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距瓦薩來入院差不多有一個月的時間,在極短的時間內東線取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一個月之前,在南方,庫斯特所率的四十萬大軍碾平了察裏津,順便把大半個南俄都化成一片焦土。
僅僅幾天後,他們就把戰線推移到了頓河東南岸,與相鄰的伏爾加河共同構建出一道防禦。
但他們根本沒打算防禦,對岸的俄國人早都沒了精氣神,察裏津失陷後就已是一潰千裏,毫無組織度可言。
無論是哪一麵,都看不到一個人願意抵抗,甚至隨便來幾個人偷渡過來,那些俄國人就投降了。完全不需要執行保守的集中區域優勢兵力的打法。
於是在交錯縱橫的河道上,庫斯特部發起了全線的進攻。這場戰役沒有主攻方向,因為人人都是主攻,打到哪算哪。
長達一千多公裏的戰線,南邊的同盟國軍四處進攻,隻要那個地方插得不是他們的旗幟,他們便會一路殺過去。
其中最猛的進攻莫過於西線了,凱末爾率領的軍隊無人可擋,在烏克蘭的境內長驅直入。
路經所遇的人不是舉槍趾高氣昂向西邁進的,要麽就是畏頭畏尾舉著雙手向東走的。
俄國的指揮官還想奮力一搏,做毫無意義的負隅頑抗。
先前奧地利負責著烏克蘭地帶的進攻,可打了將近三個月也沒有打出山脈和高地。
雖然俄國在這裏還擁有著比較多的精銳有生力量,但這並不是奧匈沒有進展的理由;北麵的德國碰到的俄軍才是真多,而且他們的總指揮官還是布魯西洛夫。
就算如此困難,德國人也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每日都在推進,控製了大半利沃尼亞,逐漸逼向彼得堡。
反觀奧匈所需麵臨的俄軍越來越少,可他們就是打不出去,即使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也不能突破高地。
一直到察裏津被攻陷後,對麵的俄軍隻有不過七萬人了,九倍於他們的奧匈依舊打不穿,讓人不禁懷疑奧匈到底有什麽毛病。
俄國指揮官以為奧匈內部出現矛盾,不再會發動進攻,便感到十分安穩,著手調兵遣將:
他把所有東部兵力撤退至第聶伯河西岸,依據河流和西岸高地建立防線,抵禦東麵氣勢洶洶的庫斯特。
同時他為了預防西麵隨時可能到來的兇猛進攻,抽出少部分喀爾巴阡山的軍隊轉移到沃倫-波多爾高地。他們作為預備隊投入關鍵時刻,平時則構建工事。
擺出這樣一幅挨打的架勢,大家心知肚明,俄國已經窮途末路了,多數將領拒絕接受沙皇的統一調集,在地方各自防守,絕不進攻。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方有難,八方看戲。即使俄軍沒有被包圍,可他們之間的聯係也已經跟被包圍沒什麽區別了,各個部隊之間的聯係完全不通,通訊設備幾乎成了擺設。
所以這名俄國指揮官向後撤退的意圖很可能隻是要保全自己,他幾乎是把整個從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都給供出來了,然而沒有人會懲罰他,甚至德國人可能還會賞賜他。
雖然德國還沒打到明斯克,但也已經不遠了,隻有不足五十公裏。
他們還煩惱著如何攻入莫斯科,俄軍自己就拋棄了,而且沒有任何,這可真是意外之喜,如虎添翼。
在魯登道夫把所竊取的情報轉給了庫斯特後,整個東線德軍迅速將主要兵力集中到右翼(立陶宛-華沙)。
他們的進攻方向已經很明顯了:中線突破為主,兩翼保護其側翼。直插明斯克。
興登堡提出了這樣的計劃:
一路打到基輔,再以左翼為軸,揮師北調斯磨棱斯克。
同時,利沃尼亞的一個集團軍會發起遲滯性的進攻,確保吸引俄軍的精力讓他們不得脫身。最後當右翼的突破成功後,該集團軍將會配合右翼,一起包圍諾夫哥羅德,夾擊俄國首都彼得堡。
但有一個問題,調整如此多的兵力,必定會產生很大的動靜,敵人不可能不發現。
興登堡及其了解俄國人,認定他們做不出反應,毫不在意他們反擊的可能性。
事情也果真如他所料,混亂的俄國內部根本不能形成力量,布魯西洛夫無法調集大規模軍隊進行主力決戰。
不過更主要並非這個,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德國人在幹嘛!所謂的最新情報也都是四天之前的,他這個總指揮早就在沙皇屈服於資產階級後便已是名存實亡了。
德國人不愧為閃電戰的祖宗,他們用了四個小時集結部隊後,沒有任何休息,直接發起進攻。
沿路他們沒有碰到哪怕一個俄國人,大半個行程都在行軍。
三天後,德國想要控製白俄羅斯的計劃幾乎成功了,至於為什麽是“幾乎”,主要是他們碰到了一個硬茬——
那是躲在白俄羅斯裏麵的一個集團軍,是現有俄國軍事體製中規模最大的一支軍隊了,它的指揮官應該很有能力。
德國人想繞過去,與利沃尼亞的友軍會合,可他們接下來又被一個俄軍所阻礙,通往白俄羅斯和諾夫哥羅德的道路都被阻塞。
雖然從兩麵夾擊的德軍隻需要各前進一百五十公裏就可以穿透這個防線,但俄軍的防禦就像個烏龜殼,固若金湯,用火箭炮和重炮轟炸了十分鍾,讓最精銳的部隊嚐試性地進攻了一下後,便不再有奪取諾夫哥羅德的打算了。
魯登道夫認為不要太過著急,既然俄國沒有可能發動反擊,那麽主動權就一直是他們的,不需要有何擔心,漸漸消化掉經營好占領的領土後再進攻諾夫哥羅德,打破通往彼得堡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等待的期間,他們如果聯合盟友一同進攻,實力將大增,作戰也變得十分輕鬆。
於是他們轉調矛頭,向南進攻,與奧匈軍合圍基輔,同時分兵進攻第聶伯河以北,打通和庫斯特的聯係。
興登堡又把目前的戰況以及自己的打算匯報給上級,德皇威廉得知後相當興奮,直接點名要求庫斯特加強對烏克蘭的進攻。
法金漢則給他們下達了一條輕而易舉的命令:自5月12日起,一個月內通過軍事手段讓俄國臣服,否則將會收迴一個集團軍用於西線。
一個月滅亡俄國,以前或許不可思議,但現在則完全有可能。沒人相信俄國能擋得住德軍勢如破竹般的進攻,就像沒人相信東亞能擋住膏藥帝國三個月的進攻一樣。
興登堡將法金漢的電報搓成一團,往裏麵摻上火藥,讓人裝進大炮裏,朝著莫斯科方向重重放出一炮。
一個月之前,在南方,庫斯特所率的四十萬大軍碾平了察裏津,順便把大半個南俄都化成一片焦土。
僅僅幾天後,他們就把戰線推移到了頓河東南岸,與相鄰的伏爾加河共同構建出一道防禦。
但他們根本沒打算防禦,對岸的俄國人早都沒了精氣神,察裏津失陷後就已是一潰千裏,毫無組織度可言。
無論是哪一麵,都看不到一個人願意抵抗,甚至隨便來幾個人偷渡過來,那些俄國人就投降了。完全不需要執行保守的集中區域優勢兵力的打法。
於是在交錯縱橫的河道上,庫斯特部發起了全線的進攻。這場戰役沒有主攻方向,因為人人都是主攻,打到哪算哪。
長達一千多公裏的戰線,南邊的同盟國軍四處進攻,隻要那個地方插得不是他們的旗幟,他們便會一路殺過去。
其中最猛的進攻莫過於西線了,凱末爾率領的軍隊無人可擋,在烏克蘭的境內長驅直入。
路經所遇的人不是舉槍趾高氣昂向西邁進的,要麽就是畏頭畏尾舉著雙手向東走的。
俄國的指揮官還想奮力一搏,做毫無意義的負隅頑抗。
先前奧地利負責著烏克蘭地帶的進攻,可打了將近三個月也沒有打出山脈和高地。
雖然俄國在這裏還擁有著比較多的精銳有生力量,但這並不是奧匈沒有進展的理由;北麵的德國碰到的俄軍才是真多,而且他們的總指揮官還是布魯西洛夫。
就算如此困難,德國人也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每日都在推進,控製了大半利沃尼亞,逐漸逼向彼得堡。
反觀奧匈所需麵臨的俄軍越來越少,可他們就是打不出去,即使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也不能突破高地。
一直到察裏津被攻陷後,對麵的俄軍隻有不過七萬人了,九倍於他們的奧匈依舊打不穿,讓人不禁懷疑奧匈到底有什麽毛病。
俄國指揮官以為奧匈內部出現矛盾,不再會發動進攻,便感到十分安穩,著手調兵遣將:
他把所有東部兵力撤退至第聶伯河西岸,依據河流和西岸高地建立防線,抵禦東麵氣勢洶洶的庫斯特。
同時他為了預防西麵隨時可能到來的兇猛進攻,抽出少部分喀爾巴阡山的軍隊轉移到沃倫-波多爾高地。他們作為預備隊投入關鍵時刻,平時則構建工事。
擺出這樣一幅挨打的架勢,大家心知肚明,俄國已經窮途末路了,多數將領拒絕接受沙皇的統一調集,在地方各自防守,絕不進攻。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方有難,八方看戲。即使俄軍沒有被包圍,可他們之間的聯係也已經跟被包圍沒什麽區別了,各個部隊之間的聯係完全不通,通訊設備幾乎成了擺設。
所以這名俄國指揮官向後撤退的意圖很可能隻是要保全自己,他幾乎是把整個從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都給供出來了,然而沒有人會懲罰他,甚至德國人可能還會賞賜他。
雖然德國還沒打到明斯克,但也已經不遠了,隻有不足五十公裏。
他們還煩惱著如何攻入莫斯科,俄軍自己就拋棄了,而且沒有任何,這可真是意外之喜,如虎添翼。
在魯登道夫把所竊取的情報轉給了庫斯特後,整個東線德軍迅速將主要兵力集中到右翼(立陶宛-華沙)。
他們的進攻方向已經很明顯了:中線突破為主,兩翼保護其側翼。直插明斯克。
興登堡提出了這樣的計劃:
一路打到基輔,再以左翼為軸,揮師北調斯磨棱斯克。
同時,利沃尼亞的一個集團軍會發起遲滯性的進攻,確保吸引俄軍的精力讓他們不得脫身。最後當右翼的突破成功後,該集團軍將會配合右翼,一起包圍諾夫哥羅德,夾擊俄國首都彼得堡。
但有一個問題,調整如此多的兵力,必定會產生很大的動靜,敵人不可能不發現。
興登堡及其了解俄國人,認定他們做不出反應,毫不在意他們反擊的可能性。
事情也果真如他所料,混亂的俄國內部根本不能形成力量,布魯西洛夫無法調集大規模軍隊進行主力決戰。
不過更主要並非這個,而是他根本就不知道德國人在幹嘛!所謂的最新情報也都是四天之前的,他這個總指揮早就在沙皇屈服於資產階級後便已是名存實亡了。
德國人不愧為閃電戰的祖宗,他們用了四個小時集結部隊後,沒有任何休息,直接發起進攻。
沿路他們沒有碰到哪怕一個俄國人,大半個行程都在行軍。
三天後,德國想要控製白俄羅斯的計劃幾乎成功了,至於為什麽是“幾乎”,主要是他們碰到了一個硬茬——
那是躲在白俄羅斯裏麵的一個集團軍,是現有俄國軍事體製中規模最大的一支軍隊了,它的指揮官應該很有能力。
德國人想繞過去,與利沃尼亞的友軍會合,可他們接下來又被一個俄軍所阻礙,通往白俄羅斯和諾夫哥羅德的道路都被阻塞。
雖然從兩麵夾擊的德軍隻需要各前進一百五十公裏就可以穿透這個防線,但俄軍的防禦就像個烏龜殼,固若金湯,用火箭炮和重炮轟炸了十分鍾,讓最精銳的部隊嚐試性地進攻了一下後,便不再有奪取諾夫哥羅德的打算了。
魯登道夫認為不要太過著急,既然俄國沒有可能發動反擊,那麽主動權就一直是他們的,不需要有何擔心,漸漸消化掉經營好占領的領土後再進攻諾夫哥羅德,打破通往彼得堡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等待的期間,他們如果聯合盟友一同進攻,實力將大增,作戰也變得十分輕鬆。
於是他們轉調矛頭,向南進攻,與奧匈軍合圍基輔,同時分兵進攻第聶伯河以北,打通和庫斯特的聯係。
興登堡又把目前的戰況以及自己的打算匯報給上級,德皇威廉得知後相當興奮,直接點名要求庫斯特加強對烏克蘭的進攻。
法金漢則給他們下達了一條輕而易舉的命令:自5月12日起,一個月內通過軍事手段讓俄國臣服,否則將會收迴一個集團軍用於西線。
一個月滅亡俄國,以前或許不可思議,但現在則完全有可能。沒人相信俄國能擋得住德軍勢如破竹般的進攻,就像沒人相信東亞能擋住膏藥帝國三個月的進攻一樣。
興登堡將法金漢的電報搓成一團,往裏麵摻上火藥,讓人裝進大炮裏,朝著莫斯科方向重重放出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