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一行人離開滄浪亭後,順著水道向府衙所在的子城進發。


    此時吳潛立於船頭,臉上很是平靜,似乎絲毫沒有將方才受挫之事放在心上,隻是看著城中的景象,對物是人非有些感歎。


    「君特,距上次你我同遊滄浪亭,應該已有十多年了吧。」


    「那是嘉熙三年正月,我陪東翁賞梅,至今十六載矣。」


    迴話之人是個五十來歲的老年文士,乃是吳潛的好友兼幕僚吳文英,字君特,同時還是詞壇大家,就是沒有考運,也沒有官運,一生未中科舉,大多數時間都住在平江城,以前吳潛任知府時給他做幕僚,現在吳潛起複,又將他請到了身邊。


    「當年,你還作了一首賀新郎,我猶記於心。」吳潛歎道,念起了詞。


    「喬木生雲氣。


    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裏。


    旋小築、吳宮閑地。


    華表月明歸夜鶴,歎當時花竹今如此!


    枝上露,濺清淚。


    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墅,問梅開未?


    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


    此心與、東君同意。


    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


    懷此恨,寄殘醉。」


    東風拂麵,吳潛的聲音越發沉鬱蒼涼,將詞中感時憂國,今不如昔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剛才那滿園官紳,一個個衣冠楚楚,文雅體麵,口中吟得是詩詞歌賦,講得是天理道德,心中卻全都是私利!


    這讓他陷入了一瞬間的迷茫中,大宋的士大夫都怎麽了!?


    「君特,你這「後不如今今非昔」一語成讖啊。」


    「嗬…東翁,你可是在後悔當年未有支持官家端平入洛之事?」吳文英直言道。


    吳潛苦笑,「君特啊,你還真是一點麵子都不給我留,當年,我是覺得朝廷並未做好收複失地的準備,也覺得中原一片白地難以固守,應該再等等,等準備得充分一些再一舉北伐,不過如今想來,我確實是錯了……」


    吳文英卻搖搖頭,「東翁,當年即便你支持官家,也難改結局,這麽多年下來,你應該看得出來,當年那麽多人反對,但他們的原因卻與東翁不盡相同,有些人是出於穩妥保守,但更多人是不願給武人崛起的機會,也不願官家成功後變得強勢,更不願拿出錢糧為國出力。」


    「當年為何會敗!?真的是打不過蒙古人麽?我看未必,洛東之戰,我軍將士於野外以步陣對抗騎射無敵的蒙古騎兵,堅持數日之久,戰力令蒙古人也是大為吃驚。最終,一場國戰卻隻能出動兩淮一地的軍力,還得不到他路友軍的支援配合,更離譜的是後勤缺失,糧草不濟……」


    吳潛何嚐不明白,隻是不願意往深處想,此時也隻能默然不語。


    吳文英胸中堵著的氣,似乎難得有發泄的機會,繼續道,「韓忠武與嶽武穆都是中興英雄,然高宗卻非中興之主,當今官家雖才能略遜,也一度意氣風發,有中興之誌,可惜滿朝君子竟無幾個中興之臣,官家因端平之敗,從此一蹶不振日益頹廢,這是誰之過!?」


    這話,差不多是戳著士大夫們的脊梁骨在質問,而吳潛也是士大夫的一員,但他卻無法惱怒,心中唯有羞愧。


    沉默了好一會,吳潛似乎想到了什麽,情緒好轉起來,「君特,你覺得燕王如何,可有中興之相?」


    「燕王?」吳文英微微搖頭,「我隻泛泛見過他幾麵,他的事跡也隻是風聞,說不上了解,不好妄言……但感覺燕王果決有之,卻失之毛躁,這一點倒是與官家早年很像,雖然想要有所作


    為,可最終還是會被現實束縛住手腳,歸於庸碌……」


    吳潛笑笑,「君特之所以認為燕王毛躁,是因為他命我去見謝堂之舉麽?」


    吳文英頓首,並不避諱,「確實,此舉看似敲山震虎,其實毫無用處,反而讓謝堂等人看出燕王外強中幹之實,恐怕會更加肆無忌憚。在我看來,對燕王最佳的選擇,要麽就是行雷霆一擊,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要麽就韜光養晦,暫做退讓,與豪強們言和,度過了眼下的危機後,在施行經界也未嚐不可。偏偏做這打草驚蛇之舉,隻會適得其反,或許是燕王年輕,看不出這其中的門道,但東翁應該不會不明白,為何不勸阻燕王呢?」


    「這不是什麽敲山震虎,其實要的就是打草驚蛇,目的一是為了示敵以弱,二是引蛇出洞,調虎離山!」


    「嗯?東翁此言何意?」


    「哈哈哈,佛曰,不可說!君特啊,稍後幾日,你仔細看著就是,好好見識一下咱們這位毛頭殿下的手段。」


    這一日,姑蘇城恢複了「市河到處堪搖櫓,街巷通宵不絕人」的景象,到了深夜都還四處燈火通明。


    直到十萬石糧食全部賣空,百姓們才不得不各自歸家。


    買到糧食的,內心踏實了許多,沒買到的,聽聞明日還有糧食運到,也沒有太過於失望。


    等到第二日,百十艘糧船如約而至,依然在相同的地點售賣,而百姓已經早早就守候在這些地方,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


    糧船靠上碼頭停穩,軍士們從艙中扛出糧包,摞在船舷邊,直接就開始售賣。


    一塊寫著大字木牌高高掛起,「每戶首次購買,兩貫一石,第二次起,五貫一石。」


    人群中嘩然聲起,有些躁動。


    「怎麽就漲價了?不是說這是燕王為緩解糧荒送來的平價糧麽?五十文一升,哪裏平價了!?」


    「難不成,燕王也和那幫女幹商一樣,黑了心?」


    「忒!你這人也太不識好歹了,上麵不是寫了麽,每家第一次買還是兩貫,後麵才要五貫,你也不看看,城裏那些糧鋪,今日就算沒人上門去買,依然漲到了一百文一升!」


    「就是,朝廷的錢糧也不是大風刮來的,燕王肯定也是從別的地方高價買了糧運過來,五貫一石已經很良心了,你愛買不買,不要耽擱我們。」


    「無論如何,先買一石吧,煮粥吃也夠家裏人撐個把月了。」


    於是,異議聲漸漸平息了下去,雖然相當於平常時節三倍的糧價確實貴,可是和糧商們比起來,可劃算太多,而且量更足。


    在軍士的指揮下,百姓們排成四五列歪七扭八的隊列,挨個到船邊,遞上銅錢或會子,還有戶籍。


    趙孟曦一身普通士卒打扮,是負責交易的人員之一,他接過錢和戶籍,開始查驗,無誤之後,拿出一張印著文字和格子的紙頁,用漿糊黏在戶籍後麵,蓋上騎縫章,隨後在格子裏寫個日期,蓋上小章遞迴去。


    一袋大米正好一石,省去了稱量,直接交給百姓。


    說來,一石差不多快有後世的一百五十斤了,還好這時代的壯年勞動力扛得動,若真是碰到扛不動又找不到幫手了,這些軍士還會笑嗬嗬的上前幫忙,給搬到他們的車船上。


    許多百姓對這一幕也較為新奇,議論起來。


    「咦,這些丘八赤佬怎麽看起來和以前見過的不一樣?非但沒有兇神惡煞,反倒是對咱們很和善,和聲細語的,和店裏的夥計似的。」


    「別說什麽夥計了,現在那些糧店裏的夥計,一個個都拿鼻孔看人,那尾巴都豎到天上了……」


    「哎呀,真是罪過,那走賬的小兵識文斷字的,看起來還細皮嫩肉,年紀


    也不大,跟俺家小子差不多歲數的樣子,怎麽就從了軍,這輩子算是毀了……」


    「就是啊,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


    「嗬嗬,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這些少年可不是一般的兵丁,他們是燕王的親衛,說不定還是宗室貴人呢。」


    「宗室!?他們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隨便讀點書也能前程遠大,幹嘛還跑去當兵,吃苦受累,還撈不著好……」


    「你懂個屁,都說了是燕王的親衛,那能一樣麽!?燕王是誰啊,那可是咱們將來的官家,他身邊的人,以後指定要飛黃騰達的。」


    「而且啊,燕王殿下好像特別看重武人,前段時間,吳江不是遭了叛匪麽,後來燕王拿出幾十萬貫錢,撫恤給傷亡的將士民壯,一人光錢就有好幾百貫,還賞了良田,不止如此,還建了什麽烈士公墓,造了祭祠,立了碑。」


    「造祠立碑?這也是咱平頭百姓能想的?嘖嘖,這麽說來,給燕王當兵,還真是件大好事哩。」


    「這肯定啦,你想想,那些宗室貴人看事,難道會比不上咱們這些草頭百姓麽?他們都願意給燕王當兵,那肯定錯不了!也不知道燕王親衛還招不招兵,俺家小子說不定可以去撞撞運氣。」


    「那恐怕有點難哦,你看看這船上的軍士,要麽就雄壯威猛,要麽就聰明伶俐、識文斷字的,你家小子估計人家看不上呢。」


    「這也說不準,俺家小子好歹也讀了四五年的私塾,就算考不上狀元,當個兵肯定是足夠的……」


    百姓們的談論聲,有一些也順著風飄進了趙孟曦的耳朵,他隻是會心一笑,對燕王越發佩服起來。


    進入軍中這幾個月,經曆過摔打淬煉後,他身上已經看不到以前跳脫憊賴的樣子了,而是多了幾分精明強幹之色。


    燕王常說,國不可一日無防,維護國家安全是軍人的神聖使命,因此軍人的榮譽是最為崇高的,理該受到世人尊敬!


    但是如今世人卻大多看不起軍人,這裏有世風不正的原因,也有軍人自身的原因,想要扭轉這個世道對軍人的看法,首先就是要軍人從自身做起,在百姓麵前樹立良好的形象。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是對軍人最基本的要求。


    燕王說,作為軍人,對敵人要像嚴冬一樣冷酷無情,而對待百姓,應該如春風一般溫暖和煦,建立良好的軍民魚水情。..


    總之,出外執行任務的時候,麵對百姓必須笑臉相迎,和善耐心,能幫的忙都要盡量幫,把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輕易不得發生衝突!


    現在不止是東衛要遵守這些規定,其他調到燕王麾下的禁軍,包括曹烈率領的馬軍一部,薛晉施懷率領的殿前司一萬人,奉化軍所屬,平江本地的駐防禁軍,都在慢慢施行這些新的規章。


    因此,越多越多的軍隊,隨著經界工作組遍布各地,卻很少出現軍民衝突的事情,倒是引得民間交口稱讚。


    趙孟曦快速的處理著交易,一個多時辰後,買糧的百姓越來越多並非首次買糧的了。


    其實趙孟曦心理是有些不理解,在糧食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對買糧次數做出限製,最少也該多隔上一些時日,但燕王想到了限製每戶買糧的數量,還想出了戶籍上記錄的法子,卻偏偏忘了做時間上的限製,隻是加價,似乎有些不應該。


    不過這也不是他能操心的事,先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吧。


    臨近中午的時候,買糧的百姓反倒越來越多,隊列從碼頭排到街巷裏,好似沒個頭。


    特別是排在後麵的人,手中拿著的戶籍上,大多都已經貼上了買糧記錄。


    「老兄,你這也是昨天買了糧吧,怎麽今日還來,聽說不是第一次的,可


    是要五貫錢一石了呢。」


    「嗐!這年月,誰會嫌糧食多呢,趁著能買,趕緊把家裏剩的錢都換了糧食才穩妥,總好過以後買那十貫一石的要好吧。」


    「說得也是,不過我這倒不是給自己忙,是幫作坊的東家買的……」


    「哎呀,我也是幫東家買的,兄弟,你們東家給多少跑腿錢?」


    「三百文,買完就當上了一天工,不但輕省,錢還多……」


    「大兄弟欸,你這不是傻麽,三百文能幹啥啊?去糧店也就能買三升米。」


    「那能怎麽辦,好歹是個收入,再說了,東家讓咱辦,咱也不能不從啊,不然就要丟了飯碗了。」


    「嘿嘿,看來還是俺們聰明些,給東家買也不是不行,但俺們不要錢,買一石米,就給俺們抽一鬥就好了。」


    「哎喲喂,咱怎麽沒想到,對對對,等咱買了後,迴去就跟東家這麽說,不然不給他米,就當是自家買的,反正也家裏也缺!」


    隨後,這些話越傳越開,替別人買米的百姓都開竅了,紛紛表示要按這個來。


    隻是他們都沒注意,最起先說出這個法子的那些人,已經離開原先的位置,換個地方繼續宣揚。


    這些人,其實都是皇城司的察子,這種鼓動輿論,煽風點火的事,正是他們拿手的活計。


    為了讓百姓手上多有一點糧食,趙孟啟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精吃俺一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精吃俺一棒並收藏不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