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燕王的決定,陳韡和李直都感到有些憂慮。
陳韡權衡再三,還是勸諫道,「殿下,老臣以為,用嚴刑重典治亂,在短時間內,確實能起到良好的震懾作用,從而快速平定本次亂事,不過卻也極可能埋下隱患,不利於長久啊。」
或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價值和忠心,李直也跟著說道,「此番亂事,多有形勢戶參與支持,給予一定懲戒也是理所應當,但過猶不及,不管怎麽說,鄉間治理還是要靠這些人來維持,過於嚴酷難免會讓他們對朝廷離心離德,漸行漸遠,甚至越發背道而馳,那麽廣闊鄉村就會陷入長久動蕩與無序……」
等李直說了一大堆,陳韡又接著道,「老臣了解過殿下所創的田莊製,對底層治理上的確有很大的提升,但前提卻是需要對土地集中經營,可福建千山萬壑,田地分布支離破碎,根本沒有集中經營之可能,這種情況下,還是隻能依靠形勢戶來協助朝廷治理底層鄉間。」
聽了這些話,趙孟啟深鎖眉頭,陷入深思。
這基層治理絕對不容忽視,否則上層建築再精美,也隻不過是沙碉,隨時都會垮塌。
古代華夏的官僚體係通常都以州縣為最低一級,所以縣官成為「親民之官」,也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
但是僅靠有限的幾個縣級官吏,怎麽可能親自管理好轄境內所有百姓呢?
因此必然要有一個更加基層的行政組織,來完成各種稅賦徭役、治安等差事。
在宋代,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基層治理體係,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具體模式會有差別,大致可歸納為保甲和鄉約。
總體來說,都是由一群不拿或者少拿官俸的鄉裏民眾來擔任各種職務,也就是職役製,以實行「以民治民」政策。
雖然鄉裏行政組織的性質偏向於自治,但履行這些差事也是需要能力及相關資源的,而貧民顯然是不具備這些的。
於是,這基層權力就由居鄉官戶形勢戶、士人、地主、財主、大宗族大家族等「富民」所壟斷。
以富民治理鄉村基層,在對國家助益及維持基層社會秩序的作用上,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兩宋社會內部相對穩定。
但是其中的消極影響也很多,諸如轉嫁賦役、巧取豪奪、欺淩貧弱、違法犯禁等等屢見不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越來越無力。
朝廷不是沒有發現這點,但內憂外患不斷,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已經沒有足夠經濟資源來加強基層治理,隻能聽之任之。
並且此時的士大夫,不再像以前那樣把精力和目光關注於治國平天下,而是將修身齊家放在了首位,開始越來越多地經營與自己利益密切的地方事務了。
他們大量的生活在鄉間,把持基層政權成為「土皇帝」,一旦朝廷為了國家利益而要損害他們的私人利益,他們就會陽奉陰違,阻撓反抗。
如果不是趙孟啟折騰,他們還能和朝廷保持著相對平和的相處,拖著整個國家慢慢腐爛下去。
現在因為趙孟啟的不識趣,非要割他們的肉,於是他們采取了更為激烈的方式來對抗。
趙孟啟也不打算慣著他們,可目前來看,純粹以武力手段隻能治標,還是得設法收迴基層治理權力才是根本。
思考了良久之後,他看著陳韡李直二人說道,「我認為,原本的鄉裏製度雖然還能勉強維持,可其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而此時恰恰是改製的最好良機。」
陳韡感到疑惑,「殿下此話是何意思?朝廷也曾經有過加強控製鄉村的意向,奈何……」
趙孟啟擺擺手道,「無非就是朝廷權威不足,財政困頓,又缺乏有效監控機製罷了,
但如今有足夠的武力震懾,權威已經不是問題,而財政問題我也正在逐步解決,最後也就是需要設計一個新的機製,我有個還不成熟的想法,或許可以在古田縣試行。」
陳韡和李直都來了興趣,「不知殿下有何妙策,臣洗耳恭聽。」
趙孟啟理了理思路,「大致上,就是將鄉約、保甲、社學、社倉四者進行有機結合,具體做法就是在每一裏設置一所社學,由社學老師甚至學生按新訂鄉約對鄉村事務進行管理。」
「以往的鄉約其實主要是道德教化,而且由百姓自由入約退約,缺乏強製性,而新鄉約則要把民間糾紛的化解、女幹佞賊盜的懲治、官差錢糧的收繳、經濟農桑的種植統統融入其中。」
「尤其要對經濟生產進行重視,比如說,每年先由社學在春耕之前張貼告示講明某日省耕,進而在該日派出相關人員分赴農田監督耕作,發現有荒蕪農田、消極怠耕者即施以訓誡,夏日穀熟之時再如法炮製、外出省稼,發現同樣土質的田地上禾苗長勢旺盛者即加以獎賞……」
「朝廷也會分類收集古今農書,詳解各種作物的生長規律,再編為簡明易懂的書冊下發到社學,由社學向鄉民推廣,同時,社學也要將民間出現的優良農作之法收集起來,如此相互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
「如此一來,通過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社學自然就會慢慢在民間建立威信,有利於履行鄉約上的其他職能,至於稅賦錢糧以及社倉則依然由富民繼續負責,社學進行監督……」
「當然,社學依然負有教學任務,主要是啟蒙,裏中子弟凡是在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均需送至社學就讀,每年十月上學,三月放假,夏秋之時在家中幫忙,學習三年後,如成才無望,可結業迴家,若是資質優良,則進入鄉學,縣學……」
「束脩的話,初期由皇家教育基金進行補助,後期農戶條件變好後,再由學童家庭自備,稅賦中也可以抽取部分進行補貼……」.
「……向全社會招考貧寒士子作為老師,剛開始的啟蒙並不需要多高的學問,而同時,仿照平江府學的模式,對福州府學進行改革,以培訓後續老師……」
「這種新學的體係,將與以往不同,不再隻教四書五經,還將因材施教,把工農商醫等各科納入,雖然無法一蹴而就,但平江與臨安的改革試驗還是很成功的……」
趙孟啟一說就是大半個時辰,讓陳韡和李直二人聽得一愣一愣。
陳韡喃喃道,「說來,百姓一般都敬重讀書人,更加尊重師長,老師在他們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應該願意服從管理,而這社學農忙之時專注與管理農事,農閑時教書育人,似乎也是可行。」
「臣有一點不明,這皇家教育基金是?」李直問道。
「這次那麽多參與謀反的大戶,冥頑不化者,查抄所有財產,變賣後充入基金中,比如他們的田地,可以賣給無地農戶,至於農戶要是沒錢也不難辦,皇家銀行會向他們提供專項低息貸款,還有一些願意認罪改過的,也得繳納一定罰金作為懲戒,同樣充入基金,……」
趙孟啟已經盤算好了一整套計劃,「大致思路就是這些,具體細節稍後再推敲完善。」
在他的這一套設計中,並沒有完全摒棄原本的鄉村製度,卻讓社學成為權力構成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社學在鄉裏兩級充當管理者及監督者,到了縣州等級別,則充當監督者,大致上有一點點議會的影子。
以前朝廷選擇利用科舉選拔平民參政,打破了世家的壟斷政治。
但現在屠龍少年成了惡龍,士大夫集團開始成為一顆毒瘤,那趙孟啟再進一步推進教育普及,由最基層開始,打破士大夫們的壟斷。
要施
行這個計劃,除了政治上將遇到強大阻撓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海量的經濟投入。
但此時的宋朝說缺錢,那隻是朝廷缺,而官僚地主階級卻掌握著巨大的財富。
原本,趙孟啟隻是打算用坑蒙拐騙,把這些人手上的錢弄出來用。
偏偏福建這幫豪強作死,弄出一個叛亂,這不是自己給了趙孟啟明搶的機會麽?
當然,畢竟不是階級革命,趙孟啟也不能把所有士紳都趕到絕路上去,還是準備留有餘地的。
於是他向李直說道,「李運判,我有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你,不知你可願意接受?」
李直還在拚命消化著剛才那些信息,聽到這話,用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
「殿下但有所命,臣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
趙孟啟滿意地點點頭,「很好,按你之前所說,這次福建有一小半士紳豪強都卷入了亂事中,於情於理,將來這些人都要伏法,但殺戮太重也有幹天和,所以我希望由你代表我去向他們申明大義,若是有人願意就此迷途知返,那就還是大宋的好臣民,我也不會太過於苛責,不然等大軍掃蕩過去,他們就隻有家破人亡的下場。」
「啊?讓臣去遊說?」李直臉都白了。
「怎麽,你不敢?放心,不是讓你去送死的,我會派一百名禁衛給你提供安全保障,而且不需要你直接前往叛亂中心地帶,隻是先去南劍州、建寧府、邵武軍,這樣你身後有大軍為靠山,大約沒有人敢向你下手,畢竟殺了你也沒啥好處……」
趙孟啟說的這些隻是聊以慰藉罷了。
李直心中苦笑,也知自己沒有拒絕的資格,「臣領命!」
趙孟啟拍拍他的肩膀,「任務雖然艱險,但無論你成功還是成仁,我都絕不會虧待你的。」
成仁了還說什麽不虧待,難不成用金子給我打棺材麽?
李直腹誹著,然後認真聽取趙孟啟傳授的章程。
陳韡權衡再三,還是勸諫道,「殿下,老臣以為,用嚴刑重典治亂,在短時間內,確實能起到良好的震懾作用,從而快速平定本次亂事,不過卻也極可能埋下隱患,不利於長久啊。」
或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價值和忠心,李直也跟著說道,「此番亂事,多有形勢戶參與支持,給予一定懲戒也是理所應當,但過猶不及,不管怎麽說,鄉間治理還是要靠這些人來維持,過於嚴酷難免會讓他們對朝廷離心離德,漸行漸遠,甚至越發背道而馳,那麽廣闊鄉村就會陷入長久動蕩與無序……」
等李直說了一大堆,陳韡又接著道,「老臣了解過殿下所創的田莊製,對底層治理上的確有很大的提升,但前提卻是需要對土地集中經營,可福建千山萬壑,田地分布支離破碎,根本沒有集中經營之可能,這種情況下,還是隻能依靠形勢戶來協助朝廷治理底層鄉間。」
聽了這些話,趙孟啟深鎖眉頭,陷入深思。
這基層治理絕對不容忽視,否則上層建築再精美,也隻不過是沙碉,隨時都會垮塌。
古代華夏的官僚體係通常都以州縣為最低一級,所以縣官成為「親民之官」,也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
但是僅靠有限的幾個縣級官吏,怎麽可能親自管理好轄境內所有百姓呢?
因此必然要有一個更加基層的行政組織,來完成各種稅賦徭役、治安等差事。
在宋代,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基層治理體係,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具體模式會有差別,大致可歸納為保甲和鄉約。
總體來說,都是由一群不拿或者少拿官俸的鄉裏民眾來擔任各種職務,也就是職役製,以實行「以民治民」政策。
雖然鄉裏行政組織的性質偏向於自治,但履行這些差事也是需要能力及相關資源的,而貧民顯然是不具備這些的。
於是,這基層權力就由居鄉官戶形勢戶、士人、地主、財主、大宗族大家族等「富民」所壟斷。
以富民治理鄉村基層,在對國家助益及維持基層社會秩序的作用上,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兩宋社會內部相對穩定。
但是其中的消極影響也很多,諸如轉嫁賦役、巧取豪奪、欺淩貧弱、違法犯禁等等屢見不鮮,朝廷對地方的掌控越來越無力。
朝廷不是沒有發現這點,但內憂外患不斷,導致財政入不敷出,已經沒有足夠經濟資源來加強基層治理,隻能聽之任之。
並且此時的士大夫,不再像以前那樣把精力和目光關注於治國平天下,而是將修身齊家放在了首位,開始越來越多地經營與自己利益密切的地方事務了。
他們大量的生活在鄉間,把持基層政權成為「土皇帝」,一旦朝廷為了國家利益而要損害他們的私人利益,他們就會陽奉陰違,阻撓反抗。
如果不是趙孟啟折騰,他們還能和朝廷保持著相對平和的相處,拖著整個國家慢慢腐爛下去。
現在因為趙孟啟的不識趣,非要割他們的肉,於是他們采取了更為激烈的方式來對抗。
趙孟啟也不打算慣著他們,可目前來看,純粹以武力手段隻能治標,還是得設法收迴基層治理權力才是根本。
思考了良久之後,他看著陳韡李直二人說道,「我認為,原本的鄉裏製度雖然還能勉強維持,可其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而此時恰恰是改製的最好良機。」
陳韡感到疑惑,「殿下此話是何意思?朝廷也曾經有過加強控製鄉村的意向,奈何……」
趙孟啟擺擺手道,「無非就是朝廷權威不足,財政困頓,又缺乏有效監控機製罷了,
但如今有足夠的武力震懾,權威已經不是問題,而財政問題我也正在逐步解決,最後也就是需要設計一個新的機製,我有個還不成熟的想法,或許可以在古田縣試行。」
陳韡和李直都來了興趣,「不知殿下有何妙策,臣洗耳恭聽。」
趙孟啟理了理思路,「大致上,就是將鄉約、保甲、社學、社倉四者進行有機結合,具體做法就是在每一裏設置一所社學,由社學老師甚至學生按新訂鄉約對鄉村事務進行管理。」
「以往的鄉約其實主要是道德教化,而且由百姓自由入約退約,缺乏強製性,而新鄉約則要把民間糾紛的化解、女幹佞賊盜的懲治、官差錢糧的收繳、經濟農桑的種植統統融入其中。」
「尤其要對經濟生產進行重視,比如說,每年先由社學在春耕之前張貼告示講明某日省耕,進而在該日派出相關人員分赴農田監督耕作,發現有荒蕪農田、消極怠耕者即施以訓誡,夏日穀熟之時再如法炮製、外出省稼,發現同樣土質的田地上禾苗長勢旺盛者即加以獎賞……」
「朝廷也會分類收集古今農書,詳解各種作物的生長規律,再編為簡明易懂的書冊下發到社學,由社學向鄉民推廣,同時,社學也要將民間出現的優良農作之法收集起來,如此相互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
「如此一來,通過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社學自然就會慢慢在民間建立威信,有利於履行鄉約上的其他職能,至於稅賦錢糧以及社倉則依然由富民繼續負責,社學進行監督……」
「當然,社學依然負有教學任務,主要是啟蒙,裏中子弟凡是在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均需送至社學就讀,每年十月上學,三月放假,夏秋之時在家中幫忙,學習三年後,如成才無望,可結業迴家,若是資質優良,則進入鄉學,縣學……」
「束脩的話,初期由皇家教育基金進行補助,後期農戶條件變好後,再由學童家庭自備,稅賦中也可以抽取部分進行補貼……」.
「……向全社會招考貧寒士子作為老師,剛開始的啟蒙並不需要多高的學問,而同時,仿照平江府學的模式,對福州府學進行改革,以培訓後續老師……」
「這種新學的體係,將與以往不同,不再隻教四書五經,還將因材施教,把工農商醫等各科納入,雖然無法一蹴而就,但平江與臨安的改革試驗還是很成功的……」
趙孟啟一說就是大半個時辰,讓陳韡和李直二人聽得一愣一愣。
陳韡喃喃道,「說來,百姓一般都敬重讀書人,更加尊重師長,老師在他們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應該願意服從管理,而這社學農忙之時專注與管理農事,農閑時教書育人,似乎也是可行。」
「臣有一點不明,這皇家教育基金是?」李直問道。
「這次那麽多參與謀反的大戶,冥頑不化者,查抄所有財產,變賣後充入基金中,比如他們的田地,可以賣給無地農戶,至於農戶要是沒錢也不難辦,皇家銀行會向他們提供專項低息貸款,還有一些願意認罪改過的,也得繳納一定罰金作為懲戒,同樣充入基金,……」
趙孟啟已經盤算好了一整套計劃,「大致思路就是這些,具體細節稍後再推敲完善。」
在他的這一套設計中,並沒有完全摒棄原本的鄉村製度,卻讓社學成為權力構成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社學在鄉裏兩級充當管理者及監督者,到了縣州等級別,則充當監督者,大致上有一點點議會的影子。
以前朝廷選擇利用科舉選拔平民參政,打破了世家的壟斷政治。
但現在屠龍少年成了惡龍,士大夫集團開始成為一顆毒瘤,那趙孟啟再進一步推進教育普及,由最基層開始,打破士大夫們的壟斷。
要施
行這個計劃,除了政治上將遇到強大阻撓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海量的經濟投入。
但此時的宋朝說缺錢,那隻是朝廷缺,而官僚地主階級卻掌握著巨大的財富。
原本,趙孟啟隻是打算用坑蒙拐騙,把這些人手上的錢弄出來用。
偏偏福建這幫豪強作死,弄出一個叛亂,這不是自己給了趙孟啟明搶的機會麽?
當然,畢竟不是階級革命,趙孟啟也不能把所有士紳都趕到絕路上去,還是準備留有餘地的。
於是他向李直說道,「李運判,我有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你,不知你可願意接受?」
李直還在拚命消化著剛才那些信息,聽到這話,用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
「殿下但有所命,臣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
趙孟啟滿意地點點頭,「很好,按你之前所說,這次福建有一小半士紳豪強都卷入了亂事中,於情於理,將來這些人都要伏法,但殺戮太重也有幹天和,所以我希望由你代表我去向他們申明大義,若是有人願意就此迷途知返,那就還是大宋的好臣民,我也不會太過於苛責,不然等大軍掃蕩過去,他們就隻有家破人亡的下場。」
「啊?讓臣去遊說?」李直臉都白了。
「怎麽,你不敢?放心,不是讓你去送死的,我會派一百名禁衛給你提供安全保障,而且不需要你直接前往叛亂中心地帶,隻是先去南劍州、建寧府、邵武軍,這樣你身後有大軍為靠山,大約沒有人敢向你下手,畢竟殺了你也沒啥好處……」
趙孟啟說的這些隻是聊以慰藉罷了。
李直心中苦笑,也知自己沒有拒絕的資格,「臣領命!」
趙孟啟拍拍他的肩膀,「任務雖然艱險,但無論你成功還是成仁,我都絕不會虧待你的。」
成仁了還說什麽不虧待,難不成用金子給我打棺材麽?
李直腹誹著,然後認真聽取趙孟啟傳授的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