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詩人這樣寫道:
“白雲朵朵掛藍天,
綠樹陰陰映雪山。
簇簇野花搖曳舞,
群群駿馬跑奔歡。
夢中思念白氈暖,
月下徜徉碧海寒。
綠草無垠牛馬壯,
草原大美不歸還。”
這首詩描寫的正是那拉提草原的美麗景色。
而此刻虎永剛幾人就在這景區的遊客中心,準備買票進入。
這裏的門票是95元\/人,但進去後分“空中草原”和“盤龍穀道”兩條線路,區間遊覽車票需要另外單獨購買,兩條分別都是40\/人次。
虎永剛幾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先走“盤龍穀道”那條線路。
這裏的遊覽車有點像虎永剛老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種招手即停的中巴車,上車的時候他就發現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漢,一直盯著他們幾個人看。
巧的是,虎永剛上車以後,就和那老漢坐在一張椅子上。
從遊客中心出發,有一段平坦的道路,在草原上行駛,車上遊客紛紛拿出手機、相機對著窗外美景拍照。
而那老漢卻是孤身一人,沒有任何行李,也穩坐不動,似乎不是遊客。
走了一段後,那老漢忽然開口問道:“你們是不是江蘇人?”
虎永剛很奇怪,“是啊,你怎麽看出來的?”
“聽你們說的話啊。”老漢微笑道,“你們是南通人吧?”
“對啊。”
再一問,老漢的老家居然距離虎永剛的老家不足十公裏。
原來,他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就來到了這裏,成為了一個守林人,那時他還隻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和大人們住在地窨子裏。
後來他在這裏結婚成家,並有了兩個女兒。八十年代中期,他帶著老婆和女兒迴到了南通。
但他已經不習慣老家的生活,就把女兒留在老家上學,自己和老婆迴到了那拉提。
現在兩個女兒也都結婚生子,老婆也迴去帶外孫了,隻有他一人還留在這裏。
虎永剛問他,怎麽不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老家的條件要比這邊好得多啊。
老漢一臉苦澀,隻淡淡說了三個字:不習慣。
然後就不再發一言,哪怕到了景點,虎永剛和他合影,他也沒有露出笑臉。
遊覽車第一個停下的站點,叫做“塔吾薩尼”,這是哈薩克語,意思為“美麗的山溝”。
此處擁有一山四景,白雪皚皚的山峰、茂密的森林、連綿起伏的山丘、平坦的草甸,是草原垂直自然景觀帶的窗口。
其東側的山坡,形似天山母親的耳朵,聆聽著大地的聲音,默默守護著天山,被稱之為“天山之耳”。
西南側的山坡,則形似一匹昂首奔騰的駿馬,據說來此見到者,都會“馬到成功,飛黃騰達”,因此被取名為“飛馬坪”。
觀景台上,有一個哈薩克族老人,帶著他的獵鷹給遊人托在手上拍照,10塊錢一次。
小劉娜想與獵鷹合影,10塊錢交了以後,卻又突然膽怯不敢了。
虎永剛看其他遊客隻是拍獵鷹,卻不願意付錢,不由得有些心疼老獵人,也就不讓他退錢了,自己上去合影。
等獵鷹站在自己的手臂上,虎永剛才知道,居然它是那麽的沉,鷹爪是那麽的鋒利,難怪老獵人要給他一個厚厚的牛皮袖套戴上。
再往前走的第二站是“烏孫古跡”。
烏孫,是我國曆史上古老的遊牧部族,公元前2至1世紀崛起於我國西北地區,也是“西域三十六國”中國勢較強的一個古國。
西漢時期張騫兩度出使西域,為抗擊匈奴,聯合烏孫部落,達成政治聯盟,促成聯姻,先後選派兩位公主遠嫁烏孫,增進漢王朝與西域的聯係。
這兩位公主,一為細君公主,一為解憂公主。
細君公主是江都王劉建之女,於公元前105年被漢武帝封為公主,遠嫁烏孫國,成為烏孫王獵驕靡的右夫人。
隻可惜,這位細君公主的命苦,兩年後獵驕靡去世,她又嫁給了繼位的烏孫王軍需靡。
這位漢武帝的侄孫女,欽命在身,歸漢無望,心情自然是憂鬱的、哀愁的,隻能寄情於一吟一詠。
這期間,她還發明了“阮”這個樂器,也就琵琶,還常常自彈自唱: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歌中有幾許苦楚,心中就有幾許無奈!
唐代詩人李欣的《古從軍行》中有這樣幾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這詩中的琵琶聲,想必正是那細君公主在訴說心中的幽怨。
細君公主是漢朝第一位和親的公主,她比昭君出塞要早了很久很久。
她的命苦且命短,嫁給第二位烏孫王三年後,就去世了。
雖然她在烏孫國隻生活了短短五年,但卻積極聯絡烏孫上層貴族,為促進漢朝與烏孫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細君公主去世後,解憂公主接替她的位置,成為漢朝的第二位和親公主,繼續在烏孫國發揮作用。
解憂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那一年,她十六歲,帶著使女馮嫽,從中原來到了烏孫國,與軍需靡成婚。
“因其佐治,終使烏孫親附,民相和輯,漢王朝遂能修睦西域。北方邊郡,靖晏無戰,亦少變亂之患。”
【馮嫽,名為侍婢,實為屬官。她曾以漢朝使者身份,持節前往天山南北眾邦,與之交好。《資治通鑒》有記載:“初,楚主侍者馮嫽,能史書,習事,嚐持漢節為公主使,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為烏孫右大將妻。”
馮嫽能“習事”,智略謀慮,超過常人。翁歸靡死後,馮嫽妙語化解其子元貴靡、烏就屠的王位之爭,安固政局。
朝廷也斷了討擊的念頭,拔寨行到敦煌備邊的漢軍,安兵束甲。所謂“破羌將軍不出塞”,指此。
馮嫽不辱命,談言微中,解紛釋疑,爭權的異母兄弟既得所欲,理該自退,遂各斂鋒芒。】
唐朝詩人常建為紀念這段曆史,寫下了《塞下曲》:
“玉帛朝迴望帝鄉,
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
兵氣銷為日月光。”
解憂公主的命也苦,她在烏孫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先後嫁給三個烏孫王。
但她比細君公主幸運的是,七十多歲的時候,還能迴到中原,終老於故鄉!
眼前這那拉提草原,“烏孫古跡”石碑前方平坦的草地上,忽然隆起一座綠丘,旁邊還有四尊石人守護。
據專家推測,或許這就是烏孫王獵驕靡的陵墓,有條石砌成的墓道通到陵前,道旁立著圖騰柱,柱上刻滿符號。據說這些符號,比甲骨文還要早。
而守護這王陵的四尊石像,體量高大,更顯粗獷的質性。
據說這草原石人的來曆,像傳說一樣古老,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童年。
他們的目光射向東方,融入朝霞的豔彩,爍爍熠熠的,似乎要喚醒長眠於此的生命……
“白雲朵朵掛藍天,
綠樹陰陰映雪山。
簇簇野花搖曳舞,
群群駿馬跑奔歡。
夢中思念白氈暖,
月下徜徉碧海寒。
綠草無垠牛馬壯,
草原大美不歸還。”
這首詩描寫的正是那拉提草原的美麗景色。
而此刻虎永剛幾人就在這景區的遊客中心,準備買票進入。
這裏的門票是95元\/人,但進去後分“空中草原”和“盤龍穀道”兩條線路,區間遊覽車票需要另外單獨購買,兩條分別都是40\/人次。
虎永剛幾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先走“盤龍穀道”那條線路。
這裏的遊覽車有點像虎永剛老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種招手即停的中巴車,上車的時候他就發現一個六十歲左右的老漢,一直盯著他們幾個人看。
巧的是,虎永剛上車以後,就和那老漢坐在一張椅子上。
從遊客中心出發,有一段平坦的道路,在草原上行駛,車上遊客紛紛拿出手機、相機對著窗外美景拍照。
而那老漢卻是孤身一人,沒有任何行李,也穩坐不動,似乎不是遊客。
走了一段後,那老漢忽然開口問道:“你們是不是江蘇人?”
虎永剛很奇怪,“是啊,你怎麽看出來的?”
“聽你們說的話啊。”老漢微笑道,“你們是南通人吧?”
“對啊。”
再一問,老漢的老家居然距離虎永剛的老家不足十公裏。
原來,他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就來到了這裏,成為了一個守林人,那時他還隻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和大人們住在地窨子裏。
後來他在這裏結婚成家,並有了兩個女兒。八十年代中期,他帶著老婆和女兒迴到了南通。
但他已經不習慣老家的生活,就把女兒留在老家上學,自己和老婆迴到了那拉提。
現在兩個女兒也都結婚生子,老婆也迴去帶外孫了,隻有他一人還留在這裏。
虎永剛問他,怎麽不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老家的條件要比這邊好得多啊。
老漢一臉苦澀,隻淡淡說了三個字:不習慣。
然後就不再發一言,哪怕到了景點,虎永剛和他合影,他也沒有露出笑臉。
遊覽車第一個停下的站點,叫做“塔吾薩尼”,這是哈薩克語,意思為“美麗的山溝”。
此處擁有一山四景,白雪皚皚的山峰、茂密的森林、連綿起伏的山丘、平坦的草甸,是草原垂直自然景觀帶的窗口。
其東側的山坡,形似天山母親的耳朵,聆聽著大地的聲音,默默守護著天山,被稱之為“天山之耳”。
西南側的山坡,則形似一匹昂首奔騰的駿馬,據說來此見到者,都會“馬到成功,飛黃騰達”,因此被取名為“飛馬坪”。
觀景台上,有一個哈薩克族老人,帶著他的獵鷹給遊人托在手上拍照,10塊錢一次。
小劉娜想與獵鷹合影,10塊錢交了以後,卻又突然膽怯不敢了。
虎永剛看其他遊客隻是拍獵鷹,卻不願意付錢,不由得有些心疼老獵人,也就不讓他退錢了,自己上去合影。
等獵鷹站在自己的手臂上,虎永剛才知道,居然它是那麽的沉,鷹爪是那麽的鋒利,難怪老獵人要給他一個厚厚的牛皮袖套戴上。
再往前走的第二站是“烏孫古跡”。
烏孫,是我國曆史上古老的遊牧部族,公元前2至1世紀崛起於我國西北地區,也是“西域三十六國”中國勢較強的一個古國。
西漢時期張騫兩度出使西域,為抗擊匈奴,聯合烏孫部落,達成政治聯盟,促成聯姻,先後選派兩位公主遠嫁烏孫,增進漢王朝與西域的聯係。
這兩位公主,一為細君公主,一為解憂公主。
細君公主是江都王劉建之女,於公元前105年被漢武帝封為公主,遠嫁烏孫國,成為烏孫王獵驕靡的右夫人。
隻可惜,這位細君公主的命苦,兩年後獵驕靡去世,她又嫁給了繼位的烏孫王軍需靡。
這位漢武帝的侄孫女,欽命在身,歸漢無望,心情自然是憂鬱的、哀愁的,隻能寄情於一吟一詠。
這期間,她還發明了“阮”這個樂器,也就琵琶,還常常自彈自唱: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歌中有幾許苦楚,心中就有幾許無奈!
唐代詩人李欣的《古從軍行》中有這樣幾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這詩中的琵琶聲,想必正是那細君公主在訴說心中的幽怨。
細君公主是漢朝第一位和親的公主,她比昭君出塞要早了很久很久。
她的命苦且命短,嫁給第二位烏孫王三年後,就去世了。
雖然她在烏孫國隻生活了短短五年,但卻積極聯絡烏孫上層貴族,為促進漢朝與烏孫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細君公主去世後,解憂公主接替她的位置,成為漢朝的第二位和親公主,繼續在烏孫國發揮作用。
解憂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那一年,她十六歲,帶著使女馮嫽,從中原來到了烏孫國,與軍需靡成婚。
“因其佐治,終使烏孫親附,民相和輯,漢王朝遂能修睦西域。北方邊郡,靖晏無戰,亦少變亂之患。”
【馮嫽,名為侍婢,實為屬官。她曾以漢朝使者身份,持節前往天山南北眾邦,與之交好。《資治通鑒》有記載:“初,楚主侍者馮嫽,能史書,習事,嚐持漢節為公主使,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為烏孫右大將妻。”
馮嫽能“習事”,智略謀慮,超過常人。翁歸靡死後,馮嫽妙語化解其子元貴靡、烏就屠的王位之爭,安固政局。
朝廷也斷了討擊的念頭,拔寨行到敦煌備邊的漢軍,安兵束甲。所謂“破羌將軍不出塞”,指此。
馮嫽不辱命,談言微中,解紛釋疑,爭權的異母兄弟既得所欲,理該自退,遂各斂鋒芒。】
唐朝詩人常建為紀念這段曆史,寫下了《塞下曲》:
“玉帛朝迴望帝鄉,
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
兵氣銷為日月光。”
解憂公主的命也苦,她在烏孫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先後嫁給三個烏孫王。
但她比細君公主幸運的是,七十多歲的時候,還能迴到中原,終老於故鄉!
眼前這那拉提草原,“烏孫古跡”石碑前方平坦的草地上,忽然隆起一座綠丘,旁邊還有四尊石人守護。
據專家推測,或許這就是烏孫王獵驕靡的陵墓,有條石砌成的墓道通到陵前,道旁立著圖騰柱,柱上刻滿符號。據說這些符號,比甲骨文還要早。
而守護這王陵的四尊石像,體量高大,更顯粗獷的質性。
據說這草原石人的來曆,像傳說一樣古老,可以追溯到人類的童年。
他們的目光射向東方,融入朝霞的豔彩,爍爍熠熠的,似乎要喚醒長眠於此的生命……