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
禍絕諸天從東方不敗開始 作者:目水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業十三年。
天台山,天台宗。
一個三十幾許的白衣僧人神色怡然的吹奏著悠揚的笛曲,隻見他渾身透著一股清淨無染,安詳沉穩的氣質,與純粹又空靈的笛聲相得益彰。
一曲畢,一個青年和尚急匆匆的小跑過來,喊道:
“無常師叔,我就知道你會在這裏,祖師現在請你過去。”
名為無常的僧人立即邁開步子,不疾不徐的穿過佛塔和鍾樓,進入一間禪房,再來到裏室,就看到一位身材魁梧威猛,須眉俱白的老僧。
“大師。”
無常兩掌在胸前對合,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老僧也就是智慧大師抬手示意他坐於蒲團,道:
“無常,你來天台山多久了?”
“天台山每逢冬至必會飛雪,這一日,小僧都會去後山賞梅,如今算下來,小僧大抵去過二十七次。”無常低眉迴道。
“當真是彈指一揮間,二十來載轉瞬過,老衲依稀記得,你來天台山時,也才六七歲。”
無常聽後,忽然抬眸,輕問:
“我師大德曾在您坐下聽講,也在三論宗的嘉祥大師、華嚴宗的帝心尊者、禪宗四祖的道信大師坐下聽講過,後如您四位聖僧期許,他亦在紅塵中被世人冠上聖僧之名。”
“為何突然就消失不見,您也一直對小僧密而不宣,如今我已三十有三,大師還不肯與我說嗎?”
智慧大師歎息一聲,道:
“非是老衲不願與你說,而是你師身份有異,不過現在你已過而立之年,心智成熟,也時候將其身份一一相告。”
他悠悠開口:
“如今天下正魔兩方對立,你深居廟宇,不甚清楚,正道一方為首的便是我佛門慈航靜齋、靜念禪宗等門派,魔道一方,則是兩派六道。”
“所謂兩派六道,就是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始終沒有翻身的一些教派,他們甚至還有道家的分支,皆視人世間道德禮儀為糞土,行事超乎常人所度測。”
“兩派為陰癸派、花間派,六道分別是邪極宗、滅情道、補天閣、天蓮宗、魔相宗、真傳道,其中真傳又分為道祖真傳和老君廟。”
“而這陰癸派乃魔門中勢力最大的邪派,派中多為女子,因擁有《天魔策》的精華《天魔秘》,故在魔門中居重要地位。”
“花間派是魔門中的縱橫家,曆來隻傳一位傳人,且隻能為男子。”
“另設護派尊者,負責看管派內典籍,且必須為女性,這便是花間派的武功宜男不宜女,若女子強行修練,必有奇禍。”
“由於一脈單傳,是為魔門中的異類,武功路數更講求以藝術入武道,從而曆代傳人皆為風流瀟灑的翩翩公子。”
“邪極宗可能源自魔門正宗,滅情道與陰癸派同源異出,補天閣來自於刺客,天蓮宗來自於商人,真傳道中的老君觀和道祖真傳,則推崇旁門左道的采補,至於魔相宗來曆神秘,似是在塞外。”
“而在幾十年前,魔門出現了一個名叫石之軒的奇才,乃是身兼花間派和補天閣之傳人。”
“曾化名裴矩出仕為官,為大隋經略西域,在幾年之間連橫合縱,將強大的草原帝國突厥一分為二,改變了自魏晉以來中原的弱勢局麵。”
“不僅如此,他更是曾化作一名僧人,先後到天台、三論、華嚴和禪宗聽講學藝,後在長安獲得大德聖僧之身份。”
無常聽完,神色平靜:
“邪王石之軒居然是小僧的師尊,一時之間,我竟不知是該榮幸好,還是該自認倒黴。”
“當年我年僅四歲,淪為街頭乞兒,機緣巧合之下遇到大德聖僧,被收入門下,未想不過兩年時間,就被大師尋到,帶來天台山。”
他說到這,眼眸低垂:
“難怪這麽多年來,寺裏早早就讓我成為一個文僧,將修行重點放在打坐、參禪、念經、講經上,強調靜修,且平日給香客祈福和解簽之外,就打發我去藏經閣看一看佛經,或是讓我自娛自樂。”
“大師總算是解了小僧困惑,想來你是覺得我會被邪王收為弟子,定是有令他另眼相看之處。”
“再者,小小年紀,便受他兩年教導,耳濡目染之下,難免染上幾分魔性,就將我帶到天台山。”
“不錯,自老衲初見你的一麵,就深知你早慧聰穎,雖練武資質平平無奇,但心性如璞玉渾金,倘若修文,可成大儒,亦有道門大修,佛門高僧之姿,能光大道佛二道。”
智慧大師語氣凝重:
“想必這就是邪王會收你為弟子的原因,魔門武學大多不重資質,急功近利的以壓榨身體潛力求武功之速成,你之心性便天然的與此道相合。”
“聽大師這口氣,小僧怕不是什麽天生魔子。”無常搖頭失笑。
“雖不中,亦不遠矣,也可稱道子和佛子。”
無常聽智慧大師這般說,隻是笑了笑,道:
“三年前,冬至之日,小僧於後山梅林,忽然有悟,似是覺醒前世今生,又感人生如夢,短促如瞬,恰如一場幻化,生與死,隻是生命的不同階段,最終,都將迴歸於無邊的杳冥。”
“無常無常,人生無常,生死亦無常,小僧便得一偈。”他輕吟:
“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
“忽的頓開金枷,這裏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偈子倒是有幾分佛家真諦,隻是殺伐過重。”智慧大師露出一抹疑惑:
“你六歲之前,一直都待在長安,六歲之後,長居天台山,怎見過錢塘江上的潮信。”
“大師不是說小僧亦有佛子之姿,權當我開了天眼通,能隔千裏之地,相見錢塘江。”無常臉色轉淡:
“今日得大師解惑,小僧先道一聲謝,可大師至今都不認為自己殘忍嗎?”
他似是沒瞧見智慧大師驚異的神色,自顧自的道:
“人生不過七十,除去十年懵懂,十年老弱,就隻剩下五十年,這五十年裏,又要除去一半的黑夜,便隻留下二十五年。”
“再仔細想一想,吃飯飲茶、沐浴更衣、東奔西跑、做工生病又要耗掉不少時日,真正留下來,去實現抱負,完成理想的時間,掐指一算,少之又少。”
無常眼眸深沉,盯著智慧大師,淡漠道:
“大師,你覺得人這一生究竟有幾個二十七年?”
天台山,天台宗。
一個三十幾許的白衣僧人神色怡然的吹奏著悠揚的笛曲,隻見他渾身透著一股清淨無染,安詳沉穩的氣質,與純粹又空靈的笛聲相得益彰。
一曲畢,一個青年和尚急匆匆的小跑過來,喊道:
“無常師叔,我就知道你會在這裏,祖師現在請你過去。”
名為無常的僧人立即邁開步子,不疾不徐的穿過佛塔和鍾樓,進入一間禪房,再來到裏室,就看到一位身材魁梧威猛,須眉俱白的老僧。
“大師。”
無常兩掌在胸前對合,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老僧也就是智慧大師抬手示意他坐於蒲團,道:
“無常,你來天台山多久了?”
“天台山每逢冬至必會飛雪,這一日,小僧都會去後山賞梅,如今算下來,小僧大抵去過二十七次。”無常低眉迴道。
“當真是彈指一揮間,二十來載轉瞬過,老衲依稀記得,你來天台山時,也才六七歲。”
無常聽後,忽然抬眸,輕問:
“我師大德曾在您坐下聽講,也在三論宗的嘉祥大師、華嚴宗的帝心尊者、禪宗四祖的道信大師坐下聽講過,後如您四位聖僧期許,他亦在紅塵中被世人冠上聖僧之名。”
“為何突然就消失不見,您也一直對小僧密而不宣,如今我已三十有三,大師還不肯與我說嗎?”
智慧大師歎息一聲,道:
“非是老衲不願與你說,而是你師身份有異,不過現在你已過而立之年,心智成熟,也時候將其身份一一相告。”
他悠悠開口:
“如今天下正魔兩方對立,你深居廟宇,不甚清楚,正道一方為首的便是我佛門慈航靜齋、靜念禪宗等門派,魔道一方,則是兩派六道。”
“所謂兩派六道,就是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始終沒有翻身的一些教派,他們甚至還有道家的分支,皆視人世間道德禮儀為糞土,行事超乎常人所度測。”
“兩派為陰癸派、花間派,六道分別是邪極宗、滅情道、補天閣、天蓮宗、魔相宗、真傳道,其中真傳又分為道祖真傳和老君廟。”
“而這陰癸派乃魔門中勢力最大的邪派,派中多為女子,因擁有《天魔策》的精華《天魔秘》,故在魔門中居重要地位。”
“花間派是魔門中的縱橫家,曆來隻傳一位傳人,且隻能為男子。”
“另設護派尊者,負責看管派內典籍,且必須為女性,這便是花間派的武功宜男不宜女,若女子強行修練,必有奇禍。”
“由於一脈單傳,是為魔門中的異類,武功路數更講求以藝術入武道,從而曆代傳人皆為風流瀟灑的翩翩公子。”
“邪極宗可能源自魔門正宗,滅情道與陰癸派同源異出,補天閣來自於刺客,天蓮宗來自於商人,真傳道中的老君觀和道祖真傳,則推崇旁門左道的采補,至於魔相宗來曆神秘,似是在塞外。”
“而在幾十年前,魔門出現了一個名叫石之軒的奇才,乃是身兼花間派和補天閣之傳人。”
“曾化名裴矩出仕為官,為大隋經略西域,在幾年之間連橫合縱,將強大的草原帝國突厥一分為二,改變了自魏晉以來中原的弱勢局麵。”
“不僅如此,他更是曾化作一名僧人,先後到天台、三論、華嚴和禪宗聽講學藝,後在長安獲得大德聖僧之身份。”
無常聽完,神色平靜:
“邪王石之軒居然是小僧的師尊,一時之間,我竟不知是該榮幸好,還是該自認倒黴。”
“當年我年僅四歲,淪為街頭乞兒,機緣巧合之下遇到大德聖僧,被收入門下,未想不過兩年時間,就被大師尋到,帶來天台山。”
他說到這,眼眸低垂:
“難怪這麽多年來,寺裏早早就讓我成為一個文僧,將修行重點放在打坐、參禪、念經、講經上,強調靜修,且平日給香客祈福和解簽之外,就打發我去藏經閣看一看佛經,或是讓我自娛自樂。”
“大師總算是解了小僧困惑,想來你是覺得我會被邪王收為弟子,定是有令他另眼相看之處。”
“再者,小小年紀,便受他兩年教導,耳濡目染之下,難免染上幾分魔性,就將我帶到天台山。”
“不錯,自老衲初見你的一麵,就深知你早慧聰穎,雖練武資質平平無奇,但心性如璞玉渾金,倘若修文,可成大儒,亦有道門大修,佛門高僧之姿,能光大道佛二道。”
智慧大師語氣凝重:
“想必這就是邪王會收你為弟子的原因,魔門武學大多不重資質,急功近利的以壓榨身體潛力求武功之速成,你之心性便天然的與此道相合。”
“聽大師這口氣,小僧怕不是什麽天生魔子。”無常搖頭失笑。
“雖不中,亦不遠矣,也可稱道子和佛子。”
無常聽智慧大師這般說,隻是笑了笑,道:
“三年前,冬至之日,小僧於後山梅林,忽然有悟,似是覺醒前世今生,又感人生如夢,短促如瞬,恰如一場幻化,生與死,隻是生命的不同階段,最終,都將迴歸於無邊的杳冥。”
“無常無常,人生無常,生死亦無常,小僧便得一偈。”他輕吟:
“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
“忽的頓開金枷,這裏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偈子倒是有幾分佛家真諦,隻是殺伐過重。”智慧大師露出一抹疑惑:
“你六歲之前,一直都待在長安,六歲之後,長居天台山,怎見過錢塘江上的潮信。”
“大師不是說小僧亦有佛子之姿,權當我開了天眼通,能隔千裏之地,相見錢塘江。”無常臉色轉淡:
“今日得大師解惑,小僧先道一聲謝,可大師至今都不認為自己殘忍嗎?”
他似是沒瞧見智慧大師驚異的神色,自顧自的道:
“人生不過七十,除去十年懵懂,十年老弱,就隻剩下五十年,這五十年裏,又要除去一半的黑夜,便隻留下二十五年。”
“再仔細想一想,吃飯飲茶、沐浴更衣、東奔西跑、做工生病又要耗掉不少時日,真正留下來,去實現抱負,完成理想的時間,掐指一算,少之又少。”
無常眼眸深沉,盯著智慧大師,淡漠道:
“大師,你覺得人這一生究竟有幾個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