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十月將盡。
鄴城,大將軍府,議事廳。
坐在主位的袁紹將目光放在了身前的案幾上,久久不曾挪移,然而案幾上隻一張攤開的絹布,絹布上有寥寥幾個文字罷了。
可就是這張絹布上區區的幾個文字,卻是讓身為大將軍的袁紹目視良久,默然半晌,神思注入其中,不得自拔。
議事廳非隻袁紹一人,袁紹席位左右,一眾冀州文武列次而坐。在袁紹似是沉思的當下,冀州文武無一不是閉口不言,不曾發聲,隻靜候袁紹開口。
良久,在一眾冀州文武靜候不言中,上首的袁紹終是將目光從案幾上的絹布上移開,同時袁紹發出醇厚板正的聲音。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嗬。”詠歎完案幾絹布上的文字後,袁紹發出一道意味深長的笑聲,他麵色含笑,似是撞上了什麽開懷的事情。
“大司馬…不…秦王劉季玉這一首詩,氣勢磅礴,蘊意雄渾,稱得上是大家之作……隻是,不知劉季玉所言是秦王嬴政,還是說的他自己?”
袁紹點評起了劉璋受封秦王,宴請天使程昱時所作的詩句,這首詩在長安城傳頌的很廣,故而得以遞到袁紹的案幾上。
大將軍袁紹的問詢一出,立即就有人接口,郭圖出席譏笑道:“劉季玉受封秦王,做此等詩,自是以始皇帝嬴政的功業自詡,以其能掃清六合,席卷八荒,如始皇帝一般攀登至尊的席位。”
“公則所言是也。”逢紀出席朗聲道:“臣下愚見,與公則同也,劉季玉受封秦王,明麵上作詩是詠讚始皇帝,實則為其本人所作。”
為袁紹親自接出牢獄,重新參加議事的田豐拄杖而出,拱手言道:“明公,劉季玉作此等詩,可見其人誌向不小,非隻欲圖王業,而是要謀求帝王之業。”
堂下眾議紛紛,但冀州文武大半保持著和郭圖、逢紀、田豐一樣的看法,上首的袁紹聞言,他麵色淡然,不時的點了點頭。
待到眾議落定,袁紹揚聲道:“劉季玉初領秦王之封,就做此等詩作,揚言橫掃六合,令諸侯西去…嗬…終究是年少輕狂,失卻穩重。”
“明公說的極是。”郭圖應聲道:“劉季玉豪言如此,就知其人狂妄無邊,恰如昔日的西楚霸王項羽,初一得誌,就自擅威福,視天下英雄有若等閑,卻是終為高皇帝所克也。”
郭圖將劉璋比之項羽,把袁紹比之高皇帝,對於有意篡漢自立的袁紹來說,他心中非是不喜,反而聽者動意,心下開懷。
蓋因握三尺青鋒,以亭長而取天下,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的高皇帝劉邦,對有誌於開創袁氏天下的袁紹,是一個值得敬仰和學習的榜樣。
逢紀瞧著袁紹的神色,他循著郭圖的話追言了一句:“劉季玉年少得誌,起家於益州,吐納漢中,兼並關隴,一路行來,所擊無有不破,當是會生出驕心,輕視天下英雄,做出這等狂妄的詩句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呂氏春秋有言: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今著劉季玉一路贏來,是為驕主也,其人敗亡有期。”
田豐聽得郭圖和逢紀的進言,他眉色微微皺了起來,不過是一首詩作,而郭圖和逢紀為了諂媚君上,卻是將其視為秦王劉璋敗亡的征兆,著實有些過頭了。
握緊手中的鳩杖,田豐幾欲出席反駁一二,但他忽的舒緩了手中的力道,隻安座席間,沒有出席反駁,去做駁斥郭圖和逢紀,同時攪擾袁紹興致的事情。
說來這並不符合田豐往日的行事作風,若是換作過去,這個點他就將起身駁斥郭圖和逢紀,並向袁紹進獻良言。
可入獄了一段時日,又為袁紹親自從牢獄中接出,田豐的性子得到了磨礪,即是郭圖和逢紀的進言隻有所媚態,於大局無害,他自當權且忍耐一二,以免破壞了他和袁紹好不容易彌合的關係。
郭圖和逢紀進言完畢,各自重新入席,田豐見此,他應時出席,道出了他的憂心:“明公,天子在許,為曹孟德所控,今次劉季玉受封秦王一事,當是出於曹孟德之手……曹孟德之意,恐是有示好劉季玉的打算。”
“這是自然。”袁紹點了點頭,不用田豐言明,他也知道劉璋受封秦王一事,自是脫胎於他的發小曹操之手。
一念至此,袁紹心中雷霆震動,驚濤翻騰,有著無邊的怒氣在湧起落下。
而袁紹動怒的原故,蓋因曹操能有今日,全依仗他的扶持,他對曹操可謂是仁至義盡,無以複加,恩情比海還要深,比山還要高。
可曹操是如何迴報他的呢?先是竊居大將軍一職,而後頻頻示好關中劉璋,有意和劉璋聯手對付他。
就算是一條狗,得了他袁紹這麽多的好處,也該是見到他就搖頭擺尾,露出乖巧忠誠的姿態。
然而曹操卻是不如一條狗,竟是做出了恩將仇報的舉措,曹操給出的迴報,著實讓袁紹懷恨在懷,心下鬱鬱之氣堆起。
“今者明公大敵,即曹操、劉璋二人,二人若是聯手,其害不淺。”田豐發出了預警,他點出了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是曹操和劉璋聯手的可能,若是曹劉兩麵夾擊下,河北的局勢將由盛轉衰,不複今時今日煊赫為天下雄的局麵。
緊接著,田豐語氣輕鬆,寬解了一句道:“隻是個中真情如何,還需著得力間細好生刺探,畢竟說不得劉季玉受封秦王一事,乃是曹孟德禍水西引的謀策。”
“蓋以王爵之重,劉季玉即是受封,天下之人必將側目關中,以關中為重,不以中原為念,而曹孟德居於中原四戰之地,可稍得喘息也。”
“別駕所言在理,與吾心相同。”袁紹肯定的點了點頭,田豐的分析鞭辟入裏,對他分析人和事的啟發很是不小。
鄴城,大將軍府,議事廳。
坐在主位的袁紹將目光放在了身前的案幾上,久久不曾挪移,然而案幾上隻一張攤開的絹布,絹布上有寥寥幾個文字罷了。
可就是這張絹布上區區的幾個文字,卻是讓身為大將軍的袁紹目視良久,默然半晌,神思注入其中,不得自拔。
議事廳非隻袁紹一人,袁紹席位左右,一眾冀州文武列次而坐。在袁紹似是沉思的當下,冀州文武無一不是閉口不言,不曾發聲,隻靜候袁紹開口。
良久,在一眾冀州文武靜候不言中,上首的袁紹終是將目光從案幾上的絹布上移開,同時袁紹發出醇厚板正的聲音。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嗬。”詠歎完案幾絹布上的文字後,袁紹發出一道意味深長的笑聲,他麵色含笑,似是撞上了什麽開懷的事情。
“大司馬…不…秦王劉季玉這一首詩,氣勢磅礴,蘊意雄渾,稱得上是大家之作……隻是,不知劉季玉所言是秦王嬴政,還是說的他自己?”
袁紹點評起了劉璋受封秦王,宴請天使程昱時所作的詩句,這首詩在長安城傳頌的很廣,故而得以遞到袁紹的案幾上。
大將軍袁紹的問詢一出,立即就有人接口,郭圖出席譏笑道:“劉季玉受封秦王,做此等詩,自是以始皇帝嬴政的功業自詡,以其能掃清六合,席卷八荒,如始皇帝一般攀登至尊的席位。”
“公則所言是也。”逢紀出席朗聲道:“臣下愚見,與公則同也,劉季玉受封秦王,明麵上作詩是詠讚始皇帝,實則為其本人所作。”
為袁紹親自接出牢獄,重新參加議事的田豐拄杖而出,拱手言道:“明公,劉季玉作此等詩,可見其人誌向不小,非隻欲圖王業,而是要謀求帝王之業。”
堂下眾議紛紛,但冀州文武大半保持著和郭圖、逢紀、田豐一樣的看法,上首的袁紹聞言,他麵色淡然,不時的點了點頭。
待到眾議落定,袁紹揚聲道:“劉季玉初領秦王之封,就做此等詩作,揚言橫掃六合,令諸侯西去…嗬…終究是年少輕狂,失卻穩重。”
“明公說的極是。”郭圖應聲道:“劉季玉豪言如此,就知其人狂妄無邊,恰如昔日的西楚霸王項羽,初一得誌,就自擅威福,視天下英雄有若等閑,卻是終為高皇帝所克也。”
郭圖將劉璋比之項羽,把袁紹比之高皇帝,對於有意篡漢自立的袁紹來說,他心中非是不喜,反而聽者動意,心下開懷。
蓋因握三尺青鋒,以亭長而取天下,開創大漢四百年基業的高皇帝劉邦,對有誌於開創袁氏天下的袁紹,是一個值得敬仰和學習的榜樣。
逢紀瞧著袁紹的神色,他循著郭圖的話追言了一句:“劉季玉年少得誌,起家於益州,吐納漢中,兼並關隴,一路行來,所擊無有不破,當是會生出驕心,輕視天下英雄,做出這等狂妄的詩句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呂氏春秋有言:驟戰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今著劉季玉一路贏來,是為驕主也,其人敗亡有期。”
田豐聽得郭圖和逢紀的進言,他眉色微微皺了起來,不過是一首詩作,而郭圖和逢紀為了諂媚君上,卻是將其視為秦王劉璋敗亡的征兆,著實有些過頭了。
握緊手中的鳩杖,田豐幾欲出席反駁一二,但他忽的舒緩了手中的力道,隻安座席間,沒有出席反駁,去做駁斥郭圖和逢紀,同時攪擾袁紹興致的事情。
說來這並不符合田豐往日的行事作風,若是換作過去,這個點他就將起身駁斥郭圖和逢紀,並向袁紹進獻良言。
可入獄了一段時日,又為袁紹親自從牢獄中接出,田豐的性子得到了磨礪,即是郭圖和逢紀的進言隻有所媚態,於大局無害,他自當權且忍耐一二,以免破壞了他和袁紹好不容易彌合的關係。
郭圖和逢紀進言完畢,各自重新入席,田豐見此,他應時出席,道出了他的憂心:“明公,天子在許,為曹孟德所控,今次劉季玉受封秦王一事,當是出於曹孟德之手……曹孟德之意,恐是有示好劉季玉的打算。”
“這是自然。”袁紹點了點頭,不用田豐言明,他也知道劉璋受封秦王一事,自是脫胎於他的發小曹操之手。
一念至此,袁紹心中雷霆震動,驚濤翻騰,有著無邊的怒氣在湧起落下。
而袁紹動怒的原故,蓋因曹操能有今日,全依仗他的扶持,他對曹操可謂是仁至義盡,無以複加,恩情比海還要深,比山還要高。
可曹操是如何迴報他的呢?先是竊居大將軍一職,而後頻頻示好關中劉璋,有意和劉璋聯手對付他。
就算是一條狗,得了他袁紹這麽多的好處,也該是見到他就搖頭擺尾,露出乖巧忠誠的姿態。
然而曹操卻是不如一條狗,竟是做出了恩將仇報的舉措,曹操給出的迴報,著實讓袁紹懷恨在懷,心下鬱鬱之氣堆起。
“今者明公大敵,即曹操、劉璋二人,二人若是聯手,其害不淺。”田豐發出了預警,他點出了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是曹操和劉璋聯手的可能,若是曹劉兩麵夾擊下,河北的局勢將由盛轉衰,不複今時今日煊赫為天下雄的局麵。
緊接著,田豐語氣輕鬆,寬解了一句道:“隻是個中真情如何,還需著得力間細好生刺探,畢竟說不得劉季玉受封秦王一事,乃是曹孟德禍水西引的謀策。”
“蓋以王爵之重,劉季玉即是受封,天下之人必將側目關中,以關中為重,不以中原為念,而曹孟德居於中原四戰之地,可稍得喘息也。”
“別駕所言在理,與吾心相同。”袁紹肯定的點了點頭,田豐的分析鞭辟入裏,對他分析人和事的啟發很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