讓這廣聞司與通政司一樣,加一個正三品的廣聞使?”
他笑著笑了笑頭,道:“這也太過小題大做了吧!”
“陛下聖明,百姓上的草書,就當是城中的流言、勾欄裏的戲曲,閑來無事在其中尋些樂事便可,無需太過重視。”
通政使羅龍文躬身道:“還請陛下以奏章為重,以朝政為重,還是將廣聞司衙門單獨立在三省六部之外較為合適。”
他是通政使,自然不願意再見到一個職能、地位都相似的衙門出現。
羅龍文想要淡化這個廣聞司的存在,可要是這玩意兒被納入了一個部門中,頭頂上有了大哥罩著……
那這廣聞司的地位就會不可避免地開始提升。
“陛下,若取通政司之例,廣聞司確實不該歸於其他衙門管轄。”
吏部右侍郎吳省蘭也道:“同為掌上奏進言的衙門,通政司完全獨立與三省六部之外,廣聞司應當也是如此。”
魏征也再次開口道:“陛下,臣也以為廣聞司不該受別的衙門統屬。”
李乾笑著點點頭:“幾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甚合朕的心意。”
秦檜見狀也沒了咒念,無奈地道:“陛下,那這正八品的廣聞司司務該從何選拔呢?”
李乾皮笑肉不笑地看了他一眼,你管的還真是挺寬的。
“事發突然,這廣聞司之事,朕也是一時之想法,隻能先試一試。其中具體細則,朕一時也沒有想好。”
他沉吟了片刻,抬起頭來道:“先從翰林院選一個頂上吧,後續如何,朕考察之後再定。”
“是,陛下。”
吳省蘭當即應聲道:“吏部定會盡快定好人選,呈送陛下聖斷。”
李乾笑望著秦檜和蔡京:“秦相和蔡卿家覺得如何呢?”
還能如何?
你踏馬都定下來了,還能怎麽著?
兩人齊齊拱手道:“臣等並無異議。”
要是大事爭一爭也無妨,可若是為了這麽個八品的蠅頭小官,就和皇帝在朝會上頂牛,那實在是殊為不智。
“好。”
李乾微微一笑:“若沒有別的事,那就散朝吧。”
百官沒人應聲,李乾起身向殿外走去。
大臣們也懷著複雜的心情,依次退出大殿。
不管怎麽說,在城中傳的沸沸揚揚的草書之事終於即將結束。
大家再也不用擔心,整天被人以異樣的眼神看著。
至於那新出來的廣聞司……下意識便被人忽略了。
八品的職位,定然不能作為轉遷之階,所以這地方對京官的升遷毫無幫助。
而篩選百姓草書,向上傳遞的事兒,也不像是什麽肥差,不會有什麽油水。
這麽一個既不能升官,又不能發財的地方,時間一長,誰還記得?
也不對,說不定會成為發配官員的好去處。
以後再貶了個什麽官,也能直接扔到那裏去,整天和泥腿子們粗鄙的草書打交道……
紫微殿中,李乾麵上卻是帶著笑意。
多虧了這麽多天的鋪墊嗎,今天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隻要這廣聞司的架子搭建起來,李乾就能慢慢地往裏麵填充東西,令其不斷豐滿起來。
當然,不能一蹴而就,要是李乾現在就滿城的發行報紙,必然會讓大臣們跳腳。
這種事兒要慢慢來才行,而且這廣聞司的司務,必須要選擇一個可靠、而且有能力的人。
“義父,是不是以後就不能再去傳那些小草書了?”
呂布神色還有幾分失落,顯然是有些舍不得這個差事。
“別急,以後還有機會。”
李乾笑著道:“日後朕還會安排你做這種事兒。”
經曆了近些日子的事兒,他深刻地體會到了有一群聽令於自己的,能做這種暗中營生的人有多麽重要。
就拿這廣聞司的成立之事來說,要是沒有呂布、老太監他們的配合,定然是不可能完成的。
若李乾自己在朝會上提出來,那就太過突兀,定然會被百官警覺。
而現在有那些謠言的影響,廣聞司是為了消弭城中的謠言存在的,這就讓事情順理成章。
李乾覺得百官也能想清楚,有這麽個地方,百姓們有了宣泄和開口,謠言會消散的更快。
所以他們也默許了成立這所謂的廣聞司,才能讓李乾一償所願。
這次嚐到了有人替自己暗中做事的甜頭,他不想放棄了。
下意識地,李乾想到了兩大著名特務機構,錦衣衛和東廠。
他打量著眼前的呂布和老太監,不斷點頭,越發覺得這兩人是可造之材。
“義父?”
呂布被他的眼神看得發毛,忍不住開口問道:“不知道何時還要再去撒小草書,布也得提前做準備才行。”
李乾迴過神來,笑著道:“不是撒小草書,而是去做別的事。”
他站起身來,望著呂布,麵上還帶著幾分笑意:“奉先,你放心,以後這種事兒絕對不會少的。”
呂布一臉驚喜:“謝義父!”
李乾微微一笑:“不過不能著急,朕還得好好想想。”
錦衣衛和東廠這玩意兒可不同於廣聞司,這可是文官最為痛恨的特務政治,就算武將們對其也不一定有什麽好感。
要想把這玩意兒堂而皇之的推出來,可要比廣聞司難多了。
……
朝會散去之後,皇宮中的衙門便開始快速運轉起來。
在某些特殊事情上,朝廷總是有難得的效率。
中書省的詔令很快擬完,通過了皇帝、門下省的批示,發往京兆府。
不到中午,一張張告示就在城中貼好了。
熾烈的陽光下,有許多好事的百姓圍在京兆府衙門的申明亭前,好奇地觀望著裏麵的人和告示。
“怎麽迴事兒啊?聽說以後不讓看小草書了?”
“真的假的?不是說朝廷不管這事兒嗎?”
“這些當官的真是吃飽了撐的,寫個小戲文都能礙著他們啊?”
“你寫的是戲文?別人不說,你自個還不清楚嗎……”
不僅是京兆府衙門前,永壽、興安兩縣衙門前也有不少百姓正在圍觀,人群中傳來一陣陣驚唿聲。
“別嚷嚷,別嚷嚷,這下邊好像還有字兒呢!”
“……可將文書遞交至廣聞司,嚴禁私下傳播……廣聞司審查篩選後,呈送至宮中定奪……”
“這什麽意思啊?廣聞司是個什麽地方?”
“還能交到宮裏?這麽厲害?”
“厲害啥?給你交上去,到了公堂上還不讓官老爺打死?”
“就是啊,這是騙你去送菜呢,真是笨……”
大多數百姓並不具備寫那些小草書的能力,而有能力寫的人大多卻不怎麽相信這事兒。
誰不知道那些當官恨小草書都快恨的牙根癢癢了,你現在湊上去,那不就是找死嗎?
而且,你閑著沒事兒幹,往那地方寫那八卦事兒幹啥?
人家給你發錢,還是給你發糧食?
吃飽了撐的沒事兒幹?
而且這種事兒從來都是私下裏傳的,還沒有你寫了領導的八卦,上交到人家手裏的事兒。
不過有了這廣聞司的事兒,終究還是分散了城中百姓們的注意力,讓大家的怨氣稍稍減弱了幾分。
又不是完全不讓你寫,是你自己不敢過去而已,怪得了誰?
隻是,這京城中最不缺的,就是膽大的人。
“反正也沒說要寫名字,難不成寫都不敢寫了?”
人群後方傳來一道豪放的聲音,引得百姓們紛紛側目。
一個身著圓領黑綢袍的中年人正提著一包行李,從小馬車上跳下來。
“這個廣聞司在哪?我還偏要寫寫看看。”
圍在外麵看熱鬧的幾人一邊感慨著愣頭青,一邊笑著問道:“這位朋友一看就是人中龍鳳,想必來頭不凡吧?”
那舉人傲然一笑:“不才,在下正是從漢陰郡而來,到京城趕考。”
眾人一邊稱讚他,一邊悄悄離遠了幾步。
那人也不在意,灑然一笑,便大步走向了前方的京兆府衙門。
諸多百姓見他真敢上,一邊感慨他的勇氣,一邊覺得很不理解。
難道這人真是閑的蛋疼了嗎?
那舉人大踏步走到京兆府衙門前,問守門的兩人壯班衙役道:“請問那告示上的廣聞司究竟在何處?”
“不知道。”兩個衙役都搖了搖頭:“不知道有這個衙門。”
“不知道?”
那舉人皺眉,反手指著申明亭方向:“那告示上寫的明明白白,能寫了東西遞到廣聞司,你們怎麽不知道?”
兩個衙役本來是喪門神般的存在,往常路過京兆府的百姓見了他們都繞路走。
隻是今天卻被人這麽質問,一時間都氣的牙根癢癢。
但眼前這人是個舉人,這種人最是難纏,一旦沾上比牛皮糖還惡心,非得粘掉你一塊肉才肯罷休。
其中一個衙役隻得強忍著厭煩道:“我們確實不知道,你還是到別處問問吧。”
“你們京兆府貼的告示,反倒讓我去問別人?”
那舉人吹胡子瞪眼地望著這幾個衙役,不過他似乎也知道這些小吏很難纏,所以也沒有進一步的過激舉動,而是罵罵咧咧地轉身迴去了。
“真晦氣……”
這邊的百姓好奇地望著憤憤而歸的他,直到舉人解釋後,才驚訝出聲。
“他們也不知道廣聞司?”
“說來也奇怪,我從小就是在京城裏長大的,也沒聽過又什麽廣聞司啊?”
“誰知道呢?這玩意兒是不是官府拿出來糊弄咱們的啊……”
雖然隻有少數人才敢去這所謂的廣聞司,但這件事兒還是代替小草書,成了城中百姓們的交談熱點。
而在皇城中的李乾,也在為此事頭痛。
“翰林院就剩下這麽幾個歪瓜裂棗了嗎?”李乾無奈地望著眼前吏部送來的名單。
下方的吳省蘭大汗,就算這是真事兒,可您老也不能這麽說啊!
“陛下,這幾年翰院是人才凋零,有些青黃不接……”
李乾輕輕歎了口氣,也明白他的話。
在曾經的大乾,翰林院也輝煌過很長一段時間。
但自從李乾的爺爺英宗皇帝開始,這一切就變了。
翰林院強盛的根基在於皇帝和日講製度,他們負責東宮皇儲的教導,負責給皇帝日講,也就是講課。
這樣的一個部門,想不強盛都難。
皇儲登基之後,怎麽可能虧待自己的老師呢?
翰林院也由此漸漸發展成了一個非常清貴的衙門,出過不少宰相、尚書。
但後來這種情況漸漸改變,原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
那位英宗皇帝當皇儲時就不是省心的主,從李乾也從書籍上看到過那位老人家的事跡,不得不說,比自己會玩多了。
他在東宮時就異常排斥翰林院的老學究,到了當上皇帝,更是直接停了日講。
換句話說,這位不僅是天天曠課,而且還直接把老師給辭退了。
而李乾的爹,也就是穆宗皇帝的行為同上麵這位也是如出一轍,一看就知道這是父子倆。
到了李乾這裏……隻能說祖孫三代的基因很強大,他又幹出了一樣的事兒。
在這一連三代的努力下,翰林院從一個清貴無比的衙門,漸漸淪落到了現在狗不理的地位。
其實在李乾看來,翰林院衰落的例子特別適用於“權力中心論”。
皇帝就是權力的中心,誰更接近皇帝,誰就能掌握更多的權力。
當然,那是曾經的情況,如今早就不一樣了。
權力的中心早就從皇帝身上分散了出去。
但隻要李乾肯努力,權力還是會漸漸地轉迴他的身上,畢竟皇帝才是名正言順的萬民之主……
下方的吳省蘭望著神色不定的皇帝陛下,心中也是有些忐忑,忍不住解釋道:
“陛下,這廣聞司的司務是正八品,吏部也不能無緣無故地將六品、七品的人貶官放到廣聞司。”
“而在翰林院之內,八品官員隻有翰林博士、典籍,九品官員隻有翰林侍書和翰林待詔。所以可供選擇的人也就不太多。”
現在翰林院的爛歸爛,但還是有一個清貴的名聲。
但廣聞司那種地方……去了肯定要天天和泥腿子們打交道,這清貴之名也就沒了。
所以根本沒人願意舍棄翰林院的唯一優勢,往新成立的廣聞司跑。
李乾揉了揉眉頭:“朕知道了,但這幾個人……”
他翻動著這幾個人的資料,實在是有些無奈。
其中要麽是在翰林院熬了許多年的書呆子,要麽是六十多歲馬上就要致仕的老頭兒,這樣的人怎麽能用?
吳省蘭訕笑著道:“陛下,您不妨先就和挑個人先用著,再等幾個月,等到明年的新科進士出來,再從其中擇一良才,充任廣聞司司務之職。”
“那些進士們眼界都不高,給這麽一個官兒,想必有大把的人都願意去。”
李乾聞言考慮了片刻。
現在是十月多,殿試則是在明年四月舉行,也就是說……還有半年?
李乾斟酌了一會兒,還是道:“那就先從這些人裏麵挑一個。”
沒辦法,他當時在朝會上都說了,要在翰林院裏邊選,現在也不能剛轉過頭就不認賬。
而且半年時間,已經足夠大臣們適應廣聞司,到時候自己再整出什麽報紙來,他們應該也能接受……吧?
“吳卿家,你覺得哪個人比較合適?”李乾望著吳省蘭。
吳省蘭幹笑一聲,對李乾道:“陛下,臣以為翰林院典籍常秩此人為人正派,持事有度,或可幫陛下操持廣聞司。”
李乾翻動著手中的一遝文書,不一會兒就翻到了這個叫常秩的人。
“常秩,汝陰人,年六十七……”
李乾看了一會兒,有些不解地抬起了頭,望向吳省蘭:“不知此人有何過人之處?”
不挑個年輕力狀的嗎?
吳省蘭急忙解釋道:“陛下,常秩此人雖然老邁,然而才學過人,學識淵博,人品正直,遇事自有一番氣度。”
“若令此人掌管廣聞司,或許不會有大作為,但也不會犯什麽大錯,最為穩健。”
“而且這廣聞司也是與百姓接觸的衙門,若選一老成之人去主持,也會讓百姓更加敬重……”
李乾聽了一會兒,有些瞠目結舌,沒想到還有這種門道。
吳省蘭話中的意思是,大乾人骨子裏都有尊老愛幼的優良思想和傳統。
不需要常秩這個廣聞司司務有多好的名聲,隻要他不去作惡,不臭名昭著,前去遞文書的百姓看在老人的份兒上,也不會對他太過無禮,也不會太吵鬧。
如此一來就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爭端。
李乾輕輕點頭,這貌似也有些可行?
“好,既然吳卿家都這麽說了,那就依你之見。”
“將常秩調任廣聞司擔任司務,至於兩個司丞就一定要選年輕力壯的人了,替著司務做一些力氣活也行。”
“是,陛下。”吳省蘭當即應聲。
李乾又接著道:“廣聞司衙門選好在哪了嗎?”
“迴陛下,已經選好了。”
吳省蘭當即道:“臣和通政司商量了一番,準備將其放在皇城南門,通政司之側。”
“讓通政司空出幾間值房來,給廣聞司用。”
李乾思索了片刻,還是搖了搖頭:“不妥。”
“通政司接的是百官奏章,放在皇城之南自然合適,但廣聞司接的是百姓的文章,又如何能放在皇城?哪個百姓能遞的進來?”
吳省蘭一臉敬佩地拱了拱手:“陛下聖明,思慮周全,臣就沒想到這點。”
李乾卻不會被這種馬戲騙住。
說吳省蘭沒想到這事兒,可能性不大,這貨大概是早就想到了,隻不過是故意那麽說的。
留下一點非常明顯的錯誤,交給上司來指正,給上司留下一點改進餘地和指點的成就感,這貨真是……
老職場人了。
李乾沒理會這個,而是接著問道:“能不能讓京兆府衙門空出靠外的一塊地方來?先把廣聞司的衙門安置在那裏。”
“廣聞司衙門裏的一應雜務、防衛工作,全都由京兆府衙門的衙役負責。”
吳省蘭當即拱手道:“是,陛下。”
“臣這就迴去同京兆府商討一應事宜。”
“好。”李乾點點頭:“若他們還有疑問,就讓王令尹來尋朕。”
“還有,常秩若願意去做這個廣聞司司務,就讓他上任之前來見朕一麵。”
這個衙門性質特殊,自己還是要重視起來的。
“是,陛下。”吳省蘭再次應聲:“常秩年將致仕,定願意在最後幾年為君分憂。”
他已經從李乾的話中體會出來,皇帝陛下似乎格外看重廣聞司這個衙門。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如之前的打算一樣了。
李乾卻是一愣,從吳省蘭最後這句話裏聽出了點意思。
不過他也並未多說,而是任由吳省蘭就此告退。
不得不說,有李乾的囑咐,吏部的效率還是蠻快的,京兆府那邊也沒什麽異議。
隻是幾個房間,幾個做雜事的衙役,對他們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麽,很快就辦的妥妥的。
而與此同時,李乾的第一任廣聞司務,也來到了他這裏。
“臣翰林典籍常秩,參見陛下。”
李乾的政事堂中,還是頭一次進來綠袍官兒,這讓他都有片刻的失神。
這人容顏蒼老,鶴發白須,腰背也有些許的傴僂,隻是身上的精氣神還是足夠的,雙目明亮,並不是那種老的動不了的人。
這也讓李乾暗暗鬆了口氣,吳省蘭也不可能給自己推薦那種太不靠譜的人。
“常卿家,請起。”
出於對老人家的尊重,李乾還喊道:“大伴,賜座。”
“謝陛下。”
常秩明顯有些驚訝,先是謝了恩,隨後才坐到了圓凳上。
“常卿家。”李乾笑嗬嗬地望著他:“以後升任了廣聞司務,可莫要再自稱翰林院典籍了。”
翰林院典籍是從八品,而廣聞司務則是正八品的官,升任一說倒也合適。
隻不過李乾知其一不知其二,京官的品級的含金量高於外官,可從前的翰林院鼎盛的時候,翰林院的官員品級還要高於京官。
正六品的翰林侍讀充日講官,是敢和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叫板的。
所以,聽了李乾的話,常秩微不可查地歎了口氣,眉宇間也閃過一抹說不出是落寞還是無奈的意味。
“陛下,臣不過一無用之身,在翰林院治學多年,所接觸都是經史子集,隻會紙上談兵,並未與百姓有過太多交集。”
“如今貿然接此重任,唯恐辜負聖恩,辦不好廣聞司的差事。”
李乾聞言一怔,倒是對他高看了一眼。
不管能力如何,他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陷,有這種自知之明,就足以讓李乾另眼相待了。
實際上,這也是如今大多數所謂“清貴”官員的通病。
隻會嘴上指揮,真辦起事兒來一塌糊塗。
“無妨。”
李乾如今都把人叫過來了,怎麽可能還擺出一副猶猶豫豫的樣子?
他早就權衡過常秩的優劣了。
“常卿家,你不必太過擔心。”
李乾笑著道:“之前吳部堂向朕舉薦了你,朕又看了你這些年的履曆,方知翰林院中竟然有常卿家這般遺才。”
“從前擔任清貴官職,而後在朝中做的不錯的大有人在,比的祠祭司員外郎李格非,先前便是國子監的太學博士,如今照樣把禮部的差事做的很好。”
“今日廣聞司之差事,也不過是一個曆練,待常卿家熟練朝政之後,朕再有安排。”
當然,前提是你做的很好。
常秩卻沒吃李乾畫出來的大餅,而是苦笑著道:“陛下,近年來臣身子漸漸不適,恐怕已不能再擔任要職了。”
“臣隻想再為陛下效力幾年,便乞一無用骸骨歸鄉。”
正常來說,大乾的朝臣們是七十歲致仕。
有許多混不下去、或者不願意接著混的官兒致仕的早,還有很多混的很好,很當紅的官則可以更晚致仕,甚至幹到八九十都不奇怪。
李乾卻笑著搖搖頭,跟他客氣了兩句:“常卿家的身子骨兒還是很健朗的嘛!要是有什麽不舒服,朕安排太醫院的人過去為你瞧瞧。”
常秩苦笑一聲,做了一輩子官都沒這待遇,怎料臨到致仕了,卻被想起來了。
他正要再言,政事堂外突然傳來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陛下,吳國的捷報來了!”老太監的特色公鴨嗓遠遠就傳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