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歐洲大陸的事與其他地區無關,即使是像英法這樣的殖民大國,所征召的軍隊也大多來自於本土。
然而遠在新大陸的美國人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歐洲應該是均勻的。
能有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盎撒人的優良傳統。
一方麵,他們要求世界和平,遏製德國的無限製潛艇偷襲,在外國宣揚反戰言論。
另一方麵,他們在國內又進行了戰爭動員,並把一些部隊當成誌願軍派到歐洲上軍校去。
這些誌願軍一上來就慘遭損失,被打得近乎全軍覆沒,原來的幾個師隻剩下了幾個旅。
美國佬已經證明了他們並不適合打仗,除了黑人誌願軍依舊在抗戰外,其餘部隊都溜到後方搞後勤,多餘出來的槍支補給則都給了協約國一方。
由於美國輿論相對自由,誌願軍失利的消息很快傳迴本土,激起國內民眾的反戰情緒。
人民認為,歐洲離美國很遠,德國不可戰勝,我們為何要為英法倆個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流血犧牲呢。
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撤迴白人誌願軍,並公開表示不再武裝幹涉歐洲戰局。
位於前線的黑人小哥們可能就沒這麽好的運氣了,恐怕要葬身在巴黎了。
不過他們並不孤單,因為美國雖然口頭上表示不會武裝幹預,但實際上,他們組織了一個秘密軍團。
這個軍團很特別,不是美國人組成,而是由拉美人、印第安人、非洲人組成。
美國打著雇傭兵的幌子,在自家後院裏廣招賢士,累計共有十萬餘人,集結完後就秘密發派到法國去。
至於威爾遜為何要如此煞費苦心,放棄手頭上的軍火不賣,去幹涉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其實很簡單,還是軍火問題。
法國在戰爭中飽受摧殘,北方工業區近乎全部被摧毀,僅剩的幾個工廠造不了多少槍彈,於是成為了美國人忠實的顧客。
而對麵的德國人一直在客場作戰,把戰火排除在本土外,工業能力不減反增,讓本就是歐洲第一強的工業能力更是騰飛。
奧匈也有捷克這一塊工業寶地做支撐,斯柯達就是很好的代表,這讓他們不會缺少彈藥。
至於其餘同盟國成員,雖然本土沒有什麽工業能力,但奈何不了盟友強大,源源不斷運輸新鮮血液。
特別是《莫斯科協約》簽訂後,戰敗的俄國被迫把工業能力轉讓給同盟國成員。
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是其中最大的獲利者,工業迅速上了好幾個台階,至少能供應陸軍需求,不再要盟國支持了。
更要命的是,土耳其已經收複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控製權,把連接歐亞最近的航路徹底斷掉。
英國在敵後搞得遊擊隊沒有任何屌用,阿拉伯人不堪一擊,不僅沒能阻礙土軍行動,反而使得埃及重新歸屬於奧斯曼的統治。
土軍在北非節節勝利,眼看就要把戰線推到直布羅陀海峽。
土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乏有英國對殖民地防衛的放鬆,更重要的一點是全新的軍隊和強悍的指揮。
新上任的凱末爾雖然不受恩維爾政府的賞識,可他卻是德皇帳下大將庫斯特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德皇也對這個年輕人頗有青睞。
麵對德皇的淫威,恩維爾覺得,還是命和政權更重要。
總的來說,俄國投降以來,同盟國如日中天,即使是位於極地的斯堪的納維亞也不得不屈服於他們。
日本與德國還處於戰爭狀態,麵對虛弱的俄國,可以采取北進攻勢奪取西伯利亞。
但他們沒有這麽做,反而想把膠州灣與和平歸還德國,換取他們默許日本的侵略擴張(南下)。
鑒於日本遠在亞洲,德皇不可能像他堂兄弟一樣傻,而且在東方的利益還能保證,也就沒必要遠征日本,爽快同意。
於是,日本無條件和平,代價是退出協約國,以及占領的膠州灣,並在二十年內不得與世界列強有勾結。
嘉仁天皇(裕仁他爹)得以全身退出戰爭,把目光瞥向滿洲。
就連日本也退出戰爭,可見格局已經明了,然而美國依然想要戰爭。
美國當然不是純粹的像德國那樣好戰,歸根結底還是貿易利益。
被協約國控製的蘇伊士運河,雖然大多時間都是英國補給艦隊優先通過,但其餘國家的商船還是可以通過的。
同盟國占領後,因為海軍力量還沒發展,不能像英國對德國那樣,把協約國的艦隊鎖死在港口裏。
時不時會有幾隊艦船來到蘇伊士旁邊,向兩岸開炮,給土耳其帶來巨大損失。
一些運兵船則假裝成普通商船,混過關卡去支援西歐。
土耳其迫於壓力,便封鎖了航道。
他們的官兵看到海上出現艦船就會開炮,即使真的是普通商船也不可放過。
也因此,亞歐之間想要通航,必須繞過西非海岸和好望角才行。
英國治下的蘇伊士運河隻是英國優先,德國治下的蘇伊士運河誰都不能通過,建造它的法國人也不行!誰好誰壞一目了然。
美國人藉此宣傳,說是:
“德國是最壞的國家,德國人要是控製了世界上的每一處海峽,他們就會把值錢的東西統統納為己有,幹涉所有國家的內政,侵犯所有國家的主權。”
宣傳起到一定效果,至少人民不像之前反戰了,支持對德戰爭的人數逐漸多起來了。
當然,他們身為民主的燈塔,不會發動戰爭,隻能由德國來挑起。
不過在此期間,他們會加大力度援助歐洲,所派出的誌願兵會越來越多。
截止到庫斯特進入到比利時,短短兩個月時間,美國就準備出了七十萬誌願軍。
其中二十萬在前線戰鬥,還有幾十萬在大西洋上漂著。
這結果十分明顯了,美國這麽做,毫無疑問,他們已經認為自己卷入到了戰爭中。
但德國人還尚不知道,雖然前線已經有士兵告訴高層,但他們以為這是英國佬挑撥離間。
即使是庫斯特這樣敏感的將領也沒察覺到,畢竟他還沒上戰場。
不過很快就知道了。
然而遠在新大陸的美國人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歐洲應該是均勻的。
能有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盎撒人的優良傳統。
一方麵,他們要求世界和平,遏製德國的無限製潛艇偷襲,在外國宣揚反戰言論。
另一方麵,他們在國內又進行了戰爭動員,並把一些部隊當成誌願軍派到歐洲上軍校去。
這些誌願軍一上來就慘遭損失,被打得近乎全軍覆沒,原來的幾個師隻剩下了幾個旅。
美國佬已經證明了他們並不適合打仗,除了黑人誌願軍依舊在抗戰外,其餘部隊都溜到後方搞後勤,多餘出來的槍支補給則都給了協約國一方。
由於美國輿論相對自由,誌願軍失利的消息很快傳迴本土,激起國內民眾的反戰情緒。
人民認為,歐洲離美國很遠,德國不可戰勝,我們為何要為英法倆個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流血犧牲呢。
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撤迴白人誌願軍,並公開表示不再武裝幹涉歐洲戰局。
位於前線的黑人小哥們可能就沒這麽好的運氣了,恐怕要葬身在巴黎了。
不過他們並不孤單,因為美國雖然口頭上表示不會武裝幹預,但實際上,他們組織了一個秘密軍團。
這個軍團很特別,不是美國人組成,而是由拉美人、印第安人、非洲人組成。
美國打著雇傭兵的幌子,在自家後院裏廣招賢士,累計共有十萬餘人,集結完後就秘密發派到法國去。
至於威爾遜為何要如此煞費苦心,放棄手頭上的軍火不賣,去幹涉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其實很簡單,還是軍火問題。
法國在戰爭中飽受摧殘,北方工業區近乎全部被摧毀,僅剩的幾個工廠造不了多少槍彈,於是成為了美國人忠實的顧客。
而對麵的德國人一直在客場作戰,把戰火排除在本土外,工業能力不減反增,讓本就是歐洲第一強的工業能力更是騰飛。
奧匈也有捷克這一塊工業寶地做支撐,斯柯達就是很好的代表,這讓他們不會缺少彈藥。
至於其餘同盟國成員,雖然本土沒有什麽工業能力,但奈何不了盟友強大,源源不斷運輸新鮮血液。
特別是《莫斯科協約》簽訂後,戰敗的俄國被迫把工業能力轉讓給同盟國成員。
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是其中最大的獲利者,工業迅速上了好幾個台階,至少能供應陸軍需求,不再要盟國支持了。
更要命的是,土耳其已經收複了蘇伊士運河的全部控製權,把連接歐亞最近的航路徹底斷掉。
英國在敵後搞得遊擊隊沒有任何屌用,阿拉伯人不堪一擊,不僅沒能阻礙土軍行動,反而使得埃及重新歸屬於奧斯曼的統治。
土軍在北非節節勝利,眼看就要把戰線推到直布羅陀海峽。
土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乏有英國對殖民地防衛的放鬆,更重要的一點是全新的軍隊和強悍的指揮。
新上任的凱末爾雖然不受恩維爾政府的賞識,可他卻是德皇帳下大將庫斯特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德皇也對這個年輕人頗有青睞。
麵對德皇的淫威,恩維爾覺得,還是命和政權更重要。
總的來說,俄國投降以來,同盟國如日中天,即使是位於極地的斯堪的納維亞也不得不屈服於他們。
日本與德國還處於戰爭狀態,麵對虛弱的俄國,可以采取北進攻勢奪取西伯利亞。
但他們沒有這麽做,反而想把膠州灣與和平歸還德國,換取他們默許日本的侵略擴張(南下)。
鑒於日本遠在亞洲,德皇不可能像他堂兄弟一樣傻,而且在東方的利益還能保證,也就沒必要遠征日本,爽快同意。
於是,日本無條件和平,代價是退出協約國,以及占領的膠州灣,並在二十年內不得與世界列強有勾結。
嘉仁天皇(裕仁他爹)得以全身退出戰爭,把目光瞥向滿洲。
就連日本也退出戰爭,可見格局已經明了,然而美國依然想要戰爭。
美國當然不是純粹的像德國那樣好戰,歸根結底還是貿易利益。
被協約國控製的蘇伊士運河,雖然大多時間都是英國補給艦隊優先通過,但其餘國家的商船還是可以通過的。
同盟國占領後,因為海軍力量還沒發展,不能像英國對德國那樣,把協約國的艦隊鎖死在港口裏。
時不時會有幾隊艦船來到蘇伊士旁邊,向兩岸開炮,給土耳其帶來巨大損失。
一些運兵船則假裝成普通商船,混過關卡去支援西歐。
土耳其迫於壓力,便封鎖了航道。
他們的官兵看到海上出現艦船就會開炮,即使真的是普通商船也不可放過。
也因此,亞歐之間想要通航,必須繞過西非海岸和好望角才行。
英國治下的蘇伊士運河隻是英國優先,德國治下的蘇伊士運河誰都不能通過,建造它的法國人也不行!誰好誰壞一目了然。
美國人藉此宣傳,說是:
“德國是最壞的國家,德國人要是控製了世界上的每一處海峽,他們就會把值錢的東西統統納為己有,幹涉所有國家的內政,侵犯所有國家的主權。”
宣傳起到一定效果,至少人民不像之前反戰了,支持對德戰爭的人數逐漸多起來了。
當然,他們身為民主的燈塔,不會發動戰爭,隻能由德國來挑起。
不過在此期間,他們會加大力度援助歐洲,所派出的誌願兵會越來越多。
截止到庫斯特進入到比利時,短短兩個月時間,美國就準備出了七十萬誌願軍。
其中二十萬在前線戰鬥,還有幾十萬在大西洋上漂著。
這結果十分明顯了,美國這麽做,毫無疑問,他們已經認為自己卷入到了戰爭中。
但德國人還尚不知道,雖然前線已經有士兵告訴高層,但他們以為這是英國佬挑撥離間。
即使是庫斯特這樣敏感的將領也沒察覺到,畢竟他還沒上戰場。
不過很快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