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興登堡元帥,我想可以與俄國人和平了吧。”
這段話是庫斯特臨別前所說的,得到肯定答複的他快馬加鞭趕往自己的營地,這一天交涉暫且結束。
興登堡跟德國高層進行了通話,德皇威廉及其內閣在驚喜之餘,把所要求得到的製成一個清單,連帶著主持簽約會議的權利一並交給他處理。
庫斯特這邊,他就沒有與上級進行溝通。他留有心意地打算在簽約之前才告訴帝國統治階層,這樣既不會讓皇帝幹擾自己,也不理虧。
翌日,受同盟國控製的莫斯科發出一封電報。又過幾天,幾名來自彼得堡的俄國官員前來莫斯科。
這裏曾是他們的故土,但現在想要過去都需要整得外鄉人的審查,被羞辱的差不多後才準許進去。
興登堡和庫斯特兩人並列站著,一同麵帶微笑迎接著這幾名俄國人。
兩人把這群人帶到會議室裏,讓仆人帶來幾碟吃的,好讓他們放鬆一下。
趁還會議還沒有正式開始,庫斯特偷偷走到門外,低身跟身旁的人說了幾句,隨後那人就跑的無影無蹤。
庫斯特再次走進會議室裏,咳了咳嗓子。會堂裏的人立馬停下動作,把目光聚焦於他身上。
“好了,各位還有什麽事嗎。如果沒有,那就讓我們開始幹正事吧。”
庫斯特徑直走到房子中最大的一個桌子前,抽出一個椅子坐下去,身旁的幾名德國人也拿出椅子,臉上滿是誌得意滿,顯然都做好了準備,就等談判開始了。
俄國人則有些憂慮,遲遲不肯坐下來,皺眉頭、紅眼眶,看起來隨時都有可能哭似的。
直到庫斯特催他們,才不甘的緩緩坐下去,兩眼充滿仇恨。
“來吧,我們先來數一數手頭上有什麽。”庫斯特率先打開話茬,他拿出一個文件夾,翻閱起來:
“奧匈帝國,控製波蘭南部以及烏克蘭地區。土耳其,高加索地區以及克裏米亞周邊。德國則控製了大半個利沃尼亞,白俄羅斯。至於這莫斯科,則是我們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俄國人,你們呢?隻剩彼得堡和西伯利亞的你們,和殘破的君主製度,恐怕無法戰勝任何一個國家吧。”
庫斯特的話相當狠毒,不僅亮出了籌碼,還把俄國糟糕的處境直接捅出來,讓在場俄國人的士氣更加低落。
不過還是有一個勇敢的人,他站起來大聲嗬斥:
“那也比一個快要分崩離析的國家好!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到底會有多混亂。”
庫斯特的臉突然可怕了起來,即使沒有明顯的變化,可他的身體卻散發著一種若隱若現的刺骨寒氣。
興登堡一隻手搭在他肩上,想讓他消消氣,然後又把視線放到那名俄國人身上,平靜地說:
“我建議你們身為敗軍之將,還是不要找太多的麻煩——否則你們的祖國會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下讓那些熱鬧起來的俄國人閉上了嘴,會議也得以正式開始。
首先就是開始劃分政治領域,說人話就是割地環節。
由於之前庫斯特已經把談判的籌碼說得夠清楚了,俄國人也不敢太過造次,但略微嘲諷是會有的。
正如庫斯特所說的,他的胃口確實不大,僅要求了波蘭的更多領土,勢力範圍擴大到了與烏克蘭接壤的一帶。
不過他有一些附加條件,即要求特定地區變成他們的附庸國,還有一小塊特殊的飛地:
“西烏克蘭以及南白俄羅斯地區將會獨立出來,其國家元首將會由我們內定。塞瓦斯托波爾,這塊地我希望能夠直接隸屬於我們帝國中央的管控之下。”
說完他還看了看各位的反應,果然德國人們非常滿意,看起來沒觸及到他們的利益。
隻有幾個憤恨的俄國人怒目圓睜,但庫斯特不在意。
德國人們很快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即把利沃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割讓給他們。
嚴謹的他們為了防止俄國東山再起,決定要分裂出幾個國家來製衡俄國,但被庫斯特製止了。
鑒於土耳其人沒有及時派人來參加會議,領導他們的庫斯特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代理人,如果不為土耳其爭取點利益,那麽他在土耳其的名望會急劇下降,直至土耳其不再支持他。
他把外高加索地區割給土耳其,前高加索則被分割成一個個從屬於土耳其的附庸國家,相信這些條件足以讓土耳其人滿意了。
土地利益分配結束了,接著,該賠款了。
就憑俄國現在這個狀況,恐怕一分錢都拿不出來,隻能貶值盧布,帶來的巨額通貨膨脹也會使盧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加速目前虛弱的俄國滅亡,從而被一個強悍的俄國取代。
於是庫斯特提出了一個建議,即使用硬通貨來賠款。類似金銀這類的貴金屬,以及石油等。如果實在拿不出手,也可以用工業原料來進行賠償,但就是不要用工業成品賠償,那樣會加強俄國的工業實力。
德國人對此頗有興趣,這對他們來說太過新奇,本著試一試的態度同意了。
俄國人也同意,畢竟俄國地廣物博,資源十分多。一些人還在暗地裏嘲笑庫斯特的愚蠢。
征得多方同意後,同時代表奧匈和土耳其的庫斯特下令成立對俄戰後賠款委員會,由同盟國各成員決定配快數額。
至於賠款數額有多少,一定會很多,甚至是天文數字般,要不然俄國人怎麽會苦起臉來。
在外交上,俄國被迫要求承認芬蘭、哈薩克斯坦的獨立。
國家政治層麵,俄國的專製政權被瓦解,轉由多黨製;廢黜沙皇的絕對權力,改君主議會製。這對俄國人來說不算什麽,畢竟早就實現了。
最後,俄國將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利益(除西伯利亞)都交由德國進行暫時租借,租借時間約99年。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是針對沙皇俄國所簽署的,不承認其餘國家和勢力。換句話說,如果在這99年時間之內,沙皇政權被顛覆,這張租借法令就會失效,德國將擁有永久主權。
庫斯特把寫滿字跡的白紙呈在眾人麵前,率先在上麵簽下了幾行字:
奧匈中將兼土耳其高加索戰區總指揮,卡利爾韋德-庫斯特。
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也上前來,在“庫斯特”旁簽署了自己的名字:
德國元帥,興登堡。德國上將,魯登道夫。
德意誌帝國。
一名俄國人顫顫巍巍走向前來,遲遲不可動筆,抽泣幾聲後,才顫抖地寫下一串字。
不過因為庫斯特不懂俄文,也就看不懂他在寫啥,隻知道他連字都寫不穩。
這張決定了一個世界大國的命運的合約,被人鄭重的放在一個盒子裏,珍藏起來運往德國。
在合上蓋子前的最後一眼,庫斯特看清了合約最下方屹然寫著的幾個字:
“將於次日生效。”
1915年7月2日晚,《莫斯科和約》正式簽訂。
第二卷,完。
這段話是庫斯特臨別前所說的,得到肯定答複的他快馬加鞭趕往自己的營地,這一天交涉暫且結束。
興登堡跟德國高層進行了通話,德皇威廉及其內閣在驚喜之餘,把所要求得到的製成一個清單,連帶著主持簽約會議的權利一並交給他處理。
庫斯特這邊,他就沒有與上級進行溝通。他留有心意地打算在簽約之前才告訴帝國統治階層,這樣既不會讓皇帝幹擾自己,也不理虧。
翌日,受同盟國控製的莫斯科發出一封電報。又過幾天,幾名來自彼得堡的俄國官員前來莫斯科。
這裏曾是他們的故土,但現在想要過去都需要整得外鄉人的審查,被羞辱的差不多後才準許進去。
興登堡和庫斯特兩人並列站著,一同麵帶微笑迎接著這幾名俄國人。
兩人把這群人帶到會議室裏,讓仆人帶來幾碟吃的,好讓他們放鬆一下。
趁還會議還沒有正式開始,庫斯特偷偷走到門外,低身跟身旁的人說了幾句,隨後那人就跑的無影無蹤。
庫斯特再次走進會議室裏,咳了咳嗓子。會堂裏的人立馬停下動作,把目光聚焦於他身上。
“好了,各位還有什麽事嗎。如果沒有,那就讓我們開始幹正事吧。”
庫斯特徑直走到房子中最大的一個桌子前,抽出一個椅子坐下去,身旁的幾名德國人也拿出椅子,臉上滿是誌得意滿,顯然都做好了準備,就等談判開始了。
俄國人則有些憂慮,遲遲不肯坐下來,皺眉頭、紅眼眶,看起來隨時都有可能哭似的。
直到庫斯特催他們,才不甘的緩緩坐下去,兩眼充滿仇恨。
“來吧,我們先來數一數手頭上有什麽。”庫斯特率先打開話茬,他拿出一個文件夾,翻閱起來:
“奧匈帝國,控製波蘭南部以及烏克蘭地區。土耳其,高加索地區以及克裏米亞周邊。德國則控製了大半個利沃尼亞,白俄羅斯。至於這莫斯科,則是我們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俄國人,你們呢?隻剩彼得堡和西伯利亞的你們,和殘破的君主製度,恐怕無法戰勝任何一個國家吧。”
庫斯特的話相當狠毒,不僅亮出了籌碼,還把俄國糟糕的處境直接捅出來,讓在場俄國人的士氣更加低落。
不過還是有一個勇敢的人,他站起來大聲嗬斥:
“那也比一個快要分崩離析的國家好!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到底會有多混亂。”
庫斯特的臉突然可怕了起來,即使沒有明顯的變化,可他的身體卻散發著一種若隱若現的刺骨寒氣。
興登堡一隻手搭在他肩上,想讓他消消氣,然後又把視線放到那名俄國人身上,平靜地說:
“我建議你們身為敗軍之將,還是不要找太多的麻煩——否則你們的祖國會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下讓那些熱鬧起來的俄國人閉上了嘴,會議也得以正式開始。
首先就是開始劃分政治領域,說人話就是割地環節。
由於之前庫斯特已經把談判的籌碼說得夠清楚了,俄國人也不敢太過造次,但略微嘲諷是會有的。
正如庫斯特所說的,他的胃口確實不大,僅要求了波蘭的更多領土,勢力範圍擴大到了與烏克蘭接壤的一帶。
不過他有一些附加條件,即要求特定地區變成他們的附庸國,還有一小塊特殊的飛地:
“西烏克蘭以及南白俄羅斯地區將會獨立出來,其國家元首將會由我們內定。塞瓦斯托波爾,這塊地我希望能夠直接隸屬於我們帝國中央的管控之下。”
說完他還看了看各位的反應,果然德國人們非常滿意,看起來沒觸及到他們的利益。
隻有幾個憤恨的俄國人怒目圓睜,但庫斯特不在意。
德國人們很快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即把利沃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割讓給他們。
嚴謹的他們為了防止俄國東山再起,決定要分裂出幾個國家來製衡俄國,但被庫斯特製止了。
鑒於土耳其人沒有及時派人來參加會議,領導他們的庫斯特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代理人,如果不為土耳其爭取點利益,那麽他在土耳其的名望會急劇下降,直至土耳其不再支持他。
他把外高加索地區割給土耳其,前高加索則被分割成一個個從屬於土耳其的附庸國家,相信這些條件足以讓土耳其人滿意了。
土地利益分配結束了,接著,該賠款了。
就憑俄國現在這個狀況,恐怕一分錢都拿不出來,隻能貶值盧布,帶來的巨額通貨膨脹也會使盧布變得越來越不值錢,加速目前虛弱的俄國滅亡,從而被一個強悍的俄國取代。
於是庫斯特提出了一個建議,即使用硬通貨來賠款。類似金銀這類的貴金屬,以及石油等。如果實在拿不出手,也可以用工業原料來進行賠償,但就是不要用工業成品賠償,那樣會加強俄國的工業實力。
德國人對此頗有興趣,這對他們來說太過新奇,本著試一試的態度同意了。
俄國人也同意,畢竟俄國地廣物博,資源十分多。一些人還在暗地裏嘲笑庫斯特的愚蠢。
征得多方同意後,同時代表奧匈和土耳其的庫斯特下令成立對俄戰後賠款委員會,由同盟國各成員決定配快數額。
至於賠款數額有多少,一定會很多,甚至是天文數字般,要不然俄國人怎麽會苦起臉來。
在外交上,俄國被迫要求承認芬蘭、哈薩克斯坦的獨立。
國家政治層麵,俄國的專製政權被瓦解,轉由多黨製;廢黜沙皇的絕對權力,改君主議會製。這對俄國人來說不算什麽,畢竟早就實現了。
最後,俄國將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利益(除西伯利亞)都交由德國進行暫時租借,租借時間約99年。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是針對沙皇俄國所簽署的,不承認其餘國家和勢力。換句話說,如果在這99年時間之內,沙皇政權被顛覆,這張租借法令就會失效,德國將擁有永久主權。
庫斯特把寫滿字跡的白紙呈在眾人麵前,率先在上麵簽下了幾行字:
奧匈中將兼土耳其高加索戰區總指揮,卡利爾韋德-庫斯特。
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也上前來,在“庫斯特”旁簽署了自己的名字:
德國元帥,興登堡。德國上將,魯登道夫。
德意誌帝國。
一名俄國人顫顫巍巍走向前來,遲遲不可動筆,抽泣幾聲後,才顫抖地寫下一串字。
不過因為庫斯特不懂俄文,也就看不懂他在寫啥,隻知道他連字都寫不穩。
這張決定了一個世界大國的命運的合約,被人鄭重的放在一個盒子裏,珍藏起來運往德國。
在合上蓋子前的最後一眼,庫斯特看清了合約最下方屹然寫著的幾個字:
“將於次日生效。”
1915年7月2日晚,《莫斯科和約》正式簽訂。
第二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