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十一月二十日,陳婆列與陳邦彥奏疏送入升龍皇城,"大越皇帝"陳煚召重臣廷議。


    對於宋朝燕王所提出兵要求,幾乎所有大臣極為驚詫。


    廷議不過剛開始,便怒斥唾罵聲一片,指責宋朝無義,燕王無恥。


    甚至有人高唿,「我泱泱大越,自來堅韌不屈,縱使韃虜肆虐,國家危亡,亦有我輩赴湯蹈火來匡扶,絕不接受宋人這般趁火打劫的要挾!」


    一時間,附和的人越來越多,似乎都很有骨氣的樣子。


    群情激憤的之時,一份急報匆匆送來,「三江府城陷落!」


    隨即,滿殿鴉雀無聲。


    蒙韃不是前日才開始攻城嗎?


    三江府城勉強也算得上是大城了吧。


    萬餘地方軍,怎麽也得守上十天半個月啊!


    如何會這麽快就被攻破了?


    減去消息傳遞時間,豈不是說,蒙韃隻用一天多就輕鬆拿下了!?


    這……這蒙古人,也太恐怖了吧!


    聽說還基本是騎兵,本就不擅攻城。


    如此看來,升龍城也未必可靠。


    等蒙韃兵臨城下,照樣有被攻破的風險,那可就真的要命了。


    一眾王公大臣此刻心中拔涼,惶惶不可終日。


    之前如老僧入定一般的陳守度,這時才緩緩張嘴。


    「怎麽都不吱聲了?方才不是還慷慨激昂地喊著要赴湯蹈火麽?現在正是到了大越需要你們的時候!」


    重臣們麵麵相覷,好在陳守度沒工夫繼續嘲弄他們。


    「此時此刻,你們應該能擺正心態了吧,能好好議議燕王的條件了麽?」


    其實,以陳守度的權威,完全可以獨斷專行的把事情定下來。


    隻不過,他自己對那些條件也很不滿,通過諸臣之口,也能發泄他的憤恨。


    但他也是理智的,不滿歸不滿,實際卻清楚該如何選擇。


    當然,這個選擇最好是由群臣來做,將來的責任和罵名也由群臣來擔……


    在場的王公大臣們又何嚐不明白這點呢?


    所以剛才那般作態,多少也有點做表子前先立牌坊的味道。


    本來還預備著吵上幾日,把自己態度宣揚出去之後,再不得已答應下來。


    可惜,局勢不允許了。


    於是隻能紛紛改口,都表示應當滿足燕王的條件,隻求他速速來援。


    隨後,陳煚讓大臣按燕王的要求草擬國書,他批閱用印後以最快速度發出。


    相關事務也分配給了大臣,令他們從速安排妥當。


    三江府城那邊,蒙軍放縱了三日後,兀良合台開始派兵遣將。


    他命二十多個部將,各帶一支千人騎兵,向四方掃蕩。


    不攻堅,隻燒殺劫掠,擴大安南人的損失和恐慌,並偵查地形環境及安南***。


    其中,先鋒官徹徹都和兀良合台的兒子阿術等四個千人隊,直撲升龍城外圍。


    恐嚇安南朝廷的同時,更要查探升龍城周邊虛實。


    兀良合台是不想攻打城高牆堅的升龍,所以正設法逼迫安南在野外決戰。


    二十六日,安南王陳煚決定給蒙軍以反擊,命陳國峻派出一支水軍往洮江上遊試探進攻。


    陳國峻就是陳煚哥哥陳柳的兒子,同時也是陳煚現任皇後所生。


    陳柳被搶了老婆後,一直抑鬱,六年前就早早歸西了。


    臨時之前,都還記恨著陳守度及陳煚,要求兩個嫡子將來一定要起兵,為自己複仇。


    興


    道王陳國峻是老三,當時似乎有些不以為然,保持了沉默。


    老二武成王陳國尹倒是很願意完成老爹的遺願,奈何一直看不到機會。


    於是在前年七月的時候,幹脆帶著全家人逃出升龍城,投奔宋朝。


    說來這家夥也是倒黴,都到了宋朝地界裏,偏偏在思明州遇上一個生了反骨的土官黃炳。


    然後,就被這黃炳押著送迴了安南,然後就被圈禁起來。


    黃炳因此受了陳煚的重金賞賜,但黃炳誌不在此,他隻想做安南的一條狗。


    所以,黃炳在今年二月,領著全家來朝拜陳煚,還把女兒獻給了陳煚做小妾。


    如果曆史不改變,五年後,黃炳就會率領整個部族叛出大宋,歸附安南。


    安南一邊做著大宋的藩屬,一邊卻挖大宋的牆角,完美詮釋了什麽叫兩麵三刀。


    陳國峻則沒他二哥那麽死心眼,向來表現得很親近當"皇帝"的叔叔,也常常找機會去見當"皇後"親娘。


    因此,有親娘時不時吹叔叔的枕頭風,陳國峻混得還是很不錯的。


    還在九月時,陳煚就下詔,命左右將軍率所部水步軍防禦邊境,歸屬陳國峻節製指揮。


    陳國峻率十萬大軍,在升龍城上遊一百裏處的平厲源駐防。


    洮江的整體走向,就是從西北斜向東南。


    平厲源,就是另一條南北走向的李仙江與洮江匯合處所包夾的地方。


    把大軍駐紮在此,不但可以利用船隻機動,而且能有效防禦蒙古騎兵。


    其實,洮江從大理進入安南境內後,有近兩百裏地帶都可以說是山溝穀地。


    按理來說,就算不把將大軍放在邊境上,也在這穀地中找個地方布置防禦的。


    但可能是陳守度或陳煚覺得,大軍若是離得太遠會脫出自己掌控……


    陳國峻聽從陳煚的指示,派出數十艘戰船沿江逆流而上。


    結果三日後,居然被阿術以騎兵配合自家水軍擊敗,戰船落到了阿術手上,完全就是去送貨的。


    也是在二十六這天,仍在臨川港的趙孟啟,收到了安南的國書。


    所以第二天,趙孟啟派出東南水師一部,裝載陸戰旅,為全軍先驅,往黃江港接收基地。


    十二月初一,陸戰旅順利抵達黃江港,接管了整個港區及臨近區域的控製權,為後續部隊到達做準備。


    同一時間,中路軍李曾伯統率三萬戰兵及三萬民團,橫穿特磨道,跨入大理境內。


    隨後,張鈺率東衛二旅,孫立率東衛三旅,脫離大部隊,沿著山間販馬道,急行軍前進。


    說是急行軍,但山區也走不快。


    十二月初二,北路軍的呂文德自領一萬軍,半戰半逼,降服羅殿國之後,也跨過大理邊境,抵達於矢部領地。


    另一支北路軍,主要是呂家軍所部構成,由呂文煥為主將,呂師夔為輔,經羅氏鬼國地區,抵達磨彌部的石梁原城寨。


    小戰一場,宋軍完勝,占領石梁原。


    最後一支,是川軍所部一萬軍,經烏蒙部,渡過牛欄江,與大理邊境的閟畔部交戰,將其擊潰,接著往東川郡進逼。


    這片地區的烏蠻各部,其實一直以來都和宋朝的關係還不錯。


    畢竟宋人對他們沒什麽索取,反而通過在政治和商業上給予許多利益。


    再經呂文德一番招撫,基本都站在宋朝一邊,還有不少部族直接派兵跟隨。


    所以總得來說,北路軍在進入大理前,除了山路難行外,並沒有受到什麽阻礙。


    大理境內


    的部族,也不是真心服從於蒙古人,加上蒙軍主力不在大理,所以對宋軍的抵抗很輕微。


    那於矢部首領的父親,和許多族人,就死在蒙古人手裏。


    所以見到呂文德率領的宋軍後,主動請降,還表示願意帶路去打石城郡。


    也是在這個時候,呂文德才通過一些不是很確切的消息知道,蒙軍可能是去打安南了。


    然後恍然大悟,也極為震驚,甚至忍不住猜測,燕王是不是能掐會算?


    否則如何能提前一年以上知道,大理蒙軍會在這個時候"遠征"安南。


    有了這個認識後,呂文德預感這次征伐大理很可能會成功,於是就轉變了心態,決定認真行事。


    十二月初五,神舟升帆,趙孟啟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啟航,目標安南。


    也是這一天,陳煚受不了蒙古人在各地的掃蕩戰術,下詔,禦駕親征!


    五萬多水陸軍,離開升龍城,向平厲源進發。


    不久後,這一軍情被蒙軍先鋒將徹徹都傳迴給兀良合台。


    兀良合台發出集結令,分散出去的各千人隊陸續返迴大部隊中。


    集結完畢後,兀良合台加速南下,與徹徹都等前鋒各部匯合。


    差不多的時間裏,東衛二旅三旅,衝破了大理教合三部的攔截,且不戀戰,繼續往前。


    隨後,兩旅分開行動,三旅撲向目則城,二旅南下,直奔大理與安南交界的河口。


    目則城,位於後世的蒙自附近,與北邊的善闡城相距不到四百裏。


    拿下這裏,也是卡住了善闡府與河口之間的通道。


    宋軍在大理的行動,當然也有人快馬向安南境內的兀良合台報信。


    然而,趙孟啟早就做好了安排。


    七八月份的時候,伍瓊帶著特勤隊,與出使人員,化妝為商隊,通過安南南部,進入哀牢地區,再爬山涉水北上到達景曨。


    景曨金殿國以前附屬於大理,不過早就隻是名義上的事了。


    眼下的景曨,對占領了大理的蒙古人,有天然的抗拒感。


    經過宋朝使者舌綻蓮花的勸說,以及各種美好承諾,便答應了聯宋抗蒙。


    景曨派出兩千多兵,配合伍瓊等人,從十一月底,就截斷了大理到安南的通信。


    加上大理與安南之間,本來就被崇山峻嶺相隔,所以兀良合台,對大理發生的變化,一無所知。


    十二月初八,趙孟啟艦隊抵達黃江港,東衛三旅也攻克目則,留下一個團等候後續部隊,另兩個團則趕去與二旅匯合。


    十二月十一日,呂文德在石城郡城外,等到了呂文煥所率一路,合兵一處,發動攻城,一日而下。


    同一天,兀良合台的三萬蒙軍和一萬多大理仆從軍,與安南王陳煚親自指揮的十五萬大軍,隔著洮江對峙。


    陳煚眺望對岸,第一次見到如此多騎兵,令他十分震撼。


    尤其是,騎兵各隊不停遊走奔馳著,彼此穿插交錯,令人眼花繚亂。


    掀起的煙塵,鋪天蓋地,讓人隻覺得蒙軍騎兵無窮無盡。


    安南軍這邊,大約有五分之一是水軍,有兩百多艘大小戰船,都靠著南岸,分成上中下三個區域停泊著。


    剩下的陸軍之中,主要是矛兵和弓兵,騎兵有八千多,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三千多頭戰象。


    兀良合台是第一次見到數量這麽龐大的戰象群,不過心中並沒有太過在意。


    摸透安南軍的虛實之後,兀良合台開始部署作戰方案。


    他將部隊分成前中後三軍,前軍由徹徹都統領,轄五個騎兵千


    人隊,令加上六千多大理部族騎兵。


    後軍包括全部水軍,及五支騎兵千人隊,由阿術統領指揮五千多大理水軍所操控的近百艘船,駙馬懷都分管騎兵。


    而中軍由兀良合台親自率,共騎兵兩萬。


    次日,也就是十二月十二日清晨。


    一支打著統帥旗幟的騎兵,又出現在安南軍對岸,陳煚下令列陣備戰。


    直到十幾萬安南軍列好壯觀無比的陣列有不少時間,也沒見對岸那支無法得知具體數量的騎兵有更多的動作。


    正在陳煚納悶時,有斥候急報,下遊對岸發現大量騎兵行動所揚起的塵土。


    根據各種跡象推測,這支騎兵不少於三萬!


    三萬?陳煚和臣屬們都很疑惑。


    很快就有人懷疑,正對麵的騎兵可能是疑兵,用來牽製己方注意。


    真正的主力,就利用騎兵機動性,快速往下遊移動,然後突然渡江,殺向己方側翼。


    陳煚等人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調整軍陣,把主要應敵麵朝向下遊。


    十幾萬人的軍陣調整,並不是人原地轉向那麽簡單,而是是一件很浩大的工程。


    隻能說,安南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在戰術上會有多狡詐。


    其實阿術的前軍算上大理部族軍,也不過一萬多一點。


    但是蒙軍把全軍大部分備馬和馱馬都交給了阿術,所以行軍時確實有三萬多騎。


    就在安南陸軍調整軍陣之際,阿術指揮水軍突然從上遊衝下來,襲擊停泊上區域的安南水軍。


    很快,缺乏陸軍支援的這部分安南水軍被阿術擊敗,並被奪去所有船隻。


    這時候,斥候稟報,蒙軍"主力"在下遊十裏處投放竹筏木筏皮筏,正要準備渡江。


    都說蒙古人怕水,可實際上,即便是湍急無比的金沙江,蒙古騎兵也是靠著皮筏木筏渡過來的。


    馬本來就會遊泳,綁上充氣的皮囊後,可以很輕鬆的馱著騎兵過河。


    與此同時,對岸的蒙軍也開始往下遊移動。


    這下,安南軍也不得不隨之往下遊移動。


    等他們移動了三四裏的時候,阿術已經用船隊將懷都的五千騎兵運到了洮江南岸。


    這五千騎兵,很快出現在安南陣列群的西南邊,並展開了襲擊。


    安南軍此時有些慌,但並不亂,依靠著不同陣列的配合,將五千蒙古騎兵"擋"住了。


    到中午的時候,下遊蒙軍有三四千騎兵已經渡過江來。


    隻是看起來是要等後續部隊都過江,所以還在原地。


    然而,兀良合台的中軍兩萬騎兵中,一開始就有一萬沒出現在安南人視野。


    在阿術指揮水軍運完懷都後,也立刻協助這一萬騎兵渡江。


    另一萬向下遊佯動的騎兵,跑出安南人視野後,悄然調頭迴到上遊渡江點。


    就在安南人完全沒注意的時候,蒙軍的三萬騎兵全都到了洮江南岸。


    接下來,兀良合台率中軍兩萬騎,向安南軍發動。


    安南軍又調整陣列迎擊兀良合台。


    懷都的五千騎,卻趁機穿插殺入安南軍各陣列間空隙,攪亂他們的陣腳。


    同時,阿術也率水軍攻擊安南中段水軍。


    然後,下遊的徹徹都也率軍趕來。


    原本兀良合台給徹徹都的命令是,攻擊安南停泊在下段區域的水軍。


    但徹徹都莫名其妙就違背了這個命令,直接加入對安南陸軍的進攻。


    三麵受擊的安南軍逐漸失去陣列優


    勢,並被切割成小塊,陷入混戰之中。


    哪怕是處在重重保護中的陳煚,身邊也開始有箭矢落下。


    眼見大陣行將崩潰,陳煚左顧右盼不知所措。


    幸好,一名叫做黎輔陳的將領,帶著所部騎兵,護著陳煚往下段水軍泊岸撤退。


    趕在安南軍全麵潰敗前,陳煚及一部分近衛軍上了船,順流退往下遊。


    阿術率水軍來追,往陳煚座船瘋狂射箭。


    還是虧得黎輔陳及時遮護,否則陳煚非死即傷。


    可能就是感念這份救命之恩,陳煚後來才會把自己的前妻嫁給黎輔陳……


    就在落日前,安南軍完全崩潰,四散而逃。


    蒙軍猶如射獵一般,肆意追殺。


    十五萬餘安南軍,被三萬蒙軍完虐!


    若是徹徹都沒有違抗命令,去奪取安南最後的船隻,陳煚這個"大越皇帝"就要被俘虜了。


    所以兀良合台十分生氣,說要對徹徹都行軍法。


    徹徹都感到害怕,當夜就服毒自殺了。


    陳煚這邊,與殘餘水軍一起退到了升龍城外,卻沒有下船入城。


    戰敗的消息傳到後,最先知曉的就是達官貴人們,全都在逃離,城裏一片混亂。


    所以沒有人注意到,前任女皇李天馨不見了,被圈禁的武成王一家也不見了。


    而陳煚在紛亂的江麵上,找到了弟弟陳日皎的座船。


    靠過去問陳日皎接下來該怎麽辦,陳日皎萎靡不振,用指頭點水,在船舷寫,"入宋。"


    隨後又去陳守度船上問,陳守度告訴他,宗室家眷和後宮人等,已經乘船退往陳氏老家了,讓陳煚也趕緊追上去。


    他自己則先留在這裏,收攏官員和軍隊。


    如果蒙古人追來,他會設法把敵人往另一條支流引。


    最後還很硬氣的說道,「隻要我腦袋還沒掉地上,你就不用擔心其它!」


    陳氏的老家被改名為龍興府,也就是後世的興安。


    陳煚與陳守度分別後,乘船沿著洮江支流天幕江往下,進入大黃江,到了龍興府城靠岸,卻沒敢上岸,生怕蒙軍追來時不能及時逃跑。


    蒙軍騎兵在十三日上午,趕到了升龍城外。


    見城門居然敞開著,毫不設防,還有人正在往外跑。


    這下還客氣什麽,兀良合台果斷下令入城。


    城裏的人最少跑了一半了,剩下的,要麽是沒來得及跑或沒地方跑,要麽抱有僥幸心理。


    反正城頭變換大王旗,總還是要留著人幹活,交稅,有什麽好跑的呢?


    隻能說,這些人低估了蒙古***的殘忍……


    按蒙古人的習慣,對於沒有反抗的城池,是比較寬容的。


    一開始兀良合台也確實沒想著動粗,甚至打算設置達魯花赤來管理安南人。


    然而,蒙軍很快就在監獄裏找到了之前派來的兩個使者。


    準確的說,是兩個使者的屍體,而且還有被虐殺的嫌疑。


    兀良合台當即就怒了,下令屠城!


    對蒙軍兵將而言,屠城就是獎賞。


    而徹徹都嚴重違反軍令,雖然本人畏罪自殺了,但他的直屬千人隊也得受到牽連,起碼獎賞是不會有了。


    另外,蒙古人一人三馬,總不能把所有馬都帶進城裏。


    而且大部分備馬和馱馬本就還在洮江對岸,索性就留在與升龍城隔江的地方牧養。


    並由徹徹都的千人隊和五千大理部族軍負責。


    十四日,趙孟啟收


    到這個消息,就立刻分了一支船隊,載著騎一旅,往後世的海防,從洮江另一條支流進入。


    十五日,蒙軍血屠升龍城的消息散播出來,引發其他地方安南人的恐懼。


    隨後就有傳言,前代女皇李天馨打出保民抗蒙的旗號,征募義兵!


    十六日,李曾伯率中路軍,兵臨善闡城。


    十七日,趙孟啟率艦隊進入大黃江,溯流而上。


    同一天,騎一旅的船隊與陳守度相遇,雙方共商進攻蒙軍之事。


    十八日,趙孟啟艦隊在龍興府江段,遇到一支安南水軍,以及陳煚的座船。


    船上還有"太子"陳晃,和一名黃姓嬪妃。


    聽聞陳煚身體有恙,趙孟啟帶著太醫,在陳婆列的陪同下,主動去到陳煚船上。


    太醫診斷後,趙孟啟便勸陳煚,最好是帶著家眷先去更安全的黃江港養病,萬一形勢惡化,也方便出海避難。


    看到宋軍船隊時,陳煚認為燕王或許能和蒙軍碰一碰,想贏卻很難,畢竟他帶著十五萬大軍都輸得那麽慘。


    又考慮到蒙古人隨時會出現在附近,陳煚便同意了趙孟啟的提議。


    然後讓陳晃領著大部分安南軍,隨同宋軍一起作戰。


    目的達成,趙孟啟返迴座船,心中猶自想著,黃炳雖然是個反骨仔,但所生的女兒還是向著大宋的。


    當然,也是顧青"引導"的好,就如引導李天馨,陳國尹等人一樣好。


    等陳煚到了黃江港,也就完全落入趙孟啟的掌控中……


    十九日,呂文德率北路軍兩萬人,以及數萬烏蠻"友軍",也抵達了善闡城。


    中路軍與北路軍聯合攻城,空虛無比的善闡城抗不過一天就投降了。


    之後,呂文德將率軍繼續往西,攻略大理其他府郡。


    而李曾伯會先拿下善闡府全境,然後進攻威楚府,掃清通往大理城的障礙。


    二十日,趙孟啟率艦隊抵達升龍城,摧毀或奪取蒙軍的船隻,並封鎖上下數十裏的江麵。


    同時,在陳守度所領安南軍的配合下,騎一旅對蒙軍臨時馬場發動突襲。


    一千蒙軍騎兵作戰十分悍勇,隻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死傷慘重,剩下三百多突圍逃走,降者寥寥。


    大理部族兵的作戰意誌明顯不強,小半逃走,大半投降。


    騎一旅繳獲馬匹近兩萬匹,不過有一半是馱馬。


    當然,這馱馬,比其他宋軍騎兵的戰馬都要好不少。


    兀良合台見到宋軍船艦後,雖然驚訝,卻絲毫不慌。


    不過趙孟啟給他下了戰書,告訴他,已經把他的馬場吃了,還陣斬五百餘蒙軍,俘虜包括傷員在內的一百多人……


    然後如玩笑一般,邀約兀良合台來一場勇士之間的戰鬥。


    兀良合台或許有被激怒的成分,但也想看看這宋國的毛頭燕王是找誰借的勇氣。


    你也不能說他是輕敵,畢竟一直打勝仗的軍隊,自然而然就俾睨天下。


    而且,他的騎兵本來就是用於野戰的,不是用來守城的。


    你宋軍肯從船上下來,他也巴不得。


    所以兀良合台答應了,戰場就在升龍城南門外,因為那裏足夠寬闊。


    二十五日,升龍城南門十五裏外,距南北走向的江邊五裏處。


    東衛一、四、五、六旅兩萬餘人列陣以待,與宋軍軍陣相鄰的西邊,是陳國峻指揮的三萬安南軍。


    兀良合台帶著幾乎全部蒙軍騎兵出戰,或許是嫌棄大理部族軍,隻讓他們負責守城


    。


    雖然是應邀而戰,但蒙軍依然保持著靈活機動且詭詐的打法。


    經過多輪試探後,兀良合台發現宋軍方陣堅實緊密,猶如刺蝟。


    人均鐵甲,配有方盾,能十分有效的抵禦蒙軍的拋射。


    而大量裝備的強弩,讓蒙軍輕騎不敢過於靠近。


    並且應變也十分及時,顯然是訓練有素。


    總之就是那種令騎兵十分頭疼的烏龜陣。


    通常,蒙古騎兵是不會硬啃這樣的步兵方陣的,可以拖,可以耗,可以繞,可以詐,反正沒便宜是不會打的。


    不過,對於兀良合台而言,宋軍有點東西,但安南軍啥都不是。


    哪怕安南軍比宋軍還多一萬人,但兀良合台依然把攻擊重心放在了安南軍一側。


    但兀良合台狡猾,故意等到下午,讓宋軍多消耗體力之後,才發起了總攻。


    果不其然,安南軍堅持不到一個時辰,陣腳就動搖了。


    隨即,兀良合台用五千重騎兵,直撞陳國峻所在中軍。


    安南軍軍陣逐漸崩潰,並在蒙軍刻意逼迫下,往宋軍陣列潰逃。


    宋軍果斷射殺了一些擾陣的"友軍",但迫於壓力,開始漸漸往江邊移動。


    見此,兀良合台臉上露出獰笑。


    蒙軍一直驅趕安南敗軍壓迫宋軍陣列,宋軍也無法全部都殺了。


    隻能由安南軍從各方陣間隙出往江邊逃,逃到一處外突江岸中。


    然後,許多宋軍船隻駛到近岸水域,試圖接走安南兵將。


    隨著戰事發展,宋軍方陣也退到了江岸邊,保護著擠滿了安南敗兵那個突出部。


    但是看起來,宋軍開始顯得很吃力了。


    似乎蒙軍騎兵在加把力,就能把宋軍趕到江裏去。


    兀良合台仔細觀察過江上那些艦船,並沒有發現石砲和床弩一類的武器。


    眼看夕陽將落,他決定一舉終結戰事。


    牛角號的嗚嗚聲,連綿不絕。


    蒙軍重騎兵居中,輕騎兵在兩翼,向宋軍陣列發起衝鋒。


    此時,兀良合台突然發現,江上那十幾艘艦船的船舷下,露出一排黑洞洞的窗口。


    接著,一顆兩顆三顆……火光連成了線。


    然後才聽到連綿不絕的雷聲!


    近三百門火炮,一輪準齊射,就生生撅斷了蒙軍騎兵的衝鋒進程。


    隨後,宋軍步兵陣列發起了反衝鋒,而且不再藏著掖著,手雷就像不要錢一樣,狂甩。


    蒙古騎兵傷亡飆升,場麵亂糟糟的,但大多數人心裏還沒有亂。


    遭受挫折不要緊,先撤退到安全距離,再看風色,或立刻遠遁,或重整旗鼓……


    甚至都不用命令,長久以來的戰術都刻在這些騎兵骨子裏了。


    但是,今天的一切,都在趙孟啟的算計之中,安排得明明白白。


    蒙軍騎兵後撤三裏後,便看見一支宋軍騎兵衝殺而來。


    蒙軍騎兵是要比宋軍騎兵厲害,但他們剛受到極大的挫敗,還折騰將近一天了,人馬都狀態不佳。.om


    而且建製也亂了,連中層指揮都幾乎沒有了,隻能靠最基層的牌子頭,甚至單兵各自為戰。


    這一戰後,隻有不到兩萬蒙軍能逃迴升龍城,損失達到了三成。


    還有就是,蒙軍的統帥,兀良合台死了,被炮轟死了。


    逃迴城中的蒙軍,等次日天一亮,發覺升龍城被包圍了。


    城外不止有宋軍,安南軍,還有占城軍,真臘軍,以及不停挖坑挖溝,設置拒馬的


    軍隸民夫。


    此時的包圍圈並不嚴密,然而蒙軍也正處於戰鬥力低穀,如何能夠突圍?


    於是,一座堅城,成了蒙軍的牢籠。


    拖一天,這牢籠就堅固一分,最終隻能被活活困死。


    而且,經過屠城後,對屍體隻是草草處理,許多隱秘角落裏還有殘屍。


    別看這時候是十二月底了,但這裏是安南啊,二十度左右的氣溫……


    為了防止屍體腐爛產生疫病,這些蒙古兵隻好去搜撿屍體進行火化。


    每日裏,升龍城中都是到處黑煙,還有奇怪的烤肉味。


    直到第十天,蒙軍上下都受不了了。


    於是,在寶祐六年正月初二這天,蒙軍的臨時統帥阿術,趁夜率軍從北門突圍。


    代價是慘烈的,隻有不到一萬人突出去了。


    等他們輾轉來到邊境的河口時,隻剩七千人了。


    但他們迴家的路,被人堵上了,被該死的宋軍,堵得死死的。


    隻是身後還有追兵,他們還能怎麽辦,隻能瘋狂進攻。


    可負責堵路的將領,那可是張鈺啊!


    完全是一點機會都不給。


    兩天後,追兵到,前後夾擊,蒙軍徹底崩潰,餘下不到四千人,降。


    解決完蒙軍,留一部分兵力在安南,其餘隨趙孟啟攻伐大理。


    二月二,又是一年龍抬頭。


    趙孟啟踏入大理城……


    免費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妖精吃俺一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妖精吃俺一棒並收藏不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