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凱末爾乘坐專車來到高加索地區,他的部隊還需幾日才能到達。
庫斯特親自去迎接,希望能給他留個好印象。
看到在站台等待的凱末爾,身穿土耳其標配的綠色軍服,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絲不苟的軍官。
欣賞之餘,凱末爾也注意到了庫斯特,伸手向他示意。
庫斯特也不廢話,大步走到他前麵,兩人相視致敬,然後又麵帶微笑的握緊手。
客套了幾句,庫斯特便請他上車,待到指揮部後慢慢聊。
凱末爾欣然接受,他本來就很好奇這個極具聲望的將領,也想知道德皇為什麽經常把他掛在嘴邊。
如今一見麵他就有所明白,庫斯特獨具有的人格魅力非常震撼人,不需開口就能把膽小的人嚇得屁滾尿流,這讓同為高級將領的凱末爾很是羨慕。
但他可不想獲得,畢竟庫斯特身上的十幾道傷疤擺在那,大大小小的彈孔久經風霜卻仍保留在肌膚上,還有幾處明顯被炸過的地方更是瘮人。
在確立第一印象後,凱末爾便收迴目光。在遙遙無際的大道上輕哼幾曲,作為艱苦行程中的一縷慰藉。
道路說長也長,崎嶇而又蜿蜒,陡峭而又險峻,讓人看不清路在何方;可說短也又很短,僅過了二十分鍾就到了,中途他們的車子還拋錨了,幸虧帶了維修員。
兩人從車上下來,有說有笑地走進指揮部。
看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地圖,庫斯特輕歎一聲,然後拉著凱末爾坐到位置上。
目前凱末爾的大部隊還未到,武裝列車把他們拉過來也需要四天時間,重組部隊也要花費很長時間,何況土耳其的軍隊很混亂,士兵肯定會以各種形式開小差。
所以現在凱末爾隻能當個軍事顧問,不過這也合庫斯特的意:讓他看看自己是怎麽打仗的,給他開開大眼。
庫斯特把之前4個月的行動翻了出來,感慨了幾句,然後遞給凱末爾。
他還直白地告訴凱末爾:“我目前所做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在為我的政治目標做鋪墊。”
此時尚年輕的凱末爾看到他那大膽的進攻計劃以及完善的應對方針,本就大受啟發的他聽到這話更是茅塞頓開。
“戰爭雖然飽受人們唾棄,但不得不說,戰爭確實對權利很有幫助,或者說是與權利完全綁定在一起的。”
凱末爾反複咀嚼著庫斯特在一張紙上所寫的報告,似乎讀懂了什麽。
雖有些激動,但凱末爾壓製住了內心的波瀾,外表沒有絲毫動容。
庫斯特看他這樣,也不再炫耀功績,反而跟他認真商議起了戰事。
他把目前情況告訴了凱末爾:
東部非常安寧,土軍已經全部撤到了外高加索,俄軍卻還未完全占領整個高加索北部。
西部自從拿下第比利斯後逐漸交起了火。從4月12日截止到今天,土軍不斷發起攻勢,卻因複雜的地形無法取得太大的進展。
而中部是最熱鬧的,雙方在這裏不斷交換意見。同盟國聯軍之前曾奪下第比利斯後,又向西推進了100多公裏,整個過程摧枯拉朽,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大多數外籍軍官(德奧軍官)打上頭了,還想往前打,但庫斯特製止住了他們,他知道這是俄國的小伎倆,是他們自己把部隊撤到山後麵的。
庫斯特認為目前除東部俄軍外,大多俄軍都無法構成威脅,此時冒然推進無疑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這會讓俄國的戰損比不那麽難看,同時也會給之後的行動增添阻礙。
所以他幹脆的停止所有行動,等待俄軍重新調整好部隊,然後再次尋找出突破口,扒開俄國人的防禦,徹底癱瘓掉他們在高加索的指揮係統。
至於俄國會不會調整部隊,庫斯特完全不上心,對他來說都一樣。
如果他們不調整,那麽在高加索的處境一直是東優西劣,隻要土耳其每天像撒種子一樣轟炸他們,俄軍總會因壓力而被迫撤往更厚處。
唯一能夠給同盟國聯軍施加壓力的人就是德皇威廉二世,與閑情雅致的政客們不同,他每天都在催促庫斯特搞快點,好給他臉麵增光。
庫斯特對此嗤之以鼻,不過對於一個不是特別懂政治的人來說已經算是客氣了,所以庫斯特也不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當成沒看見處理。
凱末爾對庫斯特的計劃感到非常新奇,那種能夠僅用很簡單的手段就能讓敵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而且還沒有太大的損失,讓凱末爾對庫斯特愈發尊重。
看他不說話,庫斯特便自顧自的講述自己的戰略大局。
他目前的戰術打法隻有一個字:拖。
這個字是多方麵的,既不斷拖延戰事,也對高層拖。
一直拖到凱末爾的部隊抵達,庫斯特才打算發起進攻。
而戰場瞬息萬變,等軍隊到了都得4天後了,這一期間俄軍到底會幹嘛很難下定論。
原本庫斯特是打算等那會再搞新的戰略,可凱末爾的到來讓他不得不提前搞好,不然有損他在後輩的威望。
對此庫斯特做了三個準備:
如果俄軍部署與目前沒有變化,或是變化輕微,那麽就應該在西部發起攻勢,用炮彈砸出一道缺口來。
同時要對北部的大高加索山加以防範,防止俄軍側擊他們,組織出新的部隊駐守山地。一定要保證山地的控製權,而且要徹底控製山峰,居高臨下會有更大的優勢。
如果俄軍進行大規模調整,將整個戰線的兵力整的幾乎相同,那麽就不需多廢話,直接集中優勢兵力奪下格魯吉亞。
待戰線推到大高加索山一帶後,就把主力放到山的兩側,那裏比較平坦,進攻也自然而然比別處輕鬆不少。
如果俄軍調整,而且他們的指揮官是個正常人的話,那麽在大高加索山的俄軍一定是最少的,畢竟有山地的防護,無需多加注意。
而山兩邊的守軍一定是最多的,想要從那裏突破無疑是最困難的。
戰事一定會變得焦灼起來,同盟國聯軍隻能派小股部隊滲透到山裏去,從而無限延長戰爭的時間,極大的打擊庫斯特的聲望。
所以庫斯特極力反對第三種情況,為此他甚至給了俄軍喘息的機會,就是想讓他們誤以為同盟聯軍後力不足。
同時他也打聽了新上任的俄軍指揮官的前科,確認無太大作為後,又諮詢了奧匈帝國的好友關於帝國內部的事務。
他原本的支持者威爾托克帶領一眾政客到處宣揚他的功績,這聽起來很不錯,可越多人支持的隻是威爾托克,而不是他本人。
好友為此解釋道:
“上帝應該受到最大的支持,但是傳播福音的耶穌卻讓人感到異常親近,所以人們對上帝隻是懷有著一種敬畏,而對耶穌卻是抱有無限期待和支持。”
這很好理解,就像上政治課,政治老師不斷地講xx主義怎麽怎麽好,有什麽缺漏。但越聽越覺得xx主義離自己想象當中的越來越遠,反而感覺政治老師這人行,幽默風趣可以處。
好友又說之前庫斯特被派往土耳其,提出建議的人正是威爾托克。
在答謝過後,庫斯特有點生氣,但也無濟於事,自己的風頭太大,反而好處都被別人拿走了。
可這個仇庫斯特算是記下了,他等著時機一到,然後親手搞掉威爾托克這個二五仔。
庫斯特親自去迎接,希望能給他留個好印象。
看到在站台等待的凱末爾,身穿土耳其標配的綠色軍服,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絲不苟的軍官。
欣賞之餘,凱末爾也注意到了庫斯特,伸手向他示意。
庫斯特也不廢話,大步走到他前麵,兩人相視致敬,然後又麵帶微笑的握緊手。
客套了幾句,庫斯特便請他上車,待到指揮部後慢慢聊。
凱末爾欣然接受,他本來就很好奇這個極具聲望的將領,也想知道德皇為什麽經常把他掛在嘴邊。
如今一見麵他就有所明白,庫斯特獨具有的人格魅力非常震撼人,不需開口就能把膽小的人嚇得屁滾尿流,這讓同為高級將領的凱末爾很是羨慕。
但他可不想獲得,畢竟庫斯特身上的十幾道傷疤擺在那,大大小小的彈孔久經風霜卻仍保留在肌膚上,還有幾處明顯被炸過的地方更是瘮人。
在確立第一印象後,凱末爾便收迴目光。在遙遙無際的大道上輕哼幾曲,作為艱苦行程中的一縷慰藉。
道路說長也長,崎嶇而又蜿蜒,陡峭而又險峻,讓人看不清路在何方;可說短也又很短,僅過了二十分鍾就到了,中途他們的車子還拋錨了,幸虧帶了維修員。
兩人從車上下來,有說有笑地走進指揮部。
看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地圖,庫斯特輕歎一聲,然後拉著凱末爾坐到位置上。
目前凱末爾的大部隊還未到,武裝列車把他們拉過來也需要四天時間,重組部隊也要花費很長時間,何況土耳其的軍隊很混亂,士兵肯定會以各種形式開小差。
所以現在凱末爾隻能當個軍事顧問,不過這也合庫斯特的意:讓他看看自己是怎麽打仗的,給他開開大眼。
庫斯特把之前4個月的行動翻了出來,感慨了幾句,然後遞給凱末爾。
他還直白地告訴凱末爾:“我目前所做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在為我的政治目標做鋪墊。”
此時尚年輕的凱末爾看到他那大膽的進攻計劃以及完善的應對方針,本就大受啟發的他聽到這話更是茅塞頓開。
“戰爭雖然飽受人們唾棄,但不得不說,戰爭確實對權利很有幫助,或者說是與權利完全綁定在一起的。”
凱末爾反複咀嚼著庫斯特在一張紙上所寫的報告,似乎讀懂了什麽。
雖有些激動,但凱末爾壓製住了內心的波瀾,外表沒有絲毫動容。
庫斯特看他這樣,也不再炫耀功績,反而跟他認真商議起了戰事。
他把目前情況告訴了凱末爾:
東部非常安寧,土軍已經全部撤到了外高加索,俄軍卻還未完全占領整個高加索北部。
西部自從拿下第比利斯後逐漸交起了火。從4月12日截止到今天,土軍不斷發起攻勢,卻因複雜的地形無法取得太大的進展。
而中部是最熱鬧的,雙方在這裏不斷交換意見。同盟國聯軍之前曾奪下第比利斯後,又向西推進了100多公裏,整個過程摧枯拉朽,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抵抗。
大多數外籍軍官(德奧軍官)打上頭了,還想往前打,但庫斯特製止住了他們,他知道這是俄國的小伎倆,是他們自己把部隊撤到山後麵的。
庫斯特認為目前除東部俄軍外,大多俄軍都無法構成威脅,此時冒然推進無疑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這會讓俄國的戰損比不那麽難看,同時也會給之後的行動增添阻礙。
所以他幹脆的停止所有行動,等待俄軍重新調整好部隊,然後再次尋找出突破口,扒開俄國人的防禦,徹底癱瘓掉他們在高加索的指揮係統。
至於俄國會不會調整部隊,庫斯特完全不上心,對他來說都一樣。
如果他們不調整,那麽在高加索的處境一直是東優西劣,隻要土耳其每天像撒種子一樣轟炸他們,俄軍總會因壓力而被迫撤往更厚處。
唯一能夠給同盟國聯軍施加壓力的人就是德皇威廉二世,與閑情雅致的政客們不同,他每天都在催促庫斯特搞快點,好給他臉麵增光。
庫斯特對此嗤之以鼻,不過對於一個不是特別懂政治的人來說已經算是客氣了,所以庫斯特也不直接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當成沒看見處理。
凱末爾對庫斯特的計劃感到非常新奇,那種能夠僅用很簡單的手段就能讓敵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而且還沒有太大的損失,讓凱末爾對庫斯特愈發尊重。
看他不說話,庫斯特便自顧自的講述自己的戰略大局。
他目前的戰術打法隻有一個字:拖。
這個字是多方麵的,既不斷拖延戰事,也對高層拖。
一直拖到凱末爾的部隊抵達,庫斯特才打算發起進攻。
而戰場瞬息萬變,等軍隊到了都得4天後了,這一期間俄軍到底會幹嘛很難下定論。
原本庫斯特是打算等那會再搞新的戰略,可凱末爾的到來讓他不得不提前搞好,不然有損他在後輩的威望。
對此庫斯特做了三個準備:
如果俄軍部署與目前沒有變化,或是變化輕微,那麽就應該在西部發起攻勢,用炮彈砸出一道缺口來。
同時要對北部的大高加索山加以防範,防止俄軍側擊他們,組織出新的部隊駐守山地。一定要保證山地的控製權,而且要徹底控製山峰,居高臨下會有更大的優勢。
如果俄軍進行大規模調整,將整個戰線的兵力整的幾乎相同,那麽就不需多廢話,直接集中優勢兵力奪下格魯吉亞。
待戰線推到大高加索山一帶後,就把主力放到山的兩側,那裏比較平坦,進攻也自然而然比別處輕鬆不少。
如果俄軍調整,而且他們的指揮官是個正常人的話,那麽在大高加索山的俄軍一定是最少的,畢竟有山地的防護,無需多加注意。
而山兩邊的守軍一定是最多的,想要從那裏突破無疑是最困難的。
戰事一定會變得焦灼起來,同盟國聯軍隻能派小股部隊滲透到山裏去,從而無限延長戰爭的時間,極大的打擊庫斯特的聲望。
所以庫斯特極力反對第三種情況,為此他甚至給了俄軍喘息的機會,就是想讓他們誤以為同盟聯軍後力不足。
同時他也打聽了新上任的俄軍指揮官的前科,確認無太大作為後,又諮詢了奧匈帝國的好友關於帝國內部的事務。
他原本的支持者威爾托克帶領一眾政客到處宣揚他的功績,這聽起來很不錯,可越多人支持的隻是威爾托克,而不是他本人。
好友為此解釋道:
“上帝應該受到最大的支持,但是傳播福音的耶穌卻讓人感到異常親近,所以人們對上帝隻是懷有著一種敬畏,而對耶穌卻是抱有無限期待和支持。”
這很好理解,就像上政治課,政治老師不斷地講xx主義怎麽怎麽好,有什麽缺漏。但越聽越覺得xx主義離自己想象當中的越來越遠,反而感覺政治老師這人行,幽默風趣可以處。
好友又說之前庫斯特被派往土耳其,提出建議的人正是威爾托克。
在答謝過後,庫斯特有點生氣,但也無濟於事,自己的風頭太大,反而好處都被別人拿走了。
可這個仇庫斯特算是記下了,他等著時機一到,然後親手搞掉威爾托克這個二五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