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虎永剛幾人去了伊犁老城的喀讚其民俗旅遊區。
“喀讚其”,是維吾爾語,意思為“鑄鍋為業的人”。
而喀讚其民俗旅遊區則是北疆唯一一個以維吾爾族民族風情為主體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
它有著“民居博物館”的美稱,因為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時也是民族風情的真實寫照,它涵蓋了厚重的維吾爾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維吾爾民族獨特的民風民情。
旅遊區內有居民近12萬人,共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迴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等13個民族。
城區內擁有清朝乾隆時期以來的古建築300多幢。
同時,2萬多戶具有濃鬱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羅棋布,古老的純木結構民居和各式磚石結構別墅,隨處可見。
站在馬路對麵,你可以看到寫有“伊犁老城喀讚其民俗旅遊區”的高大門樓。
門樓的主色調是藍色,非常顯眼。
虎永剛幾人昨晚在六星街就已經看到,那裏的民居以藍色為主色調,估計這裏也是如此吧。
門樓上下有一大群鴿子,或飛或停。
許多遊客站在鴿子中間,一邊給鴿子喂食,一邊跺腳,或者嘴裏發出奇怪的音調來打擾鴿子。
這樣就可以讓鴿子在空中飛起來,拍下它們在空中翱翔的壯觀照片。
喀讚其民俗旅遊區不需要購買門票,但因為裏麵範圍很廣,方便遊客全方位快速感受它的魅力,裏麵有觀光車和馬車兩種交通工具可以選擇。
這兩種的價格一樣,都是30元\/人。
但有個奇葩的規定,要五人以上才賣票。如果不足五人,就要自己去找其他遊客組合。
虎永剛一行剛好五人,順利地買了票,坐上馬車,在喀讚其民俗旅遊區的大街小巷內行走。
一路上,虎永剛發現,這旅遊區內幾乎所有建築的牆壁和窗戶都塗上了藍色油漆,看起來賞心悅目,相當清爽。
喀其讚民俗旅遊區內聚居了很多維吾爾族人。
這裏也是伊寧市唯一一個可以看到維吾爾族建築風格房屋的大區域。
對於遊客可以來說,這是了解維吾爾族民俗的一個窗口。
旅遊區內有許多家訪點可供遊客參觀。
在一個甲方點,馬車夫將馬車停下來,讓虎永剛幾人走進去參觀。
這是他們第一次走進維吾爾族同胞的家,一切都感覺很新鮮,特別是小劉娜,一切都是那麽陌生,又是那麽好奇。
這家的庭院是一個四合院,很小,但很精致,裝飾得也很漂亮。
在主人的要求下,幾人都脫下鞋子,踩在門口的地毯上,走進了房子。
裏麵的奢華布置,令人感到驚訝,每個房間的頂部都顯得很精致,家具充滿了異國情調,不難看出,這個家庭非常富有。
接下來,馬車夫將虎永剛幾人帶到了旅遊區內的吐達洪巴依大院,這是商人吐達洪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從前蘇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迴國後,在伊寧市的居所。
因其富有,當地人尊稱其為“巴依”。
據介紹,這個吐達洪巴依是民國中期伊寧的四大巴依之一,以西域商賈領袖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享譽一方。
吐達洪巴依出生於俄國,蘇聯十月革命後,為逃避鎮壓,帶著全家輾轉到伊寧市。
1931年,開始建造這個大院。可惜的是,大院建成後,他隻住了三年,就被軍閥盛世才殺害了。
吐達洪巴依一生經商,將中國的茶葉、絲綢、土特產帶到西方,再將建築、工業、文化的西方先進理念及科技成果帶迴中國,在伊寧創辦了首座機械化麵粉廠、首家電燈公司,形成伊寧近代現代化工業發展的雛形。
聽說現在這個大院,是由南京幫助修複的,虎永剛幾人頓時就有了滿滿的自豪感。
走進院內就發現,這大院確實很大,占地約2000平方米。
大院裏有兩排屋子,外牆也都刷了藍色油漆,院內種滿了花花草草自不必說,屋內青磚照壁、筒式壁爐、水晶吊燈、民族地毯等極盡奢華,還有留聲機、電話等當時較先進的生活用品。
他們的運氣真是不錯,正巧趕上了大院內上午的維吾爾民族歌舞表演,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
虎永剛幾人在喀讚其旅遊區的最後一站,是參觀了“陝西迴族大寺”。
一開始,幾人都很好奇,這座寺廟建在伊寧,為何要冠以“陝西”之名呢?
到了那裏,看到介紹才知道,這座寺廟?之所以叫陝西,是因為其創建者為陝西駐哈密的迴民軍,其建築造型與布局也是仿照了陝西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
陝西迴族大寺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時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這座迴族大寺,在曆史上曾被冠以多個名稱,最初叫做寧固寺。
據說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固爾紮築城竣工,乾隆帝賜城名“寧遠”,寓意“遠方安寧”,所以該寺取名寧固寺,也是取“安寧永固”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最初修建該寺的迴族穆斯林信眾,大多來自寧夏固原地區,所以在寺院落成後稱為“寧固寺”。
迴族大寺建成之後,又在其西麵和西北兩側相繼修建了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做禮拜的寺院。
從高處俯瞰,這幾座寺院構成了一隻鳳凰圖形,迴族大寺是其頭部,因此被稱為“鳳凰寺”。
後來又稱迴族大寺、陝西大寺、陝甘大寺、坑坑寺等,主要是因為原籍陝西、甘肅的迴民來此寺做禮拜的甚多,隨其變化而幾經易名。
該寺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兼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
寺廟前麵有山門、正門,兩側為雙重八字影壁,正中門樓高聳。
其門樓為一座三層亭式建築,第一、二層為平麵四角形。
圍廊閣樓,第三層為六角飛簷式尖頂亭閣,稱宣禮樓。
山門到禮拜殿原林建有玉帶橋和魚池,現在僅存遺址。
虎永剛幾人重點參觀了一下寺廟的主體建築——禮拜殿。
禮拜殿座西向東,由外殿、中殿、裏殿三部分組成,其殿堂樓亭大小適宜,結構嚴整,造型古雅優美,布局考究、氣勢宏偉莊嚴,。
整個禮拜殿麵積約600多平方米,可供千餘人作禮拜。
禮拜殿由兩個卷棚頂和一個歇山頂並列,簷部相連,融為一體,構成勾連搭形製。
殿麵寬七開間,後窯座平麵呈方形,上部呈八角形的三層閣亭。
裏殿是一座外形四層八角形的攢亭式窯殿建築,內部為穹窿結構,此即領拜人所處之位置一一小窯殿。
窯殿兩側各有一個挖空的窗欞和兩個門,右門內壁上刻著阿拉伯文字的《古蘭經》片段經文。
右門外壁上雕刻著“認主獨遵”四個大字,門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一點霞光兩世照”;下聯是:“認主難保本來真”;
左門外壁上刻的四個大字是“讚主清靜”,其右側是“一道真光”,左側則為“繞亮天地”。
此外,禮拜殿屋頂正脊、斜脊的蔓紋花卉和脊吻、套獸等,均為透空磚雕和透空琉璃,正中寶瓶為鏤空琉璃製作。
其彩畫的圖案用色有獨到之處,作色瑰麗,技藝水平較高。
在馬車夫的催促下,幾人匆匆離開,結束了喀讚其旅遊區的行程。
迴到旅遊區大門時,他們的好運再次降臨,每天上午11時30分迎客舞表演正式開始。
隨著歡快的樂曲響起,身著精美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和小夥兒翩翩起舞,將現場氛圍瞬間點燃,不少遊客也紛紛加入其中,匯成了一派歡樂的海洋……
“喀讚其”,是維吾爾語,意思為“鑄鍋為業的人”。
而喀讚其民俗旅遊區則是北疆唯一一個以維吾爾族民族風情為主體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
它有著“民居博物館”的美稱,因為它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時也是民族風情的真實寫照,它涵蓋了厚重的維吾爾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維吾爾民族獨特的民風民情。
旅遊區內有居民近12萬人,共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迴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等13個民族。
城區內擁有清朝乾隆時期以來的古建築300多幢。
同時,2萬多戶具有濃鬱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庭院星羅棋布,古老的純木結構民居和各式磚石結構別墅,隨處可見。
站在馬路對麵,你可以看到寫有“伊犁老城喀讚其民俗旅遊區”的高大門樓。
門樓的主色調是藍色,非常顯眼。
虎永剛幾人昨晚在六星街就已經看到,那裏的民居以藍色為主色調,估計這裏也是如此吧。
門樓上下有一大群鴿子,或飛或停。
許多遊客站在鴿子中間,一邊給鴿子喂食,一邊跺腳,或者嘴裏發出奇怪的音調來打擾鴿子。
這樣就可以讓鴿子在空中飛起來,拍下它們在空中翱翔的壯觀照片。
喀讚其民俗旅遊區不需要購買門票,但因為裏麵範圍很廣,方便遊客全方位快速感受它的魅力,裏麵有觀光車和馬車兩種交通工具可以選擇。
這兩種的價格一樣,都是30元\/人。
但有個奇葩的規定,要五人以上才賣票。如果不足五人,就要自己去找其他遊客組合。
虎永剛一行剛好五人,順利地買了票,坐上馬車,在喀讚其民俗旅遊區的大街小巷內行走。
一路上,虎永剛發現,這旅遊區內幾乎所有建築的牆壁和窗戶都塗上了藍色油漆,看起來賞心悅目,相當清爽。
喀其讚民俗旅遊區內聚居了很多維吾爾族人。
這裏也是伊寧市唯一一個可以看到維吾爾族建築風格房屋的大區域。
對於遊客可以來說,這是了解維吾爾族民俗的一個窗口。
旅遊區內有許多家訪點可供遊客參觀。
在一個甲方點,馬車夫將馬車停下來,讓虎永剛幾人走進去參觀。
這是他們第一次走進維吾爾族同胞的家,一切都感覺很新鮮,特別是小劉娜,一切都是那麽陌生,又是那麽好奇。
這家的庭院是一個四合院,很小,但很精致,裝飾得也很漂亮。
在主人的要求下,幾人都脫下鞋子,踩在門口的地毯上,走進了房子。
裏麵的奢華布置,令人感到驚訝,每個房間的頂部都顯得很精致,家具充滿了異國情調,不難看出,這個家庭非常富有。
接下來,馬車夫將虎永剛幾人帶到了旅遊區內的吐達洪巴依大院,這是商人吐達洪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從前蘇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迴國後,在伊寧市的居所。
因其富有,當地人尊稱其為“巴依”。
據介紹,這個吐達洪巴依是民國中期伊寧的四大巴依之一,以西域商賈領袖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享譽一方。
吐達洪巴依出生於俄國,蘇聯十月革命後,為逃避鎮壓,帶著全家輾轉到伊寧市。
1931年,開始建造這個大院。可惜的是,大院建成後,他隻住了三年,就被軍閥盛世才殺害了。
吐達洪巴依一生經商,將中國的茶葉、絲綢、土特產帶到西方,再將建築、工業、文化的西方先進理念及科技成果帶迴中國,在伊寧創辦了首座機械化麵粉廠、首家電燈公司,形成伊寧近代現代化工業發展的雛形。
聽說現在這個大院,是由南京幫助修複的,虎永剛幾人頓時就有了滿滿的自豪感。
走進院內就發現,這大院確實很大,占地約2000平方米。
大院裏有兩排屋子,外牆也都刷了藍色油漆,院內種滿了花花草草自不必說,屋內青磚照壁、筒式壁爐、水晶吊燈、民族地毯等極盡奢華,還有留聲機、電話等當時較先進的生活用品。
他們的運氣真是不錯,正巧趕上了大院內上午的維吾爾民族歌舞表演,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
虎永剛幾人在喀讚其旅遊區的最後一站,是參觀了“陝西迴族大寺”。
一開始,幾人都很好奇,這座寺廟建在伊寧,為何要冠以“陝西”之名呢?
到了那裏,看到介紹才知道,這座寺廟?之所以叫陝西,是因為其創建者為陝西駐哈密的迴民軍,其建築造型與布局也是仿照了陝西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
陝西迴族大寺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時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這座迴族大寺,在曆史上曾被冠以多個名稱,最初叫做寧固寺。
據說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固爾紮築城竣工,乾隆帝賜城名“寧遠”,寓意“遠方安寧”,所以該寺取名寧固寺,也是取“安寧永固”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最初修建該寺的迴族穆斯林信眾,大多來自寧夏固原地區,所以在寺院落成後稱為“寧固寺”。
迴族大寺建成之後,又在其西麵和西北兩側相繼修建了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做禮拜的寺院。
從高處俯瞰,這幾座寺院構成了一隻鳳凰圖形,迴族大寺是其頭部,因此被稱為“鳳凰寺”。
後來又稱迴族大寺、陝西大寺、陝甘大寺、坑坑寺等,主要是因為原籍陝西、甘肅的迴民來此寺做禮拜的甚多,隨其變化而幾經易名。
該寺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兼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
寺廟前麵有山門、正門,兩側為雙重八字影壁,正中門樓高聳。
其門樓為一座三層亭式建築,第一、二層為平麵四角形。
圍廊閣樓,第三層為六角飛簷式尖頂亭閣,稱宣禮樓。
山門到禮拜殿原林建有玉帶橋和魚池,現在僅存遺址。
虎永剛幾人重點參觀了一下寺廟的主體建築——禮拜殿。
禮拜殿座西向東,由外殿、中殿、裏殿三部分組成,其殿堂樓亭大小適宜,結構嚴整,造型古雅優美,布局考究、氣勢宏偉莊嚴,。
整個禮拜殿麵積約600多平方米,可供千餘人作禮拜。
禮拜殿由兩個卷棚頂和一個歇山頂並列,簷部相連,融為一體,構成勾連搭形製。
殿麵寬七開間,後窯座平麵呈方形,上部呈八角形的三層閣亭。
裏殿是一座外形四層八角形的攢亭式窯殿建築,內部為穹窿結構,此即領拜人所處之位置一一小窯殿。
窯殿兩側各有一個挖空的窗欞和兩個門,右門內壁上刻著阿拉伯文字的《古蘭經》片段經文。
右門外壁上雕刻著“認主獨遵”四個大字,門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一點霞光兩世照”;下聯是:“認主難保本來真”;
左門外壁上刻的四個大字是“讚主清靜”,其右側是“一道真光”,左側則為“繞亮天地”。
此外,禮拜殿屋頂正脊、斜脊的蔓紋花卉和脊吻、套獸等,均為透空磚雕和透空琉璃,正中寶瓶為鏤空琉璃製作。
其彩畫的圖案用色有獨到之處,作色瑰麗,技藝水平較高。
在馬車夫的催促下,幾人匆匆離開,結束了喀讚其旅遊區的行程。
迴到旅遊區大門時,他們的好運再次降臨,每天上午11時30分迎客舞表演正式開始。
隨著歡快的樂曲響起,身著精美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和小夥兒翩翩起舞,將現場氛圍瞬間點燃,不少遊客也紛紛加入其中,匯成了一派歡樂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